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园林建筑论文范文

园林建筑论文范文

园林建筑论文

园林建筑论文范文第1篇

(一)课程设置

根据我校的专业设置要求,房屋建筑学课程学时无法延长仍为36节,学分为2个,但可调整为1周1次,1次4节连堂,将理论讲述与设计绘图或者小型构造模型制作相结合,简单介绍设计原理部分,并增加对中国园林中古建及木结构建筑的理论知识课时,不再严格按照原教材设置的章节授课,将学分确定为理论1分和实践1分,共2分两个部分。同时,为适应选择设计方向同学的要求,可再另外开设建筑设计原理选修课,课程内容主要针对各类建筑设计原理,拓展视野。

(二)教学内容的优化

1.结合工程实际讲授课堂内容。由于房屋建筑学的学科特点,在课堂上如果照本宣科,往往不能给学生留下什么印象,接受起来也会觉得枯燥乏味。因此在讲授过程中,不仅要将专业名词和意义逐一用容易理解的词语进行解释,还要从学生经常接触或熟悉的建筑物的构造、做法讲起,如果周围有合适的工程正在施工,就要让学生课后在保证安全的情况下尽量去工地四周查看实际案例。2.抓住重点和难点,倾向突出。本课程的特点内容多,但内容之间往往缺乏联系、系统性和逻辑性,如建筑做法、建筑构造要求等,往往是一些规定性、规范性的东西,且带有地域性的差异,不同地区做法不同。因此需要对内容进行适当的归纳分类,划清重点。如:对楼梯和墙体的构造做法在园林建筑设计概念中最为关键,要重点讲述并且能自行设计,而对门窗及雨篷建筑的细部详细构造做法等可适当简略或者取消。再比如:在对建筑结构形式部分的讲解内容中,有针对性地增加传统园林建筑木结构的做法及运用的知识内容。

(三)教学模式的改变

1.强化实践环节,注重运用能力的培养。因为延长了每次上课的课时,因此可以在教学环节中加入小型构造模型的制作和施工图的绘制,如楼梯模型、墙体大样标准施工图抄绘等,还可以加入1~2次与建筑设计原理相关的房间设计等。在理论讲述的基础上增加动手实践操作,加深对建筑结构的理解和认识,增加空间想象能力,做到理论联系实际、理论联系实践。2.教学方法手段多样。房屋建筑学这种工科专业课程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因此实际展示的图片内容特别多。在教学过程中,不可能继续采用过去的“粉笔+讲台”的讲课方式,这一点与理科和文科专业完全不同,必须采用多媒体教学模式,把文字、图片、图像及动画制作结合起来,包括观看一些与建筑有关的纪录片,对学生的感官提供多种刺激,重复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使课堂教学更生动、更灵活,有助于学生由感性认识上升到抽象思维,特别是讲解某些看不见、摸不着的抽象概念、复杂空间,都可以发挥电子课件的优势,易懂易学。3.后续增设园林建筑设计课程。在对园林建筑构造的知识有了初步理解和学习后,对教材中有关建筑设计原理的部分通过后续增设园林建筑设计课程进一步巩固和运用,使学生今后在园林建筑设计中有建筑结构的概念,对整个知识体系的掌握更加全面。综合上述教学改革计划,本课程的具体内容及进度设置如下,共9周,36个学时。

(四)考核制度的创新

本课程最终的考核模式定为:“理论课程考试+平时实践环节成果”平均分来确定,摒弃了单独用理论考试成绩作为考查结果的方式,避免出现只会机械记忆、高分低能的现象,理论与实践并重,各占一半。理论考试方式也实行创新。采用开卷和闭卷相结合的考试方式。第一部分为理论闭卷考试,着重考查学生对理论知识和书面规范知识的掌握程度;第二部分为应用部分,该部分开卷,着重考查学生的综合设计能力和绘图表达能力、绘图准确及规范程度。

二、课程改革效果分析

园林建筑论文范文第2篇

1.1材料方面古代五大建筑体系中,只有中国采用了木结构这种气体结构形式。近代以人工建筑材料即以钢、混凝土的重体结构为主。而目前建筑结构的发展方向是逐渐采用轻体结构,以提高建筑物在各方面的性能和要求,也有助于我国古代木结构理论的深入研究和发展新的轻体结构。在柔性材料方面,中国古代木结构是选用柔性的天然材料,并且采用榫卯结合的梁柱式结构,在地震时也能大量释放强烈地震力,所以形成了墙倒屋不塌的现象。这其中有许多可以让我们借鉴及深入研究的道理。

1.2理论方面我国古代建筑业虽然是手工业生产方式,特别是园林建筑,还有着建筑艺术创作的要求,但它不是个体手工业,而是组织十来个专业二十多个工种,将大量预制构件干工序安装操作的综合生产方式。它具有科学性、适应性和预制生产综合施工的优点,在理论和应用方面,对现代建筑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1.3艺术方面艺术也是园林建筑的一个重要部分。我国的古典园林讲究和谐,在周围环境的基础上依势而建。在布局设计,景物统一方面讲究高低错落,步移景迁,主次分明,从而使园中有画,画中有园,景园相融,达到真假难辨的境界。如南方的苏园,北方的颐和园都是这方面的代表园林。这种高超的造园手法是我们现代社会单调单一园林需要着重借鉴的方面。

2.园林建筑的创新与规划

现代的建筑越来越趋于高层化及空间多样化,这就要求园林建筑要跟上时代的发展,调整园林建筑的结构形式、尺度,使之适合整个城市建筑的发展需要。使园林的发展逐渐现代化,跟上时代的步伐。如果只是单纯的继承却不思改进那么只会失去现代的特色,成为复制品。

2.1适应不同需求一个优秀的现代园林建筑设计应该是拥有丰富美学内涵的和满足人们多层次需求的。现代园林建筑应以使用对象为中心,充分考虑使用者不同层次的的需要,并以这些需要为重要参考因素进行设计,才能使置身于该园林建筑中的人们有“存在感”。只有在“人性化”思想指导下做出来的设计,才能满足和完善人们对现代园林建筑空间行为延伸的多元化需求,让现代园林建筑设计从表象的制式模仿,向营造能够满足各类使用者的不同需求的建筑空间转变。

2.2在地域文化的传承中创新地域文化,广义上指的是不同地域独具特色,传承至今仍发挥作用的文化传统。贝聿铭曾经这样说道:“每一个城市都有自己的历史与文化!因而也有自己的个性与特色。”园林建筑也是一样,好的园林建筑要有突出的特色,能根据不同的地域特点找到属于独属于该园林的艺术风格,在社会不断的变更找到自己的定位,成为能代表一个时代风格的园林建筑。具有“地域性”的中国古典园林建筑在现代建筑中应用时,应注重对其继承性和创新性。如在很多现代建筑中常见的玻璃幕墙建筑,给人强烈的视觉冲击力的来源是古典园林中的框架式建筑结构,以柱承重和墙体外移等结构形式,将建筑物整体结构进行分割,在材料的选取范围内进行适当拓宽。现代建筑在设计过程中所体现建筑空间的充分利用,和传统建筑也有一些贯通空间,玻璃房顶和无顶的中庭和院子,都是其具体表现形式。如在地下一层的前方设置一堵高墙,让游人实现停留在上方瀑布般的水流上,水中的植物和顶上洒下的日光给人视觉的享受。

2.3花木配置手法的继承及创新花木是园林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中国古典园林在这方面就有很多现代园林可以借鉴的地方,尤其是古典园林中的高低错落,颜色搭配,根据地点地势的不同而达到的和谐统一,更是现代的园林很少具有的特点。花木配置并不只是起到衬托建筑物的作用,其本身也要高矮有序、颜色搭配,形成花木独有的艺术感。乔木、灌木和花草之间的配置,以及园林建筑的大小高矮都需要因地制宜,并且处理好园林艺术布局和美观适用之间的关系。在配置过程中应注意不宜过多,但又要显得富有生机,并且整个树形和树冠都要作为厅堂的前后背景。花坛的位置要精心定位,不能显得单调呆板,要起到其具有的点缀作用。大型园林中的花草植被在布置时应注意图案要比较新颖。以颂扬国家兴旺和时代特征为主,达到不似春光,胜似春光的效果。遵循“构图无格,借景有因,切合四时”的美学原则,在体现山光水色和花木庭院等景色时,注意季节的变化。

3.结语

园林建筑论文范文第3篇

1国内农林院校本科建筑学的发展

不同院校将建筑学划归不同的学院,包括水利土木工程学院、风景园林学院、城乡建设学院等,体现出各院校差异化的专业办学背景。部分农林院校建筑学建立在原有园林景观专业的基础之上,体现出农林院校建筑学区别于其他工科院校的专业发展基础和条件。

农林院校本科建筑学基本都属于新办专业,由于办学历史短,专业实力普遍较弱。

比如教学资质浅,基础底子薄,发展力量弱,缺少明确的指导方向。在众多院校的建筑学专业中,处于竞争的劣势地位。但是基于中国快速城镇化的现状,村镇建设蓬勃发展,不排除未来几年农林院校新增建筑学专业的出现。若只是原封不动照搬资深建筑院校的办学模式,结果可能因为缺乏自身特点而适得其反。农林院校有特殊的发展条件,其特殊的院校背景是跨学科建设专业、寻求发展的有效途径。基于办学特点和基础,在现有框架下发掘自身特色提升办学实力,走基于自身特征的发展道路至关重要。

2农林院校建筑学特色化发展条件

2.1村镇建设蓬勃发展

我国城乡发展方针历来突出乡镇的地位和作用,由于乡镇的庞大数量,以及在发展农村经济、吸纳农业人口、推进城镇化等方面的强劲作用,乡镇的健康发展得到更多关注。另外,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一项重大历史任务,农村工作是目前重点。除村镇建设发展外,各类古村古镇保护非常急迫,需要大量人员进入一线研究。乡镇的发展需要大量的专业技术人才,需要一批力量强的建筑队伍,有一批熟悉设计施工业务的监理工程师。作为农林院校有一系列与农村农业相关的专业体系,与建筑专业相结合能更好地服务村镇发展建设。农林院校应抓住机遇,建设有基于自身特点的建筑学。

我国乡镇管理还未能完全纳入科学轨道,为改善乡镇管理,提高乡镇建设质量,需要大量较高学历人才的介入。从学校办学背景来看,农林院校学生毕业后有一部分将服务乡镇。以浙江农林大学为例,每年风景园林与建筑学院学生毕业后,都有部分学生服务乡镇政府机关,今年也有7名学生考取乡镇公务员。长此以往,可以为乡镇建设管理输送更多专业人才。

2.2绿色生态成为社会发展的共识

目前,绿色生态低碳的发展理念逐渐深入人心。建设低碳城市,开展绿色建筑技术研究是社会关注的热点。一些发展较快的高校已设立绿色生态节能技术的建筑学研究方向,但是由于不具备植物学、生态学、农学、林学等学科的学术背景,较难获得大量定量的数据支撑,也难以形成一定的学术族群和梯队,设计和研究往往建立于空中楼阁。农林院校具备植物学、农学、生态学、林业等学科优势,为建筑技术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技术支撑,为开展研究提供坚实的保障。另外,在建筑学发展过程中利用学校优势背景,将生态以及节能设计作为教学的环节贯穿设计教学过程,培养学生运用新技术、新材料解决生态与节能问题,充分体现地域自然生态的特征和运行机制,树立正确的整体环境观,有助于培养符合现代社会要求的建筑学学生。

3结合农林院校学科构架,构建课程体系

农林高校建筑学应设定特色鲜明面向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专业方向,特色专业方向的建立与课程体系有着密切联系。特色化发展首要建立专业自主建设机制,探索合理的课程体系。

3.1课程体系改革

农林高校的建筑学,本质上属于交叉学科,课程体系建设上应考虑融入学校的发展优势。在课程设置中增设观赏植物学、景观设计、村镇规划建设、环境学、生态建筑概论、建筑节能设计、新型节能建筑材料、乡土建筑等基于学校优势背景的专业课程模块。部分学校将此类课程作为选修课设立,而农林院校由于具备较好的专业发展背景、并基于特色化发展需要,可以考虑将部分课程增设为必修课。特色课程的加入,一方面是专业特色化发展的需要,另一方面也是建筑学专业的有效补充。比如景观设计课程的设置,能强化学生对于场地的关注和处理,防止学生将大部分精力都放在建筑内部功能调整与外部造型设计上,忽视场地的结构和关联性,本身是对建筑学教育的一种补充和促进[2]。

3.2核心设计课程构建

建筑设计类课程是建筑学专业最核心的课程。五年的教学,建筑设计课程贯穿始终。根据农林院校的背景,设置设计任务的时候融入一定的特色化考虑。课程中加入农村社区服务中心设计、不同地域的农居建筑设计、山地建筑设计、节能建筑创作等与专业特色相适应的课题,从核心课程设置的角度实现特色化发展。从大三至大五,学生对设计已经有了基本的了解,设计课程可融入绿色建筑设计理念。鼓励和指导运用新材料新技术,尝试解决生态与节能问题,提倡设计结合地方气候与环境,从而使课程体系和人才培养更富于特色化倾向。

4协同农林院校特色专业,寻找科研突破

农林高校建筑学科以新办为主,因此一般自身学科基础较弱,科研能力往往不强。

科学研究应基于学校特色专业,寻找突破。

①以学校的特色学科为基础,促进建筑、园林、生态等多学科交叉融合。从形成学科的规模效应和协同效应的角度,增强学科的综合竞争力。比如与风景园林学科相结合,充分利用建筑学与园林景观互补的优点,开展景观建筑学的科学研究。

与生态学和植物学、木材科学等学科相结合,注重低碳化可回收的绿色建筑材料开发利用,实用和低成本的绿色建筑技术研究以及应用推广。

②基于农林院校学校背景,将面向乡镇的低成本与实用性研究作为未来主攻方向。

结合学校农业农村研究的背景,开展对村镇规划建设模式与不同地域的适宜性农村生产生活建筑形式探索。进行乡土材料与建筑技术研究,利用竹木等乡土材料和工业废料再利用,替代高污染、高能耗的材料,并进行新型材料运用中的室内环境评价。结合乡土材料探索合理的结构构造形式提升节能降耗、抗震等性能。针对农村建设经济支撑条件有限的现状,主攻低成本农村建筑技术和新型低成本工程材料研究。

5基于办学背景,强化学生实践教育

学生培养是办学中的重要一环。其一,从目前社会就业情况来看,建筑学毕业生一入单位,就要求能胜任各种类型的工作。农林院校以培养实用型人才为主,未来进入中小设计院的机会较多。某些中小型设计公司甚至要求毕业生能够独立完成从方案到施工图以及后期服务等工作。其二,农林高校的建筑系学生未来有一部分将服务乡镇机构,乡镇对于设计本身的要求未必很高,但是目前乡镇可以用于培养新入职人员的技术人员较匮乏。其三,不同高校对于人才应实现差异化培养。比如同济大学、南京大学提出以培养建筑学高端人才为目标[3],而作为农林院校建筑学,应以迅速适应普通民用建筑设计为主。因此,农林高校建筑学要加强工程技术方面的训练,以各种形式加强实践性环节的教学,把培养切实掌握专业技能的实用型人才作为主要培养目标。

