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中学语文论文范文

中学语文论文范文

中学语文论文

中学语文论文范文第1篇

语文教学培养的是学生的情感,而这种情感的培养不能单单体会到、认识到,就算完成任务,要进一步加强、培养学生的情感取向,牢固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取向。这就要教师在教学的时候加强引导,在教学的同时,找到对学生进行情感培养的契机,巧妙选取切入点,达到既教书又育人的目的。例如,在教学的《回忆我的母亲》一课时,为了加强这种对母亲的情感教育,在分析出作者对母亲的特殊情感之后,我搜集了多方面关于子女对家长情感的素材,放到这堂课上来,让学生感谢受一次爱的教育。比如我用多媒体播放歌曲《烛光里的妈妈》这首歌,当时全班学生一起跟着唱这首歌,许多学生演唱过程中还流出了激动的泪水。可以说利用多媒体给学生上了一堂情感教育课,学生既理解了作者对母亲的情感,也体会到了自己父母的深情,在今后也会更加孝顺父母,达到了情感教育的目的。

二、动手操作,由感而发

语文课堂教学也要让学生动起来,不能只是机械地读课文、写生字,这样学生兴趣不高,教学效率低,积极性调动不起来,课堂就成了填鸭教学,我们可以适当地选一些课文在微机室教学。学生对计算机非常感谢兴趣,而且换一个环境上语文课,对学生来说就是一种吸引,学生更容易集中注意力,觉得新鲜,想知道语文课究竟要干什么,这种好奇心就决定了学生这节课会聚精会神地听课,主动地学习,完成教师交给的任务。我们正好利用这个契机,设计一些环节让学生不光是从电脑上获取教师指定的内容,还亲自动手操作,学生的记忆会更深刻,而且会更积极主动。例如,《永久的悔》一节课,教师可以发动学生为最尊敬的人制作一张电子贺卡,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再互相展示、评比一下,这样既让学生抒发了情感,又让他们亲自动手,加强了课堂教学的趣味性。

三、加大容量,提高效率

语文课信息量大,内容繁多,传统的教学手段在对大容量课时内容处理上显得力不从心,既费时费力,又效率低下,所以在这样的课堂教学时采用多媒体教学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在上习题课时,许多知识需要抄在黑板上,既费时又效率低下,学生感觉累不说,一节课也练习不了几道题,会让许多学生感觉吃不饱,而如果把这些习题事先制成课件,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观看大屏幕来做题,既解放了教师的双手,又让学生在有限的45分钟内练习了更多的习题,强化了知识,所有学生都能在练习中学会解题技巧,也培养了他们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课堂效率低的问题也得到了解决。同时也可以建立以班为单位的QQ群,把课堂上用到的课件放到群共享里,让学生随时观看,课堂上没有理解的也可以在课下学习,让网络成为课堂的延伸。

四、资源共享,服务教学

网络上的资源丰富,有许多可以放到教学中来,服务于教学工作,我们只要加以甄别、筛选,对教学任务的完成会起到很好的作用。如语文教学当中,朗诵是最基本的一项能力,教师要给学生一个很好的范本,让学生去学习、模仿,进而形成自己的能力,然而很多学生不能达到要求,而教师所朗读的水平也参差不齐。这就要借肋计算机,我们可以从网络上搜集名家朗诵的视频,根据需要在课堂上让学生学习、体会,在不断的摸索中形成朗诵的能力。又如,我们也可以布置学生课下听听百家讲坛中有关四大名著的知识,帮助学生理解。当然网络上的资源千差万别,教师在推荐给学生的时候一定要筛选、比较之后再引导学生去观看,这样有选择性地对待网络资源,既节省时间又达到教育的目的。

