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中国阿拉伯关系中的美国因素分析范文

中国阿拉伯关系中的美国因素分析范文

时间:2022-11-16 09:59:06

中国阿拉伯关系中的美国因素分析

作为“大周边”及“丝绸之路经济带”必经之路的中东22个阿拉伯国家,由于其政治、经济、文化、能源、安全等多个方面的共同作用,在中国对外战略中的地位非常重要。而中国在这一地区的作为也将深刻影响中国的全球战略布局。

一、新形势下的中、阿、美三方关系现状及原因

由于面临许多复杂的因素,中阿关系迄今还未达到令人满意的水平,同时也与美国在这一地区存在难以避免的直接或间接的冲突。这广泛涉及地缘政治、能源安全、中东政局变化等诸多深层次原因。

1.地缘政治问题中东地区素有“三洲五海”之称(亚、非、欧三洲,地中海、红海、阿拉伯海、里海、黑海),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自古以来就是兵家必争之地。自从中东发现石油以后,其战略地位更加凸显。从地缘政治的视角来看,以中东为核心的地带是中国的周边及其延伸。这个广阔的地带构成了中国生存和发展外部空间的主要部分,既是中国维护国家安全的战略屏障,更是中国向世界进一步扩展利益的战略依托。同伊斯兰世界在这个广阔地带上的数十个国家实现和发展良好关系,已经成为中国“睦邻、富邻、安邻”的“大周边”外交的基本内容和首要任务。中东是当今世界热点问题集中的地区,也是展现世界各大国外交活动的重要舞台。在美国对阿拉伯国家的认知中流行一种看法,即任何大国的崛起都离不开中东,中东同时也是埋葬大国的坟墓。随着中共十八大后国际战略和对外关系的进一步调整,中国对中东事务的关注度明显上升,从过去不愿过多介入阿拉伯国家事务的方针,发展到现在比较积极主动的外交姿态和行动。在中东问题上,中国虽然未正式加入中东和平进程四方机制,但外交部部长2014年1月9日接受卡塔尔电视台采访时表示,中国对该机制持开放态度,如果四方机制希望中国参加,中国愿意参加。另外,围绕巴以问题、叙利亚危机、伊朗核问题和打击“伊斯兰国”等恐怖主义势力问题,中国明确提出了解决问题的主张和建议。伊朗核危机的解决也充分显示了中国的影响力。缘于美国全球影响力的下降,美国也比以前更多地试图与国际各方协调乃至寻求帮助,这就给了中国在中东施展外交舞台的一个机会,但是美国决不允许任何国家挑战其在该地区的霸主地位。

2.能源安全问题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石油的供求矛盾凸显。自2003年以来,中国已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石油消费国;2009年中国首次超过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原油进口国;2011年中国石油消费量达到4.6亿吨。国际能源署(IEA)估计,到2020年,中国将进口70%的原油和50%的天然气;到2025年,中国原油消费量在世界消费总量中所占比例也由目前的7.1%增长为9.2%;到2030年,中国每天将进口约1000万桶石油,几乎相当于美国目前的进口量;而与此同时,中国国内的石油产量却依然变化不大。正如世界颇具影响力的能源专家丹尼尔•耶金所说“:中国在能源安全方面面临其他国家未曾经历过的重大挑战。”以阿拉伯国家为主的西亚北非地区尤其是海湾地区是全球油气能源的宝库。阿拉伯联盟22个成员国中,一半以上(沙特、伊拉克、科威特、阿联酋、卡塔尔、阿曼、也门、叙利亚、利比亚、阿尔及利亚、埃及、苏丹、突尼斯等13国)是世界上重要的油气资源国家,分别约占世界石油和天然气总储量的51%和29%。1999年以来,中国原油主要从中东进口,尽管中国采取了供应来源多元化的政策措施,但集中化的发展趋势依然明显,2013年,整个中东地区对中国的石油出口占到了中国石油进口总量的50%以上,沙特阿拉伯是中国最大的石油供应国,卡塔尔是中国最大的液化天然气供应国,向中国出口的天然气总量位居第二,仅次于土库曼斯坦。中东产油国在中国原油进口中的突出地位显而易见。控制中东石油一直是美国全球战略中的一个重要目标,因此它将能源问题政治化,将能源视为中国挑战美国霸权地位的一个重要方面。美国认为中国与中东产油国日益密切的能源合作对西方能源安全产生威胁,成为制约美国中东政策的重要因素。美国公然兜售“中国石油威胁论”,对中国在中东的石油勘探开发和贸易往来,或暗中设法排挤,或公开加以阻拦,声称是中国大量进口石油导致了油价上涨。极力维护其垄断石油控制权的“一超独霸”地位。虽然“9•11”事件后,美国减少了从中东的原油进口,但是2013年美国从中东地区进口的石油仍占其石油总进口的20.7%。中东石油生产成本低廉,一般为每桶3~4美元,其他国家一般约在每桶12美元。中东石油对美国仍然是生死攸关。