5.1加强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建设

首先,充分利用学校的校办建筑设计研究院,让学生参与实际项目实践。如不具备校办的条件,可以与校外联合承办教学实训基地。如与各大设计院联合建设实训基地,既可以提搞学生的实践能力,也为设计院提供了考察毕业生能力的机会。其次,提供机会让学生参与一些特色化工程项目。例如浙江农林大学老校区建筑和建筑学专业教室正面临改造,可让学生参与学校的改造设计,未来可使用改造完成的学校建筑。对强化学生的实践能力,体会实际建筑空间,十分有益。其三,在校内建设建筑设计和施工实训基地。让学生假题真做,完成一个小型建筑物从规划报建、方案设计、施工管理、监理质检、竣工验收等内容的全套设计流程,以进行实训训练[4]。通过实习和实训基地建设,加强学生工程意识的培养,提高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使学生尽快适应社会需要。

5.2暑期组队“绿色家园”行动服务团

美国奥本大学的乡村工作室,每学期学生在教师的带领下来到美国最为贫困的地区,了解当地的需求,实地调研,筹集资金,实现建筑从策划、设计到建造的完整过程。教师在整个过程中给学生以关键性的协助与建议[5]。一般农林高校都承担一定的基层服务职能,为乡镇建设提供技术咨询、技术支撑。暑期学生具备完整的时间参与社会服务,可借鉴美国经验,结合学校社会服务职能,以学校名义组织学生举行各类的“绿色家园”行动服务团和社会实践活动。为乡镇农家乐、农村庭院改造、农居建筑改造、旅游规划提供方案。服务团由不同专业学生构成,学校老师带队指导。锻炼学生设计能力、配合协作能力。

5.3开放实验室项目和学生创新课题

由学生申请,跟随老师进行本学科或跨学科的实验室项目操作,参与各类小的创新课题研究,并由学校出资承担各项目经费。

此类项目对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起到较大的推动作用,也为部分考研学生提前介入科学研究提供条件。

笔者曾带学生参与杭州新农村建设的学生创新课题,走访各类新农村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学习积极性均得到较大的提高。

园林建筑论文范文第4篇

摘要:2016年濮院入选首批中国特色小镇,致力于打造产城融合发展的特色小镇。在建筑上,它拥有着典型的江南水乡的特点,传统江南民居建筑特征,随着城市进程的不断快速发展,这个美丽的小镇空间形态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许多建筑逐渐偏向于现代建筑的千屋一貌。濮院作为全国文化特色小镇,其传统建筑的特点应该传承与保护,并将产业文化与现代建筑文化的元素灵活运用,将濮院建筑建成具有文化代表性,特点鲜明的文化特色小镇。

关键词:濮院;;传统建筑;现代;改造

引言

濮院镇位于桐乡市东部城区,沪杭苏中间节点位置,被人们誉为“鱼米之乡,百花盛地”,拥有中国最大的羊毛衫市场。2016年濮院入选首批中国特色小镇,致力于打造产城融合发展的特色小镇。在建筑上,它拥有着典型的江南水乡的特点,传统江南民居建筑简洁,淡雅,在水网的基础上临水而建,与现代建筑特点区分明显。其最终目的是将传统濮院建筑与现代建筑相融合,结合其特点的毛衫文化,将其改造为具有文化特点的特色小镇。

一、濮院古建筑到当代建筑变迁及影响

南宋时期,著作郎濮云翔跟随宋高祖南渡,以驸马都尉至临安,后迁居幽湖,遂为濮氏世居地。濮云翔是当时的朝廷官员,身处书香世家,具有传统的老庄,儒家思想,他们讲究“天人合一”的思想理念,追求一种恬静、淡雅、朴素的建筑方式,将人生与哲学,与自然统一,希望现代与大自然的完美融合。濮院作为典型的江南水乡古城,格局未变,水网的基础上临水而建,传统的古建筑临街多为两层砖木结构建筑,全镇很少找到屋顶上张扬的飞檐翘角,展现出传统的平民文化元素,大多数的房顶都是简单的硬山顶。山墙,门头常采用观音兜等形式。在历史传承方面,濮院建筑传承了江南水乡园林建筑风格,重视空间性,根据不同地点周围景物的变化,采用多种手法,将空间的虚实结合,疏密有致,使整个建筑的层次感立体起来。濮院河道密集多桥,街巷依河延伸,桥梁架横其间,老石桥沿河排列,屋宇傍河而筑,直到现在桥仍常见于这座文化小镇中。(图1)近代,由于受到帝国主义侵略,洋务运动的影响,濮院的江南建筑文化出现萎缩,出现了不少小洋楼;民国发展时期,更是出现了民国建筑文化;抗日战争时期,由于敌人的任意破坏,更是有不少珍贵的古建筑毁于炮火之中。建筑的破坏导致了建造工艺的流失,建筑艺术形态的消亡。商业的发展和现代交通运输方式的出现,破坏了原本水网密集的城市特点,改变了濮院建筑建造和城市布局。现代以来,随着城市进程的不断快速发展,这个江南小镇空间形态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许多建筑逐渐偏向于现代建筑的千屋一貌,为了濮院城市发展跟上时代的步伐,在发展时期拆除了废弃的江南建筑,扩建了特色的历史街道,填埋了一些河流水道,填水筑路,临水建筑被拆毁,使得这个江南小镇在发展迅速的期间,逐渐缺失了原本江南古镇的味道,逐渐添加了现代建筑的随性、自由、开放亦或是千篇一律的白墙灰瓦,失去了原本的历史沉淀后的建筑风味。80年代初期,保护水乡文化特色的意识在逐渐复苏,其环境较好地保存了下来,小桥、流水、人家,依旧表现了该江南小镇最具代表的特点。

二、濮院传统建筑外观及环境分析

建筑是城市文明的外在表现,是考证城市文化程度的一个重要指标。作为一个传统的江南水乡,其根植于吴越文化的丰厚土壤上,吴越文化深刻影响着这片土地,无论在建筑形式亦或是建筑规模上,这个地方在不断地推陈出新。在建筑装饰方面,追求繁琐精细,屋脊上的飞檐走兽,门墙上的梅兰竹菊,用浮雕或者圆雕的手法表现出当时的社会生活和生活期望。除此之外,还常见于地面建筑的砖、石、木刻。因为濮氏家族为南宋期间迁居至此,房屋顶上的构建便不像宋以前一般嵌饰珠、玉、贝或缠裹锦绣,多绘制鲤鱼跳龙门等具有吉祥意义的彩画。在色彩方面,濮院传统住宅建筑和其园林建筑大多用深色的漆涂柱,梁等木构件,不加彩画和雕刻,整个色调素雅舒适,与官式建筑的鲜艳色彩和强烈对比形成鲜明的比较,至于一般民居,如穿斗式建筑,通常用于室内空间尺度不大的民居。柱枋常常保留原本木材的颜色,白垩的墙面,让人有简洁明快的感觉。(图3)在环境方面,濮院地区地形主要以丘陵,平原为主,地势低平,坡度平缓,水网交织,湖泊纵横,土地交织在密集的水网之中,水成了小镇居民必不可少的生活要素,使得该地区建筑依水而建,因为地区气候温润,冬暖夏凉,易于作物生长,提供了植物的多样性,因此此地区建筑多有园林。江南地区树木生长迅速,取材较易,建造简便,但木构建筑自身的材料特点导致难以满足大面积,大体量的空间需求,柱子大排列较密。同时因为传统礼制的束缚和古典模数制的应用,使建筑尺度较小,因而形成了具有江南特色的细密性建筑形态。

三、濮院现代建筑中的毛衫文化运用

吴良镛先生提出,江南建筑发展趋势必要经历的过程是地域开拓—经济发展—文化提高—建筑文化繁荣,濮院正处在经济发展后时代,面临着文化与经济相互发展的过程,所以在改造和更新的过程中,必须重视城镇建筑的统一性和连续性,使新旧建筑更好地融合,既保持了传统的建筑特色,又添加了不少新的创作时代元素。即使建筑立面所用的手法和材料不同,但在其尺度,比例,韵律等方面都是相似的,给人一种协调感。改造濮院传统建筑的目的,不是将其改成现代化的建筑,而是将传统建筑的风格,韵味保留,适当地添加时代的元素,把握好比例,将其创新,使其传统而不落伍。濮院小镇发展至今,已不仅仅是一个拥有着书香文化底蕴的江南小镇,同时在近几年来,努力开发其产业文化:毛衫文化,带动了小镇的发展,同时也成功获得了全国首批特色文化小镇的称号。在产业与文化两个方面改造濮院建筑,必须结合其江南小镇建筑特点及其文化产业——毛衫的特色文化。(图4)江南树木生长迅速,可以因地制宜,取材当地的树木,建造以木质结构为主体的建筑,利用榫卯结构进行建造,充分运用江南古建筑特点,汲取其素雅的颜色搭配,房梁上的彩画,精致的雕刻等鲜明建筑元素,搭配毛衫文化中精巧的编织工艺,花型,羊毛材质的元素,设计出属于这个特色文化小镇的独有建筑。例如江南建筑中典型的观音兜山墙,独特的弯曲造型可运用在建筑中,在山墙上加入毛衫花型的镂空木窗,白墙灰瓦下的花纹被衬托得十分明显。(图5)现代建筑较为重视空间的开放,自由,造型简约新颖,但围合感差。而传统江南建筑注重儒家,老庄的思想,经常性地采用廊院围合的形式。具有“犹抱琵琶半遮面”的韵味,精巧细致,造型装饰极为考究,围合感极强,空间封闭。在融合二者的过程中,可舍去较为复杂化的细节装饰部件,而选用较为简洁大方的古建筑部件,。在细节方面可点缀毛衫文化,濮绸或者是建筑精细装饰,这样既不会丢失了传统上的古色古香建筑风格,同时也简约化了古建筑的繁琐,使其向现代建筑的简洁明了直接靠拢。注重与濮院大多数建筑风格相搭配,注重统一性,在此基础上进行文化设计的延生,注意连续性。

四、濮院未来建筑中传统建筑文化的融合

传统江南建筑在立面上基本上都是以低层建筑为主,2到3层适宜,而现代建筑中因人口的增加,建筑多为中高层建筑。在古今建筑的融合中,不仅要考虑建筑文化的传承,实用也是其重要的一个环节。未来在濮院建筑设计中应该充分地融入江南传统建筑文化和园林要素,使传统建筑文化可以不断传承。虽然现代建筑多为高层建筑形式,试想当建筑设计成垂直交错状,不仅保证了人口密集的实用性,并将多个围合的庭院式的块状结构交错层叠,楼层之间相互交错,通过一个坡道系统相连接,形成一个垂直的围合建筑。每层均分私密住宅部分和公共交流空间,这两部分又通过传统江南廊院式围合结构的走廊相连,楼层之间保证有露天部分和一二层交接部分,这样可对空间形成一种延伸感,每层均有室外环境部分,保证无论上层空间还是底层空间均可和周围外部的环境联系,使空间更宽敞。屋体材料根据濮院地形确定,主要采用混凝土承重,木质材料为辅,在与建筑以外相交流的部分,可采用木百叶构造,既保证了私密性又不会过于压抑,在混凝土墙围合的私密房间部分,窗的构造可用毛衫文化中的编织花纹做镂空窗,庭院的路灯及公共区间休息部门的座椅也可采用编织花纹的元素和江南建筑的飞檐翘角部分。细节装饰雕刻部分运用在廊院围合的走廊上,走廊一般用玻璃幕墙和木条围合,在承重柱上雕刻细节花纹,将围合的木条按照一定规律排布,保证透光。(图6,图7)结语无论是整体建筑,还是细节考究上,濮院建筑是地域历史文化特色的体现,在改造濮院的过程中,要深入地区建筑文化研究,从多个方面进行入手,如文化继承性,生态环境景观,建筑地区性,文化产业代表性。濮院作为全国文化特色小镇,具有自己独特的毛衫文化与江南水乡的魅力,在现代,因产业的逐渐发展壮大,小镇与世界在逐渐融合,就是将其传统建筑的特点进行保留,灵活运用,添加产业文化与现展的元素,将濮院建筑建成具有文化代表性,特点鲜明的文化特色小镇。

参考文献:

[1]李正欢,江南地区建筑文化的发展研究[D].南京大学学位论文,2014.1-3.

[2]王姬,夏双.建筑设计如何与地域文化结合[J].城市建筑理论研究.2013(4).25-26.

[3]吴良镛.建筑文化与地区建筑学[J].建筑与文化.2014(7).33-35.

[4]孙凌,江南水乡城镇空间形态研究[D].浙江大学学位论文,2010.26-27.

[5]沈文,论建筑设计与特色文化的现代化融合[J].建筑设计管理.2012(11).42-43.

[6]徐志伟.论地域建筑文化的发展[J].城市建筑理论研究.2014(15).34-35.

[7]丁熊.城市公共服务体系创新设计研究[J].包装工程,2015,36(2):13.

[8]杨加明,吴凤林.小空间设计在重卡内饰空间布局中的应用[J].包装工程,2015,36(4):64

[9]吴萍.城市文化中公共艺术空间的拓展[J].包装工程,2015,36(6):1

[10]李正欢,江南地区建筑文化的发展研究[D].南京大学学位论文,2014.1-3.

[11]王姬,夏双.建筑设计如何与地域文化结合[J].城市建筑理论研究.2013(4).25-26.

[12]吴良镛.建筑文化与地区建筑学[J].建筑与文化.2014(7).33-35.

[13]孙凌,江南水乡城镇空间形态研究[D].浙江大学学位论文,2010.26-27.

[14]沈文,论建筑设计与特色文化的现代化融合[J].建筑设计管理.2012(11).42-43.

