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改革开放后社会财富心态的演变与发展范文

改革开放后社会财富心态的演变与发展范文

时间:2022-12-28 03:47:12

改革开放后社会财富心态的演变与发展

[摘要]改革开放四十年,我国社会财富心态经历了包括“怕富”“愿富”“羡富”“仇富”“炫富”等心态在内的四个不同的发展阶段,它从一个侧面折射出中国社会和人们思想观念的巨大变化。根据新时期社会出现的新特点和新问题,在采取多种方式调整社会财富心态时,必须把握三个发展取向。

[关键词]改革开放;四十年;社会财富心态;演变与发展

所谓社会财富心态是指在一定社会条件下,人们对富人及其致富行为的认知心理和态度。中国社会财富心态的演变过程,从一个侧面折射出改革开放四十年中国社会和人们思想观念的巨大变化。研究上述心态的形成、发展及演变过程,对于我们全面认识和掌握社会发展规律,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贫富观,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社会财富心态的演变过程

社会财富心态的形成,与特定时期的社会状况、政策取向以及文化观念等要素密切相关。综观改革开放四十年的发展过程,本文以每十年作为一个分界,将社会财富心态分为四个不同的发展阶段。

(一)第一阶段:从“怕富”到“愿富”改革开放伊始,社会处于“均衡贫穷”状态,人们还沉浸在平均主义的分配模式之中,无法抹去对“割资本主义尾巴”的担忧,普遍存在着“怕富”心理,似乎只有被社会边缘化的人,才有致富的“勇气”。针对这一状况,“打破大锅饭”、激发社会活力成了改革开放的重要目标,党中央及时推出了鼓励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的政策,从农村联产承包到企业承包经营责任制;从允许个私经济发展到经济特区的设立。用铁的事实打消了人们怕冒尖、怕露富、怕成为“革命对象”的顾虑。随着思想的解放,唤醒了人们的功利意识,它既是人性的回归,也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觉醒了的人们纷纷以极大的热情投身改革开放的新事业,力争对社会多作贡献,同时实现自己率先致富的愿望。社会潜在的动力得以迅速释放,极大地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从1980年到1988年,国民生产总值年均增长8.9%,使国民经济踏上了发展的康庄大道。

(二)第二阶段:从“愿富”到“羡富” 这一阶段以经济整体增长和贫富的逐渐分化为特征。随着改革的深入,特别是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的被打破,进一步激发了人们的创业和致富热情,一时间“停薪留职、下海经商”成了许多能人志士的最优选择,他们敢于丢弃“铁饭碗”、富于冒险精神的尝试顺应了时展的要求,社会给予了他们丰厚的回报。尽管其中不乏钻“双轨制”政策空子的投机者,但总体上凭自身聪明才智、劳动业绩和社会贡献而率先致富的人们,得到了社会的普遍认同,成为社会羡慕和追逐的榜样。商海的大浪淘沙,不仅造就了一批适应市场需要、具有较强竞争能力的商业精英,而且更为重要的是它强化了整个社会的竞争意识。人们开始懂得如何在经济社会发展进程中寻找自身的角色定位;如何发挥自身优势,参与社会竞争;如何弥补自身不足,适应社会需要。学知识、学技能、甚至学外语蔚然成风,成人教育方兴未艾,从而推动全社会人的素质的普遍提高,为改革开放的深入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第三阶段:从“羡富”到“仇富”这一阶段以经济的高速发展和贫富矛盾的显现为特征。经济全球化与产业结构的调整,给中国经济的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竞争激烈的国际市场,使中国企业面临着极大的挑战。搞活企业成了改革的重中之重,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后期开始,改革进入攻坚阶段,特别是一系列国有企业改革措施的出台,盘活了国有资产存量,甩掉了包袱,企业成为独立的市场主体,企业经济效益普遍提高,一大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涌现出来,带动了整个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长期以来,GDP年均增长10%以上,2007年突破21万亿元,成为世界第四大经济体。2002年我国人均GDP首次超过1000美元,到2006年又超过2000美元,我国已经由低收入国家步入中等收入国家行列。与此同时,企业的转型改制、“减员增效”等措施,加之其他配套措施滞后,引发了一系列社会问题,尤其是下岗失业人数增加,贫困人口增多,加大了业已存在的社会贫富差距。据统计资料显示:2006年,我国基尼系数已突破0.4的国际警戒线,达到0.496;占人口总数20%的最贫困人口,收入所占份额为4.7%,而占人口总数20%的最富裕人口,收入所占份额为50%。贫富的过分悬殊,引发了社会对富人的致富过程和致富后的行为的深层思考,少数富人或以非法手段致富、或致富后生活奢淫、或倚仗财势蔑视法律和他人人格的行为,往往被人为放大,显示出社会存在着一定程度的“仇富”心态。社会财富心态的这一变化,是我国步入人均GDP1000美元——3000美元矛盾凸现期的正常反映,它表明人们对社会问题的普遍关注,也显现出人们对共建和谐社会的祈盼和热情。事实上,与其说“仇富”心态是贫富矛盾的激化,不如说是社会对“为富不仁”行为的谴责,真正凭自身才能为社会作出突出贡献而致富的人、真正有着强烈社会责任感的富人,人们始终是尊敬和爱戴的。

