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探析范文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探析范文

时间:2022-11-20 10:52:12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探析

摘要:立德树人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拥有健全人格的新时代青年是历史赋予教育工作的光荣使命。应让思想政治教育回归初心,提高教学实效性,充分发挥其育人功能,然而,当前思想政治教育的实然状态与应然愿景之间仍存在一定差距。关怀伦理强调和谐师生关系的建构,注重人的关系性、情感性及体验性,立足教育最本真的目的,通过榜样、对话、实践、认可等教学方法,切实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实现实然状态与应然愿景之间的有机统一。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关怀伦理;实效性

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指出,思想政治工作从根本上说是做人的工作,必须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强调了学生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出发点与落脚点,这也为当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展开提供了方向指引。为深入落实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切实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践效果,充分借鉴关怀伦理教育理念所倡导的教育方法,旨在为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一点启示。

一、关怀伦理的内涵及价值意蕴

(一)关怀伦理的内涵关怀伦理兴起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首先由美国著名教育学者吉利根提出这一概念,她发现女性在进行道德判断时呈现出与男性不一样的特点,女性多从关系出发来思考道德问题,关怀关系是女性处理道德问题的出发点。随后,诺丁斯超越了女性视角,她认为这种关怀关系对于人类社会的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因而对这一理论进行了进一步的深化,并将其运用于学校教育领域,产生了关怀教育思想。她认为,关心是一切成功教育的基石,当代学校教育可以借助关心而重新焕发生机,对学校教育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在诺丁斯的课程框架体系中,从自我出发,逐步实现自我关怀、对他人的关怀、对社会的关怀以及对自然的关怀,她特别强调教学活动中的关系性、情感性及体验性,这也是关怀教育思想的可贵之处。马克思认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1]。关怀伦理也是肯定人的关系性,注重关怀关系的建立,着眼于关怀者与被关怀者之间的交往互动。在教学关系中,强调榜样、对话、实践的作用,为当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了诸多启示。

(二)关怀伦理的价值意蕴1.着眼人的关系性———人是关系的存在关于人的本质认识,关怀伦理与马克思主义哲学有异曲同工之妙,两者都强调人的关系属性。关怀伦理将这种关系具体化为关怀者与被关怀者之间的关怀关系,同时也尤为强调关怀者与被关怀者之间的平等地位。因此,进一步突破了工具理性的束缚,将爱和关心作为维系关系的纽带。当前,随着市场经济的蓬勃发展,物质功利的思想也在逐步蔓延,在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博弈的过程中,不乏许多人被工具理性捆绑,沦为单向度的人。关怀伦理则试图着眼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构建,营造充满爱与关心的和谐关系。诺丁斯认为在教学过程中,应该给予学生充分的自主权,而不是将学生视为被动接受知识的客体,同时,她提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着力培养学生的关系思维,这也是实现自我关怀、关怀他人、关怀社会以及关怀自然的前提条件。2.重视人的情感性———关怀行为产生的动力在诺丁斯所构建的关怀道德教育理论框架中十分重视道德情感的动力作用,她认为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便是培养人们的道德情操。无论是自然关怀,还是伦理关怀,无一不强调关怀情感的作用,情感便是产生关怀行为的动力机制,更多地强调道德感性,而不是工具理性。因此,关怀伦理十分重视人的情感性,强调在关怀互动中关怀的主客体之间的情感性,认为只有发自心底的道德关怀才是有价值的,也才是道德的。情感是自然关怀产生的源泉,在自然关怀的基础之上产生了伦理关怀,归根究底,关怀行为的产生发轫于人内心的情感,才使关怀行为更有温度,才能让关怀关系更加牢固,也会刺激关怀行为的再次发生。所以,关怀伦理致力于发展维持关怀关系所需的态度、技能和需要,而不是用于做出道德决定的道德推理[2]。3.注重人的体验性———关怀行为需要情境关怀伦理提倡在具体的情境中去构建关怀关系,强调人本身的体验性,通过这种身临其境的体验感,增强人们对关怀关系的认识,进一步升华关怀关系。诺丁斯的关怀教育思想倡导采用榜样、对话、实践、认可的方式来提高学校教育的实效,通过具体情境的创设,为关怀关系创造条件,从而有利于关怀关系的产生。体验教育也是其关注的一个重点,所谓体验教育即不是仅仅以单纯的语言文字符号来启发受教育者,而是强调受教育者的主体性,通过“身心”体验,建立起受教育者与自然、社会及自身的适当关系,并在这种关系中领悟出人生的意义,进而促使其价值观的形成[3]。同时,道德理想的孕育和发展有赖于(教育)生活中被关怀的体验与记忆[4],因此,被关怀者的反应状态会影响到关怀行动的效果。具体的情境中产生的关怀关系,这种关怀与被关怀的体验对于关怀者与被关怀者而言都具有重要意义。

