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大学生体质健康水平提升路径范文

大学生体质健康水平提升路径范文

时间:2022-07-09 05:04:53

大学生体质健康水平提升路径

《人人健康》2018年第11期

摘要:运用问卷调查、数理统计等方法对安徽省普通高校大学生体质健康状况进行研究,结果显示:大一、大二学生体质合格率较高,大三学生次之,大四学生最低,不及格的学生占比:12.72%,优秀率仅占0.23%,其中没有养成体育锻炼习惯和课堂体育教学分别是影响大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主要内、外在因素,指出高校应加强校园体育文化建设,提高自我监管意识,加强“顶层设计”推动高校体育课程改革.

关键词:顶层设计;体质健康水平;内在因素;提升路径

“顶层设计”理论可从大学生体质健康发展全局的角度,对提升大学生体质健康为目的任务,通过学校体育发展各方面、各层次、各要素进行统筹规划,以集中有效资源,高效快捷地实现目标.报告提出,坚持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相促进,加强顶层设计,根据事物发展脉络提供一个科学而合理的总体设计方案,提高前瞻性,展现发展新高度.众所周知,高校是培养我国各类优秀人才的摇篮和基地,高校大学生的体质健康状况不容乐观,作为一个发展中的超级大国,国家要繁荣发展,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要实现中国梦,则国民体质不容忽视,然而,当前不但学校大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令人担忧,提高国民体质健康水平已经迫在眉睫[1].

1研究方法

1.1文献资料法

查阅普通高校大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相关文献70余篇,对当前我国普通高校大学生体质健康水平情况进行深入研究.

1.2问卷调查法

安徽省34所高校大学生体质健康基本情况进行分析,采用随机发放问卷的方法向合肥、芜湖、黄山、滁州、蚌埠、马鞍山、安庆、淮南、淮北、宿州、阜阳、池州等共计34所普通本科高校大学生共计14421人:其中16级大一新生3016人,15级大二学生3599人,14级大三学生3922人,13级大四学生3884人.另外随机发放问卷2150份,回收有效问卷2100份,一线体育教师随机发放问卷300份,回收有效问卷300份,34所高校体育部门领导发放问卷34份,回收有效问卷34份.

1.3专家访谈法

对安徽省普通高校34位有关体质健康方面专家进行访谈,了解同行专家对高校大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状况相关的看法.1.4数理统计法通过对所回收的体质健康方面的调查问卷及约谈所记录的学生情况进行分析整理,应用Excel软件对所调查的相关数据进行统计处理.

2研究结果与分析

2.1安徽省高校大学生体质健康水平基本情况分析

大学生的体质健康关乎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整体竞争力与可持续发展潜力[2],当今世界竞争博弈,说到底也就是国家高科技人才的竞争,高校大学生作为先进科学技术的生产力及国家建设的主力军,他们的体质健康状况更应受到充分重视和广泛关注[3].由表1可见:大一、大二学生体质合格率较高,大三学生次之,大四学生最低;良好以上比率也不太高,优秀率更是少得可怜;综合来看:不及格的学生占比:12.72%,占比相当高,及格以上为87.28%,而优秀率仅有0.23%,可见我省高校大学生体质健康水平不容乐观,且教育部有明文规定[4]:大学四年中至少有三次体质健康水平分数不得低于50分,否则不能毕业,由表1可知:我省每年因为体质健康测试成绩不能顺利毕业的学生就占2.70%.高校大学生体质健康水平在各年级中也存在差异,大一大二普遍要高于大三大四,特别是大四的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相对最低,究其原因主要为:大部分高校体育必修课均安排在大一、二年级期间,学生能够接受有组织的体育课堂教学,而高年级学生(大三、大四期间)特别是大四学生由于学校安排实习以及毕业论文设计,基本不安排体育课,随之锻炼时间也相对较少,从而导致部分学生身体素质水平特别是耐力素质(男子1000米跑,女子800米跑)的下降[5].

2.2影响大学生体质健康水平因素分析

通过走访诸多体育学、社会学方面的专家教授,就影响体质健康方面相关因素进行深入探讨分析,并对所得出的相关因素进行归纳汇总,将其划分为内在因素(包括思想方面、遗传方面、兴趣方面、习惯方面等)与外在因素[6](包括学校教育方面、家庭方面、社会环境方面、生活方面等).

