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作文教学论文范文

作文教学论文范文

作文教学论文

作文教学论文范文第1篇

一、发挥教材的典范作用,在阅读中融入写法指导——课堂教学实效性

长期以来,我们关注了外面的精彩,却忽视了身边的美丽;挖掘外面的金子,却忽视了身边的宝藏。让作文教学回归课本,进行写作训练,使学生的写作水平得以提高。语文教科书中的一篇篇课文,都是编者精选的名篇和范文,都是经过千挑万选的精品,这些课文不仅是语言的典范,而且是思维的典范。如果能在教学中把阅读教学与学生的作文实际紧密联系起来,根据教材特点,精心选择读写结合点,给学生提供有效借鉴的对象和创造的依据,及时有效地进行模仿和创造性练笔,那对于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是很有作用的。因此,我们要以教材为载体,发挥教材的典范作用,在阅读教学中要渗透作文指导,及时让学生进行模仿和创造运用练习,从而使语言运用练习成为有源之水、有本之木。只有从阅读入手,做到读写的密切结合,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这是提高学生作文实效性的重要手段。

二、引领课外拓展,加强积累运用——积累拓展实效性

要提高学生作文的实效性,课外阅读是必不可少的,我们应该从激发学生课外阅读兴趣、课外阅读方法和积累方法等几方面去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

1.激发课外阅读的兴趣(1)通过故事或问题引趣。老师可选择益智、有趣的等符合少儿年龄、心理等特点的故事作生动形象的讲述,当学生听得津津有味之时,引导他们自己去看课外书。教师还可提出一些问题,激发学生的兴趣,当学生迫切地想知道原因时,教师“趁热打铁”,推荐读物,学生就会自觉地从课外书本中去寻找答案,并教会学生做好读书笔记。(2)运用多种教育方法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如举办“读书节”、“读书演讲会”“、每天三分钟阅读汇报”、评选“金钥匙———读书积极分子”等。为学生提供展示课外阅读成果和个人才能的机会,在学校或班级中形成课外阅读的良好氛围。(3)及时表彰鼓励。学生每读完一本书,老师都给他做好登记,并根据字数奖励小红花贴到“争章台”上,定期公布学生的课外阅读量。鼓励学生多阅读。

2.指导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健康、有益的课外读物,让学生掌握课外阅读的钥匙,在课外阅读的广阔天地里自由驰骋。

三、及时多样化评改,落实作文修改——评改实效性

(1)不要吝惜对学生的赞美。与其煞费苦心的去挑毛病,不如仔细找一找学生作文中的亮点,哪怕只有一个闪光点,教师的批改也应着重这一“靓”点,而不是其它的几个缺点。无数事实表明,这是培养学生写作兴趣,提高学生写作水平的有效途径。(2)批改方式要灵活、多样化。作文评价与批改结果的呈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可以是书面的,也可以是口头的,可采用等级来表示,也可以用评语来表示,还可以采用多种评价形式进行综合评价。指导方法,让学生互批互改。俗话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师指导学生互批时应授之以法:首先是互读、互评、互议。分小组评议别人的作文,先初读作文,找出对作文中的错字、别字;然后细读作文,找出对方作文中的病句,促使学生对作文初稿进行自我完善。其次是从各组中挑选具有代表性的作文在班内读评。(3)引导学生主动修改,提高作文能力。作文批阅只是作文批改的第一步,在教师批阅的基础上,更重要的还是把修改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其主动修改。这也是作文创新教学的方法之一。教师的批语未必是唯一最合理的建议,我们要鼓励学生敢于摆脱教师批语的限制,创造性地修改自己的作文,培养创造力。

总之,提高作文教学的实效性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程。要使语文教学收到实效,教师必须提高语文素质,提高语文专业知识和能力,提高教育、教学能力“。教无定法”。这是我们每位教育工作者应该牢记的规律。我深深感到,只要真正把握孩子成长规律,在继承发扬过去优秀教育经验成果的基础上,积极探索、勇于创新,在小学作文教学上,就一定能达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境界。

作者:戴可静 单位:重庆市大足区西禅小学

第二篇:小学阶段的作文教学水平

教师往往要批改好几十本学生习作,期间间隔时间长,等教师批改完了,学生当时的写作激情也可能早已褪尽。甚至有的学生连当时写的什么内容都可能不记得了。作文本一发下去,学生往往只是瞅一眼自己的分数或等级,至于习作中的优劣之处也无心去考虑了。可以想一想,这样的作文批改到家了吗?学生接受教师的意见了吗?学生会按教师的要求把作文进一步写好吗?这样,作文批改由教师一手包办的做法存在弊端,往往费时费力,效果欠佳,而且造成部分学生不愿让其他人看自己的习作。这样,学生故步自封,难以看清自己习作的不足,学生的写作水平自然很难提高。其实,学生作文教师一手改,是剥夺了学生修改作文的优先权,使之不自觉地丧失了修改作文的主动性,人为地养成了学生对修改作文的惰性和依赖性。那么,如何让作文修改达到预期的目的?如何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习作修改中来?如何让每个学生在习作修改中有话可说呢?叶圣陶先生说过这样的话:“能不能把古来的传统变一变,让学生处于主动地位呢?假如着重在培养学生自己改的能力,教师只给引导和指点。该怎么改,让学生自己去考虑决定,学生不就处于主动的地位了吗?养成自己改的能力,这是终身受用的。”

学生习作写好后,教师可将作文本按组分配,组内每名学生轮流阅读其他同学的习作,并将自己的阅读感受或者评语直接写到习作后面。不要怕弄乱了作文本,毕竟学生写作的目的是提高表达能力和写作水平,而不是为了保持一个整洁的作文本。这样让学生先阅读,写出阅读感受,可以有效保护学生的阅读体验,以免被教师的评语先入为主,而打不开思维。然后,小组内推荐本次一至两篇较好的习作,先由作者在组内朗读自己的习作,说说写作的缘由、经过以及表达的思想感情,因为作者对自己的作品是最有发言权的。这样一来,可以很好地锻炼学生朗读自己作品的勇气和胆识。尤其是对于那些平时不善言谈,不愿让别人阅读自己习作的学生更是一个锻炼的机会。接着,由组长组织小组成员轮流发表自己的看法,可以自由谈习作的任何一个方面,由负责记录的同学直接记录于学生的习作本上。作者本人在听取其他同学对自己习作的评改意见的基础上,还可以针对别人的意见谈看法,表明写作意图。小组内可以鼓励平时不敢发言、不愿发言、性格内向的学生多发言。这样互动式的作文修改,在一个小组内话语权分散,不再是教师或个别学生的一言堂,每个学生都有参与的机会,都可以在小组评改习作的过程中得到某一方面的锻炼。而教师呢?既可以参与到任何一个小组的习作讲评中去,又可以巡回指导任何一个小组的习作评改。这样可以避免教师一人孤灯熬夜,批阅习作,而对自己习作最有发言权的学生本人却没有机会发言的现象。

小组内评改结束后,教师再选取典型的作品在班上组织学生评改,以点带面,提供示范。这样,学生各抒己见,在学习借鉴别人的成功之处外,还可指出别人习作中需要修改的地方,积极参与,真正成为作文修改的主人,而不是消极应付,被动服从,从而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也得到了很好的培养。最后,教师可以根据小组作文修改的情况,有针对性地评阅学生的习作,指出存在的问题,并在评语中提出启发性的问题启发学生思考,进一步明确习作中的优劣。这样,学生以后还可以比较自己的评语和教师评语之间的不同之处,增进修改习作的能力。其实,在习作讲评中,往往是教师忽视了习作的主体———学生,话语权牢牢掌握在教师一人手中。几十本作文,大多数批语是先肯定学生的长处,然后说一二缺点,就再也不去过问,刻板划一。这样的作文讲评,教师无形中给自己增加了负担,而学生的习作水平也不尽如人意。可以想象,教师一人的头脑如何敌得过几十个孩子的想象。因为学生虽然年龄轻,阅历浅,但他们并不是顶着一个空空的脑袋走进教室的。学生内心的世界也只有他们自己知道,而习作更是内心世界的一种表达。教师千万不要忽视学生的内心情感。孩子的想象是成人不可估量的。因此,教师应时时刻刻给学生一个发言的机会,一个话语权。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理念。这样,教师指导,学生相互评改,既可以培养学生自主、合作修改作文的态度,又可以减轻教师负担;既增加了相互沟通,又加深了相互理解,可谓一举多得。

