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职称医学论文范文

职称医学论文范文

职称医学论文

职称医学论文范文第1篇

如新闻报道能使尼克松总统下台,能使很多已经绝望的病人奇迹般得到社会好心人士的资助,能让孙志刚事件改变不符合社会进步与发展的城市制度……因此从概念上讲,个体的导向需求可以通过两个次级概念来界定:关联性与不确定性。我们就是生活在这样一个巨大的“潜网”之中。很多人对于社会的关注和了解往往只能通过社会媒介的报道,并且根据媒介的舆论向导而使我们进行正确的方向定位,识别正义的保护伞与邪恶的悬崖。

二、“议程设置理论”的积极作用

议程设置的理论地图自从经历了查普希尔的调查和研究之后,考察了新闻媒介对于选民认为具有重要影响力的议题的影响后。在三十五年之后的议程设置理论已经完全变成一种适用于多种社会情景的全面的理论。另外,也将“议程设置理论”归结为3个特殊的阶段:阐释大众传播与舆论过程的五个阶段;超越公共事务与大众传播,进入新的领域;阐释基本的理论概念。其实现实就是如此,在我们的生活中,越来越多的媒体丰富着我们的生活,这使得大家也越来越多地接触到了媒介来自于生活的各种情报,让我们足不出户就能够通过各种媒介了解到现在正在发生的各种事情,甚至是几个非常受关注的问题。不同的媒介也会通过重复或是强调突出来表现事情的重要性,使得受众议程也逐渐形成。因此,我们所处在的生活是一个巨大的“潜网”。各种知识和信源的传输,也会使得重要的信息通过不同的媒介重复地传输并且在受众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象。而大众传播的社会作用也是比较明显的。

(一)监视大环境

在监视环境的时候,媒介这个探照灯在不同的客体以及客体的不同属性之间不停地移动;公众也出现了一系列的学习行为。虽然在最开始的时候,受众通过接触了大众媒介,能够走出个人的小世界,而逐渐融入到这个大的环境中,另外会通过媒介选择一些经过筛选的话题,从而作为核心和要领宣传到其他受众的受知范围,这也就起到了传达的效果。

(二)达成社会各方面的共识

当受众更加深入地了解了整个社会环境之后,也随着更多受众对于媒介行为越来越多地接触,媒介议程也会与公众议程形成惯性增长,从而更广泛地接触媒介的行为,由此可以使得受众更加容易而且相信这些媒介议程。受众所没有意识到的是,他们已经无形中被大众传播的这些效果隐形地“控制”住,从而关注重大标题事件,关注不同媒介在同一时间重复率和曝光率最高的事件。因此,逐渐地形成对于少数重要议题的相关看法,以此达成共识。

(三)传承文化

探讨起媒介在传承文化方面的坚实作用也是非常卓越的。从较大的方面来看,媒介能够通过对于很多选民的意见和建议产生一系列的议程设置效果,而民主社会的正常运行也取决于参与民主选举的选民的文化与素质。因为美国的大选是每四年选举一次,所以说,每四年一个轮回也凸显出了文化的重要性。即便是四年才有的一次大选,也能够保持文化的源远流长不间断。媒介总是能够透过现实的反映与受众的感受来对于议程进行新的设置,甚至是由各个国家的社会体制所制约的。但是,如此的社会和体制形态总是能够将选民的文化素养与国民的受众文化相联系和匹配的。

三、结语

职称医学论文范文第2篇

高等职业医学教育是为基层一线岗位培养应用型人才,它要求以学生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以培养应用型高技能人才为目标。但目前医学检验专业仍沿用传统教学模式,以学科为中心,这种模式理论教学内容多、缺乏针对性、应用性,近几年虽然在专业教学上做了一些探索,在课程设置上做了一些调整,但改革的深度仍跟不上岗位需求。

1.1快速发展的现代医学使专业教学出现滞后性医学检验事业快速发展,仪器学科广泛介入医学领域,给传统的临床学科在疾病检测和诊断上提供了有力的支持,新的检验技术给医学检验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前景。随之而来的一些教学仪器设备随着医学的快速发展很容易被淘汰,如果继续使用则会加大与临床岗位之间的差距,而同时专业课程教师又缺乏临床实践经验,使医学检验技术专业课程教学发展严重滞后于临床医学检验技术的快速发展,加大了专业课程教学与临床岗位、工作任务之间的距离。知识陈旧,仪器设备老化,在教学内容跟不上社会需求,学生的动手操作技能不符合用人单位需求。近几年虽然在专业教学上做了一些探索,在课程设置上做了一些调整,但专业课程改革的深度没有跟上现代医疗卫生发展的更新速度。

1.2传统的“1+1+1”教学模式,不符合社会市场的标准长期以来,医学检验技术专业的1年基础课程教+1年专业课程教学+1年临床实习这种人才教学培养模式,培养目标很含糊,在专业技能培养上过分强调循序渐进,专业技能学习开始时间较晚,理论学习与实践学习没有形成一体化,加上学生基础薄弱,专业及相关技能学习时间又很短,学生的综合素质达不到社会市场的人才要求。

2医学检验技术专业的课程设置现状

目前我国高职高专院校医学检验技术专业的课程设置仍然沿用传统的以学科为中心的“三段式”,即普通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教育模式,其优点是以学科为中心,循序渐进教学,注重学科的系统性、完整性。这种课程体系在过去二十多年的医学检验教育中发挥了令人瞩目的巨大作用,为我国的现代化医疗事业培养了大批高素质医学检验技术人才,并且在未来的医学检验教育中还会继续发挥其积极的作用。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在医学科学和分子生物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传统的课程体系已经暴露出越来越多的缺点。通过文献的查阅以及对高职院校的医学检验技术专业课程设置情况的了解,各高职院校虽在教学上都做过多次改革,教学计划进行过更改,课程设置进行过调整,但改革的深度仍跟不上岗位需求,目前医学检验技术专业课程设置还普遍存在以下问题:

2.1专业教学缺乏连贯性大部分高职医学院校中课程体系分为文化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课程和专业拓展课程。基础医学课程教学是前提,为专业课程服务,是打好专业课程教学的理论基础支撑,专业课程和专业拓展课程之间应该互应,构成粗中有细、首尾相应的统一整体,但现行医学检验技术专业的课程教学模块之间却缺乏这些连贯性,以学科为中心,基础医学课与专业课程之间,界限分明,缺乏过渡和融会贯通。其次由于医学检验技术专业的课程教学教师,缺乏长期的临床实践经验,所以对医学检验技术专业课程缺乏连贯性与整体性认知,仅凭个人的教育理念和教材内容实施教学,导致与临床上工作任务脱节。

