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人才市场发展分析论文4篇范文

人才市场发展分析论文4篇范文

时间:2022-06-26 11:52:31

人才市场发展分析论文4篇

第一篇:物流人才市场发展现状

1物流产业结构升级的发展趋势分析

1.1物流总需求呈上升趋势

由于产业组织模块化分工的影响,使得产品的生产制造对物流服务的依赖程度增加。因此,物流需求受生产制造业的影响较大。根据《中国统计年鉴》中1991~2011年“每单位GDP的物流需求系数”统计数据,可以看出中国每单位GDP的物流需求系数呈上升趋势。另外国民生产总值中对物流的需求主要来源于工业品,21年来工业品物流所占的比重整体呈上升趋势,已经从77.49%上升到90.71%。目前中国仍属于制造业大国,且产业组织模块化分工还有待加深。因此可以大致预测在中短期内,中国社会对物流服务的需求仍将呈现上升趋势,但总量上升的速度可能会由于第三产业产值占GDP比例的升高而慢下来,则对物流服务的需求将会更大程度地体现在“质量深化管理”的层面,以提高生产运作效率,降低生产成本。

1.2物流业运作效率有待提高

物流业的整体运作效率可以通过产业的投资回报率来考察。物流产业的投入主要包括固定资产投资和社会物流总费用两部分,产出主要可以分别通过社会物流总额和物流产业增加值两个层面来考察。由于物流产业属于服务性产业,所以物流产业增加值即物流产业的产值。根据《中国统计年鉴》中有关物流产业相关数据可以很明显地看出从1991年至2011年的21年间,中国物流产业的固定资产投资、社会物流总额以及物流产业增加值都在稳步上升,同时社会物流总费用也在逐年上升。笔者认为关于物流产业的投资回报率需要从物流流量和物流产值两个角度进行计算。流量角度的投资回报率可以显示出物流产业的综合承载能力;产值角度的投资回报率可以显示出物流产业的整体运作效率。因此在本文中笔者设计了流量和产值两个层面的毛投资回报率和净投资回报率的计算。下面笔者根据《中国统计年鉴》的相关数据进行计算,从两个角度考察中国物流产业的运作能力。

(1)流量角度的物流产业投资回报率

毛投资回报率(流量角度)=社会物流总额/(物流业固定资产投资+社会物流总费用)净投资回报率(流量角度)=社会物流总额/社会物流总费用在流量层面的计算统计数据所呈现的变化趋势,可以看出中国在1991~2011年间物流产业得到了迅猛的发展,运营能力大幅度提升,流量角度的毛投资回报率和净投资回报率均呈现上升趋势,且总体分别呈现800%和1300%的增幅。

(2)产值角度的投资回报率

毛投资回报率(产值角度)=物流业增加值/(物流业固定资产投资+社会物流总费用)净投资回报率(产值角度)=物流业增加值/社会物流总费用在产值层面的计算统计数据所呈现的变化趋势,可以看出中国在1991~2011年间第三方、第四方物流企业组织的运作效率并未有明显改观,产值角度的毛投资回报率整体小幅跌落,说明第三方、第四方物流企业组织并未从有关物流基础设施建设的固定资产投资中获益甚多;产值角度的净投资回报率整体小幅上涨,但并未超过3%,远远低于流量层面的增幅。说明独立承担物流业务的企业组织增值服务、深度整合服务基本处于初始阶段,有很大提升空间。根据上述中国社会物流流量总额和物流业增加值统计计算的投资回报率变化趋势分析,很容易看出在1991~2011年的21年中,中国物流产业的发展主要集中于总量规模扩张阶段,整体运作效率未得到有效开发,因此中国物流产业在未来一段时间内,若想追赶发达国家物流企业组织的竞争能力,物流产业发展的重点将会集中于整合产业内外资源、融合产业间的相关技术,提升物流产业的整合服务水平。为了达到这一目标,中国物流产业组织必须集中精力基于流程而非职能进行供应链上下游的整合,这就需要合理的企业组织结构和人才资源。比如大连泰德煤网股份有限公司就是一家煤炭行业内整合了上游煤矿资源、中游运输网络以及下游销售网络的第四方物流公司,并且在煤炭行业内已经取得了不斐的成绩,其企业内部员工亦均属于高薪高能力层次。

