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图书情报学期刊新媒体应用的差异范文

图书情报学期刊新媒体应用的差异范文

时间:2022-07-11 11:46:57

图书情报学期刊新媒体应用的差异

摘要:新媒体应用在学术期刊数字化进程中,能够有效解决学术信息的传播时效以及与期刊受众的互动问题,快速提升期刊传播影响力。文章选取中外图书情报学领域期刊为研究对象,对比研究其新媒体应用现状及差异。发现与国际顶级期刊相比,国内图书情报学期刊应该从普及新媒体应用、丰富应用类型、重视交互性、深度整合数据等方面进行优化,提升期刊的显示度和影响力,缩小与国际差距。

关键词:图书情报学;学术期刊;新媒体应用;对比分析

0引言

移动互联网技术的蓬勃发展使新媒体成为人们传播信息的重要渠道。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最新的第40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17年6月,微信和微博的用户使用率分别为84.3%和38.7%[1]。而关于新媒体的概念表述,不同学者的认知和阐释不尽相同,以至于业界对新媒体应用的界定并不一致。匡文波在已有理解的基础上,提出新媒体是一种相对概念,是借助计算机传播信息的载体,数字化和互动性是其根本特征[2]。从这个角度出发,笔者认为,学术期刊新媒体应用是指移动互联环境下,学术期刊运用数字化媒体与用户开展信息交流的一种服务模式。面对Web2.0环境下互联网的日益普及,学术期刊在积极争取优质稿源,刊载高质量论文的同时,也在不断拓宽其影响范围,越来越多地借助新媒体实现快速传播,争取本领域更多的学术话语权。国际顶级学术期刊极为重视新媒体的应用,充分发挥新媒体技术在学术传播中的优势作用,扩大期刊传播影响力。并且随着学术信息传播方式的不断丰富,带来了学术评价方式的日趋完善,于是,在国外首先兴起了Altmetrics———一种基于社交媒体进行学术信息传播的学术影响力计量方法[3],倡导从多维视角去动态地评价学术论文,而非仅凭影响因子等传统的文献计量方法去判断。就国内的学术期刊而言,中文科技类期刊先于人文社科类期刊,较早地有意识地利用新媒体技术对期刊进行推广,随之出现了一批与之相关的学术研究。诸多学者率先对科技期刊的新媒体传播现状、新媒体应用、新媒体传播效果以及利用新媒体提升期刊品牌影响力等方面开展了多角度的研究[4-8]。随着新媒体技术的蓬勃发展,微信这一传播介质异军突起,许多学者将新媒体应用的研究视角聚焦于科技期刊的微信公众号传播力及影响力方面[9-12],并不断渗透到新闻学领域[13-14]、图书情报学领域[15]等其他学科领域。综上所述,目前对于学术期刊新媒体应用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针对某个特定学科领域的应用现状进行分析,在科技期刊领域,有少量文献专门通过分析国际权威医学期刊的新媒体应用,为国内期刊提供借鉴与启示[16]。整体而言,对中外学术期刊的新媒体应用现状进行对比研究的文献尚少。基于此,本文立足于研究国内外图书情报学期刊的新媒体应用现状,与国际顶级期刊相比,国内的图书情报期刊新媒体应用存在哪些差距和不足,我们可以从中得到哪些启示,可以采取哪些措施缩小差距,笔者期望通过对中外图书情报学期刊进行对比研究,分析其应用新媒体的特点,对我国图书情报学期刊优化新媒体应用,缩小与国际差距做一些思考。

1数据来源和方法

1.1研究对象的确定

我们的比较对象为中外图书情报学期刊的新媒体应用,中文期刊样本选取《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2014年版)“G25图书馆事业、信息事业”类目下的18种核心期刊;外文期刊样本来源于2017年的JournalCitationReports,选取SSCI中的“信息科学与图书馆学”类别下影响因子排名前18位的期刊。

1.2研究方法和对比维度研究方法

采用网页调查的方法,通过搜索引擎访问上述期刊的主页,利用在期刊主页上寻找RSS、Email-alerts、Twitter、Facebook或者微信、微博等新媒体标识的方法逐个调查,中文期刊继续通过在微信、微博公众平台上搜索各个期刊名称,关注公众号并且实际体验相关服务。从新媒体应用的普及程度、类型丰富程度、交互程度、内容加工深度几个维度进行对比,统计相关数据并获得结果。(统计时间为2017年8—9月)

2结果与分析

2.1新媒体应用的普及程度

调查结果显示,在选取的比较对象中,国际信息科学与图书馆学期刊无一例外均开展了至少一种新媒体应用;而国内的18种图书情报学期刊中,有14种期刊至少开展了一种新媒体应用,占77.8%。这说明新媒体应用在国外的顶级学术期刊中得到了普及,便于提升学术期刊的传播时效以及解决与期刊受众随时进行互动;相比之下,国内的图书情报学期刊逐渐开始关注新媒体的应用,但是普及程度还有待提升。

