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中国贸易论文范文

中国贸易论文范文

中国贸易论文

中国贸易论文范文第1篇

金砖五国中,印度与中国双边贸易影响因素主要集中在市场因素,优势因素、政策法规以及其他因素。

(一)市场因素影响中印双边贸易的市场因素分为两国的内需市场和外需市场两个方面。内需市场需结合中印两国的人口规模、经济总量和人均消费情况等因素进行分析。印度人口在世界人口中占据重大比例,中国人口因国家政策的实行,呈现缓慢增长的态势。从经济总量上,印度的经济产值增长较快,依据世界银行关于经济收入水平标准,印度的收入水平居中等程度。

(二)优势因素优势因素主要是对经济结构特征和贸易竞争等优势进行分析。在经济结构特征上,金砖国家中,印度侧重农业经济的发展,以金属、矿产以及原材料为主要资源构成部分,其产业构成中,服务业产值上升,工业价值有起伏。而中国则与印度在经济发展规模上存在不同,由此,两者可在经济合作上进行互补。从贸易竞争方面来讲,印度进口和出口都以资源类产品为主,而中国主要出口工业制成品和进口资源类产品,在产品的进出口方面的差异,促使中印贸易的优势因素影响较复杂。

(三)政策法规印度政策法规主要是指关税制度和进出口制度。印度对农产品的关税较为注重,约束性强,多对外来农产品收取较高关税,以便限制外来农产品和原材料进入本国,形成一种地方保护政策,促进对本国农产品和原材料保护力度。后来采取的财政刺激和机构改革等措施,对本国农产品的限制政策有所放松,并发展工业产品等其他领域产品,促进市场竞争力度,并在本国经济发展中有了一定的效果,利于印度外贸的发展。

(四)其他因素在电信设备的进出口方面,中国和印度都相应的采取了禁止措施,印度限制、甚至禁止中国电信设备进入本国,以便在电信设备发展方面增加本国自主研发产品,同时防止国防信息因高科技因素出现泄漏情况,而中国主要应用国内电信设备,对外国的电信设备需求不高,对印度的电信设备进口较少,甚至没有,因而双方各自的方针政策严重影响双边的正常贸易。

二、金砖五国中印度与中国双边贸易加强合作的对策

(一)政治信任带动经济发展同为金砖五国成员国,两者贸易上交往较多,在加强贸易合作时可采取政治上互相信任,以促进经济上的友好往来。积极增强两国政治互信,加快边界问题的解决速度,以政治带动经济。两国政府高层可在金砖国家框架中进行谈判,例如两国领导人在一定情况下互相访问,对两国经济的现状做了解;同时在政策上,两国可制定和缓的贸易政策,尽量减少贸易摩擦。

(二)增加两个差异化产品的来往两国可鼓励发展差异化中间产品,进行产业内贸易;在双方所缺乏的产业领域相互增加了解,增加合作的几率。中印双方利用正当的营销手段进行经济贸易,塑造良好的企业形象。营销手段的光明对下一次的合作,影响较大,同时也能为以后的经济发展奠定基础。

(三)注重贸易政策在经济发展中,我国需重视科技和人才资源的投入,对科技人才要鼓励、提倡,成立以专门科技所支持的部门,对科技的创新要予以重视态度,这样才能让我国的制成品质量得到提高,以制成品的优势弥补IT行业中的暂时不足。印度则需完善贸易政策,综合发展本国自身产业,从而采取良好的贸易政策,增加两国双边贸易机会。

中国贸易论文范文第2篇

关税计算了船的长度乘以宽度。长度的计算是指前桅的中间到后桅的中间的距离;宽度,是指船尾主桅从一边到另一边的距离。所得的结果分开,乘以一个人民币单位价格。平均关税费用约为400英镑。在贿赂中国官员之前的标准大约是650英镑。造成这样一个状况是要向中国古代的传统致敬的。在早期的贸易中一直是以这种形式选择商品,如果在十八世纪的货币形式下,这种贸易的来源是欧洲供求关系的持续刺激,欧洲商人曾经憎恨这种被要求支付的贿赂。这些贿赂的获益人主要是皇帝,其余的分给一些混杂的小官员,包括两个“海关水上稽查官”,他们驻扎在外国船只上是作为中国的告密者,交易时,外国商人要留在广州。避风的船舶开到黄埔,这是一个低于广州市区十二英里的地方,他们终于抛了锚。所有费用的支付和最终交易情况都通过书信的形式进行交谈,船只押运员被允许继续前往在小贪污公司的工厂进行交易。

东印度公司什么时候带回货物,这是至关重要的。他们都航行在对到达广州有利的风向的中国海域。他们也在今年年底完成他们在广州的贸易,或者在去年1月的最初,为了利用一月的冬季之风。夏末和秋季的季风稳步向北吹,而冬天会从相反的方向吹来。有记录的许多公司船舶由于某种原因延迟,导致不能“保存季风”(也就是利用它)。船只遭遇这种困境,被迫保持闲置,直到下一阵季风到来,因此失去整整一年的时间。在广州进行对外贸易,有限的季风使得从仲夏直到冬至这一段交易时间延长。在这个季度里,参与交易活动的外国工厂如同蜂房一样。当这个季度的活动结束后,工厂里面悄无声息的如同冬季避暑胜地。随着船只的离开,旗帜沿着水边降下来,工厂也关了门。在本世纪中叶之后,即使是被中国当局永久分配给广州的欧洲人,也被迫离开。他们在澳门的休整期比较自由,这使得在西方人得以继续留在澳门。英国公司的成功很大程度上无疑是由于被称为“货物管理员”的那群独特的男性。虽然很多投资者的公司是一个协会,主要领头人是伦敦居民,但是这群货物管理员是关键人物。

这些人不仅在船上和港口是公司经理,实际上他们的公司,在被半个世界分离出来的广州这个被武力强加给他们的高权威的内部政权,他们一般的时间消耗在环球之旅上需要两年,每个公司合资企业的成功完全取决于这些货物管理员之手,不可避免地,他们被授予最大的行动范围。

中国贸易论文范文第3篇

(一)理论分析大卫•李嘉图的“比较优势”认为,相对价格的差异是国家之间贸易存在的根本原因,而汇率对贸易平衡的影响就是通过相对价格来进行的。假设以直接标价法表示汇率,即以本国货币表示这一固定数量的外国货币的价格,这时汇率上升表示本币贬值,汇率下降表示本币升值。一般地,当汇率上升使本币贬值时,一国的出口会由于其产品的相对价格的下降而增加,进口会由于外国产品的相对价格的上升而减少,从而引起贸易收大于支,产生贸易顺差;反之,当汇率下降使本币升值时,一国的出口会减少而进口会增加,产生贸易逆差。汇率作为外汇的价格,具有调节贸易平衡的作用,正如商品的供给和需求能够在价格机制的调节下实现平衡。当贸易顺差存在时,一国通过贸易获得的收入大于支出,外汇的不断增加使其供大于求,发生贬值,从而本币相对升值,最终导致出口减少、进口增加,贸易顺差得到纠正;同理,当贸易逆差出现时,汇率变动也能通过同样机制发挥作用,最终实现贸易收支平衡。在理论模型中,汇率作为外汇的价格,具有自动调节贸易平衡的作用,但是现实并不像模型所描述的一样完美,直接政策干预、高度的进出口贸易管制、单一的固定汇率制度等,这些因素会扭曲贸易平衡的价格信号机制,使汇率对贸易平衡的调节作用受到不同程度的阻碍。只有在汇率的价格机制已经形成并正常发挥作用的条件下,汇率才能如上文描述地通过其价格机制对贸易平衡进行调节,此时测度贸易平衡的价格弹性才是有意义的。因此,为了探讨人民币汇率与贸易平衡的关系、人民币升值是否能减少中国巨额的贸易顺差,有必要对人民币汇率的制度背景展开研究,分析人民币汇率价格机制的形成以及人民币汇率制度与贸易平衡之间的关系。

