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适应与超越范文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适应与超越范文

时间:2022-11-20 11:17:55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适应与超越

[摘要]微文化生态下信息传播的特点为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像“空气”一样无处不在、像“盐”一样融入食物提供了机遇,同时也为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空气”质量监测和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之“盐”溶解到食物中的口味提出了挑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审度话语生态形势、积极搭建话语平台、转变话语表达方式以适应微文化生态,加强方向意识、强化引领意识、坚持底线意识以超越微文化生态,巩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

[关键词]微文化生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本质上是做人思想领域的工作,“凡属于思想性质的问题,凡属于人民内部的问题,只能用民主的方法去解决,只能用讨论的方法、批评的方法、说服教育的方法去解决,而不能用强制的、压服的方法去解决。”[1]而“讨论的方法”“批评的方法”“说服教育的方法”都依赖于话语,而话语是存在于社会文化生态中的。当前,随着手机终端媒体的发展,微文化日渐形成。“微文化”是指人们凭借微媒介为载体来传播和获取信息,在通过利用其为工具和手段进行学习、工作、沟通及娱乐等活动中形成的行为方式和思想意识形态的总和。[2]“微文化”虽然只是当前社会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却越来越显示出影响社会文化发展的趋势,“适者生存”,在这样的文化生态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应该遵循适应与超越相结合的规律,抓住机遇,应对挑战,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落实好高校“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一微文化生态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机遇与挑战

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是一种言语符号系统,是指在一定的话语语境中,遵循一定的语言规范、规则和规律,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即教育者用以灌输、说服受教育者,以及描述、评价、建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和主体间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和行为表征的言语符号系统。[3]22微文化生态下,信息传播突破了时间、空间的限制,呈现出信息主体平等化、渠道多样化、形式多元化、平台互动化等特点,这些特点给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像“空气”无处不在一样、像“盐”融入食物一样提供了机遇。

(一)微文化生态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机遇

1.微文化生态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像“空气”一样无所不在、无时不有提供了可能在主持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指出:“一种价值观要真正发挥作用,必须融入社会生活,让人们在实践中感知它、领悟它。要注意把我们所提倡的与人们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在落细、落小、落实上下功夫。”“使核心价值观的影响像空气一样无所不在、无时不有。”[4]这是对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也是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要求。空气没有颜色,我们看不到,却无处不在;空气没有气味,我们闻不到,却无时不有;空气没有存在感,我们感知不到,却滋养生命。将思想政治教育比喻为空气,就是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像空气一样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滋养生命。微文化生态下的信息传播方式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像空气一样存在提供了可能。首先,微文化生态下信息传播主体的平等化扩展了思想政治教育主体,为思想政治教育无所不在提供了可能。微文化生态下教育双方获取信息的机会平等、话语权平等,教育者和受教育者成为平等的“主体—主体”关系,而且受教育者作为“网络原住民”在微媒体的使用上往往比教育者还要熟练,“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成为常态;受教育者在教育中的主体性地位更加凸显,而且在信息转发中,信息者和接收者之间的界限也趋向模糊,这就使大学生接触的每一个人都有可能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这为思想政治教育无所不在提供了可能。其次,微文化生态下信息传播载体的多元化为思想政治教育无所不在提供了可能。微文化生态下,以智能手机为平台的微博、微信、微视频、微电影、微小说、微直播、微拍、秒拍、小咖秀、趣拍等都成为信息传播的载体,个人微信公众号的涌现更是让每个个体都有了自己的信息平台,因此平台的多元化为思想政治教育无所不在提供了可能。最后,微文化生态下信息传播载体的即时性为思想政治教育无时不有提供了可能。微博、微信等即时信息工具以智能手机为运行平台,只要有网络,随时随地都能接受信息,这就为思想政治教育走出课堂教学的时间和空间限制提供了可能,为思想政治教育无时不有提供了可能。

2.微文化生态为思想政治教育像“盐”一样溶解到食物中吸收提供了可能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好的思想政治工作应该像盐,但不能光吃盐,最好的方式是将盐溶解到各种食物中自然而然吸收。”[5]盐是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调味剂,蕴含着人体健康必须的微量元素,不可或缺。盐虽然重要,但盐不能单独食用,必须溶解在食物中才能为人体所吸收。思想政治教育蕴藏着塑造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营养”,对青年来讲是健康成长不可或缺的“盐”,但是因为其鲜明的政治性和意识形态属性,往往被扣上“假大空”的标签而被青年拒之门外。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应该以“盐”的形态溶解到食物中,以“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状态为青年所吸收,微文化生态下的信息传播方式为思想政治教育像“盐”一样溶解到食物中吸收提供了可能。微文化生态下信息传播综合运用文字、网络语、图片、表情包、动画、视频、歌曲、H5新闻(利用html5制作出来的页面)等载体,以图文结合、可视化的方式呈现传播内容,为青年所喜闻乐见。例如,微视频《民警李建国》用视频的方式转化枯燥的安全教育内容,2017年7月17日由新浪认证微博推出后,截至当年7月20日15时30分许,播放次数已达1200多万次,可谓分分钟刷爆朋友圈。[6]思想政治教育是“盐”,微文化生态下传播的各种信息是“食物”,食物需要有营养、有味道,味道需要溶解在食物中才能被感知、被吸收。微文化生态下多元的、符合青年口味的信息传播载体为思想政治教育像“盐”一样溶解到食物中吸收提供了可能。

