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创新发展思考范文

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创新发展思考范文

时间:2022-10-16 02:44:36

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创新发展思考

摘要:开拓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新境界,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创新发展,必须适应新时代的变化,从我国实际出发,不断推动理论创新。以人民为中心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根本立场,它是从根本上回答发展为了谁、发展依靠谁的问题;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根本任务,它是从根本上回答发展什么、如何发展的问题;揭示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发展和运行规律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根本目的,它是从根本上探究为什么的问题,以构建系统化的中国经济学理论体系。

关键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创新发展;新境界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在新时代新背景下,面对发展新矛盾新问题,思考如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如何开拓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新境界,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创新发展的根本任务。

一、适应时代要求,开拓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新境界

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时代,中国人民正站在实现强起来的起点上,新时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需要不断创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需要新发展。

(一)时代的变化需要不断创新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若以《资本论》第一卷出版以来150多年进行划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发展经历了1.0版、2.0版和3.0版三个阶段[1],即经典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列宁斯大林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若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实际相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形成过程来进行划分,中国人民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分为改革开放前后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始于建国初期,探索构建独立自主政治经济学理论框架。王亚南先生是重要倡导者和代表者,他于1946年出版的专著《中国经济原论》,是“中国最早一部尝试把政治经济学中国化的成功之作”[2],他也因此被誉为“中国经济学的创建者”[2]。第二阶段始于改革开放,开始反思“苏联范式”政治经济学理论,探索构建适合中国现实与实践的理论范式,构建中国自身的政治经济学“话语体系”。1984年,邓小平在提到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时,认为“写出了一个政治经济学的初稿”。若以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发展来进行划分,可以分为探索转折期(1978-1992年)、重大发展期(1992-2012年)、进入新时代(自2012年起)的三个阶段[3]。当今世界发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变化,知识经济、信息经济方兴未艾,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由对抗、并存走向竞合发展,时代的进步和变化必然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提出新的要求。

(二)实践的发展需要不断创新发展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从现代经济学的发展历史来看,经济学的研究中心随着世界经济发展中心的转移而转移。自亚当•斯密《国富论》发表以来,一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英国代表世界经济发展的最高水平。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随着世界经济中心逐渐转移到美国,经济学研究中心也转移至美国。我国改革开放40年来,经济发展取得巨大成就,已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据此,有人提出中国经济学家世纪到来的论断。但现实状况是,当今中国经济理论的水平与中国经济在世界的地位是不相称的。我国当前的经济研究,不少学者局限于对西方经济学理论盲目崇拜照搬照抄,或者以中国的资料来检验西方现有的理论,林毅夫称之为“坐在金矿上挖煤矿”[4]。我国政治经济学自身创新发展相对滞后,新问题解释力不足,缺乏令人信服的解释和研究。因此,当前总结提升中国改革发展实践经验,把具体经验上升为一般经济规律,用“中国理论”讲好“中国故事”,增强中国对自身经济的话语权,更好地指导中国今后的经济社会改革与发展实践,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创新发展非常紧迫的任务。正如2016年5月17日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所说:“我们不仅要让世界知道‘舌尖上的中国’,还要让世界知道‘学术中的中国’‘理论中的中国’‘哲学社会科学中的中国’,让世界知道‘发展中的中国’‘开放中的中国’‘为人类文明作贡献的中国’。”

(三)保持理论的生命力需要不断创新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是中国人民的伟大选择和伟大创造。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实践向前推进,必将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创新和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发展中出现的新问题、新经验将会被不断地总结、提升为系统化的理论,将会不断丰富、发展、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并且会更好地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改革和发展事业。只有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和发展的理论,才能使其永葆青春,使其充满理论生命力和活力。对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高度重视。从2014年7月强调各级党委政府要学好用好政治经济学;到2015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提出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重大原则;再到2016年7月经济形势专家座谈会上,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只能在实践中丰富和发展,又要经受实践的检验,进而指导实践。要加强研究和探索,加强对规律性认识的总结,不断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推进充分体现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经济学科建设”。[5]中国特色政治经济学的发展必将伴随着中国社会主义经济社会实践而不断发展,在解决中国经济社会发展问题中不断得到丰富。时代是思想之母,实践是理论之源。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一书中指出:“一切划时代的体系的真正的内容都是由于产生这些体系的那个时期的需要而形成起来的。”[6](P54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随着中国社会主义经济社会实践而不断发展、不断丰富和完善,是与时俱进、适应新时代的政治经济学。

