美章网 资料文库 自我教育论文范文

自我教育论文范文

自我教育论文

自我教育论文范文第1篇

(一)网络自身的特点对自我教育的影响网络世界是一个无中心的资源的共享体,因其虚拟性、隐蔽性、快捷性、多元化、开放性、满足自我需求等特点,使建立在现实社会基础上的传统道德规范的约束力下降。网络的虚拟性使大学生在网络环境中受到的约束较少,容易使人放纵自己。网络的隐蔽性使人与人的的交流缺乏现实社会的人际、法律、道德、舆论的约束,日常生活中人性中假、恶、丑的一面,会在这种无约束或低约束的状况下得到释放渲泄。网络的开放性、多元性使西方国家利用网络向大学生渗透西方生活方式、思想文化、价值观念,企图动摇马克思主义在我国意识形态领域中的主导地位,动摇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的信念、对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信心、对党和政府的信任。

(二)网络法律法规不健全及政府监管不到位对自我教育影响我国的网络立法虽然实现了长足的进步,但是仍不能满足网络法制的要求。我国的网络法律体系还不健全,网络空间的法律监督不到位,对网络违法行为的处罚缺乏可操作性,网络行业的自律机制还未形成。网络监管还存在技术漏洞。如对手机网络用户的监管就难以到位,存在监管盲区。网络道德需要自律,也需要法律的约束。在法律的强制力面前,行为才能更加规范,遵守网络道德更加能够体现其价值。

(三)大学生自我约束力不强影响自我教育一方面由于网络能够极大的满足大学生的心理需要,部分大学生对网络爱不释手,受网络的影响很大。另一方面由于大学生在认知水平、辨析能力等方面还不成熟,自制能力不强,并未形成较为成熟的是非观。面对网上多元价值观的冲突、各种不同文化的碰撞,难以作出正确的选择,容易受到误导并误入歧途。

二、大学生网络德育中自我教育的途径

在网络德育中自我教育要始终贯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思想,要坚持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在教育内容上要本着大力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加强科技价值观教育。

(一)营造自我教育的外部环境首先,家庭是学生的第一任老师,所以家长应该直接或间接的长期提醒大学生科学的运用网络,有节制的使用网络,加强网络的自我约束能力。其次,高校应重视和加强对网络运行过程的管理,配备专职管理人员,对大学生在网络上的思想、文化见解和对热度事件讨论专职管理者积极引导和回应,这样对大学生来说是思想的培育和再造过程,从而达到了“远程”教育的目的,保证网络的有序运行及学生的健康成长。最后,国家和社会应积极完善网络立法,使网络不道德的行为得到应用的惩治,对大学生科学利用网络起到预防和警示作用,家庭学校社会齐抓共管为净化网络德育中的自我教育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

(二)加强大学生传统道德教育道德教育贯穿于人的整个一生,但是它的作用随着主体意识和独立行为能力的增强反而呈弱化趋势,特别是网络社会更倡导个性自由的独立发展,与传统道德相比,网络社会要上升到道德习惯和道德信念的精神上、高层次上的自我约束,才能规范个体的网络行为,因此要使每个人都能由他律转变为自律需要结合传统道德教育,通过加强网络道德教育和修养来塑造。自我教育方法最主要的就是传统道德教育中“慎独”方法,“慎独”体现了道德主体强烈的情感体验和对生活实践的重视,肯定了人的主体性精神,对德育工作倡导的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以情感人,注重生活实践,着力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等方面具有有益的启示。

自我教育论文范文第2篇

一、研究者主体集中化

从掌握的文献角度看,研究者主要为高校的辅导员、学生管理部门的干部、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师。从学历来看,多为本科、硕士研究生。从年龄来看,主要分布在30-35岁之间。从办学层次来看,本科院校教师居多,其次是高职高专,再次是技校、中职。

二、理论研究的内容有高度也有深度

高度主要表现为对大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内涵界定和内容解析上,虽有着不同见解,但在大方向上的认识是基本一致的。多数学者认为自我管理的实质是个人依据自身的特点,为了自己未来的发展而做出主动的自觉的调整,从而达到最大限度地实现自我价值;深度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对大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可行性、必要性的深入研究

研究成果如下:其一我国社会主义经济也是市场经济,已经不是以往的计划经济,它遵循着公平竞争、等价交换原则,激发了人们自我巨大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因此,有的学者从经济市场发展(包括市场经济促进了人的主体意识的觉醒、创新意识培养、独立人格的关注)方面描述了大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时代背景;其二随着年龄增长,大学生已进入成年时期,独立意识逐渐增强。因此,有的学者们分别从大学生自身发展需要(包括思想和心理健康、人生观、价值观,大学生提高学习能力、交际能力、自我品质)深刻阐明大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必要性;其三当代高校是大学生走出社会的最后一道门槛,然而现代社会高速发展,新技术、新思想、新问题、新方法出现,人们的利益出现了多元化,高校已成为大学生进行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重要场所,因此,有的学者从高等教育改革视角(包括高校管理秩序、科研秩序、教学秩序、教育大众化、教育国际化、教育后勤社会化、和谐校园建设),研究了当代大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可行性。

(二)大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面临的形势与现状研究

一是当前在校大学生普遍存在着自我管理的缺失,比如缺乏时间管理、缺乏目标管理、缺乏生活管理、缺乏自我职业生涯设计等;二是大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方面存在不平衡性,此观点认为教师是教书育人的主体,没有必要让学生搞“自我教育、自我管理”,不利于教学管理,增加管理成本;三是实施“大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方面存在着表里不一的现象。表面上口号较多行动落实少,缺乏具体有效的措施来贯彻落实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工作,对大学生存在着较多的行政干预;四是大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存在着依赖思想,缺乏“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勇气。一些大学生存在依赖领导、老师具体组织安排的思想,不知道自己在实践、学习活动中的角色,如果遇到困难问题,不知道自己寻求解决的方法,更多地是把问题推给老师解决。

(三)大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方法研究

其一,充分发挥学生工作者的作用,给其必要热情与支持,让他们自己去组织、设计、开展活动,在自我教育、自我管理中得到锻炼,发挥班级干部、团员、党员模范带头作用;其二,建立学校、院系、班级三位一体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引导机制;加强学生中党组织建设、团组织建设,保障“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集体条件;加强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阵地建设,开拓大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新时空;其三,对大学生进行法制教育,从法律的角度处理好自我与集体、自主与自律、民主与法制、权利与义务等关系,引导当代大学生走上积极健康的自我发展道路;其四,发挥大学校园文化环境对大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潜移默化作用,充分利用校园文化载体诸如宣传栏、广播、院刊、文化节、艺术灯等培养大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中的责任感、认同感、荣誉感和归宿感;其五,开展社会实践活动,诸如大学生暑假社会实践、勤工俭学、志愿者服务、科技发明等,提供“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广阔舞台。

(四)大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内涵研究

有的学者从定义角度给“大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进行了描述,即大学生自觉地自我教育自己、提高自我修养的教育活动。有的学者从具体内容角度对“大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进行了归纳,即培养大学生的自我认识的能力、自觉学习知识的能力、自制能力、自我体验能力、在群体中互相影响的个人效应能力。有的学者认为,大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即大学生为促进自己德智体等全面发展而进行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活动。在研究内涵基础上,进一步探讨了大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关系,他们是互相联系、互相促进、互相渗透的,其共同目的把大学生培养成为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五)大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特征研究

大学生是青少年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进行自我教育、自我管理有其特殊性,主要体现为大学生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的目的是自我完善和自我能力提升,教育内容选取具有较强的自选性,教育行动具有很强的自发性。

三、理论研究的视域开阔,方法多样

学者们从不同的视角对大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进行了研究。首先,从和谐校园建设的角度探讨大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过程,持此观点学者认为,和谐校园有利于高校的改革与发展,有利于高校创造力的实现,有利于高校安定有序;其次,有的从教学管理的角度探讨如何培养大学生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能力,持此观点的学者对高校辅导员要求进行了探讨,高校辅导员必须要转变以往传统观念、提升自身综合素质、全面理解学生个体、调动学生积极性与主动性;再次,有的从思想政治教育的视角对大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进行了深入的思考,持此观点的学者认为,随着西方思潮影响和经济快速发展,大学生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道德观点发生了变化,这既是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挑战,也是高校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改革的契机;最后,有的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角度进行自我教育模式论析,持此观点学者认为随着大学生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如何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就业观,调整就业期望,增强综合素质,大学生自我教育就是一个适当可行的模式。