(二)微文化生态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挑战

微文化生态下的信息传播方式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像“空气”一样无所不在、无时不有,像“盐”一样溶解到事物中吸收提供了可能的同时,也给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挑战。

1.微文化生态下思想政治教育“空气”质量监测的挑战“空气”的质量影响人们的健康。2013年10月17日世界卫生组织下属国际癌症研究机构报告称“大气污染对人类致癌”,思想政治教育的“空气污染”同样可能“致癌”,因此必须加强空气质量的监测。微文化生态下,个体以平等而自由交往的方式存在,每个个体都是一定意义上的教育主体,因此呈现出教育主体“泛中心化”的现象;个体的匿名化存在,增加了道德和法律被漠视的可能性;教育者身份和权威的模糊,导致个体话语内容、话语形式、话语表达的随意化,因此,容易呈现出内容碎片化、同质化、娱乐化甚至庸俗化的倾向,严重影响“空气”质量。全球主义对微文化生态的渗透尤其严重,表现为以下四个方面:一是学术与理论领域的“历史终结论”和“文明冲突论”;二是在媒体和公共舆论领域的消费主义、市场万能论和新自由主义价值观;三是政治外交领域中的新霸权主义的“人权高于主权论”;四是文化领域中的美式消费文化、快餐文化和虚拟影像文化。[3]这些不健康的思想排放到“大气”中污染我们的“空气”。微文化生态下,“污染”主体的匿名性存在、“污染源”的广泛性、“污染物”扩散的迅速性都加大了“空气质量监测”的难度。

2.微文化生态下思想政治教育的“盐”溶解到食物中对口味的挑战俗话说:“好厨子,一把盐”,放盐的时机和分寸直接影响食物的口味,加之“众口难调”,不同的人对食物口味的要求不同,因此盐的量要根据对象的喜好来具体确定。思想政治教育要做到“众口难调调众口”,对教育者来说是颇具挑战性的。调查显示,大学生对微媒体平台的关注情况为:40.8%的人经常浏览学校的微信微博等新媒体公众平台,49.7%的人表示偶尔浏览这些平台,只有8.1%、3.2%的人分别表示“很少浏览”“基本不看”;[7]544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信息的关注度为:51.8%的大学生“比较”关注思想政治理论信息,28.7%的人关注程度“一般”,16.6%的人关注较少,2.9%的没有关注。[7]431大学生的性别、年龄、生源地、父母亲职业类型、家庭经济情况、独生子女情况、学历层次、学科类别、政治面貌、学生干部经历、触网程度不同,对思想政治理论信息的关注度也不同。在如此多元的背景下,教育对象喜爱哪种食物,选择什么时候放“盐”,放多少“盐”等,都考量着教育者的智慧。

二微文化生态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适应

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会议上指出,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8]话语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微文化生态下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也应该因事、因时、因势、因人而异,表现出良好的适应性。微文化生态为思想政治教育像“空气”一样无所不在、无时不有提供了可能,为思想政治教育像“盐”一样溶解到食物中吸收提供了可能,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主动适应微文化生态,融入微文化生态,借助微文化生态带来的机遇推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一)审度生态话语形势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的第4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7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7.71亿人,其中手机网民7.53亿,手机网民占比达97.6%,20~29岁年龄段的网民占比达30.0%,其中学生群体网民占比最高,为25.4%。[9]调查显示,在大学生群体中微信的普及率高达93.2%,微博的普及率为67.3%,微博和微信的普及率高达96%。[7]366相较于新媒体平台的高关注度,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类网站的吸引力却不高,53.9%的大学生几乎不浏览此类网站,只有6.6%的大学生几乎每天浏览,19.9%的大学生每周浏览2~3次,19.6%的大学生每周浏览3~4次。[7]591微文化生态在当前文化生态中日益彰显的“主导性”及在大学生群众中呈现的“普及性”,就是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时”和“势”。“适者生存”,在这样的社会大背景和高校信息生态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应该主动适应当前的微文化生态,以免脱离大学生生活和思想的实际。

