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中医学论文范文

中医学论文范文

中医学论文

中医学论文范文第1篇

关键词:新环境;医学图书;出版策划

出版策划在当下的图书出版中占据着重要位置,体现了编辑思维方式的创新,另一方面亦将策划与各种出版要素相连接起来,从而实现资源整合以及图书经济效益的最大化。近几年来,图书的策划与出版在新环境下迎来了新的挑战,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与普及使得电子书被广泛传播,19世纪初国务院下达文件《文化产业振兴规划》,提出数字网络产业的重要性。因此,图书出版行业市场竞争更为激烈。然而,医学作为科技图书的关键部分,主要任务是传播医学知识、促进医学学科发展等。因此,在这样的新环境下,医学图书的出版策划应该在传统的基础上进行创新,提高医学图书的市场竞争力,以适应新的社会态势。

1我国医学图书出版策划现状

1)当下有许多的医学图书出版单位出版范围很广,出版的图书涵盖内容多,但却缺乏系统的规划设计,对图书没有准确定位,因此没有形成自身的特色,导致图书质量平庸、市场竞争力小。2)医学图书出版策划缺乏整体的调度和协调。编辑人员与发行部各行其是,两者之间缺乏沟通交流,编辑与发行之间对于彼此的领域知之甚少、缺乏了解,编辑只负责编发工作,而发行人员只负责市场发行与销售工作。编辑无法了解出版单位各种图书的销售情况,发行也无法向编辑提供分析市场调研情况,无法传达市场需求与读者需求,这样单方面的出版策划会随着时间的流逝逐渐经不起考验。3)当前出版单位出版医学图书相对于受众面广、消费群体庞大的文学作品类图书来说,营销手段方式老套,无法跟随时代潮流去借助自媒体等互联网手段进行宣传,从而导致营销效果不尽如人意。目前,在医学新书的营销宣传方面,思维固化、缺乏创新,公告式的宣传方式很难引起读者的购买欲望。4)很多出版单位对出版策划并没有深入了解,一味强调书名、装帧设计等外在强调其重要性,却忽略了图书质量;或者是强调图书质量,却忽略装帧及印刷,往往出现顾此失彼的情况。

2医学图书出版策划对策

2.1选题策划

出版活动首要关键之处就是选题策划,选题策划制约和指导着之后的制作策划以及市场营销策划。在出版活动中,选题不仅仅是关于“写什么”“书名叫什么”的构思,也是指选题工作,通过市场调研活动,对调研所获取的数据信息策划者通过整理,从而对图书相关要素等进行整体策划。只有深入了解新形势下市场需求以及读者需求才能够进行成功的选题策划,这样经过分析,深思熟虑策划出的选题才不会被新环境所淘汰。1)在选题策划中最重要的是遵从读者导向,顺应读者需求。图书出版策划的成功与否都需要经过读者的检验,读者是一切编辑活动的出发点,也是一切编辑活动的归宿。当前,读者对于图书的要求愈发提高,而医学作为专业性非常强的图书品种,策划者在进行选题策划的时候,应该首先考虑目标人群的需求。医学图书的消费群体主要定位于医药卫生从业人员和医学院校师生,他们具有鲜明的特点:阅读人群固定、知识水平高、对图书权威性、科学性要求高,学习新知识的欲望强,易于接受新技术和新事物,欢迎便捷、信息量丰富的产品,对图书的检索功能要求高,临床医生更欢迎具有实践操作指导功能的出版物(如视频)等。因此,医学图书在选题策划时要有针对性、有目的地根据不同读者的不同需要组织出书,实现由“作者—编者—读者”向“读者—编者—作者”的出版模式转变。2)新环境下,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也迎来大数据时代,在这样的背景下,信息获取更加快捷方便,对于出版单位来说更有利于广泛采集与收集调研信息。因此,医学图书出版策划者在进行选题策划的时候要充分利用网络资源。例如,在策划一本关于中医的科普图书时,就可以通过网络发帖、征集读者需求,或者通过在医学专业论坛,比如说丁香园医学论坛、度医学网等知名专业医学论坛寻找有关医学热点话题,有助于提升图书的新颖性与实用性。3)当前读者更倾向于富有新意的图书,因此,创新在出版单位选题策划中占据着重要作用。一本图书缺乏创新就相当于失去了灵魂,千篇一律的图书必然会因为打折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被社会淘汰。尤其是医学图书的选题专业、读者群少、印刷册数少、定价高,而出版医学图书的出版社多,因此,医学图书在选题策划上更加应该考虑创新性,例如在对临床医学图书的选题策划上,可以通过实际医院考察,寻访医院的医师,在实践中寻找创新思维进行选题。

2.2制作策划

制作策划指在选题策划之后对图书生产流程上的策划,主要包括书名设计、编校加工、装帧设计、纸张选用、定价等环节,与图书质量有着重要联系。当下,人们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读者不仅要求医学图书提供相关专业知识,而且还要求图书设计美观大方、令人愉悦,阅读起来能一目了然、重点突出,所以版式设计和装帧设计也已成为制作策划中的重要工作。1)装帧设计。医学图书制作策划时往往更加注重图书的编校质量,从而忽视装帧设计等所带来的经济效益。但是,市场经济下市场竞争日趋激烈,顾此失彼的行为会造成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不和谐。因此,在医学图书的装帧设计上不仅要保留专业类图书的严谨,也要带有艺术个性。医学图书的命名要具有简约性、标志性,消费者通过书名就能够确定图书内容,例如《医学免疫学》《医学寄生虫学》这种书名能够言简意赅地将信息表达出来。另外,在版式设计上,新环境下人们由于生活节奏加快,对于图书更加希望能够迅速找到重点。因此,医学图书在版式设计方面应该简单明了,让读者在阅读时舒服有序。2)印数。目前许多出版单位对于图书印数不进行估算,但是图书即数是图书出版中很重要的一个环节,目前大部分出版社并不重视印数的估算,但事实上,印数的估算是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医学图书专业性强,目标市场群体少,所以一般印数比较少,但是随着科技发展,盗版图书以及模仿类图书大量出现,一本图书占据市场并不容易,如果因为印数不足导致市场丢失,就给模仿图书以及盗版图书做了嫁衣。所以,图书出版之前要根据市场需求度、目标消费者购买力、市场同类书等信息进行印数估计,不能过高也不能过低,符合市场需求。3)定价策略。定价关系到出版单位的经济效益以及读者对图书的接受程度,所以在出版策划过程中也是不可忽视的。在新环境下,电子书的出现导致纸质图书出现危机,因此,有些出版单位纷纷开始降价,盲目降价会破坏市场规律、不利于品牌发展,并且也无法带来经济效益。最重要的在符合市场规律、考虑目标读者定位及购买能力、分析成本的基础上对图书进行定价,才能适应图书走向市场。从读者的购买心理分析,对中等以上城市的读者而言,影响购买图书的因素第一是图书内容,第二才是图书价格。

