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皮部与艾灸治病养生的相关性探讨范文

皮部与艾灸治病养生的相关性探讨范文

时间:2022-12-01 11:33:06

皮部与艾灸治病养生的相关性探讨

《科学养生》2017年第11期

【摘要】皮部与经络、脏腑的关系密切,皮部不仅藏聚脏腑经络之气,而且影响灸感。灸疗过程中,皮部与艾草燃烧产生的药力及热力的交互作用是灸疗发挥治病养生作用的关键所在,这种交互作用使艾灸疗法最终产生“小刺激大反应”的灸疗放大效应。

【关键词】皮部;经络;脏腑;艾灸

十二皮部位于人体的最外层,也是经络系统的最外层,与十二经脉相对应,既是十二经脉机能活动反映于体表的分区,也是艾灸治病养生的起始部位。艾灸治病养生的作用与艾草燃烧产生的药力及热力经皮部激发经脉感传,促进气至病所而发挥其效应密切相关。笔者从以下几方面阐释皮部与艾灸治病养生的相关性。

1十二皮部的理论渊源

皮部理论源于《黄帝内经》,是经络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医认为十二皮部是十二经脉功能活动反映于体表的分区,也是络脉之气散布之所在,即十二皮部源于十二经脉,乃诸经外现。《素问•皮部论》言:“欲知皮部以经脉为纪者,诸经皆然”,“皮有分部”,“视其部中有浮络者”。说明十二皮部是依据十二经脉在体表的循行而划分的十二个体表分区,在十二皮部的分区中,布满络脉。《外科启玄》:“外有部位,中有经络,内有脏腑”,即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各组织、器官不是孤立的,十二皮部位于人体的最外层,又与经络及脏腑气血相通,故经络、脏腑的病变,多可反应于皮部,如《灵枢•海论》所言:“十二经脉者,内属于脏腑,外络于肢节”。可以说,人体皮部与五脏六腑、经络、营卫气血均有密切联系,具有属脏腑、通经络、固体表、密腠理的作用[1]。《素问•皮部论》即言:“百病之生先于皮毛,由皮毛而腠理,腠理而络脉,络脉而经脉,经脉而脏腑”;“邪客于皮则腠理开,开则邪入客于络脉,络脉满则注入经脉,经脉满则合于脏腑”,即当机体卫外功能失常时,病邪可通过皮部深入络脉、经脉而至脏腑,由表达里,逐渐深入[1]。

2十二皮部是灸治疾病的理论基础

《经络论》认为:百病之生必先于皮毛,而善治者亦以先治皮毛为主。经络学说是艾灸疗法的理论基础,对皮部、经络及腧穴的刺激作用最终通过人体经络系统对人体五脏六腑、四肢百骸起调节作用,使人体的整体功能活动保持良好运转。皮部理论的重要意义在于:皮部不仅是十二经脉机能活动反映于体表的部位,同时也是各种穴位刺激方法由外入内,进而影响经络、脏腑功能的重要环节[2]。艾灸治病养生的原理是艾灸施于皮部及络脉、腧穴等,艾草燃烧产生的热力和药力,通过皮部及经络腧穴的传导,激发经气,进一步作用于五脏六腑、四肢百骸,多层次、多功能的调节人体气血,在相互协同、相互激发的作用下,产生治疗上的放大效应。

2.1十二皮部是脏腑经络之气藏聚的府库

十二皮部分布有许多“腧穴”,《素问•气府论》将“腧穴”解释为“脉气所发”,而《灵枢九针十二原》则释为“神气之所游行出入也,非皮肉筋骨也”,说明腧穴并非孤立于体表的点,而是与深部经络及脏腑组织有着密切联系,是经络及脏腑组织与皮部相互联系的特殊部位,是脏腑经络之气藏聚的地方。可以说,在一定程度上,腧穴是疾病的反应点和外治疗法的刺激点。十二皮部依赖十二经脉及其络脉运行的气血所濡养,与十二经脉气血相通,可护卫十二经脉及其络脉,保护人体各脏腑组织,适时调节并使机体适应外环境的变化。《素问•生气通天论》指出:“阳者,卫外而为固也”,此阳气即指卫阳之气,由肺所宣发的卫气所濡养。周楣声教授[3]在其《灸绳》中谈到:肺主皮毛而朝百脉,由于肺的呼吸运动,才能将经气向全身输送,并能使各个空穴得到经气的灌注,有如经气藏聚的城府。《素问•经脉别》即说明,经络体系是以肺为中枢的根据。可见皮肤既是百脉包罗统束的囊橐,又为百脉灌输的原野与精(经)气积聚的集市。正因为如此,由灸针作用所激起的感传路径均是沿皮肤行进。

2.2十二皮部是灸性感传发生的关键环节

灸性感传即灸感。关于“灸感”,周楣声教授在其《灸绳》一书中指出:“灸感和针感一样,当开始沿经行进时,能出现多种多样的感应而为病人自身所感知。如发热、发麻、蚁行、风吹、水流,或是像内打气及压重感等”[3]。十二皮部的分区中布满络脉及腧穴,按照中医理论,人体腧穴有三大功能,即腧穴既是经络之气输注于体表的部位,又是疾病反映于体表的部位,同时还是针灸、推拿等疗法的施术部位。施灸过程中,艾草燃烧而产生的药力和热力,必然会激发皮部络脉及腧穴的功能活动,通过皮部系统的透热、扩热、传热、局部不热远部热、表面不热深部热等灸感及经气感传,最终气至病所而发挥灸疗作用。《热敏灸实用读本》[4]描述为:“灸在皮部,热在深处;灸在局部,热在远处”。《备急灸法•骑竹马灸法》[5]记载:“灸罢二穴其艾火即随流注先至尾闾,其热如蒸,又透两外肾,俱觉蒸热,移时复流足涌泉穴,自下而上,渐渐周遍一身”。