2中国物流产业劳动力市场人才供需状况分析

如上所述,未来一段时间内,中国物流服务总需求仍将维持在较高水平,且在整合服务、深化加工等增值服务方面的需求将会急剧上升。针对这种趋势,下面对中国物流产业劳动力市场的发展状况进行分析。

2.1供需状况

中国物流业就业人员数成大幅上升趋势。2011年底至2013年8月,LPI指数大部分位于50%以上,说明中国物流业整体发展呈扩张趋势;从业人员指数基本在50%上下徘徊,虽有时呈扩张趋势,但从业人员指数基本位于LPI指数之下,再加上中国物流产业从业人员总数在全球排在首位,说明中国物流产业从业人员质量有待提高。

2.2物流产业劳动力市场人才层次有待提升

黄有方等人(2007)通过对中国物流人才供求状况的研究,认为本科和研究生层次的物流人才供给缺口较大,其中本科生的缺口尤为突出。笔者认为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物流产业的飞速发展,物流高端人才的实际缺口要大于上述研究结果,且研究生的缺口将会表现的越来越突出。自2009年开始,由于受信息技术所刺激的电子商务的蓬勃发展,GDP快速上升带动了物流产业的总体需求规模和运作规模都呈现出急剧上升的势头,这已经超出了黄有方等人(2007)研究的经济环境和技术环境。根据美国奥尔良州立大学主持的一项自20世纪70年代至90年代的为期20年的物流职业类型调查结果显示美国物流管理者的受教育程度如下:92%的人有学士学位,41%的人有硕士学位。根据2011年《中国物流业发展研究报告》可以了解到:截至2011年中国物流产业从业人员中具有研究生及以上学历人员为30596人,占0.5774%;具有大学本科学历人员为412610人,占7.7873%。中国物流产业2011年物流业从业人员学历水平远远低于美国20世纪90年代的水平。根据《中国统计年鉴》和《国际统计年鉴》中有关运输、仓储和通讯业的有关数据可以计算得出如表1所示的中美两国2000~2010年物流产业从业人员人均产值(单位:亿美元/万人)。中国物流产业从业人员人均产值2010年的水平仍远远低于美国2000年的水平,且中国在2005~2010年间的物流产业人均产值增幅总量未超过1亿美元/万人,而美国在2000~2005年间的物流产业人均产值增幅总量为4.54亿美元/万人。根据中国物流产业就业人员总数较高而同时就业人员学历水平以及人均产值水平均较低,中国物流产业处于劳动密集型的产业发展初期,急需高端物流人才整合产业内外的资源和技术,进行升级发展。

3中国物流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升级定位分析

目前中国高端物流人才的培养主要集中于高校,下面通过对相关文献、政策的梳理对中国高校物流专业的培养情况进行研究,进而对中国高校物流专业人才培养的方向提出政策性建议。

3.1中国高校物流专业人才培养情况分析

培养目标是人才培养的出发点,决定着后期培养过程中的课程设置以及教学方法的采纳等,因此本文着重从培养目标角度来考察中国高校物流专业人才培养的情况。一些高校物流专业的培养目标模糊,也有一些高校将物流专业的培养目标定位为应用型人才。这倒是无可厚非,但大都对“应用型”有认识上的偏差,即应用型就是指掌握某一种物流职能的最初级的作业操作技能。其实“应用型人才”也可以大致分为三个层次:战略层、营运层、操作层。

3.1.1战略层人才

战略层人才目前为物流企业所急需。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物流企业能否拔得头筹,占据先动者优势,靠的就是正确的战略谋划。目前轰轰烈烈的第四方物流整合型企业组织的竞争,比如深圳市递四方速递有限公司、阿里巴巴的“菜鸟”,京东商城的“仓储平台”等均为企业带来了巨大的利润空间和风险。面临这种局势,德邦物流股份有限公司于2013年上半年开始招聘博士生来参与企业的战略规划。这一层次的人才需要高校硕士研究生及以上学历人员来填补,目前中国高校物流专业这一层次人才的培养数量较少,且由于企业的薪酬低下、社会文化因素等原因使得这一层次的物流人才不愿选择物流企业来就职。

