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心理危机干预工作存在问题与对策范文

心理危机干预工作存在问题与对策范文

时间:2022-12-28 04:25:23

心理危机干预工作存在问题与对策

[摘要]目前高校心理危机干预工作现存问题主要表现在:高校管理体系对心理危机干预的认识不足,心理危机预防体系、预警体系、应对体系和善后跟踪体系尚不完善。高校应加快心理危机干预专业人员培养,促进多方联动机制改革,推动相关工作专业化、规范化发展,保障在校大学生的身心健康。

[关键词]高校;心理危机干预;问题;策略

随着中国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其接收的外界刺激与内部发展之间存在严重的不平衡,心理危机发生率日益上升,高校心理危机干预工作形势日益严峻。心理危机干预是指调动各种可利用资源,采取各种可能措施处理危机,改善危机情境,消除危机行为,将危机影响降低到最低程度,同时帮助危机个体发挥自身潜能,缓解或去除症状,使心理功能恢复,习得新的应对技能,以预防未来心理危机的发生[1]。因此,高校心理危机干预工作在维护高校安全稳定、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等方面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高校心理危机干预系统是建立在高校教育与管理大系统上的一个子系统,一般包括预防系统、预警系统、应对系统、善后跟踪系统四个部分。目前,各高校基本建立起心理危机干预工作体系,在预防、预警、应对、善后等方面也做出了很多探索性的工作。然而,由于我国心理危机干预研究起步较晚,相关理论研究还比较缺乏,心理危机干预实际工作中还存在很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高校管理体系对心理危机干预的认识不足,其运行机制受阻,作用难以显现

目前,各高校基本建立了心理危机干预工作机制,如成立心理危机干预领导小组,建立心理危机干预预案,加强学生工作队伍心理危机培训,专人负责学院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等。在这个体系中,由于心理危机干预是多部门协同工作,除了心理健康教育中心,一般还包含教务处、保卫处、宣传部、学院等主管领导,最终决策权一般集中在领导层。因此,在心理危机干预工作中,行政管理人员对“心理危机”的科学认识至关重要。然而,目前高校普遍存在的问题恰恰也在于此,行政管理人员对心理危机的科学认识不足,且心理危机事件发生几率小极易导致“侥幸心理”,这使得很多高校管理人员并未认识到危机案例中的“心理”因素,易将心理危机事件笼统地归到校园突发事件,因此也就缺乏专业的前期预防、中期预警以及后期干预等。这就导致心理危机干预运行机制受阻,为今后各种心理危机事件的发生埋下隐患,形成恶性循环。其次,由于管理体系对心理危机干预工作的认识不足,很容易形成以管理思路为主导的心理危机干预工作格局,从而导致工作目标的冲突,使心理危机干预的作用难以显现。心理危机干预工作的总体目标在于避免自杀、自伤或危害他人安全等严重社会后果的发生,同时,也要帮助危机当事学生激发内在的潜能,调动自身的积极资源,重新调整认知和行为模式,恢复心理平衡并获得新的成长经验,全面提升心理素质[2]。由此可见,它的最终目标是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然而,囿于很多现实因素的影响,很多高校会从管理、维稳、安全的角度处理心理危机事件,此时的工作目标仅仅停留在心理危机干预初级目标———避免自杀;或行政管理目标———不出事、避免安全事故、规避安全责任风险。在这种工作目标主导下,即使对于一些低风险、未达到精神疾病诊断标准的当事人,或者回归家庭反而加剧其危机程度的当事人,决策者往往夸大问题的严重性,草率地对学生做出休学、退学等行政化处理。表面上看,这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高校危机事件的发生,但是对学生个体社会功能的恢复、个体安全度过心理危机期而言毫无益处,与高校“培养人、促进人的发展”的目标也背道而驰。