作文教学论文范文第2篇

一、训练学生感受的独特性

在日常生活和实践中,对客观事物的体验,自然会有主观认识,这种认识具有独特性时,才能生动、深切。引导学生抓住事物的本质,去挖掘其内含,使之能够产生不同的感受。如同样是写《我的妈妈》,有的学生这样写道:“妈妈对我照顾十分周到,天天早起晚睡为我洗衣做饭……”有的则这样写:“从妈妈那慈的目光中,我感受到妈妈对我是那样关怀、体贴,使我充分感受到了母爱是伟大的……”前者由于体验浮泛,表达不够真切,而后者,确实感受到了母爱的伟大,感受独特因而表达生动。如何训练学生感受的独特性呢?我认为,重视实践,乃是第一位的,感受依赖于实践,学生只有在实践中才能了解事情的真谛,深觉生活的可爱,没有实践,所有的一切都是空中楼阁,虚幻而不切实际。实践决定思维,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有了丰富的实践,还必须做到教、学、练相统一,动脑、动手相结合,这是训练感受独特性的有效措施。把自己想到的要说的与生活实际相结合,把课本中学到的与实践相结合,这样,才能真正训练学生感受的独特性。在实践中得到的东西与课本中所学的东西都是密切相关的,必须思考得深、透,这样才能把真实感受描绘出来。有了独特的感受之后,教师要注意在语言表达上引导学生,使其能够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去表达自己的见解,自己的认识,不断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在训练学生抓住本质思考入微时,要注意步步引导,不可一蹴而就。如指导写难忘的教训,则先要学生抓住“教训”来写,使学生受到教训的根本原因是什么,为什么会使学生难忘,学生从中受到什么启发?指导学生写某一处景物时,先启发学生抓住景物特点,然后分析这些特点是怎样表现出来的,学生从中能够体悟到什么,情景交融。在指导学生表达自己的感受时,要先明确众多感受中的一点或两点,然后围绕这个点――也就是中心思想安排事件,列出提纲,要注意重点段突出,不可横排直叙。

随着训练深入,使学生明确写人要突出人物特点、本质、思想,写事要突出事件的重要意义,写景状物要表达真实感受,总之,只要善于抓住人、物、景的独特之处,深入体会其本质特点,独特之感便能体现于行文之中。教师还需把学校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有机地结合起来,为学生创造情境,使其增强感受意识,体会事物所固有的特性,培养感受的独特性。

二、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及情感的丰富性。

学生想象力的形成离不开感受能力以及情感的培养,丰富的想象力,可以使感受内容更加具体生动,所表达的思想更充沛。如何训练学生的联想能力呢?作文教学中从教材出发鼓励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补充事实情节的不足,激发作文情趣,增强感受力,随着学生所学知识的结构变化,不断拓宽思维空间,展开想象空间,依据学习规律,使学生的思维不断地向纵深发展。小学生观察事物大多见木不见林,不善于抓住事物特点,对此,我们可以指导学生展开想象翅膀,抓住事物本质,仔细观察,加入联想把文章写得具体生动。

总之,小学作文教学与培养学生感受能力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教师要根据作文教学的内容和要求,想方设法进行启发引导,充分调动学生学习作文的积极性、主动性,提高学生的感受能力。在教学中,教师必须把培养学生的感受力作为一项重要内容,扎扎实实地搞好训练。

作者:何艳春 单位:秦皇岛经济技术开发区第二中学

第二篇:古诗文教学与作文教学结合

一、古诗文教学与作文教学有效结合的作用

1.学好古诗文,学会做人。常言道:作文即做人。古语还说:“读千古美文,做少年君子”,随着少年一代的成长,他们将饱尝且收益于千古美文的精神食粮。《语文课程标准》给语文的定性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因此语文对学生身心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翻开初中语文教材,无限美文,尽收眼底,更耐读的依然是古诗文,可以说篇篇文质兼美,它们或歌咏奇山大川,或记述亲身经历,或阐发人生哲理,或抒发胸中情怀,表达了古仁人志士对生活的追求。学了《送东阳马生序》,学生会从宋濂身上看到刻苦好学是一个人成功的必备品质;王安石的《伤仲永》更能使人懂得后天勤奋的重要性;朗诵《〈孟子〉二章》中“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心中定能升腾起敢经磨难担当重任的豪气;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所表达的心系百姓忧乐天下的思想,会涤荡心灵;《醉翁亭记》则让人学会了在自然中超然脱俗,在山水中旷达起来;吴均的《与朱元思书》给我们展示了一幅极妙绝的山水风景画,并能引发我们无穷的想像,置身其中,悠哉乐哉,是一种享受;诸葛亮的《出师表》让学生明白了做人的最高境界: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从而也教育学生忠于职责是一种美德;《唐雎不辱使命》让我们看到唐雎不畏强暴的精神和浩然正气……这一切,将成为学生重建人生信念的重要精神资源,也使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在作文中完美地体现出来。

2.学好古诗文,引发想象。古诗文是前人的优秀文化遗产,语句精辟,蕴含深刻的内涵,是学生充分发挥想象的好素材。如教学古诗《钱塘湖春行》中的“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我抓住“迷人眼”、“没马蹄”,唤起学生的生活体验,引导学生想象初春万物复苏的美景,进而体会到了诗人流连忘返的心情。又如教《登幽州台歌》,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同学们,假如你就是怀才不遇的诗人陈子昂,现在正登上了幽州台,面对辽阔的山河,前思古人,后念来者,请想一想:除了“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中‘独’字,你还会用哪个字来形容自己此时的孤寂呢?”这样的设计,让学生展开了想象的翅膀,引领学生进入诗意的王国,畅游一番。既提高和丰富了学生的古诗文素养,又有效地调动了学生学习古诗文的兴趣,还极大地锻炼了学生的想象力。

3.学好古诗文,促进表达。古人常说:“腹有诗书气自华。”古典诗文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情感资源,妙用古诗文可以激活语言表达,彰显文章底蕴,使文章散发出浓浓的文化气息。如以下两个作文片段:片段一:曾几何时,我迷恋上了文学,可是我却怎么也无法进入文学更深的境地,进去探索无穷的奥秘。当李白拉着我的手在天姥山上神游;当杜甫伴着我的话在泰山之巅呼吼;当李易安让我坐在她船上争渡归舟;当曹孟德看着沧海写下今生壮志后……我多少次地咨询多少次地问求:“这文学大门该如何推动,这文学殿堂我何时能游?”(摘自中考满分作文《门其实开着》)片段二:语文是一位画家。“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她用神来之笔勾勒出一幅栩栩如生的春雨图、她用五彩缤纷的色调描画着春天,描绘着春风的柔情与抚慰,描绘着细雨的缠绵和奉献,描绘着春意的盎然和生机,使我心雨飘飞。语文是一位音乐家。“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她用轻快的旋律奏响起一支农家丰年曲。她用悠扬的琴声,弹奏起夏日的激情;用圆润的歌声,驱散夏日的炎热;用起伏的鸣声烘衬着夏的豪迈和酣畅,使我思绪飞扬。语文是一位诗人。“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她用四射的才情吟诵着秋的壮阔,畅谈着秋的蕴藉,谱写着一曲激荡澎湃的秋的颂歌。她用激情之火,点燃我的心灯;她用诗化之墨,滋养我的心田。语文是一位摄影家。“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她用奇情妙思摄下冬的洁白与寥廓,用心灵的眼睛驻目冬的壮美与浪漫。她用镜头留下冬天永恒的记忆,也摄下我心灵的律动。(摘自中考满分作文《语文从我身边轻轻走过》)可见,这两位同学在考场上能有如此流畅的语言表达,完全得益于对古诗文的热爱。