3.中东动荡的政局中东动荡不安的局势根源于内外多种因素,主要包括领土争端、民族和部族冲突、油气与淡水资源纠纷,以及宗教和军备竞赛问题等,再加上各种外部势力为了石油利益而展开的激烈地缘政治和经济争夺,导致中东地区局势长期处于动荡之中。从2010年年底开始的阿拉伯动荡已进入尾声,突尼斯、埃及、也门、利比亚政府先后发生更替,叙利亚巴沙尔政权还在危机中。这是冷战结束以来规模最大、冲击最大、影响最深的大动荡,22个阿拉伯国家中有近20个程度不同地相继陷入其中,致使中东政治出现颠覆性变化。在这个过程中,中方的海外资产也遭受严重损失。在可预测的未来,如何重建被打碎的政治权威、经济秩序和社会结构,将是中东各国的重中之重。这必将对中国中东外交产生巨大的影响。这场动荡对美国的冲击更大。沙特阿拉伯、科10威特、巴林、也门、阿曼、卡塔尔、伊拉克、约旦以及埃及等国堪称美国的盟友。这些国家要么已发生政府更替,要么正经历严重动荡或者面临发生动荡的危险。其中,使美国受挫最大的当数埃及穆巴拉克政府的下台。过去两年间,两任埃及总统(穆尔西和塞西)均在上任后数月内访问中国,把中国作为域外首访大国,显示了埃及从根本上结束依赖西方的战略。而根据民意调查,当今78%的阿拉伯人对美国没有好感。随着越来越多的阿拉伯国家陷入动荡,恐怖主义和各种伊斯兰激进势力乘势扩大影响和制造事端,特别是“伊斯兰国”渐有做大之势,黎巴嫩的“真主党”、巴勒斯坦的“哈马斯”、埃及和约旦的“穆斯林兄弟会”、土耳其的“正义与发展党”和伊朗的“毛拉集团”等作为在中东有广泛社会基础的本土力量,影响也进一步扩大。而这正是冷战结束以来美国历届政府高度担心并努力避免的结果。与此同时,伊朗战略地位的提升和以色列安全环境的急剧恶化也是这场动荡对美国造成的重大冲击。为此,美国加紧了政策调整,以应对这场危机,其中包括推动埃及建立有利于美以新的政治构架,帮助亲美国家保持稳定,保护美国在该地区的军事存在等。中东地区长期处于动乱之中,这不仅严重妨碍有关阿拉伯国家的经济发展,而且还对中国与这些国家发展双边往来制造了许多风险和障碍。同时中国必须高度重视中东地区局势存在的脆弱性、不稳定性以及西方大国尤其是美国的插手。