(二)制度背景我国对外贸易并不是从一开始就受到人民币汇率的影响。据Lardy(2002)的分析,我国的对外贸易与人民币汇率的联系是经历了漫长的改革历程才逐渐建立起来。Lardy(2002)认为,改革开放前的中国对外贸易是受到中央政府高度集中管理的,有三个具体表现:首先,绝大多数的对外贸易都是由中央统一计划的,对于国内生产满足不了的产品和生产原料,采取进口的方式获得;对于国内生产过剩的产品则用于出口,以平衡进口的支出。当出口带来的收入无法弥补进口的支出时,国家采取减少国内消费的方式来增加出口。第二,参与对外贸易的企业仅是少数的国有贸易企业,并且每个国有贸易企业都对自身生产的产品完全垄断。第三,国际价格在决定贸易产品的供给和需求中完全没有发挥作用。如果产品是用于出口的,出口企业只能接受由政府制定的国内价格,完全不考虑产品的国际市场价格。从1978年开始,中国在邓小平的领导下开始了史无前例的经济改革,国际贸易的方式也发生了巨大的变革。首先,从1988年开始取消对进口贸易的集中计划,同时取消将出口贸易用作平衡进口支出的做法;其次,对用于工业制成品加工、组装和再出口的原材料实行关税免除。事实上在1990年代中期,工业制成品贸易已经占据中国对外贸易总额的50%,关税减免政策使中国的加工贸易企业从原来扭曲市场的国内定价机制中解放出来,更好地利用国外资源扩大生产、发展壮大。从1990年开始到2001年,得到关税免除的进口商品种类不断增加,同时政府对非关税壁垒的使用也显著减少。到了1990年代后期,中国的国内价格能有效地反映市场机制,价格机制也逐步实现了从“集中计划型”向“市场导向型”的转变。自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以来,中国才真正废除了对全部进口商品的非关税壁垒。Lardy强调,“由于在1990年代中期之前,中国的进出口贸易数量是由政府统一制定的,没有受到国内价格和国外价格变动的影响,因此,1990年代中期之前的进出口贸易是与人民币汇率变动无关的,人民币汇率的价格机制并未发挥对贸易平衡的调节作用。中国从2001年加入WTO开始,才真正实现了从高度保护的对外贸易向开放市场对外贸易的转变。”这说明,我国的对外贸易真正受到汇率波动的影响是从2001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后才开始的。也就是说,从2001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开始,我国贸易平衡的价格弹性才是显著有意义的。其次,人民币汇率与贸易平衡之间的关系是随着人民币汇率制度的发展而变化。自新中国成立以来,人民币汇率制度的发展经历了由计划到市场、由封闭到开放、由僵化到灵活的调整过程,主要包括以下六个阶段:单一浮动汇率制(1949年-1952年)、单一固定汇率制(1953年-1972年)、布雷顿森林体系后以“一篮子货币”计算的单一浮动汇率制(1973年-1980年)、双重汇率制度(1981-1993)、单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1994年-2005年)、参考一篮子货币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2005年至今)。2005年的汇率制度改革之后,我国并没有停止对汇率制度的改革步伐,而是不断地扩大人民币汇率的浮动幅度,增强人民币汇率弹性。2007年5月18日,中国人民银行对外宣布,银行间即期外汇市场人民币兑美元交易价浮动幅度由千分之三扩大至千分之五。2010年6月19日,中国人民银行决定“进一步推进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增强人民币汇率弹性”。2012年4月14日,中国人民银行对外公告,自2012年4月16日起,银行间即期外汇市场人民币兑美元交易价浮动幅度由千分之五扩大至百分之一。随着汇率制度改革的推进,人民币汇率的市场化程度逐步提高。现阶段,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的基本目标是通过扩大人民币汇率的浮动幅度和增强人民币汇率的弹性,使之能更真实地反映市场供求变化,发挥价格的市场信号。理论上,汇率制度改革放宽人民币汇率的浮动幅度必然引起人民币的大幅度升值,按照汇率机制的作用,人民币的大幅度升值必定使中国的出口锐减、进口增加,从而扭转中国贸易顺差长期保持的局面,这也是美国等在对中贸易中长期保持逆差的国家一直逼迫中国对人民币汇率制度进行改革的原因。与预期一致,自2005年汇率制度改革推行以来直到2012年,人民币对美元名义汇率升值超过28%。但是,人民币升值是否能纠正中国对外贸易不平衡的现象,使中国的贸易顺差减少呢?图1显示了在2005年7月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之后到2012年3月间,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与贸易平衡之间的关系。将图中的两条折线进行对比可以明显看出,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与贸易平衡之间并不存在显著的反向关系。例如,从2008年7月开始到2009年3月,代表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的黑线有一段较大幅度的攀升,与此同时,代表贸易顺差的灰线并没有像预期中的一样随着黑线的上升而下降,而是经历了一个先升后降的过程,从2008年7月到2009年1月一路以较大的幅度上升,但从2009年1月到2009年3月以接近直线的斜率迅速下滑。假如这种现象能用汇率对贸易影响的滞后性来解释的话,那么再举一个例子,从2009年底开始到2012年初,我国贸易平衡经历了三次大幅度的下降,这三次锐减使我国的贸易平衡由顺差向逆差逆转,然而,在同一时期,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呈持续的波动上升状态。这说明,人民币汇率上升在这一时期并没有对贸易差额产生显著影响,或者说,影响贸易平衡波动的主要因素是同时期的金融危机与其缓和之间交替变化所带来的国内外需求的变动,而不是人民币汇率变动(即贸易平衡的收入弹性大于价格弹性)。当然,仅从对图表和数据的观察中得到的结论是不可靠的,接下来的工作是建立模型和运用计量对模型进行估计和分析。