中学语文论文范文第2篇

如在教学七年级的语文《小巷深处》时,可以使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从而受到思想的教育,思想的净化,提高学生的认识。在现实条件下,确实存在这样的现象,只要自己的条件比别人优越一点,就会产生自傲感,觉得自己比别人了不起;而有些人,在家庭条件方面稍不如别人,又会产生自卑感。正如课文中的养母,面对女儿的虚荣心、嫌弃并没有责备,而是一直默默地把爱给予女儿。所幸的是女儿也并非无良知的人,终于认识到自己的错误。这样一篇感人肺腑的文章,可让学生认识到并不仅仅是亲情最可贵,还有一种很可贵的是真情,姨娘并非亲娘但胜似亲娘,虽是个瞎子,只是个卖冰棍的穷人。但她是很可敬的而不是可怜。从而使学生深受启发:母爱是伟大的,是能够催人泪下的。

同时也认识到在我国这片广大的土地上,仍然有很多的孤儿,有些孤儿有养父母,他们或许正体会着人间无私的爱,或许正受着折磨,对于这样的人我们是该伸出双手帮助他们,还是该在人家的伤口上撒盐。不用过多的语言,每一个中学生其实都是有良心的人。这是从反面使学生受到有意义的教育。当然,还可使学生在正面使学生受到教育。

在向学生渗透传统家庭美德的同时,也要让学生了解自然、热爱自然,明白人类只有与自然和谐相处,才能使自己的家乡、自己的祖国变得更美好,更发展。

如:在学习《海滨仲夏夜》一文时,可通过让学生了解课文中的五个画面:海面霞光图、天幕启明星图、海港灯光图、沙滩夜色图及海滩月光图等受到热爱家乡、热爱自然从而热爱人民的教育。

中学语文论文范文第3篇

中学语文教材有很多的篇目体现着各名族的风俗文化,例如《社戏》、《五猖会》、《云南的歌会》、《吆喝》等。在这些优秀篇目中体现着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云南的歌会》讲述了作者记忆中的云南跑马节,沈从文先生在云南的村村寨寨、山山水水中都能听到这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歌声,云南的人民就是这样在美妙的歌声中生活着,作者通过细腻的描写写出了云南的歌会中年轻女子的活泼开朗、聪明智慧、淳朴本色。此外还有山路漫歌中的赶马女孩、山寨传歌中活跃的人们,一个个鲜活的生命就这样展现在我们眼前。通过这些学习,学生们可以了解云南的地域特色和云南各少数民族的民俗文化。《吆喝》在作者看来,北京小贩货郎的叫卖声简直就是一种“戏剧性”的艺术。作者介绍了从白天的叫卖声到夜晚的叫卖声,从卖吃食的、放留声机的,到乞讨的,还有富有四季特色的叫卖声等等,从中流露出作者对北京的吆喝声怀有一种特殊的感情,那就是愉悦和怀想。北京胡同里小贩的叫卖声持续时间之长,种类之多。以平易而又不乏生动幽默的语言介绍了旧北京街市上动人的一景,缓缓的追忆语调中流露出的是愉悦和怀想,让人不由自主地品味到生活中蕴涵的浓郁的情趣。这些优秀的篇目都是进行民俗文化教学渗透的优秀案例。

(二)通过古代诗歌教学进行民俗文化的渗透

在中学语文课本中,许多具有民俗风情的事物通过经典古诗词来表达,例如“月”“梅”“菊”“茱萸”等。教师在讲授这些优秀诗篇时可充分挖掘所含的民俗文化,例如《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离家的重阳节,王维独自登上异乡的高山,回想起遍插茱萸的团圆场面,大声地吟诵: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其中的茱萸一种有浓烈香气的植物(一种香草)古时候每年的农历九月九日重阳节这天,人们都喜欢插戴茱萸,据说这样可以避邪、消灾。这些可以是学生了解我国的传统节日,了解节日里的风俗习惯。《水调歌头》里面让学生体会中秋节是中国人的团圆节,与亲人多年不见,思念之情、思念之苦可想而知。作者从失意、孤独中走出,积极乐观,心胸开阔,寄托对情人的思恋。“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都是进行民俗文化的渗透的很好的案例。