2.3市场营销策划

新环境下,信息化、网络化已经成为这个时代的代名词,传统的营销方式已经跟不上时代的步伐,如何先进科学地营销已经成为至关重要的话题。医学图书在科普属性之外其具有的商品属性也要求出版单位在策划出版过程中进行市场营销策划。目前图书的市场宣传大概可以分为出版前、出版后、销售、后续宣传这四个阶段,医学图书行业也要紧跟时展的步伐,拓展网络市场,将多媒体技术充分利用起来,将纸质介质和媒体介质相结合,在前两个宣传阶段,利用互联网、新媒体等手段宣传广告。第三阶段的时候可以进行进一步针对性的宣传,邀请医学界知名教授为图书做宣传,在最后的后续宣传阶段可以根据市场形势做分析引导,确认图书是否能够再版,是否制作相关视频等后续产品。

3结语

新环境下,出版行业正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不懂变通的出版单位将逐渐被淘汰,出版单位更加应该重视图书的出版与策划,沿袭传统的思维模式和出版运作机制的出版社将被淘汰,应运而生的新的出版理念和新的出版形式会获得更多的发展机遇与发展空间。因此,出版策划的作用变得愈发重要。基于上文描述可知策划出版主要包括选题策划、制作策划和市场营销策划,出版策划活动既要注重社会效益,又要注重经济效益;既要保证质量,又要具有新意。选题策划是制作策划、市场营销策划的前提,制作策划是出版策划的保障,市场营销策划是动力。医学图书应该紧紧从这三个方面入手,利用新环境所带来的机遇,在传统出版策划模式上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以求出版单位持续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阮爱萍.医学图书出版策划研究[D].上海:第二军医大学硕士论文,2006,5.

[2]林强庆.浅谈医学图书市场管理改革创新战略[J].赤子(中旬),2013,11.

[3]张自然,孙宇.“互联网+”时代策划编辑角色再定位与素质能力分析[J].科技与出版,2016(5).

[4]宛玲.图书选题策划的运行程序分析———以《皮瓣外科学》为例剖析医学图书选题策划的过程[J].科技与出版,2012(10).

[5]张宏.媒体融合下的编辑策划:内涵、模式及其对编辑实践的影响[J].中国编辑,2015(5).

[6]李海凌.大数据时代医学出版的选题策划[J].中国编辑,2014(3).

[7]黎雪.医学图书选题策划要点———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实例谈[J].出版发行研究,2014(6).

[8]杜贤.“互联网+”时代的选题策划[J].科技与出版,2017(2).

[9]王向阳.高水平学术专著的策划与出版———以“中华优秀出版物”获奖图书为例[J].新闻研究导刊,2018,7.

中医学论文范文第2篇

中医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要通过实践逐步深化知识和进一步巩固技能。中医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的内容包括:各种病人的综合管理、保健预防和健康促进、病人及其家庭的持续性保健、与其他社区卫生人员协调合作及团队意识等方面的知识和技能。第1年应该在综合性大医院进行全面培训,掌握常见病的诊断、治疗及对患者的生活上的指导,第2、3年主要在社区全科医疗机构中继续接受培训,这样才能将中医全科医学知识灵活运用于一线临床工作,对将在农村工作的中医全科医师还应该有侧重的增加一些内容,例如妇产科学、婴幼儿常见病的诊断及治疗。但中医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也存在不足,一些规范化培训基地教学设施不够完善,培训基地任用的授课教师虽然临床经验十分丰富,但大多缺少教学经验,不能把知识系统全面地展现出来。

2中医全科医学继续教育

继续医学教育是医学教育体系中较高层次的教育阶段,是对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员进行新理论、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的补充、更新、拓宽和提高,它对于促进医院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2]。根据“缺什么补什么,需要什么学什么”的原则,各类学术组织应定期举办不同级别、不同层次、不同领域的继续教育学习班,有针对性地选择授课内容,例如,可以针对某一学科领域,邀请国内外知名专家做专题报告,提高临床医务工作者的上进意识[3]。其次,继续医学教育作为提高医疗质量的一种措施,是在职医生自身发展的需要,加大继续医学教育的力度,调动主动学习的积极性,以取得最佳学习效果。继续教育多渠道共同发展,不仅局限于学术会议的形式,同时也要充分利用继续教育的现代化手段,如现代远程教育,现在较多的医院都已经加入了远程教育系统,形成了一个交互的网络系统,利用网络的便捷,进行远程教学授课,使医务工作者足不出户就能学习最先进的技术方法,享用最前沿的科技成果,较之集中办班具有经济、方便、受益面更广等优势。同时,网络资源的可复制性,大大提高了学习时间的灵活性,较好地解决了工作与学习的矛盾。但是,继续教育本身也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国家卫生部门要求各医院组织一定数量的继续教育学会,但继续教育会议的质量不能得到制度上的保证,参会学员的学习质量没有统一量化的考评标准,这样就难免出现敷衍地完成任务等情况,所以要保证继续医学教育项目的高质量,就要求继续医学教育教学内容必须是真正学科前沿的、有用的知识,才能保证学员有真正的收获。对于已取得执业资格的中医全科医师必须每年参加规定时间的较高层次的学术讨论和学术会议,每年保证规定的时间接受脱产培训。定期参加国家组织的继续医学教育的考核和评估,成绩合格者才能再次执业注册,继续行医。

