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我国民族图书馆馆藏民国期刊概况范文

我国民族图书馆馆藏民国期刊概况范文

时间:2022-08-01 08:37:11

我国民族图书馆馆藏民国期刊概况

[提要]在中国历史的进程中,各种时代的报刊都是一份时代印迹的文化遗产,是我国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以中国民族图书馆馆藏民国期刊为对象,在介绍馆藏民国期刊概况的基础上,从学科、年代、出版周期等方面对馆藏民国期刊进行特征分析,从而多了解我国民族图书馆藏的历史发展轨迹和提供馆藏的历史价值。

[关键词]图书馆;民国期刊;历史载体;刊物馆藏;历史价值

在中国的历史进程和现代化进程中,各个时期的报刊是一份无法被替代的文化遗产。“民国期刊”是指1912年至1949年10月1日前出版发行的杂志、期刊等,是中国近代历史的载体之一,有其独立存在的时代价值,绝不会因过期、休刊等原因而过时无用。民国40年,是一段有着特殊历史背景的时期,在那多事之秋,作为知识和政治舆论的载体,“民国期刊”具有重要的历史和学术价值,它的内容反映了我国近现代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军事等诸领域的历史发展轨迹。

一、馆藏民国期刊概况

中国民族图书馆入藏的民国期刊非常丰富,共藏有民国期刊531种,18152多册,收藏是通过多渠道、多方式努力搜采,逐步积累起来的。入藏渠道主要有二种:接收捐赠约为30%、自己采购比例约为70%。中国民族图书馆为馆藏民国期刊的整理和保护做出了许多努力,于2007年启动了“建立民国期刊数据库”工作。首先,进行拆捆、理顺工作。按音序细分、整理上架;第二,抽调有经验的编目人员,按照馆制定的“民国期刊报纸编目条例”有计划、分步骤地进行书目数据数字化,包括抽取样本、、著录、输入馆藏;第三,打印并粘贴书标、装盒、归架等步骤。历时4年,至2010年底,馆藏所有的民国期刊完成全部书目数据数字化工作,可以在馆内网络上查询。2015年,课题《中国民族图书馆馆藏中文民国期刊题录及提要》在上述工作基础上对馆藏中文民国期刊进行了补充和完善。

二、馆藏民国期刊特征

(一)馆藏民国期刊学科特征

中国民族图书馆馆藏民国期刊内容广泛,几乎涉及各个学科,其中以社会科学类数量最多。社会科学部类期刊藏量最高,共470种,约占88.5%,该部类中“政治、法律”类期刊藏量最多,共138种,约占26%,超过总量的四分之一,其中政治类期刊占有较大的比重;“历史、地理”类期刊藏量位列第二,共86种,占16%多一点;“文化、科学、教育、体育”类期刊藏量位列第三,共68种,约占13%;“社会科学总论”类期刊藏量位列第四,共61种,约占11%多一点;“文学”与“经济”类期刊藏量位列第五第六,分别为53种和50种,合起来占19%。以上6种所占比例达到馆藏总量的85%,达到社会科学类总量的97%。另,马克思主义和哲学类期刊33种,自然科学类期刊15种,综合性期刊13种,这三大部类期刊占总藏量11%略多一点,其中生物科学类期刊最少,仅收藏一种,稍次为地球科学、工业技术和交通运输,这三类各收藏2种。综合上述情况,馆藏民国期刊中政治、地理历史社科总论、教育、文学、经济等社会科学类期刊所占比例极高,而哲学、自然科学及综合性图书类期刊所占比例极少。这种收藏比例非常符合早期中国民族图书馆作为社科类专业图书馆的定位。

