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市场需求下的经济学专业人才培养探讨范文

市场需求下的经济学专业人才培养探讨范文

时间:2022-03-15 09:20:00

市场需求下的经济学专业人才培养探讨

摘要:经济学专业的人才培养要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顺应国家创新战略发展的时代要求,将“能力”培养作为人才培养模式的着力点和核心内容,培养出具有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基于“能力”培养的经济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包括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明确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以及为实现此目标而制订的一整套人才培养方案、培养方式、教育教学评价机制等。

关键词:经济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设计;教育教学评价机制

经济学专业的人才培养既要符合经济学专业发展的特点,也要顺应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时代要求,紧密结合经济发展优势,遵循高等教育发展的内在规律,构建符合国家经济长远发展的特色鲜明的人才培养体系,为国家的经济发展培养高素质人才。

一、经济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确定

(一)何为人才培养目标

“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在一定的现代教育理论、教育思想指导下,按照特定的培养目标和人才规格,以相对稳定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管理制度和评估方式,实施人才教育的过程的总和。1998年在教育部召开的第一次全国普通高校教学工作会议上,时任教育部副部长的周远清对这一概念作出过阐述,他认为所谓的“人才培养模式”,实际上就是人才的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以及实现这些培养目标的方法或手段。它具体可以包括四层涵义:培养目标和规格;为实现一定的培养目标和规格的整个教育过程;为实现这一过程科学的教学方式、方法和手段,以及与之相匹配的一整套管理和评估制度。因此,当我们考虑经济学的人才培养模式时,我们首先要考虑的是经济学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是什么?也就是说经济学要培养什么人?

(二)以能力为评价指标的经济学人才培养目标的设定

本科人才培养目标是高校对于“培养什么样的人才”的理性思考和周密设计,具有价值导向、标识价值和激励价值(王严淞,2016)。人才培养的目标要符合社会需求,而社会对人才培养的需求来自于人的自身能力的高低。这种能力的不同使人就业于各行各业中。那么,“能力”的内涵是什么?从经济学专业角度看,能力应该包括熟练的外语能力、经济数学运用能力、计算机操作能力以及经济活动实践能力。这是基本的能力,这些基本的能力通过进一步的科研和实践锻炼形成了人的创造力,创新得以实现。因此,从市场需求出发,经济学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应该是建立基于能力培养的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

(三)以培养“能力”为主的经济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中指出,要通过支持学生参与科研、社会实践等实践教学环节提高培养创新型人才的能力。在不同的视野角度下,“能力”通过大学的课程体系安排来实现,又通过科学的教学方法、方式加以提升,并通过一整套管理和评估制度保证人才培养的实施水平和效果。

二、基于能力培养的经济学专业课程体系设计

(一)经济学专业人才培养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是指在一定的教育理念指导下,将课程的各个构成要素加以排列组合,使各门课程要素统一指向培养目标的系统(崔颖,2009)。课程体系的设计要以培养方案为依据,使每一门课程的设置都对应有特定的培养目标(李刚,2014)。一般情况下,经济学专业课程体系包括,通识通修课程模块,学科专业课程模块,以及科研训练与综合性实践教学环节。通识教育模块主要由通识教育必修课程、通识教育选修课组成。通识教育必修课一般包括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模块、体育、军事理论、大学外语、计算机应用基础等课程。而通识教育选修课程,则根据各个高校的不同的培养理念,所安排的课程有很大的差异性。如复旦大学,在“培养具有人文情怀、科学精神、专业素养、国际视野,在今后二十年能成为各行各业的领袖人物和栋梁之才的人才培养目标”的指引下,其通识教育按照学科领域划分为人文科学与艺术、社会科学与行为科学、自然科学、医学与药学四组课程,学生通过各学科之间的综合、交叉与渗透,极大的获得必要的价值分析、探究方式与能力的训练,形成合理的思维方式和准确的观察判断能力,并明确今后的修读目标和主攻方向。学科专业模块一般分为学科基础课、专业必选课、专业选修课。学科基础课程由若干门理论经济学课程、应用经济学课程和管理学课程组成。专业必修课程以规范严谨、精炼优质为建设目标。专业选修课程侧重知识的交叉跨度、强调专业前沿信息。科研训练与综合性实践教学环节包括科研实践与案例、毕业论文、第二课堂等等。