3.1.2营运层人才

运营层人才也是物流产业所缺少的。一项好的战略能否最终取得优异的业绩,靠的是理解力与执行力都很强的营运层人才,即我们常见的执行总裁(CEO)。这一层次的人才最低可以通过高校物流专业本科学历人员来补充。但由于高校物流专业对培养目标的模糊认识或偏差认识,使得许多高校物流专业在学生的培养过程中注重基于物流职能而非运作流程、供应链、整合效率的培养方案,因此使得许多物流专业的本科毕业生进入物流企业之后能胜任基本物流作业操作,却缺乏基于实践而上升的总结、规划等能力,缺乏胜任营运层所必需的各项工作能力。

3.1.3操作层

操作层工作所需技能相对不高,非物流专业出身的人员经过一段时间的培养也可胜任,比如智能软件的操作、日常单据管理工作,等等。目前这一层次充斥着大学本科、高职高专以及非物流专业出身的各种人员。

3.2高校物流专业人才培养的升级定位

针对上述中国物流产业结构的升级发展趋势以及高端物流人才缺乏的局面,承担物流产业所需物流人才培养的高校应该在原有培养目标和教学模式上进行升级定位———整合人才、战略人才、流程规划人才、跨界多元技能人才、创新性人才等战略研究与制定执行人才,以适应新的发展趋势。

4升级定位趋势下的改革策略

针对中国高校物流专业人才培养的上述情况,笔者认为应重点从以下两方面着手进行相应的改革。

4.1课程设置层面

高校物流专业课程设置应着重培养学生的战略规划能力、系统规划能力、整合规划能力、跨产业技能以及业务的综合能力、信息搜集加工能力、协作商务谈判能力。现提出以下课程供参考:物流产业经济、物流产业组织、网络经济学、物流项目管理(包括了成本核算、信息技术、谈判协调能力等)、物流系统规划、国际物流等方面的课程。这些课程应该包括在本科及以上学历教育的各层次,本科着重定位为战略执行,研究生则定位为战略制定,博士生定位为战略发展趋势研究。

4.2实践实验层面

战略的制定及执行理论的掌握也需要与实际经济接轨,因此在教学中应注重实践实验教学。笔者通过亲身经验及调查结果,列出以下五方面的方案供参考。

4.2.1实验教学

此种方法为假设企业化模式,可以采用模拟软件、录像等工具,针对某一知识点假设项目运作过程的一部分,既真实有效地锻炼了学生对于知识点的掌握和运用,又节省时间。

4.2.2案例教学

此种方法也为假设企业化模式,假设学生为案例企业中某一层次的职员,针对各种企业遇到的问题进行研讨并总结方案。关键在于教师需要根据时代的变迁准备与时俱进的案例,也可指导学生深入实际经济中寻找案例。

4.2.3模拟教学

此种方法为半企业化模式,学生虽然还没有走出大学校园,在组织关系上不隶属于企业,却参与企业的业务运作过程。针对这种理念,策划大赛就是一个比较好的形式,比如“TNT杯”大连市物流专业大学生模拟创业大赛、2013年吉泰物流针对大学生出台有关高铁快递的“创业大赛”等都为大学生提供了一个真实的实践平台。

4.2.4校企合作

此种方法为真实企业化模式,在校大学生脱离学校一段时间深入企业的工作中去,在干中学;同时企业的在职人员可以到高校进行再培训,对技能知识进行总结提升、更新,比如MBA教育就是较好的形式,但目前中国的高校缺乏针对物流专业的在职培训;另外高校也可以定期特邀企业物流人士到高校针对物流实际工作情况开展讲座,作为对理论课堂的一种补充。