二、回到人本身: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关怀伦理的内在契合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关怀伦理具有内在一致性,特别在教育目标上,两者都强调要回归人本身,以人为中心来展开教育活动。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效果并不理想,要提高其教学实效的一个关键便是回到最初的出发点,以学生为中心,最终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目标。在此过程中,关怀伦理在教育领域的相关教学方法可以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提供借鉴。正如所言,思想政治工作归根究底是做人的工作,在学生成长成才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关怀伦理也是强调人本身的重要性,关注人本身内发的爱与关心的情感,强调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建构,这也正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需要努力的方向。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任务之一便是培养合格的社会公民,在此过程中公民德行的提高也是其关注的重点之一。关怀伦理所倡导的关怀关系的建立,也是提高公民德行性的有力保障,通过这种关怀关系的建立,培养公民对自己、对他人、对社会、对国家以及对自然的关心,这种关心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为一种责任关系。基于这种责任关系的建立维系,从而有助于增强公民的社会责任感,营造出全社会的关怀共同体与责任共同体。

三、应然与实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两个向度

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主要指方法的可操作性,在实践中的可行性,产生良好结果的可靠性[5]。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然状态与应然愿景之间仍存在脱节现象。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然状态1.教学内容重书本轻实践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内容虽有所突破,但是仍停留在传统的教学模式层面,书本知识仍是教师教学的主要参照样本,这在一定程度上为思政课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将其融会贯通于整个教学过程。基于教师个人的知识积累、生活经验、教学方法等的差异,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特别容易出现照本宣科的现象,书本上的内容无法与学生的现实实际紧密结合,从而使学生在接受过程中无法产生共鸣,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效果自然低迷。思想政治教育的相关内容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指导学生更好地生活,所以教学内容应该与学生的生活紧密相关,在实践活动中,学生的行为体验与情感体验都会帮助其更好地认识世界,从而树立起科学的世界观与方法论。然而,当前的实然状态是教学内容中的实践环节并不显著,虽然有部分学校正在推行实践教学模式,但是仍处于探索阶段,有待于进一步完善与推广。2.教学方法重显性灌输轻隐性熏陶显性的理论灌输教学方式仍是当前教育方法的普遍形式,不可否认,这种传统的教学方法有其自身的优势,它的出现也有其历史依据,灌输理论由列宁首先提出,他认为一种理论不能在人的头脑中自发生成,需要从外部有目的有意识的灌输入脑。历史和实践证明,这种理论灌输的方式有其存在的合理性,确实有利于塑造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但是,人作为一种具有主观能动性的客观存在,有其自身的价值判断和思考。如果仅从理论上对其进行说教,忽视其自身特点,在一定程度上会使其对思想政治教育产生反感,甚至是抵触心理,这时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不仅会大打折扣,而且更谈不上立德树人的目标。隐性熏陶注重隐性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对学生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隐性力量。充分挖掘学生身边隐性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营造一种和谐的教学氛围,不知不觉的培养学生的价值观,这也是尊重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重要体现。这种隐性的思想道德资源是需要相关教师在平时的教学实践中用心去发掘和利用。3.教学评价重结果轻过程教学评价是整个教学过程中非常关键的一步,评价方式对于进一步完善教育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因此,科学有效的教学评价标准至关重要。基于我国目前的应试教育的现状,往往会将评价焦点汇聚于教学结果上,特别是考试分数的高低,分数在整个评价体系中居于重要地位,分数的高低往往成为判断学生成绩好坏的唯一标准。