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养老服务论文范文

养老服务论文范文

养老服务论文

养老服务论文范文第1篇

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关于大力发展老龄服务事业和产业精神,坚持“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着力探索构建“居家、单位、社区、社会”四结合的健康养老服务体系框架,积极推进健康养老制度体系、健康养老保障体系、老年养老服务体系、老年健康服务体系、老年宜居环境体系、老年精神文化体系和老龄工作队伍体系建设,从制度、物质、精神、组织等方面,建立健全与养老服务多元化需求相适应,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协调,与全面推进“和谐院所”建设目标相结合的健康养老服务体系,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教、老有所学、老有所为、老有所乐,让离退休人员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

二、构建健康养老服务体系的对策

1.打造健康养老制度体系制定和完善与老龄化发展相适应的健康养老服务制度,打造实用、高效的制度支持体系。一是进一步强化政策支撑。围绕“六个老有”工作目标,及时完善养老、医疗、住房和特殊人员人文关怀等各项社会保障,居家养老、合作养老、志愿者服务、社会互助居家养老、福利社会化发展的扶助等方面的操作细则,使服务流程化、规范化、制度化。二是进一步强化资金支撑。要根据单位收支状况和老龄工作实际,建立老龄事业与单位发展相适应的投入增长机制,把老龄事业作为重要的民生工程,加大投入力度。创新投入方式,吸引社会力量投入我院老龄事业。三是进一步强化体制机制创新。建立完善老龄事业工作推进机制、考核机制和激励机制,努力形成科学有效的离退休人员利益协调机制、诉求表达机制、矛盾处理机制和权益保护机制,保障离退休人员的生活质量。四是进一步强化宣传工作。充分发挥农业部、院网络、简报等信息平台的作用,提高老龄宣传层次,扩大老龄宣传规模,丰富老龄宣传形式,不断增强老龄宣传的针对性、有效性和感染力,提高宣传效果,营造尊老敬老、养老助老的氛围。

2.进一步完善健康养老保障体系建成以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为基础,以补充医疗保险、困难老人救助为支撑,以计划生育奖励扶助、高龄老人补贴为补充,惠及全体老年人的基本健康养老保障体系。一是提高老年人医疗保健水平。建立离休人员医疗社保统筹、退休人员补充医疗保险,适当扩大老年人特殊病种、大额门诊、住院报销范围,稳步提高老年人重大疾病医疗保障水平,减轻单位负担。二是提高困难老年人社会救助水平。以困难离退休人员为生活救助、医疗救助、法律援助的重点对象,结对帮扶困难老人,建立专项基金,加大补助力度。三是提高老年人社会福利水平。结合老年人的特殊需求,开展多样化、个性化、人性化的服务,适当扩大慰问范围,提高慰问标准。充分发挥慈善事业在老年保障中的补充作用,借助社会慈善助老年活动项目,帮助改善基层老年活动场所条件。

3.加快健全老年养老服务体系逐步建立以居家养老为基础、单位养老为支撑、社区养老为依托、机构养老和志愿服务为补充,基本服务与选择服务相结合的一体化社会养老服务体系。一是大力发展居家养老服务。结合居家养老服务社会化、市场化、产业化发展趋势,整合单位和社区服务资源和设施,逐步建立以家人、家政服务机构为基础,以单位老干服务机构为支撑,以社区服务机构等公共服务机构为依托,以社会养老服务机构、志愿者服务为补充的健康养老服务网络,全面提升离退休人员生活服务、日间照料、文化教育等基本养老服务功能。二是合作发展养老服务机构。充分利用儋州院区设施资源,通过合作等方式,吸引和鼓励社会力量投资兴办老年公寓、老年康复中心等养老服务设施,提高养老专业水平。三是大力开展老年人心理关爱服务。充分发挥干休所(活动站)功能,加强离退休人员心理健康等科普教育,开展老年人心理关爱服务。设立老年人聊天、心理咨询等服务场所,为离退休人员提供心理疏导服务。重点做好病残、空巢、高龄、临终等离退休人员的心理关爱工作。

4.加快健全老年健康服务体系逐步建立以院区医务室、社区卫生机构为基础、定点医疗医院为支撑提供优质医疗服务,有效提高老同志的生命质量,促进健康老龄化,是热科院做好居家养老服务工作的重要一环。一是搭建医疗服务平台。分别在海口、湛江和儋州医务室和卫生院,配备专业医务人员,提供规范的医疗服务。各院区干休所定期邀请离退休资深老医师坐堂巡诊、召开保健专题讲座,为离退休人员解决疑难杂症,传授保健知识。二是建立离休干部就医绿色通道,与定点医院签订住院医疗定点协议,切实保障离退休干部的医疗待遇。三是各单位定期开展离退休人员的身体健康检查活动,建立健康档案,提高离退休人员的身体健康意识。四是开展健康知识上门服务。主要对重点服务对象和空巢老人身体健康实施动态管理,定期进行上门随访和检查,安排医护人员送药巡诊,提高离退休人员的疾病预防知识。

5.逐步优化老年宜居环境体系以创建“老年宜居院区”和争创“敬老文明号”活动为契机,加强离退休人员居住环境、人际环境、院区环境建设,构建全面和谐的安养环境。一是加快老年人基础设施建设。充分考虑离退休人员的需求,把老年基础设施建设纳入院基本建设发展规划。通过新建和对现有资源进行有效整合,加强院区“离退休人员生活圈”配套设施建设。利用园区绿地、广场等公共空间,开辟老年人文化和运动健身场所。二是加快推进方便老年人出行无障碍环境建设。加强对已建成并投入使用的与老年人生活、工作密切相关的居住区、道路、公共建筑和活动场所无障碍改造。三是加快构建全面和谐的人际环境。弘扬敬老爱老助老的良好社会风尚,提高离退休人员生活生命质量。树立和表彰敬老爱老模范,开展“老人帮扶进社区”等活动,构建和谐互助的院区邻里关系。

6.逐步丰富老年精神文化体系坚持以单位为主导,加强老年文体设施建设,培育老年文体队伍,发展老年教育,构建充满活力、参与广泛的老年精神文化,进一步提升离退休人员生活水平。一是增加老年文体项目。整合资源,增加离退休人员文体设施项目,加强老年文体设施的管理,提高使用效益。引导离退休人员就近参加社区公共文化活动。二是加强老年文体组织建设。引导和支持离退休人员建立老年文体协会等老年文体组织建设,把老年文体活动纳入群众性文体活动的重要内容,组织引导老年人开展有益身心健康、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让老同志积极参与其中,丰富生活,感受快乐。三是加强老年教育工作。把老年教育纳入终身教育体系,逐步建立老年大学(学校)、老年课堂等多层次、多形式的老年教育网络,开展多种形式的学习教育活动,积极倡导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四是鼓励引导离退休人员发挥余热。坚持自愿和量力、社会需求和个人志趣相结合的原则,鼓励老年人发挥特长,老有所为,引导老专家力所能及地参与到海南省、热科院组织的科技服务三农工作中。

养老服务论文范文第2篇

第一,依托科技、突出特色,实现经营管理高起点。在借鉴外地经验、创新服务模式,打造虚拟养老院为老服务精品的过程中,城关区结合区情实际,提出以“综合指挥调度中心”“服务质量管理中心”“康复保健中心”“教育培训中心”“文化活动中心”和“健康配餐中心”为核心的“六位一体”养老服务管理新模式,实现了养老服务的高效化、专业化、科学化。“六位一体”的养老服务管理新模式也就是以“六中心”为服务平台,即虚拟养老院下设的综合指挥调度中心、服务质量管理中心、康复保健中心、教育培训中心、文化活动中心和健康配餐中心。“综合指挥调度中心”主要负责虚拟养老院各项服务功能的实施,以及各街道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工作的统领和辖区各实体养老院工作的协调。“服务质量管理中心”主要负责各加盟企业、服务机构的综合管理和质量监督。“康复保健中心”主要负责为老年人提供慢性病康复保健服务。“教育培训中心”将作为全区为老服务人员培训基地和老年人文化培训基地,承担全区为老服务从业人员培训和老年人各类培训工作。“文化活动中心”将为老年人提供歌舞、书画活动场所,并负责老年人各类文体活动、比赛、展览的组织与策划。“健康配餐中心”将借助“智慧养老”服务平台对患有各类慢性病老年人进行筛选分类,依据老年人健康情况,对患有心血管疾病、糖尿病,以及对有其他特殊要求的老年人开展个性化配餐、送餐服务。综合指挥调度中心、服务质量管理中心、康复保健中心、教育培训中心、文化活动中心与健康配餐中心共同组成一套完整的服务系统。虚拟养老院从客户确认服务开始便对服务过程进行全程跟踪、回访、意见咨询,并以客户的满意度来考核服务商提供的服务质量核拨政府补贴,真正实现了经营管理的高起点。