作者:袁雪妃白璐璐单位:东北财经大学大连财经学院

第二篇:物流技能大赛对人才市场需求

1物流技能大赛推动物流教学方法的改革

近年来,我国现代物流产业发展迅速,各地区掀起了规划与建设物流园区的新高潮,物流业的快速发展使得物流高素质人才供不应求。根据教育部高校物流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统计数据显示,2010年,我国大专以上物流人才需求量为30万至40万人,物流高素质人才已被列为我国12类紧缺人才之一,而青海省物流业刚刚处在起步发展阶段,对物流高素质人才的需求显得更加迫切。面对物流高素质人才的大量市场需求,各大高校纷纷开设物流专业,并且进行大量的招生。但就现实情况而言,高校物流专业的教学中还是存在较多的问题,而物流技能大赛对于高校开办的物流专业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指导性。物流技能大赛的内容包括物流仓储设计和物流配送设计,是将学生学到的物流理论知识与实践教学相融合的有效载体,也是创新物流专业实践教学的一种手段。在教学上将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改革为“行动导向”教学法,使学生不会对物流相关知识的了解与专业要求严重脱节,教师引导学生进入真正的物流岗位。实践教学中可以用模拟的方法进行授课,将学生进行分组,各组根据教师的任务要求,在课堂上展示某一物流环节的实际操作过程,并对模拟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总结,进而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参与性,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团结协作能力,提前感受在企业中应具备的各种技能。同现代物流储存与配送作业优化设计和实施大赛中体现的理念一样,依据物流企业的背景资料,参赛队成员按设计方案要求分工协作共同完成收货、入库、补货、出库、包装和发货作业。参赛学生进行分角色扮演,分别担任主管(信息员)、理货员A(仓管员)和理货员B(操作员):(1)主管(信息员):对方案的整体设计、修订、客户优先等级、外包与否、作业计划和成本控制等负责,并协调安排3个队员的工作;实操中负责入库订单处理、出库订单处理。(2)理货员A(仓管员):对货位优化、组托、入库存储、月台码放的设计负责,还负责出入库理货工作;实操中负责入库验收作业、入库理货作业、发货作业、补货作业。(3)理货员B(操作员):负责订单处理及拣选单设计,外包委托书设计;实操中负责入库搬运作业、入库上架作业、整箱出库作业、拣选作业、打包作业、拣选搬运作业。借物流技能大赛的契机,同时加强了教师对工作实践能力的锻炼,不少高校的物流专职教师非物流专业毕业,有物流相关工作经验的老师更是少之又少,98%以上的教师没有从事过物流的实践操作和管理经验,对物流相关业务流程的认识只是停留在理论层面,与学生交流起来是“纸上谈兵”,讲授的专业知识与企业实际情况出入较大,学生所学的知识与社会现实情况断层。因此,学校应将物流企业的各项工作引入到教学活动中,提高物流专业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将课堂理论学习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特别是在学习基础理论课程的同时,应该在校内实训场地或校外实训基地进行实践学习。

2借物流技能大赛寻求物流人才市场

物流技能大赛的评委是来自各高校、物流企业以及政府部门的专家,通过设计方案可以了解物流专业学生的综合水平,通过学生在物流企业的实习情况,从学术需求、企业需求以及社会需求的角度去发现不足之处,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促使学生的专业知识基础同操作能力实现有效衔接。通过围绕物流技能大赛,可以了解企业物流岗位及技能需求:(1)就业情况。物流专业的毕业生就业单位多以私营、民营企业为主,所占比例高达74%,这说明私营、民营企业对高校毕业生有较大的需求量,可能成为高校物流管理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去向。物流专业毕业生主要从事基层工作,这类企业希望员工具有一定的系统理论知识,又懂实际操作。(2)工作岗位情况。高校物流专业毕业生从事的岗位以基层岗位为主,企业一线员工居多,占74%。这种情况说明物流管理专业毕业生必须在基层岗位工作和锻炼,而且企业一线多是技术、服务等岗位,要求物流专业毕业生具有很强的动手操作能力。

3根据企业需求培养物流人才

以圆通有限责任公司青海分公司为例,张进明总经理谈了他对人才的理解,他认为企业需要的人才应具备以下能力:(1)“八面玲珑”:穿上西装能商务谈判,换上工作服就是工人,重在环境适应能力的培养。(2)勇往直前:主动积极、坚韧、有直面困难的勇气,决不轻言放弃。(3)脚踏实地:想当将军首先要当好士兵,用心积累一线经验,虚心学习,戒浮躁。(4)“升级版加工机”:把理论知识合理的应用在实践中,快速将专业知识转化成经营成果,在实际工作中见成效。他认为企业参与物流技能大赛是双赢的,一方面让学校的老师、学生更多地去了解社会中的物流,有更多的实践机会,有利于学校物流专业的建设;另一方面物流企业可以借助这个机会让更多的人了解企业文化和企业需求,给企业的长期健康发展储备高素质的物流人才。

