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越南市场经济逻辑生成范文

越南市场经济逻辑生成范文

时间:2022-08-20 04:37:04

越南市场经济逻辑生成

一、逻辑基点:内外交困的经济社会形势

内外交困的经济社会形势之所以构成越南社会主义定向市场经济的逻辑基点,是因为,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规律是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历史之手”。那么,一种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的生产关系究竟是如何生成的?众所周知,生产关系归根结底由生产力所决定,但是,这种“决定”并不是机械的决定。因为,生产力并不是生产关系的唯一决定因素。从理论上说,生产力是人们利用资源生产社会利益的力量,生产关系是人们在分割这一社会利益中形成的社会关系,生产力只能生产出作为分配对象的社会利益,而不会自动生产出人们的利益关系。只有当人们把争取自身利益的主体目的渗透到生产力中,占有和分配生产力要素及其产生的利益结果,才能形成生产关系。可见,在生产关系的生成中,除生产力外,社会的主体力量也在其中起决定作用———生产关系是由生产力和社会的主体力量结构共同生成的。①正因为生产关系并不单纯由生产力所决定,所以常常与生产力发展的要求相冲突。在人类历史的每一时代,从矛盾的发展趋势和最终结果看,生产力不会始终受制于生产关系的束缚,生产关系最终是一定要符合生产力发展要求的,此即历史唯物主义所阐明的“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规律”的内涵。当一个社会面临危机难以为继时,为避免社会经济崩溃,要求生产关系发生变革的社会主体力量必然会取得优势地位,从而推动生产关系变革,实现历史进步。越南当时所面临的正是这样一种经济社会危机。为了“快、猛、稳地走上社会主义”道路,越南在社会主义改造及建设中照搬苏联模式,无视生产力发展水平,片面追求生产关系变革,实行所谓“官僚集中包给制”,结果不仅未能实现社会经济发展目标,反而严重破坏了原有的生产力,整个社会、经济陷于崩溃的边缘。表现在农业上,整个农业生产严重衰退,以至于作为农业大国的越南,竟然需要大量进口粮食以弥补缺口,问题的严重性可见一斑。工业生产也是如此。越南在南方对私营工商业名义上实行改造,实际上是取消,在全面没收工商业者的生产生活资料后,将其强行驱往条件恶劣的所谓“新经济区”。激进的政策严重挫伤了工商业者的积极性,直接导致越南第二个五年计划(1976—1980)“悲惨地失败”,不仅没有达到计划指标,部分项目甚至呈现下降趋势。“官僚集中包给制”的生产关系已经严重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并以经济社会危机的形式表现出来。日益严峻的经济社会形势,迫使1979年越共四届六中全会调整生产关系,采取一系列“新经济政策”。调整后的生产关系在一定程度上符合人们争取自身利益的主体目的,生产积极性得到相应释放,但是,临时性、权宜式的政策措施显然不足以使社会经济走出困境,几经反复之后,至1985、1986年时,通货膨胀和市场紊乱日趋严重,经济社会形势更加严峻。1986年12月越共六大不得不直面现实,提出越南党和国家正面临“四大危机”:即经济落后危机,国际竞争危机,党内腐败危机以及和平演变危机。为了克服经济社会危机,促进生产力发展,越南开始了一场以市场经济为取向的、全面的制度革新。