四、结语

可以说,目前与高校大学生成长有关的教育视域基本都涵盖了进来,为基于专业引导下的大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模式研究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从研究方法上看,多种手法相互结合是主要特点。比如以定性研究为主、定量研究为辅,以辨证分析为主、实证分析为辅,具体来说主要有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实证调研法等。为我们提供了较有价值的第一手资料。可以说,目前学界对大学生的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的研究取得了令人可喜的成果。但总起来看,尚有不足:突出地表现为对大学生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的研究还局限在思想教育和学生工作的领域,忽略了在专业培养过程中如何引导大学生自觉地进行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一般说来,专业学习是技能性的学习,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应是思想教育和学生工作应当承担的责任。这种认识只看到了自我教育、自我管理与思想教育和学生工作的相关性,却没有看到在专业培养过程中,大量地蕴含着能够较好地引导大学生进行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的资源。

作者:沈玉玲单位:淮南职业技术学院

第二篇:大学生自我教育等三自能力的培养

一、大学生“三自”能力的内涵、特点

“三自”和来自于外部的教育、管理和服务的主要区别在于:一是主体和客体的内在同一性;二是主体行为的自我指向性;三是过程的自我调控;四是目标的自我设定和自我实现。我们无论是从观念,还是从行为的角度来理解“三自”,其核心都是能力。如果没有能力,那么,任何观念既不能产生,也不能被人接受,更不能通过一定的行为把观念的东西变成现实的东西。只有能力才能把自我内部和外部的各种力量整合起来,使它们共同为实现自我设定的理想目标发挥作用。“三自”不是一个抽象的、空洞的东西,而是一个由能力支撑和架构起来的整体性存在。“三自”能力是人类得以生存和发展的最基本的、最重要的力量之一。凭借着“三自”能力,人类超越了动物界而成为主体性的存在物,因为人类的生产劳动也离不开对生产实践的自我组织和管理;人类个体也只有借助于“三自”能力,才有可能真正完成社会化的过程而真正融入社会之中,因为“三自”能力绝不是在封闭的自我主体中运行的力量,它是源于自我主体而在不同的主体间、主体和物质客体间运行,最终又回到自我主体自身的力量,这个过程循环往复,才使得自我主体的力量不断壮大,使自我主体设定的目标得以实现,从而不断完善和发展自我。这样,我们就获得审视个人和集体、社会关系的新视角,也找到了对大学生进行集体主义教育的新方式和新途径。同时,“三自”能力客观上也成为衡量人类发展程度的尺度之一。作为主体拥有的自我认知、自我供给、自我更新、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力量,“三自”能力既包括精神力量,也包括物质力量,是一种综合性的力量。“三自”能力有两种存在形态,即现实的、显性的存在形态和未来的隐性的存在形态。“三自”能力表现在主体生活的各个方面。

二、培育大学生“三自”能力的重要意义

我们所谓的培育大学生的“三自”能力,通常是指通过提供条件、创设环境、建立机制等活动培养大学生个体或组织的自我认知、自我供给、自我更新、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力量,并使之不断地发育成长,不断地壮大。培育大学生的“三自”能力具有多方面的重要意义。

1.培育大学生的“三自”能力对于提高他们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促进他们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有重要意义。

具体而言,培育“三自”能力在学生顺利完成学业、实现充分就业、应对各种挑战、提高个人生活质量、实现个人理想等方面都有积极的作用。“三自”能力是主体克服自身的主观片面性和物质客体的外在性,使主客体达到内在统一的能力,主体通过目标的自我设定和自我实现的过程,把内在的力量投射到外部对象,又把外在的力量吸纳到主体内部,化外在为内在,化他律为自律,达到自由的状态。因此,才有人把自我管理看作理想的管理方式,把自我教育当成是教育的最高境界。主体不断地把在教育、管理和服务领域中自我对象化和外部对象内化,并使两者相统一的过程中聚集起来的力量,作用和表现在主体活动的各个领域和方面。因此,“三自”能力是个人全面自由发展的基础。培育大学生的“三自”能力,提高大学生处理自我与各方面事务、关系的能力,不仅增强了他们的物质力量,而且也增强了他们勇于自我担当的责任感,培养了与他人和组织协作的合作精神和自立、自信、自强的独立精神和开拓进取的创新精神。

2.培育大学生的“三自”能力不仅具有现实针对性,而且对于改变“重集体、轻个体”的传统心理意识,推动社会全面进步,实现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要意义。

中华民族传统心理意识中一直存在着重视集体、轻视个体的偏向,没有很好地解决集体和个体的关系问题,个体的力量没有充分、有效地发挥,致使中国长期停留在传统社会中,没能率先实现现代化。“三自”不仅是张扬个性、完善自我的有效方式,而且也是大学生民主参与集体事务,直接行使民主权利的重要方式,也是形成个体和集体之间互通、融合的根本途径。培育大学生“三自”能力,不仅有利于学生个体的成长和发展,更加有利于民族的振兴、国家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3.培育大学生的“三自”能力体现了教育的根本宗旨,符合素质教育的理念,也有利于教育的健康发展。

教育的根本宗旨是育人,而育人的根本是培养和提高人的综合能力和素质,而培育学生的“三自”能力又是培养和提高人的综合能力和素质的根本和核心。培育学生的“三自”能力体现了从根本上育人和全方位育人的教育思想。我国的教育要从注重思想、知识的灌输转变到注重能力、素质培养上,在能力、素质培养的方向上应更加注重从根源和基础上来培养,不能把对学生的思想、知识灌输变成对学生的能力、素质灌输。高等教育担负着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这一光荣而艰巨的任务。高等教育培养出来的人才首先是要具有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心理素质和健全人格,其次是要具备相应知识和技能。仅从知识和技能的角度讲,从教育的实践来看,世界上没有哪一所学校能够在短短的几年时间内为学生提供足以应对社会发展需要的全部的知识和能力,即使是从小学到大学的一整套的学校教育体系也做不到。学校教育能为学生提供的更有价值的东西不是人类已经拥有的知识和已经获得的技能,而是不断地获取知识和技能的能力。因为人类已有知识和已获得的技能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变得陈旧,难以适应时展和社会进步的要求,而获取知识和技能的能力具有无限扩张的本性,能够延展知识的边界、扩大知识的内涵,能够提高已有的技能水平,形成新的技能,能够突破具体对象和时空的限制以适应不断变化的世界。获取知识和技能的能力本质上是一种自我生成的能力,是一种创造能力。

4.培育和提升学生的“三自”能力对于学校发展的意义也很大。

学生的“三自”能力提高了,意味着学校培养的人才质量提高了,这也相应地增加了学生的就业机会,为将来的职业发展奠定了更加坚实的基础,拓宽了未来发展的空间,可以为学校带来更多的回报;学生“三自”能力提高了,诸如乱扔垃圾、考试作弊、打架斗殴等不文明行为和违纪行为的发生率就会随之降低,同时,学校的各项工作也能够得以顺利展开,而且效果会更好;学生“三自”能力的提高,还可以降低学校的教育管理成本,学校可以把节约下来的资金用在急需发展的方面,或者设立专项资金,用于支持“三自”活动、奖励在“三自”方面成绩突出的学生,以实现良性的循环;学生“三自”能力提高了,可以把更多的教师从烦琐的、细碎的事务中解放出来,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放到提高教学质量和科研水平上。

三、影响大学生“三自”能力的因素分析

培育大学生的“三自”能力,就要对影响因素做系统的、具体的分析。影响大学生“三自”能力的因素有很多,社会、家庭、学校教育、文化传统、个人等因素都会对学生的“三自”能力产生影响。