2.2部分教学内容陈旧,滞后于实际工作教材内容滞后于实际人才培养需要,虽然使用的都是最新出版的教材,但教材从编写、出版、发行到用于教学本身需要一定的时间。另外,教材编写作者以高校教师为主,而大部分的教师对医学检验工作第一线的了解毕竟是间接的,虽然一些高校已经对教师的临床实践有具体要求,但短期的临床实践不能代替实际工作的体会,而医学检验技术又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所以教材编写容易脱离实际,不能满足人才培养的需要。

2.3以学科为中心,不利于学生临床思维能力的培养由于学制短、学时多,三年制高职医学检验技术学生一般总学时在3100个学时,周学时数达30左右,教学超负荷运转,学生穷于应付,效果适得其反。尤其在基础医学课程上,课时数紧张,只能将课本中的重点章节稍以讲解,学生学到的知识零散,使得学科之间的知识不能前后连贯,基础医学知识与医学专业课程之间彼此脱节,更谈不上与临床的有机联系,缺乏整体灵活性。

2.4毕业实习课程没有量化的评价指标,质量难以控制普遍高职院校的毕业实习课程,在实习过程中与实习结束后缺乏质量的评价,如何要求实习生在实习过程中需要学习的技能,实际学到了哪些技能,学到的技能达到了怎样的水平,如何用一个量化的标准来衡量实习生的实习效果,目前都没有标准或缺乏切实可行的评价程序。而实习生没有一个明确的实习目标,不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不利于人才的培养。

职称医学论文范文第3篇

1、数据检查

医学资料必须淮确可靠,为保证数据的可靠性,对数据处理的第一步就是对数据进行核实。数据检查常用逻辑法和计算检查法。逻辑法:是根据两指标间的一定联系,粗略的判断数据准确性的方法,如在身高栏内为4500px而体重只有50k8时,其数据的正确性则值得怀疑,此时应对数据进一步核实查证;计算检查法:即验算数据右无错误。

2、数据分组

将研究对象根据研究目的和研究现象的一定标识分为若干组,以便在归纳过程中更能揭示研究对象的成分和结构,有利于分析和推断。分组务必注意以下四点:①分组只能在同质的基础上进行。⑨在不明确研究对象变化规律时宁可光分细一些,汇总后再根据实际情况并组。③分组时要注意习惯,以便于资料的比较。④分组时界限要清晰和连贯,不能分组界限不清、或组间有重叠或组间有间隙。

3、材料的取台

对研究结果可能完全同预期的一致或基本一致,有时也可能与预期的完全不一致。如出现实验结果与预期不一致时,不能轻易舍去,应仔细分析实验设计或理论依据,看实验设计是咨合理以及实验假设本身有无问题。在选样材料时既要注意材料的说服力,是否支持主题以及与主题的联系,如把与主题没有联系或关系木大的材料选人,则可冲淡主题;同时又安注意材料的全面性,应将与主题有关的各方面材料选人,才能从不同的角度闸叫主题观点,只有这样才可能写出高质量的论文。

4、材料的深化

职称医学论文范文第4篇

(一)调查对象本次调查对象为南京医科大学继续教育学院检验医学专业专科起点本科班就读的2009级78名学生。

(二)调查方法采用匿名问卷调查的形式,对学生的年龄、性别、获得专科文凭的年限、供职医疗单位的性质、单位级别、数目、论文形式、的期刊等级,以及至今未的原因等因素进行调查。

二、结果

(一)学生基本信息基本信息见表1,学生的年龄为23~40岁,平均年龄28.4岁,拿到专科学历的年限为2~14年,平均4.3年,工作年限为2~20年,平均为7.1年。78名学生中,有82.1%(64/78)供职于公立医疗机构,有62.5%(40/64)供职于基层医疗机构(民营医院和公司未计入)。

(二)情况对学生的情况进行统计,见表2。已经发表过论文的学生比例为28.2%(22/78)。在已的22名学生中,工作年限为5~20年,平均15.4年,参加工作时间较短的医务工作者中有的比例较小,在基层医院工作年限短的职工难度较大。近五年有需求的比例为74.4%(58/78),说明许多学生都有为了晋升职称而的迫切需求。因为有的需求,所以大部分学生选择了无所谓哪个专业和临床基础检验领域进行,这也符合基层医院医学检验科工作的现状,大部分为一些常规的检测项目,而一些新的检测技术较少。

(三)与未发表原因分析进一步对已和未的学生进行原因调查分析,在成功的学生中,有81.8%(18/22)的学生认为成功发表的原因在于晋升职称的要求。而在未的学生中,有57.1%(32/56)的学生认为论文写作太难,不知道如何下笔,有32.1%(18/56)的学生认为,虽然晋升职称需求,但是自己还没有到晋升职称的时间。

三、讨论

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成人高等教育已成为一种重要的教育形式,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和地位日渐明显。成人医学高等教育是我国医学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终身教育体系的构建和学习型社会的逐步建立,对医学从业人员的要求也随之提高,成人医学高等教育越来越多地受到重视。成人医学高等教育中的检验医学专业旨在提高中专起点或者专科起点的检验医学从业人员的基础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学生主要为学历相对较低的基层检验医学从业人员,同时也为他们知识水平的提高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成人检验医学高等教育授课的对象大部分来自各级基层医院,尽管他们中相当一部分已成为单位的骨干,但这些学生几乎没有接受过医学科研理论和方法的训练,缺乏基础与临床科研的实践活动。

而目前成人教育只是局限于给定参考教材的课堂教学,对于学生的科研思维和创新思维的提高效果不明显。医学论文是对医学领域进行深入探讨研究,经过分析、论证、推测、总结后得出的文章。通过对成人高等教育中的检验医学专业的学生进行情况的调查统计,可以初步了解他们的医学科研能力和创新思维。本次的调查结果显示,78名学生中有82.1%(64/78)供职于公立医疗机构,62.5%(40/64)供职于基层医疗机构(民营医院和公司未计入),与其他研究调查成人高等医学教育专业学生来源于基层结果相近。因为基层医院接受到检验医学方面新理论和新检验检测方法机会相对较少,增加了他们的难度。本次调查中已经发表过论文的学生比例为28.2%(22/78),也说明了这个问题。的22名学生的工作年限为5~20年,平均15.4年,说明虽然难度很大,但是通过在实践中不断的积累还是可以的。此外,近五年有需求的百分比为74.4%(58/78),说明许多学生都为了晋升职称而有的迫切需要。因为有的需求,所以大部分学生选择了无所谓哪个专业发表和临床基础检验专业发表,这也符合基层医院工作的现状。

