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高职法律实训课程教学设计思路范文

高职法律实训课程教学设计思路范文

时间:2022-01-25 04:16:56

高职法律实训课程教学设计思路

《辽宁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7年第4期

摘要:高职院校的课程改革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改革,学生不只要具备专业素质能力,还要具备行业通用能力等综合职业技术能力,才能在未来充满变数的职业生涯中不断获得成功。因此在提高专业技能的同时全方位地增强学生的综合职业技能是本文的重点。以讨论课项目、情景教学项目、自学项目和社会实践项目内容为载体的教学方式采取任务驱动的方法,更加利于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技能,培养适应中国特色法治理论建设国家的需要,培养自觉运用法学知识,熟练指导自己在经济、法律、社会生活领域成功运作的,具有复合型知识结构的人才。

关键词:讨论课项目;情景教学项目;自学项目;社会实践项目

一、课程设计的意义

高职院校的课程改革是以实践为导向的改革创新,是对应用型人才的一种培养,职业中的岗位核心能力也应是专业课程体系的核心培养目标,在此基础上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和专业服务素养,以期使学生具备职业核心能力、行业通用能力和岗位特殊能力,更好地应对职业和社会的需要。

二、课程的现状

高职院校法律课程着重教师单方面知识的输入,轻实践能力的培养,尤其缺乏行业通用能力以及综合素养的培养。通过课程仅仅传授了专业知识,没有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比如语言能力、专业学习能力、总结评价能力、运用新科技的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等在社会工作中必须具备的能力。而这些能力恰恰是一个人职业提升的重要促进因素,帮助他在未来充满变数的职业生涯中不断获得成功。因此在提高专业技能的同时全方位地增强学生的综合职业技能是本文的重点。

三、课程设计的建议

(一)课程设计目标

职业教育培养的是未来的职业教育人才,而不是当下的职业技术工人,所以不能仅仅只片面地学习专业技能,综合素质能力的提升也是十分重要的。所以实训课设计以百分之二十的专业知识配备百分之八十的实训综合能力的培养是合理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提高法律人才的实践能力,培养出适应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

(二)以项目为载体的课程设计

以项目为载体的教学,采取任务的驱动方式,并配合教师的引导,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及培养学生的职业综合素质能力,具体分类如下:

1.讨论课项目

(1)准备阶段第一步,要求学生自行分组,根据人数分为4组或5组,并选出组长。第二步,根据组数确定案例的选取数量。要选取那些紧跟时代步伐的、对相关法律问题有针对性的或者能够借古喻今的典型性案例,如社会热点问题案例,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变被动为主动。因为每个人对案例的理解都是建立在一定社会和专业实践认知之上的,所以案例的选取上应具有时效性、针对性、经典性、多样性、严肃性和趣味性。选取案例并提出问题。第三步,要求每组任意抽取一个案例,根据所学专业知识解答。每一组组长负责管理和分工,组织讨论并对分析讨论过程和结果进行记录。在讨论过程中同学们对知识进行了复习,也借助资料的查询对问题进行了探究。

(2)实施阶段第一步,每一位组长负责将案例的解题思路以PPT的形式进行汇报展示。第二步,教师引导同学们将案例的焦点引入课堂,进行深入讨论。用苏格拉底式的教学方法,不断地揭露学生回答问题的矛盾,对错误意识加以否定,鼓励学生对各种法律现象进行思考,提出不同的解决方法,力图在有限的时间内收到较好的课堂效果。不需要引导学生对知识点透彻分析或者精确掌握,只需要引发思考,调动学生热烈地参与讨论,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全面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表达力。第三部,对学生的发言进行鼓励,特别是对于有创意的回答进行特别表扬,促进学生的进步。为了更加明确的说明教师的引导驱动任务,下面以著名的“木犀草号”船员宰杀人吃人肉案例对教师引导学生参与讨论过程进行阐述。第一步,教师生动形象地讲述案例“1844年,一艘游轮在非洲西海岸遇难,只有船长、大副、水手和侍者逃生并登上了一艘救生艇在海上漂泊。船上仅有几盒咸萝卜,没有粮食也没有水。前三天他们什么也没有吃,第四天他们吃了一盒萝卜,八天后他们弹尽粮绝。如果是你该怎么做呢?(教师提问,不需回答,目的是引起学生无尽的联想,推导出答案。)接下来的日子,侍者忍不住饥渴,不听从其他人劝告喝了海水生病了,就在他奄奄一息之际,船长提议杀死侍者救其他的人,水手拒绝了提议,但大副赞同。最终船长对着大海向上帝祈祷忏悔后和大副联手杀死了侍者。在接下来的日子活着的三个人便靠着侍者的遗体为生。