2.2新媒体应用的类型丰富程度

对比发现,国际信息科学与图书馆学期刊更青睐新媒体的应用,期刊主页往往链接有Twitter、Fa-cebook、LinkedIn、Mendeley、Google+等多种公众或学术新媒体传播介质的标识,用户可以直接点击标识进行分享和评议,虽然所使用的新媒体种类和数量略有差距,但是基本上都提供了3种以上的新媒体服务,RSS订阅和Email-alerts服务提供率超过94.4%。而国内的图书情报学期刊新媒体的应用类型比较单一,集中在RSS订阅与Email-alerts两项,服务提供率为55.6%。从分享功能的层面看,《大学图书馆学报》和《情报杂志》表现优于其他期刊,提供多种社交媒体的分享标识。

2.3新媒体应用的交互程度

就新媒体应用的交互程度而言,国际顶级信息科学与图书馆学期刊始终围绕用户思维,服务功能优化,新媒体应用标识位置明显,易于查找,符合用户的视觉习惯,用户既能通过点击新媒体标识直接转发分享论文,也可以针对某一主题进行讨论并发表观点。笔者继续通过搜索国内图书情报学期刊名称,关注公众号并且实际体验相关服务后,发现国内图书情报学期刊更习惯于传统的单向信息传播方式,普遍对于新媒体的参与度不高,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微信或微博的新媒体账号开设比例较低,微信的开通比例是50%(其中《图书馆论坛》与《图书与情报》微信账号并无消息推送,因此实际拥有微信账号的期刊比例为38.9%),微博的开通比例22.2%;二是部分期刊已经开设新媒体账号,但是在期刊主页的标识位置并不明显;三是与公众鲜有互动,单向推送多,仅有《图书情报工作》和《图书馆建设》设置了关键词自动回复功能,交互体验优于其他期刊。

2.4新媒体应用的内容加工深度

因国内无法注册登录Facebook、Twitter等媒体账号,进一步体验国际顶级期刊的相关服务受到限制,在新媒体应用的内容加工深度这一部分仅调查了国内期刊的情况。在实际调查中发现,国内图书情报学期刊的微信开通比例及活跃程度均高于微博,因此主要基于微信展开分析,对开设微信账号的9种期刊进行逐一调研。从表4可以看出,新媒体应用的内容推送较为单一,集中于提供论文目录和动态消息两方面,停留在简单的文本展示阶段,限于对文本数据的一次性利用,缺少对期刊文本数据和用户数据的深层挖掘和整合,缺少衍生服务的拓展和推广,未能充分发挥核心期刊在图书情报领域的知识服务功能。

3差异与思考

3.1树立应用新媒体的意识,普及学术期刊的新媒体应用

国际顶级信息科学与图书馆学期刊在传统媒体的学术影响广为人知,与此同时,也非常重视发挥新媒体在信息传播中的优势,有效解决了学术期刊的传播时效以及与期刊受众的互动问题,提升了期刊传播影响力。互联网时代,学术期刊的影响力取决于学术质量,同时也离不开有效的传播能力。因此,国内的图书情报学期刊需要树立应用新媒体的意识,主动应对当下的机遇与挑战,积极回应传播渠道、用户需求和用户行为的变化,善于借助新媒体对传统期刊出版传播的技术优势,提高学术期刊传播的影响力。学术期刊需要整合纸质期刊、门户网站以及新媒体的业务流程,从而最大限度地利用各个介质的资源,构建期刊多维立体的传播格局,提升期刊在新媒体话语体系中的显示度。

3.2丰富新媒体应用类型,引导学术期刊多元传播

不同的新媒体介质,在信息、用户交互、运作模式等方面特点不尽相同。国际顶级期刊善于运用多种新媒体手段来丰富学术期刊的传播渠道,既有偏重大众社交的Facebook、Twitter,又有偏重学术社交的Mendeley等,充分满足活跃于多个媒体平台的期刊受众需要。国内的图书情报学期刊在数字化进程中,也需要根据用户使用习惯、使用偏好的多样性,丰富新媒体应用类型,将期刊影响力从单一的新媒体平台发散到多平台,最大限度地利用特点各异的新媒体介质,适应更多用户的不同需求,引导学术期刊多元传播。

3.3重视新媒体的交互性,提升用户体验

新媒体区别于传统媒体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注重与用户之间的交互性。国际顶级期刊在新媒体应用上,用户思维至上,用户能通过点击期刊主页的新媒体标识直接转发分享论文,可以针对期刊某一主题的话题进行讨论并发表自己的观点。新媒体应用大大提高了受众接触期刊内容并与之交互的频率。国内的图书情报学期刊更要充分认识到新媒体是增进学术期刊与用户沟通互动的有效途径。可以设置关键词自动回复,对诸如栏目信息、投稿须知、期刊目录等常见问题进行统一回复,充分提升期刊受众的用户体验;重视数据的搜索功能,用户能够使用任意的关键词组织、分享和检索资源,使学术期刊的价值远远超出单向自助式的论文查询或稿件服务。