在成功的22名学生中,有81.8%(18/22)的学生认为成功发表的原因在于晋升职称的要求,属于被动,这也说明外在的压力可以促进论文写作,这也提示医院可以采用一定的措施,挖掘医务工作者的潜能,促进他们发表更多的论文。而在56名未的学生中,有57.1%(32/56)的学生认为论文写作太难,不知道如何下笔,有32.1%(18/56)的学生认为,虽然晋升职称需求,但是自己还没有到晋升职称的时间。这也说明需要对他们进行论文书写方面的指导。

职称医学论文范文第5篇

本研究以中日友好医院、北医三院、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解放军三o六医院、北京市公安医院和北京空军466医院六家医院的内科、外科、放疗科和急诊科的100名临床医生为调查对象,采用调查问卷和访谈等方式收集相关数据,共发放问卷100份,回收有效问卷97份(其年龄和学历分布见表1)。问卷调查项目分为3个模块:(1)调查对象的个人信息,包括年龄、所在科室、学历和从事医务工作的时间;(2)调查对象的信息查询习惯和水平,包括日常信息查询的频率、接受培训的次数、经常使用的网络资源以及对图书馆的使用情况等;(3)满足不同信息需求的信息查询和获取途径,主要分为3类医学信息需求,即临床医生在解决临床问题、追踪医学最新进展和提升个人地位等3个方面。通过调查发现医生在获取信息方面采用的主要方式、对图书馆的利用情况和日常信息的检索习惯。调查数据分析分为3个步骤:(1)用Excel表格录入数据,建立备用数据库,并根据统计量做出图表;(2)用SPSS1910软件对部分数据组进行统计和对照分析,通过V2检验得出结果,P值是进行检验决策的重要依据,当P<0105时,认为对照组有显著差异,当P<0101时,认为对照组有非常显著的差异,当P>0105时,认为对照组没有显著区分;(3)结合与医生的结构化访谈补充问卷调查存在的数据缺陷,进一步对调查结果进行深入分析并得出结论。

结果与分析

1信息查询习惯和水平

临床医生日常的信息查询习惯和水平与其在临床实践中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有很大关联[11],甚至可以说,每位医生的检索习惯和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其获取相关信息的效果,也体现了自身信息素养的高低。由于医院里医生数量众多,不同年龄、科室、学历等背景造成的信息查寻习惯各不相同,水平也参差不齐。以下利用问卷对每位医生在日常工作中进行信息查询和检索的频率、对各种网络医学资源的了解和使用情况、对图书馆的利用情况和每年参加培训或重大学术会议的次数进行统计归类,根据统计结果来分析医生们的信息查询规律及其原因。

1.1出于业务需求进行信息查询、检索的频率

临床医生因为业务需求而进行信息查询、检索的频率很高,其中14%的医生每天都要进行不同程度的查询,40%的医生每周都要进行信息查询,只有13%的医生每个月才进行一次检索查询,另外有33%的医生不定期进行检索(图1)。这说明信息检索行为是陪伴临床医生每天工作的/重头戏0,检索能力的高低直接关系到检索结果的质量和其指导临床实践的效果。分别用不同科室、年龄和学历分组进行卡方检验,双侧P>0105,即日常业务信息的检索频率与科室、年龄和学历无关。

1.2了解或经常使用的网络资源

临床医生在日常检索活动中最常使用的检索工具或网络资源为国内医学数据库(如CBM,万方医学网)和通用搜索引擎(如Google、百度),比例分别为34%和29%,而国外医学数据库(如PubMed,Medline,EMBASE)的使用相对次之,为25%,使用医学搜索引擎(如MedicalMatrix,Medscape)和专业期刊网站(如FreeMedicalJournals,High-wirePress)的比例分别为5%和7%(图2)。由此看出,临床医生对网络医学搜索引擎和专业期刊网站有一定了解,但人数比例相对较小,使用率低,这些优秀的免费网络资源没有被充分的利用起来。对于国外数据库的使用,按照学历,即本科组和硕博组,用SPSS做卡方检验,得出结果:V2=241624,df=1,双侧P<01001,表明两组存在非常显著的差异,即硕博学历的临床医生对国外数据库的利用率远远高于本科学历的临床医生(图3)。另外通过中外文献调研、问卷结果分析以及对几位医生的访谈得知,在当今大的网络环境下,各国临床医生,尤其是比较年轻的医生,对Google、百度等非专业搜索引擎的使用都非常普遍,虽然对其信息可信度有一定质疑,但多数情况下还是持认可态度[12],特别是对GoogleScholar的评价较高,认为其准确程度堪比专业数据库。他们认为这类搜索引擎方便快捷、便于使用、信息量大且包含了各种数据和图片、可以化简繁复的信息查询步骤并且可以通过一些问题共享来扩展自身的知识面。另外,对于临床医生来说,跨学科的基本知识也是工作中经常使用的,这类搜索引擎正好能满足这些综合性的信息需求,同时Google等搜索引擎可提供与PubMed等很多专业数据库的链接,查找起来方便快捷,可以起到桥梁的作用。对于检索字段的选择,有40%的医生选用/关键词0字段(图4),说明医学文献的关键词是临床医生日常检索最常用的检索项目,也最能全面地表达文章中的核心内容,因此做好关键词的表述有助于更加高效准确的查找信息。

1.3对图书馆的利用情况

临床医生对图书馆的利用情况如下:13%的医生每周都要去图书馆查找资料,14%的医生大约1个月去1次,58%的医生在有需要的时候才去,15%的医生基本不去图书馆(图5)。在这里用SPSS对本科组和硕博组对图书馆的利用情况做卡方检验,得到结果:V2=131591,df=1,双侧P<01001,表明两组存在非常显著的差异,即硕博学历的临床医生对图书馆的利用优于本科学历的临床医生(图6)。

1.4每年参加讲座、培训或学术会议的次数

临床医生经常要参加各类培训和会议,以不断扩充、更新自身的医学知识和技能,因此,参加学术会议是医生获取医学信息的重要渠道,尤其是用于追踪某些最新的治疗方法或新药物的研究进展时,各类医学学术会议代表了前沿方向,对于/查新0具有很高的价值。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有43%的医生每年要参加5~10次重要学术会议,36%的医生每年参加1~5次会议,有21%的医生每年要参加10次以上的会议。

