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医学生学习倦怠现状与影响因素范文

医学生学习倦怠现状与影响因素范文

时间:2022-11-17 04:02:56

医学生学习倦怠现状与影响因素

摘要:诸多研究表明医学生中出现了普遍的学习倦怠现象,而学习倦怠对医学生乃至整个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都有不利的影响。本文结合了当前的相关研究对医学生学习倦怠的现状及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与讨论,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与建议。

关键词:医学生;学习倦怠;影响因素

目前的高校教育研究表明,当代大学生中出现了普遍的学习倦态情况,而医学生作为面临着更加繁重的学习任务和更大心理压力的群体,同样有着较为严重的学习倦怠问题。学习倦怠来源于职业倦怠的研究,目前未形成一直的概念,多数学者认为学习倦怠是指学生对学业持负面态度的一种现象,一种身心俱疲的心理状态。连榕学者等将学习倦怠分为情绪低落、行为不当和成就感低三个维度。[1]医学生产生学习倦怠不仅会影响其专业素养的提高,还是间接诱发医学生出现各类心理疾病的重要因素。因此,本文综合探讨医学生的学习倦怠问题对于改善医学生的专业学习以及身心健康具有一定教育意义。

1医学生学习倦怠现状

1.1医学生学习倦怠的总体情况

医学生的学习倦怠情况具有一般大学生学习倦怠情况的共性更具有其医学专业的特性。“医学生学习没有积极性、逃课、不听课”的现象经常发生。一项对医学生学习情况的调查显示:医学生逃课率高达37.2%,专业课逃课率为13.8%,至于公共课的逃课率达到61%以上,选修课逃课率在58%左右。另有数据表明,医学生网络成瘾倾向者达24.1%,他们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在网络上聊天、打网络游戏,甚至彻夜不眠,导致经常旷课,学业严重落后。另一项对医学生考试焦虑的调查显示,医科学生考试焦虑得分高达13.49,显著高于理科得分3.63、文科得分3.34。[2]研究表明,医学生在总体上存在一定程度的学习倦怠,属于中等倦怠水平,其中有相当一部分医学生存在着较为严重的学习倦怠现象。从连榕的学习倦怠3个维度看,行为不当得分最高,其次是成就感低和情绪低落。行为不当常表现为学生迟到、早退、逃课,逃避课堂作业等厌学,缺乏学习积极性等行为特性上;成就感低常反映为学生对自己学习能力的正确认知及不恰当评估,如评估过低或缺乏成功体验;情绪低落反映为学生在处理学习问题的过程中表现出的沮丧、低落、兴趣低下。吴红顺认为造成医学生学习倦怠呈中等水平的原因在于就业形势严峻、医患关系紧张、学习强度大、学习回报低等。[3]

1.2中、西医学生学习倦怠差异

研究发现中医学生学习倦怠的程度比西医学生严重。[4]一方面,中医和西医两者的学科性质不同,思维模式不同。西医的思维模式是分析观,学科的内容相对具体,学习方法同高中的学习类似,因此学习的内容更易理解。中医的思维模式是整体观,所学内容抽象,模糊,难度较大,再加中医学生上大学以前所形成的思维模式较少涉及到中医模式,以致中医学生难以找到学习的切入点和调整学习的方法,使学习很吃力。同时,中医学生要兼顾学习中医知识和西医知识,更加重了学习的负担;另一方面,目前社会上对西医的评价和需求普遍比中医高,西医学生的就业面广、就业形势优于中医学生,这也导致中医学生对自己所学的专业没有信心,担心自己未来的就业而影响学习动力。

1.3医学生学习倦怠的性别差异

研究发现,医学生中男生的学习倦怠感较女生更重。[5]主要原因有三:第一,我国社会自古以来存在的对男生的刻板印象——男生应该在能力和成就等方面强于女生,使男生较女生有更大的学习压力,更易产生学习抵触情绪;第二,医学生需要记忆的医学知识内容繁多,而女生记忆力普遍比男生强且女生在学习上更愿意吃苦,[6]故女生较男生更适应医学的学习内容和方法,学习更加得心应手;第三,男生的自我管理能力和学习目标总体低于女生,男生较女生的学习动力不足。

1.4医学生学习倦怠的年级差异

研究发现医学生的学习倦怠有随年级升高而增加的趋势。这可能是由于大一新生对大学充满新鲜感,对学校管理和教学等具有较多期望和要求;同时大一阶段基础学科内容相对简单且少,因此学生学习的成就感较强,受挫率低;但随着年级增加,医学生逐渐发现医学学习的成果和效率降低,学习了一两年也感觉没记得多少知识,关于诊断、看病、给处方等能力仍然薄弱,同时与专业科目相关的繁重课业压力还在不断增加,这常常造成医学生挫败感的极具上升和学习兴趣的极大减退。

