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如何推进少数民族地区文化改革发展范文

如何推进少数民族地区文化改革发展范文

时间:2022-12-13 01:36:16

如何推进少数民族地区文化改革发展

基层文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 是一项必须长期坚持的基础性、战略性工作。 在新的时期,群众对精神文化生活需求呈现出多样化、层次化特征,基层文化向着多元化方向发展。 应该提供怎样的公共文化服务,增强文化的吸引力、凝聚力,扬长避短,形成基础更加扎实、 结构更加优化、内涵更加丰富的基层文化新格局,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是推进少数民族地区文化改革的根本目的所在。

基层文化的五种类型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大众的精神依托。 由于基层文化受地方风俗、组织结构、价值取向的影响,表现出多种形式,但它们的一个共同点就是都有基层群众的参与,且这种参与具有地方性、广泛性和自发性。 在恩施市,有以下五种文化活动形式。以群艺活动为主的节庆文化。中国的传统节日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多样。 由于长期同居一地,受到几近相似的文化熏陶,各民族群众形成共同的节庆期盼。 每逢春节、端午及民族传统节庆期间,老百姓选择以不同的方式来释放自己的情怀,抒发愉快的心情,如玩龙灯、舞狮子、打 莲 湘 ,体 验 “节 日 的 味道”。 节庆期间, 基层文化部门送戏、送电影、送图书下乡,文化志愿服务、 文艺演出团队走进田地、送进寻常百姓家, 群众跟学照做,一批退休教师、民间文化艺人和文艺骨干积极参与,自办文化活动的热情与日俱增,群众从看戏“往后站”变成演戏“争前排”,成为农村文化生活变化的一大亮点,实现了文化“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以民间习俗为主的民族文化。民间民俗文化作为积存下来的活态的文化遗产, 既是历史的产物,又是民族文化与历史文化的结合,包括民间戏剧、民间音乐、民间舞蹈、地方小品等等。 恩施民俗活动最具代表性的当数“恩施女儿会”,还有取材于历史演义和民间故事、神话传说等,以舞台剧目形式进行表演,满足娱乐、观赏需要的地方戏种。 在恩施流传的有灯戏、傩戏、南戏、皮影戏、木偶戏等五个地方戏种,现代灯戏《暗访》、恩施扬琴《 天官赐福 》、 舞蹈 《 女儿要出嫁 》、小品《拆迁难》获得多个奖项。 “恩施傩戏”以自身的特殊性和浓厚的民间信仰色彩传承发展至今,在恩施市的三岔、石窑以及鹤峰县部分山地仍活态存在,被称为“中国戏剧活化石”, 被列入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各乡镇立足当地特色民俗,打造文化特色乡镇,如白杨坪镇挂牌成立“恩施灯戏研究基地”, 恩施傩戏三岔乡传承基地被列为 “省级非遗保护传承示范基地”,崔家坝镇、太阳河乡、红土乡等获“民歌之乡”荣誉称号。 尤其是随着乡村旅游的兴起,各地纷纷举办茶叶文化节、桃花节、油菜花节等一批与当地农业产业结合紧密的文化旅游活动,在打好文化旅游品牌拉动地方经济发展上进行了有益探索。以健身娱乐为主的广场文化。近年来,新型城镇化建设带动了基层公共基础设建设步伐的加快。 文化广场建设为活动开展提供了固定场地,成为村民休闲娱乐、健身锻炼、交流沟通的主要场所。 不少乡镇政府驻地、村居(社区)或居民集中区建起了文化广场,如建于芭蕉集镇的“恩施玉露文化广场”,建有鼓楼、风雨桥、文化长廊等,文化氛围十分浓厚。 即便面积不大的文化广场,也能在一定能够程度上满足当地人民群众健身娱乐等需求。跳“坝坝舞”、摆手舞等广场舞、健身操,看电影、各类文艺节目、展览活动,滚龙莲湘等一批传统文艺节目被搬上广场。 文化广场还是各类节庆期间开展各种庆祝活动的重要场所。 可以说,繁荣的基层广场文化是人们物质生活水平提升的体现。以商业盈利为主的团队文化。为适应群众文化娱乐、风俗习惯以及市场需要,衍生了一批民间文艺演出团体。 其中,自主经营的民间文艺演出团体主要分为三种:一是由农民自行组成的撒叶儿嗬、丝弦锣鼓、傩 戏 、南 戏 、灯 戏 等 表 演 团体, 频繁活跃在民间习俗活动中,深受村民欢迎, 但组织较简单,收入不稳定;二是由有经营能力的乡贤招募演员组成的,除在农村一些习俗活动中表演,还在城镇参加商场开业、庆典等演出活动,经营范围较前一种宽泛得多, 商业味更浓;三是由文化广告传媒类企业为开展演出业务而组建的文艺演出团队,业务拓展能力较强,但从业人员往往身兼多职,文艺演出只是其中一项业务。 民间文艺演出团体逐渐成为群众文化活动的主要力量,民间文艺团体的生存与发展也引起了越来越多的关注。 据不完全统计,仅恩施市就有各类民间文艺演出团队 1500 余支、 从业人员 2万人,文艺演出收入过亿元。以机关活动为主的职工文化。职工文化活动更加贴近职工、贴近生活,突出群众性是活动不变的主题,以健康有益、丰富多彩的各类文化活动服务于职工,是基层文化建设的重要工作内容。 主要是利用节庆、 诞辰日等开展职工游园缅怀、文艺汇演、演讲等活动,“学思践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激发干部群众爱党爱国热情。 利用各地产业资源、传统文化打造职工文化品牌活动,宣传推介特色,扩大社会影响,促进经济社会发展。 利用职工活动开展经典阅读、歌舞培训等活动,提高职工综合素质,传承传统文化。 每年,芭蕉侗族乡组织干部职工参加《侗族大歌》培训;红土、 太阳河等乡举办恩施山民歌、傩戏等培训,有效传承民族民间文化。 经过多年实践,形成了以职工文艺爱好者为骨干的基层文化活动的主力军,为全市文艺舞台增添了一支重要力量。

