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旅游产业优势范文

旅游产业优势范文

旅游产业优势

内容摘要:长江三峡是著名的黄金旅游线。本文从旅游业是三峡库区重点发展的优势产业着眼,论述了三峡旅游产业的发展特点、成库后面临的新情况和未来发展的基本思路。

关键词:三峡库区旅游产业优势发展思路

长江三峡是我国改革开放之初,与“丝绸之路”一道最早向世界旅游市场推出的两条黄金旅游线。随着185米高的三峡大坝全面建成、156米水位蓄水的实现和90%以上库区移民搬迁安置任务完成,库区工作重心开始由“移得出”的安居阶段,向“稳得住,能致富”的乐业阶段转移。乐业必先就业,就业必先有业。因此,选择什么样的产业来培育和发展,是解决库区产业空虚和移民就业难的关键。

三峡旅游业发展的五大特点

产品具有明显的组合性。三峡旅游是以水路为通道、游船为载体、景区为依托、码头为衔接的“串珠式”跨省长线旅游组合产品,在经营上表现为游船、景区、旅行社三大经营主体缺一不可的“三位一体”产品联袂经营组合,旅游成本和协调管理难度相对较大。

客源具有明显的团体性。三峡旅游客源80%-90%是通过旅行社组团或其它有组织的旅游,团队旅游占据绝大部分市场份额。

游览具有明显的集中性。受缩减航期以降低成本并力保白天游览和观赏沿江景区及景色的双重约束,使游船发航时间、抵达各景区或观景精华段的时间相对集中,“船到人爆满,船离景区空”的集中消费特点突出。

发展具有明显的周期性。三峡旅游发展与三峡工程的建设阶段紧密相连,1992年三峡工程上马,1997年大江截流以及2002年导流明渠截流等轰动效应的历史性时刻,引发了三峡旅游的三次高峰和其间的三次低谷,呈现出约五年一个周期的“波浪式”发展特点。

经营具有明显的竞争性。一是“异质竞争”,主要表现为全程长线游(库+峡+坝)与短程精华游(宜-奉-宜)的竞争;二是“同质竞争”,主要表现为游客及经营者对同类型景点选择的首位性竞争。

三峡成库后旅游业发展面临的新变化

旅游资源新变化。三峡成库后,险急峡江被“高峡平湖”所取代,江面开阔,两岸景点与江岸距离缩短,两侧支流回灌延伸,使三峡腹地的可进入得以改善。总体而论,成库后三峡景观的整体格局变化不大。

旅游交通新调整。由江河到湖泊的变化,使上、下水概念淡化,顺江而下的单向游,让位于由重庆、宜昌双向进出的往复游;传统的“船上住、水上看、登岸游”的以旅带游模式,随着通航条件、旅游吸引物开发和陆路交通的改善而日趋多元化,多口进出的格局将逐步形成,水路客运旅游化突出。

旅游方式新转变。一线贯通的单一游船观光游览型产品,将向以游船观光游览为主,集休闲度假、会议商务、修学体验、科考探险等于一体的复合型产品的转变;游程统一包价、长线高价耗时、全程封闭的被动接受式消费,将向游程自主选择、分段灵活计价、全程开放的互动式消费转变。

三峡库区旅游业发展基本思路

(一)树立核心概念在“峡”、开发重点在“湖”、经营关键在“船”的总体发展思路

核心概念在“峡”。在成库后长江三峡呈现出“坝、峡、湖(库)”共存一体的格局中,“峡”始终是三峡旅游必须全力维护的核心本质性概念,而“坝”、“湖(库)”则是附着在“峡”之上的派生从属概念。任何对“峡”概念的动摇或淡化,都将对三峡旅游业造成致命性冲击。

开发重点在“湖”。应将成库后峡湖串珠的“高峡平湖”的开发重点放在“湖”上。“湖区”具备比“峡区”更为优良的项目开发立地条件和比“坝区”相对宽松的开发政策约束;“湖区”大量历史文化积淀和集中配置的经济社会基础,可为开发提供丰富的资源和相关配套服务;开敞的“湖区”可为游人提供水面和环湖游娱空间,也利于旅游产业化运作和规模化经营。

经营关键在“船”。游览大江峡谷的最主要方式是游船。游船既是“以线串点”统揽三峡旅游的重要纽带,也是有效整合三峡旅游各经营业主的基本平台,更是亲水性峡谷旅游的首选载体。因此,不能用以交通功能为主、实现旅客由甲地到乙地空间位移的普通客船简单替代以旅游功能为主的旅游船,而应按照“交通工具+流动宾馆+旅游吸引物”三位一体的要求,设计、开发并经营好三峡旅游船。