2医学生学习倦怠的影响因素

2.1医学生的专业压力较大

医学生的专业压力指的是医学专业本身的学习难度较大、学制较长、学习回报慢和低、医学生毕业后的后续规培、深造漫长,时间和经济成本很高等因素,这些因素会导致医学生的学业自我效能感较低和学习压力大等负面影响。

2.1.1医学专业培养的特性医学专业具有特殊性及职业定向性。医学生学制一般为5年,需要学习的专业课(包括理论课和实践课)多达30余门,长期繁重的学习任务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医学生自由发展和自主活动的时间。另外,医学生的学习形式较为单调和枯燥——以记忆为主,使医学生的学习生活沉闷而缺乏活力。医学院院较为传统的医学教育模式过分注重医学生的专业知识而忽视人文素养、心理素质等综合能力的培养,许多医学院校开设的人文社会学科课程较少或学习要求不高,一方面远不能满足医学生各方面的需求,另一方面,不足以引起医学生的对培养综合素质能力的重视。以上因素都可能导致医学生的学习倦怠感的产生和加重。

2.1.2医学生的学业自我效能感较低学业自我效能感一种学生相信自己的学习能力并能够完成某项学习任或活动务的能力。现有研究发现,医学生学习倦怠水平与其学业自我效能感有显著的负相关关系,而医学生的学业自我效能感对其学习倦怠有显著的预测作用。[8]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指出:当个体的目标是清楚的,行为水平是可辨认的,这时对自我效能的知觉往往能有效的影响行为的表现。即学生的学习目标和学习行为水平会影响学生的学习倦怠程度。学生的学业自我效能感越强,有越明确的学习目标和能够制定越可行的学习计划,保持越高的学习积极性,对自己的学习能力的评估上有越强的自信,从而学习倦怠程度越低。

2.1.3医学生的学习压力较大医学生相较于其他专业普遍存在学习压力大,学业负荷重的特点,使得医学生容易长期处于紧张和焦虑之中,易感到沮丧低落的情绪。有研究表明医学生学习倦怠与学习压力呈正相关关系,即学习压力越大,医学生学习倦怠感越重。[5]另外,学习成绩的高低与奖学金等评优活动及保研资格等息息相关,使得医学生将考试看得过为重要,也加重了学习压力,造成心理负担,产生学习倦怠感。

2.2医学生的心理健康状态影响

2.2.1医学生的情绪智力较低国内学者的研究结果显示,医学生的情绪智力显著低于大学生总体水平。[9]同时,对医学生学习倦怠和情绪智力的研究表明,医学院校学生普遍存在学习倦怠,并与其情绪智力存在负相关。[10]情绪智力是指“个体感知自身以及他人情绪、理解情绪以及管理自身、他人情绪的能力”。[11]情绪智力与许多积极组织结果相关,对工作业绩具有促进作用,能改善人际交往能力和生活满意度。Goleman[12]认为,高情绪智力个体往往能建立更好的人际关系,更善于处理生活中出现的问题,从而减少由此耗损的精力资源,而精力资源耗损导致的情绪衰竭正是造成学习倦怠的重要原因。

2.2.2医学生的人际互动与社会支持较少由于医学生面临较大的学业压力,需要花大部分时间精力在学业上,相应用于人际交往的精力较少,人际交往的兴趣也较弱,而人际互动行为的减少也会直接导致医学生的社会支持降低。社会支持通常是指一定的社会网络(包括家人、朋友等)运用一定的物质和精神手段对个体进行帮助和支持的总称。有研究表明,个体在社会交往中体验到的沮丧、失败、痛苦、挫折、厌恶等情绪,也可能引起逃避学习的倦怠行为。[13]而学习倦怠与社会支持呈显著负相关,[14]即获得的社会支持越少,个体应对学习行为的能力就会降低,因此不能较好地应对学习中遇到的各种磨难与挫折,学习倦怠程度越严重。

2.3医学生和医学专业受社会不良因素影响

目前国内的医疗就业环境普遍存在制度不健全、医患矛盾突出等问题。医患纠纷频频见诸媒体,医闹、伤医案、杀医案时有发生,医生最基本的从业安全保障缺失。医疗环境的破坏、恶化,极大程度上降低了医生的认同感、成就感和职业荣誉感。此外,医生职业的高投入和低回报、紊乱的作息、超负荷工作等带来的巨大的精神压力,使医生“医不自医”。这些负面因素随时围绕在医学生的学习生活中,使得医学生在面对未来的职业道路时信心不足,降低医学生对医疗卫生事业的期望,以致他们对当下的医学学习的动力逐渐衰减,学习倦怠感逐渐加重。