二、心理危机预防体系尚不完善,心理健康教育课内容单一,深度不够

心理危机预防体系是指通过多种途径,帮助学生树立自我心理保健意识,提高心理危机预防意识,提升心理素质,提高抗挫折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从根本上预防心理危机事件的发生。目前各高校预防心理危机的途径主要包括开设心理健康课,开展团体辅导、个别咨询、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宣传普及心理健康知识等。表面上看,其工作是到位的。然而,由于我国高校普遍存在心理健康教育专职教师数量不足的问题,直接导致重症学生得不到有效帮扶,预防体系很难真正发挥作用。第一,心理健康必修课尚未全面普及,有的高校仅开设选修课程,这使得有关心理调适等相关内容无法覆盖到全体在校学生。在已经开设心理健康课程的高校中,授课形式多为理论讲授,且授课形式大多为大班合堂讲授,体验式教学、小班化教学的模式尚未全面普及,这使得学生仅仅掌握了心理健康相关的理论知识,但很难从内心深处和行为层面对个人不良模式做出真正有效的调整,所谓课程目标“提高学生心理素质,使学生掌握自我调适方法”也就很难落实扎根。第二,从课程内容来看,团体辅导和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内容多以发展性主题为主,较少涉及障碍性主题;从活动深度来看,多停留在意识和行为层面,对潜意识层面的心理内容涉及较少;从参与对象来看,一般以心理状况良好的学生为主,真正有心理问题的学生却囿于自知力欠缺或社会文化对心理问题的偏见,很少参与集体活动。因此,目前高校的团体辅导和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对于预防心理危机起到的作用也极其有限。第三,囿于个别咨询资源匮乏,危机学生很难得到持续、有效的咨询和指导,为心理危机干预留下隐患。目前,大多数高校建立了心理咨询室,从数量上看,心理咨询教师是足够的。然而细究起来,真正具有胜任力的心理咨询教师数量有限,很难满足严重心理问题以及处于危机状态学生的心理康复需求。另外,虽然我国《精神卫生法》明确规定患有精神障碍、严重精神障碍的大学生不再直接是高校心理危机干预对象,但实际情况是,很多已经达到诊断标准、接受药物治疗的学生,因为社会机构没有匹配的心理治疗师,或因社会机构心理咨询收费太高、就诊不方便等原因,而再次来到学校咨询室寻求帮助,这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高校心理危机干预工作的难度。第四,高校心理危机干预的宣传普及不到位。如陈长峰、周颖的一项调查显示[3],在“学校是否对教职员工开展了校园危机干预的宣传和培训”问题上,74%的被调查者表示“没有开展过”,10%的被调查者认为学校“开展过但不实用”。在“学校是否曾教授一些心理危机处理的基本常识和方法技能”方面,71%的学生选择“有但不实用”,17%的学生选择“没有”。在“出现心理问题后,应该主动找谁或哪个部门帮助”这一问题上,58%的被调查者表示不清楚。这说明,高校心理危机干预的宣传普及工作存在覆盖面不足、实用性缺乏等问题。