二、古诗文教学与作文教学的有效结合的途径

1.通过品味和积累古诗文,领略古典文学的艺术魅力,培养学生的语感。《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要“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积累“”语文课程应注重引导学生多读书、多积累,重视语言文字运用的实践,在实践中领悟文化内涵和语文应用规律。”古典诗文是富有音乐美的文学样式,它讲究韵律、乐感极强,平声仄声交错组合,跌宕起伏,具有美的旋律与和谐的节奏。正是因为其语言凝练精辟,具有悦耳的音乐美,因此诵读就成了我们学习古诗文的首要任务。如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在教学中我们应注重采取不同的诵读方式,或听读、或范读、或领读、或齐读。正确停顿、富有节奏的朗读可使学生较快地进入赏析古诗文的角色。当然,无论采用什么样的诵读方式,学生必然会被它的韵律美、节奏美深深感染,欲罢不能,在不知不觉中加深对诗文的感知。这样激发了学生学习古诗文的兴趣,培养了学生的语感,积累了词句,在写作的时候,就可以信手拈来,而不必再愁“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了。

2.正确理解古诗文的内涵,让古诗文走进学生的作文,使学生的作文焕发出古典与现代相结合的诗性美。综观各省市考场满分作文,大多数考生的古诗文功底相当深厚。可以说,这与他们平时注重积累并消化古诗文有着密切的关系。在考场上,深厚的古诗文功底为他们写出满分作文或优秀作文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如考场满分作文《寂寞的意韵》就恰到好处地引用了诗词,焕发出古典与现代相结合的诗性美:“寂寞是什么?曾几何时,李白‘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也许,寂寞便是皓月当空,好风如水,万籁俱寂时形影相吊的那种感觉吧!曾几何时,李后主感慨‘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也许,寂寞正是在深宫大院,国愁家愁人也愁的情丝纠缠吧!曾几何时,陈子昂感叹‘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也许,寂寞就是芳草依旧,天涯依旧,物是人非的空虚心境吧!”再如文段:“雨是有灵性的,她似乎顺应人意,“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雨同样是温柔的,“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雨还是妖艳的,“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每当寒暑易节,总感慨世间险恶,于是便更向往那“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摘自中考满分作文《雨夜思绪》)上面的文段,虽然都是关于“雨”的古诗文,但各句表现的“雨”的特点是不同的:“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表现的是雨的灵性;“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表现的是雨的温柔;“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表现的是雨的妖艳;“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表现的是雨的悠闲。如果只是机械地积累,而不理解诗文的内涵,写作时就会弄巧成拙。

3.古诗文阅读指导跟作文教学相结合,实现“古诗文作文化”,初步形成以作文教学为载体的“古诗文作文化”课堂教学模式。(1)改编情节。针对一篇古诗文,我们把它故事化,让学生在品读古诗的基础上,想象创造其背后可能发生的情节。像毛宁的《涛声依旧》,创造灵感不是来自于“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吗?因此在古诗文的教学中,也可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进行想象。(2)改绘场景。学生写人记事类作文写不好的重要原因之一便是不擅长或不会描写,自然环境的描写在文章中往往能渲染气氛,推动情节的发展,烘托人物的性格,在文章中举足轻重,在写景抒情类的散文中更是主体。古诗文写景佳句多如牛毛,如“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在让学生理解赏析的基础上,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把相关的场景描绘出来,更是学生模仿描写学会描写的二次创造。(3)填补空白。古诗文由于语言行文特有的精练,留下了很多空白。挖掘这些空白可让学生的发散性想象得到自由地驰骋,品味到文外之趣,言外之旨。像《木兰诗》中有关花木兰在战场的多年生活情况是一个空白点,让学生发挥想象,通过填补,创造出战场上花木兰英勇坚毅、机智无畏的女英雄形象。(4)续写古诗文。很多古诗文在精彩处戛然而止,留下了很大的审美空间。让学生的想象插上翅膀,穿越时间空间,翱翔在文学的天空。如教《桃花源记》时,我引导学生讨论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的美丽景色以及桃花源内百姓安居乐业的生活情景在当时社会是否属实。学生通过讨论认识到了这只是陶渊明心目中的理想社会,最后让学生发挥想象续写这个故事。

总之,古诗文教学与作文教学的有效结合是个值得深入探讨的话题,我们在教学中还应敢于实践,多加探究,才能真正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

作者:詹莉华 单位:福建省南平市建瓯市玉山中学

第三篇:作文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一、贴近学生生活,激起写作兴趣的作文命题方法

首先、贴近学生的心理,多角度命题。“情动于衷而发于外”,如何让学生写作情动,命题是极为关键的一步。我们认为只有真正贴近学生思想实际和心理特点命题,才能让学生写出情文并茂的文章。在实验过程中,我们尝试着运用以下几种角度命题:①运用初中生涉世未深,好探索、好猎奇的心理命题。②运用中学生关注社会、责任心渐强的心理,命一些探究型的题目。③运用爱美、审美心理命一些情操型题目,培养学生人文精神。④还可运用初中生自主性渐强的心理,放手让学生自主命题。其次、采取灵活多样的命题形式。在具体方式,可视情况选择全命题、半命题、材料作文、话题作文、看图作文等。关键是能起到“投一石而激几层浪”的效果。例如,湖南卫视《爸爸去哪儿》的热映,我出了样一道作文题:“《爸爸去哪儿》大家都看过,请你由‘《爸爸去哪儿》想到的’为题作文。”由于贴近学生实际,文题一下拨动了学生心弦,他们从“生命、幸福、色彩、亲情、关爱、感恩”等角度写出了一系列感人肺腑的文章。

二、根据中学生的认知特点来进行作文过程指导

首先、“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抓住文章细节的作文指导。朱自清先生曾经指出,要重视作文的单项练习,即把作文训练中字词句篇各难点分解后,各个击破。“多作分析的练习,或拿句作单位,或拿节作单位,或拿全篇作单位。这样,可以集中心力在这个那个小节上。小节弄清楚了,整篇也便容易清楚了。”例如课题组在讲授分析《背影》一文中对父亲过车道时的动作的描写时,特别强调了关于“攀”、“爬”、“缩”等动作的描写,并让学生体会了这样写的好处,在接下来的写作中,大部分学生都能借鉴这种方式来进行动作描写。其次、把握写作心理过程,实现“物”到“意”的转化。如何解决学生写作时“没什么可写”问题,我们可从三方面入手:

(1)鼓励并指导学生参加综合实践活动。中学生生活经历毕竟有限,生活空间相对狭小,作为语文老师在不能改变大环境的情况下,要尽可能营造小气候,鼓励学生多参加有益的社会实践活动,去体验各种社会经历,如公益劳动、家务实践、逛街旅游、志愿者活动、参观访问、社会调查、刊出墙报、探究性学习和写作等,增加他们的生活经历,提高他们的心理认识,为写作提前储蓄素材。

(2)指导学生勤观察、勤积累。学生写作时往往陷入“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尴尬境地。所以我们课题组就有意识地指导学生学会观察。既要观察周围的各型人物,抓住他们的肖像、语言、动作、心理等方面的特征;又要观察周围发生的事情,抓住事物发展变化的过程。并将观察所得以观察日记等形式记载下来,作为素材的积累。