1.从影响因素作用程度的角度看

一般地讲,个人、家庭、学校教育等因素,因为具有距离近、作用直接、影响持续时间长、影响程度深等特点,成为影响大学生“三自”能力的主要因素。社会因素是影响大学生“三自”能力的背景性、总体性和稳定性强的因素,在一定条件下,它可以成为主要因素。从空间上看,社会存在于任何个人和实体组织之外;从时间上看,社会远比个体的生命、实体组织的生命要长久。作为社会中生存的个体,与社会在时间上的交集是有限的,在空间上的交集却可以是无限的。社会对个体的影响可以透过家庭、学校教育等释放出一部分,那没有释放出来的大部分影响虽然为个体的生存和发展提供了无限丰富的可能性,但是,除了社会处于个体无法抗拒的巨大的变革和转折之时,它都不是影响大学生“三自”能力的主要因素。

2.从影响因素的来源看

内因和外因是影响学生“三自”能力的两类因素。上面所讲的社会、家庭、文化、教育、传统可以看作外部因素,个人的身心发育状况可以归为内部因素。外因和内因两类因素结合在一起,共同影响学生的“三自”能力,很难说两类因素中的哪一类因素是起主要作用的,也很难对所有的影响因素做量化的分析。一般来讲,人是没有办法选择社会、家庭的,在社会、家庭、文化、传统等强大的外部力量的作用下,个人的力量是十分渺小的,“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印证了外因对个人“三自”能力的重大影响。

3.从影响因素的性质来看

上述因素对学生“三自”能力各自既有积极的影响,也有消极的影响。积极的影响有助于提升学生的“三自”能力,反之,则妨碍或弱化学生“三自”能力的提高。以社会因素为例,社会竞争加剧导致就业形势紧张,这对于提升学生的“三自”能力有积极作用;社会分工的发展导致生活服务的社会化、专业化、职业化,社会阶层固化导致阶层流动受阻,导致出现“拼爹”现象,这些对于培养和提升学生的“三自”能力无疑是起到消极的阻滞作用。即使是同一因素,因为是由多种成分构成的,那么,不同成分对“三自”的影响也会有差异。以个人因素为例,个人因素是由生理、心理、精神等成分构成的,个人的生理、心理和精神的发育程度也对学生的“三自”能力产生很大的影响。通常我们说个人的“三自”能力较弱,主要是指由于身心发育的不协调而导致的没有形成与身体或心理发育程度相适应的认识和处理各种事务和关系的能力。比如说一个青年人,他的身体健康,他有足够的体力、精力和时间来做诸如打水、洗衣等日常生活上的事情,但是他不愿意去做,或者不会做,都得依靠别人替他来做。不同群体中的个体和同一群体中的不同个体的“三自”能力会有一定的差异。

四、积极培育、稳步提升大学生的“三自”能力

培育大学生的“三自”能力主要是解决学生中存在的依赖性强、自我意识薄弱、缺乏与实际年龄相适应的自理能力等问题。从社会的角度讲,培育大学生的“三自”能力,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运用统筹兼顾的根本方法。坚持以人为本,运用统筹兼顾的根本方法,就是以学生为本,将影响学生“三自”能力的要素综合在一起,使之相互配合,协同一致,共同发挥它们对学生“三自”能力的积极作用。从学校的角度讲,培育和提升学生的“三自”能力,主要还是要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来认识,把培育和提升学生的“三自”能力放到学校工作的重要位置上,注重激发学生的自我意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动学生广泛参与,把培育和提升学生的“三自”能力贯穿到教学、管理和服务的各个方面和整个过程,坚持不懈,真抓实干。具体来讲,要做到以下五个方面:

1.要转变教育观念。

要从学生只是被动的受教育者的观念中跳出来,树立自我教育、互动教育的新观念,既是教育者同时也是受教育者,教育者首先要有受教育的观念,更要有受教育者也是教育者,自己就是自己的教师的思想,要充分相信学生、信任学生有能力办好自己的事情,真正认识到培育和提升学生的“三自”能力的重要意义。

2.要有一个整体的规划和具体的部署。

通过“顶层设计”规划总体目标,协调各部门工作,各部门也要依据部门职能特点制定相应的规划,要做到有目标、有具体的实施方案。在制定规划和方案时,要通盘考虑,把学校提出来的办学理念、发展战略放在一起,提炼出共同的东西来,以此为指导来制定规划和方案,制定的规划和方案一定要以培育和提升学生的“三自”能力为出发点和归宿。

3.做好服务和指导工作。既要放手让学生去做,又不能撒手不管。

各种外部因素对学生“三自”能力的消极影响可以归结为这样一句话,那就是管得太多,结果是该管的没有管好,不该管的也管不好。要给学生一些时间,给他们留出来一定的空间,让他们慢慢来,不能急于求成;要容忍学生犯错误,允许学生犯错误,不能过于苛责。学校各部门要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花在为学生创造条件、提供服务和必要的指导上面。服务和指导的内容应当是多方面的,包括提供心理辅导,以此帮助学生克服畏难、畏惧等心理障碍。

4.以学生社团、学生互助性组织为主要载体,建立健全激励和约束机制。

有的学生社团在组织学生、开展活动、培养和发展专项能力方面发挥着积极的作用,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如数量过多;有的社团很少举办活动,管理混乱等。应对现有社团进行整合,即使是保留原来的组织名称不变,其管理方式、运行机制和职能也必须按照有利于培育和提升“三自”能力的要求进行改革,要成立像“学生宿舍管理委员会”一类的学生自治性组织,通过整合、改革和新建组织机构,让学生在一定的组织形式中培育和提升“三自”能力。学生自治性的社团或组织要制定章程,建立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要坚持自愿的原则,能进能出,有奖有罚。学校可以定期举办表彰大会,表彰奖励“三自”先进个人和集体,以此促进激励机制的形成。

5.要把培育和提升“三自”能力和开展各种活动结合起来。

把培育和提升“三自”能力作为各种活动的重要内容和目标,在活动中培育和提升“三自”能力。活动的数量不要多,内容和形式可以多样,不要搞形式主义,注重实效,坚持下去,实现活动的日常化,在日常生活和“三自”能力之间建立起直接的、稳定的联系。久而久之,“三自”能力就会沉淀在日常生活之中,内化为学生正确处理与自己有关的一切事务和关系的一种力量。

作者:刘志国单位:无锡职业技术学院思政部

第三篇:大学生网络自我教育

一、网络对大学生自我教育的冲击

(一)网络对大学生思想道德方面的冲击

大学生正处在自我道德判断能力成型的关键时期,多元化及时化的网络信息对大学生极易产生严重的冲击,多种价值观念在大学生头脑中碰撞、冲击,使大学生的价值取向更加多元化,增加思想道德教育的难度。大学生在虚拟的网络世界中丧失理性陷入非理性的混乱状态,造成他们对法律的蔑视,对道德的忽视,从而使其判断力进入混乱的误区,长期沉迷于网络的人,会造成其在现实生活中道德取向的迷失,触犯法律,从而走上犯罪的道路,造成无法挽回的恶劣后果。网络对大学生思想道德方面的冲击有很大的隐蔽性。正如邓小平所指出:“有的现象可能短期内看不出有多大坏处。但是如果我们不及时注意和采取坚定的措施加以制止,而任其自由泛滥,就会影响更多的人走上邪路,后果可能非常严重。”

(二)网络对大学生文化知识素养的冲击

网络作为一种传播载体在给人类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助长了人类的惰性,当今时代,网络技术高度发达,网络平台上承载了大量信息供人们筛选。网络信息的丰富程度达到了人类无法想象的地步,然而就是这样丰富的网络信息系统给人类带来的负面效应也在一天天增大。大量信息增加了筛选的难度,也使人们对网络的依赖程度普遍增强,人们动脑思索的次数越来越少。当然,也使人们的思考能力渐趋减弱,人们再也不向过去那样通过动脑和独立思考来解决问题。长此以往大学生必定不能养成良好的知识素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当今世界,国民素质已经成为一国综合国力的重要内容和表现,而文化素质又是国民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国民文化素质得不到提升,提高综合国力也就无从谈起。