三、心理危机预警体系较薄弱,无法全面、动态掌握学生心理危机状况

心理危机预警体系的主要目标是及时、准确地识别学生中易发生心理危机的高危人群,科学准确评估危机发生的可能性和严重程度,为尽早进行危机干预提供可靠信息,从而实现心理危机早发现、早干预,避免恶性事件的发生。目前,国内研究者或从工作经验出发,或通过统计分析,发展了心理危机预警指标[4]。然而,在实际工作中,由于专业心理咨询人员数量不足,几乎无法采用上述内容庞大的指标体系对预警对象做出一一筛查,因此造成理论研究和实际工作的脱节。目前各高校普遍的做法有:建立“学校领导小组-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学院—班级-宿舍”五级心理预警机制;建立心理危机排查制度;开展新生心理普查,建立新生心理档案等。然而,由于心理活动的丰富性和内隐性,至今为止还没有一种方法能够对一个人的心理健康状况做出准确评估和预测。而且,大学阶段是青年学生心理发展最为迅速的时期,他们的人格、价值观、情绪、需要、动机都在发生着迅猛的改变,心理健康水平极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因此,建立科学、有效、快速、动态的预警机制一直是心理危机干预工作中的难题。第一,在层级预警机制中,大部分成员由于缺乏心理知识而无法对危机学生进行早期识别。由于辅导员配备不足、心理知识培训不到位,虽然从机制上建立了危机排查制度、各班级设立了心理委员、宿舍设立信息员,但是高校心理危机干预体系中“辅导员精力不够,没空管学生;心理委员危机意识不强,疏于报信息;宿舍信息员怕得罪人,不敢报信息”的情况普遍存在。第二,心理普查工作形式简单化,影响了普查数据的可信度和连续性。大学新生的心理普查一般采用集体施测的方式进行,学生会被要求以班级为单位、在指定地点、指定时间完成指定量表。这种方式一是助长了学生工作人员过分依靠心理测评结果,不重视日常发现及预警工作。二是很难保证主试者引导语的科学性和规范性,开放的测试环境下学生间能够互相看到答题情况,因此很难如实填写自己内心的真实想法。近年来很多高校采用网络测评方式,允许新生自由测试,但这同样存在被试是否完全理解测试的目的及意义、引导语是否规范以及是否受测试环境影响等问题。目前绝大多数高校的心理普查、心理访谈是集中在大一学年进行的,一般不会在接下来的几年再次组织心理测评,这就无法跟踪掌握大学生的心理变化情况,也就无法实现心理测评对全体学生的预警功能。第三,以“筛查问题学生”为目标的心理普查工作与心理咨询伦理规范存在冲突,易使学生产生抗拒心理从而影响其预警功能的发挥。心理咨询工作的前提是来访者有求助的意愿,且心理咨询的工作理念应是相信来访者具有发展自我、度过危机的潜能,不把来访者看作“病人”。而新生心理普查的工作目标是筛查有问题的学生并进行干预,这就好像给学生贴上了“有问题”的标签,造成学生的普遍抗拒。最突出的表现就是心理健康教育中心以“了解自我、呵护心灵”为名发出访谈邀约,却屡屡遭到学生的拒绝。这说明,目前的新生心理普查机制已远远不能承担新时期大学生心理危机预警的功能。

四、心理危机干预应对体系和善后跟踪体系不完善,规范性和专业性有待进一步加强

第一,心理危机干预专业人员能力欠缺。如马建青等人对我国300余所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的调查显示,只有48.3%的人认为自己“具有”和“基本具有”心理危机干预的技能[5],可见高校心理危机干预专业人员的胜任力令人担忧。在这种背景下,不仅心理干预人员感到压力重重,极易出现职业倦怠,危机学生也可能得不到有效治疗,给高校校园安全稳定埋下了隐患。第二,“学校-医院-社会-家庭”四方联动机制尚未建立,高校心理危机干预工作只凭单方行动很难奏效。在我国,心理危机干预的主要力量是学校、家庭、医院。很多高校在发现危机学生后,一般会把康复任务交给监护人,建议其至医疗单位进行诊断、治疗。然而,由于中国传统文化中对于心理问题普遍存在的“病耻感”,监护人对心理危机知识知之甚少甚至持有偏见,“药物治疗”和“心理治疗”难以同步进行,而是过分依靠药物治疗,忽视其社会功能的康复。这导致很多危机学生即使在异常精神症状消失、办理复学后,还会由于社会功能欠缺而再次陷入危机状态。相比之下,美国心理危机学生在参与治疗的同时,家庭所在社区心理健康中心会对学生家长实施干预,通过提高家长的心理能力间接预防和矫正学生心理问题,形成以学校为中心,以社区为拓展,以家庭为依托三位一体的预防性干预模式[6],这是今后我国高校心理危机干预可借鉴的模式。第三,危机后干预和跟踪机制尚未建立健全。危机后干预和跟踪是危机干预系统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危机干预工作其他几个层面的自然延伸和拓展,对促进危机个体成长,长期巩固危机干预积极效果,以及构建危机干预的长效机制将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7]。然而,尽管危机后干预的重要性在众多研究中都得到了肯定,但其工作内容、工作模式等具体内容,比如对危机学生的评估内容、评估时间、干预持续性等尚缺乏研究。在实际工作中,相关工作也很容易被忽略,从而给高校整体心理危机干预工作留下隐患。