(二)积极搭建话语平台

话语的主要作用是沟通,而沟通需要平台。就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来说,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辅导员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守好主渠道,一方面要站好讲台,用真理的力量说服人,用人格的力量感染人;另一方面要将思想政治教育延伸到课堂之外,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和困惑,有针对性地释疑解惑。高校辅导员要占领主阵地,一方面要在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中解决学生的共性思想问题,另一方面需要了解学生心理变化,开展个性化、隐私化和富有针对性的引导。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力军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和高校辅导员来说,要主动搭建思想政治教育平台,主动发声,主动沟通,同时努力锻造具有吸引力的教育品牌,让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盐”融入平台,融入食物。当前,在各高校的实践探索中,中国人民大学开创了第一个思想政治理论课微信公众号“别笑我是思修课”,用微信公众号的方式传播正能量,弘扬主旋律;天津市推出了思想政治教育专属App平台“超级校园”已拥有注册用户46万人;北京工业大学教师沈震带领技术团队自主研发了“中成智慧课堂”教学软件平台,实现全员实时互动。此外,一些高校辅导员个人微信公众号也引起了人们的“围观”,例如“南航徐川”“陌上花开”等。2017年8月15日,湖南大学公众号的推文《那年今夜,湖大不熄灯》阅读量超过10万;2017年8月8日九寨沟发生地震后,西北大学公众号的推文《西安震感明显,西大专家:不要恐慌》阅读量超过10万。大数据足以证明话语平台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必要性。

(三)转变话语表达方式

思想政治教育的艺术就是话语表达的艺术,微文化生态下信息传播方式和受众的信息接收方式都发生了转变,这就要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从“理论化”转向“生活化”,从“独白”转向“对话”。陈宝生部长在《今年要打一场提高思政课质量和水平的攻坚战》中提到:“主要可能是‘配方’比较陈旧,‘工艺’比较粗糙,‘包装’不那么时尚。所以亲和力就差了,抬头率就低了。”[10]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配方要“推陈出新”、工艺要“精良”、包装要“时尚新颖”,从当前的文化生态来看,需要借鉴微文化生态下的话语表达方式。微文化生态下的信息传播突破了文字载体的局限性,综合运用文字、网络语、图片、表情包、动画、视频、歌曲、H5新闻等载体,以图文结合、可视化的方式呈现传播内容,这些话语表达方式使繁杂的内容简单化、枯燥的内容生活化,能够迎合用户需求,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转变话语表达方式可以借鉴的。2017年,在党的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前后,新华社精心策划、持续推出《点赞,中国强起来》等系列既可读、可听、可看,又可互动、可分享、可体验的融媒体产品,网民累计浏览量均超过5亿次,创造了首个“30亿级”国民互动产品。[11]156“宣传报道中,微视频《人民大会堂的“时光”》《赶考》等推出当日浏览量即过亿”“新华视点微博‘领航中国’‘时间’等话题,以超过30亿的阅读量”创造了阅读量“峰值”。[11]206上述两则党情教育的案例说明了互动和交流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表达方式应该借鉴微文化生态下的信息平台及其话语表达方式,让话语从“理论化”转向“生活化”,从“独白”转向“对话”,让学生参与到话题的互动中。

三新媒体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超越

微文化生态下的信息传播方式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机遇,但同时应该看到微文化生态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挑战。微文化生态下要监测思想政治教育的“空气”质量,掌握思想政治教育的“盐”溶解到食物中的口味,不能一味迎合,需要在适应的基础上有所超越、有所引领。

(一)加强方向意识

微文化生态是随着智能手机的发展和社会文化的多元化出现的现象,虽然微文化只是整个社会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但是这个部分在当前却越来越显示出“四两拨千斤”的威力。在微文化越来越显示出其深刻影响社会文化发展的同时,微文化生态下信息传播的匿名性、碎片化、娱乐化和庸俗化等特点也日益凸显。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适应微文化生态、融入微文化生态的同时,还需要加强方向意识。2018年5月2日,《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国势之强由于人,人材之成出于学。”“人才培养一定是育人和育才相统一的过程,而育人是本。人无德不立,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这是人才培养的辩证法。”“要把立德树人内化到大学建设和管理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做到以树人为核心,以立德为根本。”[12]在2016年全国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立德树人是高校的立身之本”,高校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四个服务”即“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13]。还强调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做到“四个坚持不懈”:坚持不懈传播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坚持不懈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持不懈促进高校和谐稳定、坚持不懈培育优良校风和学风;[14]8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要教育和引导学生形成“四个正确认识”:“教育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世界和中国发展大势,正确认识中国特色和国际比较,正确认识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正确认识远大抱负和脚踏实地”[13]。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应该在“立德树人”的总方向下,立足“四个服务”的目标要求,围绕“四个坚持不懈”组织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内容,创新话语表达方式,引导大学生形成“四个正确认识”。在明确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向之后,监测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形式和内容,净化思想政治教育的“空气”,改善思想政治教育的“口味”。