基层文化组织存在的问题和困难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基层文化组织工作面临新的挑战。农民的思想观念直接影响到基层文化的组织。 随着城乡二元结构逐步改变,农村居民集体观念淡化、个人利益至上,等、靠、要思想严重;民间扎龙灯、制狮皮、做脸谱等经济效益不明显,非遗技艺传承青黄不接,民间传统技艺面临后继无人窘境;民间歌舞、民间器乐等非遗文化“传艺授徒”方式单一,缺乏保障,后继乏力。随着时展,农民对精神文化生活的内容、形式、层次要求更高, 在接受城市文化影响的同时,传统娱乐活动逐步兴起,但缺乏专业指导。 基层文化工作者业务能力欠缺、力量不足,组织不到位;民间传统剧目流传,挖掘无样本,创新无能力,精品力作少,基层文化活动始终“因循守旧”;文化服务带动力不强,虽然每年都有“三下乡”活动,但大多在集镇举行,县(市)文艺培训一年仅一两次,村(居)参加人员少,受众人数非常有限。一些地方对基层文化工作重视不够。 基层单位普遍存在重经济、业务实绩,轻文化现象,在落实文化场馆建设、人员队伍、保障机制不健全。 基层文化工作存在常态化制度缺失现象;基层文化活动经费不足,乡镇文化活动主要依靠当地政府解决,缺乏资金保障,尤其是民间文艺团体器乐、道具、服装基本靠队员自购;基层单位工作任务繁重,压力大,无暇顾及“文化”。由于场馆建设投入大,文化设施资金投入不足,基层文化缺乏全面、系统的规划,县(市)、乡镇、村(居 ) 文化设施大多利用原老旧场所、机关事业单位、学校等进行功能整合、综合利用。 此外,部分文化场馆使用率不高,场馆开放时间也不尽合理。

