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青年大学生政治认同的变化与引导范文

青年大学生政治认同的变化与引导范文

时间:2022-11-20 10:21:08

青年大学生政治认同的变化与引导

摘要:青年大学生政治认同状况不仅关系着大学生的自身发展和价值实现,而且对社会稳定和未来政治发展有极为重要的影响。伴随互联互通网络技术的向纵深发展,具有“永远在线”特征的青年大学生的政治认同发生了不容忽视的新变化。及时把握青年大学生政治认同变化的特点,有效引导青年大学生正向的政治认同,已成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等教育的重要使命。

关键词:互联网时代;青年大学生政治认同;变化与引导

青年大学生是价值观正趋形成、认同不够稳定但参与意愿强烈的独特群体。其政治认同状况不仅关系着大学生的自身发展和价值实现,而且对社会稳定和未来政治发展有极为重要的影响。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青年大学生政治认同的生成空间、建构主体、来源机制等都发生了新变化。及时把握青年大学生政治认同的变化,有效引导其正向的政治认同,已成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等教育的重要使命。

一、互联网时代青年大学生的政治认同:高等教育应有的新关切

青年大学生的政治认同是一种综合性、递进式的政治心理和政治行为过程,是青年大学生在社会生活和知识学习中对国家、政党、政治制度以及主流意识形态的认知、情感和态度,以及由此而产生的自认同取向和自觉行为。青年大学生的政治认同在国家社会生活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政治认同能够进一步坚定青年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政治价值理念,增强其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选择、对执政党能力的高度信任和行动支持。当前,青年大学生政治认同的原有生态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互联网具有去中心化、交互性、开放性、匿名、平均主义、韧性等属性,使信息具有超强的超越时空限制和轻易突破政府监管的能力,冲击并改变着青年大学生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和互动方式,进而影响青年大学生的政治认同。随着智能手机上网设备的快速普及,迷恋和依赖网络、对新事物具有较强的理解和吸纳能力,且又面临价值断裂与价值重建的青年大学生,对互联网的价值认同度极高,“永远在线”特征尤为凸显。在这些特质下,互联网和全球化的烙印在青年大学生身上表现得愈发明显。重构和异化中国年轻一代尤其是青年群体的政治认同,一直是西方发达国家实现对中国不战而胜的战略意图。在此客观形势下,“永远在线”的青年大学生,必定面临西方文化、价值、符号等信息的裹挟和刺激,对其容易产生认同异化风险。由此,深入揭示互联网时代青年大学生政治认同的变化,引导和提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认同的整合力,将成为高等教育的一种理论自觉和实践必需。

二、互联网时代青年大学生政治认同的变化:高等教育面临的新挑战

多向互联互通的网络空间不但拓展了政治认同生成的空间,而且使政治认同主体构成的多元层化、认同来源的交互渗透、认同序列的复杂多变等特点更为凸显。其中,具有“永远在线”特征的青年大学生的政治认同变化不容忽视。第一,政治认同衍生的空间持续拓展,网络空间形塑青年大学生认同的功能更为凸显。政治认同的生成受行为体之间的互动方式和互动空间变迁的影响。互联网将政治活动从现实空间扩展到虚拟空间,拓展了青年大学生政治认同的生成空间。一对一、一对多、多对多的网络信息传播模式,增强了青年大学生关注和表达社会政治现象的主动性和能动性。网络空间中持各种立场的观点、情绪和诉求不断集聚、碰撞。而涉及国内外文化差异、政治差异的图片和视频,以其直观性、形象化和平面化的表达形式吸引青年大学生的眼球,其通过刺激和影响青年大学生的感性体验,形塑青年大学生的认同倾向。这一形势必然推动高等教育关切认同且注重探究虚拟空间对青年大学生的影响及化解之道。第二,政治认同主体交织并存,西方国家已成为影响青年大学生政治认同不可忽视的外在主体。互联网技术的向纵深发展建立和扩大了个体、群体与海量信息的直接联系,使青年大学生“政治认同建设的国内互动与国际互动的综合体特征”更为凸显。就国内层面看,受网络空间角色扮演多样性、流动性、虚拟化的制约和影响,青年大学生身份认同的模糊、情感认同的张力、价值认同的焦虑交织并存。就国际层面看,互联网信息传播的全球性、低门槛性和瞬息性突破了政治认同建构或运作国家的自主性、可控性和排他性的传统边界。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凭借网络空间技术和话语优势,以海量传播音像、影视作品等潜移默化的方式,鼓吹自己国家的言论、集会和结社自由,极力散布指导思想多元化,试图唤起青年大学生群体对西方制度和文化的向往和认同,否定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中的主导地位,且通过有意炒作热点事件来削弱和瓦解青年大学生的权威认同和制度认同。由此,怀揣政治渗透意图的西方国家,已经成为影响青年大学生政治认同建构的不可忽视的外在主体。第三,政治认同建构的机制扩展,网络媒介机制对青年大学生认同的建构效力趋强。在互联网时代到来之前,青年大学生政治认同的生成和建构多来源于非正式和正式的社会学习和社会影响,如家庭熏陶,权威精英或专家的宣传、灌输、引导和强化。随着互联网裂变式发展的快速推进,开创了人际互动新模式的网络新闻评论、网络论坛、微博、微信朋友圈等网络空间和交互平台相继出现,影响并改变着青年大学生的思维方式、交往方式,从而成为其政治认同建构的新机制。其中,微信朋友圈、QQ空间的认同辐射优势更为明显,越来越多的青年大学生喜欢用便捷的“点赞”功能,表达态度、情感和价值取向,且这些功能使大学生能够同时拥有信息的接受者和传播者的双重身份。在多中心互动、跨网互动、两两互动等多元化网状传播境遇中,青年大学生政治认同取向的交互渗透、冲突碰撞甚或异化现象不断出现,对我国高等教育的未来提出了新挑战。

