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现代农业综合开发工作规划范文

现代农业综合开发工作规划范文

时间:2022-03-29 10:43:09

现代农业综合开发工作规划

一、发展基础

近年来,市在稳定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基础上,大力推进农业结构调整,积极推进产业化经营,农业生产经营取得显著成效。

(一)已初步建成优势农产品产业带,农产品质量得到高度重视

地区自然条件优越,生产基础和区位优势都十分明显,加上耕作历史悠久,是我市种植业优势农产品的主要产业带。在水稻上形成了中熟中粳稻优势区域,迟熟中粳稻优势区域;在小麦上形成了地区优质弱筋小麦生产基地;油菜上形成了双低油菜产业区;棉区是我市最大的棉产区。年全市粮食种植面积651万亩,棉花种植面积35万亩。县是全国优质棉基地县、棉花高产示范县,棉花生产有着特殊的优势。县是国家首批优质油料基地县,是省油料生产基地。

“”期间,市农业标准化取得重大进展。全市累计有300家企业(单位)的农业生产基地获得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106个农产品获得无公害农产品认证。、、、四县均建成无公害农产品整体推进县,从而成为省第一家无公害农产品产地整体推进市,通过认定无公害农产品产地面积300万亩。年市农、畜产品检测中心均顺利通过省扩项认证,农、畜产品质量检测能力进一步增强。

(二)畜牧业已初具规模,产品突现品牌效应

近年来,我市成为承接畜牧产业转移的重要区域。依托资源优势,在丘陵山区和河沿线畜牧业取得了较好发展,畜禽生产总量稳步提高。主要呈现三大特点:一是规模养殖发展较快。年,市畜牧规模养殖综合比重为为49%,与年相比,有较大幅度提高。二是区域布局初步形成。我市形成了以为中心的优质瘦肉型猪生产区,以为中心的良种蛋鸡和优质肉禽生产区、以为中心的肉牛生产区、以为中心的奶牛养殖区、以为中心的乳猪养殖区和以乡镇为中心的特种养殖产业带。三是动物疫情基本清净。我市鹅业、雨润食品等三家企业四个产品被评为省名牌农副产品,畜产品市场竞争力得到加强,在省19家进沪生猪屠宰企业中,我市独占7家。

(三)园艺业已成新兴产业,出口产品不断增加

近年来,我市抓住发展现代农业、建设新农村的机遇,着力构建现代园艺产业体系,充分发挥园艺业在现代农业建设中的先导作用。一是蔬菜种植规模大,经济效益高。年三市蔬菜种植面积仅次于粮食,约为70万亩,总产量200万吨,年产值24亿元,已成为农业经济的主导产业。我市现有蔬菜加工企业50多家,年加工能力20万吨,年实际加工15万多吨,出口创汇5000多万美元。二是花卉苗木发展特色明显。年规划区花卉种植面积约2万亩,花木产值1.5亿元,花卉种植亩均产值分别在7000元左右。三是果品种植产销两旺。年,我市果树种植33.9万亩,当年果品产量19.2万吨,产值3亿元,出口创汇1000万美元。

(四)水产业结构逐步优化,规模与效益同步放大

全市年完成水产品总量215.3万吨,实现总产值203.1亿元;海淡水养殖面积不断扩大,现已突破100万亩,其中海水养殖面积57.5万亩,淡水养殖面积42.5万亩。年,全市完成水产品总量49.03万吨,完成渔业总产值46.53亿元。水产苗种业效益稳定,全市继续发挥水产苗种生产的优势,目前育苗厂家已达到270余家,育苗水体近30万立方米。海水育苗以梭子蟹、中国对虾、南美白对虾等品种为主,同时大菱鲆苗种培育也初具规模,部分育苗场还引进市场需求的海蜇等品种。养殖模式向工厂化发展。海水养殖向工厂化、集约化方向发展,虾、鱼、蟹、贝、藻混养和立体养殖广泛实施。全市工厂化养殖已发展到30万平方米,养殖品种日趋多样化,有南美白对虾、大菱鲆、牙鲆、三纹鱼、河豚等。特色渔业发展迅速。通过政策扶持和科技引导,依据各县区地域特点及资源优势,鼓励特色化发展,逐步形成了县工厂化养殖、县水库网箱养殖、县河道网箱养殖、区深海网箱海珍品养殖、市郊休闲渔业等特色渔业生产方式,并形成了河蟹、泥鳅、黄颡鱼、河豚鱼、大菱鲆等支柱品种。

