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中医瘿病病因病机理论框架结构探讨范文

中医瘿病病因病机理论框架结构探讨范文

时间:2022-11-14 10:47:12

中医瘿病病因病机理论框架结构探讨

摘要:依据中医经典和医家著作及现代进展与成果,深入研究和具体阐明瘿病的中医病因、病机理论框架,总结其内在发展规律。瘿病的病因可概括为情志所伤;饮食不当、水土失宜;体质差异、劳倦所伤。病机为肝郁气滞;肺脾气结、炼津生痰;血瘀入络,初步形成了对瘿病病因、病机理论认识的基本框架。

关键词:瘿病;甲状腺;病因病机理论;框架

瘿病是以颈前喉结两旁结块肿大为特征的临床常见病、多发病,相当于西医以甲状腺肿大为主要特征的甲状腺相关疾病[1]。中医对瘿病的认识有着丰富的记载,历代古籍中对瘿病病名的记载有气瘿、石瘿、劳瘿、忧瘿、泥瘿、肉瘿、筋瘿、血瘿、息肉瘿、瘿囊、影袋等,这些病名所命名的角度各不相同,所指内涵也亦不相同。本文基于中医经典及医家著作,研究瘿病中医病因、病机理论的概念内涵与知识体系,以期构建出清晰、完整的瘿病病因、病机理论框架结构,为后期对临床指导奠定基础。

1瘿病病因理论框架

1.1情志所伤

古代医家大多认为情志不舒是瘿病发病的重要原因。《诸病源候论》开其先河,曰:“瘿者,由忧恚气结所生”“瘿病者,是气结所成。其状,颈下及皮宽膇膇然,忧恚思虑,动于肾气,肾气逆,结宕所生[2]”。后《外台秘要》及《太平圣惠方》在前人的基础上进行了相似的描述,“病源瘿者由忧恚气结所生”“忧恚劳气,郁而不散,若或婴之,此瘿所为作也[3-4]”。严用和[5]在《严氏济生方》言:“夫瘿瘤者,多由喜怒不节,忧思过度,而成斯疾焉”,其认为或是喜怒无常,或是过度忧愁思虑,不能控制自己的情绪,而发为瘿病。现代医学认为,情志导致瘿病发病的原理是应激反应[6],人们所面临的生活、工作、情感压力日益增大,长期处于紧张、焦虑的状态下,会导致体内气机运动受阻,继而影响气血的输运,成为现代瘿病患病率居高不下的原因之一。

1.2饮食不当,水土失宜

《诸病源候论》记载“饮沙水多者,沙搏于气,结颈下,亦成瘿也[2]”;《洞天奥旨》曰:“瘿感沙水之气,皮宽不急,捶捶然也[7]”。古人认为“饮沙水”是导致瘿病发生的另一个重要因素,饮食不当会导致脾胃功能的损伤,脾胃运化失司,水液代谢失常,水湿聚而生痰;脾处中焦,气机枢纽,饮食伤脾,气机不畅,亦可致病。《太平圣惠方》言:“久饮沙石流水,毒气不散之所致也。皆是脾肺壅滞,胸膈痞塞,不得宣通,邪气搏于咽颈,故令渐渐结聚成瘿[4]”。在中医整体观念的思想认知下,不但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人体与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均属于在同一个整体内,且在生理与病理上相互影响,古代医家在临床实践中观察到,瘿病的发病与地理环境有着极其密切的联系。遂有古籍记载“轻水所,多秃与瘿人”;《杂病源流犀烛•颈项病源流》言:“西北方依山聚涧之民,食溪谷之水,受冷毒之气,其间妇女往往生结囊如瘿[8]”;《圣济总录》云:“又山居多瘿颈,处险而瘿也。其始作,咽喉噎塞,游气往来,渐至停止,其证则有可针[9]”。现代医学指出,碘是机体内必不可少的微量元素,是甲状腺激素合成的原料之一,碘的摄入量与甲状腺疾病的关系呈U字形曲线[10]。碘缺乏地区,可出现地方性甲状腺肿;碘过量可致散发性甲状腺肿、碘甲亢、甲减和AITD的患病率增加[11],生活用水中碘含量的不同,可导致不同地区甲状腺疾病的发病率不同;水中碘水平高的地区,人群甲状腺自身免疫功能明显增强[12]。