当船漂流到第24天,船上的人在吃“早餐”的时候,被一艘经过的德国船救了。回到英国之后被捕并受审,被控严重的谋杀罪,水手成为了污点证人。第二步,提问并引导。首先提问:“请大家试想一下,如果你作为陪审团成员因判定有罪还是无罪?为什么?”假设认为无罪的学生回答:“这是人的本能,因为不吃人会饿死。”教师立即提出反驳:“你认为他出于本能杀人,那为什么还祈祷呢?证明他在杀人前就知道是不对的,显然不是出于本能啊。”然后引导认为教师反驳错误的学生回答:“不是因为出于本能杀人而无罪,而是因为侍者病了,即使不杀人,侍者也会死。”此时教师又要引导其他学生来反驳这个学生的观点。从这一系列的反驳中教师逐步把要推导的法律问题分别提出,鼓励学生自由发表观点讨论。教师也参与其中成为一名反驳者,教师反驳的目的是从学生的回答中找出矛盾,引发新一轮的提问驱动,引导学生作答。目的是让学生对其中的法律现象进行分析,引发思考,促进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表达。第三步,在接下来的反驳中,教师逐步引导学生分析各种法律现象后的法律意义(本案涉及法律与道德的关系、法律的价值位阶、健康权、生命权以及刑法杀人罪的认定)并加以总结。

(3)测评及总结教师应对于学生的表现给予积极的评价,鼓励和激发每组学生的创新能力,减少负面的评价。对讨论项目涉及的专业知识点给予全面的分析和点评,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给予肯定和鼓励。教师负责对每组学生进行测评,测评从法律专业技能、逻辑分析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创造力以及团队协作几个方面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价。其中法律专业认知的考核占20%,其他综合职业技能的考核占80%。教师引导学生学习本项目后,锻炼了他们的专业素质能力以及综合职业能力,为适应现代经济社会的发展储备了人才力量。

2.情景教学项目

情景化教学就是以合作、探究为教学活动的核心,全面调动教学活动中的全部信息资源,激发学生的感知能力,使学生能够全面体验的一种结构化教学模式。通俗说,情景化教学就是以一个真实的案例为背景,学生模拟其中的人物,对案例进行演绎、分析、解决并形成最终的结论。在这个活动中,学生是主动参与的,他们亲手操作、动脑思考,他们的全部感官都被激活,学生是活动的主体,积极投入到项目的分析、判断和解决中,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和专业能力都有所提升。

(1)准备阶段教师根据课程学习目标确定具体知识点,学生运用所学相关专业知识,分组编制法律情景剧,并对该案中的法律问题进行解答。下面以经济法课程中不正当竞争的表现形式商业贿赂、强行交易、虚假宣传、侵犯商业秘密和诋毁商誉为例进行阐述。教师要求学生分为5组,每一组选出组长,并抽选一个不正当竞争的表现形式为题。

(2)实施阶段第一步,每一组组长负责管理和分工,组织同学们复习相关知识,查找相关典型案例。第二步,根据案例编制剧本,按照剧本中人物分配好角色。第三步,对案例涉及的法律问题讨论,查阅资料,加以解答,组长负责记录。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只出题并负责指导,而具体知识的复习,案例的选取,把该案例编制成剧本,分配角色,演绎角色,解答法律问题都是由同学们独自完成的,这一过程就锻炼了同学们的组织能力,团队协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实施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巩固了知识,增强了学生的职业综合素养的提升。

(3)测评及总结每一组学生对情景剧进行演绎,由教师打分,从专业知识以及综合素质能力角度进行评价和总结,肯定并鼓励学生,奖励获得优胜者。评分机制以及项目能力的培养同讨论课项目,这里不再赘述。情景化教学项目需要学生根据法律知识查找案例,研读资料并解决案例,是对法律专业知识复习并实践升华的过程,及大地提升了学生的专业素质和综合素质能力,为学生们在未来的职业提升中打定了坚实的基础。

