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青少年德育教育路径范文

青少年德育教育路径范文

时间:2022-06-04 04:58:54

青少年德育教育路径

摘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民族之魂,在对青少年的德育教育中,可以深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德育要素,为中华民族培育德才兼备的时代新人。孔子仁学思想作为国学经典,将其贯穿于青少年德育教育中,将对青少年德育起到一定的启发和借鉴作用,然而,仁学思想在贯穿青少年德育教育的过程中仍存在缺失,德育的成效还不够显著。对此,本文将孔子仁学中的爱人、忠恕、孝悌思想分别融入课堂教学、社团活动、家风建设中,强调青少年的独立性与自主性,帮助青少年养成内外兼修的士君子人格,实现德育教育的实践性、非功利性、启发性、主体性转向。

关键词:孔子仁学思想;青少年;德育

一、孔子仁学思想的基本内涵

仁,是孔子的核心思想,孔子结合社会的秩序风气,不断地提炼、升华仁的精神蕴意,逐渐将其发展为一种思想学说,形成一个完整的道德体系[1],对后世造成了极大的影响。仁学思想以亲子之爱为起点,以复礼为目的,主要包含爱人、孝悌、忠恕等内容。仁学思想对于当今青少年人生价值的界定、道德建设的规范以及传统文化的承继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爱人是孔子仁学思想的核心,仁者爱人、泛爱众,像爱自己那样爱他人,像成就自己那样成就他人,在明德修身、反求诸己中寻求自我价值,从而实现社会价值。“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主张博施济众,凡事需推己及人、由此及彼,表达了对待自我的态度,也表明了对待他人的态度,肯定了个人的主体性,也承认了他人的主体性[2]。有利于构建和谐美好的的社会风气。忠恕是仁学思想的一贯之道,忠表示对国家和君主的忠诚,强调道德情感与道德理智之觉醒,恕,表示在人际交往中,需要以直报怨,基于道德准则与道德底线,做到宽恕、理解、体谅他人,强调以通情达理作为待人、处事的方式。忠恕思想蕴含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理,凡事需将人我等而视之,以我心度人心,以我情衡人情,由我及人,达至人我的理解与沟通,忠恕要求建立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秩序以便维护礼,从而建立礼乐之美的社会。孝悌等日常情感作为仁学的根本,视为一种家庭伦理情感,是人性自觉的起点,起点便是根基。家庭是培育道德自觉的起始场所,道德自觉是通过孝悌所蕴含的道德情感要求,在道德实践的过程中体现出来的,古人认为拥有孝顺父母、尊敬兄长的孝悌品质,人就会葆有一颗敬畏之心,从而忠于君主、忠于国家,不会犯上作乱,在家庭中做到孝悌,在外就会与他人和睦相处、诚信待人,长期如此,才会更好地贯彻仁爱思想,有利于社会的和谐安定。

二、孔子仁学思想融入青少年德育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课堂教学中爱人思想的贯穿不足

仁学中的爱人思想提倡仁者爱人、泛爱众,对内,强调爱自己,懂得反躬自省、由此及彼,提升自我修养,对外,提倡爱他人,尊重和帮助他人,既要肯定个人的主体性,也要承认他人的主体性。然而,课堂教学中爱人思想的贯穿不足,在教学中使用的德育方法,大多沿袭传统的灌输法,青少年的主体地位未能得到足够显现,这种单一性和被动式的德育方法,缺少对青少年自身的启发与引导,未很好地激发其道德意识,很难调动青少年的求知热情,难以吸引注意力,提高学习兴趣,削弱了青少年的主动性与自觉性,使得青少年在对待道德问题上,自省自悟、反求诸己的意识不足,并且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会将分数、成绩至于首位,对德育的重视程度不够、教育力度不足。

(二)社团活动缺少忠恕思想的引领忠恕思想主张由此及彼、推己及人,做到忠国守义,将对家庭的忠,拓展为对国家的忠,对家人的恕延伸为对他人的恕。然而,在应试体制的一再打压下,青少年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出现错位,社会实践与课堂教学成为两张皮[3]。从德育体系的发展来看,德育课程不够完整,德育活动较为零碎,德育过程不够系统、完整,社团活动作为德育的载体之一,缺少忠恕思想的引领,德育实践与社会平台有所脱节。并且大部分教师认为优异的教学成绩是学校考核教师的重要指标,从而对于课外的社团活动重视不足,认为活动的用处并不大,社团活动变得可有可无,成为锦上添花的面子工程。

(三)家风建设中孝悌思想的融入不够

仁学道德自觉的起始便是懂得孝悌,理解、体谅父母的艰辛,兄弟姐妹的不易,会逐渐萌生家庭责任,随即将上升为对国家的责任、担当。但目前孝悌思想没有很好地融入家风建设中,部分家长的育人观存在不足,在对孩子抗压能力、意志力的培养上,很多家长不愿意给孩子增加过多负担,害怕孩子吃苦受累,家务等琐事很少让孩子干。另外,部分家长对自身职责的认识不到位。他们认为,孩子到校后,教育的主要责任转移至教师,因而未能足够重视家庭德育,家长立德垂范、以身作则的榜样作用不够显著,并且唯分数论,对孩子的成长过程很少关注。同时部分家长的教育方法不得当,孩子出现学习生活中的问题时,家长仍会采用放任、粗暴的教育方式,未起到晓之以情、喻之以理的疏导和教育,导致孩子出现逆反现象,产生一些心理问题。