(五)现代高效外向农业初见成效,农业综合竞争能力明显提高

近年来,我市坚持以农业产业化为发展方向,抓基地,抓龙头,创特色,建设高效、外向农业取得了初步成效。年,全市农林牧渔业增加值90.04亿元,高效农业面积98.1万亩;畜禽规模养殖比重分别为生猪32%、肉禽62%、蛋禽37%,奶牛84%,农业招商引资规模以上项目投资额达37.44亿元,占全市比重的26%。截至年底,全市共有农产品自营出口企业207家,有出口实绩企业151家,其中出口额达100万美元以上的企业44家,顺泰酒精、食品、味之素如意食品、有利食品、味之素冷冻食品、益海粮油等6家外向型龙头企业出口额超1000万美元。食品等20家龙头企业跻身全省农副产品出口百强企业。全市的重点出口产品果蔬、紫菜、水产品出口额占65%以上。全市共建成蔬菜、淀粉、水产品等十大农产品出口创汇基地,有20多个无公害、绿色和有机农产品畅销海外,蔬菜出口居全省前列,成为创汇农业亮点。年农副产品出口创汇2.3亿美元,增长42%,总量突破南京位居全省第二。我市通过实施外向带动战略,初步走出了一条以特色引外资,以投入兴龙头,以港口促出口,以调整兴产业,具有特色的外向型农业发展之路。

(六)农产品加工业迅速发展,为产业化经营打下了良好基础

我市农业生产条件较好,生产水平较高,是我省重要的农产品生产基地,农产品加工业已具有一定的发展基础,一批关联度大、带动性强、市场前景好的农副产品加工龙头企业正在崛起,区域内有金田集团()和集团()等7家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拥有年销售额超1000万元的企业40多家,等6家企业年销售收入过亿元。农产品加工涉及肉食品、木材、果品、蔬菜、粮食、水产品等多个行业,形成了7大农产品加工产业链,即以米业、油脂等企业为龙头的优质稻米加工产业链,以等企业为龙头的优质面粉加工产业链,以为主体的肉食品加工产业链,以、木业等为主体的木材加工产业链,以等为龙头的果蔬加工产业链,以等企业为龙头的淀粉、粉丝、酒精生产加工产业链,以友信、大元为主体的水产品养殖加工产业链。

二、加快发展现代农业的优势

1、自然资源优势

规划区土地资源较为丰富,水热条件优越。滩涂等土地后备资源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我市人均土地面积2.38亩,比全省平均水平多0.30亩。地带人口密度低,开发空间较大。海岸类型多样,自然景观独特,多处可建深水港。海洋生物资源种类多、数量大,是全国海洋资源富集区域之一。

2、区位与市场优势

我市位于我国地区中部,地处亚欧大陆桥东桥头堡,承接经济圈和经济区的双重辐射,战略地位重要,区位优势突出。目前交通基础设施大为改善,电力供应较为充足,已逐步成为国内外投资者关注的重要市场。

3、产业基础优势

我市农业比较发达,是我国重要的大宗农产品和水产品生产基地;工业初具规模,制药、机械、能源、化工等已成为我市的主导产业;建筑业较为发达,旅游业特色鲜明,发展潜力较大。海洋产业稳步发展,部分领域具备明显的比较优势。

4、人力资源优势

我市历来重视发展教育事业,注重人才素质的培养,人力资源丰富,受教育程度相对较高,可为现代农业的发展提供不同专业,不同层次的各类专业人才,管理人才,与上海和南地区相比,用人成本相对较低;我市还是全国最早对外开放的14个城市之一,全市人民拥有自然而浓烈的市场经济意识,对外开放意识和开拓进取精神,这是建设现代农业重要的内在优势。

5、政策和环境优势

国家高度重视发展。今年一月,温加宝总理来连视察做出重要指示,省委常委专题研究加快的建设与发展问题,进一步明确在全省发展层面的战略地位,明确提出将建设成为北的龙头,全省开放与发展的新增长极,全国连接南北、沟通东西的重要经济枢纽,并提出在干部人才、资金投入、资源配置、项目布局上做到“四个倾斜”,举全省之力振兴。农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农村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发展现代农业是市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加快建设现代农业的环境和条件已基本成熟。

三、发展现代农业的制约因素

我市农业发展虽然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在发展现代农业的过程中,还存在一些制约因素。具体表现在:

1、农业生产资源数量与质量的约束。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加速推进,人口刚性增长与资源减少不可逆转的矛盾将不断加剧,耕地数量减少,质量下降。在耕地数量方面,种植结构和产业结构调整,导致种植粮食的耕地面积减少较多。全市?五年内(—)减少的粮食播种面积达11万亩;在耕地质量方面,过分依赖化肥来提高产量,导致耕地土壤有机质含量逐年下降。保护耕地、节约利用农业生产资源、实现城乡协调发展,仍是“”乃至更长时期内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必须重视的问题。城镇及化工园区的点源污染,农村的面源污染,局部地区仍较严重的水土流失,湿地,自然保护区面积及生物多样性逐年减少的发展趋势,近海纳污功能的逐步下降等都直接影响着地区生态,城乡环境以及城乡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