1.3体质差异,劳倦所伤

《圣济总录•瘿瘤门》曰:“妇人多有之,缘忧郁有甚于男子也[9]”,提出瘿病女性多发。祖国医学认为,女子以肝为先天,肝疏泄与肝藏血的生理功能调控气血,主持妇女的经、孕、产、乳等生理过程,若情志所伤或饮食不当,易发为瘿病。流行病学研究发现,甲状腺结节的检出率亦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增加,且女性更易患甲状腺结节[13];关于结节性甲状腺肿的临床流行病学调查中显示,各年龄段女性患者人数均高于男性患者[14](女:男>2:1)。《金匮要略》云:“人年五六十,其病脉大者,痹侠背行,苦肠鸣,马刀、侠瘿者,皆为劳得之[15]。”仅试论此病由劳累过度所发。

2瘿病病机理论框架

2.1肝郁气滞

肝主疏泄,调畅气机,疏泄正常则气血通利,情志爽朗。若疏泄功能失常,一则全身气机不畅,使得肝气郁结;二则性情恼怒或忧思,肝失条达,气机郁滞,循肝经郁于颈前而发瘿病。《外科心法要诀•瘿瘤》论述“凡瘿多生于肩项两颐,瘤则随处有之。夫肝统筋,怒气动肝,则火盛血燥,致生筋瘿、筋瘤,宜清肝解郁,养血舒筋[16]”,其认为,忿郁恼怒损伤肝气,气机郁滞,日久郁而化火,肝旺灼伤血液,而形成筋瘿、筋瘤。

2.2肺脾气结,炼津生痰

皇甫中在《明医直掌》中曰:“气滞痰凝,隧道中有所留止故[17]”,提出气滞痰凝是瘿病的重要病机。脾为后天之本,饮食不当,脾病则运化不健;或肝郁日久,肝木乘土,脾胃运化失职,会导致水液内停,聚湿成痰,壅于颈前,形成瘿病。《普济方》总结瘿病症见咽喉噎塞的病机为“由忧恚之气,在于胸膈,不能消散,传于肺脾。……今二经为邪气所乘,致经络否涩,气不宣通,结聚成瘿。在于咽喉下,抑郁滞留,则为之出纳者,噎塞而不通”,其认为邪气侵袭肺脾二经,使经络闭塞,气不得已宣发,气滞而成瘿,堵塞咽喉。又述“夫瘿之初结者,由人忧虑,志气常逆,蕴蓄之所成也。又饮沙石流水,毒气不散之所致也。皆是肺脾壅滞,胸膈否涩,不得宣通,邪气搏颈,故令渐渐结聚成瘿,宜早疗之,便当消散也[18]”。肺主气,脾为气血生化之源,肺与脾在生理上相互协同,如《素问》言:“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津并行[19]。”病理上两者又相互影响,多表现为痰、饮的生成以及气机阻滞,加之致病因素的影响,多发展为瘿病。

2.3血瘀入络

《临证指南医案》言:“初病在经,久病入络,以经主气,络主血[20]”。瘿病日久可血脉瘀阻,《外科集验方》记载“夫瘿瘤者,皆因气血凝滞,结而成之[21]。”疾病的发展过程,以气滞为先,中期痰气交阻,病久血瘀乃固,气、痰、瘀合而为患。综上所述,瘿病的病因可归纳为情志所伤,饮食不当、水土失宜,体质差异、劳倦所伤。在致病因素的影响下,气机郁滞,炼液成痰,病久血瘀入络,三者互结。基本形成了瘿病的因机理论框架,为后续的研究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周仲英.中医内科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317-320.

[2]巢元方.诸病源候论[M].黄作阵,点校.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143.

[3]王焘.中医非物质文化遗产临床经典名著:外台秘要方[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1.

[4]王怀隐,等编.太平圣惠方上[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64:1050.

[5]严用和.中医非物质文化遗产临床经典读本:严氏济生方[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2.

[6]孔林,于峥,苏静,等.瘿病(地方性甲状腺肿)情志病因原理探析[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17,23(7):904-906.

[7]陈士铎.洞天奥旨[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6.[8]沈金鳌.杂病源流犀烛[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79.

[9]赵佶.圣济总录[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15:2109.

作者:薛玲,石岩 单位:辽宁中医药大学

被举报文档标题:中医瘿病病因病机理论框架结构探讨

被举报文档地址:

https://www.meizhang.comhttps://www.meizhang.com/yixuezazhi/hljzyyzz/723630.html
我确定以上信息无误

举报类型:

非法(文档涉及政治、宗教、色情或其他违反国家法律法规的内容)

侵权

其他

验证码:

点击换图

举报理由:
   (必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