(三)网络对大学生身心健康的冲击

网络对大学生思想道德、情感、人格的冲击,必将会影响到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健康。大学生处于青年中期,这一时期正是人的心理年龄“断乳期”,成人感和独立意识急剧增强,自我意识逐渐形成,个性发展从外部系统控制向内部自我控制转化。处于青年中期的大学生们极易接受各种各样的网络信息,受贫乏社会经验的制约,辨别能力差,心理发展不成熟,自控能力不强。在网络世界中人们互相关心互相照顾,忽视了现实世界的情感交流,使网络成为多数人进行情感宣泄的主要渠道。久而久之脱离现实世界的人际交往,导致人际关系冷漠,造成人格障碍,心理素质下降,甚至产生心理疾病。心理学家指出,过度沉迷于网络,减少与外界的接触,甚至是断绝与外界的联系,即通常所说的宅男宅女,长此以往,就可能患有网络性心理障碍症如网络孤独症,网络成瘾症等,由此对大学生身心的健康成长造成极其恶劣的负面影响。

二、网络环境下提高大学生自我教育的途径

网络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给思想政治教育注入新鲜血液,使其充满生机和活力。然而网络在给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便利条件的同时,也给思想政治工作带来诸多负面影响,无形中提升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难度。因此极其有必要结合新的时代条件探索网络环境下大学生自我教育的途径。网络视域下的大学生自我教育要从自我教育的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两个方面抓起。

(一)建设校园网络,构筑自我教育新平台

网络的信息化是现代高校进行教学的必然选择,建设丰富的网络信息资源、净化网络环境,从校园网络环境着手,引导大学生文明上网。

1.要建设校园网络资源。

网络资源的丰富程度直接影响校园网络对大学生的吸引力。因此,丰富网络资源是优化校园网络的基本出发点。丰富网络资源可从以下四方面着手,首先学校各部门以育人的角度为出发点制作专题网页,形成校园网络专题库;其次学校网络技术人员将优秀网站和专题库分类链接学校网站醒目位置,推荐给学生;再者校际加强合作共享课题、图书文献、软件等丰富网络资源;最后充分发挥大学生团体作用,引导和激励学生积极建设校园网络资源,构建信息网络化校园。以信息为中心,网络为媒介,实现校园信息资源的及时共享,优化信息资源配置,合理化信息资源的利用。

2.德育网络生活化。

网络时代,德育具有了新的内涵和深刻意义,网络已经成为德育的落脚点和开展德育工作的最佳载体,德育的网络化、生活化伴随着大学生的成长成才逐步进行。网络上的心理教育成为德育工作新的切入点,以心理健康教育为基本点,辅以心理治疗,以心理发展为目标,深入开展心理素质教育,把工作的主线集中到学生的成长成才方面,以学生进行自我教育为主体,依据学生不同的个性心理进行分类指导。尽量做到德育工作生活化,德育工作网络化创新,建立心理教育咨询类网站,图文结合介绍心理健康知识,开展网络心理健康趣味测试和专家咨询。

3.建设完备的校园文化网络。

每个学校都有自己独特的校园文化,各个高校的校园文化有相同之处,校园文化网络化不仅可以丰富和提高本校的校园文化水平,而且还可以使兄弟院校得到分享,让学生参加校园文化网络建设,建设网络校园社区。整体规划网络校园社区,开设特色各异的主题讨论区,专题栏目,特色兴趣俱乐部。设计框架合理,内容个性突出的文化主题网站。开展网络演讲辩论比赛活动,以及建立数学模型和网页制作大赛,鼓励学生创建自我教育新平台。

(二)加强网络道德,培养自我教育的内驱力

1.加强网络道德,增强自主学习,培养大学生自我教育的内驱力。

这就十分有必要提升大学生的元认知能力。所谓元认知,按照美国心理学家弗拉维尔的观点,就是指“认知主体对自己认知活动的认知,它包括对当前正在发生的认知过程(动态)和自我认知能力(静态)以及两者相互作用的认知。作为一个复杂的活动过程元认知活动由几部分组成:一是元认知知识,即个体关于认知主体、认知任务、认知策略等方面的认知;二是元认知体验,即伴随着元认知活动而产生的认知或情感体验;三是元认知监控,即个体在认知活动中对自己的活动进行积极而自觉的监视、控制和调节,包括制定计划、实际控制、检查结果、采取补救措施等。“元认知过程通过两种过程得到实现,一是监视,一是控制。个体的元认知能力并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多次练习才逐步成熟的。一旦元认知能力出现,它的主导性和激活力就会发生作用,促进学生自我教育能力的提升。”在网络视域下,开启、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元认知能力,促进其自我教育水平的提升,使大学生能够根据网络规范、社会需求正确调整网络行为。

2.加强元认知体验,提高大学生的网络自辨能力。

网络信息产业在不断发展,引起各国的广泛关注,尤其是部分主导网络文化产业的发达国家,大肆宣扬优越的资产阶级价值观念和思想文化,在集趣味性、知识性和政治性于一体的网络信息狂潮中,如果大学生不加强自身的思辨能力,逻辑分析能力,创新能力,则极易受不良思想的蛊惑,误入歧途。因此,大学生应该加强马列主义思想观点武装自己的头脑,识别各种不良信息,正如美国学者T.R.莫里斯所言:“大学的力量并不体现在它传递信息的方式上,而是体现在有助于挑选、阐释已获得的信息的方式上。”

3.加强元认知监控,提高大学生的网络自制能力。

“人的意志不仅善于期待并得到某种东西,而且也善于迫使自己在必要的时候拒绝某种东西,没有制动就不可能有机器,没有抑制力就不可能有任何意志。”网络环境中的大学生自我教育要加强自我修养强化自我管理,积极锻造大学生的自制力,使其在整个网络行为中自始至终处于自我意识的监督、控制和自我调节之下,使大学生符合社会需求健康成长发展。

4.加强自我修养,提高大学生的网络道德意识。

自我教育论文范文第3篇

学者邱伟光、张耀灿等认为:“自我教育是指受教育者根据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和要求,在自我意识的基础上通过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控制产生积极进取之心,主动接受先进思想和正确行为,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的方法”等等。以上对自我教育的阐释,尽管在理解与表述上有所差异,但其基本要义尚是确定的:第一,自我教育具有精神的维度。自我教育是一种有灵魂的教育,不仅关照人的心智世界,而且关照人的意义世界,以将人带入优秀的精神生活中为主要目的。第二,自我教育具有强烈的主体色彩。自我教育实质上是个体把自己作为教育对象,个体既是教育者又是被教育者,教育的主客体高度同一于“我”。在自我教育过程中,个体听从于心灵召唤,会主动提出教育目标、自主选择教育内容和方法,也会自由安排教育时间,从而表现出高度的自主性和强烈的主体色彩。第三,自我意识是自我教育的前提。自我意识是人感受身体轮廓及特性的觉知,同时也是人对自己社会属性和角色的认知。人正是因为有了自我意识,才能够对自己思想和行为做出判断与调控,才会自觉自律地行动。从这种意义上讲,自我意识是自我教育的内在因素,也是自我教育的前提和起点。第四,自我反思是自我教育的基础。自我反思是人对自己过去的行为、思想等进行反省性的理解,也即对自身现实的存在状态进行清醒性认识和“关忧”。反思是人追寻行为的根据,人的每一次反思成果被记忆之舟带到下一个实践,并作为下一个实践的指南,人的思想和人格就会自然而然地成熟一次。人的自我教育的信念和实践固然有外部的因素,但主要还是依赖于人的自我反思和自我建构。人只有深刻地“认清”自己,才能更好地修正和提高自己。第五,自我教育具有组织性。真正的自我教育不是放任自流的教育,而是有一定组织性的教育。因为在目的与手段的图式中,自我教育并没有脱离教育历史语境的意义和效果,二者之间也没有非历史、永恒的处理方式,自我教育只是教育的一种形式和手段,同样是一个包含计划、准备、执行、反馈、总结的过程。第六,自我教育强调生活色彩。“生活即教育”:自我教育同样强调教育的生活性,认为个体应该在生活中接受熏陶,在丰富的生活经验基础上加强自我修养,而不能闭门“悟道”。“教育即生活”:自我教育同样强调教育的目的性,认为个体的自我修养不能仅仅停留在思想的层面,更应该以实际行动来充实、适应和更新生活。依照《现代汉语词典》解释,“德育”指政治思想和道德品质的教育。而新时期党的群众路线教育的实质是增强党员的马克思主义群众观,“使全党同志牢记并恪守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最终形成为人民群众服务的价值理念,根本目的在于解决党员的作风问题,“把为民务实清廉的价值追求深深植根于全党同志的思想和行动中”。从党的群众路线教育的实质和目的来看,新时期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无疑是一次全党范围内的德育活动。由此,我们可将党的群众路线的自我教育视为德育范畴的自我教育,并予以这样理解:党员在党组织的指导下,根据群众路线教育的目标和要求,结合工作、生活中出现的脱离群众问题,在自我意识的基础上,以自己为教育对象,通过自我反思、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等方式,将党的群众路线内化为自身思想和行为的实践活动。