2、综合配套体系依然薄弱。经过多年的努力,我市农业综合配套体系建设已具有一定基础,但由于缺乏统筹规划,投入严重不足,建设规模较小,农业综合配套体系支撑能力仍然无法满足新形势下农业发展要求。当前,我市农业发展中存在着基础设施落后、抵御灾害能力弱、农业标准化和组织化程度低、社会化服务滞后、行政管理体制不合理、市场配置资源作用发挥不充分等,致使动物防疫形势严峻、外来生物入侵几率加大等问题日益加重。农业弱质产业地位没有根本改变,现代农业发展进程明显滞后于工业化,城市化水平。农业结构,生产水平,物质装备,科技贡献,农民组织化和知识化程度等与现代农业的发展要求存在差距。突出地表现为种植业规模小,养殖业规模不大,优势农产品集中度不够,区域布局不合理,特别是蓝色农业的发展明显低于全国水平。

3、农产品市场竞争压力加大。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农村经济发展面对国内、国外两个市场,竞争更趋激烈。目前在国际贸易中采取严格的检疫制度和鲜活农产品的“绿色营销”,对我国构成了一道“绿色贸易壁垒”。而国内农产品无论是卫生标准、品质质量、加工、包装、口感等方面都还不能完全与国际水平接轨。尽管近年来市在农产品科技投入和加工增加值方面的投入不断增加,但仍存在着农产品品质更新改良不足,农产品生产“绿色意识”尚未普及,还缺乏“无污染、营养、安全、卫生”的标准质量检测。

4、农业综合竞争力不强。农产品生产体系,加工体系,市场体系缺乏有机联系,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不快。突出地表现为农产品加工能力不强,龙头企业数量少,规模小,科技含量低,辐射带动能力不高,缺乏具有较强市场竞争能力的大型龙头企业和知名产品品牌,产业化经营的组织链接,运行机制亟待改革和完善,农业科技支撑乏力,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地区依靠科技进步提高现代农业发展水平。

5、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条件差,标准低,设施设备落后,管理缺乏规范,农产品检疫检测手段和体系不完善,产品质量,标准和安全性难以保障,特别是市场信息化水平较低,绝大部分市场尚没有建立起以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为主的网络通讯设施,电子交易平台,大型电子信息显示屏等市场信息系统。

6、农民增收长效机制尚未建立。一方面是因为农业生产周期长,市场风险大,比较效益低,农业增收能力弱,另一方面是近几年农村具有一定素质的劳动力大部分以实现转移,留在农村的劳动力年龄偏大、自身相对较低,导致劳动力转移难度加大,非农收入增长有限。再加上影响农民增收的体制性、机制性障碍因素仍未消除,导致农民就业还不充分,农村社会保障标准较低、覆盖面不大,促进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尚未形成。

五、发展战略

1、实施科技创新战略,提高农业产业科技含量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大力实施科技兴农战略,不断提高现代农业发展的科技含量。一是要加快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根据我市农业发展实际,当务之急是积极主动地加强与国内知名农业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开展广泛的联系,并与之建立紧密型的科技合作关系;二是建立健全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体系,围绕主导产业,优势产业的发展,加快新技术,新成果的推广应用,做强做精。三是加强农民职业教育培训,造就新型的农业劳动者队伍,不断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

2、实施高效农业规模化战略,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

在基本稳定大宗粮油生产的基础上,大力发展优质,高效,精品,特色,设施,生态等农业生产,以提高单位土地最大产出效益为根本;加快畜牧业发展,大力发展高效,生态,安全,规模化的畜禽养殖;优化水产养殖结构,加快品种更新换代,大力发展名特优新水产品种养殖,积极推广精养,混养,生养,高科技工厂化养殖方式;积极调整林业生产结构;调整优化农村产业结构,大力发展农村第三产业,重点是加快农产品加工,特别是食品工业的发展,加快农资农技服务市场和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加快农村新型产业如景观农业,生态休闲观光农业,观光农园,农家乐旅游等的发展。

3、实施产业化经营战略,提高农业综合经济效益

以发展优势农产品加工业为突破,实施农业产业化经营,建立优势农产品生产体系,加工体系,市场体系的有机链接。一是扩大优势农产品生产规模,加快优势农产品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的基地建设;二是大力引入和培植具有较强辐射带动能力的龙头企业,按照“扶优,扶强,扶大”的原则,通过技术改造,资产重组,企业改革等措施,加速资本集聚,促进资源和品牌整合,增强龙头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三是促进龙头企业与农户之间建立稳定的利益联结机制和新型的利益分配关系,创新产业化经营的组织形式,建立和培育农民自己的合作经济组织,大力发展专业合作社,专业协会等组织。

4、实施名牌发展战略,提升外向型农业核心竞争力

名牌是具有质量,效益,竞争力和生命力的品牌。大力实施名牌发展战略,全面提升农业的核心竞争力。一是要加强农业标准化工作,这是实施名牌发展战略的基础,重点是加强农业标准化体系,农产品检测检验体系,农产品质量认证体系建设;二是积极争取参与全国名牌农产品的认定工作,积极向有关部委申请有关生产资格认证和知名商标;三是加大产品自主创新力度,不断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实行规范化,标准化,科学化管理,不断扩大名牌产品的国内外市场占有率。