第二,统一标准、分类服务,实现服务项目精细化。虚拟养老院听起来很“虚”,因为它是用信息技术编织的养老服务网,但老人只要“住”进去,便可用虚拟的信息反映自己的服务需求,而得到“实”的真诚服务。虚拟养老院整合了许多社会上的有利资源,然后由政府进行分类买单、企业提供专业服务的方式,为老人提供更加专业化、个性化和全方位的服务。目前,城关区虚拟养老院已经可以成熟的为老人提供生活照料、医疗卫生、保健康复、心理慰藉、法律咨询、家政便民、娱乐学习、日常陪护、临终关怀、餐饮服务十大类250余项服务。几乎涵盖了老年人日常生活照料的所有服务项目,并对每项服务的范围及收费标准做了统一规定。鉴于老人经济状况、家庭生活条件、身体状况各不相同,服务需求千差万别,为满足每位老人的个性化需求,城关区虚拟养老院从“大养老服务观”的理念出发,将凡在兰州市城关辖区内60周岁以上的老年人均可自愿注册加入兰州市城关区虚拟养老院,并按照社会救助与适度普惠并重的原则,虚拟养老院将服务对象划分A、B、C三种类型,分别提供无偿、低偿、有偿服务。其中A类服务对象为生活基本不能自理的城市“三无”(无劳动能力、无法定赡养人、无经济来源)老人、享受最低生活保障或被划定为城市低收入人群的困难“空巢”老人和农村“五保户”老人。根据老年人身体状况和生活习惯,虚拟养老院配工作人员每天,或每三天,或每周主动上门进行服务,政府不但为他们免费安装了“一键通”电话,而且每月给予1680元至84元不等的服务补贴,由政府出资将这类老年人的生活全部托管起来。B类服务对象为重点优抚对象,90岁以上高龄老人,市级以上劳模、“三八红旗手”、“见义勇为”称号获得者,正高级以上职称的老专家,担任两届以上(含两届)的离退休的省市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等对社会做出贡献的老人。政府每月给予这些老人50元的生活服务补贴,老人当月享受服务费用从50元中扣除,多出部分由老人自己支付,体现出政府对这类老人的关心与优待。C类服务对象为普通老人,自己出钱购买服务,但服务价格比市场价优惠20%,市场差价由政府来补贴,充分体现了我区适度普惠型的社会福利政策。兰州市城关区率先在全国开展这种分层次的养老服务形式,不但保障了社会困难老人的基本养老需求,还满足了其他老人更高层次的消费需求。截至目前,注册和享受服务老人超过11万人,四年累计服务兰州市城关区60岁以上老人达156.76万人/次,政府投入补贴逾4400万余元。

第三,市场运作、政府推动,实现企业管理高标准。虚拟养老院的为老服务采用市场化运作方式,由经过资格认证的各类加盟企业为需要帮助的老年人提供服务,月底由区民政局统一结算。老年人通过965885服务热线提出服务要求,虚拟养老院呼叫指挥中心接到服务需求后,向企业派出工单,企业接到派单后,30分钟内提供上门服务。虚拟养老院在运行过程中,政府及其职能部门始终起着主导、引领、管理、监督作用。一是合理划定服务范围。按照加盟企业所在位置和服务能力,科学划分企业服务半径,合理分配服务对象。各加盟企业可根据自身优势,对服务范围内的用户进行内部调剂,进一步吸收具有一定服务实力和良好信誉的小企业作为二级加盟,互相整合资源,丰富养老服务产品供给,满足辖区服务对象的各类需求。二是着力加强监督、培训。建立了加盟企业准入、推出机制,根据企业服务质量的优劣,扩大、缩小其服务范围,对服务不到位的企业进行处罚或清退,进一步鼓励了加盟企业之间的竞争,提升了企业服务质量,实现了对加盟企业的高标准管理。定期对服务人员进行业务培训,并考试合格后颁发《兰州市城关区为老服务资格证》,持证上岗服务,为老服务人员的业务素质得到了有力保证。目前,虚拟养老院共吸纳加盟服务企业126家,其中虚拟养老餐厅65家,日间照料中心6家,虚拟养老社区医疗站55家。并且组建了15所街道老年学校,25家老年文艺、体育团体,不仅解决了老人们的用餐和门诊医疗问题,还大大丰富了老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将精神照料上升到与生活照料同等高度。目前,享受长期服务的老人达到35000余名,全区老年人居家养老服务的产业化、规模化形态初步显现。

第四,打造特色,突出亮点,实现为老服务深层次。城关区从“大养老”服务观的理念出发,提出了建设“虚拟养老工程”的具体工作要求,从老年人的餐饮、门诊医疗、精神慰藉等方面不断打造特色亮点服务,实现为老服务深层次发展。在兰州市城关区选取经营成熟,信誉良好,环境卫生中高档餐厅65家加盟虚拟养老院,为老年人提供“一荤、两素、一汤、一主食”的“15元老年套餐”。各街道也以自己出资为“三无”老人提供免费餐饮服务的方式,开设街道虚拟养老餐厅24家。虚拟养老院还出台了相关管理办法,加大对虚拟养老餐厅的管理与监督。充分利用现有卫生医疗服务设施资源,将全区55家社区卫生医疗服务机构全部纳入虚拟养老院服务网络,不但有针对性地开展为老年人常见病、多发病的治疗,而且参照社区医疗“八降一减免”政策,为老人提供28项政府补贴基本医疗服务项目,并且享受药品销售“零差率”和“低差率”政策,还免费开展卫生保健指导、慢性病随访、功能康复等社区公共卫生服务。目前,全区已有3000余名老人在虚拟养老院建立了健康档案,近万名老人享受到了虚拟养老院提供的优惠医疗服务。在注重生活照料的同时,虚拟养老院还将老年人的精神照料上升到生活照料同等重要的位置,组建虚拟养老艺术团队15支,老年体育协会10支,建成虚拟养老学校15所,进一步丰富老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并且与兰州晚报社共同发起《兰州晚报》城关区虚拟养老院义工联盟,以《兰州晚报》为平台公开向全社会招募义工,为老年人开展包括法律咨询、心理疏导、公益宣传等一系列帮扶救助活动。

二、兰州市城关区“虚拟养老院”在运行中存在的问题

首先,城关区虚拟养老院在服务和管理方面还不够全面精细化。作为新生事物的虚拟养老制度,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它依然是初步的、初级阶段的,服务还不够全面,管理还不够精细化。主要表现在:一是服务项目还不广泛。由于服务加盟企业少、服务人员少,企业规模小,服务内容还不够全面。目前的服务主要以家政服务为主,老年人急需的医疗保健、文化娱乐、临终关怀等服务还未全面开展。二是服务质量没有完全到位。由于服务企业人员素质参差不齐,人员流失、更替快,员工培训工作跟不上,加之缺乏有效地监督管理,部分服务人员没有严格按照操作规范服务。三是服务面还不宽。目前,城关区虚拟养老院注册的老年人已超过11万人,而长期享受服务的老年人只有3.5万人,特别是享受C类服务的老人还占不到注册人数的一半。其次,城关区虚拟养老院在运行过程中还缺少政策的扶持和监管。一是运行成本压力大,缺少优惠政策。虚拟养老院自2009年12月建立以来,其服务规模逐渐扩大,服务人次从2010年1.72万次增加大2011年的2.26万次,其运营成本也从2010年的645.01万元增长到2011年的1107.92万元,增长71.7%,随着服务对象的增长,政府在虚拟养老工作中的财政支出压力会日趋增大。根据测算,到2016年长期享受服务的老人将达到5万人,届时政府当年将投入资金3000万元以上。且随着虚拟养老服务内容的完善及服务质量提高,其运营成本将以20%左右的比例增长,而虚拟养老院每年的资金成本主要由地方政府承担,地方政府每年的财政支出预算有限,无法享受政府对传统养老院在税收、用水、用电和用地等方面的优惠政策,这样就很难调动更多的企业参与养老事业。因此,虚拟养老院的发展会受到一定限制。二是产业缺少政策扶持,虚拟养老院发展受影响。目前我国为了促进养老产业的发展,各级政府对传统养老院发展在税收、用水、用电和用地等方面都有优惠政策,但由于虚拟养老院是个新生的事物,国家目前还没有这方面的优惠政策,这对虚拟养老院的发展带来一定影响。

三、兰州市城关区“虚拟养老院”运行的经验和启示

首先,降低养老成本,提升养老效率。一是投入资金少,建设工期短。城关区虚拟养老院的建设与运行大大减少了土地、人力和管理成本,按照兰州市的经济发展水平测算,新建一所含350张床位的中档福利院至少需一次性投资2500万元以上(不含征地等费用),政府每年投入的运行费用也在200万元以上。目前城关区现有的养老院仅能提供1800多张床位,远远满足不了16.7万老人的养老需求。而虚拟养老院的建设从根本上解决了为老服务供给矛盾突出的问题。城关区虚拟养老院在建设初期仅投资257.14万元(其中办公场地装修66.2173万元、软件开发29.8万元、办公家具采购11.779万元、办公设备采购105.645万元,共计213.4413万元均由区财政直接拨付,办公经费43.7万元由区民政局拨付)就完成了设备购置和软件研发等前期工作,3个月便投入试运行,一年内步入正轨。到2011年长期享受虚拟养老院服务的老年人已达到2.27万人,而政府投入的财政补贴津1108万元,平均每位老人年补贴448元。这种新型养老模式,用机构养老1/10的建设成本和不到1/10的运行成本,就满足了上万人的养老需求,极大地减轻了社会和财政负担,实现了社会资源的集约利用,可谓花了小钱,办了大事。二是运营成本低,社会效益大。城关区虚拟养老院以更低的成本、更高的效率让城关区老年人足不出户就能享受到与机构养老院同等的人性化关爱与社会化服务,较好地解决了高龄、空巢、特困老人生活困难和缺乏精神慰藉等难题,满足了老年人多样化、个性化、多层次需求,极大地改善了老年人的生活质量。目前,老年人入住虚拟养老院的费用一般每月在200元左右,与机构养老院相比有很大的节约。同时,城关区对“三无”、困难“空巢”老人“、五保”等养老困难老人,采取政府埋单的方式,提供养老支持,比同等条件下收养“三无老人”的社会福利机构人均年节约经费约1万元。三是覆盖范围广,接受程度高。虚拟养老院不受场地和床位限制,服务人员队伍可以伴随着服务老人的增长而不断增长,有效弥补了机构养老服务力量上的不足。目前,兰州市城关区虚拟养老院已经实现了全区老人居家养老服务的全覆盖,注册入院老人通过网络或一键通电话,就可以主动地、有选择地在家挑选、享受专业化的养老服务,既满足了老年人的需求,又方便了老年人的生活。加之有政府管理和监督做后盾,老人的心理接受程度也很高。