园林建筑论文范文第5篇

摘要:

生态校园建设的提出,是在微观层面上对海绵城市理论进行的积极探索,通过运用生态适应、低影响开发、弹性设计的建设原则,具体探析实现校园场地如海绵似对雨水进行调蓄管理的“海绵”设施的设计方法,从而实现校园区域内雨洪的自然积存、渗透与净化,有效改善校园及其周边的水生态和水环境。

关键词:

海绵城市;生态适应;低影响开发(LID);弹性设计;雨洪管理

20世纪以来,随着工程技术的不断发展,灰色基础设施的大量建设导致城市水文条件发生巨大变化,一方面导致人类面临水资源的短缺而得不到有效补充,另一方面雨水资源以其处理成本经济、方法简单等优点,作为一种新的可利用水资源却得不到合理的利用,而成为城市洪涝灾害的主要诱因。因此,世界各国相继提出了“低影响开发”、“水敏感性规划设计”及“弹性城市”等先进的雨洪管理理念[1]。在此基础上演化而成的海绵城市理念对雨水资源的合理利用有重要意义。在校园景观规划建设中,要从生态的角度出发,利用雨水资源作为校园景观规划建设的补充用水完全契合生态校园的建设思路,既能达到节约成本、开源节流的经济效益,又能促进校园自然环境的生态循环,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的可持续发展态势。

1海绵城市理念

海绵是一种多孔弹性材料,具有良好的吸附能力。行业内和学术界习惯用“海绵”来比喻事物的某种吸附功能,如城市对人口的吸附现象、大地的雨涝调蓄能力等[2-3]。由此含义演化而来的海绵城市是指通过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充分发挥建筑、道路和绿地、水系等生态系统对雨水的吸纳、蓄渗和缓释作用,有效控制雨水径流,实现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城市发展方式[4-5]。海绵城市的核心思想是让每一寸土地都具备一定的雨洪调蓄、水源涵养、雨污净化等功能[6]。因此,将大地视为“海绵”,将雨水就地资源化,而使得地表(大地)如海绵一般,重新获得自然的呼吸和自我的循环。校园作为海绵城市的微观层面,是具体落实海绵城市区域或局域的集水单元,通过对这一尺度对应的一系列“海绵”设施的探索设计,结合弹性景观设计方法,实现校园区域内雨洪的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维持或恢复校园自然水文功能,发挥校园在改善周边水生态和水环境应有的生态功能。

2生态校园建设原则

(1)生态适应原则。生命发展与自然环境之间存在着生态适应关系。在生态校园建设的过程中,应该极大的尊重自然,遵循自然法则,将自然途径与人工措施相结合,在确保校园生态安全格局的前提下,进行科学合理的布局安排。

(2)低影响开发原则。建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的低影响开发模式,尽量减少校园内不透水地面面积,连通地表水与地下水,加长径流流动的通道,延长汇流时间,利用土壤覆盖物和植物群落的作用对径流进行过滤并促使其下渗[7-9],保护和再生自然景观,最大限度的减少抗渗性影响,使校园区域尽量接近于开发前的自然水文循环状态。

(3)弹性设计原则。弹性设计的核心思想是可持续发展。在生态校园的建设过程中,对未来发展的不可预测大胆地预设前瞻性的认识和考虑,以满足未来发展变化和发展趋势。动态地适应生态校园建设不断发展变化的需求,以及能够对校园形成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做出一定程度的反映,使校园未来的发展变化涵盖在弹性设计的动态范围之内。营造一个集环境、生态、经济、文化、艺术乃至精神和谐发展的综合性的校园生态体系。

3生态校园的“海绵”设施

在校园规划区范围之内严格实施蓝线和绿线控制[6]。同时,在校园建设过程中,减少对场地的开发,将建筑、绿地、道路等配套设施以及水体“海绵”化,共同组成生态校园的“大地海绵系统”,实现开发前后区域水文特征的稳定,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并存和可持续发展。

3.1绿色园林建筑

校园建设中建筑物占据了大部分的场地。因此,在生态校园的建设过程中,提倡将建筑纳入生态“海绵”设施设计,通过垂直的绿色园林建筑改造[6],减少对校园场地内的湿地、水体等具有天然蓄水功能的生态区域过度开发造成破坏;在保证相同的建筑使用面积的基础上,多建设高层建筑,减少建筑的占地面积,减少铺装不透水表面;利用屋面绿色植物,充分收集雨水,实现中水回用,显著减少地表水径流量,并且通过绿色植物实现对二氧化碳的固定,有效减少校园碳排放。如深圳万科中心(图1)在设计中广泛采用绿色屋顶、渗透铺装、人工湿地、雨水花园等低影响开发措施,污水及建筑屋面部分的雨水100%收集,通过中水系统及多个人工湿地处理后用作景观水的补充、植物浇灌等,雨水收集利用率达到50%,雨水径流控制率达到90%[10]。上海世博较多场馆(图2)采用了以种植槽为主的墙体绿化,综合服务中心“空中花园”下的休闲场馆屋顶上铺设碎石粒,可以将屋顶的积水通过石粒带入地面。这样不仅能减低噪音,并在心理上减噪;还能进行生态保护,如调节温度与湿度、涵养水源、减少辐射等[11]。

3.2绿色透水道路

道路在场地中起着重要的串联作用,同时也是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校园道路具有路网密度大、步行系统发达等特点[12]。结合生态校园建设原则,铺设透水性强的绿色道路,协调道路红线内地形设计及空间布局,利用不同等级道路的绿化带、车行道、人行道和停车场建设雨水滞留渗透设施,提高透水性地面覆盖比例,实现道路低影响开发控制目标[6]。道路的布局应适应场地的自然地形,尽可能平行于等高线布置,缩短路网总长度、减少道路宽度,避免破坏场地的自然排水路径。如深圳光明区“九纵八横”绿色道路,90余km三级绿道贯通成型,道路按绿色道路标准设计,采用透气砖、可再生沥青路面等透水材料,不仅能够维持水土平衡、区域水文特征稳定,还能消除“热岛效应”,维护生态平衡(图3)。

3.3绿地

绿地是校园师生户外活动的重要公共空间,同时也是雨水渗透的最佳透水面,可有效地控制雨水径流量、实现对雨水的回收再利用。根据绿地下渗速度、滞留的雨水容量、雨量以及径流速度等数据的科学分析和计算,应用填挖方就地平衡原理,设计下凹式绿地(图4)、雨水花园等景观,沿着绿地四周布置雨水进水口,收集校园的雨水径流,使其经过沉淀和过滤后进入绿地系统核心区;针对大面积的易涝区,可设计暴雨湿地花园实现控制雨水峰值流量、削弱污染的双重目标[13]。采用多样化微地形空间组合,采取与雕塑、水景、座椅、亭台、堆石等结合的方式,改变下沉式绿地景观形式单一。如哈尔滨群力雨洪公园(图5)沿场地四周创造出一系列高低不一的土丘和深浅不一的水坑,形成一条蓝绿相间的“海绵”带,收集雨水,使其经过滤、沉淀和净化后进入核心区的生态湿地[14]。

3.4水体

水是校园景观重要的设计要素之一。校园水体景观设置必须在维护场地原有的水文平衡的同时兼具良好的景观和休闲价值。水景观的规划设计可以与场地的雨水管理联系起来,建设景观水体多功能调蓄池,以调蓄暴雨峰流量为核心,把控制洪涝、雨水调蓄利用与景观建设生态友好地结合,合理利用场地及场地周边雨水资源,作为景观水补充水源,建设人工硬质建设,利用自然做工,使水体与自然环境融为一体,形成可持续发展的景观格局。如天津工业大学新校区人工湖(图6),雨季湖泊补充水采用经过下凹式绿地、暴雨湿地处理后的雨水,其他季节利用教学区绿色建筑收集的雨水[9]。

4结语

通过对校园的建筑、道路、绿地、水体的“海绵化”改造,设计绿色园林建筑、绿色透水道路、下凹式绿地、景观水体多功能调蓄池等,形成校园大地海绵系统,实现校园域内水文条件的稳定,雨洪的自然积存、渗透与净化,有效改善校园及其周边的水生态和水环境。“十八大”将生态文明建设提升到“五位一体”的战略高度,“十八届三中全会”重点提出加快建立生态文明制度[15]。当前,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进入了攻坚克难阶段,国家财政部、建设部、水利部等部委联合在厦门、武汉等16个城市试点海绵城市建设,国务院办公厅全面部署推进海绵城市建设工作。校园作为教书育人,为社会培育人才的重要场所,理所应当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发挥思想引领、科技支撑和典型示范的社会功能。校园建设在维护自身发展需求的同时,既是实现对生态环境保护的“双赢”,又是对“海绵城市”理论认识的有效补充和有益探索,从而真正实现生态校园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杨阳,林广思.海绵城市概念与思想[J].南方建筑,2015(3):59-64

[2]俞孔坚,李迪华,袁弘.“海绵城市”理论与实践[J].城市规划,2015,39(6):26-36

[3]俞孔坚.“海绵”的哲学[J].景观设计学,2015,14(2):4-9

[4]国办发.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指导意见[Z].2015

[5]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试行)[S].2014

[6]仇保兴.海绵城市(LID)的内涵、途径与展望[J].中国勘察设计,2015(7):30-41

[9]李园芳,刘志强,允爽.低影响开发雨水概念在绿色校园中的运用[J].价值工程,2011,28(10):168

[10]王建龙,车伍.低影响开发与绿色建筑[J].中国给水排水,2011,27(20):17-20

[11]田静.观赏植物的应用与发展[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22(3):241-245

[12]高莹.基于LID雨水管理的大学校园景观设计[C]∥第十届国际绿色建筑与建筑节能大会论文集,2014

[13]苏义敏,王思思,车伍.基于“海绵城市”理念的下沉式绿地优化设计[J].南方建筑,2014(3):39-43

[14]俞孔坚.海绵城市的三大关键策略:消纳、减速与适应[J].南方建筑,2015(3):4-7

园林建筑论文范文第6篇

明末,随着西方殖民势力的扩张,西洋传教士来到中国进行传教活动,同时导致了西方的科技文化艺术在中国传播,出现了中国古代社会的中西文化交流的高潮。清初,西洋传教士仍旧遵循本土化传教方针,将天主教教义与中国国情相结合①,同时帮助清政府修订历法、制造西洋火炮,清廷对他们采取了接纳和宽容的政策。然而,明清之际西方文化传播的过程中充满了曲折离奇的斗争,一部分固守封建传统的官僚士绅或文人,本能地意识到西方文化对中国封建文化是一种冲击,不利于封建的专制统治,遂群起反击。顺治年间安徽歙县布衣杨光先在辅政大臣鳌拜等人的支持下弹劾钦天监监印、天主教传教士汤若望,抨击天主教,他说“设天果有天主,则覆载之内四海万国,无一而非天主之所宰制,必无独主如德亚一国之理。独主一国,岂得称天主哉”?进而又说,汤若望等“非我族类,其心必异”②。清康熙初,清廷终于做出了禁止天主教传教士传教的决定。

清代雍乾时期,曾经作为清初中西文化交流主导的西方科学技术的传播和应用大为减弱,中西文化交流的重点转向艺术方面,西方的绘画、音乐、建筑艺术的引进对中国的传统文化艺术产生影响,意大利画师郎世宁等人融合中西画法创造“新体画”、圆明园的西洋式建筑都是出现在这一时期。西方园林艺术对中国园林的影响以这一时期表现最为明显。

一中西方园林艺术特点

世界园林主要可分为东方园林和西方园林两大类,前者以中国园林为代表,后者以法国园林为代表。中西园林作为供人游乐赏玩的艺术空间具有共性,然而由于自然观、审美取向的不同,两者的造园理论、造园布局及其审美情趣迥然不同。美国景园建筑学家西蒙德说:“西方人对自然作战,东方人以自身适应自然,并以自然适应自身。”③

1.西方园林的特点。

西方园林的造园艺术,深受西方自然观的影响,西方人信奉“天人对立,改造自然”的哲学观,强调人改造自然,从而形成有别于东方的美学思想。西方人将数和比例奉为美的最高境界,强调“美就是和谐,和谐有它的内部结构,这就是对称、均衡、秩序,是可以用简单的数和几何关系来确定的”。其总特点强调的是以人工改变自然,无论是建筑物还是山水树木都具有人工穿凿的明显印记,它是运用建筑法则而不是自然法则建造园林。最彻底地运用建筑原则的是法国园林,“它们照例接近高大的宫殿,树木是栽成有规律的行列,形成林荫大道,修剪得很整齐,围墙也是用修剪整齐的篱笆来造成的,这样就把大自然改造成为一座露_天的广厦”④。排列整齐的建筑,柱廊、花坛、草坪、雕像、喷泉等均是秩序分明,呈现出几何形状,充分体现了人工改造自然的力量。因此西方园林中处处呈现的平面的、立体的几何形,一切景物均以规整、匀称的形式出现,透视感强,平坦开放,一览无余,从而把自由的大自然纳入规整的建筑系统。

西方园林的基本布局体现严格的几何图案。平面布局以轴线展开,以建筑物为主体,一般以一座体积庞大的建筑物矗立于园林中十分突出的轴线的起点上,整座园林以此建筑物为基准,园林的主轴线是此建筑轴线的延伸。沿主轴线布置主要景观,两侧有次轴线,之间有直干道和斜干道相连。在纵横道路交叉上形成小广场,呈点状分布水池、喷泉、雕塑或其他类型的建筑小品。道路是笔直的,水面被限制在整整齐齐的石砌池子里,其池子被砌成圆形、方形、长方形或椭圆形,池中布设人物雕塑和喷泉。园林铺设大面积草坪,花草树木严格整形修剪成锥体、球体、圆柱体,草坪、花圃则勾划成菱形、矩形、圆形等图案,一丝不苟地按几何图形修剪、栽植,绝不容许自然生长形状,被誉之为刺绣花圃、绿色雕刻。“园艺要修剪、扶直树木,使每一株树的形状完全不同于处女林中的树木;正如建筑堆砌石块成为整齐的形式一样,园艺把公园中的树木栽成整齐的行列。总之,养花或园艺把‘粗糙的原料’加以改造、精制,是和建筑如出一辙的。”⑤为了突出人的力量,西方园林中广为布置人体雕塑,以显现人体美。园林布局不追求层次感,只有把游览视点提高,才能领略造园艺术的整体美。西方园林不仅布局对称、规则、严谨,就是花草树木也修剪对称方正,从而呈现出一种几何图案美。

西方园林艺术提出“完整、和谐、鲜明”三要素,体现出严谨的理性,集中表现了以人为中心,以人力胜自然的思想理念。

2.中国古典园林特点。

中国园林是一种自然山水式园林,追求天然之趣是中国园林的基本特征。中国古代士人对山水自然抱着敬畏、崇尚的态度,认为人只有顺应自然规律才能达到自己的目的;中国古代“天人合一”哲学观,强调人和自然之间的相辅相成,和谐统一。基于崇尚自然、“天人合一”的文化传承,中国园林以自然山水为造园的楷模,认为“自然者为上品之上”,“虽由人作,宛自天开”是中国园林创作的最高原则和审美标准。园林景观呈现的山环水抱,曲折蜿蜒,参差错落,花草树木自然之态,从而获得“不离轩堂而共履闲旷之域,不出城市而共获山林之性”⑥的理想生活境界。