4结束语

物流人才对物流产业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物流技能大赛有助于实现物流理论教学与实践相结合,促进物流专业教学改革和科学研究,提高学生动手能力、策划能力、协调能力、组织能力,为高校搭建物流专业教学改革以及物流学术交流的平台。物流企业的参与提供了社会物流人才的需求信息,物流企业作为人才质量的检验机构,为学校培养的物流人才提供了充分的就业、创业保障。

作者:曲燕单位:青海交通职业技术学院

第三篇:人才市场中会计学专业就业情况

一、研究综述

关于会计专业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诸多学者进行了深入研究,并针对本问题提出了相对可行的建议。如安涛,高巍(2013)建议要加强就业指导和支持力度,并结合高校就业指导中心这一渠道,有计划地对会计专业女大学生进行学业规划与就业指导,帮助其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就业观;高校应主动与用人单位沟通联系,积极引进一些对女大学生需求较多的企业,组织女大学生专场招聘会,增加女大学生的就业机会。陈珊珊(2008)建议女大学生需要完善自身素质,建立正确的自我评价,保持良好的就业心态从而培养自身可持续发展能力,选择适合自己的职业。除此之外公众媒体在构建公平就业的社会环境中应发挥应有的宣传职责,帮助公众转变思想,改变“女卑男尊”的封建思想,摒弃性别歧视与偏见,让女大学生这一弱势群体得到社会更多的支持与尊重。以上措施,为今后会计专业女大学生就业现状的研究提供了参考方向,并且具有一定的执行意义。但是笔者分析发现,此类措施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如单纯依靠高校指导和公众监督是缺乏强制性的,致使就业问题不能高效、彻底解决;针对会计专业女大学生就业难的局面,尽管组织女大学生专场招聘会能在一定程度上增加其就业机会,但是改变高校会计专业女多男少的现状更能使此类问题从根源上得到解决。笔者在此基础上深入创新,进而全方位、多角度提出建设性措施。

二、会计学专业学生就业现状分析

经过数月调查,通过发放问卷等形式,笔者发现尽管会计就业面广泛,但依然面临严峻的就业形势。

(一)人才招聘市场现状

通过调查,31%的学生通过网投简历寻找工作,36%的学生则通过参加人才市场举办的学校或现场招聘会选择合适工作,有22%的学生是熟人介绍找到工作,9%的学生利用报刊杂志寻找工作,还有少部分则是通过中介介绍或公司直招。可见,网络和人才市场是很多学生寻找工作的主要途径。然而人才市场这一途径当前也面临三个主要现状:

1.人才市场宣传渠道单一,宣传力度薄弱

调查发现,45%的人是通过他人介绍得知华中人才市场,30%的人则通过网络这一途径,而选择传单和其他途径的人分别占15%、10%,传统的宣传途径报刊杂志、电话等比例几乎为零,渠道单一。

2.招聘会组织管理不善

经过实地调查,笔者发现当前人才市场在组织管理等方面存在问题。招聘会主办方虽然为用人单位和求职者提供了一个比较集中的工作咨询场合,但是简陋的隔间、一张小桌两把椅子便成了招聘人才的方式。整个场地任何人可以随意进出,“赶集市场”式的快速浏览、发现、咨询,嘈杂的环境,这些都不能保证应聘工作的有序进行。招聘会主办方仅仅为需求者提供了一个咨询环境,而用人单位能否招到令人满意的人员、应聘者能否谋求心仪的工作岗位不是招聘会主办方关注的重点问题。此状况则会导致招聘效率不高、应聘人员与招聘方对接不紧密等问题,以上亦是当前我国人才市场需要改进的地方。

3.在人才市场找到合适工作的机率小

笔者经调查发现:70%的人认为在人才市场找到合适工作的机率一般,20%的人认为机率不大,剩下10%的人认为机率较大,其中认为机率不大的约90%的都是女性,而更多的大型公司也不会选择进入招聘会寻找优秀员工,这使得求职者尤其是女性对通过招聘会这一途径找到合适工作不抱太大希望,供求矛盾不能得到解决,这一恶性循环亟待解决。