3中医师承教育

师承教育是数千年来中医教育传承的主要模式,自从建国以来,随着高等院校教育的不断发展壮大,中医自古以来的师承教育备受冷落。鉴于师承教育在中医教育中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自20世纪90年代初,国家开始把中医教育工作重心转移向师承教育,开展全国名老中医学术经验继承工作。通过师带徒,一些名医名家的学术经验和特殊技术得到很好的继承,通过形影不离的跟师学习,老师会源源不断地教授给学生宝贵的临床经验,学生通过临床实践,不断的积累知识,不断地发现自身的不足之处,然后将临证中的疑惑或者兴趣及时反馈给老师,老师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也可以发现自身的不足以及学生的思想动态,这样就可以有针对性地帮助学生,真正做到教学相长。在这样的循环反复过程中,老师和学生不断的交互反馈,螺旋式的前进上升,对医学本身以及整个医疗体系来讲都是十分有益的。但中医师承教育还未建立长效机制,整个管理体制也有待完善,总体规模不够大,影响力还不足,老师遴选和徒弟选拔条件规定不尽合理,对师承的学习过程缺乏规范管理与统一要求,考核方式过于单一,缺乏科学统一的评价标准,考核过程流于形式,这样使师承效果评价的真实性得不到保障。这些问题有待在医疗卫生体制改革进程中不断加以改善解决。

中医学论文范文第3篇

分析文章结构,弄清层次段落

结构是文章内部的组织构造,议论文的结构有一定的规律,但无固定的模式。由于文章内容及作者表现这些内容时的思路不同,因而议论文的结构是多姿多态的。这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1、三段式,表现为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2、并列式,即文章各内容间的关系是平行的。3、递进式,即文章的各内容逐层推进。4、对比式,即文从正反两方面对一个问题展开论证,借以突出中心论点。5、总分式,分为先总后分式和先分后总式两种。6、散论式,这是一种有叙有议、边叙边议的议论方式。

分析议论文的结构,关键是划分段落。议论文分段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考虑:1、根据论证方法来分段。议论文有破有立,可根据立论和驳论这一论述问题的方法来分段。2、根据论证过程的阶段性来分段。有的文章内容集中,全文围绕一个中心,按照“三段式”展开论证,这就可按作者思路把文章分为相应的部分。3、根据非论证部分在文章中的地位和作用来分段。议论中过渡与照应,既非论点也非论据,但它们是文中起重要作用的非论证部分,体现了议论文的内在联系,反映了作者思路发展的线索,是考虑分段的重要依据之一。

在分析议论文结构,弄清文章的层次段落时,教师可指导学生编写结构提纲、编制结构图解。这种提纲和图解用文字、数字、线条、符号把文章主要内容、论证过程、文章各部分的关系,简明地标示出来。不论采用何种形式都应注意:能概括文章的基本内容,语言准备精炼,文字或符号能标示文章内容的内在逻辑关系。

分析议论文要素,明确全文中心思想

论点、论据、论证是议论文的三要素。找出论据、分析论证方法、找准中心论点、归纳中心思想,这是议论文教学的重点。

1、找准中心论点,概括中心思想。中心论点是一篇议论文的基本观点,是统率全文的纲。教学中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找准中心论点:(1)从作者出示中心论点的方式上去思考。议论文出示中心论点的方式多种多样,有的开头就提出中心论点;有的先分析论证,最后归纳中心论点;有的在论证过程中提出中心论点;有的渗透在论证过程中,需读者加以归纳。(2)从文章的层次段落上去思考。文章的层次段落是作者思路发展的轨迹,因此从层次段落入手,把握作者的思路,这是找准议论文中心论点的又一方法。(3)从文章的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中去思考。一篇较复杂的议论文,除有贯穿全文的中心论点外,还有若干分论点。其中中心论点起支撑作用,《改造我们的学习》开头就提出中心论点:改造我党的学习方法和学习制度。接着从三个方面论证了三个分论点: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成就和意义;主观主义学习态度和方法对革命造成的危害;论述主观主义和马克思主义这两种学习态度的实质和特点,并提出改造学习制度的具体措施。这三个分论点从不同侧面论证并支撑了中心论点,从它们的相互关系中就可确定全文的中心论点。找准了文章的中心论点后还应概括全文的中心思想。中心论点是作者对某一问题所作的总判断,是中心思想的核心。而中心思想除包含中心论点外,还包含文章的主要内容、现实意义及作者的希望等。如《反对自由主义》,题目就点明了文章的中心论点,中心思想则为:作者通过对自由主义的表现、根源、实质和危害的分析,深刻批判了自由主义的倾向,号召全党坚决反对这种倾向。

2、分析论据和论点间的关系,以加深对中心论点的理解。论据是证明论点的依据,充分准确的论据是议论文的基础。分析论据的方法大多是按文章的逻辑顺序,依次分析作为分论点的论据,以证明分论点,再逐一分析作为中心论点的论据,以证明中心论点。这样,就构成了用论据来证明论点的序列,教学中就可引导学生逐层概括,最后找出全文的中心论点。

3、分析论证过程,考察作者怎样建立自己的论点。建立论点的过程,也就是论证的过程。在议论文教学中,分析论证是个难点。因为论点、论据的表现形式为判断,在文中不难发现;而论证则不表现在字面上,而渗透在论证过程中,因而难以把握。这就要求教师从课文的实际出发,找出文中的主要论证方法,而不要面面俱到。同时,还可联系已学过的论证方法,结合课文加以印证比较,以加深理解。

分析语言,提高读写议论文的能力

中医学论文范文第4篇

1.1识神-主司意识思维活动“识神”原是佛教的概念,指轮回思想中接受世间因果报应的灵魂实体。道家借来表示思虑、意识等心理活动,故也称其为“思虑之神”,《医学衷中参西录》“:识神者,发于心,有思有虑,灵而不虚也。……盖用识神则落于后天,不能返虚入深,实有着迹象之弊。”它是以元神为基础产生的一种活动,产生后还可以扰乱元神。故道家养生,多排斥“识神”。现代医家多认为识神是在大脑中形成的可以控制生命体行为的意识体,也是大脑皮层神经电化学活动的体现。大脑具有加工各种生物信息的功能,且大脑功能与信息能量之间可以产生能量旋机,形成大脑思维,然后通过不断复制、演化、创造和提炼新的信息,使大脑内的信息快速膨胀,信息能量也随之增大,形成信息能量场,具有能量感应性。这种感应性不断增强,又产生在大脑中,最终与大脑机能一起合成了具有分辨功能和控制身体功能的意识体,这就是识神。