二、以人民为中心,建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

以人民为中心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根本立场,从根本上回答发展为了谁、发展依靠谁的问题。

(一)发展为了人民,为了人民美好生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首先要回答的是为什么发展、发展为了谁的问题。指出:“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必须始终把人民利益摆在至高无上的地位”,“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必须紧紧依靠人民来实现,必须不断为人民造福。”处处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这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根本立场。这一系列论述延续了我们党一脉相承的政治主张,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立场。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宣告:“过去的一切运动都是少数人的或者为少数人谋利益的运动。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运动。”把人民当作发展的目的,发展为了人民,为了更好地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的需要,为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确定了方向。

(二)发展为了共同富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根本体现。改革开放之初,邓小平曾说过:鼓励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裕起来,也正是为了带动越来越多的人富裕起来,达到共同富裕的目的。要使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以增进民生福祉为发展的根本目的,在发展中补齐民生短板,“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上不断取得新进展”[7],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发展的终极目标是人的全面发展,要通过发展社会生产力,不断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马克思后来在《资本论》第一卷中进一步指出,未来的社会是“一个更高级的,以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

(三)发展依靠人民,坚持人民主体地位

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既要重视人民的价值主体地位,更要重视发挥人民在经济发展中的责任和动力主体作用。“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依靠人民创造历史伟业”[7],坚持共享发展,就是要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回答了怎样发展、发展依靠谁的问题。而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就是坚持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根本力量。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根本上靠人民去创造,他们是实现中国梦的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因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以人民为中心,是以发展生产力、增进人民福祉为目标的政治经济学;是以共同富裕为目标的政治经济学;是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的政治经济学。

三、以破解发展问题为主线,建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最根本最紧迫的任务还是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这从根本上回答了发展什么、如何发展的问题。

(一)建立解放、发展和保护生产力的系统化的经济学说

中国近40年的发展证明:改革开放是改变中国命运的必由之路,始终把坚持发展作为第一要务,坚持发展才是硬道理,是中国成功崛起的最重要经验。党的报告进一步提出“发展是解决我国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必须坚定不移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7]。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不只是生产关系改革和调整的实践,还是发展生产力的成功实践。邓小平在1992年南方谈话中提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邓小平还说,应该把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两个方面讲全了。进一步指出,牢固树立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理念。基于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的构建,就是要建立解放、发展和保护生产力的系统化的经济学说。解放生产力是动力,发展生产力是目的。解放生产力,就是推进改革开放,从根本上消除生产力发展的体制束缚和障碍。解放生产力不能代替对发展生产力的研究,发展生产力有自身的规律,也有自身的理论体系。

(二)抓住主要矛盾,研究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

改革开放初期,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根本出路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经过40年改革发展,经济实力显著提升,人民生活显著改善,中国人民已实现从站起来到富起来的跨越,踏上强起来的征程。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由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与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在供给侧,在于发展不平衡不充分,掣肘点在供给质量和效益方面。我国经济的有效供给、优质供给能力不足,已经成为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不断升级和个性化的高品质需求的主要制约因素。因此,党的报告中指出:“着力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大力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更好满足人民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日益增长的需要。”[7]解决的途径在于通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扩大有效供给,矫正要素配置扭曲,实现高质量发展,促进低水平供需平衡向高水平供需平衡跃升。

(三)以问题为导向,创新发展理念

发展理念是发展行动的先导,是管全局、管根本、管方向、管长远的东西,是发展思路、发展方向、发展着力点的集中体现。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首次提出“五大发展”理念。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为内容的新发展理念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和中国特色发展经验相结合的新成果,是对“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问题的新回答,也是针对当前经济发展中面临问题的解答,如经济结构性失衡,创新能力不足,实体经济水平脱实向虚的趋势,城乡发展、区域发展、收入分配不平衡,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不平衡,风险防控形势严峻等问题。新发展理念突出体现了应对发展新矛盾新挑战的现实针对性,总结了中国发展的实践和经验,是根据我国经济发展实践总结提炼出的规律性成果,是将实践经验上升为系统化的经济学说。新发展理念深刻体现了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规律性,为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提供了理论框架。因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以中国经济问题为对象,以新发展理念为先导,是以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为根本的政治经济学。