(3)实现由物到意的转化。“物”就是社会现实生活,“意”就是写作意识。其实初中学生也时刻生活在现实生活之中,也在自觉不自觉地体验生活,那为什么写作会“捉襟见肘”呢?从观察心理角度分析,那是因为他们对事物的观察还停留在较低水平的感知层面上,没有“领悟”,产生不了写作冲动。作为教师要创造条件,激发学生热爱生活、体察生活、感悟生活,更要思考、梳理、提炼生活,真正实现观察———感受———分析———提炼的写作心理过程。

作者:王玉平 孟凡莲 单位:山东省临沂市兰山区教育体育局 山东省临沂广播电视大学兰山分校

第四篇:初中作文教学中的细节描写

一、结合阅读教学,帮助学生明确“细节”概念

1.服饰细节描写。诸如鲁迅的《孔乙己》中:孔乙己穿的虽然是长衫,可是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这句描写长衫又脏又破,长期不洗不补,既说明孔乙己很穷,只有一件长衫,又说明他很懒,连洗补衣服都不肯动手;不肯脱下这么一件长衫,是惟恐失去他读书人的身份,从而揭示了孔乙己懒惰而又死爱面子的特征。

2.语言细节描写。譬如:母亲也常常说“:只要这个好心的于勒一回来,我们的情况就不同了。他可真算得一个有办法的人。”(莫泊桑《我的叔叔于勒》),这句表现菲利普夫妇听说于勒在外边发了财,因于勒的经济地位而改变了对他的看法,把改变家庭拮据局面的希望寄托在他身上,天天盼望他能早日归来,充分凸显课主人公夫妇的贪婪、自私、庸俗、冷酷和唯利是图的性格特征。当然,还有动作细节、心理细节和运用反复的修辞等途径描写细节,为构建典范之作奠定了基础。

二、坚持因材施教,引导学生善于借助细节描写表达真挚情感

“授之于鱼”不如“授之于渔”,作为教师务必坚持因材施教原则,引导学生善于借助细节描写表达真挚情感。具体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学会观察生活。只有细致的观察生活,体验生活,才能获得属于自己的感受,才能写出生活的原汁原味,进而以情感人。脍炙人口的散文《背影》,就源于作者朱自清先生对生活深刻的感触,有感而发。要使得描写生动形象,在观察事物过程中,我们要调动自己的各种感官,对事物作非常细致的观察。每个人都有不同的性格特征,所以每个人说话、做事都会以不同的方式体现出自己的性格。我们要做的,就是认真地去观察,然后把它积累下来,作为写作的素材。写人是这样,细节描写用于写景、状物时,则要把握住景物的特征和变化。

2.帅选典型细节。细节描写在文章中不是越多越好,细节描写要能抓住典型细节,而应选择具有代表性、概括性、能反映深刻主题的事。诸如契诃夫的《变色龙》中“哦!……叶尔德林老弟,给我穿上大衣吧……好像起风了,挺冷……。”“穿”大衣的动作表现的不是天气冷,而是遮掩刚才辱骂将军的心冷胆寒的心理。“穿”这个动词,勾勒出这个狐假虎威、欺下媚上的沙皇走狗的丑态。在选材与表达上要做到“精细”,要选取生活中的有代表性的“点”,选择恰当的角度,用特写的镜头细致地表现,运用多种表现手法,传神地刻画。

3.细节典型真实。所谓真实,是指细节描写能够精确而又惟妙惟肖地反映现实生活中的人事的特征。所谓典型,是指描写的细节,具有广泛的代表性,能够通过个别的、细小的事物,反映一般与全貌,由现象揭示本质。譬如,朱自清在《背影》中对父亲爬月台时吃力样子和动作的描写,突出了父亲对我无私的爱,让每个读者感动不已。他的成功之处在于对父亲动作的细致观察和准确地表达。

4.精心锤炼词语。莫泊桑坦言“:作家在创造每个人物时都必须有其特点,决不可以雷同。”可见,在写作时总会找到一个最准确的词语来形容我们要写的事物,在细节描写中,我们要选择恰当的词语,以期以少胜多,乃至一字传神。

三、注重因势利导,启迪学生感悟细节描写的重要意义

作文教学论文范文第3篇

(一)很大原因是有些教师太急功近利,违反教育规律,对学生提出过高要求。一些教师目光短浅,一切向成绩靠拢,做表面文章,不是从学生成才角度来培养学生的写作,不愿花时间去了解学生,忽略了对学生作文兴趣的培养。在写作中本应对学生观察和想象能力加以训练,却又过多地干涉学生的写作方式,学生没有了自己的认知,即使有了自己的主见,又不符合教师的要求,其结果是写出的文章受到教师的差评,从而打击了写作的积极性。学生不是生来就会写作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经历和人际关系,非要学生按一定的格式、一定的技巧去写人和事,这岂不是拔苗助长,适得其反了吗?这样的教学和柳宗元的《种树传》一文颇有相通之处。《种树传》一文道出:不会种树者,表面上看起来关心和爱护树,实际上是害了树,有甚者毁了树。若把树喻学生,种树人喻教师,作为教育者,我们要扪心自问,我们到底是在培养学生,还是在毁灭学生呢?

(二)作文评分标准太机械化把作文分割成几大块来评分,材料、语言、思想、写作技巧等,一一对应进行评分,结果为了成绩高,许多教师投机取巧,布置学生大量阅读、背诵和抄录范文,以便考试时套用;学生不能按照自己的兴趣来写作文,以中考作文模式来苦心训练自己,甚至弄虚作假,张冠李戴,以粉饰太平,博得高分,昙花一现,真才泯灭矣!

(三)教师本身素质不高,下水作文难成常听到一些语文教师自我解嘲:“我自己也不会写,至于考试作文,选定几篇范文,让学生按要求模仿,即使拿不到高分,但也不会差到哪里去,考试还是可以应付的。”试想一个不会写文章的教师,又怎能指导学生写好作文呢?

二、解决对策

针对以上现象,我们认为若真要农村学生写好作文,首先,教师要有爱心、耐心。其次,教师要敢于写下水作文,而后要根据学生的生活环境、实际年龄情况及学识,有针对性地布置作文。此次,我们刚好参与了“以农村生活为对象的素材积累方法”的初中乡土作文教学的课题研究,在试验班,我们的教师就遇到了上述情况,课题组教师在实验班上了一堂《我的校园》作文指导课,布置《我的校园》作文题,结果有十多个学生不知从何处入手来写。甚至有一位学生,只写了一句话:“我走进校园看到许多同学。”就这一句话,没有下文了。于是指导教师带着学生共同去校园中观察体会,教师带他们到小树林走走,边观察边问:“小树林有什么,听到什么,看到什么,对此,你们有什么心情,想起了什么?”由于学生从现实生活环境中提升了自己的认识,所以这篇《我的校园》都写出了自己独特的风采。那个只写了一句话的学生回去后,认真地写了一个片断:“我坐在教室里,向窗外望去,就能看到可爱的小树林。小树林里有高大的梧桐树、害羞的四季桂,皮肤粗糙的扁柏……这些树大小不同、高低错落、形态各异,还有那枝头上,细小的麻雀,叽喳叽喳叫个不停,这片小树林的确是我心中的一道风景。”

(一)在作文教学中,教师的耐心、爱心也会起到决定性的作用爱是作文教学的润滑剂。只要把爱融化在个体事件中,融化在人心中,还写不出真情实感的文章么?爱这种情感体验不需要高深的知识,也不需要什么大道理,只需一个眼神,一个动作,一个细微表情,就能传递出无穷的爱心来。对农村学生进行作文教学要学习孔子的教育方式,师生关系融洽,讨论问题随和,教师在教学中能处处从细微处体现真情,从平凡处表现关爱,这样我们的学生又怎么不会爱上写文章呢?其实,我们不必对学生要求太高,重要的是在“爱”的前提下,耐心地培养学生敢说、敢练、敢写的能力,这样学生自然就会爱上写作。