1.2欲神-一种本能性的欲望所谓“欲神”,泛指人源于其个体生物本能的一类欲求冲动及相应的行为,食、色、性及趋利避害是其主要体现,它与人类的生存和种族的延续紧密相关。从实质上说,此种行为在动物中多为生理性的,是在无意识下引发的,多数情况下,机体能清晰地意识到这类冲动的萌发,并借助意识作出相应调控,同时还伴有某些情绪体验。

2三神与心身关系层次

心身关系是中医心理学的理论核心,对机体的健康和疾病的判断有着密切的联系。通过追溯中国古代传统文化,我们不难发现,三神学说对中医学心身关系和心身结构的构建起到了奠基作用,也为心身疾病的辨治提供了重要的靶点,这主要体现在三神学说与心身关系层次紧密相关性上。

2.1从“身”到“心”关系层次-欲神这是一个低层次的身心关系,在这层关系中,起着决定性作用的要素多是躯体方面的。相关研究也表明,控制这类行为的调节中枢位于古皮层、旧皮层,也称边缘前脑。可以说本能性的欲求冲动多为这些系统的功能所控制。然而,传统理论多认为:“识神”可以诱发或抑制“欲神”。从生理原理来看,则是大脑皮层的感知及意识等活动所伴有的皮层神经电化学反应对皮层下较低层次中枢调控的结果。本质上,这种关系是皮质电化学反应对边缘系统功能的下行性作用,这是“身”与“身”之间的相互作用。此外,一些医学家则认为“欲神”亦可以沿着神经通路向上扰乱元神,影响大脑皮层的精神心理活动,但从侧重的要点来看,上行性有可能次于并弱于识神对欲神的把握。

2.2从“身”到“身”的关系层次-元神就解剖构造而言,元神与欲神位置接近,不仅包含低层次的内侧皮层(边缘系统)也囊括了脑干、下丘脑等局域结构的调控作用在内。且这些部分主要依赖自主神经系统和内分泌对内脏的功能进行调节。这些功能多是与生俱来的,其调控中枢为边缘系统。故多认为“元神”是一种神经电化学活动,属于“身”的范围,而且这种活动也受到大脑皮层的调节,即所谓“识神”主宰“元神”。因其解剖位置相近,且有的则是同一结构的不同功能,故欲神与识神之间多是紧密关联的。

2.3最高层次的身心关系-识神识神多被看成是大脑皮层神经电化学活动所产生的感知觉、思维、意识等高级精神心理活动,这些活动多是以皮层下较低层次的脑的活动(亦即元神)为物质基础,并接受了大量外界刺激后产生的。现代脑科学研究发现,意识、思维、感知觉等精神心理活动是以大脑皮层乃至全脑整体的神经活动为前提而彰显出来的;皮层下的结构对感受到的神经信息起到了向上传递和向下通达的作用,也可以使皮层始终处于觉醒状态。这些均是思维、意识产生的物质基础。相关研究也证实,大脑半球后部的皮层和神经电化学活动是直接引起感知觉和意识等心理现象的最终整合部位,而且上述的心理现象则是依靠其余地方的神经活动引起相应部位的大脑皮层的神经电化学活动的最终产物。由此可见“,识神”是心身关系的最高级层次,也是最为错综复杂的。由于意识、思维等精神心理活动是在大脑皮层及整个脑部神经电化学活动的基础上凸显,故“身”是“心”发生的基础,而“心”则赖“身”来表达。就这一层心神关系而言,大脑皮质及其活动即“身”是物质基础,意识、思维即“心”是“身”凸显的结果。但识神一旦突现,又会对“身”及低层次的心、身产生一定的影响。

中医学论文范文第5篇

多媒体技术就是一种综合性的技术,能够对多种类型的信息进行处理,并且具有数字化和交互式的特点,还能实行对数据的压缩和更改。利用多媒体技术进行内科临床的医学教学,能够让学生对各种抽象化的内科概念有直观印象,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还有助于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从而提高内科临床医学教学效果。

2多媒体技术在内科临床教学中的应用

在中职类院校进行内科临床医学教学过程中,由于学生的基础较差,再加上学校本身教育资源的限制,使得很多学生很难理解教学的内容,进而让内科教学效果受到很大的影响。再加上学生很少有进行临床内科实习的机会,为了让学生能够更好地和具体的临床工作联系起来,提高内科临床医学教学效果,就有必要运用多媒体技术。

2.1将计算机技术和多媒体技术结合起来

在内科临床医学教学中使用多媒体技术,不是将课本和黑板上的内容简单地转移到计算机上,而是要将计算机技术中的文字、数据和图像处理等技术和多媒体技术结合起来。通过两种技术的结合,教师在进行内科临床教学的过程中,就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来进行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弥补传统黑板式教学的缺点。利用多媒体技术和信息技术,内科教师可以将教学内容进行分阶段的处理,从而引导学生进行系统的内科学习。例如,教师在讲解消化系统的疾病时,就可以将教学的内容分为三层,第一层提示学生学习这一内容的重点和难点;第二层就具体显示消化系统疾病的具体内容;在第三层中,教师就可以将实际的临床案例插入其中。这样学生就既能清晰地了解消化系统疾病的构架,又能对临床实践工作有一定的了解。同样的,教师还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给学生留下相关的课后练习,让学生能够巩固所学的内容。

2.2进行医学动画模拟和动态的内科教学

在中职学校的内科教学中,学生进行临床实践的机会非常少,但是在内科教学中,有很多内容都会涉及患者生理活动的变化。在传统教学方式中,是很难将这些动态的变化过程呈现出来的,所以学生根本就不了解疾病的发展过程,影响了学生实践能力的提升。利用多媒体技术进行内科临床医学教学就能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因为它可以利用动画模拟的方式将生理活动的变化模拟出来,让学生便于理解。除了运用动画模拟之外,教师还可以充好利用各种视频资料,实现对内科临床医学的动态教学,让学生能够在一个立体化的环境中亲身体验内科临床,让学生对内科临床有一个具体认识,而不再是单纯的凭空设想。