3.4整合各种数据,实现知识服务转型

大数据环境下,学术文本信息和用户信息都以数据状态呈现,而学术期刊具有掌握这些权威信息源的天然优势,对数据进行深入整合并实现不同资源间的相互关联是促进学术期刊知识服务转型的基础。目前国内的学术期刊还存在文本数据和用户数据的大量闲置,停留在提供与期刊实际价值远不对等的基本服务阶段。新媒体的应用可以扩大学术期刊的传播广度,与此同时,更需要通过人力作用挖掘其内容深度,才能获得长久的生命力。在信息量呈指数级增长的时代,期刊受众更倾向于接收经过筛选过滤的有效信息。因此,学术期刊的新媒体应用不是简单的将纸质期刊内容搬上新媒体,而应当提供因传播介质的增加而产生的增值内容,也就是需要对学术期刊所掌握的文本数据和用户数据进行二次加工,不断拓展优质信息的内涵及外延,以体现学术期刊的专业性和引领性。学术期刊在整合文本数据的过程中,通过对用户数据的文本挖掘和特征分析,合理预测用户信息行为以及用户认知偏好,让文本数据发挥应有的作用,为用户提供高匹配度的相关内容,真正实现学术期刊以专业化为特征的知识服务价值。

4结语

在数字化和互联网时代,学术传播的基本单元逐渐由期刊层面转向单篇论文,随之而来的现行的学术期刊管理体制和评价机制也会受到挑战,国内的学术期刊处于学术传播的中心地位必然会发生位移[17]。因此,学术期刊在继续承担质量控制和成果记载功能的同时,它的知识交流服务功能将得到极大发挥[18]。目前国内图书情报学期刊正处于传统出版向数字出版的转型时期,在新媒体应用上重业务轻数据的现象还普遍存在,同质化程度高,缺少期刊品牌影响力。而我国图书情报学核心期刊新媒体应用的情况代表着国内业界具有影响力的期刊应用新媒体的趋势,因此,在社交网络环境和大数据环境之下,不妨顺势而为,做出前瞻性的业务模式调整,在广度上不断普及新媒体应用的覆盖率,不断丰富新媒体的应用类型,引导学术期刊多元传播的格局;在互动中树立用户思维,体现期刊受众的不断参与和反馈;在深度上将知识生产与新媒体融合,将期刊的数据优势转化为增值服务,实现从出版静态论文至提供知识服务的转型。

参考文献:

[1]第40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2017-08-04)[2017-08-15].

[2]匡文波.“新媒体”概念辨析[J].国际新闻界,2008(6):66-69.

[3]叶文芳,于洪洋,王春霞.基于社交媒体的学术影响力计量方法研究———以altmetric.com为例[J].科技与出版,2015(9):81-85.

[4]陶华,朱强,宋敏红,等.科技期刊新媒体传播现状及发展策略[J].编辑学报,2014,26(6):589-592.

[5]程维红,任胜利,沈锡宾,等.中国科协科技期刊数字出版及传播力建设[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4,25(3):340-345.

[6]宋启凡.全媒体出版实践形式在科技期刊领域的应用[J].科技与出版,2015(4):77-82.

[7]俞敏,刘德生.全媒体时代提升科技期刊品牌影响力策略研究[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6,27(12):1328-1333.

[8]陈佳沁,马潇漪.科技期刊的新媒体应用与提升策略[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4,25(7):909-913.

[9]钱筠,郑志民.中国科技核心期刊微信公众平台的应用现状及对策分析[J].编辑学报,2015,27(4):379-383.

[10]黄雅意,辛亮,黄锋.科技学术期刊微信公众平台问题分析与影响力提升策略[J].编辑学报,2016,28(6):529-531.

[11]武文颖,李丹珉,洪晓楠.学术期刊微信推送文章传播效果影响因素研究[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7,28(4):326-331.

[12]张学颖,罗萍.科技期刊微信订阅号的规划设计与运营推广[J].出版发行研究,2015(12):48-51.

[13]胡沈明,胡琪萍.学术期刊微信公众号运营现状研究———以新闻传播类期刊为例[J].出版发行研究,2016(12):62-67.

[14]耿蕊,陈倩.新闻传播类学术期刊微信公众平台建设热的冷思考[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7,28(1):53-57.

[15]冀芳,张夏恒.学术期刊微信公众平台影响力研究———基于5种CSSCI来源期刊的实证分析[J].情报杂志,2016,35(4):147-151.

[16]程启厚,张静.科技期刊对微媒体的应用与启示———以四大国际权威医学期刊为例[J].科技与出版,2015(9):91-95.

[17]朱剑.学术新媒体:缘何难以脱颖而出———兼及学术传播领域媒体融合发展[J].北京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14(4):7-17.

[18]彭希珺,张晓林.国际学术期刊的数字化发展趋势[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3,24(6):1033-1038.

作者:尚晓宇 单位:天津师范大学

被举报文档标题:图书情报学期刊新媒体应用的差异

被举报文档地址:

https://www.meizhang.comhttps://www.meizhang.com/zuanti/ztzhfw/716276.html
我确定以上信息无误

举报类型:

非法(文档涉及政治、宗教、色情或其他违反国家法律法规的内容)

侵权

其他

验证码:

点击换图

举报理由:
   (必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