其次,健全完善虚拟养老服务管理制度,发挥制度的规范和保障作用。抓制度促效能,全面保证工作进度。城关区虚拟养老院大力加强制度建设,健全内部各项管理制度,制定了《考勤制度》《值班制度》《话务中心工作管理制度》《后勤管理制度》《机房和局域网管理制度》《档案管理制度》《会议制度》等12项制度,还制定了《兰州市城关区虚拟养老院工作人员管理办法》,以及办公室和六个中心的工作职责。并且对加盟服务企业制定了《兰州市城关区虚拟养老企业管理办法(通则)》《兰州市城关区虚拟养老院新加盟企业扶持管理办法》《兰州市城关区虚拟养老院加盟企业结算办法》等相关的制度。全面推行岗位责任制,把工作责任和服务要求分解到岗、落实到人,并实行了月度工作、日常工作和重点计划工作考核制,制定了考核细则,准时按月严格组织考核。严格将各种程序落实到具体工作当中,使工作人员工作有依据、办事有程序、行为有准则,有效提高了工作效率,保证了工作进度。

养老服务论文范文第3篇

(一)河北环绕北京,区位优势独特河北环首都的很多地区都具有建设养老院、提供综合性养老服务的条件。以保定市涞水县为例,涞水与北京门头沟区、房山区相接,与北京接壤110公里,距北京市中心90公里,相当于北京的郊区,而且旅游资源独具风采,被誉为“京畿胜景”,非常适宜发展养老服务业。再如被誉为“京津走廊上的明珠”的廊坊,市区距北京天安门广场40公里,具有很好的承接北京养老服务功能的地理优势。承德、张家口也都有各自优势。

(二)环首都圈交通便利,可为异地养老提供支撑目前,北京与河北相邻地区全部建成并开通高速公路,与北京周边接壤的河北县(市)几乎全部开通了公交,京秦、京津、京石高铁均已开通,京承高铁在建,京张高铁即将开工,不同的交通设施为不同群体的出行提供了支持。特别是河北环首都的13个县市基本都处在北京的“一小时经济圈”,既方便老人出行生活,也便于子女探望。

(三)河北劳动力丰富,用工成本低河北拥有大量的廉价劳动力,15~64岁的人口有5384万人。2013年,河北省职工平均工资为42532元,而北京为69521元②。相对北京来说,河北可以更低的人力资源成本,推动养老服务业的发展。

二、河北承接北京养老服务功能面临的问题

(一)自身承接能力不足1.养老机构供给不足。据河北省民政厅有关数据显示,目前全省公办养老机构床位18万张,民办养老机构床位数2.6万张。2013年,全省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已达1074万人。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速,河北养老服务业缺口巨大,自身的养老服务尚不能得到有效满足。2.养老机构水平较低,服务形式单一,硬件、软件不到位。大多数民办机构处于起步阶段,养老院建设落后,有的不过是把旧房简单改造一下,环境差、设施不全,大部分养老院缺乏专业护理人员。3.相关产业发展滞后,如商业、餐饮、医疗卫生、生活服务等配套服务行业还处在初级阶段。

(二)缺乏行业统一标准和规范养老服务业发展涉及到生产、经营、服务、管理等诸多环节。目前,对于养老服务业的管理体制尚没有完全理顺,养老服务业正处于起步阶段,规范化管理的问题很突出。在养老机构设施、卫生条件、服务水平、管理能力等方面,国家尚没有建立统一的标准。同时,在后期也缺乏对养老机构的监管,养老服务产业发展不规范、不标准。

(三)异地就医结算存在障碍1.医保信息尚未实现全国联网,跨地区结算机制尚未建立,异地就医无法异地报销。2.北京与河北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不同,医疗保险的筹资和报销水平差异较大,报销程序和具体操作上也有差别。3.各地基本医疗保险药品目录、诊疗目录和服务设施目录不统一,一些地区设置了比在统筹地更严格的基本医疗费用控制政策,异地就医的部分基本医疗费用在统筹地难以报销。(四)缺乏专业化的服务队伍目前,河北还没有高等院校开设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现有养老服务人员多数都是年龄较大的妇女,学历大多为小学、中学,缺乏专业医疗护理知识和技能。由于多种原因,许多从业人员并不会长期从事养老服务工作,流动性较大。志愿者队伍主要是高校学生和下岗人员,只能提供临时服务,具有不固定性,这也是制约河北养老服务业发展的一个方面。

三、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发展河北养老服务业的对策

(一)提高河北承接能力首先,尽快增加养老机构的数量,一方面各级政府应加大投入,增加公办养老机构数量;另一方面,鼓励建立民办养老机构,给予民办养老机构政策优惠。其次,提高养老机构服务水平。采取财政直接投入或补贴方式,支持养老机构改善条件、更新设备、健全设施。再次,引导养老服务相关行业加快发展,开展送餐服务、上门理发、衣物清洁等社区服务,可以先行试点再逐步扩展。通过以上措施,增强河北承接北京养老服务功能的能力。

(二)加强对养老服务行业的管理目前,老年服务产品的开发、生产、销售以及后续服务尚处于无序发展状态,既制约养老服务业的发展,也影响老年人服务质量的提高。政府有关部门应当加强行业监管,推进公办福利机构改革、改制及改组,朝着“公办民营”的方向发展。要尽快成立养老产业行业协会,发挥社会组织的桥梁纽带作用,建立行业规划和自律机制,规范行业行为,实现养老产业投资主体多元化、服务形式多样化、服务对象社会化和服务队伍专业化,促进养老服务产业的健康快速发展。

(三)加大对养老服务业的投入1.应加大政府对养老产业的资金扶持。加大对新建、改建和扩建养老服务设施的投入,建立养老服务补贴制度。对利用自有资金建设养老服务机构的,按每张床位不低于1500元的标准给予一次性奖补;对连续运营一年以上的,按实际入住河北籍老年人数量,给予每月每张床位不低于50元的运营补贴。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应建立省、市、县三级政府的投入递增机制。推行政府购买服务,规范困难老人、高龄老人津贴制度。2.吸引社会力量或民间资本进入,研究制定养老服务产业招商引资政策,公布养老服务产业招商引资产业目录、重点项目和支持政策,吸引国内外资金投资养老服务产业。通过与国内外经济组织、慈善组织或个人合资、合作等多种方式,增强市场活力,提高养老服务质量。

(四)改革异地就医报销制度1.加强异地就医管理。河北与北京可共同设立专门办事机构,协调解决异地就医问题。可尝试直接按居住地政策参加当地医保,享受当地医保待遇。对异地就医、异地工作人群相对集中、发生医疗费用比较频繁和转诊目的地次数较多的地区,可委托当地医保经办机构帮助管理。2.建立健全异地医疗结算制度,减少审批和报销程序;通过合理确定费用报销比例,引导异地就医人员减少不必要的医疗支出。3.加强医疗保险管理网络建设,结合“金保工程”建设,统一建立网络应用平台,解决一个地区一套网络问题,尽快实现全省联网、数据共享,进而实现与北京对接。

养老服务论文范文第4篇

张家口市大力鼓励和扶持社会办养老机构的发展,坚持“欠发达绝不能欠民生”的理念,成为河北省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标杆。

1.1建设运营政策2011年7月张家口市在全省率先出台了对民办养老机构补贴政策标准,每张床位给予1500元的一次性建设补贴,按实际入住老人数量给予每张床位每月50元的运营补贴。2011年,河北省借鉴推行了张家口市的补贴办法。

1.2土地、投资等政策采用土地置换、土地划拨方式,解决机构的用地难题,通过市场化运作方式吸引民间资金投向养老服务行业,通过适当减免税费调动企业创办社会养老机构的积极性。春雷老年公寓不仅由政府划地,水电收费都执行居民用水用电标准;该市民政事业服务中心,走的也是通过土地置换的方式扩大面积、再以企业为主投资建设的模式,水电收费也都执行居民用水用电标准。

1.3养老机构意外险政策2013年底张家口市政府在河北省率先出台了“每年按1/3比例,连补三年”的鼓励政策,据测算,每年意外险补贴约在15-20万之间。

2养老机构管理制度创新

2.1服务内容全面养老机构为收住的老年人提供生活照料、康复护理、精神慰藉、文化娱乐等服务,服务内容符合养老机构行业标准和规范。提供满足老年人日常生活需求的吃饭、穿衣、如厕、洗澡、室内外活动等服务,还根据老人的健康状况实施分级分类服务。根据需要为老年人提供情绪疏导、心理咨询、危机干预等精神慰藉服务。并开展适合老年人的文化、体育、娱乐活动,丰富老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

2.2管理制度创新

2.2.1该公寓在任用管理人才方面很严格,如院长的选择,院长负责老年公寓的一切事务,关系到老年公寓的兴衰成败,角色非常重要。不仅要求院长有爱心、专业能过关、责任心强;还要求经营管理水平高,往往用入住率指标考核。