三、有效引导青年大学生的政治认同:互联网时代高等教育跟进的迫切需求

在青年大学生政治认同变化的客观形势下,有效引导青年大学生正向的政治认同,已成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等教育的重要使命和迫切需求。第一,创新认同教育理念,树立大数据思维,把握青年大学生政治认同变化的规律。政治认同反映青年大学生从“认知、判断”到“意愿、动机”再到“行为取向”的心理选择过程。而网络空间中有关青年大学生政治认同的海量数据信息,是这一心理选择过程的具体反映。因此,高校大学生政治认同教育要突破传统的部门思维,创新教育管理理念,树立大数据整体思维。通过密切关注网络空间大数据的内在关联性,精准聚焦青年大学生的网络参与行为与国家政治社会生活以及教育文化发展的交互关系,进而发掘和预测青年大学生政治认同的发展趋势。第二,培养批判性思维能力,增进历史感知,推进青年大学生政治认同意识的凝聚。批判性创新思维能力是引导大学生在能动思维的基础上,主动认知、质疑、解答并创造新事物的能力。通过对“质疑求真、开拓进取”精神和行为的鼓励,明确青年大学生批判性创新思维能力培养的方向,是现代高等教育的首要目标。在中西文化、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激烈碰撞的客观情势下,我们在对大学生进行政治认同教育的过程中,一方面要积极发掘中华民族灿烂文明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的历史记忆和卓越贡献,引导青年大学生认知和感受政治认同生成的传统根基和历史渊源,另一方面增强政治仪式教育,激发青年大学生感情共鸣和符号记忆,从而驱动青年大学生政治认同意识的凝聚,进而引导青年大学生能够在多元文化境遇下坚定“四个自信”,自主传播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文化。第三,调试教育方式,鼓励经验争鸣,扩大青年大学生之间正向政治认同的磁场效应。随着自媒体信息交流平台的快速发展,青年大学生可以畅通无阻、随时随地进行信息交换,在此过程中,每个人既是网络信息的生产者和传播者,又是信息的接受者和分享者。青年大学生的政治认同倾向和情感变化的海量数据由此汇聚,并借助网络社会对个体力量的强化势能,从一个点辐射到整个网络。这就要求我们科学调适自上而下的单向政治认同教育方式,积极利用微信、微博、QQ等大学生常用的通信工具,搭建大学生之间的“互助、互动”式教育平台,引导和鼓励青年大学生群体围绕“家事、国事、天下事”各抒己见、积极争鸣,提升青年大学生政治认同判断和建构的意识和能力,尤其是要拓展和强化青年大学生正向认同的辐射效应,从而有效提升高等教育认同引导效能。

参考文献:

[1]马润凡.论网络空间政治认同的变化[J].国际观察,2018,(3).

[2]郭树勇.两岸互动与国家认同的重建[J].博览群书,2005,(6).

[3]马润凡.互联网对我国政党制度安全的挑战及应对———基于制度认同的视角[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2).

作者:马润凡 单位:郑州大学

被举报文档标题:青年大学生政治认同的变化与引导

被举报文档地址:

https://www.meizhang.comhttps://www.meizhang.com/zhengfazazhi/dgyjzz/723911.html
我确定以上信息无误

举报类型:

非法(文档涉及政治、宗教、色情或其他违反国家法律法规的内容)

侵权

其他

验证码:

点击换图

举报理由:
   (必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