中国园林在布局上以自然为宗,“今夫山者,天地之山也,天地之为是山也⋯⋯吾之为山也,非能学天地之山野,学夫天地之山之自然之理也”⑦。园林因地制宜,呈现不规则的平面布局,没有明显的轴线对称,最忌方塘石洫、一览而尽的做法,主张庭园重深,处处邻虚,曲径通幽。空间上讲求“隔景”、“藏景”,“合景色于草昧之中,昧之无尽;擅风光于掩映之际,览而愈新”⑧。要求循环往复,无穷无尽,“水欲远,尽出之则不远;掩映断其派(脉),则远矣”。在有限的空间范围内营造出无限的意趣。造园非常注重因地制宜,因山顺势,变化有致,曲折多端的手法。园林造景的山、水、建筑、花木这四要素的布置没有一定的程式,按照自然的形态灵活随意,“因阜垒山,因洼疏池。集宾有堂,眺远有楼有阁,读书有斋,燕寝有馆房,循行往还,登降上下,有廊榭、亭台、、村柴之属”⑨。建筑服从于周围的自然环境,与山水树木相互协调、融为一体,“随基势高下⋯⋯宜亭斯亭,宜榭斯榭”。亭台楼榭轻灵小巧,翘角飞檐,与周围环境互相穿插融合。植物和树木的栽种和修剪配和山水布置,“着眼在画意,高树和低树俯仰生姿。落叶树与长绿树相间,花时不同的多种花树相间⋯⋯没有修剪得像宝塔那样的松柏,没有阅兵式似的道旁树”⒑。传教士王致诚在写往巴黎的信中说,在中国园林里,“人们所要表现的是天然朴野的农村,而不是一所按照对称和比例的规则严谨地安排过的宫殿⋯⋯道路是蜿蜒曲折的⋯⋯不同于欧洲那种笔直的美丽的林荫道⋯⋯水渠富有野趣,两岸的天然石块或进或退⋯⋯不同于欧洲的用方整的石块按墨线砌成的边岸”1l。中国古典园林的建造正符合中国古代文人居山四法:“树无行次,石无位置,屋无宏肆,心无机事”

的理想园居环境。

而在审美情趣上,中国园林艺术的美,不仅体现在外在的形式美,而是更加追求意境美。“片山多致,寸石生情”,将客观景致与主观情感相结合,情景交融,借景物窥见自我的最深心灵的反映,从而使景物富有诗情画意与深刻哲理。“意境作为中国古典艺术的特构,无论是对于诗词、绘画、音乐,还是对于园林乃至盆景的创作来说,都能赋予灵魂,灌注生气,化景物为情思,变心态为画面,使作品近而不浮,远而不尽,意象含蓄,情致深蕴,从而以其特殊的美的魅力,引人入胜,耐人寻思。”⒓.是否强调审美意境的创造,是中国园林和西方园林、中国艺术和西方艺术、中国美学和西方美学的重要的区别之一。

中国园林是人和自然之间的一条联系的纽带,遵循“天人合一”的哲学理念,表现了人和自然的和谐与协调。

二西方园林艺术对中国园林的影响

明清之际的西方传教士带来了西方哲学、科学和文化艺术。园林建筑作为最重要的文化载体之一,自然成为其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传教士到中国,首先在传教地建立教堂。据档案记载,康熙时期全国各地的新旧教堂多达30座,分布于北京、山东、安徽、江苏、福建、江西、广东、广西、四川、湖北、陕西、河南等省份13.。北京宣武门教堂——南堂,是汤若望在顺治七年(1650年)春,依中国式建筑风格建造的,但“堂牖器饰⋯⋯亭池台榭,式仿西洋,极其工巧”。并设有喷水池,“左池水上高三四尺,石池水四道,上喷高四五尺”14.。教堂内的建筑装饰和喷水池带有西洋园林的特点。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徐日升与闵明我将其改建成欧式。

1.私家园林艺术中的异质文化因子。

明清之际的江南私家园林受到西洋建筑的影响,在建筑小品的装饰和细部做法上模仿西方园林,如西式的石栏杆、西洋的套色玻璃和雕花玻璃等西洋异质文化因子悄然出现。

据袁祖志所写《随园琐记》中记载清代文人袁枚在南京的随园,“‘书仓’之东厢曰‘琉璃世界’,为室二重,窗嵌西洋五色玻璃,光怪陆离,目迷心醉”15。

扬州的“江园”,江方伯建于乾隆年间,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改为官园。园中有一幢五间的敞厅,乾隆皇帝赐名曰“怡性堂”,“堂左构子舍,仿泰西营造法”bq。堂前敞后荫,两面夹山,“左靠山仿西洋人制法,前设栏楣”,模仿意大利山地别墅园的逐层平台及大台阶的做法,“构深屋,望之如数十百千层,一旋一折,目眩足惧,唯闻钟声,令人依声而转。盖室之中设自鸣钟,屋一折则钟一鸣,关捩与折相应。外画山河海屿,海洋道路。对面设影灯,用玻璃镜取屋内所画影。上开天窗盈尺,令天光云影相摩荡,兼以日月之光射之,晶耀绝伦”16.。这是模仿当时盛行于欧洲的巴洛克式建筑的所谓“连列厅”以及用大镜子以扩大室内空间的“镜厅”做法。

扬州的“黄园”,为黄氏别墅,与“江园”相接。其中三层楼房的“澄碧堂”是模仿广州欧式建筑十三行的建筑立面,大量使用西洋建筑中的玻璃装饰,玲珑剔透。“盖西洋人好碧,广州十三行有碧堂。其制皆以连房广厦,蔽日透月为工。是堂效其制,故名澄碧堂。”17.

扬州的另一处园林景观“石壁流淙”,其一幢建筑物内“榻旁一架古书,缥缈零乱,近视之,乃西洋画也”。是由于墙上绘西洋壁画,绘画运用焦点透视法因而显得景物逼真,人仿佛可以走进去。徐履安“丁丑间(乾隆二十二年)为园⋯⋯作水法,以锡为筒,一百四十有二,伏地下,上置木桶,高三尺,以罗罩之,水有锡筒中行至口,口七孔,孔中细丝盘转千余,其户轴织具桔槔辘轳关捩努牙诸法,由机而坐,使水出高与檐齐,如趵突泉,即今之水竹居也”18。使用龙尾车操纵水源的方法制做西洋式喷泉。

西洋园林的元素在江南私家园林中基本上运用于园林的建筑装饰中,在园林建筑形制、建筑装饰中部分吸收外来因素。

2.皇家园林中的西洋园林。

受西洋园林影响最为显著的当属皇家园林,它不仅在建筑的局部采用西洋建筑手法,而且在园林的立意、布局、建造中照搬西方园林,甚至用西方人设计园林,大规模成群兴建西方风格的园林建筑。其中最突出的例子则是圆明园的西洋楼。乾隆皇帝从郎世宁进呈的西洋画中看到西方园林中的喷泉图样,很感兴趣,便征召西洋传教士修建,最后由郎世宁推荐传教士蒋友仁在长春园的北侧建成了第一座大型喷泉,“乾隆见而大悦。长春园中之其它欧式建筑及水法兴建约始于此时”19.。乾隆皇帝于是命郎世宁、王致诚、艾启蒙和蒋友仁等在长春园修造西洋楼。

西洋楼景区内欧式建筑、喷泉、迷宫、雕塑、绿篱、水池等西方园林要素一应俱全,从平面布局到各造园要素的具体形象均接近于法国古典主义造园风格。全园共有7组欧式建筑,从西向东依次为:谐奇趣、蓄水楼、养雀笼、方外观、海晏堂、远瀛观、观水法。平面布局体现轴线对称特点,景区的主要道路均为直线,主要景点的人工水池也都是规则的几何形状。建筑采用西洋建筑风格,高大的大理石建筑、跌落的台阶、华丽的装饰,充分体现了巴洛克和罗可可的建筑风格。建筑的平面布置、立面柱式、玻璃门窗、栏杆扶手等,都是西洋做法,细部装饰为西洋雕刻中夹杂着中国民族花饰。园区中心的“大水法”为西洋楼的主要景观,仿西方园林的喷泉,大水法主建筑为一巨型石龛,前面有狮子头喷水瀑布,成7级水帘。大水法的左右前方,各有1座大型喷水塔,塔身方形,共13级。并运用西洋机械引水。在绿化方面同样采用西方园林方法,修剪整齐的草木、花草铺成的花坛、建筑西方花园内常用的迷阵(Maze)景观——“万花阵”。“西洋楼”是西方园林在中国第一次较全面、较完整的引进,代表着18世纪东西建筑文化和造园艺术交流的成就,在东西文化交流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在皇家园林建筑室内采用了西方建筑风格的装饰,据档案记载圆明园早在雍正三年(1725年)九月间,曾在圆明园后殿仙楼下安设了一樘楠木边双园玻璃窗cl,雍正五年在万字房(万方安和)对瀑布仙楼的窗户上,还用了长4尺4寸、宽3尺2寸5分的大块玻璃cm。并吸收西洋教堂天顶画、全景画的装饰手法而变通为中国式的建筑装饰手法——通景画cn,在清代皇家园林中的圆明园、紫禁城内的建福宫花园和宁寿宫花园内大量出现co,绘画采用了透视的画法,有极强的立体效果。

以上所说的私家园林和皇家园林现在虽已不复存在,而通过文献记载和园林遗迹可以看出,西方园林要素曾出现在明清之际的中国园林中。它的引入,拓展了国人的视野,令人耳目一新。同时,丰富了中国造园艺术手法。

三西方园林艺术对中国园林影响的探讨

随着西方建筑文化的传入,清代园林中出现了许多西式景观和装饰艺术。然而,这些异质因子一般都体现在园林细微之处,出现在建筑的局部装饰和园林的小品中,这并没有改变中国古典园林的基本格局,明清园林主体建筑及整体风格则是保持中国式的,即使是最完整、全面地模仿西洋园林的典范——圆明园中的西洋楼,也仅占圆明园总面积的百分之二,作为聚景园林中的一个景观。且被置于全园也就是圆明、长春、万春三园的东北角,并在它与园内其它中式景观之间加土丘以为隔绝,成为一个独立的景观。

这种艺术风格折射出中西方文化的交流与冲突。

其一,中国固有文化的传承性。几千年的中外文化不断交融,影响中国最大的外来文化,东汉末年的佛教和明清以来的西学,都没有影响到中国文化本体的根本改变。中国人从来都是以外来文化服务于中国的本体文化,也就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以实现自我的再生和创新。在明清中国人的眼中,西洋建筑就像西方的自鸣钟一样,属于“奇技淫巧”一类,仅仅作为赏玩的对象而已。西洋楼的建造很大程度上源于乾隆皇帝对西洋画中“水法”的兴趣。

中西文化由于伦理观、价值观等存在着本质的区别,当外来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发生严重冲突的时候,外来文化就必须让步,就像天主教在中国的传播过程中,利玛窦等人为了传教的顺利进行,改变了固有传教的方式,制定并推行了天主教儒学化以及科学传教的方针。在西方园林艺术的东渐过程中,当西方艺术与中国古典艺术出现相抵触的元素时,也不免要采取本土化的变通方式。西洋楼这样纯西式的建筑在细节处理上也不免使用中国古典园林的元素。西洋楼在主轴景观的处理上,并没设置成像西方庭园一眼望到底的直线,而是沿用中国传统的造园手法,被建筑物有节奏地分作三段,西洋楼建筑群同样地把一长条园景分成几个院落,避免拉丁庭园一望无际之感。西方古典主义花园中必不可少的人体雕像在西洋楼中却未出现,取而代之的是中国传统的祥禽瑞兽:大水法前的水池中的主雕是一只象征福寿的梅花鹿,谐奇趣和海晏堂前的主雕是寓意吉祥的翻尾鲤鱼,海晏堂正面的大水池左右两侧的铜铸喷水雕像则改用中国传统的12生肖。

其二,西学在中国的传播存在着很大的局限性。首先,传教士作为中西文化交往的桥梁和纽带,传播宗教是其目的,而科学文化的介绍只是实现其目的的手段。其次,文化交流的范围狭窄,产生的社会影响不大。由于闭关自守政策和文化专制制度,阻碍了文化交流的顺利进行。西学的传播仅限于上层文人,入清之后,更囿于宫廷之内,社会影响面较小。西方园林艺术的影响也仅限于部分地区的少数园林及皇家园林中。

其三,中西园林的造园思想和园林特点存在着根本的不同,西方园林强调改造自然,透视感强,平坦开放、一览无余。西方古典主义园林的审美标准,和当代的建筑一样,是以追慕古罗马严格的几何构图和宏伟的气派为原则。中国园林强调效法自然,遵循“虽由人作,宛自天开”造园原则,布局自由流畅,旷奥兼得,虚实相生。中国古典园林崇尚自然的造园原则及追求“诗情画意”美学意向,顺应了园林“可行,可望,可游,可居”的需求。而人工的、几何的、规则的西方园林不符合中国文人的“天人合一”、崇尚自然的审美裁判。

中国古典园林的自然性顺应了造园的要求,所以能为西方所接受,具有中国趣味“英中式”园林在17—18世纪英法等地出现。而西方园林的理性化,与中国园林“犹若自然”的造园理论相抵触。因此,明清之际,随着西方传教士的东来,西方造园的艺术亦影响到造中国古典园林的建造,但这种作用是表面化的,它没有从根本上改变中国古典园林的构思,没有在整体布局、设计上改变中国古典园林以自然为楷模的设计理念。

西方园林对中国园林的影响反映出中国文化对待西方文化的态度,也反映出中西文化的交流与冲突。

注:①汤若望说:耶稣“犹如商朝的创建者成汤,因为天旱祈雨,将自己当作牺牲,供奉求雨。他身为圣王,而如此受罪,

非但他的威望不减,反而至德益章,为万世所赞誉。成汤将自己当作牺牲供奉,耶稣被钉死于十字架,皆为利济

于民”。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以下简称一史馆)藏,《满文密本档》137卷。

②13杨光先《不得已》,一史馆藏《满文密本档》137卷。

③西蒙德《景园建筑学》,转引自章采烈编著《中国园林艺术通论》,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年版,第23页。

④黑格尔《美学》第3卷。

⑤10.12转引自金学智《中国园林美学》,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年版,第93、94、273页。

⑥⑨(清)沈德潜《复园记》,《苏州历代名园记,苏州园林重修记》,中国林业出版社2004年版,第99、98页。

⑦叶燮《滋园记》。

⑧(清)笪重光《面筌》。

11.刘天华主编《十大名园》,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第203—204页。

14.黄表《远游略》。

15袁祖志《随园琐记》,陈植、张公池《中国历代名园记选注》,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1983年版,第367页。

16.17.18《扬州画舫录》卷十二,中华书局2001年版,第268、270、285页。

19.《扬州画舫录》卷十四,中华书局2001年版,第333—334页。

20《教士书简》,《国立北平图书馆馆刊》第七卷第3、4期。

21一史馆藏《内务府造办处各作成做活计清档》,雍正三年九月十八日,木作。

22一史馆藏《内务府造办处各作成做活计清档》,雍正五年八月二十五日,玉作。

23聂崇正《故宫倦勤斋天顶画、全景画探究》,《区域与网络——近千年来中国美术史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

园林建筑论文范文第7篇

摘要:视觉元素在景观园林设计中起着重要作用,设计师通过视觉元素中形态、材质、色彩以及光影效果,给园林观赏者带来视觉美感和精神愉悦体验,突出体现了园林景观在日常生活中的价值所在。

关键词:视觉元素;景观园林;运用

现代园林景观设计不仅是一门艺术学,结合了建筑学、艺术学、环境学和美学,其不仅能体现人们对于现代景观园林艺术的追求,更能综合性地体现现代人对于生活质量和美的追求。

1视觉元素在园林景观设计中的作用

视觉元素在园林景观设计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对于绝大多数人而言,获取外界信息的首要方式是通过视觉,视觉感官占所有感官获取信息量的83%,因此,人们对于园林景观的整体观感和空间认知主要来自于视觉感知。所以,每个园林景观设计应该具有自身的视觉特色。视觉元素也是人们获取外界视觉信息的一种途径,人们通过从外界感知到的形、质、色、光等信息,进而在大脑中显现,使得人们能够感知到外界的美。