2.3利用多媒体技术进行内科医学实验的演示

在实际的内科教学中,为了加深学生对内科疾病发病机制的了解,提升他们的动手操作能力,往往会涉及很多内科的实验。但是,中职学校的医学教育资源有效,不可能每一个内容都进行医学实验,所以使得学生成为了理论上的巨人、实践上的矮子。利用多媒体技术进行内科教学就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的特点,进行各种内科实验的演示。还可以到医院专用进行实际的拍摄,收集各种医学图片、视频,让学生能够近距离地感受实际的内科工作,了解内科实验的具体过程。

3结语

中医学论文范文第6篇

通过2015年3月就业双选会发放《用人单位对毕业生就业能力需求及满意度调查问卷》和小型用人单位座谈会,发现中医类本科毕业生岗位需求类型多样,医院最多,其次是医药营销需求量。基层单位如县卫生院和民营企业对医学生需求量很大,阅读毕业生个人简历时用人单位最为看重的依次是学科成绩、获奖情况、社会活动经历,招聘面试时最为重视的依次是思维能力、专业水平、表达能力。对于以往录用的我校毕业生就业能力持满意态度,对于科研能力和开拓创新能力希望能有所提高。

二、提高中医学类专业大学生就业能力对策分析

(一)汲取中国传统优秀文化,重视特色社团建设。河南中医学院有很多特色社团,如中医经典研修会、传统文化健身社、针灸推拿协会,中药装饰协会、太极拳协会等特色社团,这些特色社团汲取了中国传统文化精华。我校加强了对特色社团扶持力度,加大资金投入,聘任高资质的指导老师,通过组织和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活动,既锻炼组织协调能力,又培养语言表达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同时将专业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提高综合素质,提升就业能力。

(二)开发大学生创新思维,引导自主创业。通过学习中医专业课程和中医交叉学科选修课,培养学生中医思维,开发学生发散思维,以挑战杯课外学术知识竞赛和创业计划大赛、创新学习项目、苗圃工程等为契机,提高中医类大学生创新能力和科研能力。积极引导中医学类大学生自主创业,开设大学生创业实践基地,为在校生创业提供条件,大力鼓励大学生发展与中医养生、中医保健、中药等相关的餐饮业、保健娱乐、化妆美容、中药装饰工艺品、药物销售等行业。

(三)加强中医学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新生入校后就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指导,低年级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课,巩固专业思想;中年级重视中医经典著作教学,激发中医学类专业学生的专业自豪感与兴趣,开展暑期社会实践和预实习,鼓励多临床、早临床,反复临床,增强社会责任意识,提高实践动手能力;加强高年级学生实习规范化管理,开设就业指导讲座,指导搜集就业信息、模拟招聘、求职应聘技巧,将职业生涯规划指导贯穿始末。

(四)增强就业能力自我培养意识,转变就业观念。大学生在校期间不断完善自我,树立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培养团队精神和奉献精神,巩固专业知识和临床技能,提高创新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提高就业能力与竞争力以适应社会需求。通过召开校友回校座谈会、用人单位宣讲会等方式让在校大学生了解社会需求,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到基层建功立业。

三、结束语

中医学论文范文第7篇

哲学与医学的关系是医学界和哲学界普遍感兴趣的一个课题,新一代医学教育也必须在哲学思想的支撑下,才能打破教育的孤岛局面,培养在全球信息与知识流动条件下的岗位胜任能力,以适应新世纪医疗卫生事业的人才需要的国际化趋势。首先,一切科学源于哲学,阿尔克马翁首先提出医学应该与哲学相结合,希波克拉底将唯物主义哲学运用于医学中,亚里士多德创立的唯物主义医学体系,盖伦倡导的科学方法论也注重形式逻辑、强调演绎法等特点。中国有“医易同源”之理念,“易具医之理,医得易之用”,易学思想指导了中医理论的创新与发展,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确立了中医学辨证论治的理论体系。如果把阴阳观还原为现代哲学理念,以天人合一整体观的方法论和相对论非绝对对立的思维方法,解读现代医疗环境中的人和人的生理、病理和心理,则无疑是科学的。另外,医学与哲学从其所要解决的根本问题来看,共同支撑着一个由“身”和“心”两个部分构成的生命,从两个不同的维度,运用两种不同的策略来解决人的共同生命问题。因此,哲学也是另一种医学,哲学是学术的制高点,例如,虽然学生掌握了基础知识,但常常习惯于对号入座,将知识套用于临床,就病论病而缺乏哲学思维的掌控,其结果是在临床实践中感到很多情况力不从心,使医学知识难以提升。此种缺陷的关键因素在于,没有将知识有效地应用起来,缺乏对医学哲学范畴的理解。临床教师的重要作用就在于运用哲学思维启迪学生,用联系和发展的观点看待临床医学,切身感受到哲学思维的多样性和系统性,使其成为终生受用的哲学思维。

2临床医学教育中需要审视的医学哲学理念

医学中的哲学是推进医学教育发展的动力和源泉,探索医学教育的本质和目的、医学科学与医学文化等一系列问题。针对医学生存在的医学哲学理念的某些理解误区,有必要对医学生的医学哲学理念进行认真的审视,有助于学生岗位胜任能力的培养和提升。首先,要调整否定之否定环节中的思维偏执。例如,古代医学因为缺乏技术而更重视对患者的人文关怀,20世纪后的科学技术发展是对古老医学的否定,技术进步推动了现代医学的发展,但是由于技术的迅速扩张,使医学人文不断萎缩,以至于接近毁灭的边缘,医学的内部矛盾发生了巨变,人们认识到单纯依靠技术来保护和延长生命是不够的,医学的非人性化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批评,因此,医学要求再次否定而回归人文,这是医学发展的必然方向。然而,面对当今人文缺失的局面,很多人却认为所有医学和社会问题都是因为技术不够而造成的,都可以通过技术的发展而得到解决,这种对否定之否定的偏执,是当下医学人文回归的主要障碍,势必导致医学的畸形发展,同时,人文回归也绝对不是不要技术,而是必须将医学技术与人文紧密结合,实现医学在否定之否定的过程中更高层次的进步。其次,要修复对立统一规律中的思维“断裂”。现代医学所受的教育最容易使学生掉入二分法的陷阱,把事物分成两部分没有问题,但是一定要合二为一才是完整的对立统一规律。由于当今人类活动范围不断增大,接触到的事物不断增多,问题思考便更加深入,单纯的二分法远远满足不了人们对物质世界的认识,因为事物不是只有相互对立的两面,对立只是两个极端而已,而更多的则是在两者之间的“灰色地带”,这种过渡状态显然是二分法不足以描述的,因此,建立三分法思维是21世纪医学教育发展的一个趋势。同时还应懂得,三种思维方法也是对立而统一,各有千秋,相互结合,取长补短。三分法包含着一分法和二分法,具有很大的包容性,符合哲学辩证思维,医学教育务必努力修复医学生的思维裂痕,以适应新世纪医学发展的需要。