(三)在中学语文活动教学中进行民俗文化渗透

“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在语文教学中可以通过语文活动进行民俗文化的渗透,在《黄河,母亲》语文活动中,让学生亲身领略到黄河的气势磅礴、泽被两岸万物生灵,体会到黄河对华夏民族、对自己的养育之恩,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保卫家园的感情。语文活动《戏剧大舞台》,戏曲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是我国民族文化的结晶,中国的戏曲在国外也享有盛名。在这个活动中让学生了解中华地域戏剧的特点,并从这些戏剧中感受民俗文化的发展。

(四)校本乡土教材教学中进行民俗文化渗透

乡土教材是进行民俗文化教学渗透很好的载体,开设乡土文化阅读课,在阅读中了解本地区的历史发展,风土人情,地理特征,可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在阅读中厚实学生的文化底蕴,深入的体会家乡民俗文化的魅力,让学生更加的亲近家乡,热爱家乡,传承家乡的民俗文化。随着对家乡文化底蕴的了解,把乡土民俗文化和语文的学习自然的联系在一起,提高自己的语文水平。

中学语文论文范文第4篇

(一)教师的功利主义心理严重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将名著导读引入了语文课本,这无疑是好现象。但是,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名著导读更多的论为了空壳。教师为了应付考试,只让学生去记忆文学名著的作者、年月、中心思想、主人公、艺术手法,而完全不管学生是否真正理解了文学名著中的精神内涵,这样不利于培养中学生独立思考、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对中学生文学素养的提高也没有实质性的帮助。因此,解开应试教育的枷锁,让学生真正地融入到名著中,是我们急需解决的问题。

(二)学生读而不思,思而不写名著阅读不仅仅要读,更重要的还要思考。“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思考、讨论、写作是对名著精神内涵的最好诠释,也是检验对名著理解程度的重要方法。但是在中学名著阅读的教学过程中,思考和写作往往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在学生没有思考之前,教师就已经将名著的中心思想以固定的模式灌输给了学生,这不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审美素养。名著阅读不是吃快餐,需要我们认真地品味、细心地咀嚼。叶圣陶先生曾说:“文字语言的训练,最重要的是训练语感,就是对语文敏锐的感觉。”②大量的名著阅读能够培养学生的语感,提升他们的语文修养,比如阅读之后的写作就是这种提升的最直接体现。认真研究名著中的写作技巧,并引导学生将这些技巧运用到写作中,对提升学生的写作水平将大有裨益。

二、解决问题的方案

(一)教师要发挥主观能动性由于中学生的阅读能力、分析能力不是很强,因此语文教师应该对学生进行积极的引导,帮助学生对文学名著的精神内涵进行理解和感悟,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审美观。

(二)从学生的兴趣出发歌德说:“鉴赏力不是靠欣赏中等作品,而是要靠观赏最好的作品,才能培养成的。”③名著的选择不仅要考虑到其经典性、科学性、丰富性、代表性,还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教师,中学教学中的名著阅读要从学生的兴趣出发,语文教师要为中学生选择适合他们的读物,例如海伦•凯勒的《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丹尼尔•笛福的《鲁滨逊漂流记》、高尔基的《童年》、歌德的《少年维特的烦恼》、中国四大名著等。

(三)采用情景教学法除了要从学生的兴趣出发之外,教师还应采用多种多样的教学方式,以利于学生对文学名著的理解和吸收。语文教师可以把情景教学法带入到名著阅读教学中,其包括课堂游戏、影像赏析、角色模拟等。例如,在阅读英国小说家丹尼尔•笛福的代表作《鲁滨逊漂流记》这部小说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对其中的一些精彩环节进行角色模拟,也可以让学生对其中精彩的句子进行点评。