2视觉元素在园林景观设计中的运用方法

在园林景观设计中,视觉元素运用的关键点主要体现在4个方面,分别是形态、材质、色彩和光影的运用上。我们在设计景观时,应全面考虑视觉因素带来的影响,其是构成一切景观的基本元素,是景观园林艺术的基础,也是一切造型的根本。景观园林艺术设计的根本体现在对形态、材质、色彩和光影有一个全方面的认识和度的掌控,在融汇贯通的基础上,对其进行关于美的创造性组合。这就要求景观园林设计工作者在设计时,把大自然物质形态、材质、色彩和光影等元素等效为园林设计要素。

2.1形态元素的运用

形态是呈现景观设计内容最直接的元素,形态又可分为点、线、面3种元素。(1)点即景点,点元素是其它元素运用的基础,点元素不仅能够进行线化、面化,而且还能作为构图平衡点,使得其在景观设计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常用焦点设计手法,如雕塑、水景、孤植造型树等,这些都能够给观赏者带来美的享受。(2)线在园林景观设计中包括造型流线设计和游览动线设计。造型流线设计就是利用设计材料的直线、曲线、折线等形式,呈现出流动效果的视觉美,如序列排布的树阵、蜿蜒曲折的溪流、修剪成弧形的绿篱等,都是线状元素的运用;游览动线设计是根据游客的动线组织,将独立的景点串联起来,形成序列景观,我们常说的步移景异也就是这个设计手法。(3)面的设计元素,即园林景观设计中的场景布置,通过点、线元素,组织出一幅完整的观赏场景,如雕刻文化景墙、西湖十景等。在一定程度上,面元素的视觉效果要优于点元素以及线元素的视觉效果,但面元素又是以这2种元素作为基础,且面元素还有点元素以及线元素所没有的立体感,这也是面元素所特有的特点。园林景观设计者通常会利用面元素加入自己的创新点,使得面元素的运用能够不断推陈出现,变得更加鲜活。不管是在古代,还是在现代,在园林景观设计中充分利用点、线、面素3种元素,使得园林景致不断得到提升。

2.2材质元素的运用

园林景观设计中,每种材质都有与生俱来的或打磨后的质感,如石材的光面、自然面、荔枝面等,植物树干也有光皮和皮孔等质感,通过不同材质搭配,可实现差异化视觉效果给观赏者增加强烈的记忆。在园林设计中,合理而巧妙地利用相关的材质元素能够形成视觉反差,进一步提升园林设计中的视觉效果,在园林设计中占有重要地位。

2.3色彩元素的运用

一方面,景观设计中的植物种植设计在设计中占据重要的地位,而植物又有季相变化、色相变化,尤其花卉的色彩丰富,故而在设计中通过不同植物搭配使用以及花卉使用使得种植丰富多彩,给人带来愉悦的心情,同时能塑造不同的情境。另一方面,在景观设计中利用园林建筑本身材质的色彩,通过对比等方法产生美轮美奂的效果,如枯山水中白色砾石结合植物绿色苔藓及孤植红枫树搭配,可形成一幅色彩美丽的意境。

2.4光影元素的运用

在景观设计中,对意境的追求是最高的层次,不仅呈现景观的形态美、质感美,而且能让观赏者读到景色的言外之意。如在白天,白色背景墙外选用造形孤植树,通过太阳光的投射到墙上形成的树影;太阳光照射景亭等构筑物的造型格栅上投影到地面的造型影子,既能体现设计中的虚实变化美,又能展现意境美。另外,在夜晚通过灯光的照射,更能映出设计形态的优美。

3结语

在景观园林的设计工作中,合理地运用形态、材质、色彩和光影元素,并进行创作性组合,能够起到很好的视觉效果和美的传递。这需要我们在景观园林设计时,做到大胆创新和实践,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参考文献

[1]王业遴,曹幸穗.我国近代园艺教育科技发展述评[J].中国农史,1991(1)

[2]陈周斌.园林景观设计中视觉元素的运用[J].现代园艺,2017(8)

[3]李韵采.园林景观设计中视觉元素的运用分析[J].智能城市,2016(12)

作者:罗守宗 单位:天津隆远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

第二篇:园林景观设计的传承及创新

摘要:园林景观艺术创造了居住环境中的各种优美风景景观,我国当前的园林设计发展,除了传承古典园林的设计风格之外,更应该不断创新。本文将针对现代中国园林景观艺术的传承和创新进行分析探讨,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潜在价值。

关键词:园林景观设计;传承;创新

中国古典园林艺术作为世界文化史上的重要遗产和宝藏,同时也是世界历史上伟大的奇迹和瑰宝,被公认为世界各类园林建设中的佼佼者,其地位和重要性不言而喻。园林在设计之初需要考虑很多问题,包括园林设计的意义和与周边自然环境的相互协调呼应,还要更加细致地考虑到园林内部的绿植以及所种植的树种等。园林景观设计的初衷是带给人们置身大自然之感,需要在不断发挥其各种社会以及经济效益的过程中,促进和推动人类与自然环境的和谐相处以及健康可持续的发展。我国人民的思想境界伴随着国家经济和文化的快速发展不断提升,现代景观设计师将古典景观设计的许多方面作为学习和借鉴的地方。笔者调查研究目前中国景观设计的现状发现,要想更好地发展和传承景观设计艺术,除了不断借鉴和传承古典园林景观的各种优点之外,不断地创新发展是根本的动力。古典美融入到现代的生活环境之中产生奇妙的化学效应,让人耳目一新,产生具有创新性的景观设计艺术形式,是景观设计发展的大势所趋,也会带给人们更好的生活体验,满足更多的环境需求。

1园林景观设计的传承

1.1天人合一的思想

景观设计更多地强调自然天成,不提倡过于繁杂的人工雕琢和堆砌痕迹。中国古典园林中天人合一思想地渗透和运用造就了园林史的辉煌与璀璨,这种古典艺术被外国学者认为是将空间和时间的选择做到极致,从而使得经济和社会效益的最大化。这也能够让人类在不过多地破坏自然环境的条件下,做到和自然和谐共处,从而获得安宁和祥和的艺术形式。中国古代天人合一的思想,一方面是中国历史几千年的历程中沉淀出来的智慧和精髓,指导和影响了园林设计的发展。另一方面中国现代的园林设计师们不断地传承和发扬这种思想并将其发扬和完善,将自然界天然存在的各种元素体现在园林景观之中,给人们的精神家园提供了可以休息和缓解的空间,让人们在其中不断地提高自身的精神境界和文化修养。

1.2古典园林的季相之美

一年四季的交替让人们看到山水花鸟各种景物的更替变化,这种美就是季相之美。中国古典的园林景观设计就是将这种美运用到极致的一种表现,通过一年四季变化的过程中,景物的外在变化来表现和衬托变化莫测的空间意境,景物的变化穿插和点缀在整个岁月的流逝中,进而这种千姿百态丰富多彩的季相之美便被完美地呈现在园林景观的设计和表现之中。

2园林景观设计的创新

2.1广泛吸收现代艺术思潮,努力开拓园林设计思路

人类发展几千年的历史进程中留下的文明瑰宝是民族的重要宝藏,然而随着现代艺术思潮的涌现以及科技日新月异的发展,人们早已不局限于物质享受,思想境界和审美水平都有了全方位的提高和变化。现如今应考虑的是怎样将现代的各种文化艺术广泛应用到景观设计之中,这不但要满足人们正常的审美,还要有很好的时代意义。现代园林景观设计如果做不到对古典艺术的传承和发扬,会造成园林艺术的脱节和欠缺。

2.2重视现代技术在园林景观设计中的应用

现代科学的发展日新月异,新型技术的出现速度更是让人目不暇接,不断地将其应用到风景园林的设计之中,将会提供很多的素材和思路,造就不同的风格和特点。新兴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为园林的设计提供了生命力和灵感,也更新了传统观念,让人们对景观设计有了新的认识和期待。

2.3生态景观理念在园林景观设计中的应用

生态景观设计是对土地以及各种户外空间的不断利用,对整个生态系统的设计和改造,表现出尊重自然、敬畏自然的重要性和重要意义。人们不能毫无章法地改造和利用自然,要做到与自然环境和谐共处,合理保护和节约自然资源,进一步改善人类与自然的关系,维护生态系统的健康与稳定。

3结语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的增速以及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园林设计师们在进行园林景观设计时,更多的要考量其中所包涵的文化内涵,笔者根据对中国当下园林景观艺术的调查研究发现,景观设计的发展中,继承和创新是不能被忽略的方面,这是园林艺术赖以发展的持久生命力以及重要的组成部分。中国园林景观设计在继承古典园林的各种优点和精华的同时,要不断挖掘和寻找属于自己的独特方面,进行创新研究才能走得更远、更好。同时需要注意的是,在创新的过程中,应借鉴其他优秀的灵感和创意,摒弃不好的方面,使得园林景观的道路走的更加稳健和顺利。

参考文献

[1]刘天华.园林美学[M].云南:云南人民出版社,2007

[2]刘晓艳,穆红.园林建设中的基本策略分析[J].中国科技信息,2008(9)

作者:郑 单位:长兴太湖龙之梦长峰酒店投资管理有限公司

第三篇:园林景观设计中传统文化的具体运用

摘要:随着社会的进步,科技的发展,现代人们对于文化的需求也越来越多。在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孕育了数不清的优秀传统文化,传统文化在历史长河中不断被吸收、接纳和改进。现代园林景观则是融合了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用现代艺术的表现形式表达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既继承了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也在园林景观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独特魅力。本文主要就我国传统文化在现代景观中的具体应用展开论述,以期对我国的园林景观设计发展有所帮助,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园林景观;设计;传统文化;应用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国家整体实力的提高和国际地位的上升,我国民族传统文化的信心正在一步步建立,园林景观作为我国传承传统民族文化的一部分,在居住区中的应用也日益流行。有专家指出,改革开放后,我国的园林景观不同程度地受到了中国传统文化复兴的影响。

1我国传统的文化元素

我国的传统文化中凝结的不仅仅是上下五千年的历史,也是我国民族的团结力和号召力,更是设计了包罗万象的文化和知识。在我国人民的衣食住行中,无处不在彰显着我国的民族力量和文化力量。我国的传统文化不是简单的抽象形式,而是以多种样式存在于人们的生活和应用中,比如人类的思想、设计的建筑和文化符号、标志等。

2当代园林景观设计现状分析

2.1缺少文化性和内涵

在当下的新中式居住区景观设计方案中普遍存在一些较为严重的现象,最为突出的是在进行景观设计过程中,忽视主题的特色文化和历史文脉之间的联系。究其缘由,大多数设计师只是一味地模仿,取其“形”而丢其“神”,简单拼凑国内外社区的公共建筑和小品,而由于设计师们所处的成长背景和所接受的文化不同,敷衍式的拼凑抄袭导致设计的方案毫无意义,忽视人们的情感需求,难以形成主题的本质特色,整个设计模式缺乏创新和谐意识,这就难以避免地出现复制者被复制者复制的尴尬局面。

2.2形式主义严重,人文实用主义缺失

之所以要设计景观,其终极目的是为了让人们能够享有优质的服务,而建设园林景观的目标是希望能够让人们享有更为高等质量的居住空间和生活环境。由于设计师们在园林景观建设调查研究过程中不够严谨,不够重视,只是一味地追求形式主义,同时与甲方在沟通上也存在问题,忽视人文实用主义。因此,绝大多数景观设计在系统性总体设计上存在缺陷,其景观作品也只可远观,而不可近赏,在实用性能上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2.3没有结合当地文化特色

所谓园林景观设计,并不是简单的种花种草,这背后需要系统且完整的专业景观设计。在我国设计体制和设计师水平等因素的影响下,对园林景观设计上往往存在着观念上和方法上的一些误区,整个设计过程忽略了当地的实际文化特色,缺乏相关人性化需求的研究,因而设计方案难以被接受。

3传统文化在园林景观中的具体表现

3.1儒家文化分析

儒家文化对园林景观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比德”和“和”2个方面。“比德”是指自然“比德”之美,即以山水为美的思想。《论语》中讲到,“智者乐水,仁者乐山”正是这一种思想的体现,结合山水与人的智和仁,说明人的道德观念的不同,眼中的山水之景也会有所不同。比德不仅仅是对于山水这样的大景,也存在于如植物般的小景,在植物小景中可以依据植物不同的自然属性赋予不同的人性化品质。比如梅兰竹菊,梅花“凌寒独自开”的清雅;兰花生于幽谷的飘逸;竹子坚挺不拔的气概;菊花经历风霜后的高洁……如万科第五园植物意境,广泛应用了竹,选取刚属性的刚竹、紫竹等,彰显出竹的高风亮节,坚挺不拔,以竹寓意,借景抒情。“和”则是指“天地人和”,在园林景观中表现为“中和”,即有机融合园林景观中的各个组成要素,化对立为平衡,以人为本的“和谐”对待,使园林景观的表现形式丰富多彩,同时还可以达到协调之美。

3.2道家文化分析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可以说是道家最出名的论断之一,园林景观也将这一“道法自然”合理地运用到造景手法中,强调崇尚自然,因地制宜。如芙蓉古城,其正是吸收了道家文化,因地制宜,在叠石和理水上顺应自然,模拟自然山水,形成“虽为人作,宛自天开”的景观效果。园林景观中“虚”“实”则是吸取了道家“大象无形”的精华,将“虚实”之间互相转化,达到“虚”中有“实”,“实”中有“虚”的意境。如上海九间堂,其布局则将“虚实”体现得淋漓尽致,远方的建筑与近处的水景虚实结合,建筑又与周围植物山石虚实相济。透过墙洞一眼望去,水面上的景色不再单调,除去原有倒影之外更与墙外之景相连,虚中有实,实中有虚。墙洞宛若一幅画卷,墙外之景犹如水墨般跃然纸上,真真假假,虚虚实实。3.3风水文化分析中国风水理论是一门古老的学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这门学说虽然带有封建迷信色彩,但是不可否认它蕴含我国古代哲学、心理学、建筑学、地理学、景观学等很多方面的智慧,且体现中国古代强调的“天人合一”的思想,注重人与自然和谐相处。风水理论对历史上城市及园林的选址、建设产生了深远而又巨大的影响,同时对现在的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也具有非常可贵的参考借鉴和研究价值。从古代人的观点来说,风水的好坏直接影响后代的生存发展,所以古代的园林景观建设首先考虑风水问题,在风水中就是“山水聚合,藏风得水”。老子推崇的“万物负阴而抱阳,中气以为和”。用现在的话来讲,选址的基础就是负阴抱阳,背山面水。园林风水是传统风水理论中的一部分,其目的是寻找和创造有生气的地方。这种生态环境应具有以下几个方面:避风向阳、山清水秀、草长莺飞、树木旺盛等,而这些方面在生态建设中也都有体现。我国的风水学家梁惟朝认为,现在的风水学说,是结合传统风水理论中具有科学性的东西与现代社会环境学,然后共同应用于人类的生活中。