2.2.2院民会制度---它是春雷公寓的民主创新与实践,每个月进行一次。一是参加会议的人员要求,除了尽量让所有神智清醒有语言表达能力的老人参加外,还尽量邀请所有的老人家属参加。会议由院长主持,各部门主管参加。二是当面交流意见,如每半小时为老人翻身用力大小、下午5点为老人泡脚水温高低等等,会上老人、家属直接提出问题或期望,由主管负责人直接回答,接受建议,同时做出承诺以及承诺做到什么程度等等。三是老人对管理人员进行投票评定,院方再根据这些老人的意见进行最终评定。这样的优势在于,能直接反应出管理中的优缺点,客观评价服务质量,最终院方根据他们的反应和评价决定管理人员的去留。

3拥有“无陪护”一级医院优势

春雷医院正式成立于2013年12月,由原春雷老年公寓医务室发展而来,总投资两千余万元,春雷医院是张家口市唯一的“无陪护”型一级医院和城镇医保定点单位。它与春雷老年公寓互为依托,实现了“以医促养”“以养助医”的新型养老理念,老人入住公寓后根据护理等级,由专业护理人员提供个人起居、饮食辅助、大小便照料、个人及居室卫生清理、衣物洗涤、健康监护、康复治疗,心理健康以及文化娱乐等方面的服务。年龄高、体质虚弱、慢性病种类多、病情复杂、需进行持续的综合治疗、住院时间较长的问题,与医保制度中一些规定产生矛盾,如“入院期限”和“次均费用”、“定额限制”等等。张家口民政局几经努力,已与市卫生局、市社保局达成合作协议:只要具备医疗定点条件的养老机构,申请后即可纳入定点范围,考虑到老人免疫功能低易发病等问题,入住的老年人享受的待遇还有了进一步的提高,如住院时间每月可提高到28天,住院费的标准额度也有提高。

4收费低环境好因素

养老服务论文范文第5篇

(一)服务方式上从家庭养老、福利服务向福利经营和市场经营相结合的转变传统家庭养老的基础是多子女共同生活居住,子女照料是最主要方式,随着计划生育基本国策的实施以及经济社会转型,家庭规模趋向小型化,“四二一”代系结构渐趋普遍化。根据有关部门统计和预测,目前我国独生子女家庭数量约1.5亿,约占全国家庭总数37%,今后还将继续增加。老年人家庭呈现空巢化和独居化趋势,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失去了可靠的物质基础和人力基础支撑,我国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在许多家庭难以为继[4]。2010年全国65岁以上空巢老年人口4150万人,约占老年人口的25%,到2015年,将超过5100万人[3]。近10年来,80岁以上高龄老年人增加了近一倍,目前超过2000万,据测算,到2020年、2050年将分别超过3000万和9000万,占老年人口的12.37%和21.78%,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人均寿命延长,重度老龄化的趋势日益明显[6]。2010年浙江省城乡老年人口生活状况调查结果显示,城镇实际空巢率为74.96%,农村实际空巢率为59.56%,和2006年相比,分别上升0.97个百分点和4.07个百分点;城镇和农村独居老人户和只有一对老年夫妇的一代纯老家庭户分别占老年人家庭户的67.37%和55.81%。[7]为减轻子女压力,有稳定收入的老年人倾向于用社会化方式,享受专业、优质的养老服务,改善老年人自身的生活质量和生活水平,开始从封闭的供养救济型向开放的自费寄养型转变。尤其对医疗护理与康复服务、日常维护、日间托养、心理咨询等项目有强烈需求,如浙江省即将迎来独生子女父母需要社会提供生活照料和护理的最迫切时期。

(二)服务运作上从政府管办为主向政府主导和市场运作相结合的转变随着人口老龄化进程的迅速推进,我国劳动年龄人口供给逐渐减少。资料显示,目前我国是近4个劳动力养1个老年人[8]。大部分地区市、县两级中心城区条件较好的养老机构普遍存在供不应求的情况,排队等候老人众多。许多老人等待多年,可谓望眼欲穿。而中青年一代正面临着工作和生活的双重压力,照护失能、半失能老年人已力不从心。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我国先后出台了《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意见》、《关于全面推进居家养老服务工作的意见》、《中国老龄事业发展规划》和《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规划》。着眼城乡统筹,从构建体系的高度,明确了养老服务事业的发展目标、工作重点和政策措施。同时,出台了一系列支持民办养老服务业发展的财政补贴政策、税费优惠政策和其他支持政策等。老年居民的收入保障和健康保障正在从制度覆盖走向人员覆盖,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逐步建立起坚实的现实基础。促使由公办机构为主向公办与民办机构同步发展转变。根据实际对农村敬老院、城镇福利机构、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等进行功能提升,促使保障“三无”、“五保”老人为主向社会有需求的老人转变。

二、社会养老服务短缺的现状与问题

养老服务作为重大的民生工程和各级政府社会保障工作的重要内容,我国各地出台政策措施,加大扶持力度,并取得了长足发展,对涉及谁来养、用什么养、在何处养、养得怎么样、养老的基础是什么等诸多问题进行了探索创新,积累了有益的经验。但从实施效果上来看,无论在数量上还是质量上,社会养老服务的供给与需求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失衡,有效需求不足问题显著。如一些生活困难的老年人购买不了服务,失能老人生活质量较差等问题。如何使养老服务对象分工更加合理,养老服务资源配置更加优化,需要辩证思考和理性定位。主要表现在:

(一)养老服务业发展滞后1.社会养老服务主体严重匮乏。由于投入大、风险高和利润薄,社会力量对养老服务业发展的积极性不高,推进难。没有人愿意去从事养老服务产业,经济条件好的老年人买不到服务。这点在全国大部分城市基本相似,不仅是居家养老服务产业,整个家庭服务业都发展滞后。现有政策难以调动民间资本的积极性,民间资本参与养老服务业的门槛过高,管理过于严格。社会力量兴办养老机构存在先天条件不足,如选中的土地得不到落实,又没有政府的补助资金,全靠自己筹集资金,难度较大。社会养老服务业虽不是纯公益事业,但带有一定程度的福利性,行业利润空间小,很多养老机构都是负债经营。2.社区居家养老公共设施欠缺,供给不足,服务滞后。笔者调研数据显示,在老城区老小区中,60%没有建立居家养老服务站点,而老小区的居民大多以老年人为主。另外农村居家养老服务覆盖程度低,抽样调查显示浙江沿海发达地区只有40%[9]。各社区(村)居家养老服务站点大多只是围绕空巢、高龄、孤寡、病残、贫弱等特殊困难的居家老人提供简单的基本养老服务,诸如家政服务、安全守望、餐饮代购、卫生打扫等。对于需要介护的老人来说,居家的老年居民无法就近方便享受到专业的照料、康复、护理服务。3.机构养老服务床位不足,配置不均。据民政部《2013年社会服务发展统计公报》显示,截至2012年底,全国各类养老服务机构42475万个,养老床位493.7万张,比上年增长18.9%(每千名老年人拥有床位24.4张,比上年增长13.9%),其中社区留宿和日间照料床位64.1万张,年末收留抚养老年人307.4万人,比上年增长5.5%[10]。我国目前每百名老人拥有床位2.15张,与发达国家5到7张的国际水平还有较大差距。以沿海相对发达的浙江地区为例,据《浙江省社会福利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浙发改规划(2011)1666号)显示,截至2010年底,养老机构床位数18.9万张,床位数占老年人口数的2.4%[11]。据浙江省民政厅研究报告推算,假设3%~4%的人愿意并且也有可能入住养老机构,按照老年人口的预测数,可推算到2015年养老机构床位需求量约为30~40万张;而到60岁以上老年人口数量峰值年份2043年,养老机构床位需求量将达到56~75万张。由此可见,浙江省现有床位数仍有较大的差距。养老机构床位布局存在比较突出的结构性矛盾,即低档养老机构供给过剩与中高档养老机构供给不足现象并存。一方面是农村敬老院床位部分闲置,平均入住率67%左右;另一方面中心城区床位“一床难求”。目前浙江省养老机构大多以面向自理老人养老服务为主来设计建设与服务管理,护理型养老机构的床位数仅占养老机构总床位数的17.78%,护理型床位占比不及1/5,高端养老机构或社区建设尚待开发引导。

(二)养老服务相关制度缺乏1.管理制度缺乏规范。养老服务业起步较晚,发展时间较短,因此管理上缺乏规范,尤其是缺乏统一的行业标准,也是造成服务水平较低的一个重要原因。现有民办养老机构缺乏专门的行业组织、独立的行业标准和行业管理规范。2.民办养老机构的准入、运营、退出三个环节上还缺乏管理体系和激励机制。表现在缺乏具体的行业规范和服务等级、收费标准、入院合同范本、老人意外保险等相关配套措施。一些民办养老机构处于“四无”状态,即无法人资格、无法开设银行独立账户、工作人员无明确身份及待遇、管理经费无保障。许多养老机构是由闲置的校舍、医院、厂房等老建筑物改建而来的,存在设施简陋,配套设施缺失、医疗条件匮乏,用房建设不达标,不方便老人居住,存在安全隐患,管理不规范等问题。3.在运营补助上,养老机构自我正常循环发展机制没有形成。随着运行成本的上升,收费管理制度未参照物价指数水平进行调整。对于民办养老服务业补贴的门槛过高,比如浙江现行政策只对50张床位以上的(场地租赁期在5年以上的)民办非营利养老服务机构予以床位补贴,对营利性机构没有补贴。居家养老服务还没有引入社会化机制。

