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针灸对头臂动脉患者免疫功能的影响范文

针灸对头臂动脉患者免疫功能的影响范文

时间:2022-01-03 05:39:25

针灸对头臂动脉患者免疫功能的影响

【摘要】目的:观察针灸对头臂动脉型大动脉炎(BCTA)患者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相关指标的影响。方法:对31例BCTA患者进行针灸治疗,以人迎为主穴,并随症配穴,留针20min,每日2次(上下午各1次),4周为1个疗程,共治疗1个疗程。观察患者治疗前后体液免疫相关指标免疫球蛋白IgG、IgA、IgM、IgE,补体C3、C4和细胞免疫相关指标T淋巴细胞亚群CD3+、CD4+、CD8+T细胞的变化情况。结果:31例BCTA患者在刚入院未治疗时均给予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检测,IgG增高10例,IgM增高3例,IgE增高3例,C3增高11例;CD3+降低11例,CD4+降低7例,CD4+增高6例,CD8+降低4例,CD8+增高9例。所有患者按治疗前的测定结果分组。根据体液免疫指标分为增高组、正常组;根据细胞免疫指标分为增高组、降低组和正常组。针灸治疗后,体液免疫指标增高组IgG、IgM、C3水平均降低(P<0.05),IgE的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正常组IgG、IgA、IgM、IgE、C3、C4前后的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针灸治疗后,细胞免疫指标增高组CD4+、CD8+水平均降低(P<0.05);降低组CD3+、CD4+、CD8+T细胞水平均提高(P<0.05);正常组CD3+、CD8+T细胞水平前后的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D4+T细胞水平有所降低(P<0.05),但在正常值范围内。结论:针灸可以降低BCTA患者异常增高的IgG、IgM、C3水平,调整细胞免疫CD3+、CD4+、CD8+T细胞紊乱状态,针灸治疗BCTA可能与调节体液免疫及细胞免疫功能相关。

【关键词】针灸;头臂动脉型大动脉炎;体液免疫;细胞免疫

头臂动脉型大动脉炎(bra-chiocephalicTaka-yasuarteritis,BCTA)是累及主动脉弓及其分支血管的慢性、进行性、非特异性炎性反应性动脉疾病,是大动脉炎(Takayasusarteritis,TA)最常见的类型[1]。本病多以局部动脉狭窄或闭塞导致缺血为主要临床表现,对患者生命构成严重威胁,发病多见于40岁以下女性,男女患病率约1∶4[2]。早期常因缺乏特异性症状而被误诊或漏诊、并发症发生率高且风险大、治疗难度大,被认为是TA中最难治的类型[3-4]。本病病因病机迄今尚不明确,相关研究[3,5]表明TA患者体液免疫水平亢进,细胞免疫功能缺陷,认为与T细胞及B细胞介导的自身免疫密切相关。目前研究[6-7]发现针灸可作用于免疫细胞及相关分子,进而整体性和双向性调节机体自身免疫功能。前期临床研究[8]中发现,针灸治疗BCTA总有效率达90.3%,优于药物对照组。为进一步明确针灸的疗效机制,本研究系统观察了针灸对BCTA患者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病例来源

收集2002年以来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针灸科确诊的BCTA住院患者31例,其中男9例,女22例,年龄16~70岁,病程最短2月,最长25年。31例BCTA患者在刚入院未治疗时均给予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检测,按患者治疗前的测定结果是否高于或低于正常值进行分组。根据体液免疫指标分为增高组、正常组;根据细胞免疫指标分为增高组、降低组和正常组。

1.2诊断标准

1.2.1TA诊断标准采用1990年美国风湿病学会制定的标准[9],至少符合以下3项标准:①发病年龄≤40岁;②肢体缺血、肌肉疲乏和不适;③臂动脉搏动减弱;④双上肢收缩压差>10mmHg(1mmHg≈0.133kPa);⑤锁骨下动脉或腹主动脉杂音;⑥动脉造影显示整个主动脉及其主要分支,或四肢近端大动脉局限性或节段性狭窄或闭塞,除外动脉硬化、肌纤维发育不良等原因。1.2.2BCTA诊断标准除符合上述TA诊断标准外,还需至少符合以下1条标准[10]:①上肢缺血症状:单侧或双侧的上肢易疲劳、脉搏减弱或无脉、血压降低或测不出、手指不温,两侧脉搏差异明显等。②脑部缺血症状:头后伸时头晕或晕厥、视力异常;伴单侧或双侧的颈动脉搏动力度减弱或消失、颈部或锁骨上闻及血管杂音。③眼底见无脉症病变。④辅助检查(动脉造影、血管彩色多普勒超声、CT、MRI等)见非动脉硬化、肌纤维发育不良等原因导致的主动脉弓及其主要分支或上肢近心端大动脉局限性或节段性狭窄或闭塞。