(二)馆藏民国期刊年代特征

中国民族图书馆馆藏民国期刊时间跨度是1902年至1949年,从严格意义来说,不仅是民国期刊,还包含有清王朝被推翻前十年的期刊,足见中国民族图书馆馆藏的重要性和珍贵性。清宣统三年辛亥年(1911年),孙中山领导的革命党人于武昌起义,推翻清朝帝制。湖北军政府的文告和各省响应的宣言不使用年号,使用黄帝纪年。革命党人讨论成立共和政府时,认为黄帝纪年也不合民主共和的宗旨。各省代表于十二月二十九日在南京召开临时大总统选举大会,孙中山当选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次年(1912年)元旦正式就职,通电各省,颁订国号为中华民国,并且不再使用帝制的年号,以黄帝纪元4609年11月13日(1912年1月1日)为中华民国元年元旦,并改用阳历。中华民国纪年以1912年为开始,以1949年为终,共38年。中国民族图书馆馆藏民国期刊所覆盖的从1902年至1949年的50年,是中国历史上变化变迁最大的阶段,经历了帝制、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终结、军阀割据、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外族入侵家国破碎的八年抗战期、直至建立共和国,馆藏民国期刊以官方与民间不同的视角记录下了这段历史。

(三)馆藏民国期刊出版周期分类

期刊按其出版周期分类,大致可分为周刊、旬刊、半月刊、月刊、双月刊、季刊、半年刊、年刊、不定期刊等。中国民族图书馆馆藏民国期刊中,月刊数量最多,246种,所占比例将近一半,为44.7%。主流出版周期的月刊加上半月刊、季刊和周刊,比例达到75%,占总藏量的四分之三。馆藏不定期出版的民国期刊有55种,占比超过10%,主要是学校校刊和宗教团体出版的期刊。中国民族图书馆馆藏民国期刊里有几种少见的期刊种类:“3日刊”、“半周刊”、“5日刊”,数量不多,却能体现出民国时期期刊的多样性。馆藏民国期刊3日刊有2种,分别是《抗战》和《扫荡》。1931年3月由时任国民政府南昌行营政训处处长贺衷寒在南昌创办的《扫荡》3日刊,目标是针对共产党工农红军,是施行统治的宣传工具。《抗战》三日刊是抗日战争期间的抗战代表刊物,是由邹韬奋先生于1937年8月19日在上海创办的,该刊由抗战三日刊社发行,每三日发行一期,16开本。该刊在上海沦陷后从第30期迁往汉口,及至次年7月3日,《抗战》三日刊共出版86期,随即它与《全民》周刊合并为《全民抗战》三日刊,后迁往重庆,到1941年2月被迫停刊。馆藏民国期刊半周刊有3种,分别是《黄埔潮》、《广西省政府公报》、《小广州人杂志》。《黄埔潮》是黄埔军校出版的革命军人杂志,1925年10月创刊,于每星期三、六出版。1945-1947年出版的《广西省政府公报》半周刊是政务刊物,颁布法规,传达政令及广西省政府各项指令。《小广州人杂志》是1949年广州出版的社会新闻刊物,有时局、人物、内幕等几种专辑,报道时事,叙述各党派军政人物及其秘闻轶事。2种馆藏的民国时期的“5日刊”是1931年的《四川省政府公报》和1934年北平成达师范学校编印出版的《成师校刊》。中国民族图书馆馆藏的531种民国期刊中,有41种期刊的出版周期发生过变化,占馆藏的7.7%,如《时事月报》改名为《抗战半月刊》,国立中山大学史学研究会的《现代史学》在抗日战争期间因经费短缺、学校迁移,月刊变为季刊。究其原因有三:第一,资金出现问题,此原因所占比例较大;第二,抗日战争时期,政府、大学、人才向西南转移,时局动荡,物力维艰;第三、日本占领区和国民政府的新闻出版审查制度。

三、馆藏民国期刊专特号

中国民族图书馆馆藏民国期刊专特刊共有229种320册,约占馆藏期刊种类的43%,总册数的2%。近一半种类的期刊都有专特号,体现馆藏民国期刊刊种多、专特号多的特点。民国时期,军阀割据,政局动荡,但社会上和学术界对中国现代化问题的大讨论却一直不断。当时各种主义、思想非常活跃,学者们先后围绕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统制经济与自由经济、民主与独裁、全盘西化与本位文化、工业化与农业化等十多个问题展开了激烈的争论,创建了许多新刊物创刊号。同时,由于思想文化碰撞,加之国民党在思想上的禁锢,出版上的政治审查,日本帝国主义在占领区的文化侵略,导致很多民国时期的期刊出现停刊号、复刊号、终刊号。针对社会热点学术焦点国家大事更出版了许多专刊号。专特刊出现的频率因刊而异,有的刊物多些,有的少些。但无论数量多少,其学术价值和出版价值均是不容忽视的,在收藏价值和资料价值上更具研究意义。