(三)养老服务从业人员和管理人员严重不足1.养老服务从业人员普遍存在着用工缺、招工难、留人难、提升难等问题。在笔者调查的在养老机构中,平均每1位工作人员要服务12名左右的老年人。在沿海地区调查发现,基层养老院负责人的年薪大多在3万元左右,超过5万元的很少,普遍工作人员的月薪大多在1千元左右,这与许多小工厂流水线的普通工人都有差距,更别说一些企事业单位专技岗位。专业护理人员难以招聘,即使已有的专业护理人员,人员流失的情况比较严重。养老机构负责人年龄偏大,特别是乡镇敬老院,普遍以快退休的原当地乡村干部为主,难以适应养老专业管理的要求。工作人员主要是下岗失业人员、农民工和“4050”人员。在从事护理工作的人员中,极少数是护理专业毕业或经过护理培训,绝大部分没有专业的业务知识和服务技能。2.管理养老服务的机构人员不到位。从各个省来看,还没有建立自省到市县、乡镇(街道)的养老服务组织指导体制;从事养老服务组织指导的人员较少;还没有建立科学的评估和补贴制度等。当前养老服务理念已由救助补缺型向适度普惠型发展,养老服务职责已由保障“三无”和“五保”老人基本养老生活变为满足所有老年人养老服务需求,养老服务供需主体规模和数量较以往发生了重大变化,但建立的相应管理机构,大多属于挂靠在一家养老机构的有牌子、无人员、无编制、无经费的空壳机构。

(四)优惠政策执行落实乏力1.基层政府参与养老服务积极性不高。一些党政领导和有关部门对人口老龄化及由此带来的社会问题认识不深,对养老服务是公益性还是非公益性的问题定位不准,缺乏责任考核,指挥棒不灵。部分地方采取漠视或回避公众对社会养老服务需求强烈呼声的态度,按部就班仅仅关注“五保”、“三无”老人的敬老保障,不太关心社会其他普通老年群体,认为这是家庭子女的事情,任其自行发展。或者以养老服务社会化为借口推卸政府主导责任。2.政策不够完善。养老服务业属于低碳化、规模化、劳动密集型的绿色经济,有着庞大的消费群体和广阔的市场潜力,但缺乏政策把养老产业作为新兴产业给予优惠扶持,培育壮大,对养老产业的骨干企业培育发展也不够。政府在养老服务体系建设中扮演怎样的角色定位把握不准,存在“缺位”、“越位”现象。由于缺乏系统的总体规划,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落实政策的职责不清和权限不明,即“谁优惠、谁出钱”机制不到位,导致政策之间衔接不到位,部分优惠政策实际上很难落地。3.民办机构优惠政策有待于进一步落实。政府部门出台了诸多优惠政策,由于优惠政策的有效实施需要财税、金融、土地、人才等诸多领域的政策配套、跟进和完善,目前这方面的政策跟进还不尽如人意。同时,一些民办养老机构的土地划拨费用远高于创办民营幼儿园,且金融机构贷款利息等同于商业贷款,导致资金筹集成本过高。四是政策执行不力。近些年有关养老服务政策文件,虽然在税收、土地、信贷、水、电、气等方面有原则性规定,但调查发现,养老机构除水电费执行民用价格外,床位补助、税费减免以及电话、有线(数字)电视、宽带互联网一次性接入费的免收和减半收取通信费、试听费等政策基本没有落实。

三、新形势下完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的对策建议

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要以满足老年人的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为宗旨,以政府引导与多元参与相结合、突出重点与适度普惠相结合、深化改革与持续发展相结合为原则,加强政府、社会、家庭各方资源和力量整合,从服务主体、制度、设施、管理、人力资源和政策等六个方面着手,推进“定位清晰、结构合理、形式多样、机制灵活、管理规范”的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形成产业服务与公益性服务互为补充的格局,基本建立起与人口老龄化进程相适应,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协调,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养老为依托、机构养老为支撑,投资主体多元化、服务方式多样化、服务队伍专业化、城乡一体化的适度普惠型社会养老服务体系,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及幸福指数。

(一)增加有效供给,优化社会养老主体服务体系随着社会文明的发展,老年人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消费理念发生转变,老年人的生活需要由生存型向服务型转变,由物质型向文化型转变。现代老年人已不再满足于日常的基本生活需求,文化生活、精神享受、心理沟通、情感交流等日益成为老年生活的主要内容。养老服务内容将由单一化、简单化向多样化、多类别方向发展,这需要我们必须改变以往对老年人的传统观念,正视他们合理的需求,更新传统的养老方式,创新养老内涵,发展多方位、多层次的、满足不同需要的现代文明的社会养老服务。1.深化社区居家养老服务,适度市场化发展。实践证明,居家养老由于其经济性、自由性及不脱离老人熟悉的生活环境等特点,是老年人首选的养老模式,同时由于居家养老服务成本低,符合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和“未富先老”的国情。居家养老服务在整个社会养老服务体系中占有极重要的地位,因此,政府应继续大力倡导和推进居家养老服务工作。目前面对高龄、独居、失能、失智老人,居家养老服务也表现出供给不足、比重偏低、质量不高的问题。通过政府补贴和服务外包方式,将此服务项目外包给专业的服务机构或者现有的养老机构(如“家院互融”模式),组织专业的护理人员定期定时上门为老年人进行护理服务。需要继续通过“星光老年之家”,面向社区老人,提供各类服务。通过全科医生网络,为老人配备家庭责任医生,实行定期健康探视;逐步推广应用紧急救助服务,为空巢老人安装求救求助呼叫器;为低收入老人提供定额免费的装修及家电家具。此外,不断创新社区居家养老项目和方式,以适应老年人需求。发展适度市场化的居家养老服务。引入市场机制,打破社区行政界限,通过税收减免和相关补贴政策,鼓励企业在一定区域内提供更加高效的养老服务。对居家养老服务供给达到一定规模的生活服务企业、家政服务企业给予税收优惠政策,鼓励这些企业拓展服务内容和项目(如上门做服务、聊天解闷、陪散步和其他应急服务等)。整合各方面资源,建设小型化的社区日间照料中心、社区居家养老照护站等社区养老机构,为这些困难、高龄、独居(空巢)且生活不能自理的老人开展居家护理服务。发展居家养老服务,需要注意城乡统筹协调发展。城市着力点应该放在一是补缺,二是提升,三是带动和促进农村社会养老服务发挥示范和引领作用。与城镇相比,农村居家养老社会服务供给明显滞后,但农村老年人社会服务的需求在快速上升。事实上,随着城市进程的加快,农村的老龄化程度已经高于城镇,且农村家庭的老年照护能力下降速度快于城镇。因此,要加快发展农村居家养老服务,资源重点向农村倾斜,向欠发达地区倾斜,向贫困人群倾斜,逐步实现基本养老服务的城乡均等化。2.发展机构养老服务,优化机构养老资源配置目前养老机构大多只停留在吃、住、医等基本生活照料服务上,尚难提供高层次的精神慰藉、文化娱乐、全面康复等服务。而民办养老机构受城市地价高、资金短缺、社区用房紧张等因素制约了发展空间。针对这种情况,需进一步增加养老机构的总量。鼓励企业和社会事业单位对城镇现有空置房产设施资源进行改造和利用。通过改造和新建等方式,大力发展护理型养老机构,提高每百个老年人拥有养老服务床位数。调整养老机构的结构。依照功能定位和医疗介入程度的不同,对养老服务机构进行功能分类。支持各类养老服务机构开展社会化老年医疗卫生服务和老年病护理服务。符合条件的,应将医疗卫生服务和老年病护理服务纳入职工基本医疗保险范围。借鉴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的养老机构的功能定位,建立多层次的养老机构体系。形成包括上门照料服务、一般照顾服务、中级护理服务、出诊看护服务、医疗护理服务、临终关怀服务在内的普惠型养老服务供给层次。同时,要加强对各类养老机构的监督和规范,对养老机构的申请及主要负责人等实行资质认证。推行质量评估体系,提高养老机构服务水平。要以科技创新为着力点,执行科学评价机制,才能提升养老服务的社会管理水平。

(二)注重实际需求,健全社会养老服务制度体系养老服务慈善化和社会化属于社会福利和公共服务的范畴,具有很强的福利性、公益性,可由政府出面,为老龄群体提供各种制度保障。对什么人应该养老,安排怎样的人入住养老院,没有进行科学定位和评估,使一些能自理的老人长期占据护理床位,一些生活困难的老年人购买不了服务、失能老人生活质量较差等。养老服务是一种特殊的老年公共服务产品,未来养老服务内容将随各式各样的需求得到细分,单身老人、空巢老人、高龄老人、居家的病残老人等规模不断增大的各种特殊老年人群体,将提出更多的养老服务需求。因此,要推广养老服务标准化、制度化发展。一是尽快建立养老服务标准化体系。制定和完善养老服务质量、服务资质、服务规范、服务安全、环境卫生、设施、设备等标准及半自理、失能老人风险评估标准,构建养老机构公共责任险标准,完善养老服务质量评估制度,科学利用评估方法,监督检查服务机构、服务人员,降低机构养老的社会风险。二是做好养老服务产业内部规范工作。上海浦东新区、杭州市民政局专门设立老年福利处,将居家养老和机构养老一块管理,使得两者之间形成有梯度、一体化的服务。特别是在制度建设方面,上海市制订了《养老机构年度验审办法》、《养老机构处罚暂行办法》、《养老机构管理和服务基本标准》、《养老机构意外责任保险的通知》、《居家养老服务收费问题的通知》等各类规范文件和操作文件。使得养老机构管理组织体系比较顺畅,政策文件配套齐全,操作有章可循。三是加强行业管理。在养老机构规范运作方面,除依靠政府力量推动外,还要依靠行业协会的力量。要积极组建、培育和发展养老服务业行业协会,通过行业协会来加强协会会员间的沟通交流合作与监督,提高公信力,增强行业发展张力,提升行业质量水平。