1.3纳入标准

①符合以上两项诊断标准;②年龄16~70岁,性别不限;③自愿参加本次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④未参与其他临床试验者。

1.4排除标准

①妊娠或哺乳期妇女;②合并严重肝、肾、造血系统、内分泌系统等严重原发病者;③精神疾病不能提供客观事实资料者;④拒绝针灸治疗者。

1.5治疗方法

主穴:人迎(双侧)。配穴:上肢无脉或脉弱加患侧极泉、尺泽、太渊,并加用患侧手少阴心经及手太阴肺经排刺;如有头晕、头痛加风池(双侧);兼有心悸、胸闷加心俞、肺俞、膈俞(均为双侧);视力减退加患侧睛明、球后。操作:选用规格为0.30mm×40mm的华佗牌一次性无菌针灸针(苏州医疗用品厂有限公司)。人迎直刺25~40mm,采用雀啄法使触电样感向肩、上臂放射,直至指端;太渊直刺7.5mm左右;心、肺经排刺直刺2.5~7.5mm;心俞、肺俞、膈俞朝脊柱方向斜刺25mm左右。上述诸穴均予捻转补法行针3min。极泉、尺泽直刺12~25mm,均予提插泻法并使针感向手指放射;风池向鼻尖方向进针25~32mm,予捻转补法行针1min。太渊、背俞穴同时予温针灸。每日针灸2次,上、下午各1次。上午针刺人迎及肢体、面部腧穴,下午针刺背俞穴及后头部穴位。均留针20min,4周为1个疗程,1个疗程后观察相关指标。

1.6观察指标及检测方法

1.6.1体液免疫指标在入院第1天(针灸治疗前)和第28天(针灸治疗1个疗程结束后)分别采集患者空腹静脉血2mL于肝素锂抗凝管中,离心机(白洋离心机厂,型号:B600B)室温下3000r/min离心10min,提取上清液,并对样本进行预稀释。用双光径免疫浊度分析仪(美国贝克曼库尔特公司,型号:IM-MAGE800)自动检测和计算免疫球蛋白IgG、IgA、IgM、IgE和补体C3、C4的含量。1.6.2细胞免疫指标在入院第1天(针灸治疗前)和第28天(针灸治疗1个疗程结束后)分别采集患者空腹静脉血2mL于肝素锂抗凝管中,Hanks’液稀释后室温下2000r/min离心20min,把吸取出的单核细胞经洗涤与离心(1200r/min离心5min)后调整浓度为1×107/mL的细胞悬液。40!L细胞悬液经洗涤与离心(1000r/min离心5min)后弃上清,用羊抗鼠荧光标记物标记,洗涤与离心(1000r/min离心5min)后弃上清,最终配成一定浓度的悬液并滴入计数板中。在荧光显微镜(日本OLYMPUS,型号:CH20)下分别计数T淋巴细胞亚群CD3+、CD4+、CD8+T淋巴细胞,并计算出荧光细胞在各自管内400个细胞中所占的比例。

1.7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8.0版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治疗前后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标准。

2结果

2.1针灸对BCTA患者体液免疫的影响

见图1。针灸治疗后,增高组IgG、IgM、C3含量均降低(P<0.05),IgE治疗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正常组IgG、IgA、IgM、IgE、C3、C4治疗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2针灸对BCTA患者细胞免疫的影响

见图2。增高组治疗后CD4+、CD8+T细胞水平均降低(P<0.05);降低组CD3+、CD4+、CD8+T细胞水平均升高(P<0.05)。正常组CD3+、CD8+T细胞水平治疗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D4+T细胞水平较治疗前有所降低(P<0.05),但在正常值范围内。 