2不同信息需求下的查询途径

临床医生在工作中的信息需求主要有3类:解决临床中遇到的问题、追踪某些新疗法新药物的研究进展以及在评职晋级时撰写论文。问卷中涉及到的各种信息查询途径都是医生们在临床实践中经常使用的,但由于每位医生的个人偏好不同,所选择的获取途径也不同。利用SPSS软件的频次统计和卡方检验功能,结合其个人信息进行分类统计后发现,医生们在满足上述3类信息需求时所表现出的这种/偏好0在某些背景下是有其原因和规律性的。

2.1解决临床问题的检索途径

医生在临床实践中所要解决的不是一般化的抽象问题,而是具体病人的具体问题[13]。问卷结果显示,临床医生在日常工作中遇到问题,需要针对某一病症查找其解决方法时,有26%的医生通过查房、会诊、病例讨论来了解和获取信息,19%的医生通过向同行咨询、商讨获取信息,31%的医生通过查阅专业期刊等文献资料获取信息,24%的医生通过网络搜索引擎或专业数据库查找信息。可以看出,临床医生在解决临床问题时所使用的方法多样且比较平均,很多医生同时选择几种途径获取信息,既包括了期刊、同行讨论、查房会诊以及含金量最高的各种专业数据库,因为其收录的文献含有经过同行专家评议的研究成果,是一手的资料来源,也包括了Internet通用搜索引擎,因为这类检索工具由于使用便捷,信息量大,并且可以简化繁复的查询步骤。

针对选项中涉及的这4种检索途径:¹对选择使用/查房、会诊、病例讨论0解决临床问题的医生按年龄45岁以下组和45岁以上组用SPSS作卡方检验,得到结果:V2=91333,df=1,双侧P=01015,按照P=0105的检验标准,可认为两组有显著差别,即45岁以下的年轻医生更偏好于通过查房、会诊或病例讨论来解决临床问题。通过访谈了解到,这种交流和讨论之所以成为众多临床医生最常用的一种获取信息的方式,原因主要有3个:首先,每个医生擅长的方向不同,在临床上不可能面面俱到,通过这种交流能够更全面的了解其它相关信息;其次,在这种与同行的讨论中往往能激发临床上某些新的思路和灵感;最后,由于疾病的诊治经常有多学科并存或交叉的情况,因此通过与不同科室的专业医生交流、讨论和会诊能有效地解决这类相对复杂的综合性问题。

º对选择使用/查阅专业期刊等文献资料0解决临床问题的医生按年龄45岁以下组和45岁以上组用SPSS作卡方检验,得到结果:V2=81044,df=1,双侧P=0103,按照P=0105的检验标准,可认为两组有显著差别,即45岁以上的临床医生利用查阅期刊来解决临床问题的人数比例远远高于45岁以下的年轻医生。医学期刊是介绍国内外医学科学发展动态、反映医学领域前沿工作的重要载体,也是传递医学信息、开展学术交流的主要平台[14]。临床医学中一些疑难问题的解决方法和新知识的获取,大部分要从医学科技期刊中得到,因此医学期刊对于从事医学及相关科学的工作人员来说,无疑是最重要、最丰富和最可靠的信息来源。

2.2追踪最新进展的检索途径

当临床医生需要追踪某种新的治疗方法或某种新药物的研究进展时,有31%的医生通过网络搜索引擎或专业数据库获取信息,29%的医生通过查阅期刊或国内外会议录获取信息,23%的医生通过参加学术会议获取信息,17%的医生通过向同行咨询、商讨获取信息(图10)。一名合格的临床医生应能够将最新的医学知识和技术应用于临床实践,不断追踪最新的科研成果、技术和诊断治疗方法,这就要求医生们经常翻阅相关文献,跟上现代医学的最新进展。在这里,网络搜索引擎或专业数据库、期刊及国内外会议录获取信息、学术会议和同行之间的咨询等方法综合起来共同满足了临床医生对信息查新的需求。需要指出的是,很多医生会选择Internet上便于查找的丰富资源,但通用搜索引擎对搜索到的文献不加鉴别,因此会产生大量的无关信息,且这类搜索引擎不包括Mesh等医学主题词表,不能提出相关概念帮助用户缩检或扩检,加上网络上的健康信息存在误差和不确定性,会带来潜在的危险,因此在这类信息的利用上也存在很大争议。

2.3评职晋级撰写论文的检索途径

当临床医生出于提升个人地位的原因(如评职晋级等)搜集信息时,有39%的医生通过查阅期刊或国内外会议录获取信息,21%的医生通过参加学术会议获取信息,21%的医生通过网络搜索引擎或专业数据库获取信息,19%的医生通过参加进修培训获取信息(图11)。发表医学论文是医生们晋升职称的重要依据之一,医学论文既是传播医学信息的工具,又是交流临床经验的手段;既是宝贵医学资料的书面保存,又是医学信息检索与利用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撰写医学论文时,大部分的医生会通过查阅期刊或国内外会议录获取信息,可见医学期刊对于从事医学及相关科学的工作人员来说,无疑是最重要、最丰富和最可靠的信息来源,也是获取最新医学信息的重要来源,更是广大医务工作者资源交流的平台。一些高水平的学术期刊能及时报道有重大意义和应用前景的学术成果、指明学科或课题研究的发展方向,刊中的一些病历讨论、专题讲座栏目对临床医生来说更是接受继续教育的极好资料。

3信息素养在临床实践中的作用

医生是终身的学习者,信息素养可以增强医务人员终身学习的能力,也可以帮助临床医生克服日常信息查询中遇到的障碍。首先,信息沟通是临床医生每天都要例行的程序之一,除了同行之间的信息交流以外,医患之间的沟通也是非常重要的信息来源,医患双方的信息素养决定了其表达能力的高低,进而还可能会影响到治疗的效果。其次,当医生们有意识的主动提高自身的信息素养以后,一些临床上遇到的信息查询问题会迎刃而解,使其可以轻松获得所需的高质量信息。由此可见,提高信息素养才是帮助临床医生有效获取信息的根本途径。

