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价值范文

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价值范文

时间:2022-09-10 10:04:42

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价值

《求知杂志》2014年第八期

一、当前我国进行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

1.文化建设为社会发展提供精神动力。文化是一个社会的黏合剂,关系着民族的身份认同,可以凝聚共识,推动改革步伐。文化与观念的进步还直接关系到一个政党与社会发展的方向和前途命运。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建设不但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的必然要求,更将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前进提供不可或缺的强大的内在精神动力。历史地观察,一个民族之得以形成源自于不同的人分享着相同的历史、传统、习俗、价值观以及理想信念和塑造着这些精神产品的地理环境与生活方式。一个民族之确立正在于各自独特的文化认同感,这也正是文化内在凝聚力的体现。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同样面临着文化的主体和身份认同问题,脱离了文化主体的普遍认可,则“文化”本身即成为一个假概念,更无所谓先进文化可言。正是在这种意义上,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一个社会的存在和发展需要一种普遍的社会认同感和凝聚力,在经济和社会生活方式飞速发展和剧烈转型的时期,这种文化上的统一性和凝聚力对于维护社会的和谐稳定更是至关重要。《决定》还指出:“当代中国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和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

2.文化建设的水平关系着一个社会发展的境界高低和人民内心的幸福与否。物质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精神空虚也不是社会主义。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实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当前,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正处于关键阶段,加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具有特别重大的意义。改革开放30余年来,我国在经济建设中已经取得了巨大成就,人民群众的温饱需求和基本的物质生活需求已经得到一定程度的满足。生产力发展的现状和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决定了大力发展和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必要的和紧迫的。就国内形势而言,在社会生产方式的改革和转轨中,在物质财富增加的同时,人们传统的观念和生活方式也受到了巨大的冲击,价值观的混乱和道德感的缺失,信仰的消亡和精神世界的空虚乃至文化、道德生活的低俗化都是客观存在的实际情况。就国际形势而言,文化日益成为大国竞争的重要因素,西方国家对我国的文化输出、价值输出和意识形态上的渗透日益加剧,营造和培育一种积极向上并且富有感染力的民族文化既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强大的要求,更是一种重要体现。

二、当前我国文化建设的路径探索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文化事业随着经济的增长获得了普遍的发展,正在形成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局面。但我国文化的发展和文化实力的增长也存在着不平衡的状况,文化软实力总体上未占优势;社会各阶层、各主体之间,在接受教育和文化消费等方面也存在着较大的差距。这就要求我们在制定经济文化政策时必须明了情况,区别对待,建立多层次、多样化的文化发展格局,逐步解决这种发展中的矛盾。

1.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原则。中国是共产党执政的国家,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基本理论依据。这就决定了我国的文化建设必须始终坚持从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出发,这是一个最根本的原则,在任何时候都不能放弃。马克思主义深刻揭示了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是当代最科学、最先进、最革命的理论,它既以先进文化为基础,又决定着一切先进文化的方向。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中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指导思想,也是当代中国先进文化的结晶和代表。因此,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必须坚持和巩固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在意识形态领域中的指导地位。马克思主义既为我们认识人类社会发展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代表了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也为人类社会发展指明了正确的路径,是中华民族历经磨难并对自身进行了认真的反思而确立的共同信仰。如果离开了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我国的多元和谐文化建设就会迷失方向。

2.传承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文化既是传承的结果,又是不断创造的结果。建设中华民族的共有精神家园,一方面是重新认识和发掘传统文化中的优秀成果,研究探索在新的条件和背景下传承传统价值观、道德观的可能性和可行的方式。文化的血脉和民族的性格一经形成绝不会轻易斩断,社会主义文化的建设势必要重视我国五千年文化传统的巨大影响。新时期的文化只有与传统的精神相融合才能更好地契合群众的精神需求。另一方面要立足于新的实践条件,面对新的客观的、具体的现实问题,处理新的时代环境和新的生产、生活方式所产生的新的需求,以马克思主义思想和理论去反思、熔炼现实,解决当代中国的实际问题,这既是对传统文化的改造和补充,也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过程。在当今的国内外形势下,弘扬民族精神,建设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既有历史的维度,更离不开现实的观照。将我国古代的传统文化视为民族精神的唯一来源无疑难以体现广大人民群众现实的精神需求。在时代和经济的巨大转变中,民族精神也要进行相应的转化。在继承与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优秀成果的基础上,更重要的是要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处理和消化新的时代背景和环境要素,指导新时期文化观念的生成和融合。文化绝不是一成不变的“死的”东西,每一代人都通过自己的生活实践与反思为文化的接续不断增添新的内容,也只有如此,文化才能不断焕发出生机与活力,始终保持对作为文化主体的人群的感染力。