二、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实行自我教育的价值

(一)有助于将党的群众路线根植于党员的思想和行动中“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是党的群众路线最为经典表述。党的群众路线的全部意义在于科学而坚定地回答和解决了“我是谁”、“依靠谁”、“为了谁”的问题,从而使党获得了广泛的执政基础和有生力量。群众路线不仅是党员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集中体现,而且是党员在工作和生活中所要秉承的“方法论”。群众路线应是所有党员恪守的行为准则,然而事实上一些党员并非完全如是。任何党员对党的群众路线都有自己的理解,但受之于个人体悟的不同与社会环境的影响,加之党的群众路线内涵和外延的不断演进,一些党员对党的群众路线的理解经常出现偏差,并在实然状态上存在一定差距。因此,党员的群众观念需要正确的引导和不断地巩固,党员践行群众路线的自觉性和能力需要不断地强化和培育,而这一切无疑需要一个持续的教育过程。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过程中,党组织或有关部门的规划、安排、灌输、引导、规范固然重要,但最本质、最有效的方式是来自于党员的带有鲜明内在特质的自我教育。群众路线教育不同于描述性知识教育,借助于单向的传授即可达到掌握知识的目的,作为一种价值观念和政治思想,它需要一个认知、分析、筛选和接受的过程,最后才能内化为党员的价值追求和行动指南。也就是说,群众路线教育主要通过党员的心理过程发挥作用,来自于外部的力量只起到促进作用,决定性作用还在于党员的自由自觉的活动,在于党员切实的自我修养、自我提高。自我教育是党员将群众路线根植于心的内在根据。马克思主义认为,事物的发展变化是由内因和外因共同作用引起的,其中内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本原因,决定着事物发展的基本趋势,而外因则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条件,对事物的发展起加速或延缓的作用,外因需要通过内因才能发挥作用。从马克思主义的内外因理论可知,任何理性教育、形象感染都是党员理解与接受群众路线的外部条件,唯有自我教育才是党员理解与接受群众路线的内在原因。群众路线的自我教育将党员受教育的地位从客体变为了主体,将党员看作是具有主体意识、能动选择的独立个体,从而给党员以更多的选择自由和思考余地,最大限度地发挥了党员的主动性和能动性,让党员处于一种积极的接受状态,进而通过内化过程建构起自己的群众观。相对而言,这种群众观一旦形成,会深深扎根于党员的思想与行动中,更能经得起相异观念的冲击,成为主宰党员日常生活的精神指南。

(二)有助于拓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的新视域在社会转型、经济转轨、文化交融的时代背景下,传统的群众路线教育对党员的影响日渐式微,迫切需要重塑和建构新的教育范式。自我教育作为教育的一种范式,为党的群众路线教育提供了新视域。其一,回归自我本性。人的精神世界的发展主要依赖于人的自身力量,而自我教育以自己为主要维度,回归到了教育的本真,可谓教育的最高境界。群众路线作为一种精神性的价值观念,要根植于党员的头脑之中,成为党员终生的价值追求,不能完全按照描述性知识的学习逻辑来组织教育,更需要通过党员的自我觉醒、自我掌控、自我磨练来加以实现。其二,体现人本思想。自我教育尊重了人的主体地位,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人把自己的生活活动本身变成自己的意志和意识的对象”[9](P50)的基本观点。“人是万物的尺度”。群众路线教育说到底是做党员的思想工作,党员既是群众路线教育的对象,也是群众路线教育的目的。因此,尊重党员的主人翁地位,发挥党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实行自我教育,是群众路线教育的内在要求。其三,走向生活世界。自我教育强调理性自我在教育中的作用,但绝非是隔绝生活世界的“苦行僧式”的修练,更不是“斯巴达式共产主义”的教育方式。群众路线与党员的生活经验息息相关,不仅有深厚的价值内涵,而且有浓厚的生活旨趣,绝不是那种由抽象符号堆砌起来的空洞世界。因此,群众路线教育需要切入党员的生活经验系统,回归到党员的日常生活世界,以党员的生活经验为前提和基础,凭借党员的自我认知、自我体验、自我实践来实现。其四,迈向知行合一。党员是群众路线的认知主体,也是群众路线的实践主体。党员从群众路线的认知主体转化为实践主体,最终实现“知行合一”,需要一个“内化”与“外化”的过程,而这一过程主要依赖于党员自我觉悟、自我调控、自我转化。因此,群众路线教育不仅要启发党员的心智,培育党员的认知能力,增强党员对群众路线的认同感,而且要开启党员的心灵,充分调动党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导党员自觉落实群众路线。

(三)有助于实现党的群众路线教育的常态化使党员干部保持优良的工作作风,自觉贯彻执行党的群众路线,始终是党的建设的主要任务和中心课题。指出:“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是一个永恒课题,作风问题具有反复性和顽固性,不可能一蹴而就、毕其功于一役,更不能一阵风、刮一下就停,必须经常抓、长期抓。我们既要立足当前、切实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又要着眼长远、建立健全促进党员、干部坚持为民务实清廉的长效机制。”[1]群众路线教育是强化党员群众观念,落实党的群众路线,密切党群关系的一条重要途径。为将党的群众路线落到实处,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和执政地位,群众路线教育必须常态化,成为党内经常之举、日常习惯。群众路线教育只有经常抓、持久抓,实现生活化、常态化,才能见实效、建长效,才能取得人民群众满意的效果。自我教育是实现群众路线教育常态化的根本。一方面,自我教育具有终身性。来自于外部的教育对强化党员的群众观念固然重要,但受时间、地点、人力、物力、财力的诸多限制,外部教育的连续性和持久性相对较弱,而自我教育只要有主观上的意愿,无论何时何地都可将党的群众路线内省于心,具有超时空性、永恒性和终身性。另一方面,自我教育具有自觉性。自觉性是个体追求或执行某种目标任务的自愿程度。在自我教育的范畴中,自觉性作为一种自我认知,表现为一种主动的姿态,作为一种情感体验,表现为一种强烈的愿望,作为一种意志品质,表现为一种坚强的力量。也就是说,自觉的自我教育不需要他人督促,也不会迫于外在的压力,就会主动地学习、请教、锻炼,并会顽强地克服困难以达到所追求的目标。从某种意义上讲,自我教育的终身性是实现群众路线教育常态化的基础,自我教育的自觉性是实现群众路线教育常态化的保障。

三、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自我教育的实现路径

(一)强化党员身份的自我认同党员身份是党员在党内的角色,是与党的价值理念、宗旨路线、权利义务等密切相连的成员资格。从《中国共产党章程》可以看出,群众路线和共产主义信仰是党员的两个突出身份,其中群众路线又是党员最具代表性的身份。因为群众路线不仅是党的宗旨和价值旨归,而且是实现共产主义信仰的根本途径。党员身份的自我认同,是指党员在现实生活中对自己作为一名中国共产党党员这一身份、角色的理解、领悟以及求证、确认,即“知道自己是一名共产党员”和“知道自己将成为一名什么样的共产党员”。党员身份的自我认同是党的群众路线自我教育实现的前提。如前所述,自我意识是自我教育的前提,假如自我意识缺失,不知道自己是谁,自我教育就失去了本体,同时也失去了动力和意义。党员身份的自我认同是党员自身归属的一种主动寻求,是党员自我意识觉醒和深化的体现。之所以这样结论,是因为“自我认同是个体依据个人的经历所反思性地理解到的自我”[10](P275),本身就是一个自我反思和自我实现的过程。作为一名党员,只有明确自己的身份,摆正同人民群众的关系,时刻把人民群众装在心中,做到“为政不移公仆之心、用权不谋一己之私”,才能更好地教育和提升自己。而忘记自己身份或刻意回避自己身份的党员,只会背弃“为人民服务”的价值承诺和信仰,不可能以群众至上的观念来塑造自己。因此,实现党的群众路线的自我教育,首先需要持续不断地强化党员身份的自我认同,唤醒党员的党性意识,让党员从内心树立为人民群众服务的观念,在思想和情感的支配下,按照党的群众路线要求履行自己的职责。党员身份的自我认同有多种途径,以党的价值信仰系统理性地引导党员,比如进行“专题培训”、开设“党课”等,是一种有效途径;以丰富的、活泼的实践活动强化党员意识,比如开展“政治生日”、“重温入党誓词”等活动,也是很好的方式;联系现实的、多样的社会生活,向内用力、自我修养,比如,开展“照镜子”、“正衣冠”等自我教育,当然是最佳选择。