这种标准带来的一个后果便是部分“高分低能”学生的出现,在实践中也存在一些知行脱节的行为,这也是当前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低的一个重要表现。随着社会上对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视程度的加深,无论是理论上还是实践上,思想政治教育的评价方式都有所突破,更加关注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关注学生在此过程中究竟收获了什么?在努力提高学生获得感的同时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应然愿景事物的应然状态即回归其本质,即归宿性的回归。有学者认为超越性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即“面向未来的发展性及对社会实践活动和人的行为的先导性”[6]。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不能拘泥于现实,而是要在现实的基础之上推动人的发展,更好地适应未来发展的需要。1.回归生活:让学生更有体验感实践是认识的来源与归宿,只有当教育真正回归生活,通过实践的检验,才能实现其本质的回归。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既解决现实问题,又具有先导作用的活动[7]。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切忌空洞的说教和照本宣科,而应该围绕生活中的实际事例,利用条件创设各种体验情景,将思想政治教育的相关内容融会贯通于行为体验与情感体验之中,在实践中加深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解,让其深刻领悟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真正魅力。2.尊重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更有参与感张耀灿先生指出思想政治教育应遵循主体间多向互动规律,即思想政治教育成效如何,主要取决于主体参与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广度和各个主体之间多向交往互动的深度[8]。这一规律打破了传统教育模式中仅仅将学生视为被动接受知识的客体的窘境,关注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这种主体间性的教学活动,给予学生与教师的平等地位,在对话中实现学生的发展。在此过程中,充分关注学生的成长规律与特点,从而有针对性的开展教学活动,使教师的传道授业解惑真正地落到实处。3.实现知行合一:让学生更有获得感归根究底,思想政治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实现人的发展,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当前,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存在的困境之一即存在知行脱节的现象,在应试教育的体制之下,分数往往成为衡量一个人素质高低的重要指标,那么,分数是否能够真正的反映出一个人的道德修养呢?答案自然是否定的。因此,怎样才能让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内化于学生之心外铄其行,是当前思想政治工作亟待解决的一个问题。让学生能够真切感受到思政内容的有用之处,提升学生主观上的获得感,是提高当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实效性需要努力的方向。

四、关怀伦理对提高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启示

关怀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之间的内在一致性,能够有效弥补当前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不足之处,将关怀伦理的教育方法恰到好处地运用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全过程,对于完善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内容与方法具有重要意义。

1.榜样:提高高校思政课教师的关怀能力关怀伦理重视榜样在道德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在教育活动中,教师不可避免地成为学生所效仿的对象,因此,高校思政课教师自身的关怀能力也成为影响思政课实效的关键因素。提出,高校教师要坚持教育者先受教育,努力成为先进思想文化的传播者、党执政的坚定支持者,更好担起学生健康成长指导者和引路人的责任。在传道授业解惑的过程中,教师榜样的功能便自然凸显出来。关怀伦理主要关注教育过程中,关心与被关心这一对范畴,即教学关系中关系的建构。关心他人的能力高低或许取决于有多少关心的经历,诺丁斯认为教师在日常的教育活动中,教师经常扮演着关心者的角色,以关心者的身份对学生的需要作出反应,这是源于教师内心的道德反应。同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任务也是让学生学会“关心自己、关心身边的人、关心陌生者和远离自己的人、关心动物、植物和地球、关心人类创造的物质世界、关心知识等。那么,学生这种关怀之心的产生与教师的榜样作用密不可分,因此,也为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他们不仅需要夯实自己的专业知识,而且还需要提高这种关怀能力,努力营造一种关心与被关心氛围。