二、逻辑进程: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的理论更新

(一)制度革新:体制模式的历史性转换在历史唯物主义看来,任何社会要获得发展,必须在保证维持简单再生产的基础上,通过某种力量将一部分剩余劳动投入社会再生产,以实现扩大再生产。迄今为止,人类只发明了两种组织扩大再生产的方式,即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计划经济在越南被称为“官僚集中包给制”,其理论思路是:从根本上消除资本,尝试不通过市场,而是通过政府意志来将剩余劳动投入到生产系统,进行扩大再生产,以避免资本扩张悖论。实践证明,这种经济模式适合于落后国家实行模仿型工业化。然而,计划经济本身有着致命缺陷:一是动力严重不足。由于政府垄断了全社会的资源配置权力,社会成员只能听命于政府安排,完全处于被动地位,因而常常动力不足。二是不利于技术创新,尤其不利于与当前技术体系相冲突的原创性、体系性的技术创新。这是因为,技术创新过程无法预先计划,而且成熟的技术体系对于新生的创新产业具有“排异性反应”,计划经济则用政府权力加强了这种排异性反应。三是政府以公权力支配社会剩余劳动过程中,不仅面临着政府官员的理性能力风险,而且面临着政府官员的自身道德风险,极易产生等级制社会结构。而在现代化大生产条件下,按劳分配实际上不可操作,最后必然蜕化为平均主义分配模式———简单地按劳动时间分配。②这些缺陷表明,计划经济具有深刻的历史局限性,在其潜力耗尽后,必然会出现生产效率下降,进而引发经济社会危机。越共六大全面检讨了越南的社会经济问题,明确了革新是越南的唯一出路。然而,制度革新从来都是一项无比艰巨的社会工程。理论是实践的先导,制度革新的社会实践要求理论上首先取得突破。横亘在越南制度革新面前有两大理论障碍:一是“什么是社会主义”的问题,二是如何看待“市场经济”的问题,对此如果不能取得认识上的突破,制度革新必然举步维艰。

(二)社会主义阐释:从“本质主义”到“生成主义”社会主义是带着克服资本主义根本矛盾的历史使命出场的,但对于什么是社会主义,却经历了从“本质主义”到“生成主义”两种不同的阐释路径。阐释路径的创新,实质上是社会主义观念的更新。依照“本质主义”阐释路径,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一是生产资料公有制,二是计划经济,三是按劳分配。进而,社会主义建设被视为一个实施某种理性设计方案的建构过程。这种阐释表面上非常“马列”,实际上带有空想色彩。经典作家曾明确指出:“共产主义对我们来说不是应当确立的状况,不是现实应当与之相适应的理想。我们所称为共产主义的是那种消灭现存状况的现实的运动。”③社会主义作为共产主义的低级阶段,当然也是如此。而依照“生成主义”阐释路径,社会主义并不是某种具有固定性质的实体,而是一个“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的历史过程。其中的关键,一是发展生产力,二是实现共同富裕。根据这一阐释,社会主义建设实质上是一个探索适应本国社会发展需要的生成过程。关于“什么是社会主义”的问题,越南是在制度革新过程中逐步明确的。早先,胡志明继承了马克思把社会主义看成是一种比资本主义更加发达和美好的社会的观点,并据此对社会主义提出了很多简明的解释。比如他认为,社会主义是“不断发展的社会,物质越来越丰富,精神越来越好”;“社会主义就是如何使民富、国强”等。④在这些思想中,已经隐含了将社会主义理解为一种“消灭现存状况的现实的运动”的理论因子。将社会主义建设理解为一个探索适应越南社会发展需要的生成过程始于越共七大(1991年)。此前的越共纲领均把社会主义作为理想目标,而越共七大通过的《社会主义过渡时期的国家建设纲领》则明确指出,社会主义既是直接目标,又是全党全民为实现目标而进行的实践活动。相应地,在关乎全局的所有制问题上,从把所有制看成主要是目标,转变为看成既是目标又是手段,并创造性地提出,允许多种经济成分存在和发展符合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从而为长期未能解决的所有制革新问题清除了理论障碍。