3临床医学教学中的医学哲学范畴

医学教育要培养学生跳出单纯的临床思维,进入哲学思维领域,从而提升医学生的整体职业素质。医学教育的最终目标是临床医疗中的应用,医学哲学是以医学临床实践中的一般性和普遍性问题为研究对象。探究正常和异常、动态和静态、生理和心理、整体与局部等诸多医学哲学范畴。

3.1领悟正常与异常范畴,抓住临床诊疗本质

正常与异常隶属医学哲学范畴,正常和异常并非是简单地对个体结构和功能生物学意义的分类,而是对正常和异常这一最常见的医学现象进行整体抽象认识形式。大多数医学生常误认为“生理反应属于正常的反应,而病理反应就是不正常的反应”。运用医学哲学范畴可以领悟到,正常反应是生理反应,生理反应并非都是正常的或良性的;病理反应是异常情况下的反应,但异常情况下的反应也不一定就是异常的或是不良的。例如,失血性休克时心跳加快是休克状态的病理反应,但不一定就是不良反应,心跳加快是机体异常时的警示,同时也是机体代偿过程的反应,因为失血导致血容量锐减,为维持有效循环血量和血压,心脏就要增加自身功能,由于增加每搏量的能力有限,所以,只能靠增加心率来弥补容量不足。心率增快具有两面性,增快具有代偿作用,但过度增快可能会导致心脏衰竭。因此,如果疏忽纠正休克的根本原因,而单一降低心率则是十分错误的决策。相反,如果失血时心率不能相应加快,甚或心率减慢,则正是机体更加危险的信号,甚至引发心泵功能丧失。虽然并不是所有的病理反应均是正常的,但多数病理反应却都是生理的,其出发点与维持机体内环境稳定是一致的。正常和异常是一种多重关系的统一,具有各种变量的非线性联系。因此,临床正常和异常界定标准是多元的,并非仅是医学统计学标准。正常与异常也是对立统一整体,需要辩证思维和个体化管理。正常血压范围反应正常人群血压的平均范围,而患者的血压是疾病状态下的个体特殊反应,即当机体陷于异常状态时,正常范围的血压并非为“正常”状态。例如,动脉硬化性高血压患者,平素就维持血压在180mmHg/70mmHg左右,这个数值是机体自身逐渐适应的反映,收缩压高以维持高血管张力下的各个重要器官的血液供应,而一定水平舒张压则维持心脏冠脉供血,因此,脉压差过大也是患者个体内在调整的结果,也可以说是患者自身适应性的最低限度。如果麻醉手术过程中试图将收缩压降到“正常”范围,则可能因为舒张压过低而发生心脏异常反应甚至心搏骤停。正常与异常不仅仅因患者的躯体情况而变动,而且也随心理和环境因素而有差别。临床上简单区分正常和异常的思维,其本质上是一种两极化的思维,只是部分认识对象存在状态的反映。因此,对正常和异常这种临床上广泛运用的思维形式,给予医学哲学层面的分析,可以培养医学生从思辨中把握整体,从抽象中引向深刻。

3.2掌握动态与静态范畴,提升临床诊疗方法

受传统学科为中心的课程模式影响,医学生知识结构常常只停留在具体的病理或生理变化上,将机体看成一架精密“机器”,缺乏基础和临床实际的相互渗透。人类生命体处于动态平衡状态,疾病也处于运动变化或进化中,机体是一个整体,有所变有所不变,而不是一部分变一部分不变。例如,休克时使用升压药维持血压达到正常范围,但并不等于机体已经恢复正常,因为,机体血容量不足没有得到最终恢复,表面的血压稳定是机体内部动态变化的结果,或是升压药物作用的假象,一旦这种动态平衡被打破,静态稳定的真相就会显现出来,抗休克治疗中要维持血压稳定,其升压药物剂量与容量治疗效果一定具有明显的相关性,动态观察疾病的转归,随着容量的增加使升压药逐渐减少,最终实现不需要任何治疗的机体内部的自然康复。此时的表现才是机体内环境恢复稳定的真相。临床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用动态的思维审视临床现象,培养与“时”俱进的管理思维。自然状态一定优于人工状态,但是没有人工也不行,临床疾病状态就是机体内部的动态平衡发生紊乱,不足以维持机体的生命活动。临床各种治疗就是按照人的目的而使机体人工化的过程,其根本目标是为了恢复和维持机体的自然平衡状态,因此,“凡为治疗,目的在于达到不需要治疗”这也应该是临床医学教育的基本理念。例如,抗生素治疗就是一种人工干预,其作用是协助机体内部的防御系统抵抗外来病菌,而当机体恢复正常防御能力,能够消除病菌的侵袭后就应该及时停止使用,而大量、过量、长期滥用抗生素,则势必导致菌群失调而损害机体正常防御系统。因而,要摆脱单纯生物医学模式的静态观点,建立动态的观察理念,通过临床表现的改变透视内部动态变化的方向,适时掌控“治与不治”的准确“时”段,体现了一名医生或医学生的职业素养和技术水平,领悟医学哲学范畴的内涵,才会有能力胜任未来的医疗岗位。诚如一句名言:好的外科医生知道如何不做手术;而好的内科医生也应该知道如何不进行治疗。