2.对话:营造思政教学中和谐的关怀氛围对话是诺丁斯关注的一个重要方面,对话是双方共同追求理解、同情和欣赏的过程,它是一个开放的过程。这种对话关系的构建需要教师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关心学生的身心成长规律,通过一种交往互动的形式开展教学。在此过程中,教师只是充当引路人,帮助学生澄清他们的观点,通过交往互动,学生的认识会逐步较深,而且这种方式也易于被接受。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的任务之一便是增强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接受度与获得感,这在教学方法上为思政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此时,关怀伦理所倡导的对话方式便可以为教学方法的改进提供一些启示。思政教师作为先受教育者,这种知识上的先在性是其优势所在,学生作为受教育者,其思想意识也具有主观能动性。那么思政教师应该首先承认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想法同时给予学生一些正确的引导,从而提高学生对思政教学方法的接受程度。

3.实践:创设关怀型的思政内容体验情境在诺丁斯眼中,关怀与被关怀是一对范畴,二者不可分离。她非常关注学生的关怀实践行为,教师首先是关怀者,学生是被关怀者,在这一师生关怀行为实践中,两者的关怀角色可以互换。也就是说,学生的道德关怀实践是保持对教师关怀行为的反应能力,学生的反应一定程度上可以刺激关怀行为的产生,同时又有可能促进关怀角色的转化,学生成为关怀者,而老师成为被关怀者。那么,通过这样一种道德实践,可以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与行为体验,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关怀能力。那么在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过程中,思政教师也应该有意识地创设关怀情境,给予学生更多的实践机会,通过这些关怀体验行为,可以更好地促使学生将老师所讲授的相关知识内烁于心,外化于行,从而真正地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

4.认可:巩固思政教学中的关怀关系诺丁斯把认可作为一种评价方式,认为传统的评价方式要求割裂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怀联系,把学生某一方面的表现与其整体性发展割裂开来,将教师陷于两难境地。她认为教师应该赋予学生与现实相符的积极的自我形象,而不是将自己的主观期望强加给学生,唯有如此,学生才能产生力量感,才能形成积极的道德追求,这就是对学生的认可[9]。同时,她还强调,不仅学生需要认可,而且教师也需要认可,对教师的认可首先是学生认可,其次是教育系统内部的认可,后一种认可需要有科学的评价标准。同理,在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认可也显得极为重要。教师的评价内容会引发学生的心理暗示,这种心理暗示对于塑造学生的价值观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种培养人、塑造人的教育活动,应该结合学生的特点与现实表现,给予其积极的评价,这种认可会激发学生不断完善自我。同时,也要注重对教师的认可,当前,高校思政教师的积极性与幸福感还有待提高,那么,通过制定科学的评价标准,也要积极地肯定思政教师所做出的种种努力,同时给予其自由发表心声的机会,从而进一步提高思政教师的积极性与成就感。总而言之,榜样、对话、实践和认可这四种教育方法都是相互贯通、相互促进的关系,从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出发,汲取其中的合理成分,从而助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实效的提高,也有利于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实现。参考文献:

[1]中央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39.

[2]何艺,檀传宝.诺丁斯的关怀伦理学与关怀教育思想[J].伦理学研究,2004,(1):83.

[3]季爱民,谭晓爽.试论体验教育在青少年价值观形成中的作用及实现路径[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17,(6):2.

[4]侯晶晶.关怀德育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68.

[5]张耀灿等.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57.[6]

[7]郑永廷.论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及其发展[J].教学与究,2001,(3):51-52.

[8]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和规律探析[J].思想理论教育,2005,(2):9.

[9][美]诺丁斯.关心伦理和道德教育的女性路径(第二版)[M].武云斐,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89.

作者:谭晓爽,季爱民 单位:武汉理工大学

被举报文档标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探析

被举报文档地址:

https://www.meizhang.comhttps://www.meizhang.com/zhengfazazhi/gwlldtzz/723925.html
我确定以上信息无误

举报类型:

非法(文档涉及政治、宗教、色情或其他违反国家法律法规的内容)

侵权

其他

验证码:

点击换图

举报理由:
   (必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