(三)科学布局规划,构建社会养老服务设施体系随着老年人口比重的不断增加,必然会对社会、家庭提出一些新的要求,因而我们要按一般人口发展演变规律,明确养老服务的社会地位,把养老服务事业发展作为整个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中重要内容来抓,养老服务设施建设要像学校、医院建设一样,融入城市总体规划之中,形成专门的养老服务设施建设布局规划,在总量和结构上满足不同层次的刚性养老服务需求。将养老机构服务网点纳入城市建设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结合城乡社区建设,科学规划建设城乡居家养老服务网点,确保居家养老服务覆盖全部城市社区和大部分农村社区。一是面对中心城区中高档养老机构供给不足现象,建议当前政府出台一些政策,鼓励和引导养老机构服务资源向社区老人辐射,社会公共服务资源(如医疗机构、家政服务结构等)向家庭和机构住养老人辐射,实现资源共享。二是面对乡镇低档养老机构供给过剩现象。按照盘活存量、发展增量的原则,对相邻乡镇(街道)进行合理规划,挖潜、整合、提升现有的乡镇敬老院等养老服务资源,实现敬老院向区域性社会养老服务中心转型。对空置率较高的养老机构,所在地县(市)区应加强统筹协调,打破户籍限制,明确跨乡镇托养经费补助操作细则。各镇(街道)在综合改造设计时,必须设置医疗保健室、康复活动室、阅览室、娱乐室。规模较大的敬老院须单独设置卫生所(医务室),规模较小的可与周边医院、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合作,促进养医结合,提升乡镇养老机构服务的功能和档次,吸引更多的城乡老人入住,实现从救济型向福利型、从供养型向护理型转变。三是对已具一定规模且能基本满足本辖区老年人养老需要的养老机构,功能设施不完善的实行综合改造提升;对床位少、设施差、功能不齐全的要实行改扩建,采用缺什么功能建什么功能,以完备其功能。对存有消防、卫生等安全隐患的必须立即整改到位;对基础设施差、安全隐患无法整改的要拆除重建或迁建。

(四)改善运行机制,提升社会养老服务产业体系我国养老服务业起步较晚,发展时间较短,因此管理上缺乏规范,尤其是缺乏统一的行业标准,也是造成服务水平较低的一个重要原因。民办养老机构的准入、运营、退出三个环节上还缺乏管理体系和激励机制,缺乏具体的行业规范和服务等级、收费标准、入院合同范本、老人意外保险等相关配套措施。因此,养老服务工作做得怎么样,靠什么去衡量?就要靠科学的监督评估体系。目前民营资本雄厚,养老服务产业将为我国民营经济继续保持发展优势提供重要的投资渠道,对培育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和调整经济结构、发展服务型经济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这就要求政府对养老结构做出相应的调整,积极发展老龄产业,把老龄产业列入扶持行业目录,最大限度满足老年人的需求。把老年用品、用具和服务产品开发等产业发展提到更加重要的位置上,着力推动服务观念、方式、技术创新,促进养老与医疗、家政、保险、教育、健身、旅游等相关领域互动发展,打造“社会化与产业化、福利性和市场性兼容并蓄”的老龄产业发展模式。对公建民营养老服务机构,鼓励和指导各类国办养老服务机构的改制、改组,在运营主体的遴选上实行竞标制度,入选运营主体允许在适度范围内获取赢利。积极培育发展、规范管理各类养老服务的社会团体、服务组织等非营利机构及服务性企业,彻底消除国办养老机构过去那种人浮于事、高耗低效的弊端,把养老机构交给社会力量兴办,由市场和企业管理。

(五)加强队伍建设,深化社会养老服务人资体系完善养老服务从业人员免费培训制度。养老照护如果没有专业化服务,其质量很难保障。当前照护服务人力资源主要有家庭成员、农村剩余劳动力、城镇下岗失业人员及其他闲散人员、少数大专院校毕业生等构成,这些资源在推进社会化养老服务中要继续整合利用,加强培训力度。对从事养老服务的工作人员,包括对为老年人服务的家政人员、志愿者、社工等进行集中免费培训,培训经费可从各县(市、区)职业技能培训费中列支。建立健全政府与协会、专业培训机构相结合,岗位培训、等级培训相衔接的培训机制,覆盖所有养老服务管理人员、服务人员的全员培训。健全完善养老服务人才使用制度。改革乡镇敬老院院长产生方式,采取向社会公开招聘的方式,将一批年纪相对较轻、文化程度较高、工作责任心较强、有一定管理能力的优秀人才,选聘到敬老院院长的岗位上来,切实提高乡镇敬老院的管理水平。建立健全岗位管理、岗位考核与人员退出制度,合理配备工作人员,严格人员管理。建立完善激励保障制度,制定养老服务人才薪酬指导政策和奖励政策,切实改善养老服务工作人员的工资收入和福利待遇。建立完善养老护理员职称评聘体系,护理员职业技能等级与职务晋升、待遇相挂钩。研究制定优惠政策和措施,积极鼓励大中专院校和护士专科学校毕业生到养老服务机构和社区从事养老服务工作。

养老服务论文范文第6篇

1.1“三位一体”的养老服务格局已初步形成黄石市初步形成了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养老为依托、机构养老为支撑的“三位一体”的养老服务格局,但养老服务业发展滞后于实际需求[8]。在居家养老方面,已经于2013年4月开通了居家养老呼叫服务热线“12349”[9]。在社区养老方面,在有条件的社区,为老年人提供托管照顾、午休餐饮、康复娱乐等日间照料服务,使老人在子女上班时能够得到照料,下班后能回家享受天伦之乐[10]。截止2014年5月,黄石市民政局关于养老机构具体情况见表2。

1.2老年人健康服务体系有待完善黄石市目前已有的老年人健康服务机构有下面几种:①综合健康服务机构。截至2013年底,全市共有各级医疗卫生机构1126个,病床13220张,卫生人员19719人。每千人口病床数、执业医师数、注册护士数分别为5.4张、1.93人和2.82人。②老年病防治医院。5个城区(包括开发区)各确定了一所老年病防治定点医院。③老年病专科。在7家综合医疗机构设置了老年病科。2013年7家医院老年病科有床位341张、医护人员152名、住院病人6409人次。④健康体检中心。全市一级以上医疗机构均转变健康服务模式,开展了健康体检业务,17所二级以上综合医院和市疾控中心还设置了体检中心。2012年我市第1家专事为中老年人健康体检机构成立。⑤老年病防治研究所。研究内科领域的各种老年病,并实施老年病流行病学调查工作,做好老年病的早期发现、诊断和治疗,开展老年心理学研究等。

1.3黄石市医养结合养老服务的实践形式①在养老机构设立医疗服务点。如在市福利院设立医务室,提供驻点医疗卫生服务。该医务室占地面积340m2,配备有内科医生4名,护理人员2名。2013年度门诊治疗4950人次,急诊治疗245人次。②养老机构与医疗机构协作。市中医院与金山老年公寓签订分阶段健康服务协议,华新医院与南岳社区养老院签订自助医疗协议。③启动试点托管工作。2014年4月启动试点工作,确定胜阳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澄月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试点单位。这些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与多家老年公寓签约,共计管理服务300多名老年人。

1.4黄石市医养结合养老服务的配套政策在养老资金投入方面,落实了货币化养老服务补助投入、高龄老人生活津贴资金、城乡养老保险机制,2011年—2013年省级财政投入城区居家养老和福利机构营运建设资金643万元。市级财政对居家养老服务和养老机构床位补贴投入250.67万元。近年来,养老服务设施用地使用新增建设用地较少,多是利用城区旧厂房、旧办公用房等发展养老业。

2黄石市医养结合服务体系存在的不足

2.1医养结合服务供需不平衡,现有机构和服务形式无法满足需求。

2.1.1缺乏护理院、康复医院等医养结合性质的养老机构养老机构床位与老年人口的比例未达标,全市每千名老年人机构养老服务床位21张,离国家目标每千名老年人35张~40张有一定差距。而且从表1可以看出,黄石市老年人口数和老年人口占常住人口的比例呈上升趋势,会逐年递增。如果不增加养老机构或医养结合机构,这种供需不平衡在未来几年会进一步加剧。从医院的角度来看,符美玲等[11]研究发现,“长期住院”(住院时间超过30d)病人往往因疾病康复支持治疗需要、暂时未找到符合继续治疗的机构或者出院后家庭、社区无法提供后续支持性治疗等种种原因,符合出院标准而不愿出院。目前黄石市也存在老年人长期滞留医院、挤占医院床位的现象。建立具有养老和医疗服务功能的医养院,是今后养老服务业发展的重点[12]。

2.1.2城乡之间、不同性质的养老机构之间发展不平衡在农村,受传统观念的影响,一般只有部分五保老人住进敬老院或福利院。由于农村敬老院经费紧张、服务质量较差,闲置床位较多。在城区,一边是养老机构入住率不高,一边是不少老年人找不到地方养老。公家办的一般人进不去,私人办的费用又承担不起[13]。

2.2对医养结合服务的支持保障力度不够

2.2.1医养结合配套的财政、土地规划等政策情况不少养老服务设施虽然地处城区,但由于用地限制,缺乏扩建或改造的余地,导致出现床位少、空间少、入驻需排队的现象,不能满足市场需求。郊区的养老机构存在入住率低、效益低等问题。民办养老服务项目土地取得成本过高,入住门槛也相应提高,影响了养老服务设施的供给。根据湖北省推进服务于居家养老的医养结合工作的要求,相关场地由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提供。但目前很多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条件有限,无法确保符合要求的房屋和场地。