作文教学论文范文第4篇

我从自己的身世说起,讲述自己童年生活的艰苦、初三复读的艰辛,特别是讲到同学的母亲在我生病时送给我一生中所吃到的第一个罐头的滋味时,很多同学眼含泪花陷入沉思。我第一次感受到了以情动人的巨大力量。我的回忆起到了抛砖引玉的作用,学生们在小组讲述中大多数都能敞开心扉,讲出感动自己的经历。为此,应学生们的请求,我又特地安排了一节故事课,请各组选送的具有“最动人经历”学生在班内公开讲述。此后的写作任务就相当顺利了,因为有了此前的精心选材和口头训练,大部分同学的作文都按时完成了,其中相当一部分作文后来被校报和校广播站选用。学生们也第一次尝到了写作的甜头。

二、以阅读促写作,让生活教写作

在议论文教学过程中,师生最头疼的问题就是缺乏鲜活生动、说服力强的事例材料。每次作文,学生们所举的名家事例大体可以概括为“三古”(司马迁、李白、苏轼)“三外”(爱迪生、爱因斯坦、贝多芬)“三残”(张海迪、刘伟、邰丽华)“三星”(球星、影星、歌星)。我的做法是“以阅读促写作,让生活教写作”。我经常会向学生展示一下自己当前或以前写作的文章,也会向他们推荐一些自己喜欢的作品。特别是最近几年出版了很多介绍民国大家的专著,事迹翔实,文辞精美,很受学生们的喜爱。学生们的课外阅读范围有所扩大,林语堂、胡适、刘文典、陈寅恪、梁思成等渐渐成了他们作文中着力推崇的语言巨人和行动楷模。此外,我启发学生,生活中处处都有鲜活的、富有说服力的事例,求人不如求己,只要深入生活,善于发现,仔细品味,闪光的思想、典型的材料就在我们的生活中。

三、让写作成为一种生活习惯

作文教学论文范文第5篇

2.人为拔高的作文教学定位伤害了多数学生的写作自尊。古人说:诗有别才,其实文亦有别才。高中作文教学要培养的写作能力就是能够根据具体的要求完成写作任务,能够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想法,能够围绕文章的中心组织材料,能够条理清晰地组织文章内容。而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我们总会有意无意地将作家标准、竞赛标准、高考满分作文标准拿来衡量学生习作,这样的标准往往造成对学生写作自信和写作兴趣的伤害,让一批学生对写作失去热情和信心。

3.作文教学受高考制约,缺乏良性生存发展的环境。学生读高中肯定是想考上一所理想的大学,于是教师就带领学生跟着高考的指挥棒转,你考材料作文我们就训练材料作文,你考话题作文我们就训练话题作文,不做“无用功”,一切向高考看齐!现在除了广大的高中生在训练话题作文外,初中也完全是话题作文训练了,甚至小学也“不甘示弱”“后来居上”了!实际上作文教学能不能如此呢?答案当然是否定的。话题作文发展到今天不是已经有许多学生不会写有明确文体特征的文章,只会生搬硬套或是胡编乱造了吗?尤其是议论文,由于在小学和初中都没有系统地“训练”过,实在是无逻辑、无顺序、无意义地泛泛而谈之作!高考指挥棒已经造成作文教学的许多硬伤了。这个问题如何解决,还真不是我们这些“教书匠”能回答的,但我们真的期待着这一天的到来。

4.作文教学没有切实可行的教学计划,缺乏系统性。制订明确的作文教学计划,对于一个语文教师来说,按道理应该不成什么问题。但大多教师没有作文教学计划,作文教学无头绪、无系统性,上作文课也没有具体的教案,只是布置一篇作文让学生去写,然后批改之后讲评,至于效果如何那就可想而知了。试想一想,作文教学没有明确的目的和明确的难点、重点,不是循序渐进,而是随心所欲,一学期下来,只满足于作文的次数,根本不去管学生的作文水平提高多少或是会造成什么样的后果等等。这样进行作文教学只能使学生成为完成作文任务的机器,不清楚自己作文的长处与缺点,教师也很难有针对性地进行作文能力训练。只教课文,不教写作部分,更谈不上什么写作教学的计划和系统性了,教材编写者的良苦用心成了“驴肝肺”。

5.包揽式的批改,教师高投入,学生低收效。一般作文教学的模式为:教师指导———学生写作———教师批改———教师讲评。作文批阅的传统模式也是现在绝大多数教师主动或习惯性下选择的一种常见作文批改模式,在这一模式下,学生这个写作主体成了“看客”,他们等待发作文的唯一目的,事实上是等待教师评定的分数和等级,他们只关注相互间评语的多少,根本不去认真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和寻找解决办法,更谈不上“改错”。时下,很多学校均为大班额教学,整个漫长的作文教学模式被人为地分割成几段,无形中加大了周期性,等到教师批改完全班作文作出讲评之际,学生也几乎淡忘了自己的写作内容,致使作文教学陷入耗时长、费力多、效果差的境地。

作文教学论文范文第6篇

1.对话补白。填补文章中对话的空白点也是随文练笔中的一大练点,很多作者为了不使文章显得冗长拖沓,常会将一些浅显的对话省略掉,让学生填补这些对话,无疑是说写训练的一个好办法,只要让学生们把文章多读几遍就能落笔有数了。比如,课文《一面五星红旗》的第四段开头省略了中国留学生和面包店老板的对话,只是说了这么一句:“我向老板说明了自己的处境。”至于是怎么说的,都说了些什么,文章没有展开来讲,于是,笔者就让学生们进行补写,其中有位学生这么写道:我趔趔趄趄地走进一家面包店,有气无力地对老板说道:“老板我是一个来自中国的留学生,爱好漂流。放暑假后,我背上背包,带上红旗,乘着筏子旅行。谁知筏子漂到水势最急的一段河面时,连人带筏被浪头掀翻了,我被撞得昏死过去。等我醒来时,发现自己幸好被一块巨石挡住,才捡回了一条命,可筏子和背包都无影无踪了。后来我在荒无人烟的大山里迷了路转来转去,转了两天两夜后才走出大山,来到你们这座小镇上。我现在饿得不行,路都走不动了,希望老板帮助我一下,送我点吃的,让我度过难关,行吗?”学生练写这段话,其实就是对前三段内容很好的概括、回顾,这既锻炼了他们的复述能力,又使他们进行了很好的复习。

2.情节补白。许多课文由于篇幅限制或作者布局的需要,常常在一些故事情节或是在描述事物的特点中,都会经意或不经意地留下一些空白。这些空白会带给读者很大的想象空间,是学生们练笔的“天地”。如《绝招》一课中,写小柱子在第一次比绝招中失败后,为了能在第二次比赛中挽回局面,课文第十二段说他在赛前的那段日子里,暗暗练自己的绝招。至于他怎么刻苦训练,才使最后反败为胜、让小伙伴们刮目相看的,文章没有说明。这无疑又是作者留给我们的想象空间,于是笔者就让学生们扩写出小柱子苦练绝招的过程。学生们联系生活实际进行想象后写道:小柱子暗暗在练自己的绝招。下午放学回家,他做完了老师布置的作业后,就拿出乘法来练,见小伙伴们都去打篮球、玩游戏时,他也多想去呀,可是他一想到在大树下的尴尬就又立刻忍住了。晚上,小伙伴们都在看精彩的动画片,而他却在练算术;早晨,小伙伴们还在梦乡中时,他又开始练了。他下课练,午休练,功夫不负有心人,在第二次比赛中他总算为自己赢回了面子,小柱子真是好样的。