三、孔子仁学思想融入青少年德育教育的路径

(一)将爱人思想融入课堂教学中

爱人先爱己,反躬内求、修养身心是尤为重要的,是德育的起点和出发点。青少年首先需要懂得自省自爱,通过爱自己,推己及人、由此及彼,从而泛爱众,做到对他人的尊重、关心、帮助。孔子的爱人思想不仅承认自我的主体性,而且重视他人的主体性以及他人和自己的互为主体性。和谐的人际关系通常是双向的,建立在互尽义务、相互帮助的基础之上,主体之间进行平等交谈、真诚对话,有利于确立双向、互动的道德关怀模式,有助于形成文明、和谐、美好的社会风气。课堂是青少年学习知识、培育思想的主要场所,自然也是德育的重要阵地,将爱人思想融入课堂教学中,通过学生自身的感知和体验,引导学生进行自我价值判断,运用理性思维审视自我的言语及行为,引发深刻的思考和感悟,将更好地达到自省自爱的德育效果。教学实施中可以通过创设问题情景和实践情境的方式,使学生萌发自身的感悟与反思,可以采取盲评式、演讲式、辩论式、案例式等形式,组织学生针对事件中存在的道德现状,进行剖析,针对道德现象,进行道德评论,积极建言献策,使学生全身心参与,从而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引导学生进行是非辨析,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是非观,提升品德修养、综合素质,增强德育的渗透效果;还可以运用榜样示范法,来坚定青少年的理想信念、厚植其爱国情怀,课堂中可以为学生列举身边自立自强、明德修身的案例,找寻身边时代榜样,追求真善美,以身边的道德典型为榜样,树立看得见摸得着的标杆,可以邀请社会上的道德模范代表、一线工作楷模到班级中,开展道德讲座,以身边榜样带动大众,传播正能量。

(二)将忠恕思想融入社团活动中

孔子推崇以忠、恕为本质的仁学,将大众所适应的社会结构,上升为全社会成员都能接受的社会公德,构成社会主义公民道德体系。忠恕思想是对民众进行万物一体的感性教育,有助于提升人们的精神境界,忠恕之道不但成了一种道德准则,处理人与人的关系,也成了一种道德规范,处理人与物、人与自然的关系。忠恕思想要求人们忠国守义,维护社会秩序,实际践行中不断地存善积善,在保持道德底线的基础上,凡事懂得推己及人、宽恕他人、多为他人着想。可以将忠恕思想贯穿于社团活动中,唤起青少年对社会的责任感。社团活动可以利用社区德育资源,开展社区服务活动,在社区服务活动中,提升个体的道德水平以及公德意识。发挥社团活动的德育功能,为中学生提供符合身心发展的社区服务活动,实现德育实践环节与社会德育平台的有效对接。社区则可利用自身角色和职能优势为学校排忧解难,社区内的公司、机关、商店、市场、纪念馆、敬老院、特困户、体育文化设施场馆等场所能为学校德育教育提供良好的物质和环境资源。社团活动提倡开放性与服务性相结合,开发、利用社会资源,建设一个组织网络,进行设施共享,有计划地引导学生参加一些有教育意义的社区活动,使学生真正地走进生活,体验为他人服务的乐趣。

(三)将孝悌思想融入家风建设中

孔子认为“孝,德之始也;弟(悌),德之序也。”指出“孝”是仁的基础,是个体道德自觉的集中体现,孝悌正是让青少年树立一种家庭责任、担当意识,在家中孝顺父母、尊敬兄长,逐渐外延、上升为对国家的责任担当,形成一种家国情怀,将小我融入大我中,与国家同频共振,完成自己的使命。将孝悌思想融入家风建设中,树立尊礼讲道的家庭准则,营造优良的家庭文化氛围,制定严格的家规家训,在孝悌思想的熏陶中,有助于养成良好的言语及行为习惯。家风建设对青少年的礼仪意识和行为习惯影响深刻,有“礼”走遍天下,无“礼”寸步难行。家长可以通过家庭日常孝悌礼仪和行为规范,以生活的具体事例为鉴,告诉青少年如何遵循礼仪规章,有助于理解尊礼讲道的具象含义。家长自身的言传身教也是家庭德育必不可少的一环,家长应起到以身作则的模范作用,家长是青少年的人生导师,是青少年的榜样与楷模。身教比言传更具说服力,家长对青少年不仅要有言语教育,还应身体力行,让青少年在潜意识的模仿中培养道德认同感与归属感,在日常起居,为人处事方面更是需要家长自身做到讲礼讲道、克己复礼、孝顺父母、尊敬兄长、诚实守信等,才会为青少年树立正确的道德意识和道德观念,从而指导道德践行。为保证家庭德育的科学性、合理性,家长还要具有学习和不断更新自我的意识,可以从各种平台、书籍中学习和充实教育理念,保证对孩子的期望符合实际情况,对孩子不要过分苛责。家长对自身的反省也很重要,每天回想自己一天的言行,吾日三省吾身,找寻不足,勤加改正,可以多和孩子交流,问问自己的做法是否合适,对孩子提出的要求是否合理,并询问德高望重之人,自己有无所做不足之处,不断增强家庭主体间的互动性与沟通性,保证家庭德育起到双向促进效果。

参考文献:

[1]王京香.孔子仁学思想对现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J].管子学刊,2016(2):88-90.

[2]向世陵.“仁”的层次与蕴含——张岱年先生释孔子之“仁”[J].衡水学院学报,2019,21(6):61-65.

[3]李朝宝.中学德育低效的成因及解决办法[J].教学与管理,2018(10):23-25.

作者:姚思宇 单位:西安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被举报文档标题:青少年德育教育路径

举报类型:

非法(文档涉及政治、宗教、色情或其他违反国家法律法规的内容)

侵权

其他

验证码:

点击换图

举报理由:
   (必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