(二)用人单位对会计人员的需求现状

1.市场需求

市场需求是会计就业的导向,而市场需求又是由千千万万的招聘单位组合而成,因此分析招聘单位对会计人才的专业能力及专业素质就显得尤为重要。通过我们在华中人才市场的调研得知,招聘方认为重要的主要分为四个方面:(1)最低学历:79%的招聘单位都对本单位招的会计人员有最低学历要求,高级会计人才一般要求本科以上,中级和一般会计人员最低要求大专以上,保证其招聘人员的会计知识在深度和广度方面达到要求;(2)证书要求:87%的招聘单位都要求招聘的会计人员拥有至少包括会计从业资格证和初级职称的证书,其目的是保证其会计人员的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都能满足企业的最低需求;(3)工作经验:100%的招聘单位需要2~3年的工作经验,表明招聘单位均重视会计人员的工作经历,保证其招聘单位不投入额外的时间和经历去培养新入职的员工;(4)其他专业技能:例如外语能力和计算机能力,当今人才市场竞争激烈,在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的背景均不相上下的情况下,附加的外语能力和计算机能力也为求职者增添筹码。

2.用人单位实际现状

会计专业的就业率虽然一直都保持着较高水平,但是高就业率的背后是男女就业比例不均衡与就业层次的偏低化。虽然企业招聘要求人员具有上述条件,但是以本次在武汉华中人才市场调研为例,一共有100家左右的单位在招聘员工,而招聘财务工作者的只有30家,其中的首要条件就是要求有2~3年的工作经验,并且在招聘实际中优先选择男性。实际招聘要求过分注重人员性别,而忽略了专业素养与综合能力等因素,这对于刚毕业的会计专业学生尤其是女大学生来说是极为不利的。笔者经过调查发现,女大学生在应征环节中表现出的专业素养和综合能力远优于男同学。笔者选择了374个应聘学生为调查对象,其中女生223人,男生151人。调查发现90%的女大学生在校期间,参加过不同的校外职业培训,并且女生的综合能力均高于男生。但是在求职过程中,女生投出的简历份数比男生多,但得到的笔试和面试机会却比男生少。

(三)会计就业现状与问题

1.会计就业男女比例选择失衡

会计是一门需要细致与耐心的学科,所以,在会计专业中,女性比例大大超过男性比例。但是由于女性自身因素的制约,比如存在“孕期、产期、哺乳期”等问题,导致现在很多用人单位在招聘过程中存在性别歧视。并且由于我国目前的退休制度规定女性比男性早五年退休,因而用人单位在招聘人才时会考虑到雇佣女性意味着日后将承担更多的福利支出,使得用人单位在招聘时优先选择男性。统计发现,85%的大学生认为,就业时存在性别歧视,74%的女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遭遇过用人单位或明或暗的性别歧视。这种由于性别因素所造成的社会不公直接导致了会计学专业女大学生的初次就业难、就业层次低,就业质量差等诸多问题。这意味着会计专业女大学生毕业求职面临巨大压力与竞争。

2.大城市会计就业市场趋向饱和

会计专业实用性很强,造成很多非会计专业的人员在就业时青睐于此职业。在调查中,笔者发现大约有70%的人是会计专业毕业,而大约有30%的人并非财会类专业毕业,却依旧选择会计作为未来发展的职业,造成了就业意向的高度趋同。并且很多毕业生已经开始了解市场的需求,更多人愿意从事财务管理等工作,而非简单的出纳等职位,就业人员逐渐提高对现代会计的认识,对自身的要求也日趋提高,但是会计专业毕业生却有35%的人希望从事其他职业。面临严峻的就业形势,会计专业毕业生基本上会选择内资企业、外资企业或者事务所,但是社会对基础会计人员的需求已经趋向饱和,亟需高素质会计人才,而毕业生的经验和能力都尚不能达到企业的要求,即使拥有高学历背景和专业证书,也未必能找到满意的岗位,而不得不从基础做起。为了尽快从事理想岗位,诸多会计专业学生选择转行,尤其是求职期望偏高的90后,选择从事其他更稳定或者福利待遇更好的职业,比如公务员或者高校教师等。

3.会计专业就业人员综合能力尚存缺陷

经过调查,笔者发现很多会计专业毕业生应聘财会相关工作时,考取的基本都是普通会计证书,实际含金量并不高,多数仅停留在普通财务会计要求的阶段,动手能力薄弱,加之缺少实习等的锻炼,缺乏经验。通过调查,其中75%的人认为专业素质和综合能力很重要,60%的人认为工作经验对就业很有帮助,只有40%的人认为招聘方看重招聘者的学历。专业素质方面的高水平已经不能满足现代社会的用人标准,而不仅有扎实的专业基础、必要的证书,还要综合职业素质比如良好的沟通能力和一定的工作经验才能迎合他们的需求。在面临以上现状时,当女大学生与男同学同台竞争时,尤其存在逻辑思维能力、工作耐力、动手能力较差等问题。