2.2.2养老机构的医疗护理能力欠缺,优质医疗资源缺乏为养老机构提供医疗支持的动力养老机构所属的医务室医疗水平低,且缺乏医保政策支持。诊疗水平高、信誉好的医疗机构医疗资源紧张,诊疗任务重,加之医患关系紧张,诊疗存在医疗纠纷风险等原因,缺乏为养老机构提供医疗支持的动力。

3完善医养结合的思考和建议

从调查结果看,黄石市人口老龄化进程快,老年人口基数大。由于老年人患病明显高于全人群的患病率(老年患病率是全人群的3.2倍),且患病往往多病并存,疗程长、预后差,对长期生活护理需求大。由于人口寿命普遍提高、长寿老人相对增多等原因,失能老人数量增多。另一方面,计划生育政策导致的家庭结构变化及养老观念的变化,独居等老年人越来越多。靠子女来照顾失能老人、完成失能老人的医疗和养老存在困难。在这种情况下,应当完善医养结合服务体系,让老年人“老有所医”。

3.1突出养老事业的公益性,加大对医养结合养老服务的支持保障力度

3.1.1合理规划布局在规划新建养老院或医院时,应提前布局,合理规划,让每所新建的养老院附近有一所与之相对应的医院。便于管理、避免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的角度看,推进医养结合的最佳途径是临近医疗机构达成合作协议,开通急救通道。

3.1.2对医养结合机构实行税费优惠和金融支持适当减免医养结合机构的相关税费;服务机构用电、用水按居民生活用电、用水价格收取;向非营利性服务机构的捐赠,在缴纳企业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前准予扣除;在政府扶持和优惠政策上与政府服务机构同等对待;允许投资者提取合理收益等。鼓励和引导金融机构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改进和完善对社会养老服务业和健康服务服务产业的金融服务。

3.1.3提供必要的房屋和土地在建设养老机构或社区老年人活动中心、规划居民小区时,预留空间和场所,为基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开展医养结合工作提供必要支持。

3.1.4加大对医养结合专门机构的政策优惠力度养老机构内部设置的已取得执业许可证的医疗机构,允许其申请医疗保险定点机构,并在符合要求的同等条件下给予优先审批,解决养老院内看病不能纳入医保的问题。

3.1.5构建完善的老年医疗保险制度老年人医疗需求大,基本医疗保险难以满足老年人的医疗需求,需要通过多层次的保障方式弥补[16]。如建立专门的老年医疗保险制度;完善对老年弱势群体的医疗救助制度;扶持商业健康保险的发展,通过疾病保险、护理保险等,对现有的医疗保险进行补充。

3.2积极引导,整合资源,发挥不同类型机构在医养结合中的作用以资源整合为重点,推进部分一、二级医院转型为老年病院、护理院或康复医院。目前大型综合医院床位紧张,乡镇、社区忙闲不均,一些厂矿医院和卫生院依矿而兴、因资源枯竭而服务对象减少而导致生存困难。将生存困难的卫生院改造成护理院,酌情实行整体搬迁,并改造成老年病院、护理院或康复医院。不断完善这些新型医疗机构的管理。发挥大型公立医院的示范作用,鼓励公立医院举办集医疗、护理、康复于一体的“医养结合老年护理院”。实行双向转诊,在大型综合医院、护理医院、康复医院和护理院之间建立双向转诊机制。派出老年专科医生、糖尿病、高血压等专科医生、护士定期到养老机构会诊、指导。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与附近的社区养老服务中心开展合作,签订合作协议。县医院、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对周边的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托老所)、农村养老福利院等机构合作开展医疗服务。鼓励、引导和培育社会力量兴办养老、康复、护理等专科医疗机构。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采用公建民营、民办公助、政府购买医养结合服务等方式。

养老服务论文范文第7篇

“居家养老”概念最先由西方国家提出。在国外,居家养老服务一般称为“老年人社区照顾”。20世纪60年代西方发达国家提出了“在合适环境中养老”的理论,英国更是较早开始推行社区照顾的国家。之后,各国纷纷效仿,到20世纪80年代,西方国家的老年人社区照顾服务已走向成熟[3]。国内有关居家养老的研究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目前学者们还没有对居家养老的涵义作出明确的、一致的解释,但大部分学者赞同居家养老是一种社会服务和家庭养老相结合的现代养老方式这一观点,即居家养老是指老年人在家中居住但却享受社区为老年人提供的养老院式服务的一种社会化养老模式[4]。2008年全国老龄办的“关于全面推进居家养老服务工作的意见”中将居家养老定义为:政府和社会力量依托社区,为居家养老的老年人提供生活照料、家政服务、康复护理和精神慰藉等方面服务的一种服务方式。孟艳春(2010)认为,居家养老服务是指以家庭为核心,以社区养老服务网络为,以养老制度为保障的养老体系,也被称之为“没有围墙的养老院”[5];杜少英(2013)等认为居家养老服务就是老人以家庭为核心,社区为辐射点,政府和社会提供制度政策和资金的保障,为老人提供各种养老服务[6]。综上所述,所谓“居家养老”可以理解为,以家庭为核心、以社区为依托、以专业化服务为依靠,为居住在家的老年人提供生活照料、家政服务、康复护理和精神慰藉为主要内容的养老模式,养老功能的全方位性、养老资源的多元性、养老体系的多层次性、养老体系的开放性和优势互补性是该模式的四个主要特征[7]。居家养老是家庭养老和社会养老的有机结合,是把社区养老延伸到家庭的一种社会化养老模式。更进一步说,居家养老就是综合运用社会网络与现代信息技术,是融合个人、家庭、社区、社会组织、市场、政府共同参与的一种多元养老服务。

二、政府在居家养老服务中的价值功能

居家养老都是在政府的推动和扶持下发展起来的,但政府一定不要大包大揽。政府应加强规划引导,按照“非禁即入”的原则,放宽居家养老服务经营范围核定条件,扶持发展居家养老服务组织和服务企业。建立健全居家养老服务社会组织和加盟企业的准入和退出机制,签订服务提供协议,实行服务质量监控,对信誉度高、服务优质的组织和企业进行重点推荐、优先派单,反之,实行末位淘汰,确保服务质量。

(一)居家养老服务具有部分公共服务的属性,政府在居家养老服务中要坚持保基本的原则。《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国发〔2013〕35号)规定,各地公办养老机构要充分发挥托底作用,重点为“三无”(无劳动能力,无生活来源,无赡养人和扶养人、或者其赡养人和扶养人确无赡养和扶养能力)老人、低收入老人、经济困难的失能半失能老人提供无偿或低收费的供养、护理服务。也就是必须从贫困的角度考虑老年人,但也不是包揽这几类老人所有的服务,只提供基本养老服务。

(二)政府在居家养老服务方面的功能还包括建立良好的机制。针对社会组织发展不足,就需要建立相应的标准机制来促进社会组织的发展。从服务内容、管理机构职责、服务机构准入退出、从业人员要求、服务对象确定方面提出规范性要求。北京等地在居家养老服务方面制定了一系列地方标准,如自理、半失能、失能老年人的陪护、家政、做饭、洗衣等诸多服务范围,十分具体细致,对于提升居家养老服务质量具有很强的指导作用。在大力落实社区养老服务设施的标准方面,要严格按照人均用地不少于0.1平方米的标准规划城市养老服务设施,这个0.1平方米就是标准。在信息服务平台的标准方面,要紧密结合所辖区域大小、老年人数、服务需求量等实际,分级构建省、市、县三级平台,承担不同的任务,使信息服务平台作为开展居家养老服务的载体,更好地成为连接老年人和服务组织的桥梁和纽带。

(三)政府在居家养老服务中更要做到规划科学化。在国外养老设施建设过程中,除了高端的设施,通过招投标的形式,交给社会组织。其它的养老设施,星罗棋布,分布合理、高低搭配,都是由政府科学地进行规划。还要坚持主体多元化,包括政府、社会、市场、个人共同提供居家养老服务[7]。政府必须发挥引领作用。一旦社会力量发展起来,就要由社会力量要保证供给,确保最少的投入、更高的效率、更专业的服务。市场主要是满足一部分高端人群的个性化的需求,这部分高端人群大约只占到养老人群的10%。个人和家庭在全部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基础上,还不能满足自己养老需求,则由政府和市场以及社会来提供补缺性的养老服务。

(四)政府在居家养老服务中要对社会组织提供政策支持。包括减免规费、水电气有线电视收取民用价格、建设补贴、运营补贴、护理补贴、意外伤害险补贴、项目补贴等都要提供政策上的支持。

(五)政府在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要强化对社会组织的监督[8]。养老是公共事务,政府家庭共同承担养老责任;但政府做不好的,要交给社会组织来做,政府通过制定相关政策和法规,对社会组织参与居家养老的行为进行系统监督。

三、居家养老服务社会组织的培育

社会组织在居家养老服务过程中,存在服务覆盖面小、服务项目单一、服务专业性不强、服务辐射的对象有限等问题。社会组织不是生来就有的,如何培育一批专业性的社会组织,让社会组织发挥其在居家养老中的积极作用是大问题。

(一)购买服务。居家养老服务中除了一些高端服务外,大部分养老服务都是微利服务,如果没有政府的政策引导和经费补助,企业、社会力量参与的热情都不会很高,持续发展的难度将大大增加。建立居家养老服务补偿和激励机制,积极推行政府购买服务制度,使需要服务的“三无”老人、低保及低收入老人、重点优抚对象、经济困难的失能、半失能老人等保障对象,能得到政府资助性服务。在确定政府购买服务的对象、范围和补助标准时,要根据本地老年人的构成状况和财力状况,量力而行、分类定标、科学测算、补助到人,优先保证政府“兜底”的保障对象的服务要求,再逐步扩大到其他老年人,实现可持续发展。可以采用招投标方式,列举不能购买服务的负面清单。凡是过程性的服务都可以购买。通过购买服务激发市场活力,对居家养老服务中能够与政府职能分离的服务功能,都要尽可能交给社会组织和企业去办,逐步形成政府引导、社会组织和企业参与、市场化方式具体操作的运作机制。成立相应的项目,鼓励社会组织应标,做到精细化管理。包括等级评定、业务培训、调查评估、考核审核、日常管理都可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形式进行。

