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学生社团在大医文化系统构建的作用范文

学生社团在大医文化系统构建的作用范文

时间:2022-11-26 10:11:27

学生社团在大医文化系统构建的作用

[摘要]高校学生社团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承担着重要的组织作用,社团文化活动实现着文化育人的基本功能。该文从医学院校构建大医文化的现实需要出发,结合医学生社团的特点和功能,从提高社团文化感染力、塑造力为突破口,探讨了社团文化与大医文化的深度融合的主要方式,以及如何在大医文化的系统构建中发挥积极作用。

[关键词]学生社团;人才培养;大医文化

21世纪初期,团中央、教育部为进一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文件精神,在高校全面推行了“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学生社团一时间成为高等院校开展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载体和形式,得到了迅速发展和壮大,并不断走向成熟。在2016年教育部修订的《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中,明确指出:“学校提倡并支持学生及学生团体开展有益于身心健康、成长成才的学术、科技、艺术、文娱、体育等活动。”如今,学生社团已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随着学生参与面的不断扩大,对于学生社团的管理与研究也应同步推进。

1学生社团的内涵

学生社团是在校大学生经校方允许自发组成的群众性团体,它广泛存在于各类高等院校,它通过共同兴趣和爱好将志同道合的大学生凝聚在一起。它有着层次分明、结构完整的组织框架,是大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重要组织形式。

1.1功能和作用

1.1.1锻炼人际交往能力年龄在20岁左右的大学生,本身具备参与意识强烈、交友和情感需要强烈的特点,社团活动恰好满足了他们的情感需求。社团打破了年级、专业的限制,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兴趣活动为媒介开启了另一种重组方式。以共同兴趣爱好为前提的社团活动方式,也更能激发出学生的交际热情,成为在校期间扩大学生朋友圈的重要方式。

1.1.2提高自主学习能力社团活动是高校学生的第二课堂,第二课堂能够帮助学生加强和延伸专业课的学习。尤其是外语类和人文类社团,更能拓展学生在专业课领域之外的学习视阈,帮助学生扩大知识面,扩大学生知识结构的半径,从而实现全人教育,为培养复合型人才创造先决条件。另外,社团骨干的带动力量在某种程度上并不逊色于教师的课堂引导作用,在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过程中起着传帮带的作用。

1.1.3提升适应社会能力社团组织结构不同于课堂教学一对多的传统形式,更趋向于职场的层级结构,社团活动的设计和组织实施更能激发学生的创造力,能够进一步鼓励学生自我探索,催生学生社会心理的发展,组织领导能力、沟通协调能力、贯彻执行力、人际交往能力的开发和模拟对于学生未来走入社会,尽早适应工作岗位都有积极的影响作用。实践证明,越多越久参与社团活动的学生,越能在毕业后更快更好地适应社会角色。尤其是在医患关系日趋紧张的当下,在面对多元庞杂的患者群体,更需要医务人员具备足够的社会交往能力。

1.1.4繁荣校园文化社团活动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也是吸引学生融入校园文化建设必须依靠的手段,社团规模、层次和影响力直接决定了校园文化建设的水平,因此建设校园文化无法忽视学生社团的这股力量,并且要充分发挥社团活动对学生的引领作用和带动作用。学生有自主选择校园文化生活的权利,相对而言,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活动能够收编那些沉迷网络等从事消极文化活动的学生。此外,社团文化活动也是相对沉稳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调剂方式。

1.2学生社团的主要特征

1.2.1人员构成上的广泛性学生社团打破了固有的年级、专业限制,有着不同专业和知识背景的学生,来自不同地域有着不同文化观念的学生,实现了一个学习交流的重新组合。人员构成上的广泛性有助于开拓学生的眼界,实现人际交往能力的提升。

1.2.2社团管理上的自主性学生社团一般由高校团委负责管理,一般也会有相应的指导教师,但社团的日常运营和管理还是给了社团干部充分的自主权,社团的招募纳新,社团经费的管理,社团活动的组织开展都需要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力。社团管理上的自主性,能够更加充分地实现以学生为中心的自我管理、自主学习。

1.2.3社团活动的娱乐性学生社团虽然不乏学习类、学术类、创业创新类,但总体而言,学生组建社团的初衷更多的还是寻求在专业学习之外的身心放松,有一定的娱乐性倾向,也因此体育类、文艺类的社团具备更强的吸引力。社团活动的娱乐性本无可厚非,但是社团需要社团负责人更好地把握原则,掌握分寸,力求实现寓教于乐,而不能一味地追求娱乐至上,避免出现格调不高、媚俗的娱乐化倾向。