(二)发挥党员的主体作用如前所述,主体性是人的本质属性,人类的活动离不开人的主体性,主体性是人类一切活动的原点和动力。人的主体意识越强烈,对自身的主体地位认识越清晰,从事某种活动的自觉性便越强,主动学习、参与的热情也会越高。自我教育作为一种社会实践活动,同样离不开人的主体性,甚至可以说自我教育的过程就是人的主体性充分发挥的过程。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中,要切实地进行自我教育,关键在于创造条件将党员的主体性最大限度地调动起来,推动党员充分发挥自身的主体作用。发挥党员的主体作用:一要强调群众路线教育的互动性,加强与党员的沟通,增强党员对群众路线教育的认同感,激发党员主动参与群众路线教育过程,以促成党员态度的转化,提高党员群众路线自我教育的能力;二要根据不同阶层、不同身份、不同地位的党员的不同情况,从追求真理、坚定信仰、实现理想、参与政治等多种维度,引导党员积极参与群众路线教育,在体验、分享、感悟群众路线教育价值的基础上,增进党员自我教育的内驱力;三要提供一个良好的教育空间和宽松的教育氛围,给予党员以思考、判断、体验的机会,让党员在自我选择中切实认识到贯彻群众路线的重大使命,并置身于党群关系中始终保有积极负责的态度;四要建立群众路线自我教育的评价机制,对党员自觉形成的良好的党群关系进行科学测评,并将测评结果纳入日常考核,鼓励与吸引党员发挥主体作用。发挥党员的主体作用,是进行群众路线自我教育的关键,有助于增强党的群众路线教育的有效性,也有助于党的群众路线教育走向人文化、科学化和现代化。

(三)注重党员自我反思的过程人只有进行经常的、系统的反思,对自己的职业状态和人格现状做出诊断,才能不断地自我更新、自我提高和自我完善。群众路线教育同样需要党员进行自我反思。事实证明,党员执行群众路线的自觉性,绝非经验的简单积累,而是在经验基础之上深刻反思的结果。党员只有清醒地认识到自己执行群众路线的状态,才能建构他为人民服务的意义,只有深刻认识到为人民服务的崇高性,才能重构他贯彻群众路线的自觉性。党的群众路线自我教育的实现,关键要看党员自我反思的程度,即能否真正意识到在执行群众路线方面存在的问题,并从理想信念、党性修养、宗旨意识、道德品行等方面认清问题的实质、根源与危害,真正做到触及自己的灵魂和思想。党的群众路线自我教育反思什么?“四风”(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方面的问题应是党员自我反思的主要内容,因为“这‘四风’是违背我们党的性质和宗旨的,是当前群众深恶痛绝、反映最强烈的问题,也是损害党群干群关系的重要根源。‘四风’问题解决好了,党内其他一些问题解决起来也就有了更好条件。”[1]而以何种方式反思?曾以“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作形象比喻。“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是党员在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进行自我反思的主要方式。“照镜子,主要是以党章为镜,对照党的纪律、群众期盼、先进典型,对照改进作风要求,在宗旨意识、工作作风、廉洁自律上摆问题、找差距、明方向。”[1]党员只有自觉“照镜子”,才能发现自身的不足和缺点,才能做到自重、自省、自警、自励,进而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群众观。“正衣冠,主要是按照为民务实清廉的要求,勇于正视缺点和不足,严明党的纪律特别是政治纪律,敢于触及思想、正视矛盾和问题,从自己做起,从现在改起,端正行为,自觉把党性修养正一正、把党员义务理一理、把党纪国法紧一紧,保持共产党人良好形象。”[1]党员只有时刻“正衣冠”,才能修正错误、行止有度,赢得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洗洗澡,主要是以整风的精神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深入分析发生问题的原因,清洗思想和行为上的灰尘,保持共产党人政治本色。”[1]党员只有经常“洗洗澡”,才能不断增强抵御“政治微生物”和“政治灰尘”侵蚀的能力,才能永葆共产党人为人民群众服务的本色。

自我教育论文范文第4篇

1.1小学生自我控制能力方面家庭教育在小学生自我意识发展中的作用首先表现在小学生自我控制能力方面。自我控制能力指的是人对自己行为的控制与约束。在家庭教育中,如果父母特别注意培养孩子的独立性与自主性,对孩子自我控制能力的培养是有帮助的。同时在一个家庭中,父母比较注重孩子的意愿以及尊重孩子的意愿,也会培养孩子的自我控制能力。反之,一个家庭里,父母总是为孩子做决定,就会剥夺孩子的自主性与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以及孩子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孩子的自我控制能力也就不高。所以,家庭教育对孩子自我控制能力的发展也是发挥一定的作用的。

1.2小学生评价能力方面小学生评价能力方面,不仅表现在家长对孩子的评价,还包括孩子的自我评价能力。在家庭生活中,家长在评价孩子的时候,一定要客观公正的去评级孩子,不能够过分的溺爱孩子,同时也不能够进行高标准地批评孩子。家长对孩子进行公正、客观的评价有助于孩子正确地认识自己,从中得到肯定以及自己的不足之处,然后在进一步的努力中,去改善自己的缺点,从而促进孩子的进一步发展。再者家长对孩子的评价还应该是具体的评价,要注意在这个过程中把握一个良好的度,这样才会对孩子的成长有益,并且为以后孩子客观地评价自己奠定一定的良好的基础。除此之外,家长还应该引导学生正确地认识自己、评价自己,帮助孩子建立自我评价的意识。这样可以使孩子即可以看到自己的优点与闪光点,同时也可以让孩子发现在记载一段时期内的不足与缺点,提高小学生进一步认识自己的能力。因此说家庭教育对孩子自我意识的发展有着积极地作用,由此看来,良好的家庭教育对孩子自我评价能力的提高是有帮助的。

1.3小学生自信心方面自信对于小学生的发展史相当重要的。也可以说,自信是孩子成长道路上不可或缺的一种心理状态。家庭教育对孩子自信心的培养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如果在一个家庭里,父母对孩子才去的是鼓励性教育,在各个方面都比较注意培养孩子的自信心,那么这个孩子的自信发展也会与别人有所不同,很明显,孩子在做任何事情的时候都是有自信的。因此,也可以说,父母在家庭教育中所采取的方式对孩子自信心的培养与孩子自信心水平的提高以及孩子自信心的发展都相当的重要。如果在一个家庭中,父母老师批评孩子,对孩子实行的不是温情教育,总是认为孩子有很多的毛病,久而久之,这个孩子就会显得不自信,会影响到孩子自信心的提高以及孩子成就感的缺失。因此可以得出,父母在实行家庭教育的时候应该对孩子尽可能的鼓励,鼓励孩子独立地去完成一些事情,来提高孩子的自信心。从而使孩子具有一定的较好的自我意识,促进其自我意识的发展。

2结语

自我教育论文范文第5篇

在班级管理中,我大胆地任用班干:任用班委干部7人、团支部干部3人、科代表7人、小组长7人、管门窗1人、管桌凳1人、管电视柜1人……班级管理人员共29人。我倡导的是“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时时有事做”,学生是班级的主人,这样,班级工作井然有序,培养了学生自我教育的意识及独立工作的能力。有了正确的人生观和人生理想,有了正确的指导思想,还只是自我教育意识形成的思想保障,中学生有自己的思维,有自己的学习、生活习惯,遇有特殊情况就会出现一些反复,他们头脑中的自我教育意识尚经不起外界的诱惑或挫折的打击,所以要巩固前期教育成果,还需要跟上必要的中后期教育,注重教育的适时性、长期性。