四、以揭示规律为目的,建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

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版序言中说:“本书的最终目的就是揭示现代社会的经济运动规律”,这是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研究的最终目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根本目的则是从根本上揭示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发展规律和运行规律,探究发展背后的深层原因,即为什么的问题。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探索与经验总结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来源于对中国实践经验的总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取得的重大成就,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实现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性飞跃,意味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提供了中国方案。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工业化快速推进,短短40年时间,完成了工业化的初期阶段、中期阶段,进入工业化后期阶段,城乡二元结构发生重要改变、贫困人口快速消减、人民生活显著改善。中国走的不是老牌工业化国家依赖的殖民主义和帝国主义掠夺的崛起道路,也不是资本主义国家私有化、自由化的路径,而是在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这一系列改革实践和发展经验,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创新提供了极好的素材,因此,总结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成功经验,揭示中国经济发展的基本规律,提炼出有学理性的新成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创新发展的基础。

(二)现实经济发展阶段性特征及规律研究

经过30多年的高增长,近年来中国经济增长的基本面发生了历史转折意义性的变化,经济发展已经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地进入了新时代、新阶段。经济新常态是党中央对我国经济运行新形势、新阶段和新趋势的重大判断,是将短期与长期分析结合而得出的趋势性结论,是认识和总结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的重要理论成果。新常态所呈现的经济增长速度变化,是具有深刻历史渊源和背景的大逻辑,是由长期性因素决定的大趋势。新常态一经提出,就与我国经济发展阶段性转变相联系。新常态既是一个量的变化,更是一个质的飞跃。2018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我国经济发展也进入了新时代,基本特征就是我国经济发展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这是深刻研判经济形势、把握经济规律得出的结论。因此,提出我国经济发展发生阶段性转变的论断,这是一个事关全局的重大认识问题,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一项重要理论成果。高质量发展,从供给角度理解,就是要从重视“数量”转向重视“质量”,发展重点从“规模扩张”转向“结构优化”,发展动力从“要素驱动”转向“创新驱动”。从需求角度理解,高质量发展就是能够很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发展。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研究

经过全面深入的系统改革,中国实现了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大历史转变,这是中国特色“系统化的经济学说”最重要的成果。探索和实践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与市场经济的有机结合,一方面要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完善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另一方面要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发挥市场经济的优势。但不可否认,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还不成熟不完善,存在的诸多问题需要解决,既有市场经济不健全的问题,也有社会主义制度不完善的问题,更有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相结合的问题。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关键,就是要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方向,实现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更为充分高效的结合。如:政府与市场关系问题。改革开放以来,从逐步认识市场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到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使市场问题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8]。实践证明,政府与市场二者是有机统一的,不能把二者割裂开来、对立起来,不能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取代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更不能用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取代政府作用,这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的一个重大新突破,也是市场经济理论重要成果。但如何科学界定政府与市场的边界,如何实现政府与市场的良性互动,以达到稀缺资源的最优配置?把市场能做的交给市场,以激活企业和个人活力,激发市场潜力,积聚起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把政府该做的做好,努力形成“市场机制有效、微观主体有活力、宏观调控有度”[7]的格局。又如:公有制与市场经济结合问题。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支柱,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根基,如何实现公有制与市场经济高效有机结合尚需进一步深入研究。再比如:如何兼顾公共利益与个人利益,实现两者的最佳结合,以实现社会主义共同富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目标等等。总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指导、以中国经济实践为基础、以人民为中心、以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为根本、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运行和发展规律为研究对象的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

参考文献:

[1]李建平,黄瑾.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当代新特征[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2).

[2]郭广迪.民国时期王亚南关于中国经济学的研究[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7-08-09.

[3]尹庆双,肖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品质及其在新时代的最新发展[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17(远).

[4]林毅夫.中国经济学理论发展与创新的思考[J].经济研究,2017(5).

[5]坚定信心增强定力坚定不移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N].人民日报,2016-07-09.

[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

[7].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17年10月18日)[EB/OL].

[8]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2013年11月12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通过)[EB/OL].

作者:方和荣 单位:中共厦门市委党校

被举报文档标题: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创新发展思考

被举报文档地址:

https://www.meizhang.comhttps://www.meizhang.com/zhengfazazhi/ldwczz/721576.html
我确定以上信息无误

举报类型:

非法(文档涉及政治、宗教、色情或其他违反国家法律法规的内容)

侵权

其他

验证码:

点击换图

举报理由:
   (必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