4结语

园林景观自古以来就被“皇家”和官宦之家所重视,而随着时代的发展,现代的园林景观则是更多地被老百姓所应用和欣赏,园林景观的表现形式和表现手法也变得丰富多彩。地方园林景观在设计过程中,应充分融入当地文化,栽植当地树种,在保证其观赏性的同时也能兼顾到其文化性和内涵,在园林景观中更好地运用传统文化。

参考文献

[1]李天呈.现代园林景观设计中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的应用探究[A].《决策与信息》杂志社、北京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决策论坛——创新思维与领导决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C].《决策与信息》杂志社、北京大学经济管理学院,2017(1)

[2]吴展齐.传统文化在园林景观设计中的应用探讨[A].《智能城市》杂志社、美中期刊学术交流协会.2016智能城市与信息化建设国际学术交流研讨会论文集IV[C].《智能城市》杂志社、美中期刊学术交流协会,2016(1)

[3]王利,赵亮.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在现代园林景观设计中的应用[J].大众文艺,2015(12)[4]尹晓堃,薛瑨.地域传统文化在园林景观设计中的应用与发展[J].现代园艺,2014(16)

[5]张靖,董雅.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在现代园林景观设计中的应用[J].现代城市研究,2014(6)

[6]李炜.浅析植物绿化在园林景观设计中的地位和作用[J].绿色环保建材,2017(11)

[7]王慧君.园林景观设计中色彩的配置与运用研究[J].美与时代(城市版),2017(10)

[8]冯治理,周敏.浅析园林景观设计中的主题与文化[J].科技资讯,2017(27)

作者:张媛媛1;刘存2 单位:1山水环境科技股份有限公司,2郑州市兰德园林设计有限公司

第四篇:园林景观设计中的地域文化探究

摘要:景观设计是地域文化的一种特殊形式,两者密切相关。在景观设计过程中,我们重视独特的地域文化,以继承和创新的态度保持传统地域文化的色彩,重视其优势的传承和发展,通过与外国文化的融合,阐明地域文化特征的意义。设计具有地域特色和丰富时代感的景观,赋予景观足够的文化内涵,让景观设计在继承传统文化和尊重地域文明的基础上,根据时代的发展趋势,在当代的发展趋势中设计出高质量的景观。

关键词:园林景观;设计;地域文化

1地域文化与园林景观的基本概述

1.1地域文化

地域文化有一个独特的概念,一般分为两种解释,在学术区文化中主要是指先秦时期的中国在不同文化的不同领域中传播到现在;在目前的认识中,地域文化主要是指具有独特、悠久历史和传承文化的特定地区。对当今世界地域文化的理解是,地域文化具有不同的地理环境和人文特征,是在一定时期内形成的。随着相应的自然变化和历史变化,经济发展和政治中心呈现出运动和形成特色文化的趋势。

1.2园林景观

园林景观在特定区域的设计时,利用园林建筑技术和技术工程,对植物类型、区域地形和地方建筑进行有目的的规划,在人类的帮助下,城市景观设计更加合理,使景观更具观赏价值,在实际利用功能的过程中,加快了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景观设计最重要的手段是在综合考虑相关因素的基础上,设计出符合一般审美和生态环境的景观艺术,并通过设计师的设计灵感创造出适合人类生存的绿色环境,使人们能够欣赏到绿色景观过程中的地域文化的魅力和特征,以及景观的历史意义。丰富和欣赏园林艺术的精神和文化方面,以最大限度地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

2地域文化在园林设计中的现实意义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我国的景观建设也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景观设计风格逐渐增强,但它缺乏城市的地域特色,各个城市的景观也失去了原有的生动色彩,观赏价值也大大减弱。因此,应重视在城市景观中引入独特的地域文化,并通过地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推进特色城市化建设。文化遗产是历史发展的主要载体,是祖先精神文明的结晶。

3园林景观与地域文化的关系

3.1园林景观设计的创作来源

在园林景观过程中,应注意人与自然环境的基本前提。设计师的设计思想随着区域的变化而变化。因此不同的地域文化给设计师的创作流程带来了丰富的素材,给园林景观设计带来了很多色彩,体现了地域特色的景观建筑。在景观的创作中,有必要深入考虑当地原始文化,探索具有地域特色的地方人文习俗,在设计中体现地域文化的灵魂。创造具有文化特色的景观设计理念。在景观设计中,从地域文化出发,寻找每一部分的设计来源,并从区域的自然地理位置找到设计材料,以确保地域文化特征的内涵能够充分表达,设计出具有地方特色的景观。

3.2从地域文化上的呈现园林景观

目前,人们对文化的关注和需求不断提高,这种区域性的文化展示方式需要在城市建设和发展的许多方面得到充分贯彻。园林景观是城市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地域文化展示和传承的重要载体。园林景观与城市居民的生活息息相关。利用园林景观的相关内容,可以进行合理的分析和设计,从而迅速融入地域文化。

3.3园林景观设计是发扬地域文化的重要窗口

在当前的社会生活工作中,人们想要了解地域文化,从风景中可以更快地了解。当地的文化需要仔细品味,而且景观对公众开放。从居民和游客的角度来看,开阔的视野是能够更好地体验独特的地域文化。总之,要更好地发展地域文化,就必须在景观设计中进行,这将带来意想不到的表现和创造性。

4园林景观设计中表达地域文化的方式

4.1保留传统地域文化

在园林景观设计中,应充分保护当地文化,保护当前文化特征,改造闲置建筑,保护原有形态,将建筑空间从简单到复杂,从而调整建筑构件,确保当地文化,减少当地文化对当地环境的破坏,调整住房,能够融入景观设计的思维,提高建筑欣赏的程度。改善历史建设,确保其历史建设的保护,从而突出传统文化。

4.2地域文化特色的抽取

为了实现景观设计的目标,设计者需要安排建筑区域的资源,以获得更理想的象征元素。在此基础上,我们应密切关注元素符号的表现,以更好地反映区域特征,为城市带来前所未有的地域文化魅力。在整个过程中,元素符号可以用来充分表达当地的特点和习俗。

4.3突出地方特色

园林景观设计应与周边环境和文化习俗密切相关,文化差异使城市环境空间的设计风格有很大的不同。随着时代的发展,人类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科学技术的进步使人们更加接近彼此的信息,世界逐步走向经济全球化和文化融合的方向,在这种背景下,外国文化涌入我国,许多城市园林设计吸收了外国的设计风格。在城市空间环境建设的过程中,必须模仿其他设计风格,丧失自身的特点。为了突出城市区域的特点,在景观设计和建设中必须具有较强的地方特色。

4.4再现历史文化

对于历史文化遗产的遗产,在保护这些历史文化遗产的同时,我们也必须创新,只需保护历史和文化内容逐渐淡化。因此,我们应该利用景观修复的方法来再现历史,保存历史和文化产品,让人们更好地认识景观欣赏的历史和文化意义。设计师需要完全熟悉当地历史,然后才能在景观设计中复制它。我们不仅要模仿原始的建筑风格和景观形态,还要用不同的艺术表现形式来再现历史。

4.5注意传统和现代的有机结合

在分析地域文化在景观设计中的合理运用的基础上,既要注重传统文化要素的表现和应用,又要注重现代要素的合理展示。传统与现代化在景观景观中不相互矛盾,在设计上可以合理地结合,表现出良好的效果。

5结束语

随着我国经济技术的发展,人们对景观文化的审美和高质量追求开始显现出越来越多的特征。随着外来文化的涌入,大多数园林设计师的设计风格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使我国独特的传统文化和景观设计无法融合。景观设计应依托传统文化,表现差异,同时承担弘扬和传播传统文化的任务。

参考文献

[1]王博.园林景观设计中的地域文化解析[J].农技服务,2016(05).

[2]陆金立.房地产园林景观设计管理探讨[J].住宅与房地产,2015(25).

[3]周晓萌.园林景观设计中的地域文化解析[J].吉林农业,2015(02)

作者:曹城源 单位:中建七局建筑装饰工程有限公司

第五篇:园林景观设计中视觉元素的应用

摘要: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人们对于园林景观的需求也在进一步提升,视觉元素的应用对于园林景观的重要性也日益凸显。优秀的视觉元素能够显著提升园林景观的整体性规划水平,本文就园林景观设计中视觉元素的运用做了重要论述。

关键词:园林景观;设计;视觉;结合

1园林景观概述

作为一门新型的综合学科,园林景观设计旨在传统园林理论的基础上运用新兴的科学技术手段,对园林中的自然景观以及人造景观加以改造,从而创造出一个更加符合现代人们审美需求和物质需求的园林景观。如今,园林景观已经成为了一种视觉艺术,在满足人们日常生活的基础上,更要满足人们在生活上的审美需求。园林设计的主要类型共有6种:欧洲古典园林景观形式、欧洲新古典园林景观形式、英国乡村庭园景观形式、中国古典园林景观形式、日本庭院园林景观形式、现代园林景观形式。园林景观设计也越来越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实践性与美观性和谐共存。过去只注重实践性与功能性的园林景观设计正在逐步被淘汰,因为它们已经不能满足现今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一些园林设计师也开始更加注重视觉元素在园林景观设计中的应用。视觉元素的良好结合即是园林景观中美的集合,是美的和谐统一。总而言之,园林景观是人为艺术加工而成,它源于自然,而又高于自然,既应满足人们的物质文化需求,也应满足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

2园林景观设计中视觉元素的运用

2.1视觉元素中点的应用

一个好的园林景观设计是园林景观中不同功能的点的结合,园林景观中的不同区域都有着不同突出的点作为陪衬,做好园林景观中点的相互结合,是一个成功的园林景观设计的基础。如在清澈的小溪中加入几尾红色的锦鲤,给水流增加几分情趣;在高高的山上建造一座小亭子,不但能够为人们提供一个休息攀谈的地方,而且给园林风景增加了几分别致的风味。但这并不意味着承载着锦鲤的小溪与亭子周围的树木就不重要,相反正是有他们的衬托,才显得这些点更加别致。也就是说,视觉元素中点的应用应是点与点的相互结合和点与点的相互衬托,同时,点在线、面中都应有着其不同的功能性作用。

2.1.1绿色植物与花卉

在园林中组成的点。在园林景观中,视觉元素点最简单的应用是绿色植物与花卉在园林景观中的不同搭配。我国地域宽阔,拥有种类繁多的绿色植物与花卉,但并不是所有的绿色植物与花卉都适合搭配在园林景观中。同时,不同地域园林景观中的绿色植物与花卉的应用都会有明显的不同。显然,在对于园林景观中的绿色植物与花卉的选择中,不同的园林设计师也会有不同的侧重点,在不同的植物选择中也就体现出了不同园林景观的差异性。绿色植物与花卉是园林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同的组合也就给人以不同的美感,如不同颜色的花相接栽种可以带给人们一种错落美,相同颜色的红花与绿色草皮相结合带给人一种冲击感,而在绿色草皮上种植灌木等又给人一种不同的视觉享受。所以,在注意绿色植物与花卉自身观赏性的同时,也更加要注意它们在不同组合中的搭配以及在园林景观中人与景观的和谐统一。

2.1.2不同植物的特性

与种类组成的不同的点。园林景观中所选择的植物特性和种类会组成不同的景致,即不同的点。在选择园林景观中的植物时,要十分注重植物自身的特性,在园林不同的设计区域中所需要的植物种类不尽相同。如尽量不要在低洼地区种植高大的树木,不要在阳光过于充足的地方种植喜阴植物,在园林设计中更要注重植物与其所处环境的统一。中式园林更多的是种植松、竹等蕴含中华文化的植物,而在西式园林中这些植物则十分少见。不同植物的种类也决定着它们在园林景观中的不同定位,如一般园林中都会有大量的青草皮,能增加园林的绿化功能,同时园林中一般也不会有过于高大的树木。

2.2视觉元素中线的应用

线有直线、曲线等,不同的线条给人以不同的视觉享受。在园林景观设计中,线的应用更多的体现在道路、长廊、路灯等设计上。笔直的道路上种植着高矮相同的树木,会给人一种整体的美感,而一条弯曲的小路可能给人一种闲适、自然的美感。很多时候线体现的是一种分割的作用,线可以将园林景观分化成不同的功能性区域,却又不显得过于突兀。线本身就是景观中的一部分,在承担着这种分割功能的同时,又要注重对于不同景观的衔接。因此,对于线中景观的选择也是园林景观的重要部分,如在两端的树木使用高墙连接,就会使得景观失去了整体性的统一,如果使用花卉则会显示出园林景观的自然和谐统一。

2.3视觉元素中面的应用

点与线的集合最终就会形成面,面即园林景观中大的景观集合,园林景观中的面能够给人以大面积的视觉冲击感,给人们带来整体上的视觉享受。良好的面的应用能够使得园林景观中的大格局得以创新,给人带来整体上美的享受。园林景观中的面可以相互重合交错,也能够相互不干扰的独立存在。如园林中绿色河面与黑色土地之间的衔接,给人一种和谐统一的感觉,草地与森林的相互交错也是一种和谐统一。水面与草坪的相交则是一种虚面和实面的结合,面与面之间有了对比,也就更加突出了彼此的作用。不同的面与面之间的相互结合,使得园林景观有了不同的创造性,不同的面与面之间的相互对比,则突出了整个景观的差异性。

2.4视觉元素中形体的应用

形体则是不同的小的面与面的结合而形成,在园林景观中主要的形体就是假山、雕塑、楼阁等建筑物,这些形体有利于提升园林整体的规划格局,加强园林景观视觉效果。但是,园林景观在引入形体的同时,更应注重景观整体性的统一,在园林中加入形体时,应多方位考量,好的形体引入应是对原有景观格局的提升,同时并不能破坏原有的统一。如在园林中加入雕塑,则雕塑边的景观也应作出相应的改良,才能更加体现出雕塑的作用。如在园林中的浮雕周围加入小型雕塑,更能体现出景色的突兀有秩。

2.5视觉元素中色彩的应用

色彩在视觉元素中占有极为重要的位置,最主要的表现就是色彩能够刺激人的情绪世界。如一些快餐厅在室内布置成红色,使顾客能够尽快进食。在园林景观设计中,色彩更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不同的色彩搭配直接体现着园林的整体格调,一个好的色彩搭配能够使得园林景观更上一层楼,合理的色彩组合能够提升园林的观赏价值。合理运用园林中植物色彩是视觉元素中色彩搭配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如阁楼整体的颜色多用黄色给人以温暖的感觉,但是阁楼的屋檐多用于红色,突出阁楼整体的靓丽;如陵墓的周围多是白色、绿色等,这是为了营造出肃穆的气氛。