二、中后期教育

形成一个完整的、行之有效的自我管理体系,引导学生能运用“道德修养法”,这是培养学生形成自我教育意识的主要手段,此外还需加强“知”“行”的强化手段。教师指导学生按照学校、班级的规章制度和《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进行常规性的训练,以培养加强学生的组织性、纪律性、顽强的意识品质和严格要求自己的良好习惯,它尤为适合独立性和控制力差的学生。从高一年级开始,建立自我管理体系——值周班委和值日生制度,将班级工作分为劳动、卫生、纪律、出勤、日常行为和其他工作等六个方面,设立各负其责的值周班委和值日生制度,行使监督权力,并认真做好班务日志记载。制定了《操行评定条例》,将以上六个方面分别列成细则,按照条例分别对每一个学生进行量化积分,一周总结公布一次。这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增强了自我约束、自我管理能力。班级工作在高一下学期基本形成完整体系,这套自我管理体系发挥了重要作用。

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是“知、情、意、行”的培养提高过程。其中,“知是基础,行是关键”。德育过程表现为“提高认识、陶冶情操、锻炼意志、培养行为习惯”,而这四个方面在发展方向和水平上处于不平衡状态,表现出“情通理不通”,或“语言的巨人,行为的矮子”等现象。这就要求我们“在德育过程中可以具有多种工作开端”,因此,在不断完善上述管理体系的同时,还要善于引导学生会运用“道德修养法”来强化自我教育意识。所谓“道德修养法”,就是指导学生按照一定的道德规范,经过自觉学习、自我反省和自我行为调节,使自身品德不断完善的方法。曾子的“三省吾身”、荀子的“日参省乎已”、孟子的“自反”“自强”等都是通过反省修养来提高个人的思想品德。其主要方法有:

1.读书法雨果说:“各种蠢事,在每天阅读好书的影响下,仿佛烤在火上一样,渐渐溶化。”在班级工作和日常教学中,我利用班会课,给学生念一些文质兼美的课外读物、时事资料,同时鼓励他们到图书馆阅读,并要求他们坚持做读书笔记,用佳作展览等方式激发其阅读兴趣,从大量有益的书籍中汲取自我教育的精神养料。

2.自我评价法自我评价是指个人将自己的人格或自己的认识、行为与他人比较,与各种模范品质行为比较,进行自我评价的方法。每学期开学初,每一个学生都订出《学习计划》,我给他们装订成册挂在教室。半期后,作“半期自我总结”,学期结束前作“期末自我总结”,并且由班委对每一个学生进行操行评定,当众公布。另外,由团支部组织了“爱护我们的家园”“告别不良行为”“谈谈我们这个班”等主题班会。通过这些方式使学生做出正确的自我评价,更好地进行自我调节,是提高自觉性和主动性的内在稳定动力。

3.榜样示范法“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高中学生善于模仿、崇拜英雄人物、伟人,可以让他们从实实在在的英雄形象和身边熟悉的模范人物激励自己。我在班会课上讲述历届的优秀学生和高考佼佼者。我还提出“从班主任做起,从班干团做起,从‘我’做起”的要求。榜样示范具有激励和导向作用,是进行德育一种生动有效的方法。综上所述,围绕自我教育的德育方法具体内容概括为:(1)实际锻炼。这是教育者组织学生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通过实际锻炼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的方法。(2)陶冶教育。这是教育者通过创设良好的环境和自身教育因素,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熏陶和感染以培养学生品德的方法。(3)指导自我教育。这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通过自觉学习、自我反思和自我行为调节,使自身品德不断完善的一种方法,即自我修养法。(4)品德评价。这是通过对学生的思想品德行为做出肯定或否定评价,促使其发扬优点、克服缺点,激励其不断上进的一种方法。

自我教育论文范文第6篇

我们认为,只有把道德要求变成青少年的自我要求,让青少年自觉依照道德规范去做时,他们才会体验到自由和愉快,才能使德育真正落到实处。而要使道德要求转化为青少年的自我要求,则需要青少年对道德要求有一个自主思考、质疑、选择的过程。也即,德育不只是要求青少年服从某项规范,而应该去激发青少年内在的道德情感与实践的理性能力。为此,我开展“青少年道德自我教育与自主发展的实践与思考”这一研究,旨在从道德自我教育这一重点突破,引领深入开展形势国情教育、革命传统教育、改革开放教育、国防教育,更有效地培养青少年良好的道德品质,提升他们的道德自我教育能力,为青少年的健康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青少年道德自我教育的由来与发展

关于青少年自我教育,前苏联教育家巴班斯基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就通过研究指出:“必须积极开发青少年的自我教育活动,把它作为教育过程最优化的手段。”苏霍姆林斯基对自我教育更是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探索,并把自我教育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他认为:“只有能激发青少年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教育。”近年来,我国不少学者与教师对自我教育这一课题也进行了研究,如魏书生通过探索总结出了一套“写说明书”、“自己开药方”等一系列行之有效的促进青少年进行自我教育的办法。

我们提出的“道德自我教育”是德育与自我教育的结合体,它既属于德育的范畴,又和自我教育息息相关。因此,许多自我教育的研究以及学校德育的理论与实践都有很好的借鉴意义。然而我对青少年自我教育的研究实践主要原因有二:其一,从研究重点来看,许多校内教育或是笼统地研究德育,或是从某一道德品质入手着重培养,注意到道德自我教育的也只是把它作为德育途径之一给予简单一提,对道德自我教育的认识及操作措施缺乏研究的深度和力度。本题研究实践将以道德自我教育作为德育的重点进行突破,对此进行广泛而深入的研究。其二,从研究目标来看,目前自我教育研究多着眼于促进青少年内化行为规范和社会道德,即促进青少年的“社会化”——校外教育。而本课题研究旨在满足青少年合理的道德需要,发展青少年健康的个性,为青少年的终身发展奠基,更强调青少年的“个性化”。

青少年道德自我教育与自主发展的实施

实现青少年道德自我教育与自主发展,是一项十分复杂的工程,需要学校、家庭、社会的共同努力,青少年则需形成教师的教育指导、青少年的自我反思、同学的伙伴互助三者协同配合的操作样式(见图一)。其中青少年教师的教育指导是基础,力争做好营建良好氛围、构建内容体系、寻求实施途径三篇文章;青少年的自我反思是关键,重点做好创立自我教育反思型模式一项工作;同学的伙伴互助为支撑,努力形成灵活辅助机制。

3.1营建良好的道德自我教育氛围。加强青少年文化建设,优化校外育人环境,营建良好氛围,是青少年道德自我教育与自主发展的前提。青少年环境氛围作为围绕在青少年周围的客观存在,对青少年道德发展的动向、态度等会产生一定的影响。它主要包括物理环境与人际环境两方面。

3.1.1物理环境建设。使校外活动场所环境力求体现“活动育人为首,发展道德自我教育能力”的主题。

3.1.2人际环境建设。其一,建立宽松的、开放的“社会育人、育社会人”的管理制度,是营建良好校园氛围的组织保证。其二,建立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使师生交往变权威式、命令式、批评式为民主式、协商式、激励式,让青少年形成积极的自我认识。其三,形成团结协作、和谐竞争的生生关系。加强青少年间的情感交流,让他们在愉快的交往中和相互的感染中优化环境。其四,家长的观念、道德水准、选择导向对培养青少年道德自我教育能力也具一定影响,需注意积极引导。

3.2构建道德自我教育的内容体系。构建贴近各段青少年道德发展水平、帮助青少年掌握道德自我教育方法、提高青少年道德自我教育能力为重点的内容体系,是青少年道德自我教育与自主发展的基础。