(四)针对性训练在中学阶段,名著阅读应该贯穿在整个语文教学过程中,并在每个学期都要安排一两个专题对学生进行针对性的训练。专题训练有助于把名著的重要作用提升到一定的高度。

三、小结

中学语文论文范文第5篇

当然,我们提倡的背诵不是死记硬背,在我们继承中华民族几千年的读书文化的过程中,还是应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即在读书时,既要继承背诵名家名篇的传统,又要抛弃古代私塾教学中的死记硬背,如不应出现像鲁迅先生的散文名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所描绘的学子们读书的情形:有念“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的,有念“笑人齿缺曰狗窦大开”的,有念“上九潜龙勿用”的,有念“厥土下上上错厥贡苞茅橘柚”的。连句读都分不清,其中的意思更不用说理解了,这样的读,这样的背,在我们今天的语文教学中是应该舍弃的,那么,在语文教学中该如何对学生进行背诵训练呢?

首先,教师应指导学生必须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来背。但实际教学中,许多学生对背的前提---读对和理解却有所忽视。他们往往只是活生生地死记硬背。前面说背诵有助于课文理解,反过来,对课文的理解得透彻,学生背起来才会流畅。为了让学生背得容易,那么教师在课堂上分析课文时就应该对需要背诵的部分的重要性加以强调,分析时尽量让其充满趣味性,并指出文段的规律性来点拨引导。如课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要求学生背的是课文第二段即描写春夏秋三个季节的百草园的无限趣味。那么,在实际课堂教学中教师就应该重点讲解,并让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力,让他们想象:百草园春天时的“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葚”;夏天时的“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秋天时的“油蛉低唱,蟋蟀弹琴。翻开断砖来,有蜈蚣、斑蝥”。再列出写作的顺序:先写“静物”,再写“动物”;写“静物”由低到高,写“动物”从高到低。教师这么一引导,不但使学生理解了课文内容,也激发了学生背诵的兴趣,学生背起来自然也就不难了。

对现代文如此,对古诗文也一样,如教师在要求学生背柳宗元的散文名篇《小石潭记》之前,应使学生先理解课文大意,再结合内容分析写作顺序:发现小石潭(闻乐伐取见)——潭中景物(水石树鱼)——小潭源流(溪形岸势)——小潭氛围---记下同游者。这样下来,学生就可以很快根据这一提示把课文背下来,课外稍加巩固就行了。

其次,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应注意让学生读对课文中的字音、句读、语气、句调等,如果学生读得不对,那么即使他们花九牛二虎之力把课文背下来,背熟的也是错的东西,无益学生知识的学习。

中学语文论文范文第6篇

文学,千百年来一直在探索着人的心灵层面。中国先秦的散文、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的小说;西方从希腊神话到文艺复兴,再到浪漫主义、现实主义、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无论是李白的“仰天大笑出门去”,还是士子悲秋凄凉的底里,无不蕴含着一个“真我”,真正的性灵。文学作品的根本出发点,即展现“我”,表达“我”的思想,将小“我”向大“我”的空间辐射。而心理学也在不息地向人的心灵层面探究,文学与心理学的结姻,使沉睡在一系列作品里的心灵化石复活,展现出一颗颗鲜活的心灵。钱谷融教授在《文学心理学》一书中,谈及到文学的价值和意义时,强调了解读过程的“三步曲”、“入而化身其中”、“出而细细玩味”,然后才能实现“心灵的重建”。笔者认为,文学心理学介入中学语文课堂的根本目的就是完成“三步曲”里的初步,即怎样引导学生在研究语文文本的过程中“入而化身其中”,然后向外辐射,洞察在特定的时代背景下,结合作家的个体经历,作家的意识及情绪向作品转化的潜在机制,进而将这种潜在机制反哺写作,从而实现双向互动的有效循环。文学心理学介入中学语文课堂又有迫切性。这主要是因为当代中学生思维履历的平面化。独生子女愈来愈多,物质生活迅速提高,防碍了他们对世间许多原道的追问。世界观的差异、视点的不同,在文学作品中对亲情、友情、意志力等等的点睛之笔,也往往难以引起他们心灵的共鸣。每一个灵魂都是一个半开半闭的完整宇宙。对于这一灵魂宇宙空间,怎样才能使其广博吸纳外界的能量,建立起一个恒星系统,不再被广漠的黑暗所吞噬呢?文学心理学介入中学语文文本,更多地着眼于对文本心灵层面的挖掘,并引导学习者用这一眼界来剖析语文文本,弥补当代中学生心灵宇宙的缺憾。在双向互流的过程中,通过批判继承,完成了对传统文化精髓的根植。