(一)创刊号在期刊收藏中,创刊号总是特别珍贵。一般来说,一个刊物的创建,是办刊者,或个人或一个群体,经过了深思熟虑筹划后的决定,内中的发刊词则是期刊的灵魂与方向。创刊号作为刊物的首期,从封面设计到开本印张,无不浸透着办刊者的心血,是办刊人奉献给读者的见面礼。创刊号不仅是一册期刊,更是一份出生证明,自我介绍了创刊缘起,以及办刊宗旨、风格、栏目设置、编辑人员组成、征稿要求等等,极具收藏价值。我馆共收藏民国期刊531种,有创刊号的期刊183种,占比35%。

(二)复刊号复刊号是期刊经历里停刊或休刊后重新发行的第一期,期刊名一般沿用之前的名称,期数有些会延续之前的期号,有些则会按年度新记期数,还有些复刊后改变了出版周期。复刊期刊大多会在第一期标明“复刊号”。馆内收藏有复刊号7册:《新中华》《贵州财政月刊》《广西省政府公报》《边政月刊》《教育通讯》《清真铎报》《中央银行月报》。

(三)号外期刊号外指定期出版的期刊在前一期已出版,后一期尚未出版的一段时间内,对发生的重大新闻和特殊事件,为迅速及时地向读者报道而临时编印的期刊,因不列入原有的编号,故称号外。号外往往具有史料性、突发性、及时性的特点,特殊时期号外出的比较多。馆内收藏的号外计有《光》《光明》《读书杂志》各1期、《文献》3期,4种共6册。

(四)特辑特辑,是为特定主题而编辑的文字资料、报刊,或针对某一题材或者专题整理收录所做的专辑,为学术会议出的专刊有些也称为特辑。馆藏专辑有《西康经济季刊》《西北角》《文摘》各1期,《文艺阵地》5期,4种共8册。

(五)特刊、纪念号特刊是指报、刊为纪念某一节日﹑事件﹑人物等而编辑的一期或一版。如元旦特刊。馆内收藏有16册:《康藏前锋》《广大学报》《黄埔潮》《边事月刊》《苏俄评论》《谈风》《云南大学学报》《中国学生》《金石书画》《读书杂志》《柳州回教特刊》各1期、《无产青年》2期、《台湾省行政长官公署公报》3期,13种16册。另有《黄埔潮》《史学述林》2种各一期纪念号。

(六)专刊、专号、增刊号专刊专号,是围绕某一特定主题编辑的特刊。期刊是有周期的,正常出版的期刊叫正刊。增刊和专刊,都是临时性出的,是在正刊之外的。不属于正常连续出版的期数里面,一般增刊或专刊都会在封面上注明“增刊”“专刊”字样,一些专刊、专号、增刊号不记录收录于总刊数里。馆藏注明专刊专号的有89册,如《国立北京大学四十周年纪念论文集》《北京大学研究所国学门月刊》《己丑度亡利生息灾法会音声》《前哨•文学导报-纪念战死者专号》《洪水———增刊号》等。(七)期刊更改名称期刊名称是期刊的符号,是期刊性质、期刊定位、期刊出版方针、期刊出版宗旨、期刊出版理念、期刊所服务的读者类型等等信息的综合体,是最能直接呈现办刊宗旨和读者类型的要素。馆藏的531种民国期刊中有57种期刊因各种原因改过名字,占比约10.7%。如《地理杂志》改名《方志月刊》;中央苏区创办的党团群众性刊物《实话》于1933年和《党的建设》两刊合并改名为《斗争》;中国左翼作家联盟的机关刊物《前哨》处于国民党白色恐怖之下不能如期出版,改名《文学导报》;《抗战》杂志,由于受上海租界当局的压制,被迫改名为《抵抗》,后又与《全民》周刊合并为《全民抗战》。