二、模型与数据

(一)模型的建立为了考察汇率制度改革后人民币汇率对贸易平衡的影响,本研究中首先对三个重要等式进行估计。首先,对贸易平衡等式进行估计。贸易平衡,即出口与进口的总差额主要受到两个方面的影响:一是国内外经济增长率变化引起的收入变动的影响,二是汇率变动引起的相对价格变化的影响,因此对贸易平衡的收入弹性和价格弹性进行测算是贸易平衡的研究中最常用的方法。在贸易平衡等式中,本研究将直接影响贸易平衡的因素:国内需求和国外需求作为重要的变量,并参考Garcia-Herrero和Koivu(2007)的做法,把外国直接投资(FDI)作为控制项(control)纳入等式。其次,对进口和出口等式进行估计。由于贸易平衡是出口与进口的差额,考察人民币汇率变动对贸易平衡的影响实际上是考察其对出口和进口产生影响的综合效应。尽管通过贸易平衡等式能够得到人民币汇率对贸易平衡的直接影响,但是为了探究这种综合效应产生的来源和原因,本研究也对进口等式和出口等式进行估计。在出口等式中,纳入国外需求作为重要变量来估计出口的收入弹性;在进口等式中,纳入国内需求变量来估计进口的收入弹性。同样,参考Garcia-Herrero和Koivu(2007)的做法,将FDI作为两个等式的控制项,同时加入增值税退税(VATrebates)作为出口等式中的控制项。在对各等式的估计中,本研究将我国的对外贸易分为两类,一类是初级品贸易(ORTB),另一类是工业制成品贸易(PROTB)。具体来说,将出口贸易分为初级品出口贸易(OREX)和工业制成品出口贸易(PROEX),进口贸易分为初级品进口贸易(ORIM)和加工品进口贸易(PROIM)。借鉴Dees(2001)和AliciaGarcia-Herrero和Koivu(2007)的定义,工业制成品贸易是由工业制成品出口贸易和工业制成品进口贸易组成的,工业制成品出口贸易中出口的包括用于组装国外产品的出口品和在生产和组装中使用到进口部件的出口品;工业制成品进口贸易中包括用于组装出口品的进口部件。而初级品贸易则指的是没有经过深加工的最终产品的进出口贸易。由于工业制成品的构成相对复杂,在研究中区分两种贸易产品,尤其是对工业制成品进行独立分析是非常必要的。在中国贸易中,工业制成品出口贸易中出口的包括用于组装国外产品的出口品和在生产和组装中使用到进口部件的出口品,人民币汇率变动对这部分贸易产生的影响变得不明了,如果人民币升值,原则上会引起对进口品的需求增加,对出口品的需求减少,然而对于用于组装(进口到中国的)国外产品的出口品,需求会增加还是减少变得不确定。同样的,对于在生产和组装中使用到进口部件的出口品,尽管国外对出口品的需求减少,但是由于人民币升值,进口部件价格的下降使厂商的成本减少,有可能会使厂商增加产量,于是结果也变得不确定。LnTBt表示贸易平衡(Ln(出口/进口)),具体包括初级品贸易平衡(LnORTBt)和工业制成品贸易平衡(LnPROTBt)。LnREERt表示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数值的上升代表人民币升值,相反,下降表示人民币贬值,具体计算方法将在下文中详细介绍。LnYt表示国内需求,LnYt*表示国外需求。LnFDIt是等式中的控制项,表示外国直接投资。a1表示贸易平衡的价格弹性,测度人民币汇率对贸易平衡的影响。a2和a3表示收入弹性,分别代表国内需求和国外需求对贸易平衡的影响。a4是FDI的弹性系数,测度贸易平衡对FDI变动的反应。在出口等式中,LnXt表示出口量,具体包括初级品出口量(LnOREXt)和工业制成品出口量(LnPROEXt)。LnREERt代表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LnYt*代表国外需求,LnFDIt和LnVATrebatet是等式中的控制项,分别代表外国直接投资和出口企业得到的增值税退税。a1表示出口的价格弹性,a2表示出口的收入弹性。a3,a4分别代表FDI的弹性系数和增值税退税的弹性系数。在进口等式中,LnMt表示进口量,具体包括初级品的进口量(LnORIMt)和工业制成品的进口量(LnPROIMt)。LnREERt代表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LnYt表示国内需求,LnFDIt是等式中的控制项,表示外国直接投资。b1表示进口的价格弹性,b2表示进口的收入弹性。b3是FDI的弹性系数。

(二)样本的选择和数据处理本研究采用2001年12月到2012年3月的月度数据作为样本,目的是测度我国加入WTO之后贸易平衡对人民币汇率波动的敏感程度。在稳健性检验中选取从2005年7月到2012年3月的月度数据作为样本,一方面能反映出汇率改革后中国贸易平衡对人民币汇率波动的敏感程度是否增强,另一方面,从2005年7月汇率改革实施起到2012年,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升值超过28%,将这段时间作为研究样本进行研究有助于我们了解人民币升值对我国贸易平衡产生的影响。在人民币汇率与进出口贸易关系的研究中,通常用进出口量作为研究对象以剔除价格波动、通货膨胀的影响,但是中国政府只进出口的价值(以美元或人民币作为单位)而从未中国进口和出口的价格指数。因此在处理中国贸易数据的过程中,最大的困难在于进出口的价值和量难以分离,因此要得到进出口量的数据,需要找到进出口价格的替代值。对于进口价格替代值,Chengetal.(2007)对几种常用的中国进口价格替代值:制成品的生产价格指数(PPI),Gaulier、Lemoine和Unal-Kesenci(2006)的GLU-K指数,以及香港单位价格指数(HongKongunitvalueindexes)进行了对比后发现,GLU-K指数只存在年度数据,因此不适合于月度分析,而PPI和香港价格指数都是很好的中国进口价格的替代值。对于出口价格,最常用的是消费物价指数(CPI)。本研究选择香港单位价格指数作为进口价格的替代值,CPI作为出口价格的替代值,这两种指数将分别用于中国月度进口量、出口量和贸易平衡量的计算中,以剔除价格影响。具体地,初级品出口量(OREX)和工业制成品出口量(PROEX)的数据通过将原始月度数据从美元单位(USD)转化为人民币单位(RMB),经过季节调整①后再除以消费物价平减指数(CPI)后得到;初级品进口量(ORIM)和工业制成品进口量(PROIM)的数据通过将原始月度数据从美元单位(USD)转化为人民币单位(RMB),经过季节调整后再除以进口价格的替代指标———香港单位价格指数后得到。初级品贸易平衡(ORTB)和工业制成品贸易平衡(PROTB)的数据分别通过初级品贸易进、出口量相减,工业制成品贸易进、出口量相减后得到。其中N表示纳入计算的货币种类数量,wi代表iit货币的权重,reri,t代表人民币对中国每个贸易伙伴的双边汇率②。在这种计算汇率的方法中,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REER)的上升代表人民币升值,相反,下降表示人民币贬值。国外需求用世界进口总值(减去中国进口部分)来表示,做季节调整处理后除以世界进口价格指数以剔除价格影响。国内需求用工业生产指数(IPI)表示,做季节调整处理后除以消费物价指数(CPI)剔除价格影响。工业生产指数是根据某国家和地区特定时间内工业生产的总量编制的指数,由机器制造业、矿业及公用事业等组成,是反应国内需求的重要经济指标。表示国内需求本研究选择IPI而不是GDP的原因是GDP只存在季度数据,不能满足月度研究的要求。外国直接投资(FDI)和增值税退税(VATrebates)是为了防止出现遗漏变量而纳入等式中的控制项。本研究中的FDI数据采用实际利用累计数据,做季节调整处理后除以CPI以剔除价格影响。将增值税退税(VATrebates)纳入出口等式是因为返还给出口企业的增值税退税(VATrebates)能起到起到促进出口的作用。本研究中所使用的数据主要从Bloomberg、CEIC和IMF数据库中获得,具体数据来源与处理方法见表1。

三、结果与分析

本研究主要运用以下计量方法:(1)平稳性检验(单位根检验)。在估计等式之前需要对每个等式中的变量进行平稳性测试。在本研究中,采用扩大后的迪克福勒检验(ADFtest)检查每个变量序列是否存在单位根,如果单位根不存在,则数列是平稳的。(2)协整性检验。由于在平稳性检验的结果中,并不是所有变量序列都是平稳的,单位根普遍存在,因此有必要进行第二步———协整检验。本研究运用Johansen检验考察每个等式中不平稳的变量数列之间是否存在协整关系,通过这个检验,我们还能进一步了解变量之间是否存在长期关系。(3)回归和分析。确定等式中各变量之间的协整关系存在之后,最后一步是对贸易平衡等式、进口等式、出口等式分别进行回归得到价格弹性和收入弹性,以帮助我们分析人民币汇率变动对贸易平衡、出口、进口的影响。为了得到具有弹性意义的回归系数,对三个等式中的全部变量作取对数处理。