3.3善用生理与心理融合,协调临床医患关系

生物医学为主体的医学教育中,因为技术主体化趋势,医学生容易进入单靠技术治病的圈子,而常常忽视人文,缺乏生理与心理因素结合以及生物医学与人文医学素质相连接。虽然不少医学生也深深感觉到心理因素影响疾病的转归和医患关系,但在实践工作中如何去了解和调整心理对患者的影响却存在很多困惑。例如,疼痛就是由实际或潜在的组织损伤而引起的一种不愉快感觉和情感经历,疼痛来自患者主观感受,旁人不可能根据自身感受或临床经验对具体患者的疼痛程度做出准确的论断。相同的疼痛刺激对不同的个体来说,可以产生不同的疼痛感觉,而且患者的恐惧和不信任等心理因素将会使患者的疼痛反应增大。当今构成医患关系紧张的并不是技术因素,而是医学人文素质的缺失,其中一个突出的现象就是医生们“不会说话”加剧了医患矛盾,人文医学已成为调解医患双方混沌地带的搅棒,医学人文与道德素养已经成为医学教育的主流课程,良好的医疗服务有赖于对患者的关爱和生命的敬畏,需要生理与心理的契合,以及医学与哲学的融汇。医学人文与医学科学结合的实质是医疗的人性化,当今人性化医疗的核心就是将心理与生理因素有机结合起来,不但关注病,更要关爱人,在给患者心灵上呵护的同时,必须具备治疗生理疾患的能力,要尽一切努力,解除病痛,并为此提供尽可能好、尊重生命尊严和低成本的服务。人文不排斥科学,并且是相互依存,人文只是反对技术的绝对化。因此,向技术注入人文精神,就是要将心理与生理各种因素相结合,在临床实践教学中,善于了解患者的内心,从而达到生理上治疗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外科手术患者常常会对麻醉医师说“我得了癌症需要手术,我不怕死,就是怕疼,请多给点麻药”,作为一名医生应该明白,患者的内心并非不怕死,而是希望在麻醉医师的精心监护下,使手术得以更加顺利。良好的心理医疗可以让患者感受到关爱和尊严,医患互动和配合的医疗,可大大提高手术麻醉的成功率而加速康复。因此,要善用生理和心理哲学范畴,提升医学生的胜任能力,推进人性化医疗目标进程。

4结语

中医学论文范文第8篇

1中医药临床试验的同质性

1.1同质性较差是中医循证评价的核心问题循证医学系统评价的关键在于临床试验的同质性。中医药临床试验的同质性较差是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现阶段的循证系统评价中,一类组方相似的中药复方常常被认为相似的干预措施。严格意义上来说,中药复方可随证加减,即使方名是同一个,但某一味药不同便不是同一个方子,按循证医学的理念不能进行严格的系统评价。事实上,不同中药复方的疗效差异可能很大,即使药物组成一样的方剂,如果剂量有差异,疗效亦不尽相同。如何在循证医学的系统评价中体现中药复方组方特点值得进一步研究。中医药临床试验中的辨证分型异质性问题更为普遍。如纳入标准同为气虚血瘀证,不同的研究者对症状、舌、脉等中医辨证要素的选择有所差异,甚至差异很大,将这些研究纳入系统评价而得出结论的普适性有待商榷,这也是定量的系统评价在中医研究中争论不休的原因之一。此外,中药的疗效受诸多因素制约和影响,如中药产地、种植方式、提取工艺、炮制方法等多方面因素。进行循证医学的系统分析之前,纳入临床试验中这些因素的一致性至关重要。故临床试验顶层设计方案应对有关中药产地、种植方式、提取工艺、炮制方法等方面作出规范,使得临床疗效的评价以及系统评价的结论具有更好的可信度。

1.2从经方入手进行中医临床试验现阶段中医临床试验中所选用的绝大部分为辨证论治的时方,对时方的系统评价势必存在异质性大的问题。经方在中医临床中有着不可撼动的地位,张仲景《伤寒杂病论》是在继承古代医家医籍精华的前提下,经过其本人大量临证实践,将辨证论治与方证理论融为一体,完成当时中医临床最佳证据的生成、实践与评价,可以说《伤寒杂病论》成书过程具有循证理念,是古代循证研究的真实案例。为提高中医循证医学系统评价的科学性与可信性,最大程度减少同一系统评价临床试验间的异质性,中医临床试验的选方用药,可否从药味较少的“经方”入手,对一组“症候群”进行循证研究?比如《伤寒杂病论》中关于胸痹心痛的经典方瓜蒌薤白白酒汤主“喘息咳唾,胸背痛,短气,寸口脉沉而迟,关上小紧数”。中医临床试验是否可以从这个“症候群”入手进行患者的纳入和干预研究,将瓜蒌薤白白酒汤作为改善症候群的基本方药,多个高度相似的临床试验在同一个系统评价中有着良好的同质性,则结论的证据级别必然有所提高。

2中医药临床试验的方法学问题

随机对照试验越来越被流行病学家和统计学家所认可,被学术界广泛接受,其设计本身的特点决定其有很多优势:内在真实性较高、能够证明因果关系以及提供未来研究方向。随机临床试验特别是双盲、安慰剂对照,是评价临床疗效的“金标准”,是中医药被全球广泛接受的重要方法学之一。

2.1随机方法以及方案隐藏国内大部分中医药临床试验未对随机序列的产生、分配方案的隐藏进行描述,如只有“采用随机分组”字样,随机方法不明确,大有“随波逐流”之嫌,一些随机方式可能为“随意”分组。或者随机分配方案没有隐藏或隐藏不完善,使得研究人员为了达到某种目的破坏随机性,导致夸大治疗效果,从而导致在循证随机风险评价时多数研究所存在的风险是不确定的,增加了结果偏倚风险。临床试验中,研究人员需要全程控制偏倚,随机化是重要控制措施。简单随机或区组随机等随机方式应该十分具体,以便衡量临床疗效的可靠性;随机方案的隐藏措施应该具体明确;设立随机方案的专属信封,随机系统单独管理并设立权限等。运用这些综合措施最大程度避免偏倚,以期得到最接近真实的结论。

2.2盲法盲法是体现RCT临床试验科学性的又一有力依据,也是循证医学的有力支撑。盲法要求申办方、临床监查员、医生和患者以及数据统计人员等临床试验的各方面人员对临床试验随机分组方案均不知晓。当前临床试验多以临床医生为研究主体,这些医生绝大多数工作在临床一线。繁重的医疗工作以外又从事临床试验研究,很容易造成一名临床试验研究者身兼数职,如既是方案设计者、主要研究者,又担当数据统计人员等。这种做法势必会造成盲法难以实施,造成研究者有意无意地选择性偏倚,如将病情较轻的病人纳入试验组,造成试验组的疗效优于对照组的夸大效应。另外,中医的很多干预措施很难做到盲法对照,比如一些关于针灸的临床试验的假针灸组较为牵强。盲法的质量控制对于临床试验的质量至关重要,盲法的低使用率,必然导致选择性偏倚乃至安慰剂效应的产生。