(三)市场经济:通过资本“祛魅”实现理论更新资本“祛魅”,意指将人们原先对资本的曲解、误解等等先入为主的偏见去除,还原资本的本来面目。对社会主义国家来说,资本“祛魅”意味着结束了对资本力量长期以来的恐惧与敌对的态度,因此意义重大。资本究竟是什么?经过“祛魅”之后可以看出,资本不过是“投入到生产中追求增值的作为社会关系力量的剩余价值”。⑤作为一种社会关系力量,“资本”不等于“资本主义”,正如“社会”不等于“社会主义”一样。从“剩余价值”,到“资本”与“市场经济”,再到“资本主义”,是三个不同层次的问题。第一层次:剩余价值。马克思以其深刻的洞见,将社会劳动分解为两个部分:必要劳动和剩余劳动。剩余价值即由剩余劳动所创造。一个社会,只要存在剩余劳动,就必然存在剩余价值。在历史上,从原始社会后期开始,一直到将来的共产主义社会,都必然存在剩余价值。第二层次: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当剩余价值获得了某种“社会关系力量”,从而以之来配置社会资源进行扩大再生产时,它就转化为“资本”;而这种“社会关系力量”,就是“资本力量”。一个社会,如果使用资本力量来组织扩大再生产,它实行的就是“市场经济”。所以,实行市场经济的社会不一定就是资本主义社会,如果资本掌握在人民手中,由代表全社会共同利益的社会主义力量所引导和控制,资本力量最后为人民服务,这样的社会依然是社会主义社会。第三层次:从资本到“资本主义”。一个社会,如果资本力量成为实现资本家集团利益的工具,实行的就是资本主义经济制度。更进一步,如果资本家集团将资本力量扩张到经济系统以外,用于支配国家权力和意识形态,从而使整个社会上层建筑都成为资本增值的工具,这样的社会形态就是资本主义。⑥资本“祛魅”在越南经历了一个长期而艰难的过程。越南建国后,长期奉行计划经济模式,排斥资本和商品经济。至20世纪70年代末,经济社会危机使越南领导人不得不反思,并实行“新经济政策”,在极为有限的程度上利用了资本配置社会资源的功能。但在越共六大前,越南领导层虽然感受到了“官僚集中包给制”的危害,但对利用资本逻辑发展生产力的认识是初步的,没有超出计划管理机制的旧框框。制度革新的前提乃是思维的更新。越共六大指出,革新首先要从思维更新做起,自我扬弃错误认识。其中的一个关键,就是要更新对资本的认识。越共六大提出,要从根本上废除“官僚集中包给制”,承认商品生产和市场机制的客观存在,实行“生产资料社会主义所有制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商品经济”的提出,标志着越共对资本的认识向前迈出了重要一步。随着制度革新实践的不断发展,理论探讨的不断深入,越南社会对资本的认识水平也日益提高。1991年越共七大充分肯定了六大的革新路线,指出六大以来的重要成就之一是“初步形成了在国家管理下按照市场机制运行的沿着社会主义定向发展的多种成分的商品经济”。“社会主义定向”的“商品经济”这一提法的出现,具有引领革新思维的作用,促使制度革新的目标模式逐步明确。1996年越共八大提出,建立按市场机制运行的多种成分并存的商品经济,进一步强化了市场机制的作用。2001年越共九大提出,我们党和国家“一贯主张长期实行社会主义定向的、受国家管理的、按市场机制运行的多种成分的商品经济。这正是社会主义定向市场经济。”这标志着,越共已经将“社会主义定向市场经济”确立为越南在社会主义过渡时期的总的经济模式,市场被看作是一种发展经济的手段。通过艰难的资本“祛魅”,终于实现了对市场经济的理论更新。

三、逻辑结论:社会主义定向市场经济

如何理解“社会主义定向市场经济”?越共认为,它是越南在社会主义过渡时期的战略路线和总体经济模式,是社会主义定向的、有国家管理的、按市场运行的、宏观计划调节的并通过国家法律监督的经济。2006年越共十大将其具体化为四项基本内容:(1)明确国民经济的社会主义方向;(2)强化政府职能并提高管理水平;(3)发展各种基本市场业务,且引导其按照健康竞争的机制运行;(4)促进各经济成分和经营组织模式的发展。可见,社会主义定向市场经济既不是自由市场经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也不完全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而是一种具有越南特色的经济模式。根据越南理论家杜梅成的概括,社会主义定向市场经济属于政治经济范畴,它反映了社会经济的目的和本质,即在国家管理下按照客观规律(尤指市场经济规律)来确立崭新的和进步的生产关系,按社会主义方向来发展多种成分的商品经济。⑦笔者认为,越南实行的“社会主义定向市场经济”的目标模式,实质上是把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相结合。一方面利用资本力量解放并不断发展生产力,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为实现社会主义提供物质技术基础,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另一方面,坚定地走社会主义道路,将资本力量纳入社会主义“以人为根”(即“以人为本”)的轨道,最终实现把越南建设成为一个“民富国强、社会公平、民主、文明”国家的战略目标。这一目标模式的提出,根本上取决于越共对国情的定位。经过多次挫折与危机之后,越共逐渐认识到,越南的经济社会基础薄弱,仍处在“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初级阶段”。社会主义过渡时期是一个长期而艰难的过程,而“初级阶段是整个大过渡中的小过渡”。为了完成建设社会主义、跨越资本主义这一艰巨而复杂的历史使命,越南的首要任务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为此必须利用资本力量来配置资源。但是,资本具有自我扩张的本性,如果完全听任资本力量自由发挥作用,就像“新自由主义”所主张的那样,必然会导致“资本扩张悖论”———经济悖论、生态悖论和人的发展悖论。为了防止悖论发生,就必须在政府的管理下,由代表全社会共同利益的社会主义力量予以导控,使资本力量服务于社会主义建设。