二、文学心理学作为“桥梁”的实践价值

中学语文文本是文学创作的典范,属于经验范畴,而中学生习作属于实践范畴。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认识论告诉我们,实现由经验向实践的飞跃是其认识观里所认可的追求和本质性进展。由此可见,架起语文课堂教学通向写作的桥梁是可行的,也是很可贵的。文学心理学介入中学语文课堂教学,能更好地使语文文本真正成为写作的范式。在中学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的第一追问便是:作者写作此文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表达什么?尽管文学创作是功利性与非功利性的辩证统一,但这并不妨碍对文本最终表达目的的追问。确定了文本表达的这一最终目的,字词的色彩、句段的错落、篇幅与结构都成了“最终目的”外在形式。这正如马克思主义哲学所论及的本质与表象的关系,这“最终目的”便是本质,紧扣住这一点,也就不会被纷繁多变的假象迷失方向。文学心理学介入中学语文课堂教学,必然使师生更多地在字、句、段、篇层级不断提高的赏析里,去探究作品里的“神”聚现象。这样一来,中学语文文本中出现的环境描写、人物描写、细节描写里的“形”的多变,都包融在共同的情感基调之中。景物着色的或明朗或灰暗,景中的情,情中的景,人物语言里的喜怒哀乐都有了一个个坚定的立足点。这样,在教与学的不断积累过程中,学生更多地与文本创作主体进行交流,必然使学生找到抒情言志的可模仿的有效途径,也就打破了文学创作的神秘论,使文学心理学真正承担起由中学语文文本通向写作的“桥梁”。让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伴随着发现与创造的快乐,寻找到语文学习的灵魂。

三、借助文学心理学,解读中学语文文本例式

(一)浅谈写景散文的二级跳跃以宗璞的《紫藤萝瀑布》(人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为例。由题目看,作者是对自然圣洁之美的由衷赞叹,还是要由眼前的紫藤萝瀑布向生的感悟跳跃?通读全文,可以断定是为后者。开头处便独句成段,“我不由地停住了脚步。”这独句成段的形式和语句内含的动作描写,均可体现出作者由眼前的紫藤萝瀑布所引起的强烈的心灵震撼。外物的最大力量莫过于能与一种刻骨铭心的记忆相连。当情事已成悠悠,时间便是一条长河,惟有眼前的物事才能打开黑暗记忆的闸门,也便使眼前的物事著上了悲喜忧恸的情愫。紧接着作者在紫藤萝瀑布前,借其缓缓流淌的动感,恍惚了时空的界限,带走了压在心头的“生死谜,手足情”(作者弟弟的去逝)的焦虑和悲痛。生之有限而对大自然循环的荣枯凋落,一切都将是无可挽回地逝去,于是才“有的只是精神的宁静和喜悦”。进而作者将紫藤萝瀑布的象征意义进一步提升,把它和记忆中开的非常稀落的紫藤萝来对比,便用花向读者隐隐复现了十多年前的那个疯狂的年代(十年)。把眼前的藤萝与记忆中的对比,更加深入地体悟了生命的流程,将花的际遇上升为一种生命感悟——“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这便实现了散文写作由“物”到“人”的第一级跳跃。为了向纵深处开拓,作者还要努力向“自我”的精神境界寻找折射的光,这能使整篇文章的哲理意味更加浓郁。结尾处“在这浅紫色的光辉和浅紫色的芳香中,我不觉加快了脚步”,用了通感的修辞手法使语言更富于诗意。语句中用动作描写传递出作者本人在花和人的感悟中,坚定了对生活的信念,这信念便是由“人”向“自我”的第二级跳跃。着色虽轻,但铿锵有力,因为这第二级跳跃之自然,印证着这种感悟是源自心灵深处的步音。写景散文的二级跳跃,可简括为:物事第一级跳跃→人的品格(或记忆的烙印)第二级跳跃→“自我”升华。在文本研读过程中渐悟出的二级跳跃,一方面可以引导学生进一步阅读类似的写景类散文,同时也在写景类散文写作方面为学生提供有效指导,借二级跳跃的范式使写作向“有我”的深度拓展。著名画家齐白石说过“学我者生,似我者死”,中学生处在语文的学习阶段,这种探究式的模仿便是一种“学”,这也如书法练习时描红的渐进过程。

