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制造业升级路径范文

制造业升级路径范文

制造业升级路径

改革开放以来,浙江工业经济发展很大程度上是建立在制造业低成本优势、低技术水平、以产业低层次扩张为支撑的一种高速增长。针对该问题,学者们提出了浙江省应注重节能降耗发展高新技术、应发展循环经济、通过合理发展重化工业来提升产业层次等不同观点。根据浙江省具体情况,本文认为,浙江应通过传统产业的改造来实现浙江制造业的结构升级。

一、浙江省制造业存在的问题

2004年,浙江全年工业增加值为5381亿元,占全省国内生产总值47.44%。其中,制造业企业完成增加值5128.09亿元,制造业占工业增加值比重为95.30%。制造业在浙江经济的发展中起着主导作用,然而却存在着诸多问题。

1、制造业结构升级缓慢。通过考察改革开放以来浙江制造业的演进历史,我们可以发现,20世纪80年代至今,浙江省的主要工业部门是纺织、机械、化工、服装和皮革等工业,纺织工业比重虽有所下降,但仍牢牢占据首位,而其他的第一类产业如服装及其他纤维品制造电气机械(产值占工业总产值比重由1985年的2.37%上升至2004年的3.77%)、皮革、毛皮、羽绒及其制造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比重由1985年的1.09%上升至2004年的3.67%)比重不但没有下降,反而大幅上升。

2、粗放型增长特征明显。制造业的增加值率和能源利用率反映了浙江目前的明显的粗放型增长特征。2003年,浙江省规模以上制造业的增加值率仅为22.8%,而美、英、日、德、韩等国家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就已超过了40%。浙江的能源利用率也只有35%左右,比发达国家低10个百分点左右,主要产品的单位能耗比发达国家高30%以上。

3、制造业企业规模过小。浙江制造业中小企业数量占企业总数的比重超过99.5%,中小企业的产值在制造业中的产值比重超过70%,远高于较发达国家,如韩国中小企业产值比重在40%左右。由于企业规模偏小,企业设备改造与更新、技术创新、品牌建设等受到资金的严重制约。

二、浙江制造业结构层次较低的主要原因

改革开放以来,浙江经济的高速增长,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大量的农村劳动力向第

二、第三产业转移以及外来民工的迅速增加。据统计,全省外来民工总数目前已超过500万人。这些农村劳动力,尤其是外来民工,其待遇大都很低,其月工资一般也就600元左右,为浙江制造业的发展提供了大量低廉劳动力。从需求角度看,浙江的传统产业有着巨大的国内外市场。

而浙江的制造业产品在市场上有着很高的占有率。2004年,在浙江制造业中,在全国市场占有率超过10%的产业已有14个。其中,皮革、毛皮、羽绒及其制品业产品销售收人居全国首位,占全国的25.6%。在国家统计局统计的全部主要工业产品中,居全国前10位的浙江产品有350种,占67%;占全国总产量10%以上的产品有141种;有232种工业产品市场占有率居全国第一。从行业上看,浙江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主要是劳动密集型产业。近年来,浙江以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材料和机电一体化主体的高新技术产业虽然发展很快,但规模还是偏小,市场优势尚未具备。

三、制造业升级的路径选择及建议

根据工业化进程相关经验和理论,工业化进程在经历轻工业发展阶段后,一般要进入到以重化工业为主的工业化阶段。本文认为,虽然重化工业在整个工业中的地位逐步提升是种趋势,同时结构完善合理的重工业也是一国赖以自立的基础,但是浙江只是中国的一个子系统,无须按照产业结构调整的一般方向来调整本地区的产业结构,不能简单照搬产业结构的演进理论,把发展重化工业作为浙江工业经济调整的战略重心。时至今日,现在的经济环境和西方发达国家工业化时期的经济环境已大不相同,研究一个地区的发展策略,最重要的就是要研究在哪个行业、哪个商品市场具有比较优势。

当前,传统产业依然是浙江工业经济的主体,传统产业在全省国民经济中的比重还非常大,在今后几十年内,新兴产品市场虽然会不断扩大,但传统产业提供的与生活密切相关的劳动密集型产品仍然有着巨大而持久的市场需求。而真正代表现代高新技术前沿的产业比重还很小,如浙江2005年高技术产业增加值仅占工业增加值的8%左右。同时,浙江人多地少,矿产资源贫乏,能源瓶颈制约突出,环境污染问题严重,企业规模较小,发展重化工业的优势并不明显,通过传统制造业改造升级,化比较优势为竞争优势,最终提升制造业附加值和竞争力来实现产业结构升级是一条可行之路。

浙江的传统产业要想获得快速升级,必须要走技术提升和品牌建设之路。具体而言,首先,要加大技术改造、技术吸收和技术创新力度,浙江的制造业应积极参与国际生产体系和竞争体系,了解国际行业动态,提升产品技术含量。其次,应积极实施品牌战略,没有品牌的产品是很难获取高附加值的,作为企业来说,要根据企业自身条件,制定正确的品牌策略,要加强研发投入,持之以恒地培育出自主核心技术的名牌商品。最后,技术提升和品牌建设离不开强大的资金支持,在资金保障上,第一,要拓宽融资渠道,大力发展风险投资、金融租赁、担保公司、典当融资等事业,缓解企业的融资难问题;第二,政府要协调和鼓励企业与企业合作、企业与科研院所合作,联合攻关在技术提升中遇到重大和关键技术难题;第三,要加强企业集团建设,要鼓励企业之间的合作、并购、重组及战略联盟等行为,提高企业规模与实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