3.1同行及医患信息沟通的基础

医院是一个特殊的/信息聚集地0,医院组织的各种会议、培训、进修等活动给医生们提供了交流的场所,同行之间的交流成为医生们的一种社交方式,这种行业特有的信息交流活动成为临床医生获取信息的一种非常常用的方式,在同行之间的交流中,准确的语言表达和丰富的临床知识都能充分体现出每位医生的个人信息素养。而临床医生平时与患者及家属沟通比较多的信息主要包括患病原因和怎样治疗这两个方面,对于某些疾病可能还需要交待如何预防的问题。医生们认为患者的这些主诉和描述信息非常有价值,因为收集资料的第一步就是询问病史,这是每个医生必须掌握的基本功,而且对于有些疾病来说,比较于辅助检查,患者所提供的描述信息更有利于判断病情。因此,医患双方信息沟通能力的好坏都直接关系到医生病情判断的准确程度以及对症治疗的效果。

3.2信息获取障碍的解决办法

临床医生日常工作繁忙,没有太多时间和精力进行全面的信息查询,其获取信息的主要障碍有3个:信息过载、缺乏时间和技术障碍[17],调查中得知,很多临床医生并没有接受过检索培训,只是在有需要的时候通过请教他人或者自学来进行信息查询,所以一些医生表示自己目前的计算机和检索知识不能满足或是只能部分满足平时的信息需求,有些时候不能很直接快速的找到自己想要的信息,因此,通过提高个人信息素养来提高查询效率是十分重要的。

结论

职称医学论文范文第6篇

教学实践离不开教学理论的指导,根据博士研究生英语教学的特点,确定建构主义作为其指导理论。建构主义理论最早由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J.Piaget)提出,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5]。获得知识的多少取决于学习者根据自身经验去建构有关知识意义的能力,而不取决于学习者记忆和背诵教师讲授内容的能力。建构主义提倡在教师指导下的、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既强调学习者的认知主体作用,又不忽视教师的指导作用。教师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传授者与灌输者。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被灌输的对象[6]。因此,建构主义教学模式可以概括为:以学生为中心,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由教师起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作用,利用情境、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最终达到使学生有效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意义建构的目的。

2中医院校博士研究生英语课程教学改革

教育部1992年颁发的《非英语专业研究生英语教学大纲》中研究生英语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具有较熟练的阅读能力,一定的写、译能力和基本听说能力,能够以英语为工具进行本专业的学习和研究。该培养目标注重阅读能力的培养,却忽视了语言输出能力的培养和不同专业学生的英语学习需求,需要各院校根据地区差异和专业特点在教学实践中进行调整和完善。目前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是博士研究生英语技能的培养与所从事的职业和科研工作不相关或不实用[7],导致教学效果不佳,因此博士英语课程亟需进行改革。山东中医药大学每年招收非英语专业博士研究生约70人,涉及15个中医相关专业,英语课程为其必修学位公共课程,开课时间为博士一年级两个学期,课时分别为90和54学时。为了解博士研究生对英语学习的需求,本研究对2012级68名博士研究生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博士生希望英语课程教授的内容依次为:英语学术论文写作和发表能力(43%);国际会议英语口语表达能力(26%);中医典籍翻译能力(23%);英语听说能力(8%)。该调查结果表明博士研究生非常注重英语课程的实用性,希望通过课程学习解决学历教育和职称评审当中的论文写作和发表难题。另外,博士研究生也希望通过参加国际会议和翻译中医典籍,将中医文化传播至世界范围。这种层次较高的需求在以前的教学中未得到应有的重视,这是博士英语课程备受冷落的原因。鉴于此,有必要对中医院校博士研究生英语课程的改革进行探索,重新确立培养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考核机制。

2.1培养目标根据中医院校博士研究生的专业特点和需求,确定其培养目标为:

2.1.1中医英语和医学英语阅读、翻译能力能熟练阅读和翻译英文医学文献,掌握中医英语翻译技巧,能将中医文化和中医知识翻译成英语,传播到国外。

2.1.2英语学术论文撰写和发表能力能用英语撰写中医和医学学术论文,掌握文献信息检索方法和学术论文格式规范和写作要求,并能根据期刊要求改进论文。

2.1.3国际会议英语表达能力能听懂并用英语表达自己的专业见解和研究成果,掌握国际会议规则和跨文化交际技能。上述培养目标的落脚点仍是英语的听、说、读、写能力,但其内涵截然不同,体现了中医院校的学科特点和博士研究生的实际需求。

2.2教学内容与培养目标相适应,博士生英语课程的教学内容也发生了变化,可分为3个模块,每个模块约占45学时,分述如下。文献阅读和翻译模块以英文文献和中医典籍为研究对象,学习文献信息检索技能,熟练获取所需文献资料,理解英文医学文献的主要内容,并掌握将中医典籍翻译成英文的方法和技巧,这一模块的设计契合了中医院校博士研究生提高专业知识和促进中医文化国际传播的目的。学术论文写作模块重点涉及英文科技论文写作规范和发表流程,并介绍科技论文的写作思维、结构模式和语言特点。这一模块是为了提高博士生学术论文写作和发表的技能,满足他们完成学历教育和职称评定的实际需求而设。国际会议交流模块以国际学术交流英语为内容展开,介绍国际会议规则,了解国际会议范式表达和会议环节,注重文稿组织、演讲阐释、即席答辩、主持讨论等英语会话技能的提高,实现国际化人才培养的目标。选用的教材不再局限于之前的《中医英语》,而是增加了《中医英语翻译技巧》《医学英语阅读》《学术论文写作与学术规范》《国际会议交流英语》等,并以SCI等权威检索机构收录的论文为范例,辅之以学术前沿动态信息和国际会议视频等,丰富学生的输入性知识,提高课程教学的实用性和真实性。