3.自学项目

自学项目不是简单的看书学习,而是需要教师给予目标化的引导基础之上的自觉学习,并且用特定的方式对学习结果进行测评和总结的项目学习。通过自学项目的实施,提升了学生学习的效率,让学生学会学习,使所学深刻记忆,增强学生未来职业中的竞争意识和竞争力。

(1)准备与实施教师根据课程学习目标指定自学方案,以问题为引导,每个自学的章节都要有相应的问题,要求学生先阅读问题,后根据问题看书并作答。学生寻找问题的过程,就是一个自学探究的过程。这种学习方式使学习目标更加明确化,同时提高了学习的效率和效果。

(2)测评及总结教师分组对学生进行口语测验,测验是对自学内容的检测。要求教师和学生围坐成一个圆圈,由教师开始提问,学生逆时针方向依次回答问题。同一个问题第一个学生回答后,其他学生依次给以补充,要求每个人必须作答,当第一个问题回答完全或者没有补充答案时,教师给予引导并再次作答,或者开始提出第二个问题。教师测评过程中只是引导并补充学生作答,不需要给出正确答案,应对学生给予正确的评价和肯定,对答案准确者给予奖励。测评结果不需记录,因为口语式竞答这一考核形式已经使学生将所学深刻记忆,达到了项目的目的。该项目实施过程中,学生始终处于兴奋的状态,积极动脑,并相互学习,相互讨论,分析问题,取长补短,形成了一个良性的竞争循环,增强了学生未来职业中的竞争意识。

4.社会实践项目

社会实践项目是通过组织学生进行普法宣传,而将所学由理论升华为实践的社会化项目。

(1)准备阶段第一步,选择进行普法的对象,做好活动宣传策划。第二步,组织学生选取场地并按照法定程序向有关部门申请批准,对学生进行专业知识培训。第三步,制作宣传册、调查问卷和其他资料,联系交通,购买宣传所需物品。

(2)实施阶段以老年人法律维权为例实施普法宣传项目。第一步,邀请老年人填写调查问卷,并就老年人提出的的法律问题给予咨询服务。第二步,向不特定的老人分发传单,对其进行普法教育,倾听老年人所遇到的法律问题,应用所学给予法律服务,不能回答的由教师指导。第三步,整理调查问卷,综合分析老年人遇到的和法律相关的问题,查找资料,请教教师,找到解决办法,最后书写普法宣传报告。

(3)测评及总结根据报告综合评价学生的活动成果,对学生给予肯定,鼓励学生多参加类似的实践活动,尽己所能帮助他人和社会。通过社会实践项目不仅深入学习了专业知识,而且在普法活动中将理论应用于实践。教师在项目中只负责培训,指导和在普法活动中给予支持,所有活动的组织策划,具体安排,普法调研,问卷调查以及调查报告的分析和形成都由学生完成。学生的专业技能,社会实践能力以及综合职业能力都得到了提升。通过普法社会实践项目收益的不仅仅是老年人,重要的是青年学生形成为老年人服务的常态,为社会服务的常态,提高了高职学生的综合素养。

四、课程设计的总结

通过以上教学项目的实施,培养学生运用法律知识理论以及法律法规政策去分析和解决社会活动中遇到的各种问题的能力,使学生能够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适应中国特色法治理论建设国家的需要,适应经济全球化趋势的需要,成为能够自觉运用法学知识,熟练指导自己在经济、法律、社会生活领域成功运作的,具有复合型知识结构的人才。

参考文献:

[1]周永坤.法理学-全球视野[M].北京:法律出版社,2011:155.

[2]顾亚潞,张卓明.法理学:案例与图表[M].北京:法律出版社,2010:33-46.

[3]白斌,高晖云.理论法[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16:106.

[4]柏浪涛.柏浪涛讲刑法[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16:196-197.

[5]李正华.经济法[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6:160-165.

[6]宋彪.经济法案例研习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101-149.

[7]一郎档案.揭秘史上船难潜规则船员宰杀人吃人肉[EB/OL].

作者:刘佳 单位:湖南司法警官职业学院

被举报文档标题:高职法律实训课程教学设计思路

举报类型:

非法(文档涉及政治、宗教、色情或其他违反国家法律法规的内容)

侵权

其他

验证码:

点击换图

举报理由:
   (必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