2.3对照循证医学的另外一个核心理念是对照。中药临床试验和西药中的化学药物临床试验相比有其特殊性,即大多数的研究者或申办方力求得到中药的非劣效性或与阳性药物的等效性的结论。对照试验如果在非劣效性或等效性试验中采用随机且盲法的阳性对照药物,研究者可能将疗效处于临界状态的特殊病例归于有效病例,造成结果偏倚,使得非劣效性或等效的可能性大大增大。安慰剂是临床试验成功与否的关键因素[9]。临床试验的安慰剂对照具有良好的说服力,然而设立安慰剂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的局限性主要在于伦理学方面:一些疾病具有临床有效药物治疗,安慰剂对照有可能导致疾病难以治疗或危及生命,选用安慰剂对照显然存在伦理问题。另外,安慰剂的制作工艺有待提高,许多患者得知有可能服用安慰剂后,采用“望、闻、嚼”等手段,试图分清阳性药物和安慰剂。患者考虑到安慰剂可能使病情恶化而中途退出临床试验,导致依从性较差,这对安慰剂的生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一些双盲试验应使试验药物及对照药在剂型、外观以及色、香、味等感官指标方面尽量一致。

2.4随机对照试验存在的其他问题由于中医药自身特点,中医药研究中有很多非随机对照试验以及临床个案。循证医学中随机对照试验的研究方法已经比较成熟,然而,循证的临床试验证据并不只有RCT。国内中医药临床试验存在一些低质量随机对照研究,甚至假RCT,这些临床试验可信度低,论证强度弱,此时交叉试验设计、Nof1(单病例随机对照试验设计)等临床试验方案是一个替代选择,是实力较弱和资金较少的单位节约样本和资金可以考虑的一些设计方法。逐步探索和挖掘对非随机对照试验结果进行定量综合,将为中医药的循证评价提供新的方法和思路。

3中医药临床试验的统计学问题

3.1样本量问题中医药临床试验的样本数大部分在100例患者以下,这与国际多中心合作的临床试验的样本数有较大差距。循证医学尤其是系统评价的意义在于合并样本量以提高研究结论的可靠性。循证评价结论基于大样本人群的研究更有说服力,而目前中医药研究除了国家科研经费所支持的重点和重大项目(如国家自然科学基金、973计划、行业专项计划、科技支撑计划等),其他科学研究的样本含量均偏少或过少。

3.2结论统计分析纵向数据模型、Cox比例风险模型以及Logistic模型、多层线性模型都是可以用于临床疗效评价的统计方法。而统计学分析的基础---数据集合往往是结论科学与否的关键因素。严格意义上RCT试验有全数据(FAS数据)、意向性治疗数据(ITT分析数据)和“符合方案集”(perprotocol,简称PP)数据集合。为了提高临床试验结论的可靠性,应充分利用临床试验的所有数据信息,许多国内外学者主张在所有临床试验在统计分析时应采用ITT意向性分析和PP分析两种方法,最大程度避免偏倚。许多中医药临床试验未介绍样本失访或干扰以及退出病例,仅仅将“有效病例”或“可评价病例”纳入统计结果,几乎均未提及全数据集。虽然有效病例的受试者对方案更有依从性,但是脱落或失访的受试对象往往可能是试验效果不理想或存在不良事件的证据之一。忽略了脱落或失访病例的信息,不进行ITT分析会导致偏倚甚至严重偏倚,破坏原始随机性以及由随机分配而形成的基线一致性,甚至可能高估试验效应,低估不良事件,从而影响研究结论的准确性。对临床试验的目标变量进行统计分析时,统计者应同时对ITT数据和PP数据进行分析。当ITT和PP数据两种分析结论高度一致时,该临床试验受失访、退出影响的偏倚较小,其结论较为可靠;当ITT和PP两种集合结论不相符时,可认为该临床试验可能存在偏倚。

4临床试验的其他问题

现阶段中医药循证医学研究均局限于短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鲜有疗效的长期评价,这是因为循证系统评价的基础---中医药临床试验忽略了长期疗效的顶层设计,同时安全性评价也成为中医药临床试验的短板。

4.1临床试验的周期和长期随访中医药在慢性病的干预治疗中占有一席之地,然而大部分临床试验的观察时间较短,远期疗效不得而知。长期随访在中医药临床试验中鲜有设计,患者的长期预后结论值得商榷,这也是对中医临床疗效的质疑原因之一。

4.2安全性评价自古以来,中医药以动植物等天然药物为主,疗效肯定且副作用较小。随着医学研究水平的发展,近些年中药的毒副作用引起医药学家的广泛重视。中医内治法或外治法并非无不良反应,相反有些中药的肝毒性、肾毒性日益受到重视,一些中药长期应用可能有严重不良反应。因此对中药的安全性评价应作为常规观察指标。

4.3中医循证医学的姓“中”与姓“西”中医药临床试验的结局指标多数局限于症状、理化指标等,而对中医辨证论治、证的要素、证的演变等中医药相关特点的关键问题却鲜有评价。现阶段应该根据中医药临床自身的特点,以中医药基本理论为框架,借鉴循证医学的理念和方法来发展具有中医特色的循证医学。

循证医学的最终意义在于:医学文献的海洋之中有庞大的医学信息,对同一问题许多研究结论却并不一致,甚至相反,以致于研究者不知采信哪种结论。因此,需将针对同一类问题的研究综合在一起,进行客观分析得出结论,并随新的临床试验结果的出现而随时更新,最终为临床治疗实践提供真实可靠的依据。目前中医循证医学正在面临多重机遇和挑战,无论是理论还是实践,中医现代化与循证医学仍然处于起步阶段。中西医思维方式与诊疗体系不同,中医认为同病可以异治,异病同样可以同治,不同疾病可以出现同一证型,同一疾病也可以出现不同证型,这种与现代医学迥异的思维方式给中医循证带来了诸多的不确定性。中医药临床试验在试验的同质性、随机对照方法学、整体质量控制、统计学等方面存在诸多问题,解决问题的关键是中医药临床试验和循证研究应该扎根于中医药理论框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