(二)强化引领意识

微文化生态下要监测思想政治教育的“空气”质量。掌握思想政治教育的“盐”溶解到食物中的口味,不能一味迎合微文化,而要在正确的方向下主动引领微文化。某课题组调查发现,“娱乐消遣”是大学生上网的最主要目的(占比68.4%),“学习”排在第二位(占比60.1%),“交流沟通”(占比58.1%)和“获取新闻信息”(占比55.7%)分列第三、第四位。[7]359大学生上网目的的娱乐化倾向说明,大学生存在不能有效运用网络,过于追求精神享受和愉悦的现象,这就需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在传播中主动引领话语内容,构建良好的话语生态。第一,借鉴“议程设置”理论,主动引领话语内容。“议程设置”理论,是指在信息传播中,受众对某些议题的重视程度与该议题被关注的频率与强度有关,因此媒介可以通过议程的设置将社会注意力引导至特定的方向。掌握“议程设置”的信息传播规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可以利用现有的微文化传播平台,主动创设与大学生学习生活、专业发展、能力培养、职业规划相关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引导学生围绕设定话题进行思考、交流和讨论,进而引导大学生在微文化生态下选择信息的“口味”。第二,借鉴“沉默的螺旋”理论,主动引领话语生态。“沉默的螺旋”理论是指个体基于从众心理,为了避免观点不同而限于孤立会根据外界的观点选择自己对待信息的态度,如果发现自己支持的观点赞同的人多就积极参与发言和交流;如果发现自己支持的观点赞同的人少就陷入沉默,如此循环往复,就会出现一方声音越发强大、一方越发沉默的螺旋发展过程。微文化生态下,要监控思想政治教育“空气”质量,一方面要准确、及时地对大学生关注的热点信息进行公开,同时对大学生的意见和诉求进行及时回应;另一方面要在学生群体中积极培养“意见领袖”,让“同龄人影响同龄人”,“同龄人教育同龄人”,特别是在部分大学生态度摇摆时期,及时发表观点,引导话语走向,监测“空气”质量。

(三)坚持底线意识

网络传播的匿名性特点,降低了信息参与者的责任风险,因此,随着微文化的发展,微文化生态中出现了歪曲党史国史、丑化英雄形象以及格调低俗、炫富娱乐、淫秽色情等不良现象,其污染了微文化生态,造成了大学生价值观的混乱,挑战着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微文化生态下,信息传播的庸俗化、娱乐化、非理性化等特点要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必须划出清晰的底线。2017年6月30日,中国网络视听节目服务协会审议通过了《网络视听节目内容审核通则》,由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印发,于2017年10月8日正式施行了《互联网群组信息服务管理规定》,新华社搜集、整理、编成了第一批禁用词和规范用语,这些相关的社会法律法规、公序良俗等都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传播中必须恪守的底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坚持底线意识需要从以下几方面规范:首先,思想政治教育教师要“以身作则”,自觉起表率作用。辩证看待“微文化”,充分发挥微文化联系学生、扩展教育平台的积极意义;理性分析和运用微文化资源,“学术研究无禁区,课堂讲授有纪律”,自觉占领主渠道,守好主阵地;在与学生的线下互动中规范使用网络语言,恪守法律规范,自觉遵守社会公德,自觉引领微文化生态。其次,要加强高校的微文化平台监管,自觉净化“空气”。高校的微信公众号、微博、微信等微文化平台,不能一味迎合微文化,信息要设专人负责审核,负责人要增强“四个意识”,自觉监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空气”质量。最后,要主动联系社会现实、回应社会现实。在某课题组连续两年(2015—2016年)的调查中,对于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期待方面,“密切联系现实生活”“回应社会热点问题”都有超过六成的大学生选择,且远超过其他选项。[7]506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信息,大学生或许自身有抵抗心理,但是仍然是微文化平台上话题讨论的主要内容,因此,教师要从大学生兴趣切入,及时发现学生的困惑,适时进行引导,以避免谣言等不真实信息对其产生负面影响。微文化生态已经形成并且广泛而深刻地改变着社会文化生态,因此,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既要适应微文化生态、利用微文化生态,让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像“空气”无所不在,无时不有,像“盐”一样融入到食物中为人们吸收;又要超越微文化生态的局限性,监测“空气”质量,把握放“盐”的时机和口味,倡导健康“口味”,同时将顶层设计和底层实践相结合、微文化生态和社会大生态相结合、线上与线下相结合、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话语权。

作者:王丽 单位:长治医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究部

被举报文档标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适应与超越

被举报文档地址:

https://www.meizhang.comhttps://www.meizhang.com/zhengfazazhi/twyjjkzz/723931.html
我确定以上信息无误

举报类型:

非法(文档涉及政治、宗教、色情或其他违反国家法律法规的内容)

侵权

其他

验证码:

点击换图

举报理由:
   (必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