(一)平稳性检验如表2中的结果所示,在三个等式中,我们都不能拒绝变量中存在单位根的假设,因此我们下一步需要做的是对各等式中不平稳的变量进行协整性分析。假如不平稳的变量之间存在协整关系,我们就可以直接对等式进行回归,得到我们想要的结果。

(二)协整检验本研究采用Johansen检验对贸易平衡等式、出口等式和进口等式中不平稳的变量作协整性检验。首先,在总样本中,对贸易平衡等式中的变量:实际有效汇率(LREER)、国外需求(LFD),外国直接投资(LFDI)进行检验。出口等式中需要做协整关系检验的变量有两组:实际有效汇率(LREER)、初级品出口(LOREX)、外国直接投资(LFDI)、国外需求(LFD)和实际有效汇率(LREER)、工业制成品出口(PROEX)、外国直接投资(LFDI)、国外需求(LFD)。进口等式中,对变量:实际有效汇率(LREER)、工业制成品进口(LPROIM)和外国直接投资(LFDI)进行协整检验。同样地,在子样本中,我对贸易平衡等式中的变量:实际有效汇率(LREER)和外国直接投资(LFDI)进行协整检验;对出口等式中的实际有效汇率(LREER)、初级品出口(LOREX)、工业制成品出口(LPROEX)和外国直接投资(LFDI)进行协整检验;最后对进口等式中的实际有效汇率(LREER)、初级品进口(ORIM)、工业制成品进口(LPROIM)和外国直接投资(LFDI)进行协整关系检验。在本样本中,贸易平衡等式中实际有效汇率(LREER)、国外需求(LFD),外国直接投资(LFDI)之间存在2个协整关系。出口等式中,实际有效汇率(LREER)、初级品出口(LOREX)、外国直接投资(LFDI)、国外需求(LFD)之间存在2个协整关系;实际有效汇率(LREER)、工业制成品出口(PROEX)、外国直接投资(LFDI)、国外需求(LFD)间存在2个协整关系。进口等式中,实际有效汇率(LREER)、工业制成品进口(LPROIM)和外国直接投资(LFDI)之间存在1个协整关系。由于各等式中不平稳的变量之间均存在协整关系,可以直接对各等式进行OLS回归。

(三)回归结果与分析本文研究方法中的最后一个步骤是对贸易平衡等式、进口和出口等式进行回归。贸易平衡回归结果见表4。贸易平衡等式的回归结果显示: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的变动对初级品贸易平衡和工业制成品的贸易平衡并没有显著的影响。从中国加入WTO(2001年12月)以来,无论是初级品还是工业制成品,它们的贸易平衡变化主要受到国内外需求变化的影响,而不是来自人民币汇率变动的影响,换句话说,贸易平衡的收入弹性比价格弹性要更显著。出口等式回归结果见表5。出口等式的回归结果显示:一方面,自加入WTO以来,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对初级品和工业制成品的出口存在显著的负影响,也就是说,人民币升值会引起初级品和工业制成品出口的减少;在汇率制度改革之后这种影响的程度有所提高,尤其是对工业制成品的影响,反映在工业制成品的价格弹性大大提高。另一方面,加入WTO之后,外国直接投资对两种贸易产品的出口都有较大的影响且影响是统计显著的,原因是外国直接投资主要投向出口企业,所以出口对其的依赖较大。进口等式的回归结果显示: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对初级品和工业制成品的进口具有显著的影响,价格弹性较高,但是具体对两者影响的方向却是不一样的,其中对初级品进口的影响是正的,对工业制成品的影响是负的。原因是:工业制成品贸易由于其组成结构的特殊性,在有些情况下与初级品贸易对人民币汇率波动以及需求的反应是相反的。在进口的情况中,人民币汇率升值会增加我国的初级品进口,但是,由于工业制成品进口贸易中包括用于组装出口品的进口部件,人民币汇率升值带来的对出口的减少会对工业制成品的进口造成打击,因此人民币升值对工业制成品进口的影响是负面的。由于这个原因,国内需求对两种贸易的影响也是反向的,其中对初级品进口存在正的影响,对工业制成品存在负的影响。

(四)稳健性检验为了考察结果的稳健性,并进一步考察汇率制度改革后人民币汇率对贸易平衡的影响,在此对2005年7月到2012年3月的样本进行实证分析。其单位根检验、协整性检验以及各等式回归结果见表7。回归结果显示,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实施之后,在新的汇率制度下,人民币汇率变动对贸易平衡的影响变得显著,初级品和工业制成品的贸易平衡的价格弹性都明显增大。从出口和进口的角度看,在出口中,汇改后外国需求对两种贸易品出口的影响变得统计不显著,出口增值税退税的影响仍然存在且影响程度有所提高。在进口中,汇改后初级品和工业制成品进口的价格弹性都有所上升,反映出人民币汇率对进口的影响加强了。由于贸易平衡的价格弹性是反映贸易平衡对人民币汇率波动敏感程度的直接指标,因此,为了更清晰地表明汇率制度改革前后人民币升值对中国贸易平衡的影响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以下将贸易平衡等式、进口等式和出口等式中的价格弹性特征归纳于表11。

四、结论与政策建议

本文采用Bloomberg、CEIC和IMF数据库中的数据,选择2001年12月到2012年3月(中国加入WTO之后的阶段)的月度数据作为总样本,考察人民币汇率变动对贸易平衡的影响,稳健性检验中以2005年7月到2012年3月(汇率制度改革后)的月度数据作为样本,考察汇率制度改革后人民币升值对贸易平衡的影响。运用计量方法分别对两个时期贸易平衡对人民币汇率变动的敏感程度进行测量和对比,得出以下几个主要结论。

(一)2005年7月开始的汇率制度改革使人民币汇率对贸易平衡的调节作用增强。本研究结果显示,自2005年7月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以来,我国贸易平衡的价格弹性显著增强。这个结果表明: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使人民币汇率的市场化程度相对提高,能更真实地反映市场供求变化的影响,汇率的价格信号机制也有所加强,汇率制度改革使人民币汇率更好地发挥对贸易收支的调节作用。但是,尽管近年来人民币汇率的浮动弹性不断加大,距离人民币实现市场化、国际化还有一段距离,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的力度还有待进一步加强。

(二)人民币升值并不能显著地减少中国对外贸易顺差,通过人民币升值来纠正国际贸易不平衡的现象是不现实的。从本研究的结果中我们发现,尽管人民币升值对进口和出口都有显著的影响,但是由于工业制成品特殊的组成成分,其贸易平衡对人民币升值的反应与初级产品贸易相反,这种反向作用使人民币升值对贸易平衡的正面影响和负面影响在很大程度上相互抵消,最终导致对贸易平衡的综合影响并不显著。因此,在来自国外各界的巨大压力之下,货币当局应该保持人民币汇率稳定,控制人民币过快升值,否则将会加大出口相关企业的汇率风险,对价格弹性较大的出口产业甚至会带来致命的打击。