3.2.1对青少年道德品质现状进行调查、统计、分析,根据共性问题和突出问题确定德育自我教育内容的重点。

3.2.2根据未来社会和时展对未来人才的自我发展、自我实现方面的要求来更新、丰富德育自我教育内容。

3.2.3参考德育的各类理论与实践资料,筛选、整合、重组、创造性的设计内容。如青少年儿童。

3.2.4鼓励师生积极参与道德自我教育内容的设计与讨论,使之更具有生活性与针对性。

3.3寻求道德自我教育的方法。从青少年的年龄和心理特点出发,寻求各种道德自我教育的途径与方法,是将道德自我教育落到实处的有力保证。(1)强化少工委和团组织功能,在学习中注重引导青少年进行道德自我教育,使自主学习的实践过程同时也成为青少年对自己进行道德教育、自主发展道德品质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从预备队员、少先队到参加少先队主题教育活动中,引导青少年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自我监控、自我检测、自我评价,增强发展自己的内驱力;(2)运用少先队阵地,创建青少年喜闻乐见、自愿参与的各种活动形式(自主性活动、实践性活动、展示性活动等),寓德育于青少年的自主体验之中,让青少年在自觉自为的活动中培养自我教育能力。如开展的“阳光少年”、“雏鹰争章活动”、“暑期快乐总动员”、“夏令营”和“志愿服务活动”等。让青少年自愿选择活动、青少年独立自主开展活动、青少年积极参与实践锻炼并勇于探索;(3)发挥榜样的作用,唤醒青少年道德自主发展意识。俗话说:“点亮一盏灯,照亮一大片。”榜样的力量无穷的。向青少年提供有价值的榜样,可以促进青少年自我意识的发展,使以自我意识为基础的自我教育不断深化。“童年向党”儿歌演唱比赛和少年领袖营等活动。(4)营造积极进取的班风,在集体的引导作用下不断完善自我。积极引导青少年参与各类活动,在活动中培养团队精神,健全思想道德修养。在集体主义氛围下,潜移默化地进步。在每年12月9日开展“十八而志、青春起航”成人礼活动中,提升青少年思想道德修养。

3.4创立青少年道德自我教育反思型模式,形成同伴互助的辅助机制。道德自我教育反思型模式是指依据社会对青少年道德规范要求,结合青少年自身发展需要,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青少年的亲身体验、自我反思,增强善行的内驱力,自主选择符合道德要求的行为方式的教育模式(用图表示见图二)。这是青少年道德自我教育与自主发展的关键。(1)情境激发。通过将青少年生活中的真实事件再现,激发青少年的道德情感,是道德教育的起点;(2)自我体验。通过将情境中问题的揭示,引起青少年感情的共鸣;(3)自我反思。在独立思考、评价的基础上,对照自己进行反思,选择自己认同的道德价值观;(4)自主行动。通过前三环节的认识,促使青少年在现实的学习生活中选择符合自己道德认知的行为。这是一轮道德教育自我反思的结束,又是下一轮的新起点。

自我教育论文范文第7篇

在讲座时,老师结合学生实际对各种行为规范做细致生动地讲解,在会场和学生们积极互动,会场气氛轻松和谐,使学生在中学生活之始就对各种行为规范有了清晰具体的认识。其次,以班级为主阵地,班主任按照学校要求结合班级特点,利用班会组织学生对照《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逐条进行学习,学习过程中引导学生联系自身生活体验进行思考和讨论并撰写心得体会;同时利用黑板报宣传良好行为习惯重要性的小故事。第三,班级组建评比小组,开展组内成员和小组间常规形成速度比赛。根据不同阶段要求,分别引导学生争做“行为规范人”、“文明礼貌人”、“课堂行为标兵”、“课间行为标兵”、“学习勤奋标兵”等。第四,以检查促养成。每天,学生会、团委深入到学生日常行为的每个细节,加强个别指导。讲座使学生对行为规范有了清晰认识,班级活动强化了学生规范行为习惯,评比与督促为学生自我教育的实现提供了保证,入学伊始学生就受到了系列教育,奠定了自我教育和形成良好行为习惯的坚实基础。

创建活动平台,教育形式生活化

孩子的心灵是丰富的,孩子的天性是活泼的,如果脱离了活动这块沃土,行为习惯的塑造也就成为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因此,在塑造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中,我校为锻炼学生自我教育的能力,积极组织了各种适合学生特点、灵活多样、喜闻乐见的活动,如:国旗下的演讲、读书汇报会、经典剧场进校园、我也追星故事会、阳光锻炼一小时、快乐出游、校级运动会、迎春联欢会等等。这些活动,为学生提供了自我展示、自我管理、自我教育的最佳途径,增强了习惯教育的趣味性,化抽象的约束为生动的感悟,让学生获得了更鲜活的实践经验。同时又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到了纪律和规矩的魅力、团结与互助的收获、成功与挑战的快乐,促使学生能更深刻地感悟和领会教育的意义与真谛,真正实现了教育的生活化。

加强自我管理,行为体验自主化

教的最高境界是为了不教!教的最佳效果是学生成为自己的主人。为学生提供自我教育的机会和机制,是提升学生自我教育能力和行为习惯养成的关键。怎样才能使学生的自我管理体现在学生的常规管理中,我们主要采取以下措施,给学生提供自我锻炼、自我教育的机会。把职务的选聘权交给学生。学生学习、生活在自己的班级中,对学校、班级和同伴等事务管理最有发言权。因此,我校大到学生会、团委的组建,小到班委的组建,再细到科代表、小组长等等职务的选举,均采用“学生报名—竞聘演讲—师生民主选举—就职演说”的形式,这种形式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参与管理的愿望,充分调动了每个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让学生在一次次竞选中挑战了自我,锤炼了自我,提升了自我,也唤醒了学生自我管理意识。

把规章的制定权交给学生。为了保证纪律的约束能真正唤起学生们的认同,我校各班在坚持《十三中学生行为规范》准则的前提下,结合本班学生实际和学年的增长,由班委组织全班同学共同讨论并制定本班班规条令,学生参与班级规章制度的制订,参与班级管理,既表现自己的意愿和才干,锻炼自己的能力,唤起对学校、班级的责任感。同时,又使学生由对班规的漠视抵触到认同接受,能有意识地按自己制订的目标、规章要求愉快地执行,从而很好地规范了学生的行为习惯。

把纪律的监督权交给学生。老师不可能也没有必要自始至终地“盯”着学生,只有当学生能积极自主地管理自己,纪律才会充满灵性。为了更充分地激发学生自我管理的愿望和自我管理的能力,学校在各项活动中积极倡导把监督的权利交给学生,让学生在自我监督和管理下规范自己与同伴的行为习惯。如学校的“文明监督岗”、“卫生检查岗”、“间操活动检查小组”、“运动会文明班级检查小组”等均由各班轮流选派学生担任;班级里设置的“班级日志”有学生对同学一日课堂常规、课间行为进行监督记录,周末定期在班上做点评、总结……通过活动,将大量的学生吸引到学校、班级管理监督队伍中来,激发了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培养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的自觉性和能力水平。

自我教育论文范文第8篇

如何发扬青少年中的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做到思想“活”而不“乱”,这就需要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要有分析、有对比,用事实进行说服。如,有的中学为了解决在学生中一度出现哼唱不健康流行歌曲的问题,他们不是强行禁止,而是用革命歌曲、优秀民歌、古典音乐作对比欣赏,收到了良好的教育效果。对青少年的正当要求,特别是对一些年龄较大的青少年的正当生活要求,如职业等问题,应给予关心,并设法帮助解决。对青少年正当的文化娱乐要求要尽力满足,以利于他们的全面发展。对青少年出现的自我设计、自我奋斗、自我完成的思想,要作分析,要肯定他们积极奋进的精神,使其克服脱离社会实际的空想。

要改变教育的方法和内容

根据时代的特点、青少年的爱好,确定新的教育内容和方法。我们不但要通过政治课、社会实践活动等进行教育,还要寓教于科技、寓教于文娱活动之中。我们不能像过去那样,只要求学生听话、顺从,更应当要求学生有独立见解,有创造精神,有开拓的能力等。如,在进行劳动教育时,不仅要求青少年刻苦耐劳,不怕脏、不怕累,更应要求他们肯于动脑筋,有创新精神,有组织能力。总之,要培养青少年的现代化思想和时代精神。

要培养学生的责任感,让青少年“早当家”

所谓“早当家”,就是给予任务,提出要求,在工作中锻炼。实际经验告诉我们:学生干部虽然在集体工作中占去了一些时间,但所得到的锻炼是不当干部的学生所无法体验到的。只有在“早当家”的锻炼中,才能培养出青少年的责任感。青年们对于当前的不良现象,表现出极大不满,我们应当承认这是一种好的表现;但不能仅限于发牢骚、说闲话,而应有主人翁的思想,要有敢于同一切不良现象作斗争的大无畏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