三、针对会计专业女大学生就业问题之应对策略

(一)政府制定会计专业女大学生就业保障制度

政府应该在各项就业政策的制定中纳入性别平等意识,强化各级机构在保障女大学生就业方面的监督能力,对违背性别平等原则、侵害女大学生合法权益的行为进行及时的制止和纠正,使女大学生就业制度和维权制度由软性制度变成硬性规定。例如,政府可以对招聘环节中不存在性别歧视,积极招收女大学生的企业实施税收减免等奖励政策,对存在性别歧视,用人不公的企业进行相关处罚,通过立法等手段,增加女大学生的就业机会,切实减少就业歧视的问题,保障女大学生的就业权益,真正促进就业平等。

(二)高校平衡会计专业男女录取比例

高校在招生过程中,应该平衡会计专业男女录取比例,打破“女多男少”的局面,提高男生录取比例,压缩女生录取人数,缓解会计专业女大学生就业压力,提高会计专业女大学生就业率。如果高校能从根源上解决会计专业男女比例失衡问题,才会避免在就业浪潮中出现男女比例极不均匀的情况,会计资源才能得到有效配置。

(三)完善传统人才市场

传统人才市场应提高硬件设施,改善招聘现场的环境,同时提升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能力从而更好保证人才市场高效率的运行。另外人才市场可以充分利用网络招聘会校园巡回演讲等新方式多方收集企业的招聘信息,及时反馈给在校大学生,加强就业服务,帮助毕业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人生观,调整好业心态,明确就业定位,有效减少现场招聘会中一些不必要的交流,提高招聘效率,增加见面洽谈的成功率,使毕业生与企业更好的对接,架起企业与高校有效沟通的桥梁,做到“各取所需,人尽其能”。

(四)企业响应国家号召,承担社会责任

企业应该积极响应国家号召,与时俱进,执行国家最新会计政策,杜绝招聘环节中的性别歧视现象,着重了解学生的专业素养和综合能力,并且拓宽招聘渠道,有效吸收高质量人才,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从而提高企业整体实力,加速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为我国会计事业的蓬勃发展做出自身的贡献。

(五)鼓励会计专业毕业生面向基层和中小企业

会计专业毕业生特别是女大学生应该结合自身实际,提高认识,找准定位,积极响应党和国家的号召,树立“到基层就业、到中小企业就业、到国家建设最需要的地方去建功立业”的观念,脚踏实地的把自己的人生同社会的发展相结合、同国家的需要相结合、同社会的利益相结合,实现自己理想和现实的最好结合,同时促进中小企业的发展,缓解社会就业压力,为各民族各地区的共同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作者:刘依林杨一熠张怡文朱丽君邹雅君单位:湖北经济学院

第四篇:地方人才市场就业现状

一、创新有形市场人才招聘会形式,提高供需成功率

为满足不同专业、不同层次毕业生的求职需求,太原人才市场打造了综合招聘会与专场招聘会相结合、大型招聘会与普通招聘会相结合的多层次、形式多样的招聘模式。在每周三、五、六定期举办招聘会的同时,还通过举办各种毕业生招聘活动,千方百计增加毕业生就业信息和岗位,在用人单位与毕业生之间搭建广阔的沟通平台。每年正月初八、初九定期举办大型毕业生专场招聘会;采用“化整为零”的办法,在集中举办毕业生专场招聘会的同时,适时推出“高校毕业生求职月”、“送岗位进高校、进社区”等活动,使毕业生求职更具针对性和有效性;积极参加各类相关机构举办的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周、就业服务月等招聘活动,扩大毕业生就业渠道;同时,在举办招聘会时,对毕业生进行免费求职登记,在对毕业生信息统计入库后,将信息到太原人才网,供用人单位选择录用,尽快将毕业生配送到合适的岗位。通过招聘会这个主渠道,通过人才市场不遗余力的引导,高校毕业生进入人才市场求职人数逐年上升。