2.3十二皮部作用的叠加是灸疗效应的重要环节

十二皮部联结皮内,对加强十二经脉与体表的联系具有重要作用,各种针灸疗法均起始于皮部、络脉、腧穴,有学者从“灸法、卫气与皮部”三者关系的角度探讨灸法的作用途径与原理[6]。灸法作用于皮部,激发宣行卫气,通过卫气循行和皮部—络—经—腑—脏的途径来达到防治疾病的目的。灸法通过对皮部的刺激,能激发宣散卫气,加强卫气在人体肌表与体内的循行,从而发挥温经通络、活血化瘀、温阳补虚、回阳救逆、升阳举陷、祛风散寒、平衡阴阳的作用,从而护卫人体,增强人体抗邪能力,保护人体不受邪气的侵犯。

2.3.1十二皮部及其腧穴具有透热、传热、扩热的作用

《本草纲目》认为:“艾叶苦辛,生温熟热,纯阳之性,能回垂绝之阳,通十二经,走三阴,理气血,逐寒湿,暖子宫,止诸血,温中开郁,调经安胎,以之灸火,能透诸经而除百病。”艾草燃烧时“艾火”的烟熏火燎作用,使艾草本身的药力、艾火的热效力与皮部交互作用,并通过皮部、络脉、腧穴的渗透、传导、扩散等作用叠加[4],经皮部—络脉—经脉—腑脏传导系统,激发全身经气,加强人体各层次的生理功能,这种功能相互激发、相互协同、作用叠加,最终形成了灸火、皮部、络脉、经脉、腑脏生理上的放大效应,终而温经行气,温养脏腑,治病养生,故《黄帝内经》指出:“善治者,治皮毛”。

2.3.2十二皮部及其腧穴具有存储药物性能的作用

中医理论认为,(精)气是一种不断运动的肉眼不可见的极细微物质,这种极细微物质其本质是运动的,因运动而产生温煦作用,即“气主煦之”。从广义的角度讲,人体内的气、血、津液等均属精气。气、血、津液在流行过程中可产生“能量”,此能量不仅布散于全身,发挥其温煦作用,而且可通过经络而输注于皮部、络脉及腧穴,故此,一定程度上可以说,皮部及其腧穴具有存储药物性能的作用。艾火产生的热力及药力所以能持续一段时间与腧穴储存药物性能的功能密不可分。腧穴储存药物性能的作用,使药物的理化作用较长时间停留在腧穴或释放到全身,进而产生整体调节作用,使疾病得以治愈。三伏灸、三九灸过程中,灸疗时间短,用灸量小,却依然产生灸疗效果即很好说明了腧穴储存药性的作用。研究表明:化学物质经皮渗透率取决于皮肤的厚度以及屏障结构的完整性。当皮肤受到一定强度的物理、化学刺激后,其屏障结构会随之改变。另外,药物经皮渗透过程是一个需要能量的过程。温度能影响药物透皮速率,还会影响皮肤中的血流。灸疗过程中,艾草本身的药力与皮部、络脉及腧穴的双重调节作用相互协调,相互激发,相互叠加,是艾灸疗法持久效应的关键[2]。

综上所述,艾灸疗法为中医的特色疗法之一,可充分发挥艾灸与皮部的双重调节作用。艾草自身“生温熟热,纯阳之性,通十二经”,艾灸作用于皮部时,皮部、络脉、腧穴系统其结构及功能作用的叠加关乎灸疗能否发挥作用。灸疗过程中,皮部与艾草燃烧产生的药力及热力的交互作用,可激发经气,并经皮部—络脉—经脉—腑脏系统使气至病所,使艾灸疗法最终产生“小刺激大反应”的灸疗放大效应[7]。

参考文献

[1]张欣.发掘中医传统“皮部”理论精髓拓展中医效应机制研究新思路[J].辽宁中医杂志,2013,40(11):2221.

[2]王茵萍.皮部理论与穴位敷贴疗法的相关性[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2,6(27):1554.

[3]周楣声.灸绳[M].青岛:青岛出版社,2009:58,112.

[4]陈日新.热敏灸实用读本[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6:4,12.

[5]周仲瑛,于文明.中医古籍珍本集成•针灸推拿卷•备急灸法[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4:43.

[6]雷龙鸣.艾灸调治亚健康疲劳理论探讨[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1,13(10):72.

[7]陈日新.腧穴热敏化艾灸新疗法[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15.

作者:王景明 单位:昆明卫生职业学院中医学院

被举报文档标题:皮部与艾灸治病养生的相关性探讨

被举报文档地址:

https://www.meizhang.comhttps://www.meizhang.com/yixuezazhi/kxyszz/709625.html
我确定以上信息无误

举报类型:

非法(文档涉及政治、宗教、色情或其他违反国家法律法规的内容)

侵权

其他

验证码:

点击换图

举报理由:
   (必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