五、高校心理危机干预工作的努力方向

综上所述,目前高校心理危机干预工作还存在很多亟待解决的问题。高校心理危机干预工作是一项多部门参与的系统性工作,面对大学生多发的心理危机事件,面对高校培养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的历史使命,高校应深刻认识其不足之处,加快心理危机干预专业人员培养,促进多方联动机制改革,推动相关工作专业化、规范化发展,保障在校大学生的身心健康,为构建和谐校园和社会贡献应有的力量。具体来说,可以从以下方面加以改进:第一,加强对心理危机干预工作科学性的认识。应以“促进人的终身发展”为终极目标,形成“专业+行政”双重领导格局,从而不断积累经验,形成科学、有效的预防机制。高校教育者应采取“发展的取向”看待学生,不能认为某一学生会“给学校管理带来麻烦”,而是从“他遇到了成长的困难”、“成功跨越这个困难,他会有更多成长”的角度来看待学生、看待危机。如此,便能实现促进学生个人成长和科学进行心理危机干预的双重目标。第二,重视科普培训、个体心理咨询、转介机制在心理危机预防体系中的作用。应通过专题讲座等形式对全体教职员工和学生进行心理危机干预培训,使其掌握基本的心理危机干预专业知识,从而提高心理危机学生的发现率。应通过配备足量的心理咨询师,对严重心理问题、神经症性心理问题、人格障碍等学生进行长期、深度心理咨询,以恢复其心理功能和社会功能,使其能够适应基本的大学生活,减少其心理危机发生的几率。应设立学校与医院、社会机构的转介机制,将学校无法接纳的重症心理问题学生及时转介,并进行必要治疗,提高其康复率。第三,建立多维、动态心理危机预警体系。多维,是指我们在预测一个学生心理危机发生几率时,不应只关注其心理普查结果,而应同时关注其成长背景、人格特点、社会支持系统、学业成绩、自我评价等,从多个维度评估学生的心理危机状况。动态,是指在大一新生心理普查的基础上,对大二至大四学生进行跟踪测量,建立动态的心理发展档案,掌握大学生心理发展的变化,调整帮扶策略。第四,加大专业人员培训力度,增强心理危机应对的专业性。从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到专兼职咨询师再到学院,应对危机学生应实行专人负责、定期访谈制度,从而有效避免危机发生。建立危机后干预和跟踪机制,学生离校治疗期间,应定期与家长取得联系,提醒其做好监护、治疗;学生返校后,应定期对危机学生、舍友、同学进行回访,从而评估其心理健康水平和社会功能,预防新的危机发生。总之,高校应高度重视心理危机干预工作,加快专业人员培养,促进多方联动机制改革,推动相关工作专业化、规范化发展,保障在校大学生的身心健康,为国家和社会培养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

参考文献:

[1]高垠.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体系构建的若干思考[J].高等理科教育,2009,(2):144.

[2]王晓刚.大学生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标准化体系研究[M].浙江:浙江工商大学出版社,2016.

[3]陈长峰,周颖.浅析大学生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机制现状以及对策研究[J].传承,2014,(7):110-111.

[4]田秀菊.近十年国内大学生心理危机预警研究述评[J].湖州师范学院学报,2016,(6):87-90.

[5]马建青,朱美燕.大学生心理危机及其干预现状的调查分析[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4,(12):73-75.

[6]包莉.美国高校学生心理危机预防性干预方式研究———以纽约市五所高校为例[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6,(12):18-19.

[7]朱美燕.论大学生心理危机的后干预[J].教育评论,2011,(1):62-64.

作者:张利萍 单位:青岛农业大学心理发展指导中心主任

被举报文档标题:心理危机干预工作存在问题与对策

被举报文档地址:

https://www.meizhang.comhttps://www.meizhang.com/zhengfazazhi/qsnxk/725303.html
我确定以上信息无误

举报类型:

非法(文档涉及政治、宗教、色情或其他违反国家法律法规的内容)

侵权

其他

验证码:

点击换图

举报理由:
   (必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