二、情感表白

对于一些思想性强、情感丰富的文章,笔者常会在结课时,要求学生用笔和自己所敬仰的人物说几句话表示敬意,通过此举使学生的思想、语言得到很好的整合、提升。由于此时学生已学了课文,对文章进行品读、研析之后,已有了一定的情感积淀,在此让他们发表感言,相信因情动而辞发,他们一定会话语丰富且言为心声、真情流露。事实证明,此举确实可行,如《变色龙》、《孔乙己》等课文的结尾十分含蓄,有言犹未尽的感觉,让学生说出或写出以《断案之后》、《孔乙己之死》为题的短文,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训练学生的写作水平。凭借课文,利用课外阅读让学生对未曾经历的、无体验的事,利用想象假设情况,如学了《海底世界》、《富绕的西沙群岛》之后,设计《海底世界漫游》、《海底探宝》等假想作文,利用学习课文的感性知识,佐之课外阅读知识,触发学生展开想象,步步引发,务使其想象有理有据。如:《我的叔叔于勒》一文中,“我”确认眼前的正是于勒叔叔后复杂心理活动的补写;《找骆驼》、《蜜蜂引路》等文的推理想象;《落花生》通过打比方联想训练;《伯乐相马》的新寓意,天生我材必有用、商品促销理念,等等,都能给学生提供创新的机会。

作文教学论文范文第7篇

一、作文教学要有目标、重步骤

我们都知道,要写好一篇作文、要写活一篇作文,就必须要学会细致地观察,就必须要学会形成严谨的思维,就必须要学会运用联系紧密的表达。简而言之,作文教学既要培养学生用词造句、连句成段、连段成篇的能力,又要培养学生观察事物、分析事物的能力。而要做到着个方面的内容,就要求我们教师在日常作文教学中要注重有节奏、有计划、有步骤的教学。在对小学生的作文教学中,教师要按一下步骤去要求学生:

1.作文写作要脚踏实地。很多小学生,在学习写作之初,为了获得同学的羡慕、家人的鼓励、老师的赞美,就爱拿着一本《小学生优秀作文选集》,将那些范文中大段大段的好词佳句生硬地照搬到自己的作文中。如此一来,一篇作文中,三分之一的文字是假话空话、套话,三分之一的是范文中的摘抄,剩下三分之一的就是不知所云的东西。长此以往,学生们就只会摘抄、只会无病呻吟。所以,一定要教会学生写自己生活中实实在在存在的东西。

2.作文要饱含真情实感。很多文人都极其看重文章中的真情实感,比如:孙犁《秀露集•欧阳修的散文》:“散文如无具体约束,无真情实感,就会枝蔓无边。”;郭小川《昆仑行》诗:“古老的神话,未必没有真情实感。”针对小学生的作文教学一定要强调,作文写作就是要表达自己的真实感受,不可以说假话。

3.忌讳散乱,而要中心明确。很多小学生写东西容易记流水账,想到哪儿就写到哪儿,一点都看不出来是经过学习的人写的。所以,老师在作文教学中一定要要要求学生作文写作要围绕一个意思来写。即是说你写的东西不要让人看得云里雾里,不知道你想表达什么。

4.讲究条理。讲究条理就是按一定的顺序写,能够满足读者的阅读习惯和阅读心理。比如说,在写一篇记叙文时,学生就应该按照记叙文的六大要素即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来进行写作。正常的作文教学应该按照以下步骤进行:先说后写,先易后难,稳扎稳打,循序渐进。低年级着重练习写话,要有内容,语句要完整、连贯;中年级着重练习写片断,内容要真实具体,语句要通顺连贯;高年级着重练习写成篇的作文,要有中心,有条理,达到小学阶段的要求。

二、引导学生冲日常的学习中积累写作知识

首先,提醒学生们根据课文内容来积累优美的辞藻和形象生动的句子。小学生语文教学大纲中明确要求学生“重视文本”。现在很多课文都要求学生们背诵文章的全文或文章的部分段落。小学生好玩耍,时常十分抵制背诵这些优秀篇目,所有,老师要在作文课堂上多引用一些来自于课本的好的句子好的段落,以让学生们自己愿意去从课本内积累写作知识。其次,通过写日记来积累。老师可以要求学生们每天写一篇日记,题材不限、体裁不限、字数不限。一切只以写过为目的。很多老师都认为写日记可以帮助学生们积累写作材料和提供练笔的机会。因为题材不限,学生们可写听到的、可以写自己看到的、可以写自己想到的,可以些自己听到的。无论是表达自己的喜怒哀乐还是婆婆妈妈咯咯索索都可以。因为没有字数要求,学生们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来写作,爱写的学生可以写多点,不爱写的学生可以写少点。总而言之,日记就是一个能够让学生开开心心地积累写作素材的平台,教室门一定要对其加以利用。小学生作文教育是一件十分困难的工作,也是一件十分有成就感的工作,老师们要经常总结自己的教学方法,要经常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只有这样,才能体会到源自于小学作文教学的快乐和欣喜。

作者:张华鸽单位:新疆喀什地区英吉沙县二中

第二篇

兴趣是最大的动力,因此,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下面我就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我的看法。

(一)培养学生写作兴趣,提高写作能力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如果我们教师能够巧妙地加以引导和激发,千方百计地调动学生的兴趣,培养写作的积极性,这样学生才能积极思维,循序渐进地提高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如何才能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呢?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在作文教学中,教师要经常为学生创造激发想象的情境,启发学生写想象作文,培养学生的创造想象能力。应以学生为主,让学生说自己想说的话,写自己乐写的文章,把自己见到的、听到的、想到的,无所顾忌地用各种写法表达出来,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2.用美学观念来渗透作文指导。爱美之心人皆有之。生活中的美无处不在,作文教学应该渗透着美育的过程,因为作文是学生通过写文章表达自己对生活的认识和感受,充分利用美学教育的原则来培养学生对写作的兴趣,以提高学生感受美、创造美的能力。3.拓展学生阅读面和知识面。小学生学习的兴趣首先表现在兴趣的广阔性。教师应该因势利导,指导学生形成以课内学习兴趣为中心的广阔兴趣,使中心兴趣和兴趣的广阔性相辅相成。4.激发写作灵感。学生通过阅读、观察,积累了大量的写作素材,但由于这样那样的原因而不能产生写作灵感,这就需要教师的鼓励和引导,从而点燃学生灵感的火花。

(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挖掘写作源泉

一些学生对作文有畏难的情绪,原因主要是对生活缺少观察。要通过教育使他们知道:大到世界和社会,小到学校和家庭,每天都有令人关注和兴奋的事发生,在这五彩缤纷的生活里,只要观察,就有许多事情可以作为写作材料。但在观察中,教师要指导学生学会观察的方法和技巧。

(三)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摆脱思维定式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就是要培养学生学会思考,善于思考,敢于说出内心真话,写他们未想、未敢写的东西。要着重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这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的必要步骤。要做到这一步,课堂活动应从单向型的直线往复转变为网络式、辐射型,也就是把教师单向灌输知识转变为师生之间的双向交流的、开发的、主体的教学形式。要用科学的手段去开拓和丰富学生的想象力,出一些典型的题目。

(四)在作文批改上下工夫,增强写作信心

作文评语是教师与学生的一种文学交流方式。学生的作文是心灵的流露,情感的抒发。教师批改是思想的启迪,感情的疏导,是对学生作文能力的综合性评测。对于提高学生作文水平,增强写作信心,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在给学生写评语时要以正面鼓励为主,激发他们的写作欲望。对于基础差的学生应侧重于字、词、句的培养。综上所述,小学的作文教学既要重视激发兴趣,又要培养创新思维,提高人文素养,在作文批改上下工夫,开拓写作源泉,要持之以恒、脚踏实地努力,“渠”成之日,必有活水到来。