5、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大力发展农业循环经济

坚持人口,资源,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战略,保证资源利用的人际公平和代际公平,加强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能力建设,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资源,加强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大力发展循环农业经济,努力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

规划的指导思想与目标

一、指导思想

我市现代农业综合开发的指导思想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中央和省委发展现代农业的总体要求,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和开发的总体目标,以国内外市场为导向,以增加农民收入为中心任务,以发展优势主导产业为重点,以农业产业化,国际化,标准化为核心,以服务城乡,改善生态,优化环境,提高效益为宗旨,依托地区经济、科技、信息、人才优势和农业资源、产业优势,优化和整合农业区域资源,综合开发农业经济、生态、生活与社会功能,大力发展优质高效农业,高科技设施农业,绿色生态农业,休闲观光农业和以食品为主的农产品加工业等现代高效农业项目;通过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农业科技创新,完善产业化经营体制,加强农业市场体系和农业项目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保护和改善农业生态环境,提高开发项目的农业生产率、劳动生产率和农产品加工转化率,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市场竞争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以促进现代农业的快速发展。

二、规划原则

1、以农(渔)民增收为中心的原则。建设现代高效农业,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首要任务。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核心是增加农民收入。建设现代农业项目必须紧紧围绕促进农民增收这一中心任务。

2、以市场为导向的原则。要立足本地,面向国内外市场,积极稳妥地发展适销对路的产品。积极扶持发展外向型农业项目。

3、质量安全标准化原则。质量安全是农业发展的生命线。确保农产品的高质量,既是增强市场竞争力的基础,也是责任农业的重要体现。没有质量标准的产品不能生产,不能进行标准化作业的企业不能投资。以产品的质量换取市场份额。

4、紧紧依靠科技进步的原则。只有创新,农业发展才有活力。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是转变农业经济增长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动力源泉。必须坚持实施科教兴农战略,以科技攻关化解产业发展中的制约因素,以科技创新改造传统产业,以科技成果转化推动农业产业化,以提高劳动者综合素质推进产业提升。建立和完善技术创新体系、技术转移机制和自主创新的政策体系,促进科技成果有效集成和广泛应用,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提高产业发展的科技含量,实现农业发展的新跨越。

5、产业化发展的原则。坚持以发展龙头企业带动产品的产业化经营。按产业链规划项目,按产业化经营项目,拓展农业的多功能。

6、生态保护优先原则。农业发展与生态环境息息相关,坚持开发与保护并举,是农业应对资源和环境压力、实现科学发展的迫切要求。运用循环经济原理,降低资源消耗,强化对种养殖、加工和营销过程废物排放的有效监控与利用,推行节约型、环保型、生态型农业,实现可持续发展。

三、基本思路

以产业为主线,突破行政区域的限制发展优势主导产业;以项目为载体,按照项目的内在要求规划现代农业综合开发项目;以提高农民收入为落脚点,依托龙头企业建设外向型农产品生产基地。

1、立足区域农业资源的优势,扶持优质农产品,扩大生产基地规模,为发展外向型现代农业打好基础。结合改善农田基础设施建设优势农产品基地,既是发展高效规模农业的基础工作,也是龙头企业增加加工原料的内在要求,围绕龙头企业建设原料基地,也是带动农民参与产业化经营的主要途径。

2、以国内外市场需求为依据,扶持符合国际标准的优势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打造外向型现代农业的航母。我市农产品加工业具有较大发展潜力,省农产品精深加工率不足30%,远低于发达国家(平均70%以上),总体水平也落后于兄弟省份。虽是农产品出口大市,但与山东、浙江等城市比,仍有很大发展空间。总体来说,要努力提高我市农产品精深加工率,增强出口竞争力,扩大品牌影响力,突出特色产业。这是发展现代农业的重中之重。

3、充分利用区位优势,培育能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的农产品交易市场,加快建设以项目服务为主的信息、销售服务网。

4、积极实施科技创新战略,加强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区,使其成为培育现代农民的科技培训基地。

5、运用可持续发展的观念,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探索生态与循环型农业项目的建设。

6、运用产业关联度的思路,拓展现代农业的多项功能,以休闲观光、农家乐为突破,建设现代农业服务业项目。

四、发展目标

以“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外向”的现代农业项目为建设载体,以“节点区、产业带、科技园、协作网”为发展平台,在现代农业开发项目区实现“五高五化”,即做到劳动生产率高、土地生产率高、投入产出率高、科技贡献率高、农民收入水平高,项目规模化、功能多元化、结构高效化、技术高新化、经营产业化。到年,现代农业项目建设初显成效,项目区农业发展主要指标率先达到省定基本现代化指标,农民生活水平和素质有明显的提高。