(四)第四阶段:从“仇富”到“炫富”这一阶段以经济发展新常态、全面深化改革为特征,社会主要矛盾从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与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向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转化。2010年至今我国一直保持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地位,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增速换挡、动能转换、结构优化,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提高。通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企业效益增加,实体经济状况改善,面临着把我国从实体经济大国做成强国的艰巨任务。全面深化改革有力促进社会更加公平正义,给人民群众带来利好和福音。一大批惠民举措落地实施,人民获得感显著增强,贫困发生率显著下降,城乡居民收入增速超过经济增速,中等收入群体持续扩大。社会治理体系更加完善,社会大局保持稳定。但最近十年我国居民收入基尼系数均超过0.4,城乡、区域、不同群体之间的居民收入差距依然较大,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尚未解决。虽然整个社会已经富裕了起来,但是贫富不均依然存在,客观上为“炫富”提供了土壤,因为“炫富”心理只有在明显的落差下,才能得到满足。因此,社会贫富差距越大,“炫富”现象会越多。从主观上,“炫富”是价值观的扭曲和心理的不成熟。物质的发达使很多人过于追求名利,而疏于情感、人际等精神财富。导致“穷得只剩下钱”,精神世界越来越空虚,不得不把仅剩的“财富”展示出来,从而获得安全感、增强信心、赢得尊重。美国经济学家凡勃仑曾注意到一种“炫耀性消费”现象,即购买商品的目的在于通过夸富式炫耀博得社会艳羡而提升其社会地位、声望和荣誉,获得社会性的自尊和满足。其主旨是通过炫富完成其社会性竞争与比较,其结果是引发奢侈之风,造成财富的浪费。“炫富”心态表明,有时候富有比贫穷更能考验人。新时期,财富的迅速增长、生活的极大改善,已经为我们提出了新的人生课题:口袋鼓了之后,更须富脑袋;五光十色的物质世界,亟须装上心灵的风向标。心不为物所役,行不为名所累,我们才能品味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不断涵养新时代的新风尚。

二、社会财富心态的发展取向

改革开放四十年社会财富心态的演变,是变化着的客观实在在人们意识上的集中反映,不同的心态在一定程度上反作用于社会,影响着社会的发展。把握社会发展的新特点和人民群众的新期待,通过政策引导和社会伦理的重建,及时调整社会财富心态,以适应社会生活的新变化,成为当前社会亟待解决的一大问题。在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今天,社会财富不断增长,人民生活质量不断提高,给社会财富心态的调整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客观条件。在通过宣传教育、政策引导等方式影响社会财富心态的过程中,必须把握以下发展取向:第一,淡化财富意识的取向。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的行为无可厚非,然而过分追求物质财富往往会落入拜金主义的陷阱。特别是在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绝对贫困人口减少直至消除的当今社会,个人财富的追求已不能作为社会唯一的价值目标,必须淡化财富意识,实现由注重财富的追求向多元价值的追求转变;由注重个人利益的追求向社会整体利益的追求转变。第二,模糊贫富界限的取向。填平贫富鸿沟,减少贫富矛盾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客观要求。一方面,要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公平,着力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有效调节过高收入,坚决取缔非法收入,促进共同富裕。另一方面,要创造平等的竞争机会,鼓励个人创业,打开由贫穷通向富裕的道路。从而模糊贫富之间的界限,在社会上形成“不以富为贵,不以贫为贱”的风气。第三,协调贫富关系的取向。新型的贫富关系应以社会整体利益为结合点,在平等人格的基础上实现和睦相处。富人应该具备感恩社会、回报社会的心态,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对贫困阶层给予更多的人文关怀;穷人应该尊重富人的劳动成果和消费习惯,树立奋发图强的信心,提高自立自强的能力。从而形成和谐共赢的贫富关系。

结语

调整社会财富心态是一项长期的工作,只要我们看准方向、不懈努力,就一定能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当社会不再因贫困而烦恼,当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得到解决,当共同富裕成为人们共同追求的目标,展现给我们面前的将是一个更加和谐美好的社会。

作者:喻湘 单位:中共武汉市江岸区委党校

被举报文档标题:改革开放后社会财富心态的演变与发展

被举报文档地址:

https://www.meizhang.comhttps://www.meizhang.com/zhengfazazhi/cjltzz/725297.html
我确定以上信息无误

举报类型:

非法(文档涉及政治、宗教、色情或其他违反国家法律法规的内容)

侵权

其他

验证码:

点击换图

举报理由:
   (必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