4.中东武器销售问题在“9•11”事件之前,美国就指责中国为了换取能源供应和政治支持曾向伊朗、伊拉克、沙特、叙利亚、巴基斯坦、苏丹等国销售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美国还指责中国向伊朗、利比亚、叙利亚出售的武器,大部分又被上述国家提供给黎巴嫩“真主党”和巴勒斯坦“哈马斯”等恐怖组织。在“9•11”事件之后,美国更是对中国与阿拉伯国家的军事合作变得更加敏感和多疑。美国《华盛顿邮报》2012年8月26日报告,指责中国在过去10年间大幅增加武器出口,报告称,中国已从全球最大武器进口国转为主要的武器生产国,国内武器产量在2002~2006年和2007~2011年间分别增长95%,成为世界第六大武器出口国。实际上,二次大战后美国一直是世界上的最大军火商。要说武器出口,美国毫无疑问在全球市场占有最大份额。根据美国国会研究服务局2011年报告,2003~2010年,美国全球武器交易额为1707.64亿美元,占全球总额的39%,第二位的俄罗斯占18%,其次是法国和英国,中国的152.72亿美元仅占全球份额的3%。根据俄罗斯世界武器贸易分析中心2012年11月22日披露的分析材料表明,在美国的军事产品出口中,中东地区高居榜首,在过去8年中达到497.62亿美元。在中国的军事产品出口中,中东位列第二,在过去8年中仅为9.6亿美元。但是,美国也会千方百计地阻碍中国武器对中东的出口。根据斯德哥尔摩国际和平研究所2015年3月16日公布的数据表明,中国虽然超过德国和法国成为世界第三大武器出口国,但美国仍然高居榜首,每年的军火出口总额依然高达177亿美金,占全球军火出口总额的73%。2010~2014年间,美国武器出口量占全球的31%。

二、中、阿、美三方关系的趋势与应对

在未来相当长时期里,中东仍是美国对外战略关注的重点,美国将保有充分的政治与军事存在;中国也将会持续加大对阿拉伯国家经济的影响力以及对现实政治的作用力“;美国因素”在中阿关系中将进一步凸显,三者互动将更为密切。

1.中美关系将持续作用于中阿关系美国因素在中国与中东国家关系中始终占有重要位置,一直是中国处理与阿拉伯国家关系的难点:一方面,中美关系向来是中国对外关系的重中之重,但中美在中东问题上存在诸多分歧,且美国所认为的“问题国家”与中国都保持着良好关系,对中国介入中东存在极大的戒心,如目前美国在对付伊朗这个“邪恶轴心”和“无赖国家”时,期待中国与美保持一致,而中国作为独立自主的发展中国家,在伊朗又有重大的经济利益,不可能和美国一道与伊朗为敌——中美在伊朗问题上发生摩擦是不可避免的,这两个大国关系中存在着结构性的矛盾;另一方面,阿拉伯国家与美国的矛盾很深,奥巴马上台后,美国与阿拉伯世界的矛盾有所缓和,但是双方在文化、价值观和国际体系观方面的矛盾与分歧依然存在。一些阿拉伯国家希望中国作为一支抗衡力量来制约美国在这一地区的影响,这必然会加重中美两国在中东地区的竞争态势。目前,中国已经参与了与中东问题相关的几乎所有多边外交活动。总体而言,美国把中国阿拉伯国家发展关系看作对其在这一地区主导地位的挑战而持续加以干扰。必须指出的是,无论过去还是将来,美国因素在中阿关系中始终占有重要的影响。过去中美关系处于对抗状态时,许多阿拉伯国家曾是美国的盟友,现在情况虽然发生了很大变化,这次动荡可能使美国失去对该地区走向的主导权,但美国不会离开中东,仍然是中东北非地区最有影响力的大国,今后掌控中东政策主导权的政策底线基本不会变,其加强军事存在的黩武主义理念也不会变。尽管中东国家与美国之间有很深的矛盾,但同时它们之间也有千丝万缕的利益交集,与美关系仍是许多阿拉伯国家对外关系的重点。因此,中国应以相互尊重、合作共赢的方式与美国共同面对国际事务;要尽量做好美国工作,加强合作共赢;要扩大共识,着眼长远动荡不安的局势。中国应以两手对两手,有合作也有斗争,但要斗而不破。对于分歧,既要求同存异,但也要坚持原则,对涉及核心利益问题决不妥协。要强调合作,合作是因为双方有利益重合。在中东问题上合作好了,对中美关系大局有利。只有同中东国家的关系发展得好,才有外交资源,与美打交道才有更多的空间,也才会改变中东一些国家经济上靠中国、安全上靠美国的状态——这样的结果虽使得中国在世界上相当多的地方有了巨大的经济利益,但是在安全上其实依靠的是美国提供的地缘政治架构。中东和北非这轮动荡中显示出来的正是,一旦美国提供的地缘政治架构瓦解,中国的经济利益就无法保证。