3结语

综上所述,一个好的园林景观设计就是众多视觉元素的和谐统一,不同的园林景观设计更多体现其视觉元素的不同组合。通过不同视觉元素的结合,使得园林景观的差异性更大,也使得我国的园林景观文化更加璀璨夺目。现今,现代化的园林景观设计理念更加深入人心,园林景观设计也更加科学合理,不但渐渐满足了人们生活中的物质需求,也提高了人们精神文化的需求。对于视觉元素的搭配应用,我国已经有了越来越多精彩的案例,只有通过各方面的努力,相信我国的园林景观将会取得更好、更长远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高原.园林景观设计中的视觉元素应用分析[J].农技服务,2015(1)

[2]李小龙.园林景观设计中视觉元素应用分研究析[J].工程技术•文摘版,2016(8)

作者:张学才 单位:江苏省建筑园林设计院有限公司

第五篇:地域文化元素在园林景观设计中的创新应用

摘要:园林景观设计有着悠久的历史,从观赏种植不加以区分的萌芽时期发展到现如今结合东西方现代景观理念建造园林的成熟时期,设计师经历了艰苦的探索,在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设计审美趋于一致的情况下,如何将地域文化运用到园林景观设计中,使得园林设计展现新的生命力,得以创新发展,是当务之急,本文先对地域文化与园林景观设计的概念进行阐述,再对运用地域文化元素时所需要遵循的逻辑,所遵循的原则加以研究,并对地域文化元素在园林景观中的创新运用进行举例说明。

关键词:地域文化;园林景观;景观设计;创新运用

一、地域文化与园林景观设计

我国当前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们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与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这也间接可以表明,即使在现代园林景观设计已经充分发展的背景下,人民还是需要更加新鲜的元素来满足需求,我国有着灿烂的历史,独特的地域文化,将地域文化元素运用到园林景观设计中,既可以使传统文化得到传承,还可使之焕发生机[1]。地域文化简言之便是在一定区域内由不同生活水平、社会情况、民俗风俗以及价值观长期糅杂形成的独特意识形态,而园林景观设计则是一门较为综合的学科,糅合了建筑学、生态学、美学等等学科知识,需要设计者带着一双慧眼和清晰冷静的头脑对空间加以刻画以达到设计目标。

二、地域文化元素在园林景观设计中的运用

(一)地域文化元素在园林景观设计中所需要遵循的逻辑园林景观设计的逻辑可以分为不同阶段与层面,基于对所处背景的现状分析,设计出依托现状与背景的方案,再围绕设计思路展开图纸设计,紧扣主题与诉求,形成前后不可分割的整体逻辑关系,中国古典园林设计讲究道法自然,崇尚意境美,譬如享誉世界的苏州园林,即是隐逸文化的集大成者,游客游历其中,自得其乐,苏州园林得此美誉便是因为充分体现了独特的江南特色,将小桥流水、悠然自得的诗意理念运用到园林景观设计中,紧扣主题,例如拙政园,讲究独善其身,狮子林营造“人道我居城市里,我疑身在万山中”的气氛,而留园又使得人忘记身在何处仿佛走入桃花源,艺圃则是处处展现着自然古朴与小清新的完美融合。在运用地域文化时遵循上述逻辑,则可以充分利用资源达到景观与人文的有机高度统一[2]。

(二)地域文化元素在园林景观设计中所遵循的原则在运用地域文化元素进行园林景观设计时,有一些需要遵循的原则。首先最重要的原则便是保护原则,要严格保护地域文化的特色,这是设计中的核心与灵魂,倘若缺失了地域文化中所独含的特色元素,那设计出的园林景观则会给人似曾相识千篇一律之感。其次便是可持续发展原则,园林景观设计需要设计者与自然和谐相处,取材自然便要表达对自然的尊重,将地域文化元素铺陈到自然中,不突兀不破坏整体,使设计延续千百年得以传承与发展。再次是效益兼顾原则,在满足了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设计师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控制成本,不为了只想着惊艳世人而不顾建筑成本,亦不为了节省成本而使设计不能呈现出本该有的规格,要使得成本与效果达到最佳组合,兼顾经济与效果的统一[3]。

三、地域文化元素在园林景观设计中的创新运用

(一)宁波玖著里园林景观设计项目宁波玖著里位于市区,面积5000平方米左右,在设计中为了躲避市区喧闹,打造出有深厚历史文化感的景观,设计师将宁波最为著名的,有着宁波文脉之源的“天一阁”的寓意融入玖著里项目,整个设计虚实结合、明暗相映,变传统曲线式变为游走折现式,这样的设计比传统的直线或者单一的曲线形设计使得景观更丰富多彩,中心庭院取名“天一”,也是借鉴“天一阁”的象征意义,“天一生水,六龙献瑞”,宁波玖著里项目巧妙地运用了宁波地域文化元素,打造出富有内涵又颇显创意的园林景观[4]。

(二)秦皇岛河汤公园项目秦皇岛南毗邻渤海,北依靠燕山,东接壤辽宁,西靠近京津,拥有北方最好的海和沙滩,是我国著名旅游景点,长期以来形成了以水为核心内容的地域文化,秦皇岛河汤公园在设计中,充分将地域文化元素转变为景观要素,点线面三者结合,使得景观构筑物要素具有设计感,例如在保留原有的河流生态基础上,引入了一条以钢做材料的红色飘带,飘带包含游客散步、植被种植、灯光投射等设施,在满足公园的硬件需求的同时,不对原有自然河流廊道进行破坏,保护了生态多样性,加之飘带灵动飘逸的造型,也体现了秦皇岛以水为傲的地域文化[5]。

四、结语

将地域文化元素运用到园林景观设计中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地域文化元素在与园林景观设计的相互融合的过程中,使现代景观设计理念得以传承与创新,形成具有鲜明地域特征的设计,避免了城市化给园林设计带来的冲击,为当代园林景观设计贡献了自己的力量。

参考文献:

[1]蒋晓翌.地域文化元素在景观园林设计中的应用与研究——以兴元湖景观设计为例[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4.

[2]范晶晶.关于园林景观设计中的地域文化探析——评《园林景观设计》[J].新闻与写作,2016(11):124.

[3]纪繁芳.地域文化元素在园林景观设计中引入[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7(04):492-493.

[4]范晶晶.关于园林景观设计中的地域文化探析——评《园林景观设计》[J].新闻与写作,2016(11):124.

[5]黄学军.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在现代园林景观设计中的创新应用[J].大众文艺,2016(11):65.

作者:付笛单位:武汉市园林建筑规划设计院

第六篇:色彩配置在园林景观设计中的作用

摘要:广西南宁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适合植物生长且植物种类繁多,使其园林景观设计建设发展非常迅速。笔者重点阐述了色彩配置在园林景观设计中的重要性,并对色彩配置在园林设计中的运用做了详细的探究,旨在希望促进南宁园林景观建设的发展。

关键词:色彩配置;园林景观;运用

在园林景观设计中色彩是非常重要的造景元素,优秀的色彩搭配及运用对园林设计的成功具有至关重要的现实意义,其可以从心理及情感方面增加人们的审美意趣,优化及突出园林景观的特点。故而在进行色彩搭配设计时必须遵循相应的规律及原则,科学合理地搭配及运用,促使色彩运用与周围环境、整体景观设计相协调,进而以出色的色彩搭配及运用获取人们的认可。

1色彩搭配运用在园林景观设计中的重要性分析

众所周知,色彩是人类情感的象征。在很大程度上直接影响着人类的生理及心理,色彩的表达方式是人内心世界的一种外化表现,能够有效地展示出人的情绪状态,给人带来不同感受。例如,绿色代表希望及活力,有着抗消极情绪和消除疲劳的作用。又如,红色象征热情,可以激发人的神经系统,促进血液循环。故而,园林景观设计中科学合理的色彩搭配能有效地调节人的心理状态。另外,合理巧妙地运用色彩还能有效地去区分建筑物的功能及用途。由于园林景观设计中色彩的搭配和运用,通常情况下都受地区自然环境、文化背景、民族风俗习惯以及宗教信仰的影响,因此其表现手法具有很大的差异性,同时也具有很强的文化象征。设计人员巧妙及合理的运用色彩,可以有效地创设出符合人们心理联想的植物景观。再有,色彩在园林景观设计中也是一种造型语言,设计人员通过巧妙及合理的色彩搭配,可以将建筑物、水以及植物等景观元素有效地整合在一起,塑造出风格迥异的园林景观。

2色彩配置在园林景观设计中的运用

2.1自然要素色彩的运用

众所周知,园林景观设计中的自然景观包含了水体、植物、气候等,南宁有“半城绿树半城楼”的美称,其植物种类丰富,如南宁本地最常见的木棉、美人树、紫洋荆等,而且不同植物的绿色基调也丰富多样,因此,设计人员可以搭配绚丽的花、叶、果。另一方面季节变化对植物生长的影响是非常大的,因此可以抓住这个特点,科学合理搭配植物,如春季的帖梗海棠、紫荆,夏季花石榴、紫薇等,进而营造出独特的四季图,进一步提升其园林景观设计的艺术性。我们需注意植物的颜色景观变化特征,并据此对其进行配置,进而有效地在不同季节营造出不同的景观,尽显南国园林风貌。除此之外,水体在园林景观设计中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景观特色,由于水的灵动性较好,其深浅和面积具有很大的不同,因此所营造出来的光源颜色也具有很大的差异性。自然山石也是非常重要的要素,其在光照条件及植物的遮掩下,可以营造出一种独特、和谐的景观,使南宁山、河、湖、溪、绿树鲜花与林立的高楼、繁华的街景交相辉映,构成了富有南亚热带风光的园林风貌特色。

2.2建筑类景观色彩的应用

南宁具有悠久的发展历史及独特的地方色彩,因此在建筑类园林景观设计中,必须要注意传统色彩及地方色彩的搭配,进而有效地突出建筑景观的特色。如冷色基调的建筑在南宁园林建筑类景观设计中比较多,常见的设计元素就是黑瓦粉黛,这类冷色调建筑景观可以同植物景观相辅相成,如栾树、枫杨、国槐、黄连木、青桐等使其南宁园林建筑交相辉映。另一方面,我们需注意营造独特的意境,从而赋予园林工程独特的传统色彩。由于园林建筑景观具有较强的艺术性,因此,在设计中必须要突出建筑景观的色彩效果,进一步提升其建筑意境。除此之外,在搭配及选择不同的景观时,必须要从园林景观的整体出发,从各个方面考虑各种环境因素,强化色调的统一,以明代暗、化繁为简地进行应用。

2.3小品类园林景观色彩的应用

小品类作为园林景观中重要的组成要素,即各类小型景观设施,其作用主要是对园林景观进行照明及装饰,为人们营造出一个良好的景观特色。小品类景观设施的设计性较强,且身形轻巧,如道路林荫化、庭院花园化可以给人们带来一种舒适的景观感受。故而,在设计中要点缀小品景观设施,如在大面积的绿色空间绿树群或开阔绿茵草坪内点缀南宁特有的小体量的红色品种,形成醒目明快、对比强烈的景观效果,丰富其园林景观设计的艺术气息,更好地营造出一种恬静感。为充分发挥小品景观设施的重要作用,我们必须要注意对细节的处理,使其小品类的色彩更加贴合主题的需要,提升其整体观赏性,另外石桌、石凳在园林工程中是比较常见的,同时也是应用十分广泛的修饰用品。因此,在设计时,我们必须要勘查分析周边植物环境及当地地理环境,并在此基础上,充分协调设计材料的颜色,给人们带来一种温馨亲切的感受,为消除烦躁感,应该选择一些舒适的暖色。

3结语

总之,色彩配置对园林景观设计具有至关重要作用,色彩的灵活运用可以为园林景观设计注入新鲜血液,因此在设计时必须要根据南宁本地的文化特征,综合考量园林景观的整体风格,科学合理地进行色彩配置设计,充分利用光影和气候的变化,进一步提升园林的魅力值、艺术属性和文化属性。

参考文献:

[1]秦剑.园林景观设计中色彩的运用[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4(3).

[2]钟耀.园林景观设计中的色彩运用论述[J].现代园艺,2013(2)

作者:陈思宇 单位:广西电力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第七篇:对肌理的认识及其在园林景观设计中的运用

摘要:肌理作为设计中最常见的设计元素之一,广泛运用于平面设计、室内设计以及建筑设计当中,并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对于景观设计来说,对肌理的构成元素研究较少,对其在设计中的运用也较少。本文从对肌理的认识研究着手,确定肌理的景观表现形式,最终从地域文化、场所精神、就地取材、自然环境等方面,探讨了肌理在景观设计中的应用,以帮助设计者能够深层次、全方位地认识肌理,启发相关设计者在实际工作中能够很好地利用肌理及其表现形式,最终设计出符合当地文化、地域特色以及功能需求的景观空间。

关键词:肌理;园林景观设计;运用

1对肌理的认识

1.1肌理的概念

一直以来,关于肌理的定义都众说纷绘。单从字面意义上理解,肌理可以简单理解为物体表面的纹理,即各种纵横交错、高低不平、粗糙平滑的纹理变化。或者我们可以把肌理称之为物体的“皮肤”,“肌”就是肌肤、皮肤;“理”就是纹理结构、质地;而这种“皮肤”在自然的进化中又有着各自不同的结构,有平滑的、粗糙的,还有轻软疏松、厚重坚硬的[1]。这样的理解所侧重的是物体的表象,一般不会涉及到物体的内在结构,也就是说任何物体的表面都有其各自的肌理形式存在。对于物体来说,除了上述的表象之外,还有很多内部结构都存在着一定的肌理形式,比如,生活中常见的蜂巢、海螺、不同植物的内部纹理等,这些都可以称之为肌理。

1.2肌理的构成元素

在构成艺术中,任何形式的构成元素都是通过具象或者是抽象的点、线、面等,给人以视觉上的形态表达,再按照美的视觉效果,结合图形、颜色等形成理想化的、肌理的构成方式。日常生活当中,随处可见的任何物质都是由不同的材料、不同的材质组合而成,而这些材料和材质所具备的一种特殊属性就是肌理。因此,肌理运用于平面设计中,可以表现为不同形状、色彩、材料,通过一定的艺术处理展现在人们眼前的视觉表现形式;肌理运用于室内设计,可以表现为室内的墙面、底板、天花板以及其他装饰材料所呈现的艺术肌理表现形式;肌理运用于建筑,则可以表现为建筑的外立面和内部结构形态,以及其所需要的材料所表现出来的独特的肌理表现形式。

1.3肌理的类型

肌理的类型主要有自然肌理和人文肌理2大类。自然肌理是未受人工干扰或受人工干扰较少的自然要素,如自然界中的山川、河流、植被、土地等要素。相对于自然肌理而言,人文肌理则是受人类影响较大的自然要素或人工要素构成的内在的、相互之间的要素间距的视觉效果。不仅包括可见的物质实体,还包括不可见的人文内涵,如梯田、运河、鱼塘,甚至是我们生活的城市都是人类改造自然留下的印记。

1.4肌理的景观表现

由于园林本身就是人造自然,古代造园最讲究的是师法自然,园林中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都源自对大自然的模拟,因此,很多园林要素也都带着一定的肌理特征。肌理在园林景观中也表现出它们本身所具有的景观特征,从而衍生出一种景观肌理。景观肌理是各个组成元素的表面特征或不同景观元素相互之间组成的一种空间形式,也有自然肌理和人文肌理之分。