3缓解医学生学习倦怠状况的教育对策

3.1加强医学专业教育和优化课程设置

一方面,高校应与时俱进,紧跟时代潮流,加强医学职业教育,通过对本专业的发展历史与前景分析,巩固思想,增强学生的专业认同,帮助医学生明确发展目标;通过提高医学生职业使命感和职业道德教育等措施来提高医学生对医学的热爱与崇敬。此外,注重优化课程设置,除了需重视专业课程外,还需加强人文素质和心理素质的培养。以学生为中心,根据各专业特点和社会需求,调整教学模式,改进教学安排,结合多媒体技术和网络资源,使课程有趣化和先进化,以提高医学生学习兴趣。最后,合理规划专业课程在各年级的分布,避免专业课程的数量和难度剧增,以帮助学生较平缓渐进地开展学习。

3.2加强医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以缓解学业压力

高校可以通过开展心理健康讲座、团体心理辅导、个别心理辅导、拓展训练等来丰富心理辅导形式,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寻求帮助,正确面对学业压力,掌握适当的应对策略;教育家长应经常了解孩子的学习生活状况和心理健康状况,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给予孩子足够的关爱、支持及适当的成长空间等;同时,注重对医学生情绪调节能力的培养,提高医学生应对消极心理和情绪的能力,培养积极乐观的生活,引导医学生塑造坚强的意志力和培养良好的情绪掌控力。

3.3规范就业机制和加大对医疗行业的投入

国家应根据我国基本国情和现实矛盾从社会大环境来积极营造良好的医疗氛围,从建设晚上法律制度、制定普济民生的政策、媒体舆论环境、医疗资源等多个层面,让医生的社会价值得以实现和个人尊严得以捍卫。比如,加大对医疗行业的投入力度和规范化,使医生能获得与其人力资本投入和所付出劳动相称的薪酬待遇及生命安全的保障。此外社会应当为医学生提供良好的就业市场制度与就业环境,建立公正、公平的就业竞争机制和在医疗卫生事业方面提供广泛的正能量,引导正确的舆论导向。从而帮助医学生提高对学习意义的认识,增强医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和自觉性及医学生的专业信念。

参考文献

[1]连榕,杨丽娴,吴兰花.大学生的专业承诺、学习倦怠的关系与量表编制[J].心理学报,2005.37(5):632-636.

[2]杨东蕾.团体辅导改善医学生学习倦怠的实验研究[D].山西医科大学,2011.

[3]吴红顺,连榕,庄永金.医学院校学生专业承诺和学习倦怠的状况及其关系[J].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2.4(4):6-7,13.

[4]李亚真,吴美玲.医学院校学生的学习倦怠状况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4.16(3):65-69.

[5]瞿景花,杨海霞.医学生学习倦怠现状及其影响因素[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4.22(8):1255.

[6]朱扬,鲍冲,张兆辉.医学生学习倦怠与学习成绩现状及其关系的研究[J].中华医学教育杂志,2012.32(4):536-538.

[7]徐萍.医学生学习倦怠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南京医科大学,2009.

[8]陈丹筠.长学制医学生学习倦怠和学业自我效能感现状及关系研究[J].时代教育,2015.7.

[9]肖静,汪菲.医学生学习倦怠与情绪智力关系[J].中国学校卫生,2013.34(12):1442.

[10]白杨,张辉,孙红.医学生情绪智力现状调查及培养策略的研究[J].学术论坛,2009.24(1).

[11]王文娟,王克安,等.北京地区儿童青少年体重指数与血压关系的研究[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04.25(2):109-112.

[12]万燕萍,徐仁应,等.体质量指数和腰围与肥胖儿童心血管危险因素关系研究[J].中国实用儿科杂志,2008.23(3):206-209.

[13]唐文清,范会勇.大学生学习倦怠及其对策[J].南方论刊,2007.19(5):100-101.

[14]孙红梅,张丽萍.医学生学习倦怠和社会支持的关系[J].中医教育ECM,2013.32(3):55-63.

作者:窦艳春罗文萍;杜晓娟;杨琦;余薇 单位:成都中医药大学

被举报文档标题:医学生学习倦怠现状与影响因素

被举报文档地址:

https://www.meizhang.comhttps://www.meizhang.com/yixuezazhi/zhyxycxzz/723756.html
我确定以上信息无误

举报类型:

非法(文档涉及政治、宗教、色情或其他违反国家法律法规的内容)

侵权

其他

验证码:

点击换图

举报理由:
   (必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