(二)经济学专业人才培养课程体系

设计以能力培养为主的经济学专业培养思想,就是要贯彻因材施教的教育教学理念,坚持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在充分尊重学生意愿和要求的基础上,实行分类分层次培养。根据经济学的学科特点,形成以学术创新为导向的理论经济学学术人才培养方向和以就业创业为导向的商务应用经济学人才培养方向。具体来说,在通识教育阶段,按照本科人才培养的“宽口径、厚基础、重能力、求创新”的本科教育原则,构建以素质教育为取向的通识教育课程体系,推进人文艺术类、社会发展类、哲学思维类、数学方法类等与经济管理相关专业知识之间融会贯通,在最基本的知识领域为学生提供多学科交叉的精品课程,提高学生素质教育修养。在学科专业模块,建立“基础+理论+扩展”课程体系,即学科基础课程按照基础性、公共性和学术性原则设置,具有完整规范的知识体系,能够使学生获得严格的学科基础训练;专业必修课程以规范严谨、精炼优质为建设目标。专业选修课程侧重知识的交叉跨度、强调专业前沿信息,它具有三个方面的扩展性,一是在内容上是专业必选课的补充和扩展,强调学生对经济学各个领域的探索和学习;二是在层次上是专业必选课的深化与拔高,强调学生对经济学学习的广度和深度;三是它在定位上适应了个性化的需求,更能增加学生学习的兴趣。通过通识教育、学科专业模块教育,学生在一定程度上自主地选择了是倾向于学术研究的方向还是以就业为导向商务应用方向,既满足了学生个性化发展,又提高了学生对市场的适应市场,提高了就业层次。通识教育模块和学科专业模块对学生基本能力的实现都是非常重要的。以创新性为思想,搭建科研训练与综合性实践教学环节。实践教学是大学本科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也是以能力培养为主经济学专业人才培养理念的必然要求。搭建科研训练与综合性实践教学平台要注意三个原则,一是一体化设计思想,把学生的毕业设计和其科研训练以及相关创业创新教育、第二课堂等放在一个平台上统筹设计,明确达到的目标和任务,培养学生用所学知识提出、分析和解决问题,自觉寻求新理论和新方法,在实践活动中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进而使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得以实现。二是要对实践教学环节的整体运行过程进行考评和把控,真正把实践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落到实处,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更好地为国家提供创新型人才。

三、基于能力培养的人才培养过程

贯彻“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并重”的教育理念,从过去的“以知识为中心”转变成“以能力为中心”的人才培养新模式,进一步创新人才培养过程,把传统固定的教学过程转变为教学互动的选择性过程,把传统的知识传授过程转变为以能力培养为中心的教学过程,全面引入现代教学方法和技术,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通过讨论式、体验式、探究式、案例式、在线式、情景式等现代多种教学方法,改变过去的“以教师为主”的教育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问题,不断提升创新能力。引入信息技术和现代教育技术,引入经济管理类跨专业仿真模拟实训训练,改变传统教学手段,实现经济学信息资源的互通共享和经济学教育模式的改革与创新。引入本科生导师制度和创建经济学实验班,使教师更好地对学生因材施教,进一步加强专业指导和学术引导。聘请企业界相关人士或者邀请国内外大学的知名学者就其擅长的经济研究课题,展开专题讨论。探索多种国际合作培养模式。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国际性学术交流活动。努力探索多种联合培养模式,开拓学生的国际化视野。

四、基于能力培养的教育教学评价机制

改变应试教育背景下的僵化教育教学评价体系,鼓励教师把创新方法、创新精神融于课堂教学过程,鼓励学生大胆创新、勇于创新。细化学生的学业评价体系,加入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考核评价指标,鼓励学生参与教师的纵向、横向课题,鼓励学生参加部级、区市级的学科竞赛、科技和科研活动,鼓励学生在校期间在教师的指导下发表学术型论文和创新性科技论文。凡是在学期间获得的各项学科竞赛奖励,经学校教务处等相关部门认可后可登记在册,计入学生本人学籍卡,并作为学生评选奖学金、优秀学生、优秀学生干部、免推研究生、推荐国际、校际访问学者等条件之一,引导学生积极创新。全面改革考试制度,鼓励教师根据课程特点、课程学习的目的和要求考核学生的学业成绩,注意发挥考试制度对学生的引导作用,运用考试指挥棒来引导学生自觉培养创新能力。同时通过改善教师科研激励、奖励机制,形成以科研促教学、教学科研相统一的机制。支持教师积极加强国内外学术交流,积极承办全国性学术会议。鼓励教师将学科前沿的最新成果融入课程内容中,激发学生的学术水平和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钱书法,崔向阳.基于创新教育的地方财经类高校经济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探索[J].中国大学教学,2012,No.259(3):38-40.

[2]李刚.经济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郑州师范教育,2014,(04):78-81.

[3]崔颖.高校课程体系的构建研究[J].高教探索,2009,(03):88-90.

[4]张士强.提高人才培养能力:地方高水平大学建设之要义[J].2017,(11):30-35.

[5]王严淞.论我国一流大学本科人才培养目标[J].2016,(08):13-19.

作者:李鸿雁;夏淑琴

被举报文档标题:市场需求下的经济学专业人才培养探讨

被举报文档地址:

https://www.meizhang.comhttps://www.meizhang.com/yxlw/rlzygllw/712353.html
我确定以上信息无误

举报类型:

非法(文档涉及政治、宗教、色情或其他违反国家法律法规的内容)

侵权

其他

验证码:

点击换图

举报理由:
   (必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