二、健全毕业生就业服务网络体系建设,充分发挥网上无形人才市场配置人才的作用

太原人才市场通过不断对太原人才网进行改版升级,除通过网络毕业生需求信息外,毕业生还可通过网站免费注册个人简历、直接向用人单位进行职位申请、及时接收用人单位发送的面试邀请等。为提高求职成功率,开辟了行业招聘通道,毕业生可以根据自身的专业直接在相应行业中搜索工作。通过举办各类毕业生网络招聘活动,实现信息共享和资源优势互补,为毕业生搭建覆盖广泛、信息畅通的求职平台。同时,在太原人才网定期国家有关毕业生就业的政策、本地促进毕业生就业的举措、动态等,方便毕业生了解最新、最近的有关国家就业的政策,为毕业生提供相关政策指导。此外,根据毕业生的实际需要,网站分别设置了“简历指导”、“职业规划”、“职场测试”等版块,帮助毕业生树立正确的求职观念,提高就业能力。

三、通过对毕业生提供求职指导和就业实践,以培训促就业

太原人才市场将就业指导引入招聘会,在举办现场招聘会时,开辟专门区域,为毕业生免费提供系列就业指导讲座,提供面对面就业指导服务。同时深入校园,送政策、送服务,为毕业生开展就业政策宣传、就业指导咨询及讲座,帮助毕业生分析就业形势,掌握择业技巧。此外,免费为毕业生进行人才素质测评,帮助他们更好地了解自己的优势与不足,制定正确、科学的职业发展道路。通过建立就业实习基地,主动为高校毕业生提供就业实践的机会,与山西财大、太原大学等高校合作建立了实践基地。

四、开展人事服务,解除毕业生多形式就业的后顾之忧

在促进毕业生就业的同时,太原人才市场还通过多种措施想方设法解决毕业生入职后的后顾之忧,包括档案管理、落户、代办社保等多项人事服务。同时,通过进行免费培训和深入用人单位宣传《劳动合同法》等法律法规,指导用人单位建立合理的用工制度,保障毕业生合法权益。对与用人单位签订劳动合同的贫困毕业生减免其人事档案管理和落户管理等费用,为贫困毕业生开辟就业绿色通道。

五、通过重点服务中小企业,寻求促进毕业生就业的突破口

近年来,中小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招聘需求明显增加,在进入人才市场招聘的单位中,非公企业占到90%以上,中小企业在提供丰富服务的同时,也为社会提供了大量的就业岗位,当前,中小企业已经成为吸纳毕业生就业的主要力量。为此,太原人才市场进一步加大了对中小企业的人才服务力度,建立招聘单位联系制度,对经常进场招聘的单位进行跟踪服务,了解和掌握他们的用人动态,进一步挖掘中小企业吸纳就业,特别是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的潜力,既帮助中小企业引进人才,又为促进毕业生就业寻求了一条新的途径。

六、统筹基础性工作,提高毕业生就业服务整体水平

建立每周、每月、每季度毕业生就业市场行情分析制度,定期统计分析毕业生就业情况相关数据,并通过报纸、电视、网络等媒体及时,引导用人单位和毕业生成功实现双向选择。建立毕业生就业高校信息员队伍,加强高校与人才市场的互动,建立信息传递网络,为毕业生就业探索更多的方式和渠道。与相关机构联合为毕业生提供丰富的就业资讯服务,与税务局联合开展的“税务专家咨询团走进人才市场”活动,通过与现场招聘会相结合,向毕业生宣传创业税收优惠政策,积极引导和帮助毕业生实现就业。通过对招聘单位资质严格审核、对招聘信息严格把关、制止私招乱聘、开展验证服务等行为,建立经常性、规范化的人才市场管理机制,营造公平诚信的就业环境,打造毕业生诚信招聘和应聘平台。人才市场还邀请长期从事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法律实践和研究的资深律师,免费为毕业生提供法律咨询,帮助毕业生维护权益。

七、结语

毕业生就业及人才市场建设工作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要解决好毕业生就业工作存在的问题,还需要进一步充分发挥人才市场主体作用,需要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共同配合,共同关心支持毕业生就业工作,为毕业生就业提供更好的空间和平台。

作者:张永娟单位:山西省太原市人才大市场

被举报文档标题:人才市场发展分析论文4篇

举报类型:

非法(文档涉及政治、宗教、色情或其他违反国家法律法规的内容)

侵权

其他

验证码:

点击换图

举报理由:
   (必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