中学语文论文范文第7篇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目前各方面的竞争都很激烈,现在的学生今后将面对更多的考验,只有不断充实自己,全面提高自身素质,才能勇立潮头不被淘汰。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目标是提高21世纪素质教育的层次,提高当代学生的各方面素质。学生在学校时,就应该努力学习知识,充实自己的头脑。总结教学实践,我们可以发现,拥有自主学习动力和一定方法技巧的学生往往成绩很好,比起被动性地听老师讲课和学习知识要强得多,而情境教学模式可以促使学生提高学习兴趣和主动性,这样在教学过程中,不但挖掘了学生的潜能,而且为国家培养了综合素质良好的人才,对学生、对学校、对国家都有很大的好处,可以取得一举多赢的结果。

二、中学语文情境教学研究

(一)提问在情境教学中的作用设立问题是情境教学的一种有效模式,这种方式是根据学生的年龄、性格等不同特征,在情境教学中注入课本知识,从而调动学生的好奇心和学习热情,让学生的心中带着疑问,就能更加自主地深入了解课文情节以及文章的内义。这样就能提高学生学习知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培养了他们的人格、视野、价值观等等,使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进一步增加,其他方面的能力也得到了较好的开发。比方说,在讲《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篇文章之前,老师就可以向学生提问,例如:“你们是在哪儿度过自己的童年的?”“童年里发生的什么事让你们难以忘记?”“你们想知道鲁迅先生的童年是什么样的吗?”在学生回答了这些问题后,教师就可以开始上课了,引导学生一起去学习课文,了解鲁迅的童年生活。

(二)互动在情境教学中的作用人与人之间的团结合作在当今的社会中显得越来越重要,良好的交流、互动与合作是人们获得成功的一项重要因素。新课改对于语文教学的一项要求就是在课堂学习中进一步提高学生与学生之间以及学生与老师之间的交流、互动与合作能力。通过开展一系列的交流与合作,就能使学生发现自己的优点和缺点,善于发现并学习他人的长处,在欣赏他人的同时提升自己,这样的学习生活自然会更加快乐,更加有效。例如,在《范进中举》这篇课文中,学生可以扮演文中的角色,在愉快的表演中,体会主人翁的心理和人性的善恶,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并对人生进行深入思考,这样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也促使学生学会了怎样与他人进行有效的交流与合作。

(三)多媒体设备在情境教学中的作用初中生的知识量和生活阅历有限,因此难以完全认知课文中的一些人物和事物,这就会对他们深入理解和学习课文产生阻碍。如果能通过先进的多媒体设备,在课堂上为学生展现相关的图像或视频,就会有利于学生认识了解课文的情节,帮助他们解决学习上的一些困难。根据课文内容,寻找一些有相关图片或其他资料,通过多媒体设备创建一种情境教学方法,将图像或视频清晰地展现在学生面前,这样就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充分调动大家的学习积极性,有效帮助学生学习课文中的知识。这种情境教学法,肯定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提升语文课程教学的质量。如果要学习国外的作品,例如,《项链》《欧也妮.葛朗台》《罗密欧与朱丽叶》等作品,就可以放相关的录像,让学生理解故事情节以及人物神态动作,从而了解文中人物的情感与心理。