3讨论

BCTA多被认为是自身免疫性疾病,其中细胞免疫起主导作用,体液免疫发挥重要作用。其机制可能是在病原微生物、药物等因素的刺激下,T细胞介导的自身免疫反应被激活,大动脉壁产生抗原,机体免疫活性细胞不仅难以识别,且在与之接触后产生抗大动脉抗体,抗原抗体复合物沉积于大动脉管壁导致自身免疫性血管损伤[11-12]。免疫球蛋白(IgG、IgA、IgM、IgE)和补体(C3、C4)为体液免疫因素。感染、药物等导致免疫球蛋白处于活化增殖状态,其与抗原结合后产生的免疫复合物激活补体参与自身免疫性血管损伤。CD3+、CD4+和CD8+T细胞属T淋巴细胞亚群,参与细胞免疫。CD3+协助T细胞抗原受体传导抗原信息;CD4+辅助诱导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CD8+抑制免疫应答活化、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CD4+和CD8+T细胞相互协调与制约,产生适度的免疫应答而起到既清除异物抗原又不损伤自身组织的作用;在感染、药物等作用下CD4+、CD8+T细胞功能不平衡导致抗体生成过度或不足而造成血管损伤或病后难愈[13-15]。本研究发现,治疗前部分BCTA患者IgG、IgA、IgM、IgE免疫球蛋白水平及补体C3含量异常升高,考虑体液免疫功能亢进;CD3+、CD4+和CD8+T细胞均出现增高或降低,考虑其原因可能与细胞免疫功能紊乱密切相关。此外,笔者还发现有较大比例的患者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指标处于正常值范围内,这可能与选择的BCTA患者处于慢性炎性反应中间期及疤痕固定期有关。治疗后结果表明,针灸可降低BCTA患者中异常升高的体液免疫相关指标IgG、IgM、C3水平,同时可调节细胞免疫紊乱状态,使增高组的CD4+、CD8+T细胞水平均降低,降低组的CD3+、CD4+、CD8+T细胞水平提高,而对正常值范围内的上述指标没有影响。因此,本研究认为针灸不仅可通过降低异常升高的IgG、IgM、C3水平而调节BCTA患者亢进的体液免疫,且可调整T细胞亚群的紊乱状态,从而双向调整细胞免疫功能,这可能是针灸治疗BCTA能够取得显著疗效的重要免疫机制。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风湿病学分会.大动脉炎诊断及治疗指南[J].中华风湿病学杂志,2011,15(2):119-120.

[2]杨丽睿,张慧敏,蒋雄京,等.566例大动脉炎患者的临床特点及预后[J].中国循环杂志,2015,30(9):849-853.

[4]卢勇,郑月宏,刘昌伟.头臂型大动脉炎的诊治进展[J].心肺血管病杂志,2011,30(4):354-356.

[5]张卫平,牛文彦.大动脉炎患者体液免疫功能、细胞免疫功能检测及意义[J].山东医药,2012,52(15):34-35.

[6]翟春涛,田岳凤.针灸时效-量效关系对机体免疫调节作用的研究进展[J].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2017,37(8):873-877.

[7]李丽娜,焦志华,宗蕾.针灸调节免疫功能的研究进展[J].中国医药导刊,2014,16(4):633-634.

[8]倪光夏,韩景献,高其芳,等.针灸对大动脉炎患者血管及血流速度的影响[J].中国针灸,2008,28(12):880-884.

[10]杨能华,施义.益气化瘀法治疗多发性大动脉炎28例临床观察[J].湖南中医杂志,1998,14(1):14.

[13]黄河清,卢峰,陆顺意.加味玉屏风散对老年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期患者T淋巴细胞亚群的影响[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04,24(2):109-111.

[14]董勤,陆平成,许冬青,等.针刺对实验性变态反应性神经炎T细胞亚群的调节作用[J].中国针灸,2004,24(10):58-60.

[15]张卫平.T细胞亚群检测在大动脉炎、类风湿关节炎及恶性肿瘤中的应用[D].天津:天津医科大学,2012.

作者:倪光夏 石学敏 韩景献 高其芳 阎莉 蔡刚强 张新昌 宋扬扬 单位:南京中医药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

被举报文档标题:针灸对头臂动脉患者免疫功能的影响

被举报文档地址:

https://www.meizhang.comhttps://www.meizhang.com/yixuezazhi/shzjzz/725585.html
我确定以上信息无误

举报类型:

非法(文档涉及政治、宗教、色情或其他违反国家法律法规的内容)

侵权

其他

验证码:

点击换图

举报理由:
   (必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