(三)人民币升值可能会改变中国与不同贸易伙伴之间的贸易平衡关系。研究结果显示,我国初级品贸易的贸易平衡存在负的价格弹性,而工业制成品贸易的贸易平衡具有正的价格弹性。也就是说,人民币升值会对两种产品的贸易平衡带来相反的影响。一方面,人民币升值会使初级品的贸易顺差减少;另一方面,人民币升值会使工业制成品的贸易顺差增加。由于在对外贸易中,我国与一些国家间的贸易顺差主要来源于初级品贸易,与另一部分国家间的贸易顺差主要来源于工业加工品贸易,这个结果意味着人民币升值可能会减少与部分国家之间的贸易顺差,但同时也可能增加与另一些国家之间的贸易顺差,从而使我国与不同贸易伙伴之间的贸易平衡发生逆转。

中国贸易论文范文第4篇

从理论上讲,在商品出口贸易中,商品价格和进口国的需求量是影响商品出口贸易量的主要因素。在假定货币汇率不变的条件下,商品价格主要由该商品的生产和运输成本以及进口国进口关税决定,即生产和运输成本、关税是价格因素的影响因子。为简化分析,本文采用局部均衡分析方法,假定汇率和其他市场条件不变,将苹果价格和进口国的苹果需求量作为解释变量,引入非线性计量模型对中国苹果出口贸易进行分析:(1)Et表示一国某商品的出口数量;Pt是一国该商品的平均进口价格;Qdt表示该国对该商品的总进口需求量;eλ为常数项,t为年份。对式(1)等式两边取对数,得到方程如下:(2)其中α为出口价格弹性系数;β为出口需求弹性系数。本文选取了1981~2011年FAO数据库中的相关数据,运用Excel和Eviews6.0软件,采用OLS方法进行模型估计。根据FAO国际贸易统计,将苹果分为鲜苹果和苹果汁两类,分别从国际市场整体角度和中国主要出口国国别角度衡量价格和进口国需求对中国苹果出口贸易的影响程度。其中,出口国国别的选取是根据FAO数据库中2011年中国鲜苹果和苹果汁出口贸易国别数据,2011年中国鲜苹果最大出口国印度尼西亚和俄罗斯作为研究对象,苹果汁的主要出口国美国和俄罗斯作为研究对象。

2实证结果与分析

2.1中国鲜苹果出口贸易分析经回归分析所得方程和相关参数如下。式(3)为中国鲜苹果出口贸易整体回归结果,其中R2=0.913,SE=0.361,DW=0.989,SE=0.361表明方程的拟合度较好,即在影响中国鲜苹果出口数量的众多因素中,91.3%可以由中国鲜苹果出口价格以及世界鲜苹果需求量来解释;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回归系数α、β、λ的t值都显著。利用所得方程可以估测: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当鲜苹果价格保持不变时,总需求每增加1%将会带动中国出口增加4.553%;若世界总需求保持不变,价格每提高1%将会使中国出口减少1.150%。可见,世界鲜苹果的需求量变化对中国鲜苹果出口贸易量的影响远远大于出口价格对中国鲜苹果出口贸易量的影响。式(4)为中国鲜苹果出口印度尼西亚的回归结果,由于回归方程中常数项的t值不显著,因此取消常数项重新进行计算,回归结果显示方程的拟合度较好,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回归系数α、β的t值都显著。由此可以估测,作为中国鲜苹果的最大出口国,印度尼西亚从中国进口鲜苹果的价格及其进口需求量对中国鲜苹果出口贸易的影响程度较高,并且中国鲜苹果出口量受价格因素的影响更大。式(5)为中国鲜苹果出口俄罗斯的回归结果,方程的拟合度较好,在15%的显著性水平下回归系数β与常数项λ的t值显著,但价格弹性系数α估计值的t值不显著,并且α为正,表明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俄罗斯从中国进口鲜苹果的价格与进口数量之间没有必然联系,俄罗斯的进口需求量是中国鲜苹果出口量的主要影响因素,但需求弹性系数β只有0.803,表明俄罗斯鲜苹果的进口需求对中国鲜苹果出口贸易量的拉动作用很小。

2.2中国苹果汁出口贸易分析经回归分析所得方程如下:式(6)为中国苹果汁出口贸易整体回归结果,方程的拟合度较好,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回归系数α、β、λ的t值均显著。因而可以估测: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世界进口需求量每增加1%将使得中国出口量增加5.166%;价格每增加1%则将使得中国出口量减少2.319%。可见,世界苹果汁的进口需求量对中国出口影响更大。式(7)为中国苹果汁出口美国回归结果,方程的拟合度较好,并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回归系数β、λ的t值显著,而α的t值不显著,因而可以估测,中国向美国的苹果汁出口量基本不受价格因素影响,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美国国内消费需求的增长对中国出口有明显的拉动作用。式(8)为中国苹果汁出口俄罗斯回归结果,方程的拟合度较好;在10%的显著性水平下回归系数α、β、λ的t值均显著。但价格弹性系数α为正,表明俄罗斯从中国进口苹果汁的平均价格的上升并没有抑制俄罗斯从中国进口苹果汁的数量,即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俄罗斯从中国进口苹果汁的价格与数量之间没有必然联系。这一结果与中国对俄罗斯的鲜苹果出口贸易分析结论相吻合。从需求弹性系数β值来看,俄罗斯苹果汁进口需求量增加1%将使得中国对俄罗斯苹果汁出口量增长1.862%,这一数值远远低于5.165%的国际市场平均进口需求弹性。其原因主要在于俄罗斯是世界苹果汁进口大国,也是波兰、美国等国的主要目标市场,在俄罗斯市场上,中国苹果汁的贸易竞争力较弱,欧美国家的消费理念与膳食结构不同于中国,国内本身地质及肥料成分因素致使高酸度果品原料供应不足,无法迎合欧美国家市场需求。

3结论及政策启示

根据实证分析结果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第一,各方程的拟合度均较高,说明价格和各国的进口需求量是影响中国苹果出口贸易量的主要因素;第二,从类别来看,世界市场上中国苹果汁的价格弹性系数和进口需求弹性系数均高于鲜苹果,说明中国苹果汁出口贸易的发展空间大于鲜苹果;第三,从中国苹果主要出口国的国别数据来看,除印度尼西亚之外,其他国家的进口价格对中国出口量的影响均不显著,这意味着中国目前所实行的低价竞争策略对出口的拉动作用不大。结合模型分析结果,可以得到以下政策启示。第一,应积极促进中国苹果汁加工产业发展。目前,世界苹果消费需求呈现多样化、多层次特征,并正由低层次的直接消费向高层次的苹果加工品消费发展,消费者对苹果汁的偏好性消费需求稳步增长,苹果汁国际市场需求不断增大,果汁加工业发展空间较大。中国苹果加工业正处在加速增长期,出口是拉动行业增长的重要力量,通过出口补贴和出口退税等财政手段以及信贷支持和利率优惠等金融手段,促进苹果汁加工产业发展,是实现中国苹果出口战略的重要途径。