2.3教学方法传统的博士研究生英语教学方法以教师讲解和灌输知识为主,教学方法单调乏味,教学效果得不到保障。结合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提出的“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4大要素,在各模块教学中采取项目教学法和小组教学法,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良好学习环境,可极大提高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和教学效果。项目教学法以完成真实任务为教学目标,为英语学习提供真实情境和意义构建的平台,而小组教学法增加了学生互相协作和会话的机会,提高了课程参与度和学习积极性。在文献阅读和翻译模块,确定每组同学完成两项任务,比如,一是从SCI论文中找出近2年内发表的、被引用次数超过30次的、作者母语为英语的5篇相关医学论文,并分析其优点和缺点;二是选取中医典籍如《黄帝内经》中的某一篇章,将其翻译成英语,并与其他翻译版本比较异同,分析各自的翻译指导理论。每个小组均需将其任务完成情况向全班同学做出汇报,听取同学和老师的评价,并回答他们的问题。而其他同学和老师都要根据小组的表现填写评分表,作为小组成员的日常项目得分,其他模块亦可照此展开项目教学。例如在学术论文写作模块,确定的任务是完成一篇符合SCI要求的论文。教师首先以SCI来源论文作为范例进行讲解,分析论文结构和选题依据,体会写作思路和语言特点,学习论文写作规范和格式要求。继而引导学生查找相关资料,选定题目,构思框架,最终完成论文的写作,该过程可使学生对论文布局和语言使用有全新的认识,并掌握SCI科研写作的脉搏。小组成员主要在选题论证和论文修改环节发挥作用,通过互相讨论达到共同进步的目的。国际会议交流模块,主要以讲座和情景模拟展开教学。通过讲座介绍国际会议规则和语言特点,并利用音频和视频资料在课堂上营造国际会议现场氛围,使学生身临其境,通过扮演不同的角色如主持人、演讲者和提问者等锻炼学生随机应变和英语学术交流的能力。上述模块的教学由英语教师、医学专业教师和外籍教师共同完成,分别发挥其专业特长和擅长技能,帮助学生解决任务完成中遇到的困难,指导他们完成所有模块的任务。

2.4考核机制教学考核包括终结性和形成性评价两个部分,对于每个成员在小组活动和项目完成中的表现进行不间断跟踪记录,由教师、同学、个人3方共同打分进行考核,所得成绩按比例计入课程总评。学期末的考试由面试和笔试两部分构成,听取学生的口头报告和论文陈述,力争涵盖课程的全部内容。

3需要注意的问题

职称医学论文范文第7篇

1.1基础数据

集期刊作为现阶段高校教学与科研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学者评价、基金申请、职称评聘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对其全面评价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同时,“双一流”建设的逐步推进,需要积极探索一流成果的计量与评价分析方法。应南开大学图书馆Altmetrics研究组要求,Altmetric.com提供2016年1—12月Nature高网络关注度TOP100论文的相关数据,数据采集时间为2016年12月22日。本研究的“高网络关注度”是指论文被网络关注的程度较高,主要采用Altmetric关注度指数(AltmetricAttentionScore)来衡量、排序,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网民对论文的参与度,而“参与”包括论文被阅读、下载、引用,被在线社交媒体、博客、新闻媒体提及,在学术书签(如Mendeley,CiteUlike,F1000Prime等)被收藏、推荐等[10-12]。Altmetric.com有关于各指标所占权重的详细评分算法。

1.2数据组合与软件应用

Scopus数据库是目前全球规模最大的引文数据库,收录了5000多家出版社的21500多种经同行评议的出版物,包括期刊、会议论文、丛书、专利等[13]。在Scopus官方网站的基本检索界面选择DOI字段,依次获取基础数据集中论文的作者、被引频次,数据采集日期为2016年12月30日,对这些异构化的数据组合进行分析。统计分析软件为IBMSPSSStatistics22.0。

2研究结果

2.1作者分析

统计结果显示:Nature高网络参与度论文的篇均作者数为7;48篇论文的作者数量为1,6篇论文的作者数量为2,20位以上作者合著论文所占比例仅为10%;单篇论文作者数量最多为41位。值得注意的是:有1篇论文没有作者署名(doi:10.1038/538427a),本研究将其视为0个作者;有2篇文章(doi分别为10.1038/nature16549和10.1038/nature20148)不仅包括非团队作者,也包括团队作者,仅统计非团队作者数量。

2.2学科分析

从学科分布(图1)来看,顶级期刊高网络参与度论文的学科分布相对均衡,其中23篇为医疗健康科学,19篇来自人文社科研究,14篇来自生物科学领域。专业基础型学科所获得的关注则相对偏少,高网络参与度论文最多的是物理学(9篇),而数学、材料学则较少(各2篇)。空间发现和环境问题也引起了许多关注,相关论文2篇。人文社科领域范围比较广泛,涵盖儿童教育、出版压力、政府政策等诸多方面。与2015年Altmetrics热点论文[7]相比,2016年Nature的Altmetrics热点论文学科分布更加均衡,不再以生物医学论文为主导。

2.3收录引用与文献类型分析

对于引文数据库来说,收录是基础,引文是基于对数据库收录文献的引用。对文献类型的分析发现,Nature文献类型不同,其收录引用差异较大。表1为2016年Nature高网络参与度论文被引用情况。从表1可以看出,Scopus数据库收录的类型为News的零引用论文占10%,有引用(被引频次不为零)的论文占25%,未被Scopus数据库收录的零引用论文占21%;Scopus数据库收录的类型为Article的零引用论文占3%,有引用(被引频次不为零)的论文占38%,未被Scopus数据库收录的零引用论文占3%。

2.4Nature影响因子与CiteScore分析

2016年12月8日,Elsevier出版集团依托JournalMetrics平台衡量期刊影响力的重要指标CiteScore,目前其所涵盖的期刊数量为22618种,是《期刊引证报告》中有影响因子(ImpactFactor,IF)期刊的2倍多[14]。如图2所示,Nature5年IF在40上下波动,而CiteScore仅在15上下波动,二者差异较大。

2.5指标覆盖率分析

由表1对Nature论文的收录与引用统计可知,并非所有Nature论文均被Scopus数据库收录与引用,因此,数据集的引用数据未进行统计。本研究中,覆盖率是指非零值文献占总文献量的比例,可一定程度上反映该指标在科学评价中的可利用价值。表2显示,所有论文均有在线关注,但关注度指数差异较大,这反映出高影响力论文的网络参与度也参差不齐,其他Altmetrics指标数值变化较大。

2.6标识符PubMedID、arXivID分析

PMC(PubMedCentral)是一个提供有关生命科学与生物医学的回溯性电子期刊全文数据库,由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国家医学图书馆创建和管理[17];arXiv[18]作为开放获取的资料库,目前收录物理学、数学、非线性科学、计算机科学、定量生物学、定量金融学、统计学等学科的在线出版文献,可方便科研人员和检索论文,论文上传到arXiv,明确科研成果首发权,避免争议,推进学术传承。PMC、arXiv论文可接受同行随时随地的评论,扩大成果交流范围,对加速科学研究成果共享、助力追踪学科前沿进展大有裨益。查看Altmetric.com提供的Altmetrics数据,发现83%的Nature高网络参与度论文有PubMedID标识符,4篇论文具有arXivID,可通过PubMed、arXiv获取这些文章的元数据。这说明这些论文在投稿至Nature前,曾在这些开放获取的在线出版平台。