作者:王静单位:河北省蠡县大百镇魏家佐小学

第三篇

一、走进生活,发现素材

1.走进校园小学生想象力丰富,如稍加引导,鼓励他们展开想象的翅膀,创造性作文便应运而生。现行教材里很多课文都是作者细致观察的结果。如,学了《穷人》后,学生会对沙皇统治下的穷人产生深深的同情。这既深化了学生对资本主义社会的认识,更加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又对他们进行了写作训练,还培养了其创造想象能力。为了满足孩子好动的内在需求,以提供丰富的作文素材,除了组织学生参加学校的活动外,还组织学生开展课间活动,以活动的趣味唤起学生表达的愿望。作为指导课上学生先回忆,口述活动的情景,再写下来,这样的习作必然充满真情实感,情趣盎然。

2.走进社会社会是个大课堂。为了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我有意带领学生在社会生活中开阔视野,鼓励学生参观工厂、考察市场、参加公益劳动、开故事会、进行文艺表演、游览风景区。如,带学生到大自然中进行寻找秋天的活动,从天空、街道、人们等方面来描绘秋天的美景。当然,走进生活,我们重视的是学生在实践中积累素材,这是学生获得直接经验的重要途径。我们也应充分发挥间接经验的作用,如定期开展班级习作交流会,让学生欣赏本班佳作,讨论分析习作优劣,思考自己可以从中汲取什么方法及内容等。这是比较快捷而有效的积累方法。

二、感受生活,学会思考

有人提出语文即生活,真是很有道理。纵观那些千古流芳的文学作品,诗歌也好,小说也好,散文也好,古人今人外国人本国人,他们的作品无一不是直接或间接反映生活。因为,只有如此,才能引起大家的共鸣,才会感染他人。作为一个语文教师,既要教会学生课堂知识积累的技巧和方法,更要引起学生关注生活,感受生活,做生活的有心人。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也就是培养其具有一颗敏感的心,做生活的有心人。在家庭生活中,父母一个关爱的眼神,为你递上一杯清水,离家时啰嗦的叮咛等等,都要学会体察与感受。其实善于思考,注意生活细节,就蕴藏在文中。孩子们往往喜欢小动物,引导他们感受动物的感情,之所以喜欢,是因为他外貌漂亮,更是因为他懂得人的感情,能与人交流,触动人的内心。孩子们如果注意到这些了,其实就是在进行语文积累。老师要善于创造条件指导学生关注这些身边的琐事,并启发他们用恰当的方法表达出来。语文积累的内容很多,但如果我们学会关注生活,教会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语文其实很简单,生活处处有语文。

三、记叙生活,勤于练笔

当然,学生写作水平的真正提高,必须依靠写作实践活动,这其中的关键在于“勤”。要引导学生勤于练笔,把观察、感受、思考的结果用文字的形式变现出来。长此以往,相信同学们的作文能力一定会有一个质的提升。

1.自由倾吐,记叙生活《语文课程标准》关于写作一项中指出:为学生的自由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内容可自选,做到形式多样化,取材生活化,语言生动幽默化,让作文成为学生传情达意的工具,让写作成为学生生活的需要。做到了这些,相信学生定能以“生活”为基础,以“真实”为准则,以“新颖”为前提描绘那丰富多彩的校园生活、喜怒哀乐的家庭生活、五彩缤纷的社区生活、绚丽多彩的自然生活。

2.发挥个性,扬长避短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自选角度,自拟标题,自选文体,自立文意,自由表述,让学生尽情发挥自己的才华和写作优势。

3.激发兴趣,大量创作俗话说:乐此不疲。要学好一种东西,兴趣是至关重要的,它是获得知识进行创造性创作的一种自觉动机,是鼓舞和推动学生创作的内在动力,也是提高写作水平的重要途径。因此,在作文教学中,必须鼓励学生创作,激发他们创作的兴趣。每次作文及平时的随笔日记,我都要求学生认真对待,选出一些优秀习作,或在班级学习,或在班级“学生作品秀”上贴出来,或推荐投稿极力表扬,以点带面,让学生感受到作文的乐趣,大大提高他们创作的积极性。

作文教学论文范文第8篇

一、写作动机不端正

人们从事某种活动,总有从事这一活动的愿望,而这种引起人去从事某种活动、指引活动去满足一定需要的愿望或意念,就是这种活动的动机。“动机是直接推动有机体活动以满足个体需要的内部状态,是行为的直接原因和内部动力。”[2]行为学家认为,人的行为是由需要、动机、行为、目标四个因素构成。它们之间的关系是:需要引起动机,动机支配行为,行为指向目标。动机在人的行为中起重要作用,它引导人们的行为指向目标,同时是人们维持某种活动的强大驱动力。写作是学生的个体写作行为,要想发现学生写作中存在的问题,有效促进学生写作水平的提高,就要了解学生的写作动机,再抓住动机这一关键环节进行激励。

调查表明(详见表2):第一,农村中学生作文大部分是在“无可奈何”的情况下完成的。12.7﹪的初中生和28.3﹪的高中生是为了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而写作文;30.9﹪的初中生和48.9﹪的高中生是为了升学、毕业考试的需要写作。由此可见,当前农村中学作文课堂上,学生很大程度是奉命作文,甚至是迫于升学的无奈,无怪乎学生害怕写作文,甚至一写作文就“头大”。第二,农村初中生和高中生的写作动机表现出一定的差异性。在农村初中,有56.4﹪的学生写作文是为自己所用,他们的写作是由内在的表现欲望引起的。相比之下,只有27.1﹪的高中生为了自己所用而写作,他们写作文主要是为了升学,功利心比较强。究其原因,高中生面临着很大的升学压力,社会上的“升学热”及家长望子成龙的心理无形中加大了高中生的压力,为了升学,他们不得不写应试作文。写作,是人的生命实践形式,是我们对世界认知的直观反映,也是我们表现自我、发展个性、交流信息、传达情感的重要方式。在作文教学中,农村教师应重视写作对学生人格培养、情感熏陶的作用,而不是仅仅教学生写应试作文。总之,“写作的根源是发表的欲望”[3]。

二、普遍认为写作存在困难

在农村中学作文教学调查中,学生普遍反映写作存在这样或那样的困难。集中表现在:

(一)写作缺乏新意,脱离生活实际调查显示(表3),30.5﹪的农村初中生和11.1﹪的高中生因为“作文题缺乏新意,脱离生活实际”而造成写作困难。生活是写作的源泉,如果学生的写作脱离生活,就容易导致造假文、抒假情。“脱离生活实际”是学生作文“假”、“大”、“空”的根本原因,这一问题值得广大语文教师认真反思。

(二)不会组织语言,文章平淡无味写作是我们表情达意的工具,同时也是我们交流、沟通思想情感的重要工具。写作的这种表达交际功能是通过言语表达来实现的。高尔基称语言是文学的“第一要素”,老舍也认为要写好文章就必须掌握语言技巧。可见,写作语言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一篇文章的优劣。但在回答“你写作时,最头疼的问题是什么”时,32.3﹪的初中生和54﹪的高中生选择了“很难写得生动”这个选项;18.6﹪的初中生和24﹪的高中生则选择了“有材料,但不知道怎么写”。(详见表3)学生写作文时,不会将材料组织成文,主要是学生缺乏丰富的语言材料及运用语言表达情感的能力。因此,许多学生觉得写作文难,要写出好作文自然更难。