三、结语

中学语文论文范文第8篇

关键词:语文教学;整体优化;民族语言;素质教育

语文教学不仅承担着《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所规定的巩固与扩大学生语文基础知识,发展听、说、读、写基本技能的重要任务,而且还承担着开发学生潜能,培养创新人才的历史使命。特别是在当前重理轻文的环境下,优化语文教学,增进学生对国语的深层次学习显得尤为重要,为此,应在学科中实施整体优化教学,而实施优化教学方法则是整体优化教学重点之一。如何实施优化教学,笔者在教学实践中有一些具体做法和体会。

一、重视阅读兴趣,提升阅读能力

兴趣在语文教学中具有很重要的作用。古代杰出教育家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对学习来说,“兴趣”将直接影响学生整个接受知识的过程和效果。林格伦对兴趣的调查结果证明:兴趣占影响学习成功因素的25%,占影响学习失败因素的35%,可见,兴趣对学生学习成败的重要。所以,教师要想尽一切办法,备好每一节课,上好每一节课,使单调乏味的反复练习变得活泼生动、妙趣横生。在教学的过程中,充分挖掘其趣味性,唤起情感共鸣,引起学生兴趣。教育家陶行知曾说:教师职业不仅要通过自己的语言去传授知识,而且要用自己的灵魂去塑造学生的灵魂,在学生面前,教师是一个榜样,是一本书,是一幅画。因此,语文教师首先要做到广采博闻,在教学中把与教材有关的笑话、故事、佳联、格言、警句、成语、典故、诗、图等引入课堂,以塑造形象,创造气氛。如在教授《忆读书》一文时,文中涉及了许多古典名著,讲到《三国演义》关羽死了,冰心哭了一场。同学们就很好奇地发问,为什么要哭呢?我就用生动的语言把关羽是怎么样一个人,是怎么死的描述了出来,同学们听得兴趣盎然,直到最后许多同学都想去读《三国演义》。从老师富有兴趣的点拨中,激发了同学们对文学的爱好,你不用强迫他去读文学作品,从课堂教学中,在老师的启发下,他们已对作品产生了兴趣,有了学习的主动性。在学习朱自清《春》一文时,我采用了多媒体教学,当电脑屏幕上展现一幅幅优美画面: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迎春图,这一幅幅情文并茂的春之景映入了同学们的眼帘时,他们都被大自然的美景所陶醉,他们议论着,形象地描绘着每一幅画面,惊叹朱自清的文笔是如此生动、形象。 这样的教学不仅增强了课堂教学效果,而且还培养了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在语文教学中更能体现一种人文精神。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布鲁纳说过:“学习最好的刺激是对所学教材的兴趣,兴趣是求知的起点,兴趣是最好的教师。”当然,兴趣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之功,而要持续不断,教师就应该做到备学生、备教材,设计每一节课,使其都具有趣味性,都别具风格,激活学生学习动机,增强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变被动应付为主动探求知识,使之成为真正的“乐之者”。