3结果与讨论

顶级期刊的影响因子、论文被引频次与其价值或作者水平存在相关关系,但非因果关系。本研究结合Altmetrics文献计量学工具,总结、分析2016年Nature高网络参与度论文的特征,以期对我国科技出版提供借鉴。

(1)高网络参与度论文的合著率为52%,这反映出顶级科研成果研究过程中的困难程度和完成研究成果所必需的知识结构。一般认为,合著率越高,论文的学科发展水平和学术质量越高。合作既综合了所有作者的智慧,又增加了不同学科间的交叉与融合,扩展了研究深度,实现了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有助于产生新的研究热点。

(2)各学科分布相对均衡,人文社会科学论文占19%。Nature论文学术价值高、可读性强,适应科研人员、大众需要,是其了解自然基础科学领域最新研究动态及前沿消息的重要来源,尤其是生物、医学、物理等学科。News栏目向公众传播科学新闻,对科学研究进行评论,向大众进行科学普及,同时兼具较高的科学价值,常被新闻媒体作为最新科学信息的最可靠来源加以引用。因此,被引频次高的文献不一定都是原创论文。

(3)Scopus对Nature论文选择性收录,从本研究来看,News的收录仅占28.97%。Nature创刊伊始即为周刊,每期刊登的论文中,被认定为“引用项”的仅有三个栏目:通讯(Letter)、研究论文(Article)、消息和观点(News&Views)。Garfield[19]研究指出,除“评论”外,Nature归为“引用项”的栏目是“研究论文”和“通讯”。穆蕴秋等[20-21]研究发现Nature削减学术论文数量以提升IF,而且综述论文普遍具有引用优势。本研究发现,Nature相同年度的CiteScore低于IF,被收录或者引用的文献类型为Article与Review,Altmetric.com提供的文章类型包含通讯。

(4)Blog、Facebook、Twitter、Google+、Reddit、Mendeley、newsstory覆盖率较高,可用于探讨顶级科研成果在网络上的关注程度及其传播规律,这些线上交流应与现实中的交流同等对待。新闻、博客包含的信息丰富,且评论具有针对性,社会反响大,能产生更持久的社会影响力,大部分社交媒体只是转发,仅起扩散作用,但这些指标均可表征网络参与度,体现出其传播渠道的多样性。

(5)83%的高网络参与度论文有PubMedID标识符,4篇论文具有arXivID,这些标识符可以追踪文章的来龙去脉,保障作者首发权,此外也扩大了传播途径,有助于获得较高的用户参与度,包括收藏、点赞、评论、推荐等,在一定程度上造就这些高网络参与度论文。

职称医学论文范文第8篇

1城市环境地球化学调查的技术路线

1.1采样点布置方案

目前,国外的城市环境调查一般在两个区域进行,即郊区和城区。在郊区的调查一是为了确定城区的背景值,写作论文二是获得城-郊地理变化区域内元素分布的地球化学变化梯度。如Lind等在瑞典的斯德哥尔摩市调查土壤重金属的含量时,以城市最繁华地带为中心,分带布置样点,带距为0~3km,3~9km和>9km[5];Birke等在德国柏林市的调查中就包括大范围的郊区区域[3]。通过对比城-郊区的地球化学特征来揭示人类活动对城区地球化学环境状况的影响程度。

为了调查城市不同区域内的环境地球化学状况,研究不同的用地类型对元素分布的影响,分别在城市的不同功能区域分类取样,即:郊区土壤、工业区土壤、居民区土壤、商业区土壤和农业土壤[3-5]。主要采集表层土壤(0~5cm)。在不同类型区域内选择代表性点位取垂向土壤剖面样品。城区的土壤难以实现均匀的网格化取样,一般按公园和绿地的分布随机布置取样点。

1.2采样介质

环境地球化学的采样介质包括土壤、大气、水、水系沉积物、生物样等。但目前城市环境地球化学调查主要集中在土壤、大气颗粒物(或气溶胶)、大气降尘等三种。其中较常用的是采集和分析城市浅层土壤样和降尘样。

在街道两边或高层建筑物顶部收集降尘并结合地面土壤是城市环境地球化学调查的主要方法。如Rasmussen等在渥太华市内取居室内灰尘、附近的街道降尘和公园土壤进行比较来研究该市的环境质量[6]。降尘和土壤对比调查,即可查明元素在不同介质中的污染水平,还有助于分析污染物的来源。

2城市环境地球化学的解释与评价

2.1城市环境的地球化学解释

城市环境调查结果的地球化学解释是指对城市环境中重金属元素的分布特征、成因及其来源进行解释,写作毕业论文研究元素地球化学分布模式、迁移转化规律和机理,建立城市环境地球化学调查成果解释体系。

2.1.1元素来源判别

对城市环境中污染物的来源及成因进行分析判断是城市环境地球化学调查的重要内容。多元统计方法在研究城市环境的物源判断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并以聚类分析和因子分析为主[7-9]。不同来源的元素在因子分析中常常进入不同的主因子或表现为聚类分析中的不同元素组合,根据元素的组合特征来区分元素的来源。如Manta等在意大利的城市土壤中发现了Cu、Pb、Zn人为源的因子组合,而V,Ni,Mn,Co等元素作为自然源进入另一因子,并在聚类分析中组合在一起[8]。

城市环境物源判断的另一重要方法是富集因子(EF)法,它是一种能反映不同地质环境的化学元素比率方法,用代表陆地来源的元素(如Al、Ti、Zr和稀土元素等)和代表海洋源的元素(Na)作为参考元素对样品中的元素含量进行标准化,以平抑自然差异对元素含量的影响,在此情况下出现的较高的富集因子值即意味着人为源的存在,这种方法在环境地球化学判断

元素来源及富集程度中具有非常广泛的应用[10-11],特别是在大气颗粒物或气溶胶介质中的应用效果尤为显著。其计算公式为[11]:

EF海(X)=(X/Na)气/(X/Na)海(1)

EF壳(X)=(X/Na)气/(X/Na)壳(2)

其中,公式(1)为判断海洋源的计算公式,以Na为参考元素;公式(2)为陆地源的计算公式,以Al为参考元素。(X/Na)气、(X/Na)海、(X/Na)壳分别代表元素X在大气颗粒物、海水及地壳中的含量。