四、馆藏民国期刊的地域性

一个地区期刊出版的状况,主要取决于这个地区政治、经济、科学文化的发展水平,人口数量与识字人口比例,以及纸张、制版、印刷等物质与技术条件。馆藏民国期刊的地域性分布基本印证了这个观点。

(一)馆藏民国期刊出版地相对集中,出版地域覆盖面广上海、北京(北平)、江苏(主要是南京)、四川(主要是成都和康定)、重庆5地出版的期刊有390种,占馆藏民国期刊总量的73.45%。反映出民国时期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分布情况。民国时期的上海被称为“上海特别市”,是集政治、经济、金融、文化、工业等各方面为一身的国际都市。北京(北平)在当时虽不再是首都,但在教育方面仍有关键优势,拥有国立的北平大学,清华大学等著名高校,被国际人士称为“中国的波士顿”。江苏,主要是首都南京,是政治和文化中心。四川和重庆做为抗战时期的“大后方”和“陪都”,支撑着抗战时期中华民国的主要文化教育和政治经济。馆藏民国期刊的出版地域覆盖面广。除上海、北京(北平)、江苏(主要是南京)、四川(主要是成都和康定)、重庆5地外,占馆藏四分之一(约26.55%)的民国期刊出版地区涵盖了民国时期中国六大地理区,即东北地方、塞北地方、北部地方、中部地方、南部地方、西部地方。陈独秀创办于安徽芜湖的《安徽俗话报》,湖南安化蓝田国立师范学院的《国师季刊》,华北基督教农村事业促进会创办于济南的《田家半月报》,四川乐山出版的《国立清溪职业学校校刊》等等。另有台湾出版的7种65册、香港发行的4种123册民国时期期刊,还收藏有在日本出版的《民铎杂志》、《关陇》、《新民丛报》,以及新加坡出版的《佛教人间》、《南洋杂志》、《南洋学报》。有1种期刊出版地不详,是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组织部蒙藏语文研究会出版的《西藏语文研究专刊》,原因是没有规范的版权页。

(二)期刊刊载的主题和文章内容覆盖全国各个地区馆藏民国期刊有许多是面向某一地区,或为某一地区发声的刊物。如《东北月刊》、《西北》、《西北工合》、《蜀铎》、《绥远旅平学会会刊》、《新蒙古》、《新新疆》、《康藏研究月刊》、《福建文化》、《新绥蒙》、《天山月刊》、《滇黔》、《新宁夏》、《台湾通讯》等等。这些民国时期的期刊都有相当的篇幅记载了当地的自然、人文、地理现状,具有打破地域隔阂、增进相互了解、破除刻板印象、启蒙国人、唤醒民众的作用。尤其抗日战争期间,国府及民众西迁,西南西北渐成后方,人力物力财力也一并西迁。为给西迁的民众与官员、军人增加对西南西北的了解,《西北史地》、《西北文化》、《西南周刊》、《蒙藏月刊》等等“大后方”很多杂志都将内容重点落在对西南西北的名胜宣介与民俗风情的介绍上。这些旅游资源介绍和历史沿革研究的文章不仅对当时的西南西北开发起着积极作用,而且成为今人对西南西北民俗文化、地貌勘探、历史沿革等方面研究的宝贵资源,并对开发边疆有着一定的借鉴作用。

参考文献:

[1]李红梅.山东省图书馆藏民国期刊述略[J].山东图书馆学刊,2013(5).

[2]邓的荣.传统期刊产业结构性调整与发展趋势[J].中国报业,2013(17).

作者:严墨

被举报文档标题:我国民族图书馆馆藏民国期刊概况

被举报文档地址:

https://www.meizhang.comhttps://www.meizhang.com/zuanti/ztzhfw/717282.html
我确定以上信息无误

举报类型:

非法(文档涉及政治、宗教、色情或其他违反国家法律法规的内容)

侵权

其他

验证码:

点击换图

举报理由:
   (必填)

精品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