第二,改变低价竞争策略,实施进口国消费偏好为导向的出口策略。在我国苹果出口市场上,价格对苹果出口的影响较低,盲目实行低价竞争策略只会降低出口企业利润水平和导致进口国的反倾销调查,对提高主要出口国的市场占有率意义不大。而且美国、俄罗斯等发达国家作为中国的主要出口对象,对苹果的口感、农药残留量和加工程度等品质要求较高,中国的出口产品较难满足其需求,表现在美、俄的进口需求弹性均小于国际市场平均进口需求弹性。为此,要提高在美国、俄罗斯等发达国家的市场竞争力,中国应改变低价竞争策略,以进口国消费偏好为导向,鼓励优质苹果种植,提高苹果汁的加工水平。

中国贸易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国际贸易;文化差异;贸易摩擦

一、背景介绍

正如哲学原理所讲,矛盾是普遍存在,这一原理也适用于国际间的贸易往来之中。中西文化差异的来源很多,但是影响较大的根源主要有地理因素、生活条件、传统思想,首先,地理因素主要是指中西在地理位置上的不同,中国这种大陆性的地理位置决定了国人的封闭性、经验性的特征较为明显,在性格和处事行为上比较追求稳定,比较而来,西方国家的海洋性地理位置,使得西方人民极具挑战性,对新事物充满好奇心。此外,生活条件的不同也有着很重要的影响,这种生活方式的不同主要是由于双方的经济观念所决定,中国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存在了上千年,经济思想较为保守,而西方国家的庄园式经济结构相对较为开放,使得双方在生活方式表现上有很多差异。此外,传统思想的影响根深蒂固,中国受儒家传统思想的影响较大,主要追求稳定,而西方的海洋文化思想注重逻辑而非和谐化。综上诸多原因使得中西存在很大的文化差异,并且这些文化差异表现在价值观、宗教信仰、思维方式等多个方面。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国际贸易获得较快的发展,对我国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越来越大,我国的主要对外贸易伙伴分别是美国、欧盟、日本、加拿大、俄罗斯等,但是由于跨国性的国际贸易往来,必然会遇到文化差异较大的问题,这种文化差异对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产生了一定的阻碍作用,比较明显的表现便是国际贸易中的摩擦纠纷较多,对我国同贸易伙伴之间的关系和双方的经济发展都会产生一定不利影响,这使得寻求缓解并利用文化差异的相关对策显得十分重要。

二、文化差异对国际贸易的影响

(一)文化差异对贸易市场的影响文化差异会影响人们的消费偏爱和相关消费心理,比如文化相同或者相似的国家在进行国际贸易往来时相对更加频繁,并且由于文化差异的影响,一些国家喜欢的商品在另一些国家却受到抵制,如穆斯林对猪肉的抵制,这使得猪肉制品对于这部分人群的贸易市场很小,因而文化差异对人们的消费情况产生影响,进而影响国际间贸易市场的选择。

(二)文化差异对贸易摩擦的影响在进行国际贸易时,国际间贸易摩擦时有发生,虽然很多时候都是由于国家之中的利益问题产生争执,但是不可否认的是,文化之间的差异也是很多贸易摩擦的根源之一。中国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讲求和气和稳定,但是对比来看,西方很多国家思想比较激进,比如美国的优胜劣汰的“政治资本主义”推崇成者为王败者为寇,这使得竞争思想较为普遍的存在,在进行国家贸易之时容易针锋相对,产生贸易摩擦,文化的差异带来的意识形态差异,思想不同带来的摩擦也会由此增多。

(三)文化差异对营销策略的影响由于国际间文化差异的存在,不同国家或者地区的文字表达、宗教信念、价值理念、思维模式、风俗习惯等多种方面存在着不同的表现,这使得不同人群在国际贸易中对于同一营销方式所传达的内容有着不同的理解,我国一些出口商品的主要买主大多是世界各国的华侨和华裔人士,这就对商品标签上的文字的使用上有着一定的要求,此外,翻译上、语言表达等多种文化的差异使得营销方式的选择上都要受到一定的考验。

三、相关对策研究

(一)增进文化交流为了保证国际贸易活动的正常进行,进行必要的文化交流显得必不可少,实施多种形式、多层次的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的文化交流,主要是在交流的过程中增进对彼此国家的语言、文化、相关,贸易习惯等文化方面的理解,主要可以通过多种形式的文化活动的举办来达到文化交流的目的,比如在外国举办文化年、文化展览等,增进当地人们对我国文化的理解,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消除由于文化差异带来的阻碍,促进不同文化交流与融合。

(二)求同存异、合作共赢在国际贸易关系中,虽然会因为文化差异产生一系列摩擦,但是合作共赢才应该是贸易双方所追求的共同目标,求同存异无疑是一条共赢之路。每个国家的文化经过长时间历史发展,必然有着其自身优秀和精华之所在,我国在国际贸易中不能故步自封,在将自身优秀的传统文化进行宣扬,传播到国外的同时,也要努力学习和了解外国的先进文化,加强文化交流理解,将其他国家的先进的文化融入到我国企业发展和贸易发展中,从而提升我国贸易竞争力。

(三)实施差异化营销战略由于不同国家有着各自的文化,这使得在国际贸易营销之中要充分考虑各个国家的不同之处,实行差异化营销战略。一方面,根据不同国家的不同偏好来制定具有针对性的营销战略,这需要面对不同国家时有制定不同的营销计划;另一方面,可以根据不同国家文化的差异为卖点,将中国独特的传统文化进行宣扬,作为中国化产品的营销卖点。

结语

中国贸易论文范文第6篇

关键词:中小企业;国际贸易;问题;对策 

近些年来,中小企业因为改革开放所释放出来的制度性红利、人口规模红利等,出现了非常引人注意的跨越式发展,并被视为国民经济发展的新兴力量。一般我们认为,中小企业在发展过程中,规模较小、分布较广、灵活性较强是其主要特征,而正是这些特征被认为是新兴力量的形成因素。可实际上近些年来,因为金融危机的余波影响,以及ICT技术的广泛应用,中小企业无论是从内部环境还是外部环境来说,都出现了基于国际贸易业务的全新变化,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注意[1],比如外部市场上的经济疲态应对,内部市场上的经济转型迎合等。在这样纷繁复杂的背景之下,探索福建省中小企业进行国际贸易之现实存在与可能存在的问题,具有较强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一对当前中小企业的认定

因为经济发展水平存在明显区别,世界范围内的中小企业界定是各不相同,按照我国颁布并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小企业促进法》,无论所有制形式如何,只要生产或者经营规模在中小型范围之内的,均可被纳入到中小企业的范畴之内。以此为认知前提,并参考了《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09〕36号)的内容,我国又了《中小企业划型标准规定》,对不同行业中小企业划分标准进行了确认(详如下表所示),在此标准之内,包含了资产数量、从业者数量、年营业收入几项参考因素,如果考察某一行业时,企业满足其中任何一条,均可以中小企业视之[2]。以此为标准,可以发现福建省GDP总额里面,中小企业的贡献超出50%,涉及到国际贸易的出口份额更是多于65%,在带动本省国民经济健康发展、促进就业率提升等方面的作用非常突出。据此我们可以认为:在福建省经济与社会发展转型阶段,中小企业无疑是其中一支关键性力量。