2.在加强中阿经贸关系的同时,中阿政治关系也将一步深化现在的中阿关系总体处在一个有利的发展时期。金融危机发生后,世界格局发生了深刻变化,阿拉伯各国为了自身利益,开始向多元化的关系转变。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不断提升,阿拉伯许多国家都已把同中国发展双边关系视为战略重点。如何取得社会进步与发展,中国模式进入更多阿拉伯国家的视野。一个不可忽视的事实是,长期以来大多数阿拉伯国家依然缺少对中国的了解。冷战后尽管相互往来增加了,阿拉伯国家对中国的研究始终不够,研究中国事务的专门机构也甚少,中阿双方的共同研究和探讨就更少了。再加上长期以来阿拉伯国家受西方传媒的影响很大,西方国家炮制的“中国威胁论”在阿拉伯国家不乏市场,当然中国对阿拉伯国家的了解相对也较少,依据的资料也大都来自西方国家,因此,“伊斯兰威胁论”对中国也有影响。此外,中国在中东事务中的话语权不足,经验和手段不够丰富,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中国在中东发挥更为积极的作用。除此之外,双边贸易发展也不平衡。中国与阿拉伯国家经贸往来的产品种类也相对单一,中国大量进口原油及有关的化工制成品,而大量出口纺织品、日用品、成衣和轻工业制成品等,除与沙特阿拉伯、阿曼、伊拉克、卡塔尔、苏丹、科威特、利比亚等产油国之间保持贸易逆差外,与其他阿拉伯国家大多维持贸易顺差。叙利亚、约旦、黎巴嫩、阿尔及利亚、摩洛哥等国与中国甚至存在10亿美元以上的贸易逆差。因此,如何使中阿双边贸易在健康的基础上稳定发展,是未来中国与阿拉伯国家开展经贸合作不能回避的主要问题之一。此次中东北非动荡的局势对中国而言,短时期内肯定会有相当大的经济损失,但从长远来看,这也许会成为中国在该地区更大作用的机会。因为在经济上,中国与阿拉伯地区存在重大的互补关系,经济上的巨大存在,必然要求政治和外交上的深度介入。该地区今后很可能出现新的政治版图,一些老的政治势力衰退甚至退出,一些新的政治势力出现和上升,这必然会给希望进入的外部势力创造空间和机会。中国是当今世界政治大国中唯一同所有地区国家都保持良好关系的国家,这是西方任何一个大国都无法比拟的。同时中国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综合国力不断提高,经济总量已位居世界第二,已具备了实施“大周边”战略的物质基础。新形势对中国的对外战略和政策的制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中国超越自身,站在全球高度确立参与国际秩序的构建。中阿双方亟须全面构建的是一种新型的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合作”关系。这不仅是中阿双方的共同需要,也是中阿各国人民对世界和平与发展的重要贡献。

作者:李群英 单位:中国政法大学国际政治系

被举报文档标题:中国阿拉伯关系中的美国因素分析

举报类型:

非法(文档涉及政治、宗教、色情或其他违反国家法律法规的内容)

侵权

其他

验证码:

点击换图

举报理由:
   (必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