结合使用“计划”与“市场”两种机制来建设工业化,这在越南历史上称得上是一次重大的制度创新。正是这一制度创新及其成功实践,使越南步入了经济发展的“黄金时期”,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综合国力显著增强。从2002年开始,经济增长率连续6年保持在7.0%以上,大大高于其他东盟国家。⑧与此同时,民生也得到极大改善。到2008年,人均GDP历史性突破1000美元,提前实现了2010年人均GDP比2000年翻一番的战略目标。⑨四、有益启示:一切从“历史环境”出发从越南社会主义定向市场经济的逻辑生成中,我们获得一个有益启示:社会主义建设不是一个实施某种理性设计方案的“建构”过程,而是一个探索适应本国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生成”过程,因此,不可能存在一种统一的建设模式;各国必须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立足于自身实际,独立探索适合于本国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一切都取决于它所处的历史环境”。⑩认清这一点,对于思考诸如中国社会主义向何处去,21世纪国际社会主义运动向何处去这些重大问题特别有意义。“历史环境”这一哲学范畴,是马克思在思考东方社会的历史命运时提出来的。历史环境是人类社会具体历史条件的总称。在功能上,它包括内部环境与外部环境。内部环境是历史主体生存和发展的内因。在历史的每一阶段,历史主体都会“遇到一定的物质结果,一定的生产力总和,人对自然以及个人之间历史地形成的关系,都遇到前一代传给后一代的大量生产力、资金和环境。”瑏瑡除物质结果外,内部环境还包括精神结果。外部环境即马克思所说的“国际关系”,它是历史主体生存和发展的外因。在历史唯物主义看来,一国的历史环境构成了该国人民实践的客观前提,对该国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历史环境不同,它的历史命运也不同。正如恩格斯在致约•布洛赫的信中所说:“我们自己创造着我们的历史,但是第一,我们是在十分确定的前提和条件下创造的。其中经济的前提和条件归根到底是决定性的。但是政治等等的前提和条件,甚至那些萦回于人们头脑中的传统,也起着一定的作用,虽然不是决定性的作用。”

越南革新开放之初,内部环境在物质结果方面表现为严重的经济社会危机,尚处于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历史时期;外部环境表现为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处于低潮,资本主义依靠科技革命继续在全球扩张,但和平、合作和发展是时代大趋势,反映了各国人民的迫切要求。越南选择社会主义定向市场经济,并不是随意而为的,而是在立足本国历史环境与顺应历史潮流的前提下,历经风雨,进行艰苦卓绝探索的结果。对于社会主义实践者来说,必须在立足本国历史环境与顺应历史潮流的前提下,探索一条既符合时代要求又具有本国特色的发展道路,这正是越南社会主义定向市场经济的逻辑生成给予我们的有益启示。

被举报文档标题:越南市场经济逻辑生成

被举报文档地址:

https://www.meizhang.comhttps://www.meizhang.com/yxlw/scjjlw/609506.html
我确定以上信息无误

举报类型:

非法(文档涉及政治、宗教、色情或其他违反国家法律法规的内容)

侵权

其他

验证码:

点击换图

举报理由:
   (必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