(二)加快构建“一轴贯通,两极辐射,三区协调,腹地延伸”的发展总体格局

“一轴贯通”。以长江为主线,以游船(艇)为流动载体,以沿江各传统或新兴旅游景点及城镇为游览对象和接待服务单元,精心打造长江三峡这一世界级内河游船旅游精品线路,形成由重庆主城至宜昌的长江三峡黄金旅游主轴。

“两极辐射”。重点强化重庆主城起止极和宜昌起止极的游客集散辐射功能和综合接待服务能力,以及与三峡旅游差异化互补的都市旅游目的地建设,强化东西两大起止极的“三峡门户”概念。

“三区协调”。在“大三峡”品牌统筹下,加快长江三峡“大坝区”、“峡江区”和“平湖区”重点旅游资源的开发建设,加强产品整体宣传、市场拓展及运营的整体协调力度,实现资源共享、客源互流、产品互补的跨区联动和共赢。

“腹地延伸”。沿主轴两侧支流和交通干线向南北两翼腹地延伸拓展,加快开发南北两翼的“绝品”旅游资源,全面拉动三峡腹地旅游产业发展。

(三)协调水面、岸线、景点、腹地、城镇等的关系

做好水面文章。成库后的“高峡平湖”,是三峡库区的首位资源和发展包括旅游业在内的涉水经济的巨型载体。应把加快适应新三峡旅游的新型游船(艇)研制和引进、搞好平湖水面和各峡谷水面的分类利用,以及强化湖(江)中主要岛屿的规划开发,作为水面旅游开发的重点。

做好岸线的文章。重点是强化沿江旅游中心枢纽、集散结点和景点登岸三级旅游专用码头体系,以及码头通往景区的连接公路及其周边环境建设,从根本上改善落后现状;同时要切实加强对沿江具备旅游开发潜力的优质岸线资源及新形成的港湾资源的规划控制和前瞻性预留。

做好两岸景点的文章。要重点强化三峡库区传统品牌景点的提档升级和新兴优质旅游景区的开发,加快策划“高峡平湖”概念的核心组合景区,丰富和完善三峡旅游产品。

做好三峡腹地的文章。要加快分布于三峡两侧腹地众多“养在深闺”的优质旅游资源开发步伐。重点是沿支流回溯水道和新增陆路交通干道,对可进入较好的特色旅游新品景区进行建设,带动腹地旅游发展,增强三峡旅游发展后劲。

做好滨江旅游城镇的文章。围绕游客辐射集散、接待服务、信息资讯、购物娱乐、文化展示等功能,强化重庆主城和宜昌起止极、涪陵和万州旅游集散结点城市,以及沿江特色旅游县城三级城镇体系的建设。

(四)积极探索和创新三峡旅游管理体制、经营模式和统筹协调机制

积极争取国家将三峡库区命名为集生态示范、扶贫开发和旅游度假于一体的“部级生态旅游经济特区”,组建由重庆、湖北和三峡总公司三方参与的经济共同体及管理协调机构。以此为平台,统筹整合各方资源和相关发展要素,积极探索和创新跨区域旅游合作的管理体制、开发模式和运行机制。

要扩大开放。在确保国家安全与保护库区生态的前提下,全面开放库区外资利用,鼓励、引进和促成国内外有实力的大企业、大集团入驻库区投资开发旅游业,培育库区旅游龙头企业。

加大政府导向性投入。将库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纳入库区产业发展基金投资补助范围,加大国家旅游发展专项资金对库区重点旅游项目的导向性投入比例和旅游国债资金对库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的倾斜力度,实施支持鼓励三峡库区移民从事旅游业的积极财政政策。

强化宣传促销。围绕“高峡平湖”整体品牌形象的策划,精心提炼“壮美三峡、生态三峡、人文三峡、传奇三峡”的旅游主题,把政府主导的公益性整体形象宣传和企业主体的赢利性旅游产品推介结合起来,全力塑造长江三峡旅游整体形象。

规范管理。重点整顿和规范三峡旅游市场,推进地方旅游立法、管理规范和相关标准建设,加强对三峡旅游市场价格的监管力度,对游客的消费选择进行市场导向。

参考文献:

1.国家六部委课题组.长江三峡区域旅游发展规划[M].中国旅游出版社,2005

2.三峡大学三峡文化与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三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研究报告[R],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