2.2.1影响大学生体质健康水平内在因素分析

通过对2100名学生就影响大学生体质下降的内在因素存在很多方面,包括思想方面不重视、怕苦怕累、缺乏锻炼兴趣、害怕受伤、遗传与营养、锻炼习惯、生活压力、学习压力等,通过对任课教师调查显示:69.6%的教师认为当前大学生怕苦怕累现象严重,许多学生喜欢体育课,但是害怕体育课安排跑步,特别是担忧体育课上安排长跑项目,通过对34所高校体育管理者的调查显示:55.9%的高校在每年一度的校田径运动会中因担心出现意外(猝死)而取消了长跑项目,这非常不利于大学生体质的提升.通过对高校2100名学生就影响大学生体质健康内在因素调查显示(见表2):20.67%的大学生还没有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居于首位!而怕苦怕累、思想不重视、没有兴趣分列第二、三、四位;学习压力、生活压力、害怕受伤和遗传与营养分列第五到八位.体育锻炼习惯以及终身体育观念的培养是一个漫长而循序渐进的过程,在大学生的体育教学过程中,要培养学生具有一个好的锻炼习惯,就一定要做好体育知识的宣传工作,特别是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更加不容忽视,而且许多学生表示上体育课不喜欢按照教师安排的教学计划或教学进度来进行,喜欢随性,不喜欢在教师的管理与组织下上体育课,这些都不利于对教学技能的掌握以及终身体育习惯的养成.

2.2.2影响大学生体质健康水平外在因素分析

通过对部分专家学者及部分高校教师就影响高校大学生体质健康水平外在因素(社会环境方面、学校教育方面、家庭方面、生活方面)排名筛选出了8个小项,分别为:锻炼环境、体育设施、监督保障机构、课堂体育教学、课外体育辅导、家庭影响力、网络电子产品、就业压力[7].通过对任课教师调查显示:89.3%的体育教师认为现在大学生体育课堂教学存在问题,许多学生上课注意力不集中,怕苦怕累现象严重,练习强度和密度达不到应有的效果,上课阶段,学生玩手机现象极其严重.通过对2100名大学生就影响大学生体质健康因素调查显示(见表3):课堂体育教学是影响大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主要外在因素,78.76%的学生认为大学体育课没有做到因材施教,没有充分考虑到学生间的体质健康水平的差异性,仍然属于“一锅烩”式的教学;课外体育辅导是影响大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次要因素,课外体育是学校体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体育课堂教学的延伸,然而,安徽省目前大部分高校课外体育发展还很不平衡,高校中长期坚持课余体育训练队训练的寥寥无几(如安徽农业大学课余体育训练队长期训练的有10支以上,而有的高校只有在有比赛任务时才临时组队,而且队伍数量也较少,有的仅有1-2支队伍),而且课余体育管理也比较混乱,可以说,课余体育在目前高校中还没有充分利用和激活[8].21世纪是信息化大发展大变革的时代,3G、4G、5G网络手机的兴起,也对当代大学生体育锻炼的时间和空间产生了较大的冲击,过度的网上冲浪,对大学生体质健康产生了严重的影响.

3大学生体质健康水平提升路径

3.1加强校园体育文化建设,转变大学生体育健身观念

加强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推动高校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全面发展,不断开创高校体育文化创造活力持续迸发、体育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和体育文化素质全面提高,是高校体育文化建设的根本任务.大学生是我国未来建设大发展大繁荣的主力军[9],改善和提高大学生体质健康水平,需从大学生思想意识入手,只有思想、思维意识有了提升,在平时课堂以及课外活动中才能主动的付诸行动,具体措施教师在课堂上进行宣讲,课外课通过互联网网络了解体育文化知识,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逐渐养成体育锻炼习惯,铸就健康的体魄,以切身行动参与和支持我国体育强国建设,以及实现中国梦贡献自己的力量.