1.4.1自然肌理。从自然角度来讲,自然肌理中的山川、河流、地貌、植被等都是肌理在景观上的表现。这些自然肌理并不是单一的个体元素,而是多种元素的协调组和,如山体、水系、植物的分布,区域地形、地貌的总体特征等,以不同的空间组合形式形成景观的自然肌理,具体可分为植物肌理、水系肌理、山体、地形肌理等。自然肌理是一个活的系统,植物、水系等有其内在的生长体系,决定了自然肌理也是在历史的长河中不断生长的,因此,才有了“一拳则太华千寻、一勺则江湖万里”、“本于自然、高于自然”的说法。

1.4.2人文肌理。从人文角度来讲,除了包括人类的发展过程中遗留下来的一些历史痕迹等物质表现外,也包括历史文脉与生活方式等抽象的、精神层面的因素。但生活中我们主要能体现的还是这些人类利用自然、改造自然所遗留下来的,生活印记的物质表现(运河、鱼塘、梯田及城市),其中城市可以说是最具代表性的人文肌理。城市中的道路、街坊、弄堂等元素从最初建起到现在,经历了不同的时代背景,在不同的生活方式的引导下,进行着不同的变换和组合,从而构建出现有的空间结构,最终形成一种特殊的城市肌理。建筑也是城市肌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同道路一样,经过上千年的洗礼之后,以其特有的肌理呈现在我们面前。

2肌理在园林景观设计中的运用

2.1充分利用自然环境,因地制宜、就地取材

园林本身又被称为城市山林,就是在一定的自然环境当中,通过人工的手段对自然资源进行合理地利用和改造,对城市景观的营造具有重要作用[2]。而且园林美所呈现的大部分景象是由自然因素和气候条件共同作用的结果,如著名的西湖十景,同一园林在四季变换中所呈现的不同景色,雨打芭蕉、留得残荷听雨声等,这些无不与自然有着密切的关系。除此之外,园林的选址、园林中建筑的选址、植物的选择等都与当地的地理环境密切相关,正如《园冶》中所提到的“论造园相地,以山林地为第一”。因此,在设计中可以充分利用这些自然肌理,营造符合自然的、美的园林景观。园林景观建设一直以来都以因地制宜为其最基本的原则之一,从选址到建设都离不开自然环境,本着保护自然、利用自然的传统理念,在建设过程中,对地方材料的充分利用,不仅可以降低成本,避免资源浪费,而且还可以节省运输费及材料加工费。这样一来,材料本身的肌理就被保护下来,而且还增加了人们对场所的记忆和归属感。

2.2营造场所精神,打造地方特色

场所精神通常是指一个地区独特的气氛,或一个“精神的地方”[3]。场所精神是生活在千篇一律的城市当中的现代人所寻找的一种归属感,对于一个城市的园林景观而言,同样具备这种气氛和归属感。对于园林景观设计来说,想要营造这种气氛和归属感,首先要做的是充分了解当地的历史人文、城市的空间形态、建筑风格等,也就是前面所提到的人文肌理。在接下来的设计中,就要尊重场地的人文肌理,通过人为手段将这些肌理表达在设计中,最大限度保留场地内原有的风貌,而对于重新改造设计的要素,也要最大限度体现城市所具备的人文肌理。因为园林景观并不是单纯的人造自然,更大程度上承载了一座城市的历史记忆和地方特色。

2.3选择适宜性技术

随着科技的进步,各种合成材料广泛运用于日常生活中。特别是随着生态文明建设的进一步加强,对自然生态的保护已不容许大量使用自然材料,这时就出现了拟自然肌理,拟自然肌理可以理解为利用合成材料通过人为的、有目的性、艺术性的加工,模仿自然肌理的表现形式[4]。这种通过合成材料加工而成的拟自然肌理,无论是从视觉上、触觉上,还是从心理上都改变了原始材质肌理的视觉特征和心理感受,但是从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因素上都起到了良好的作用。在某些公园、风景区、度假村、农业观光园或其他各种休闲娱乐场所内经常能看到仿生树、人造石、仿竹肌理、仿木材质的垃圾桶与座椅等,都形成了独特的审美效果。

综上所述,无论是自然肌理还是人文肌理,在园林景观设计中,首先要考虑的是尊重场地,对场地内的山川河流、植被、地形地貌、梯田、运河等进行保留,这种保留可以是全部保留,也可以是部分保留。在它们不能满足景观需求时,可以对其加以改造。当然在这个过程中还要进行保护和更新,以追求景观的长远性。另外,在没有明显的自然肌理和人文肌理的地方,可以在具体的设计中,通过抽象提取自然或人文肌理,以符号化的形式运用于实际,如道路、广场的铺装形式,雕塑的造型、构筑物的形式等。总之,景观肌理是景观中不或缺的表现形式,直接影响着人们的视觉和触觉感受,这种外在的表现形式需要人们通过在了解和认识自然的过程中不断进行深化,并运用于园林景观设计中。

参考文献

[1]任世忠.室内装饰材料的肌理与情感及其应用[J].美术观察,1998

[2]王丹,庄静霞.基于自然肌理和人文肌理的景观设计探讨[J].山西建筑,2016(15)

[3]俞孔坚.追求场所性:景观设计的几个途径及比较研究[J].建筑学报,2000(2)

园林建筑论文范文第8篇

根据用人单位的反映和参考麦可思调查数据,更好地培养高素质的园林技术专业高技能应用型人才,从2008年起对环资学院08级园林技术专业学生的人才培养模式实行改革。班杜拉的“社会认知理论”认为环境、行为和人的主体因素三要素如果完美的结合,可以促使学生更好地理解专业知识和掌握专业技能,可以圆满完成“实践———理论———实践”的认知循环。[2-6]在这种理论的指导下,参考麦可思调查数据,和结合长期的教学实践环资学院提出了园林技术专业“1+1+1”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1+1+1”三个“1”分别是代表三个学年,该模式以能力为本位,其主要内涵如下:

第一学年主要是培养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工作”的方法能力。第一、二两个学期,工作日的每天上午学生进行必要的人文素养、公共基础知识和专业基础知识的学习,而下午和周六周日的部分时间,到校内外实验实训基地进行必要的生产劳动实践,参加企业培训或参与教师的科研项目研究等实践活动。通过一年的学习和专业实践,一是使学生初步接触专业,初步了解岗位职责,并培养他们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吃苦耐劳的精神,二是可以提高学生的基本文化素养,为学生将来的就业做准备。

第二学年主要是培养学生“掌握知识、掌握技能”的专业能力。第三、四两个学期,学生进行职业基础课程、职业课程和职业必备操作技能的学习和实践,使学生掌握本专业必需的知识和技能。

第三学年主要是培养学生“学会共处、学会做人”的社会能力。第五、六两个学期,学生到企业参加毕业实习和顶岗实习,在一年的过程中,可根据学生实习企业的实际情况,与实习企业的工作人员一起对学生的某些岗位技能进行强化训练,使学生扎实掌握专业技能和岗位技能,为学生的就业打下坚实地基础。学生综合能力的高低取决于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三个要素的整合状态。专业能力是指从事本专业活动所需具备的专业技能、专业知识;方法能力是指从事本专业活动所需具备的工作方法、学习方法;社会能力是指具备从事本专业活动所需具备的行为规范、价值观念,要注重学会做人、学会共处,以积极态度对待人生。[7]

2“1+1+1”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方案

人才培养模式方案分三个主要部分,一是专业课程设置方案,二是职业技术课程标准,三是实践教学、课外活动安排及要求。[8-10]课程设置方案分基础模块、专业核心课程模块、职业素质拓展课程模块、实践训练模块四部分。基础模块又分二个子模块,一是文化基础子模块含两课、体育、外语、计算机应用基础、大学语文、环境资源概论课程,368学时;二是专业基础子模块含绘画基础、园林植物栽培基础、园林规划设计基础、园林设计初步课程,304学时。专业核心课程模块又分三个子模块,一是园林植物栽培养护子模块含园林树木、花卉栽培、园林树木栽培与养护、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园林种苗生产技术课程,272学时;二是园林规划设计子模块含园林建筑、园林规划设计、计算机辅助设计课程,256学时;三是园林工程与施工管理子模块含园林工程、叠石造山工程、园林工程预决算、园林施工管理、园林工程监理课程,208学时。职业素质拓展课程模块160学时,每个学生根据到企业实习岗位可选择相应的5门选修课程,在第三学年由教师分组安排上课。实践训练模块含园林植物栽培实训、园林规划设计实训、园林工程施工实训300学时,由教师进行分组实训指导,并进行技能考核和职业资格证书考证。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核心内容,一是建立起一套符合社会发展需求的高职高专园林技术专业“1+1+1”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二是建立起与该模式配套的考试考核机制和运行管理的体制机制;三是进行相应的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改革;四是探索与该模式配套的教学方法。环资学院以能力为本位,加强实践教学,通过对园林技术专业主干课程设置以及实验、实习、实训等环节的改革探索,强化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实现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目标。

3“1+1+1”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方案实施的成效

项目实施了五年,环资学院在以下几个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

3.1人才培养目标更加明晰

践行“自强不息、明德树人”的校训,培养职业素质好,敬业精神强,掌握较强的专业理论基础,具有较高的实践操作技能,身心健康,具有团队合作精神和发展潜质的,掌握园林绿地测绘与规划设计、园林工程施工及园林植物养护管理的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具备从事园林技术专业实际工作的综合职业能力和全面素质,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环资学院将园林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总结为五个“一”:一是“一颗心”,即具有较好的生理、心理素质,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爱岗敬业、吃苦耐劳、团队精神;二是”一张图”,即具有进行一定规模的园林绿化工程规划设计,并具备制图的能力;三是“一支笔”,即具有进行项目规划设计说明书及工作计划、总结、报告等相关文字材料的书写、编辑的能力;四是“一双手”,即具有把规划设计方案化为现实———园林苗木生产、管理以及园林工程施工的能力;五是“一张嘴”,即具有将所学的基本理论用于设计、施工、生产、管理过程之中,并依据基本理论将设计方案与用户进行沟通的能力。

3.2实践课程体系更加完善

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技术应用能力,实现培养目标的关键环节。环资学院增加了实践教学占总教学时间的比例,使实践教学占总教学的时数大于50%,第一、二两个学期,工作日的下午以及休息日的部分时间,到校内外实验实训基地进行必要的生产劳动实践,参加企业培训和参与教师的课题研究或等实践活动。按照“产学研结合”思想安排综合性实践教学项目,如毕业实习、顶岗实习、毕业设计(论文)一定结合园林企业的实际情况进行。每学期安排二到三周的教学实训周,直接进行园林行业技能的教学,培养学生的技能,培养劳动观念,培养全面素质,锻炼适应社会的能力。专业教学通过采用课堂教学、实践、实习、专业技能训练、毕业实习、顶岗实习及毕业设计(论文)答辩等环节完成。毕业实习的安排是根据用人单位的需求,结合就业,结合专业,安排学生到校外实训基地或用人单位实习,一方面训练学生的专业技能,另一方面学生和用人单位相互考察并进行双向选择,为毕业后择业作好准备。积极探索与能力教育体系相适应的新的教学方法,特别是尽可能把课堂安排在生产第一线,在条件许可的前提下,结合园林工程的施工活动的季节性,把学生安排到实际岗位中,同时,部分课程的教学活动要求必须与实际相结合,增加现场教学的内容和场地,提高学生的应职岗位能力。

3.3课程教学形式更加灵活

课程是指学校为一定教育目标而选择和组织的全部教育内容及进程。园林技术专业培养的是高素质、高技能应用型人才,而课程体系的构建和执行是人才培养水平质量的重中之重。因此在课程设置、课程内容选择和课程形式上突出适用性、实践性和应用性。在课程设置及内容上,突出基础理论的应用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专业能力培养上,有针对性和实用性,凡是企业中用到的技能操作内容,都会在教学中有所安排。课程的教学形式灵活多样,包括现场情景教学、多媒体课件、讲授、讲解、讨论、实操、演示、模拟角色、课程设计等。课堂教学实行讲练结合,对专业技术能力培养实行实例教学和案例教学。如《园林植物栽培》课程这门课,在教学中主要安排学生到院苗圃地参加园林植物的培育工作,把课堂讲授的内容重点安排在生产第一线。在课程实践教学环节形式上有技能训练,课程实验,课程设计和案例分析,本专业的实践教学设置了技能考核标准和方法。在具体专业能力培养上,实践内容以结合生产实际、完成一定生产任务为主,以仿真现场教学为辅。如园林植物栽培课程教学就是以负责校园内部分绿地养护为主,包括防寒、修剪等,结合实际进行教学。在毕业实习、毕业设计(论文)教学中,积极主动地结合现场实际,鼓励学生自主找生产单位,既锻炼了学生技术能力,又为学生就业奠定了基础。在职业素质拓展课程上,以讲座、比赛等形式,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鼓励学生参加社会有关技术证书的考核和考试,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鼓励学生假期到社会打工,培养学生的劳动意识,动手能力。

3.4实践教学环境更加优化

近年来,学院投入600多万元建设校内外实验、实训基地。校内实验、实训基地面积100多亩,有中空玻璃温室、连栋大棚、单体大棚、组培室,园林园林机具实验室等,建立了盆景制作实训室和叠石造山实训室,建有园林树木标本园、花卉标本园、苗圃等,基地建设突出了示范性、先进性并与科研、社会服务紧密结合。目前,校内的实训基地除满足本专业实验、实习、实训需要外,还承担了多项省农业、省林业科研项目以及市科技局课题的研究任务。学院积极进行建设校外实践教学基地。与扬州科农园林花卉有限公司、扬州瘦西湖公园、扬州何园、扬州金利达市政工程公司、扬州古典园林建筑公司等10多家企事业单位签订了紧密型的校外实训基地合作协议,由学院和企业双方组成实践教学基地领导小组,负责基地的建设和发展规划,制定和落实学生实训教学计划。教师带学生深入到生产第一线,参与生产实践。

3.5教育教学改革更加深入

环资学院秉承“自强不息,明德树人”的校训精神和“绿色教育”的办学理念,将“素质第一”作为绿色教育的依托。以大学生素质拓展为主线,始终将素质教育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当中。高度重视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近年来,连续邀请名师、专家、企业人员举办专题讲座,畅谈成功心得,感悟人生真谛,营造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成才意识。坚持教、学、做结合,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组织进行园林设计及模型施工竞赛。2010、2011、2012年分别组织了园林技术专业“1+1+1”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园林设计及模型施工”竞赛,加强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同时也丰富了校园文化。2010、2011、2012年分别组织举办学生08、09、10级园林班教学改革成果展,展览包括实习掠影、基础训练、个性展示、后期强化、生活掠影、园林规划、插花模型、工程模型等八个部分,展览充分展示反映了学生通过两年学习所取得的成果。

4学生及麦可思调查数据对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成效的评价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