二现福建省中小企业当前基本情况

如果自此上溯至宋元时期,海上丝绸之路的繁荣,架起了福建省进行国际贸易的一座金桥,使本省与其他周边国家进行贸易往来有了现实基础。而从新中国成立至今,福建省本地的中小企业便扮演着国际贸易的重要角色,更是国际贸易进行改革的一支强大推动力量,文化领域、经济行业、生活范围等的持续性相互渗透,也给福建本地的中小企业以新的发展活动,让其可以更加自主地探索国外先进技术手段,利用虚心学习先进知识的办法来促进自我提升[3]。本地中小企业在进行国际贸易过程中,其地位是日益重要的,属于一支极为活跃的经济力量。如果详细分析之,则可以发现进行国际经济贸易的福建省中小企业里面,民营企业所占比重很高,虽然福建省进出口总额里面,民营企业迄今只占有百分之26.5%,然而其增长幅度却极为可观。近些年来,在中小企业得到了更大的进出口贸易权限的情况之下,它们正以非常敏锐的市场观察力以及随之而伴生的高度灵活化经营管理机制,表现出非常强的市场适应力与竞争力,在国际贸易活动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对于福建省而言,中小企业在出口产品中以纺织品服装见其特色,无论是鞋类、箱包类、玩具类,还是其他轻工产品,都有着天然的人力及区位等优势,而一些塑料日用品与金属五金品等,也占据着日益突出的份额,甚至与邻近的浙江省有匹敌之势。但是与此同时我们也需要注意到另外的问题,福建省中小企业也有和全国中小企业类似的经营贸易发展弊端,那就是大多出口一些劳动密集型产业所生产的加工类产品,产品层次较为低级,模仿多于创新,缺少在世界上具有影响力的自主品牌,同时因为企业在激烈竞争环境下的举措,导致了出口价格一直无法保持在稳定的状态。2017年,受一些国家紧缩贸易政策的影响,福建省进出口贸易总额较2016年下降了10.3%个百分点,中小企业在进行国际贸易时,出现了很大的机遇,而其面临的挑战也是相当严峻的。再者,极为明显的一点在于,和大型企业相比较,中小企业的劣势与问题还有不少,这些都需要逐步加以解决,最终使中小企业在国际贸易中的地位得到稳固。

三福建中小企业国际贸易中存在的问题

(一)企业存在融资方面的困难首先我们认为,由于风险的天然存在,中小企业无法得到大中型企业的有效担保,也难以在银行提供信用借贷方面率先出手。现在,中国虽然已经制定了相应的向好政策,可给中小企业进行担保的机构依然不足,这一点在中小城市体现得尤为明显。截止至2017年末,福建省内有资格给中小企业进行担保的机构,仅有不足300个,受此影响,只有不足20%的中小企业得到了数额并不充裕的担保和贷款。另一方面,刚刚起步的一些中小企业在出口信用担保机构方面,其规模与数量都呈上升趋势,可依然无法妥善处理当前遇到的问题。有些中小企业在出现企业生产经营资金问题时,往往首先想到的是寻找另外一些中小企业互相扶持与担保,可这样的办法近似于掩耳盗铃,只能造成企业长期发展的隐患与步履维艰[4]。最后,在中小企业信用管理以及分析评价方面,做出了一些尝试,可是至今没有形成相应的制度,因为中小企业资产数量、营业者数量、年营业收入都较小,在激烈市场竞争环境下,发生资金链断裂的问题是比较常见的,严重者会直接破产,最终难以偿还银行等机构的贷款,致使银行和企业遭受同样损失。在这种情况下,若是中小企业的信用管理体系完整度不足,银行也就更难以从中筛选出与贷款要求相符合的企业进行资金合作,直接导致针对中小企业的贷款操作审批环节的繁琐。

(二)企业优秀管理人才的不足放眼福建省内,很多中小企业管理者的经营与管理经验都是非常少的,往往都是在进入市场以后才逐步开始探讨,在实践操作中则用大量的教训累积起管理经验,而因为盲目追求短期利益,导致其对于长期发展战略目标持松懈无视态度。一些中小企业的规划不够长远,公司内部在管理结构方面也漏洞百出,无法真正形成行之有效的执行机制,如果进行国际贸易活动,这样的状态是不足以应对复杂多变的国际经济局势的[5]。而因为用人机制特别是激励机制的落后,中小企业在进行人才招聘时,也明显处于不利局面,对优秀人才期望值高但薪资待遇无法跟上便是其中的显例。中小企业内部进行决策管理的人员以家族人员为主,导致招聘到的优秀人才也难以发挥出真正的作用,无法真正投入到管理和决策中来,也造成了人才的浪费。

(三)企业产品结构方面的不足现在福建省中小企业在国际贸易特别是出口结构方面依然以资源密集型、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中心,自然或者无奈地将目光的关注点置于轻工、电子、服装等方面,出口结构单一的问题明显,无法有效提升产品附加值,更容易漠视国际市场的多元化需求与选择。在这种情况之下,虽然我们认可出口数量的增加现实,但也要注意到出口贸易在盈利方面的弱势,出口产品里面像机床、精密仪器等富于技术含量的产品数量依然偏少,总体技术是弱于国际平均水平的。这基本上根源于创新的落后、研发的不充分,很多核心技术均只有在购买他国产权之后才能实现,对于中小企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尤其不利。

(四)企业外部环境方面的忧患近些年来,以美国为首的一些国家采取了紧缩的贸易政策,甚至大打贸易战,对于中国所出口的一些产品采取反倾销措施,造成了福建省内一些产品的积压问题。当地中小企业本来就有经济基础弱、竞争实力低的问题,因此无法抵御这样的压力。另外,国际社会对于我国的人民币始终有要求升值的呼声,这对于中小企业的发展更是十分不利,这是由于中小企业重点借助低廉的价格增加贸易份额,当低价优势不再时,其处在国际贸易的被动局面是可想而知的。再者,在进行国际贸易时,信息交流的不对等与不畅通也是一个突出的问题,有效性更高的信息平台没有被构建起来,自然也属于外部环境方面的一大忧患。

四解决福建省中小企业国际贸易问题的主要政策

(一)调整融资方式与渠道本地中小企业需要对银行的不同融资方式产生足够的了解,积极接触有关的金融知识,以便以最为合理的方式引入资本。企业应当持续性深入了解与国际贸易有关的融资产品,对银行制定的一些信贷审批手续,以及政府所制定的出口流程加以明确,从而让融资方式更为合理。再者,还需要让企业处在完善的信用管理机制之下,用以保证借贷信誉度的合理性。

(二)改善企业创新体制对于中小企业来说,一定要切实调整改善经营管理理念,让更为先进的管理方法为本企业服务,特别是强调改革创新的必要性,让企业在高新科技方面更有发言权。为此从技术角度出发,中小企业便需要让科技研创人员进行更具自主性的研究和探索,努力开发形成与本企业、本区域情况相符的新产品,用以保证企业在国际贸易中的市场竞争力,使企业既能保留住传统的产品长项,又能够让产品或服务增加高新科学技术的分量[6]。再者,中小企业需要借助企业外部的先进资源,整合企业内部的潜在资源,让内外结合,力争企业文化的个性特征显现,再利用在职培训等办法,促进企业参与者知识水平与技术水平的同步进步[7]。

(三)培养国际贸易人才很多中小企业都难以避免家族式管理模式的弊端,国际贸易参与者很多原本都是由国内贸易参与者转型过来,素质上依然有偏低的倾向,所以中小企业一定要把国际贸易人才的培养与引入工作视为重点,建立起效果更加突出的用人管理机制,提供与人才能力相适应的薪资待遇。

(四)加大政府扶持力度各地政府需要视情况成立与中小企业发展相适应的专门事务机构,以此帮助中小企业进行技术革新,走向更加宽广的国际市场,特别是基于中小企业普遍存在融资难的问题,政府要给予相应的法规扶植,让优质中小企业有机会利用发行有价证券等办法实现融资,帮助中小企业走出经营管理困境。福建省中小企业在本地市场经济环境中的重要作用正在引起更高的重视,这样的重视是极具战略眼光的,有利于带动就业和改善民生,给社会的稳定健康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而若想真正带动本地中小企业取得蓬勃的发展,处理好其在国际贸易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则成为非常紧要的任务。

参考文献:

[1]郑欢.中小企业国际贸易融资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现代经济信息,2017,(12).