五、发展模式与市场定位

1、发展模式

充分利用地区社会经济、自然资源等多种得天独厚的条件和优越的的区位优势,并充分顾及现代交通快速发展的趋势,用新的思路、新的理念、新的举措来谋划农业新一轮发展。

从产业演变格局分析,市与南北周边地区各市都是农业生产历史悠久、资源丰富、农业产业成长历史相似的地区,尤其是在近年来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中都形成了粮油、蔬菜、瓜果、花木、畜禽、水产等主导产业,这些产业具有较强的比较优势和鲜明的区域特色。因此,在资源禀赋大体相同,农业发展水平和产业结构相近的情况下,与区域、淮海经济区内的其他地区农产品的竞争将更趋激烈。为此,我市在现代农业发展的模式选择上,应根据自身的农业资源特征、产业成长史与产业趋同性,在进一步筛选产业主导品种的基础上,强调区域内以主导品种分工、按产业链合作,其实质是以规模化生产,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与竞争力的提高。

从功能特征看,现代农业发展要紧紧围绕“高效规模化”这一主题,即优质为基础,高效为目标,规模为优势,向“名特优精”方位的发展。注重整合项目,走生产、经济、生态、社会各项功能兼顾的复合型模式,着重优化农业的生产功能,提升农业的经济功能,拓展农业的生态、社会和文化功能,构建集生产、经济、生态、文化功能于一体的新型现代项目农业。

从资源特征看,农业综合开发应以发展外向型现代农业为突破,以特种海水养殖、各地的特色农副产品为主打项目,在地区全面实现农业开发项目之间的联合与协作,实行区域联合、产业协作的发展模式,以增强竞争能力和抗风险能力。

2、市场定位

根据现代农业综合开发发展模式与目标、农产品市场销售及潜在机会市场,我市要把握选择好农业与农产品的市场定位。

(1)以蔬菜瓜果、畜禽、特种水产等为主的鲜活农产品主要面向上海、南地区及本地市场,并通过建立大型农产品物流配送中心、销地专业化市场和超市扩散到区域内各个城市,进一步提高在上海以及其它大城市的市场份额,同时积极开拓国外市场

(2)特色水产品、特色畜禽、特种蔬菜、花木等特色农产品加工品及蚕丝,应考虑同时面对区域市场、国内市场及出口创汇等多方中高端市场,逐步提高产品竞争力与产业外向度。

(3)休闲观光农业产业主要借助特色风光旅游热、区内举办的“之夏”、“之春”等专项文化节活动,开拓国内外潜在市场。

项目空间布局

积极呼应全市“一体两翼”总体规划,结合地区现有产业基础及资源开发利用潜力,总体布局大致按照“三大板块、四大产业带、五大功能区”发展现代农业产业。

1、三大特色农业经济板块:

东部经济板块。重点发展产业和海水育苗、高效养殖业,产业以制药、机械、海洋化工为主,海水养殖以特种鱼、虾、蟹、贝以及海藻类养殖为主,突出海珍品养殖和海产品加工,大力推广立体养殖、工厂化养殖技术。

中部平原高效规模农业经济板块。包括县中部,县中东部以及、县中西部乡镇,重点发展优质稻米、优质棉花、创汇蔬菜、花卉苗木、畜禽养殖、农副产品深度加工等产业。

西部丘陵山区生态观光农业经济板块。包括县西北部,县北部和县西部有关乡镇,以生产绿色食品为主,优先发展高效生态农业,重点扶持优质林果茶、食用菌、畜禽养殖以及旅游观光等产业。

2、四大农业产业带:

产业带:依托东交通便捷、腹地广阔的优势,优先发展优质稻米、专用小麦、特色蔬菜和农产品加工等产业。

产业带:高速公路两侧远城区距离适中,环境条件好,交通便捷,中低效农田连片,有利于统筹规划,形成大规模的设施农业产业带。优先发展优质蔬菜、花卉苗木、畜禽养殖和速生林木等产业。

产业带:充分利用宽阔的河堤和丰富的食草资源,优先发展畜禽养殖和速生林木等产业。

线产业带:策应全市“一体两翼”发展战略,依靠港口和滩涂资源优势,重点发展制药、机械、海洋化工、现代物流等产业和海水育苗、养殖业。

3、五大现代农业功能区:

现代都市农业先导区:地处桥的东桥头堡,承受经济圈和经济区的双重辐射。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在市区及市县城郊乡镇基本具备了率先发展与工业化、城市化发展相匹配的都市型现代农业的条件和要求。

现代高效规模农业示范区:主要包括中部平原乡镇和滩涂资源较大的东部乡镇。如等乡镇。依托科研院所,采取市场化运作机制,共同打造以优质稻米、优质蔬菜、畜禽养殖为主的种植、养殖、加工、研发为一体的高效规模农业示范区。

现代外向型农业产业区:包括市区及镇等。以一体两翼的港口布局带动产业布局,发挥土地资源优势,重点发展制药、机械、海洋化工、现代物流和农副产品加工出口等产业,面向国外市场营造加工集中区。

海洋经济园区:包括、、区的各乡镇和金桥集团的五大盐场。依托滩涂垦区资源优势,重点发展海水育苗、立体高效养殖、工厂化设施养殖以及海产品加工业。

现代生态农业建设区:以西北部丘陵山区乡镇为重点区域,以生产绿色食品为主,发展高效生态农业,根据丘陵地区的资源特点,重点扶持优质林果茶、食用菌、畜禽养殖以及旅游观光等产业,以提高该区域的经济增长质量和速度。