通常将EF>10作为大气颗粒物的人为源标志。但在粒径为2.5μm的大气颗粒物中,EF>5即为人为源的标志[12]。

2.1.2元素分布类型及成因

在世界范围内的城市土壤中重金属元素含量普遍偏高,但在不同的城市中变化很大,这依赖于城市的历史年代、经济发达程度、写作硕士论文不同的用地类型、汽油的添加济成分、车辆元件的组成等,在城市环境元素分布及成因的解释中应综合分析以上各种因素。城市交通是产生重金属元素的重要途径之一,如Cu通常是汽车润滑剂的组分,而Pb曾一度是汽油的防爆剂,Sb可以作为闸垫材料。因此,交通是城市中Cu、Pb、Zn、Sb等元素的主要来源。Romic等发现,燃烧和道路交通,尤其是轮胎的磨损和消耗是城市区域内Cd的主要污染源[7];Moller等在大马士革调查时认为交通是表层土壤中Cu、Pb、Zn等重金属元素富集的主要原因[9]。与历史久远的工业化城市相比,相对年轻的城市具有较低的重金属含量,如非洲的哈博罗内市[4]比悠久的重工业城市伦敦[2]、柏林[3]的表层土壤的重金属含量偏低[9],Li等发现,城市公园土壤中Cu,Pb和Zn的含量与公园的年龄之间具有明显的相关性[1],即城市历史越长,重金属含量越高。元素在表层土壤中的分布明显依赖于城市用地及工业类型,如Birke等[3]在柏林市调查中发现,Al,K,Si,Na,Sc和Ti主要是自然源,即与母质的组成有关;工业区域倾向于被Cu,Cd,Zn,Pb,Hg污染;农业区由于大量使用化肥和污泥,富集Cd,F,Cr,Hg,Ni,Zn和P元素。尽管非洲的哈博罗内市比较年轻,但它的不同区域仍然受Cr,Co,Ni,Cu,Zn和Pb等元素不同程度的污染。如城市中心和工业区的Co,Cu,Pb,Zn等元素污染,农业土壤中的Cr,Ni污染,居民区及工业区的Zn污染[4]。

2.2城市环境地球化学评价

2.2.1污染程度评价

将郊区土壤背景值与城市各功能区含量进行比较是了解城市环境污染水平最常用、最直接的方法。如瑞典斯德哥你摩市Hg在市中心土壤中的含量是郊区背景值的20倍,Pb和Zn在市区中的含量也远远高于背景值[5];在柏林老工业区,Cu的最大值是背景值的2050倍,Cd是1638倍,Hg是1780倍[3]。通过同一城市不同功能区内元素含量的对比以及不同城市之间的对比,也常用来评价城市环境的污染水平。

农业土壤与城区内土壤不同,除了农用化学品外,大气沉降、污水灌溉、垃圾填埋场等都会对农田中的重金属积累产生重要影响。对这部分的污染评价,比较有效的评价方法是地质积累指标法(Igeo)和富集因子法(EF)。对大气污染物的评价,富集因子法尤为有效。

2.2.2生态效应评价

(1)气溶胶的生态效应评价。大气固体悬浮物的粒径大小具有来源特征,粗粒源于陆地尘埃,而细粒源于燃料的燃烧[13]。颗粒越细,危害越大,极细的颗粒物可通过呼吸进入人体,粒径小于10μm(PM10),尤其是小于<2.5μm(PM2.5)的粒子,会导致哮喘,甚至死亡[14]。因此,生物圈气溶胶中的重金属含量具有高度的生态风险性。

(2)元素生物有效性评价。研究元素生态效应的常规方法是连续偏提取法,在城市环境调查中,也有相关的研究实例,如Zhai等调查发现,写作医学论文由交通引起的人为源的Pb主要以有机质吸附和铁-锰氧化物态存在[4];香港和伦敦的路尘中,Pb,Zn主要以铁锰氧化物相存在,Cu主要以有机质吸附态存在[15]。影响降尘中元素有效性的重要因素是降雨的pH值。一般情况下,在较低pH条件下元素易于溶解,Alloway等报道其可溶性Cd平均为总量(降尘量)的60%[16];这可能是由于人类活动输入的硫和氮的氧化物使雨水酸化。因此,在易出现酸雨的城市区域具有较大的生态风险性。

3城市环境地球化学调查应解决的重点问题

3.1开展城市环境的立体空间调查

目前城市环境地球化学调查主要集中在土壤和大气,缺乏系统的地下水及地表水资料。在城市环境的地球化学元素循环过程中,起源于自然地质作用和人类活动的元素在土壤-大气-水-生物系统内迁移转化,借风力作用进入大气中的元素通过干湿沉降进入土壤和水体。世界各国所进行的城市环境地球化学调查,获得了大量土壤和大气颗粒物等方面的资料,但结合水体和生物样的调查不多。如果采样介质涵盖环境生态系统中的各个环境因子,将有助于综合分析重金属元素在城市环境系统中的迁移转化规律,建立元素在城市环境系统中的循环演化模型。

3.2确定城市环境调查的污染指示物

城市区域内浅层土壤样及农业土壤深、浅层样是目前国际上广泛使用的城市环境调查指示物,但是,以何种粒度的样品作为指示物尚没有统一。Birke等在柏林市的土壤调查中分析了<2mm粒度样品[3],写作职称论文而有的作者用沉积物中<2μm的粘土组分进行污染评价,而用<63μm的泥粒作相态分析[17]。细粒组分含有更多的粘土矿物和有机质,对重金属元素的吸附力强,使重金属元素倾向于在细粒组分中富集[1],所以表层土壤的细粒组分,如<63μm适于作为污染评价的指示物。

其次是大气颗粒物或是气溶胶。由工业排污、燃料燃烧、机动车交通等引起的污染物,多以气态、颗粒物或气溶胶等形式存在[5]。一般情况下,污染物含量依赖于粒径大小,颗粒越细,越具有毒性效应[16],因此Fairley等认为,PM2.5适于作为颗粒物质引起的风险评估[17]。

另外,重金属通过自然作用和人类活动进入大气圈,它们主要以分子或颗粒物形式通过大气圈进行大规模的迁移[18]。在英国城市区域内Cd的大气沉降速率为3.9~29.6g/hm2·a,郊区为2.6~19g/hm2·a[7]。所以,城市区域内的表层土壤和路边尘土是大气沉降污染的有效指示物。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