3.广泛吸收人类文明的优秀成果。文化的发展需要不断的交流和碰撞,一种文化如果长期的封闭自守,只靠系统内观念的自我繁衍与更迭,则势必会面临文化生产能力的衰弱和匮乏。当今世界处于一个普遍全球化的趋势中,各国之间既有物质与生产的交流,各种不同的文明形态之间的意识形态与精神理想的相互输出和传播也是一个普遍的要求与结果。全球化对于文化的发展建设既是机遇,也是挑战,是在文化的交融碰撞中赢得文化的大繁荣大发展还是在不同意识形态的竞争中丧失自身文化的独特性和认同感,这正取决于一个政党在文化建设中对待和处理外来文化的态度与能力。在世界历史局势发生重大变化的时期,如果一味固守单一的民族文化,抱残守缺,拒绝改变和创新,不但其文化自身会失去竞争力,更重要的是还可能给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命运带来难以估量的实质损失。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身便是我们吸收人类文明优秀成果的重大成就。正是在之后对于传统文化的反思中,一批知识分子走出国门,试图在西学思想中求取救亡图存之道,应用外来文化去应对新的形势,才探索出一条文化救国之路。马克思主义就是这一过程中的舶来品之一。正是这种文化与理论上的学习和吸收,成功地引领近代中国建立了独立自主的共和国。在改革开放的过程中,我们面对社会主义建设的崭新现实,不断发展、调整、完善马克思主义理论,创建了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实现了国家和民族的富强。历史和实践一再表明,广泛吸收人类文明的优秀成果,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内在要求,是提高民族文化素质不可或缺的重要途径。对外来文化的吸收和学习要有开放的态度和正确的方法。我们必须树立一个明确认识,不管是哪种社会制度下创造的文明成果,只要是进步的优秀的东西,都应积极学习和运用。对糟粕的东西则应剔除,不能学。我们在学习和借鉴资本主义国家一切好的东西时,当然不能妄自菲薄,不能对社会主义事业缺乏信心。我们并不是一切都落后,如果因为要向外国学习,就以为自己什么也不行了,变成盲目崇外,那同样是一种片面性。总之,我们一方面要大胆学习和借鉴资本主义国家的一切好东西,有些东西不仅要学,还要花钱去买;另一方面又要坚决抑制各种腐朽的东西和反映资本主义本质属性的东西。吸收和学习外来文化,首先要有开放的心态和冷静、客观的文化自信。其次要采取谨慎、科学、脚踏实地的工作方法。既要看到其他文化的优势与长处所在,取其所长,补我所短;又要保持清醒的辨别眼光,学习的是其他文化中切实能够为我所用的部分。既不能盲目排外,更不能拿来就用,甚至彻底否定自己,走“全盘西化”的道路。文化建设具有长期性的特点,不能急于求成。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对外来文化的吸收固然是建设当代中国文化的不可缺少的方面,但它们毕竟只是当今文化的先行者,不是文化的源泉,文化的源泉是实践,文化建设是在实践中的创造与创新。文化的出现与发展是一个自发的客观过程,是人类社会的出现与发展的产物,文化建设就是把这个自发的过程变成自觉的过程,使之更加繁荣、更加完善。

4.文化建设应该秉持包容、差异的原则,尊重价值选择的多样性,营造自由发展的空间。我国是一个由50多个民族构成的多元文化社会,每个民族的文化都有其生存价值,但也往往因其不可通约的某些方面,相互间可能会有一些矛盾和冲突发生。因此,实现多样性民族文化生态平衡,要求对多元文化进行整合。对多元文化进行整合的一个重要基础,就是建立一个既能取得各种不同文化的一致认同、又能引领它们和谐共存并不断繁荣发展的核心价值体系。作为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社会主义文化首先应该能够体现并代表中华文化最为典型和精髓的精神风貌;其次它应该是一种最普遍和广泛的价值认可,得到各个阶层、各个民族的最广大群体的自觉认同和肯定。另外,作为一种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社会主义文化决不能流于口号和形式,而应该能够切实深入到每一个社会成员的精神世界之中,成为主导其社会行为的根本原则和安身立命的终极信仰。中华民族包涵了以汉族为主的56个不同民族,从地域上来看则涵盖了大陆、港、澳、台乃至海外华人,其中还涉及到了不同地区之间存在的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上的区别。面对这样一个复杂庞大的文化主体去进行文化建设,势必要考虑到统一性与差异性相互结合、先进性与广泛性相互结合的特点,以实事求是的态度开展工作,以切实达到一种文化上的凝聚力和普遍的价值认可。

作者:刘莹珠单位:中共中央党校

被举报文档标题: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价值

被举报文档地址:

https://www.meizhang.comhttps://www.meizhang.com/zhengfazazhi/qzzz/653649.html
我确定以上信息无误

举报类型:

非法(文档涉及政治、宗教、色情或其他违反国家法律法规的内容)

侵权

其他

验证码:

点击换图

举报理由:
   (必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