(三)缺乏写作素材任何一篇文章都是由一定的材料加工而成的,材料是文章的基本要素,是形成文章主题的基础,也是表现中心的支柱。缺乏材料,文章就会言之无物,缺乏感染力。但在写作中,却有18.6﹪的初中生及11%的高中生因缺乏写作材料而害怕写作文。(表3)尽管大部分同学写作文时有材料可写,但据调查,有12.5﹪的初中生和18.5﹪的高中生写作的材料是“胡编乱造”;21.4﹪的初中生和36.9﹪的高中生写作材料是从范文或作文选中获得;只有66.1﹪的初中生和44.6﹪的高中生的写作材料是源于亲身经历及所见所闻。综上所述,学生在写作中,主要存在思维不开阔、缺乏创新、表达能力欠缺、缺乏素材等问题,这需要语文教师在作文教学中一一对症下药。

三、不重视作文评改

作文评改是作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是教师向学生反馈问题的手段,也是师生情感交流、互动的有效途径,在这个环节中,需要师生的共同参与。但在农村中学,许多老师及学生都认为这纯粹是老师的事,教师更不敢放手让学生自己批改,这已经形成了思维定势。所以,长久以来,作文批改一直是语文教师沉重的负担,而对于教两个班的语文老师来说,办公桌上两摞高高的作文本,无异于两座望而生畏的大山,语文教师的沉重负担无法有效解决。但令人遗憾的是,语文教师的辛勤工作并没有取得良好的效果。每次作文本发下来后,有7.3﹪的初中生和25.3﹪的高中生只看分数,不看教师的评语,更不主动修改;69.2﹪的初中生和70.9﹪的高中生只关注教师的评语;而主动修改作文的初中生和高中生只占5.5﹪。(见表5)这种结果,对于语文教师而言,无疑是一种打击。结果也充分说明教师与学生对作文批改的作用认识不足,作文评改的地位在做作文教学中没有凸显出来。因此,我们要培养学生自己评改作文的能力。学生通过反复修改就会明白作文该怎么写,从而积累经验,领悟写文章的方法。叶圣陶先生也明确指出:“‘改’与‘作’关系密切,‘改’的优先权应该属于作文的本人,所以笔者认为,作文教学要着重在培养学生自己改的能力。”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人,应充分发挥其主动性,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通过以上调查和分析,我们看到农村中学作文教学现状令人堪忧,但只要我们对症下药,重建作文教学生态,探索出一条适合农村中学教师和学生行之有效的作文道路,农村中学作文教学一定会柳暗花明。

作者:方正闫朝霞单位:黄冈师范学院文学院

第二篇

一、鼓励个性创作,诱发学生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句话已经成为阐述兴趣对某项事物所产生内驱力的重要论证。初中生对事物表现出较强的好奇心,他们在写作文时喜欢自由表达,如果给他一定的写作限制,就会觉得无从下手,作文的恐惧心理就油然而生。因此,在初中作文教学中,教师要创设宽松的创作氛围,注重张扬学生的个性,降低写作要求,让学生自由表达,从而诱发学生的作文兴趣。例如,笔者可以通过“一周一随笔”活动,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练笔的兴趣,而且培养了学生书面表达的习惯。这个写作活动是补充作文课堂教学的重要形式,要求少,门槛低,人人能写,人人能参与。

在活动中,笔者经常鼓励他们随便写,写自己想写的东西,字数不限,题材不限。每周星期五,要求学生把练笔本交上来进行批阅。每次,笔者都会很认真地读完每个孩子的作品,并且在本子上做上针对性的批注。这样坚持一学期,学生每人写20篇随笔,一学年能写上40篇左右。他们有的编创的是童话故事;有的写的是诗歌、散文、小说……每一篇作品都是他们用心凝结而成的,在这个开放而个性化作文活动中,不仅锻炼了学生语言组织能力,丰富了词汇量,还调动了很多学生喜欢作文和看书的热情。通过2年的坚持,我班作文水平较同学年组其他班有显著的提高。

二、启发逆向思维,尊重生活实际

逆向思维是作文创新立意的好方法。这种思维方式,能够促使学生超脱拾人牙慧和班门弄斧的尴尬和束缚,从而达到重塑美文的效果。例如,在《父爱》的作文训练中,通常的写作思维是通过几件感人的事情来表现父爱的伟大,如朱自清先生的《背影》,感情至深,父爱柔美无限。为了让学生能够写出更有新意的作文,笔者开始启发学生想象如果没有父爱是什么情况?前国务院总理朱镕基就是没有父母的孤儿,用多媒体Flash播放有关朱镕基总理没有父母之爱的成长资料,拓展学生的思维,启发学生想象如果没有父爱,自己将是什么样子?这样的逆向思维,能够帮助学生形成独特、奇妙的想法,从而表达出不同色彩的文字。

又如,在“知识就是力量”的命题作文中,我们还可以启发学生来写“有些知识不是力量,反而是摧毁力量的根源。”这里可以从淫秽的信息对青少年身心发展产生很大的不利入手,导致一些中学生逃学、犯罪,浪费了宝贵的时间。当然,逆向思维不是歪曲事实,而是要基于生活实际,遵循生活规律进行创作和思维,这样的作文创作是富有阅读性的,也会吸引读者的阅读。

作文的创新是作文具有可读性的养料。没有新意的作文素材,是激发不起读者的兴趣的。当然,如大诗人韩愈所说的:“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是写好作文、创新作文的基础。只要多读书,读的多了自然就会熟能生巧,出口成章,下笔有神。期待作文教学中教师的指导和启发,同时也希望学生在多读书中,积累丰富的写作素材,酝酿和构思作文思路,进而进行创新作文,塑造美味的文章,以供读者一品为快。

作者:李林香单位:山东省胶州市第十一中学

第三篇

针对当前中学作文教学现状,要想提高作文教学质量,需要教师做大量的工作。

(一)明确教学目标,改进教学方法

在新课程理念下,面对应试教育的顽疾,我们要找到一副良药,从思想上解决问题。初中对于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还是关键时期。作文的内容是学生思想的具体体现,有什么样的思想就会有什么样的内容表现。教师不能将人文教育与作文教学割裂开来,一味地训练学生的作文能力。教师应树立起大语文观,从语文教学的基础抓起,做好各方面基础知识的协调学习,不可偏废。教师要重视学生的学习能力,把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和作文能力培养作为重要目标。教师还要结合教材内容,做好语言基础知识与现代文阅读的整合,做好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的有机结合,努力实现对课内知识与课外知识的对接,加强学生对词句的理解的训练,重视学生语言的积累和运用。教师要珍视并鼓励学生发表对课文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教师还要有意识地把写作融入到日常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的动笔习惯。

(二)面向实际生活,扩大写作题材

作文离不开生活,而且作文能够从生活中找到丰富的营养,滋润学生的心田。如果能从生活中挖掘作文的内容,找到适合的表达形式,那么我们的作文教学就会得心应手。在作文课上,那种以单纯记人物、写事件传统题材可以扩展到写有关学科实验的报告,写对某一问题的探索过程,也可以回到纷繁的世界,写一下广告词,评论一下时事。如果将作文的题材延伸到无边无际的社会生活,走进个性化的学习的空间,那么就可以拓展学生的知识面,让作文生活化。

(三)尊重学生主体,开展探究训练活动

探究写作是一种尝试,可以锻炼学生的思维。探究,就是要求学生敢于质疑,用自己的理解方式去解决问题。学生能够质疑问难本身就是创新的活动,是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积极进行思维锻炼的标志。探究的对象可以多样化,既可以来自课文,也可以源自于社会。探究的方法灵活多样,既可以进行社会调查,也可以展开课堂讨论。无论内容还是形式,都超越了一般传统意义上的作文。教师也要对学生探究的问题进行设计,力求体现时代的特点、社会的变化,通过活动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爱身边的人和事,让学生将自己的学习与社会、国家紧密联系起来,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精品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