建设内容与资金筹措

一、建设内容

1、粮棉油基地项目

主要建设内容:完善农田基础设施,修建田间水泥路,机耕路,灌渠排沟,防渗渠,排灌站,桥、涵、闸,购置农机具,推广应用优质粮食新品种、新技术、新肥药、新机具,以及组装集成的标准化生产技术体系等,配置必要的现代化仪器设备,以适应农技推广服务的需要。

2、蔬菜、花木、林果基地项目

主要建设内容:建设沟、渠、路、电等配套设施,保证灌排运输方便;大棚蔬菜基地,建立标准化镀锌钢管结构大棚,提高抗灾能力和设施水平;有特殊要求的设施项目,按设计需要投入基础设施;包括其他生产设施和管理必要的检测等设备;例如,反季节切花生产基地的建设内容,包括新建或改造原有日光温室,建成切花生产的日光温室群,配置自动卷帘、补光钠灯等仪器设备,建立冷藏库、变温库等冷链系统,购置分拣、分级、清洗、包装、贮运等设施设备。

3、水产养殖基地项目

主要建设内容:完善池塘的基础设施,修建养殖区的水泥路,作业路,灌渠排沟,防渗渠,排灌站,桥、涵、闸,购置运输机具,推广应用优质新品种、新技术、新肥药、新机具,以及组装集成的标准化生产技术体系等,配置必要的现代化仪器设备,以适应农技推广服务的需要。

4、畜禽养殖基地项目

(1)生猪标准化规模养殖项目,主要建设内容:完善生产性基础设施建设,包括标准化圈舍改造、母猪产仔房、限位栏、仔猪网上培育设施、封闭式污水排输管线、防疫隔离设施、消毒设备等。

(2)家禽标准化规模养殖项目,主要建设内容:完善饮水设备、控温设备、光照设施、湿帘通风降温设备、封闭式污水排输管道、防疫隔离设施、消毒设备、标准化禽舍等生产性基础设施建设。

(3)奶牛标准化规模养殖项目,主要建设内容:完善示范场、养殖小区的机械化挤奶设备、鲜奶管道输送设施、冷链贮运设备、原料奶检测设备及饲料青贮设施等。

(4)兔标准化规模养殖项目,主要建设内容:强化标准化兔舍改造、防疫消毒等生产性基础设施建设。

5、加工项目

加工项目的建设内容按不同的生产工艺,包括生产厂房、机械、生产线,以及辅助设施、生产经营必须的设备等。原料基地的建设另外计算投资。

6、市场、加工集中区项目

主要建设水、电、路、房等基础设施,为企业、客商入住,提供外部的生产、生活条件。

7、科技推广项目

各类科技示范园的基础设施内容与相应的基地项目相同。农(渔)民技术培训项目主要建设内容为:

(1)推广优质多抗新品种。一是推广米质达到国家2级标准以上的优质稻品种,推动稻米品质改良。二是蔬菜重点发展耐低温弱光、优质、高产、高抗、耐贮运的品种。三是小麦大力推广适应不同用途和加工水平的专用品种。四是海淡水养殖新品种。

(2)推广优质高效栽培技术。巩固提高水稻机插秧、稻渔(蟹)共作、小麦机条播、油菜板茬移栽、蔬菜设施栽培和连作障碍减控、农作间套复种、蔬菜特经工厂化快繁育苗等先进适用技术,提高新技术的到位率。

(3)推广耕地培肥技术。以实施“清洁生产”和“沃土工程”项目为契机,加大基本农田综合整治和培肥改土力度,全面推广有机肥料综合利用、平衡施肥、秸秆还田、生物降解、生物富集、深沟填埋等行之有效的耕地净化和培肥技术。

(4)推广病虫草害综合控制技术。全面推广病虫草害综合控制技术。坚持应用农业、生物、物理、化学等方法,重点防治三麦赤霉病、油菜菌核病、水稻条纹叶枯病,种苗的繁殖与维护,鱼、贝的养殖与病害防治,鱼、贝的精养与护养等,严防病虫草害的蔓延危害,切实减轻灾害损失。全面推广统防统治技术,力争病虫防治技术到位率和防治覆盖率达100%。

(5)推广抗灾应变技术。重点示范、推广避灾栽培和灾后补救技术。通过布局上的调整和播栽期上的调节,避开温光对农作物生长的不利时段,使作物在对温光等因子最敏感时期有适宜的生长发育环境条件,以减少灾害损失。

(6)项目区农业信息服务

购置必要的电脑、打印机、摄像机、照相机、投影机、定位仪,以及其它各种教学、服务设备、科普宣传书刊、手册,交通运输设备等。

8、生态农业项目(新农村建设)

主要建设内容:

按照建成生态农业县的标准,项目区农业资源利用效率提高20%以上,化肥、农药总用量减少20%,利用率达到40%以上,秸秆、畜禽粪便等的综合处理利用率达90%以上。有效控制工业“三废”、农业面源的污染,项目区的农产品全部达到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的品牌标准。形成秸秆、畜禽粪便等加工利用的生态农业产业化.建立植物生产、动物转化、微生物还原的良性循环机制,实现资源多级循环利用,实现“蓝天、碧水、沃土”,人与自然和谐共存。

二、资金筹措

年农业开发项目资金投入8000万元,其中

1.高效农业规模化基地项目

年,全市争取高效农业规模化基地项目投资7000万元。其中,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示范区项目投资1000万元,世行三期灌溉农业项目投资4500万元,省级丘陵山区高效农业基地项目投资1300万元,省级滩涂垦区配套项目投资200万元。

2.高效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项目

年内,积极参与全省农业产业化经营项目竞争立项,争取投资1000万元,立项实施部级农业产业化龙头项目2-3个。项目总投资额、个数以省批复为准。

在此基础上,年争取农业开发项目投资8500万元,2009年计划投资9000万元,年计划投资1亿元。

效益预测

1、经济效益

基地项目:基地建设项目实施完成后,经济效益较为明显。由于基地项目大多是在原有基础上进行改造提高,不是从无到有的新建,所以增效明显。一般的基地建设项目,其达产后形成的增效部分,平均可以在3-4年内抵偿投资。

加工项目:由于规划的加工项目大多是具备市场竞争力的特色农副产品加经营,有市场,效益好,投资回报率高,其达产后开成的增效部分,平均可以在4-6年抵偿投资。

养殖业项目:畜禽养殖项目的投资主要用于生产设施,3-4年的增加值可以抵偿投资;

海水养殖业项目,在不遭受严重灾害的情况下,效益较好,对好的品种来说,2-3年的增效即可抵偿。

其他项目:由于用于基础设施的投入多,大多表现在社会效益明显,潜在的经济效益较大。

2、社会效益

规划实施后,优化了地区的农业经济结构,培育了一批优质农产品基地和加工企业,增加了优质农产品的供给,外向型农业得到发展,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农业综合竞争力明显提高,实现规划的各项目标。项目区基本实现“两个率先”,项目区农民的收入明显高于其他的一般地区。同时,由于实施了滩涂的综合开发、生态园建设和循环经济项目,进一步促进了地区的可持续发展。

3、生态效益

生态效益主要表现为,基地项目的农田水利等基础条件得到改善;项目区养殖池塘的水土流失得到控制;项目区的农田林网,改善了项目区的生态;通过项目区“三清”工程的建设、生态观光园的建设等,改善了项目区的生态环境。

现代农业支撑保障措施

一、组织管理

把现代农业发展纳入开发和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中,并使之与其它规划相衔接;建立和完善现代农业发展的政策体系,逐步建立现代农业用地管理、投资以及权益保护、农产品监督、生态补偿等一系列政策和制度,使现代农业发展逐步纳入规范管理轨道。

为加强现代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的建设,成立现代农业项目实施协调领导小组,由市政府分管副秘书长任组长,4县分管副县长以及市农业资源开发局、农业局、林业局、海洋与渔业局、财政局、科技局、质量技监局等相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全面负责和协调规划实施过程中的领导、组织和决策;各市区及有关乡镇也要建立相应的领导机构,形成市、县、乡(镇)分级管理、上下联动的良性推进机制。要加强各涉农部门协调与分工,强化目标管理,确保责任到位,措施到位,投入到位,共同推进现代农业建设。

二、投入机制创新

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加速发展,按照“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带动农村”的要求,加大各级政府财政支农力度,在稳定现有投入数量的基础上,新增财政支农支出和农村固定资产投资要向现代农业倾斜,逐步建立稳定的农业投入增长机制,增加对现代农业的投入。

设立现代农业开发专项扶持资金。现代农业开发是全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走市场带动、政府推动的路子,要在整合现有各类资金,加大招商引资重点投入地区的基础上,加大各级财政的扶持力度。为对区域性、龙头性的项目采取多种形式进行重点投入,建议在省设立省级农业专项扶持资金的基础上,设立市级现代农业专项扶持资金。

积极开展招商引资,大力吸引“新三资”投资农业,建立多层次、多渠道、多元化农业投资体系;按照“谁投资,谁经营、谁受益”的原则,鼓励不同经济成份和各类投资主体,以独资、合资、承包、股份制、股份合作制等形式参与现代农业建设;并在土地、税收、信贷等方面给予优惠扶持。

农业综合开发项目要积极探索先建后补、以奖代补机制,针对不同基础条件的地区,制定不同的扶持办法,扶持对象可“菜单式”选项,以进一步调动投资者的积极性和财政投资效益。

进一步完善农业信贷政策和农业保险政策,积极推广公议授信、联保贷款、存单质押、小额信用贷款等农业信贷形式,加大信贷投放力度,支持现代农业发展;广泛宣传农业保险知识,强化农民保险意识,扶持农业保险事业,推动农业保险业务顺利开展,为现代农业建设保驾护航。