(二)市场运作。社会组织不能仅仅通过政府购买服务,购买服务只是起引导作用,必须市场运作1.公办养老机构市场化运作。养老从重机构到重社区,把机构养老带回家,把居家养老搞成寄宿化的居家养老,不仅满足了老人的心理需求,又获得了专业化的服务。上海闵行区至2020年,全区社区嵌入式综合养老服务平台将达到100个,其中长者之家15家,含日间照料、助餐服务等基本服务功能的社区综合为老服务中心85家,而城镇社区居家养老15分钟服务圈也将基本形成。闵行区已明确各街镇现有的公办养老机构在2017年前全面实现公建民营[9]。2.信息化运作。兰州市城关区虚拟养老院,从2009年12月成立至今,通过信息化运作编织起来的养老服务网络,到现在的五年时间,加盟的养老组织126家,服务了255万多老人,实现了对老人和加盟组织的信息化管理。2014年8月,甘肃省民政厅和甘肃省老龄办出台《关于加快推进全省居家养老服务网络平台建设的实施意见》,9月份与中国电信甘肃分公司签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对发展居家养老服务从整体上进行了规划。在发展目标上,提出要加快构建较为完善的居家养老服务网络,到2020年,实现“15分钟养老服务圈”。3.连锁化运作。社会组织不可能全天候24小时上班,可以按照每6个小时为一个班次,排队进行,但一定要注意统一标示和统一着装。这是从时间上的连锁化。传统的居家养老社会组织通常一个护理人员什么都做,平均一个人只能照顾3-4个老人,如果采用连锁化运作,把任务条块分割,洗衣、做饭、卫生、医疗照顾各司其职,专人负责,人均能照顾7-8个老人,提高了效率,还降低了人员成本。再次是组团化运作。每个养老社会组织各有长处,必须吸纳共荣。在同一个房子里面组团,提供一站式服务,免费提供场地,也不收取加盟费,社会组织帮助政府树立品牌,树立政府公信力。4.友邻化运作。2015年1月15日,贵阳市观山湖区世纪城社区国内首家“友邻之家”正式开放。“友邻之家”这种新型社会组织公益服务模式,在甘肃特别重要,甘肃土地面积大,人口多,但经济发展落后。而”友邻之家“可以有效整合社区内部的公益力量,让自主互助精神在社区内生根发芽,促进和谐养老氛围的形成。南京有120多万老人,98%是居家养老,约需居家养老护理员4.3万人,而目前全市持证上岗的专(兼)职养老护理员只有3000人,养老护理员缺口达4万人,只能就地解决。“家属照料型”友邻模式就应运而生了,这在全国是个创新。5.中心化运作,社会组织进入街道,以街道为中心,每个社区都利用起来,像卫星一样,整个街道全被社会组织覆盖。

四、居家养老服务社会组织的监管

社会组织总体上仍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社会组织能力偏弱,公信力有待提高,必须实现有效的监管,避免社会组织的消极作用,促进社会组织依法健康发展。

(一)信息化监管。可以实时监管助老卡的使用情况,呼叫终端的利用情况等;可以使用传感器监管,如使用腕表,将老人的脉搏血压等生命体征传递给平台、给孩子;可以使用定位监管,监测护理员行动轨迹。

(二)专业化监管。可以通过呼叫终端呼叫量来评估社会组织;可以通过服务到位率来进行社会组织的评估,包括服务方式和服务时间,服务满意度等;可以通过抽查的方式对服务社会组织进行每个季度的评估,如深圳市民管局于2014年10月8日颁布实施《深圳市社会组织抽查监督办法》,在全国率先推进社会组织抽查工作。每次随机抽取抽查名单后,在不提前告知抽查对象的情况下,前往社会组织注册地址进行检查。抽检全过程向社会公开,并邀请市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党代表及社会知名人士参与,同时联系媒体进行动态跟踪报道[10]。

(三)社会化监管。通过行风监督员、媒体记者、志愿者、人大政协,立足居家养老协会,变社会组织的负面影响为正面影响,实行监管。

(四)行政化监管。社会组织的阶段性目标可以量化的,用目标进行监管;每个月都要把目标完成情况进行工作通报,通报给每个区(县)的区委书记、区长、分管区长、民政局一把手,组织部长,工作前3名,用红笔,后3名,用感叹号,然后给每个区(县)一份表扬信,让每一个护理员、每一个养老组织、每一个相关领导都要树立监管意识,邀请市政府督查办监管,对于护理员、护理组织被投诉,采取行政处罚,做到赏罚分明。

养老服务论文范文第8篇

我国内地的政府购买服务起源于上海。1995年,上海浦东新区社会发展局兴建了罗山市民休闲中心,该局通过协商,委托上海基督教青年会出面管理,并于1998年接受政府养老服务的委托。这标志着政府购买服务第一次进入我国实践领域。此后,全国一些城市陆续进行了政府购买服务的探索实践,购买服务的范围逐步扩大到医疗卫生、教育、社区服务、培训服务、养老服务等公共服务领域。政府购买服务正从地方实践上升为国家决策,进入大提速的新阶段。在2014年各地两会的政府工作报告中,至少有26份政府工作报告提及政府购买公共服务,占所有省份的近八成。目前,全国多地都加速推广政府购买服务。在2014年向社会组织购买服务的财政预算中,北京市政府安排至少8000万元。在2011至2013年间,北京市已有至少两亿多元的公共财政投向了“政府购买服务”。2014年,河北省在教育、就业、社会保障等13个领域试点推行政府购买服务工作,涉及88项社会服务事项。

二、我县民政局购买居家养老服务的实践

1.基本情况。三门县位于浙江省东部沿海地区,隶属台州市。2013年,全县实现生产总值140.42亿元,在台州9个县市区中排名第八;实现财政总收入19.7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03万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7万元。截至2013年末,全县户籍总人口43.83万人,60岁以上人口6.52万人,占全县总人口14.88%。2013年,三门县民政局公开招标向社会购买居家养老服务,最后将服务外包给民办非企业组织—三门县久久居家养老照料服务中心。三门县久久居家养老照料中心是三门县民政局批准的以综合服务照料为主要内容的非营利性社会组织。中心致力于增强城乡社区老年居民健康生活意识、保持健康生活方式和方便社区居民生活的便民利民组织。主要服务项目包括生活照料服务、医疗保健服务、家政服务、精神慰藉服务等。

2.服务购买的基本做法。三门县民政局购买居家养老服务是政府向社会组织购买公共服务的首次探索和实践。一是政府全额拨款购买居家养老服务。民政局采用公开招投标的方式选取服务的承接商,与久久养老中心订立一年的服务期。民政局根据服务时间和服务质量,按月进行结算。二是采用与社会组织合作,开展专业化服务。中心2012年成立,拥有专业技术人员3人,22名员工中11人经过专业培训,拥有近两年的为老年人服务经验。三是建立符合本土化的评估机制,确保购买服务的质量。一方面要求中心按合同制定的服务标准提供记录表;另一方面,民政局根据服务对象的特点,制定简单易懂的《服务记录表》进行评估。同时,不定期派专人上门或电话回访,检查服务质量。

3.实践中存在的问题。一是政府购买服务的经费投入少,没有形成稳定的预算安排。目前,三门县居家养老的服务对象仅限于低保家庭失能、失智老人。每人每年补贴金额12000元,接受的服务次数也较少。二是社会组织专业能力不强,经营运行压力大。中心是在民政局的培育下成立,资金来源单一。三门当地的社会组织力量薄弱,缺乏竞争,容易导致效率低下。同时,受当地民俗习惯的局限,中心很难招聘到专业化的人才,难以提高服务水平。三是缺乏系统制度化的监督体系。虽然,民政局制定简单易行的评估办法,由于缺乏经验和指导,没有形成科学的评估机制。

三、我国政府向社会组织购买公共服务的建议

1.强化政府购买服务预算管理和资金监管。严格政府采购预算编制、执行和决算审查,强化政府购买服务预算管理。财政部门应将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公共服务经费列入财政预算,实行预算管理,为政府购买服务提供稳定、充足的财力保障。同时,总结试点经验,逐步探索建立政府购买社会组织公共服务项目库,实现项目库管理与预算编制的有机衔接。各级财政部门要建立健全政府购买服务资金的执行监控制度。一是预算部门负责政府购买服务资金的预决算环节监管,从源头上监管拨付资金的运用;二是国库和会计核算中心负责政府购买服务资金拨付、支付监管,这有利于从财政国库集中支付环节总体监管资金的使用,避免拨付不及时和资金被挤占的问题。

2.大力培育社会组织,提升服务能力。总体来说,我国社会组织还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能力普遍薄弱、人才、资金不足,不能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因此政府需要加大财政投入,培育和扶持社会组织,提高其提供服务能力。一是政府要加大向社会组织购买服务的范围和力度。推广政府购买服务,凡属事务性管理服务,原则上都要引入竞争机制,通过合同、委托等方式向社会购买;二是扩展社会组织资金来源,鼓励社会力量向其捐赠。政府可以通过制定优惠或免税政策,对社会组织进行补助,鼓励社会力量对社会组织提供资金捐赠;三是加强社会组织诚信和能力建设,增强社会责任感,降低合作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