推进基层文化改革发展的对策及建议

推进基层文化改革发展,设施完善是前提, 队伍建设是关键,文化繁荣是核心, 顶层设计是保障,凝聚民心是根本,要着力抓好以下五个方面工作。抓好文化设施完善。 近年来,各级出台了一系列关于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文件,将文化扶贫纳入脱贫攻坚的重要内容。 抓好基层文化建设,既要基层文化部门从实际出发, 依托已有资源,推进所辖区域文化建设的落实与执行,更需要得到群众的广泛参与和支持。 要坚持规划先行,将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纳入中心城市、乡村集镇、房地产开发、老城改造、居民小区规划建设的重要内容,在农村与学校、卫生院和乡村便民服务中心配套建设; 在对规划方案评审、报批时,将是否合理规划公共文化设施纳入重点评审内容, 并予以公示,群众监督。 要推进文化设施供给侧改革。 积极推进采取 PPP 模式建设游泳馆、 多功能运动场等场馆,以企业投资为主体,政府及相关部门支持协调配合,县(市、区)文化行政管理部门加强监管,政府购买服务,市场化运作,企业化经营。要建立基层文化设施多渠道对民开放制度,积极动员机关、学校、企业将内部文化设施向社会开放,为群众开展文化活动提供方便,每千户以上的居民小区建一个具文化、体育、娱乐、休闲功能,便于群众参与的综合性文化活动场所。抓好人员队伍建设。 增强全民族的文化创造活力,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关键所在,也是文化体制改革的目标所在。 要推进从“办文化 ”向 “管文化 ”转变 ,文化部门的管理工作进一步由管微观向管宏观转变,由管脚下向管天下转变,创优发展环境,形成以文化企业、社会组织管理为主,民间文艺团体管理为辅,文化部门监督的基层文化管理模式。 要建立基层文化服务网格, 通过加强人才队伍培训、 组织能力培训和文艺骨干培训,分类培养基层文化人才,做到县(市)有人指导、乡镇有人管理、村(社区)有人组织、民间文艺团队有人领头的“四级”文化服务模式,牵针引线,形成网络。 要建立人才综合利用机制, 采取有效措施,鼓励和吸引优秀人才从事基层文化工作;用好“三区”文化人才、文化志愿服务、农村文化公益服务等政策,充分发挥民间艺人、文艺爱好者和退休文化干部、教师等文化组织工作优势。 明确乡镇综合文化站为事业单位, 用好 “市聘乡用”政策,选聘一批有文艺特长的人员到基层文化单位工作。抓好文化传承利用。 2017 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并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 基层文化要紧紧抓住民族民间文化传承这一主题,采取一系列行之有效地措施,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 要做好特色文化村保护、建设和利用文章;注重“文化引路、特色开发”,支持历史文化名(镇)村、 传统村落开展特色文化旅游,使戏曲、 民俗表演还原于民间,带动民宿、农家餐饮发展,为老百姓在家门口创业致富创造条件。 要做好非遗保护传承文章, 以恩施傩戏、灯戏、扬琴、恩施玉露传统制作技艺等部级、省级非遗项目为核心,加大恩施地方戏剧等传统民族文化的调查和挖掘整理力度,开展抢救性记录与保存, 开展再度创作,打造文艺精品;利用音频、视频等数字化多媒体等现代技术手段,全面系统地记录传承人掌握的非遗知识和精湛技艺,为传承、研究、宣传、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留下宝贵资料;与各大院校合作建立非遗文化传承基地,鼓励代表性传承人进行社会传承、师徒传承和学校教育等传习活动。 要做好文物保护利用文章,以恩施州城浓郁的民族文化和独特的生态资源开发为平台,深入挖掘利用历史文化古迹及抗战临时省会文化资源,完成“施州城址”系列文物修缮、保养维护工程, 形成施州古城精品旅游线路,实现文物保护与精准扶贫、旅游发展、文化惠民共赢。抓好体制机制完善。 基层文化直接面对群众,“贴近” 是客观要求,而面对变化的新形势,文化建设需要顶层设计,需要基层党委政府的务实举措。 要创新管理机制。积极探究行政部门管理转向依托公共政策的社会管理与行业管理的有效途径,最大程度地吸引公众参与。 要加强制度建设。 政府的责任是无限的, 所有的社会问题,不管处理得好不好, 都是政府的责任;全面掌握基层实际情况,把防范化解风险点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及时修订完善相关制度。 要加大基层文化建设的投入力度,中央财政对公共文化建设的资金投入要集中资金办大事,将资金重点用于公共文化基础施设建设。 基层党委政府将文化建设资金拨付纳入财政年度预算,确保文化建设经费的计划性、可靠性和延续性,确保县(市)文化场馆、乡村综合文化站(中心)达到国家规定标准。抓好文化艺术导向。 要围绕开展以“中国梦”为主题的文艺创作活动, 引导人们坚定理想信念、构筑精神支柱、培育良好道德风尚这一基础文化工作的中心任务创作生产,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题,强化意识形态安全,引导广大文艺工作者坚守艺术理想,勇于创新创造,攀登艺术高峰,更加有效地引导创作、推出精品,更加符合时代进步潮流,更好地引领社会风尚,不断增强艺术表现力和核心竞争力;要引领先进文化方向,文化承载着为党的事业、为人民引领前进方向的任务, 承载着为党的事业、 为人民提供思想动力的使命,承载着为社会、为人民创造文化生活条件的责任;要满足人民文化需求,深入挖掘地方文化资源,通过常年组织开展活动, 不断打磨完善,形成符合群众“口味”、极具地方特色的群众文化品牌。

作者:杨光 单位:湖北省恩施市

被举报文档标题:如何推进少数民族地区文化改革发展

被举报文档地址:

https://www.meizhang.comhttps://www.meizhang.com/zhengfazazhi/qjzz/724679.html
我确定以上信息无误

举报类型:

非法(文档涉及政治、宗教、色情或其他违反国家法律法规的内容)

侵权

其他

验证码:

点击换图

举报理由:
   (必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