三、构筑科技支撑

加快农业技术创新和孵化体系建设,以省、市农科院为核心,以国家、省农业科技园区为载体,联合省内、国内一流农业科研力量,加强科技联合攻关能力,积极鼓励农业龙头企业和个人以多种形式参与农业科研开发,加快培育农业科技创新的新主体;进一步加大政策倾斜力度,积极引进与培育农业科技孵化主体,使园区成为农业高新技术引进、技术孵化和技术创新的平台;大力推进农业科技产业化,发展园区经济,孵化和培育一批有强大竞争力的农业科技企业及企业集团。

加强科技培训体系建设,逐步建立起政府指导和市场引导相结合、公益服务和有偿服务相结合的多层次的科技技能培训体系;重点实施项目区农民培训工程,提高农民运用现代化农业实用技术的能力和从事二、三产业的就业能力。

健全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继续深化农业科技推广体制改革,合理优化配置资本、技术、人才、政策等要素,依托并使乡镇农技站、科研单位、农业龙头企业、科技示范户、专业大户、农业科技园区等成为农业科技推广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进一步加强农业技术服务水平,大力发展各类中介机构,参与农业新技术、新产品的经营和推广,使之成为连接科技与生产之间的纽带,加快农业科技成果的熟化和转化。

四、农产品质量安全与标准化建设

进一步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重点是加快农产品产地环境、生产技术规范和产品质量安全标准的制定并完善配套;切实加强国外农业安全信息的情报工作,积极引进和采用国际标准,逐步做到与国际接轨,以指导绿色农业、外向型农业的发展。

建立和完善“市县有检测中心、乡(基地)有检测站、市场有检测点”的三级农产品质量检测网络;建立完善的检测制度,强化监管监控工作,充实必要仪器设备,完善检测手段,培训检测人员,尽快提高检测能力,全面实施“从产地到餐桌”的全过程质量安全监控制度。

依托省、市农产品监测中心,为开展农产品认证工作提供指导和服务;积极开展农产品产地环境定点监测、农业投入品监督检查、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抽查等工作,重点要加强禁用、限用农业投入品的监督管理,加强质量安全执法监督,逐步推行市场准入制度,加快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预警系统。

五、农业经营组织创新

积极探索适应市场化要求的管理体制和经营机制,大力推广“公司+农户”、“基地+农户”、“公司+合作组织+农户”等产业化经营模式,鼓励龙头企业发展“订单农业”、实行二次返利,与农民建立“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利益共同体;积极扶持加工型、流通型的龙头企业实施品牌战略,发展品牌经营,加快创建国际知名农产品品牌,建立独具特色的区域性“品牌经济”;并根据市场的需要,打破地域、行业、所有制界限,把产供销、贸工农紧密结合起来,实现优化组合,形成市场牵龙头、龙头连基地、基地带农户的产业化发展模式。

积极发展和健全现代农业综合开发项目专业协作组织,逐步建设现代农业项目协作网络,延伸建后服务。按照“民有、民营、民享”的原则,逐步规范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运行机制,重点加强民主管理、利益分配、监督约束等方面的规范,使之与农民建立比较紧密的利益关系,形成“公司+专业合作社+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新格局,进一步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增强农业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

六、市场与信息服务

以建设综合性、区域性农产品物流中心为龙头,专业性市场和区域性交易市场为骨干,产地市场和销售网点为基础的农产品市场体系;创新农产品流通体制,培育现代物流企业,加快发展鲜活农产品物流业,在城市积极推进“农改超”,建设以冷藏和低温仓储、运输为主的冷链系统,发展连锁、超市、配送、网络销售等现代营销方式;进一步完善农产品市场信息网络设施,形成功能齐全、设施完备、辐射力强的区域性农产品市场流通网络。

加快项目县市场信息服务网络设施建设,建立起覆盖全区项目乡镇、县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骨干农产品批发市场、中介组织和经营大户的农村市场信息服务网络,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和农民增收提供及时、准确的信息服务,尤其要加强农产品批发市场信息系统建设,完善市场交易和信息服务等设施,增强服务功能,扩大市场与信息辐射范围;加快建立功能齐全、反应敏捷的农产品进出口预警系统,及时提供农产品生产和贸易信息。

进一步借助农技、农民信箱、农业信息网站的服务功能,重点加强国内外农业科技成果展示、宣传和推广,为项目区农民提供实用的农作物优质新品种、农作物节本增效栽培技术、绿色无公害农产品生产技术和农业标准化技术等技术信息。

被举报文档标题:现代农业综合开发工作规划

被举报文档地址:

https://www.meizhang.comhttps://www.meizhang.com/zhidu/zfgzzd/595775.html
我确定以上信息无误

举报类型:

非法(文档涉及政治、宗教、色情或其他违反国家法律法规的内容)

侵权

其他

验证码:

点击换图

举报理由:
   (必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