二、提升学生竞争意识,增强学习自觉性

现代社会充满了机遇,也充满了竞争,充满了走上台来推销自己的时机,这种竞争应该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培养起来,成为习惯性意识,随时准备抓住机遇,去迎接挑战。教师在教学中,要纠正学生的保守态度,现在的中学生不同于小学生,老师一边问,他们就一边回答,有很多学生不会不答,会了也不答,总是一副很“深沉”的样子。如果在教学中不帮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高尚的思想意识,并身体力行地发动学生,促成他们充满活力,一节课就会死气沉沉,昏昏欲睡,既没有培养他们的说、读能力,更谈不上什么竞争意识,只能是教师一人台上转,台下无人看。要使语文教学真正表现他的艺术魅力,学生才是真正的主角,只有在他们的心灵深处有一种表现欲,有一种竞争意识,才能使“一潭死水”变为“涓涓细流”。让知识互动起来,教师必须结合当今社会发展情况,着眼于将来。适时地向学生讲述竞争意味着机会,意味着成功。具体可以分小组竞赛、男女之间竞赛、自由组合竞赛、个人挑战竞赛等。如背诵佳篇名著时,可比一比谁读得语言流利,饱含感情;在写一篇习作时,看谁写得富有文采,真挚感人;在记生词时,看哪一个小组记得快,写得准。这样的竞赛,使同学们的热情高涨,学习自觉性增强了,学习效率也大大提高了,有许多同学走出自己的班级,和外班、外校进行比较。“竞争”意识让学生身上充满了青春的活力,展示了他们特有的魅力。

三、帮助学生完善“自我意识”,重塑自信

应试教育犹如将学生推入知识的海洋,其结果可能导致其学生会“游泳”,也可能导致“淹死”。那些本可以成为“游泳高手”者,由于缺乏指导而“夭折”。我们人为地摧毁了他们建立的“成功自我意象”,让其一次次地体验“失败”“低劣”“不如人”。为了让这些学生找回自信,找回能力,我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尝试:

(一)帮助学生成功。帮助自卑者找回自信,让自信者更自信,特别是帮助所谓的“后进生”制定短期容易达到的目标,帮助他们体验成功。

(二)帮助学生创新思维。思维的创造性是指在新异情况或困难面前采取对策,并能够独立地解决问题。教师有意识地从思维的多向性引导,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探索知识,积极思维,充分发挥他们自己的创见。(三)帮助学生结对子。鼓励互帮互学,改变旧的学习方法,养成新的学习习惯。特别是我校已经推行的分组教学,不但让学生能自主学习,而且已经成为学习的主人,学生从座位中走向讲台,他们兴趣盎然充满激情的讲解,灵活地运用现代化多媒体教学工具,让我们从中思考,教育主体的改变才能真正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变“要我学习”为“我要学习”,要学好,学出一番滋味。

四、引导拓展阅读,延伸积累

大家都知道,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引导培养学生对课外阅读的兴趣,要从一点一滴开始。慢慢地积累,既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又能帮助学生深入领悟教学知识,为学生的作文积累素材,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首先,这种积累必须加强阅读量,从单一的读教本中走出来,走到广阔的阅读天地。《唐诗三百首》《世界文学名著》《读者》《青年文摘》《意林》《辽宁青年》等,其中的名著经典篇段尝试着去背,引领学生走进阅读的天地。同学们吟诵着苏轼的“山高月小,水落石出……”“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李白的“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龚自珍的“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的“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积累着诗的语言,品味着诗的意境,感受着诗的情怀。我还组织同学观看《朗读者》,加深了良好的文字素养,使之摒弃了“课内背教条,课外背广告”的不良现象。更重要的是,这些融合在诗中的智慧、风格、情操将成为学生树立正确人生观的重要资源,他们知道了如何做人,人应该具有怎样的人格。好的文学作品把学生引领到一个更完美的境界,让他们受到熏染点化。其次,让积累的知识延伸。在多读多想的基础上更提倡自己动笔去写,因为这样更能提高学生对语言的驾驭能力,更能体现他们对一切现象的辨别能力。我们自己创办了校园刊物《大家一起来》,这里有他们对时事热点的见解,有对真情的感悟。让学生最真实的智慧和创造凝聚其中,我们从中选取优秀作品刊登在市级报刊上,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创作热情,诞生了一篇篇神采飞扬的文章,解决了让人最为头疼的写作问题,让语文教学得到了真正的延伸。

五、创设宽松环境,构建和谐师生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