3.2提高大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兴趣,提高自我监管意识

进入大学阶段以后,除了每年一度的体质健康测试以外,学校对于体质锻炼没有特别硬性的规定,通常大学在一、二年级开设体育必修课,很多高校在大学三、四年级不开设体育课,所以养成一个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是提高身体健康水平的必要途径.所以,鼓励学生对所参加活动的内容和形式产生兴趣,通过兴趣培养活动,教会学生学习,引导学生思考问题,找准激发学生学习的支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及锻炼兴趣,逐步引导和培养大学生终身体育习惯的养成[11].在平时,学校可要求每位大学生在大学期间必须参加1-2个学校体育社团,了解和参与学校组织的各项体育赛事,能与志同道合的同学结伴参与体育锻炼逐渐培养体育兴趣以及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大学生平时也需控制休闲上网时间,合理规划自己的大学生活,经常随众相约到户外参与各种休闲体育项目,养成自主健身的好习惯.

3.3“顶层设计”推动高校体育课程改革,完善体育课程体系

深化体育课程改革离不开“顶层设计”,更离不开“顶层推动”.在目标设计方面,课程目标表明通过体育课程的学习将培养什么样的学生的问题,学习领域目标围绕培养社会要求的合格人才问题.培养“完整的人”,是新一轮体育课程改革的灵魂.现阶段,高校应大力推进体育课程建设,促进应用型体育课程的开发和建设力度,更新体育课程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水平,建立符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和教学要求的教学大纲.在今后体育课程建设方面应主要围绕以下几点来进行:一、整合体育课程资源,开展“十三五”省级规划教材建设项目,开发体现新理论、新知识和新方法的新课程;二、拓宽体育项目数量,今后高校可结合学校的地理位置及自然资源,开发新兴体育运动项目,拓宽课程设置,增加课程的新颖性,为满足当代大学生的体育需要服务[11];三、将素质拓展训练引入高校课程体系,将素质拓展训练引入高校课程体系不仅是对传统体育课程的改革和创新,而且还丰富了体育课的内容,拓展了体育课的时间和空间,增强了体育课的实用性、趣味性,而且拓宽了体育课的功能,对培养高大学生在增强体能、培养健康的心理、塑造顽强的意志、培养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增强社会适应能力等“双创型”人才服务.

3.4完善课余体育管理体制,建立健全科学保障制度

课外体育活动是课堂教学的延续,安徽省高校课余体育的发展还比较滞后,能够做到长期坚持课余体育训练队的高校数量还较少,大部分是根据省厅局计划安排而临时组建队伍,致使许多学生在课外体育活动中找不到组织以及技术指导而不得不作罢.高校中大学生在课外参加体育活动的人数较少,女生就更加少的可怜.高校应建立、健全课余体育的各项规章制度,加快建立课余体育代表训练队,安排教师长期进行训练以及课外辅导,提高课余体育服务水平,在平时的锻炼与训练过程中实行打卡计数登记制度,并将参加各种课余体育训练、竞赛的学生以及将大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成绩与学生的增加学分、年终评奖评优以及推免保研等关联挂钩[12],从而充分调动广大学生的体育锻炼的动力.

[参考文献]

[1]郝勤.北京奥运会后中国体育面临拐点[J],体育文化导刊,2009(08):9-10.

[2]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编委会.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解读[M]北京: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

[3]杨贵仁.学生体质健康泛教育论[D].福州:福建师范大学,2005.

[4]江崇民,张一民.中国体质研究的进程与发展趋势[J].体育科学,2008,28(09):25-32.

[5]李小伟,张东.《2010国民体质监测结果》,大学生体质下降中小学生好转[EB/OL].

[6]任平社.影响我国大学生体质健康状况的社会因素分析[J].价值工程,2011(30):290-290.

[7]甄志平,毛振明.《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指标体系结构与嬗变研究[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8,25(02):1-9.

[8]马洪波.《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对学校体育改革的影响[J].学校体育学,2015,5(05):94-97.

[9]张德利,尹维增.体育强国建设背景下竞技体育文化发展研究[J].军事体育进修学院学报,2012,31(01):24-27.

作者:张德利;尹维增 单位:安徽农业大学

被举报文档标题:大学生体质健康水平提升路径

被举报文档地址:

https://www.meizhang.comhttps://www.meizhang.com/yixuezazhi/rrjkzz/716159.html
我确定以上信息无误

举报类型:

非法(文档涉及政治、宗教、色情或其他违反国家法律法规的内容)

侵权

其他

验证码:

点击换图

举报理由:
   (必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