[2]白雪玲,李宏伟.我国中小企业国际贸易融资现状及对策研究[J].商场现代化,2016,(1).

[3]何爽,孟宪军.论中小企业国际贸易融资问题及解决措施[J].中国商论,2016,(3).

[4]徐晓亮.中小企业国际贸易融资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现代商业,2013,(7).

[5]王丽娜,张佰英.我国中小企业开展国际贸易的思路[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

[6]黄卫平,黄剑.以创新驱动引领中小企业发展[J].商学研究,2017,(4).

中国贸易论文范文第7篇

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RCA指数)是由美国经济学家贝拉•巴拉萨(BalassaBela)于1965年测算部分国际贸易比较优势时采用的一种方法,该指数可以用来反映一个国家某一产业贸易比较优势。如果数值大于2.5,那么表明该国服务具有极强的竞争力,如果数值在1.25~2.5之间,那么表明该国服务具有较强的国际竞争力,如果数值在0.8~1.25之间,那么表明该国服务具有中度的国际竞争力,如果数值小于0.8,那么表明该国服务竞争力弱。从图3可以看出,美国文化服务贸易的RCA指数一直维持在3以上,而且基本上保持稳中有升的状态,2007年甚至达到4,说明美国文化服务贸易具有较强的国际竞争力,显示出其文化出口大国的地位。英国和日本文化服务贸易的RCA指数保持在1.25~2.5之间,并且一直处在比较平稳的状态,表明英国和日本的文化服务贸易具有较强的国际竞争力。德国与韩国文化服务贸易的RCA指数在0.3~0.8之间,两国的文化服务贸易竞争力弱。2002~2011年,中国的文化服务贸易的RCA指数一直在0.08~0.15之间波动,反映出中国文化服务贸易的相对优势不足,文化服务贸易几乎不具备国际竞争力,与世界主要国家的差距较大。

2中国文化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的实证研究

2.1文化服务贸易竞争力的度量本文选取三个单一指标出口市场占有率指数(MS)、贸易竞争优势指数(TC)和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RCA),借鉴AHP层次分析法来计算文化服务贸易竞争力的综合指标CSI,计算结果如表1所示。

2.2自变量根据波特的“钻石模型”,本文选取的自变量为文化服务业机构从业人员数(L)、文化服务业机构R&D经费支出(K)、中国人均GDP(PGDP)、中国主要贸易对象GDP总和(WGDP)、互联网宽带接入用户数(Q)、文化产品贸易进出口总额(T)、外商直接投资(FDI)、政府对文化事业的财政支出(E)。

2.3模型回归由于自变量较多,为了防止自相关影响其准确性,这里将自变量分成四组,分别建立回归模型。(1)关于生产要素的模型:LnCIS=-0.687283+0.147499LnK+0.017273LnL(2)关于需求条件的模型:LnCIS=-9.632837+0.070343LnPGDP+0.708813LnWGDP(3)关于相关及支柱产业的模型:LnCIS=-4.391539-0.041218LnQ+0.40982LnT(4)关于企业战略、政府的模型:LnCIS=-2.358395+0.261815LnFDI+0.088043LnE

2.4模型结果分析从回归模型可以看出,生产要素中的资本投入要素、需求条件中的主要贸易对象GDP,即国外需求、外商直接投资、文化产品贸易发展水平对文化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的影响作用相对较大。人力资源、国内市场需求影响作用较小。互联网对竞争力的提升具有反作用,这与当今文化服务业与IT业的发展情况相符。

3提升我国文化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的对策

3.1健全人才培养机制文化服务贸易的流通环节多,形式多样,不同国家以及不同民族之间在审美偏好、语言环境和法律制度等方面差异较大。中国虽然具有劳动力优势,但是缺乏专业人才,尤其国际化专业人才更是稀缺。首先,中国应该重视高等教育,培养专业人才的同时鼓励专业人才对文化产业的基础研究,注重经济、艺术与科技等学科交叉发展。其次,对中国文化服务业的人才提供海外培训和深造的机会,提高对国际文化流行元素的鉴赏力。最后,通过优越的政策和经济条件吸引国外优秀的文化专业人才来我国工作、创业以及投资。

中国贸易论文范文第8篇

我国中小外贸企业很多都是劳动密集型产业,而且技术相对比较落后,科研水平不是很高,技术的创新能力不足。国际惯例一般认为,那些研发经费不到企业销售总额百分之一的企业难以生存。我国中小企业出口自主品牌不足也是其商品附加值不高的一个重要原因。

二、当前中小企业发展国际贸易的对策

1.完善相关政策,强化政府服务意识。面对当前中小企业发展国际贸易的困境,要把工作的着力点放在保持外贸增长以及进一步优化中小企业进出口结构上来。要稳定我国的外贸政策,一方面要积极用好出口退税、信贷等方面的政策,另一方面要加快转变中小企业外贸发展方式,建立科技发展、市场多元化,推进加工贸易的转型升级,调整和优化出口产品结构,提高劳动密集型商品的技术含量。要安排相应的资金,对那些自主创新能力比较强,设备更新快的企业给予相应的奖励。此外,要强化政府服务意识,建立中小企业国际贸易信息服务制度,对中小企业进行积极的引导,不仅要有针对性,还要有实用性,帮助这些企业利用好相关政策,增强信息辨别能力,从而不断弥补其在资金投入方面存在的一些不足之处。建立信息服务制度,还包含了相关政策上的普及和辅导工作,对中小企业进行国际贸易投资与发展方面的引导。

2.改善融资环境,解决融资难问题。首先,要建立为中小企业提供信贷服务的银行体系,对于那些符合国家产业政策以及技术标准的产品和企业给予贷款上的倾斜。商业银行在开展中小企业信贷业务的时候要实施差异化的政策。其次,要创新融资渠道,政府部门要积极发挥财政方面的优势,支持区域金融机构的发展,大力发展私募金融市场,并制定政策确保私募金融市场的健康发展,引导中小企业进行贸易融资,为他们贸易融资提供便利的条件。

3.提高技术水平,实行科技兴企。政府要引导企业进行技术引进的可行性论证,鼓励企业打造自主品牌,优先选择那些能尽快提高自身技术和知识积累的技术引进项目,这不仅能带来直接经济效益,而且可以使该企业在模仿应用中产生技术、知识积累效果,增强自主研究与开发的能力;同时,要加强监督管理,通过相关的配套措施如财政补贴、税收优惠、引资限制等措施,来激励和保障技术消化、吸收、创新、扩散,提高中小企业对国内外经济技术变化的整体应变能力。集中一部分精干的科技力量,采取多种形式,选择某几个领域,作为发展高技术产业的试点,跟踪世界水平,为不久的将来形成一定优势的高科技产业创造条件,为中小企业国际贸易的持续稳定发展积蓄后劲。

三、结语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