2当前社团文化活动存在的主要问题

2.1社团运营缺少足够的保障和支持学生社团有一定的依赖性,尤其学校管理部门的拨付的经费,一般较难满足学生社团活动的充分开展。在此情况下,学生社团只能通过靠学生自筹解决,拉赞助是最常用的方式,但也存在一定的难度。社团的活动场地,以及硬件配备都直接决定着社团能否组织开展出高质量的社团活动,社团成员的数量也决定着社团资源占有率。此外,社团指导教师在配备上也略显不足,无论是教师的能力水平,还是教师对于社团指导倾注的热情,较之专业课教师和辅导员老师都有一定的差距。

2.2社团纳新的竞争性与流动性一般而言,社团成员的主体是低年级学生,社团干部在一年的任期届满后便实现了新老更替。高年级的社团成员也会逐渐降低对社团活动的参与热情,以及忙于考研和就业纷纷退出社团。纳新是社团组织延续和存在的重要手段,一旦纳新成绩不理想,社团成员数量锐减,社团组织就面临着消亡的危险。即便纳新工作完成后,社团成员的流失现象也极为普遍,因为纳新本身通过宣传和造势具备了较强的吸引力,新生加入社团也带有一定的盲目性,但社团运营过程中,难免因各种主观和客观因素就会使得部分社团成员逐渐边缘化,直至离开。社团之间的竞争性和社团成员的流动性,也造成了社团的不稳定性,直接降低了社团活动的育人功效。

2.3社团组织管理能力的不均衡性社团组织虽然都制定了章程,有着系统的组织机构,但社团干部的领导能力和组织能力参差不齐,综合能力较差的社团干部会因个人能力的不足,会造成社团执行力差,分工不明确,由此引发了社团等级化现象。社团的自治性和竞争性既锻炼和培养了社团干部的管理能力,也同样会造成社团力量的强弱分化,以及不均衡的发展。

3齐齐哈尔医学院校社团现状

调查齐齐哈尔医学院学生社团是开展第二课堂的重要阵地,在学习医学专业知识以外,大多数同学都愿意通过开展社团活动,提升自己的个人素养,培养个人兴趣爱好,接触社会服务社会。尤其是,学院深入实施的“三导向”人才培养模式,以职业情感为导向开展人文素质教育,以执业能力为导向开展专业素质培养,以社会适应为导向的开展身心素质养成。作为一所医学院校,在人文师资并不丰厚的现实条件下,人文素质教育和身心素质的养成则更多地要依赖于社团活动的育人功能。以2017年为例,齐齐哈尔医学院社团联合会注册人数1800余人,共有注册社团26个,其中由学院相关部门指导和筹建的社团有5个,学生根据兴趣爱好自发组建了21个社团,这21个社团当中有英语学习类社团3个,共计600余人;体育类社团7个,共计600余人;文艺类社团11个,400余人。从学生自发组建的社团来看,英语学习类社团作为社团的大户,主要是基于外语等级考试和研究生考试的现实需要,以及自主学习能力的薄弱,英语类学习社团规模较大,且在学生中具有较高的吸引力。在社团运营过程中,英语类学习社团能充分利用晨读时间,持之以恒地开展口语朗读,学风建设效果明显。体育类社团以街舞、跆拳道、板球、轮滑、健身为主,参与学生较多;文艺类社团主要以书法、演讲、美术、曲艺为主,相对外语类社团和体育类社团参与人数较少。而传统的纯文艺社团(如文学社)已经消亡,某种意义上相对格调不高的金英杰曲艺社却出现并保有一定数量的社团成员。可见,社团文化与社会文化思潮关联度极大,在传统文学逐渐边缘化的当下,文学社团在齐齐哈尔医学院也不复存在。而代表流行文化的街舞、曲艺却能够有着一定的发展空间,受到学生的广泛喜爱。此外,齐齐哈尔医学院团委直接管辖的志愿者总会450人,广播电台260人。志愿服务工作是文明校园创建的重要组成部分,受到学院团委的高度重视,且志愿服务日常化、制度化,学生参与积极性高,参与面较大。广播电台在全国高校较早且普遍存在,作为校园的传统媒体,广播电台有着极强的吸引力和感染力,社团活动对于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有着很好的促进作用。由此可见,由学院团委直接管辖的学生社团具备更强的吸引力,且在实际运营中管理规范,活动丰富多彩,教育效果明显。

4社团文化与大医文化的深度融合

当下社团文化的兴盛,以及社团文化的教育功能和作用正在不断地放大。社会文化思潮的多元化也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社团文化。基于这样两方面的现实,齐齐哈尔医学院的社团文化必须与大医文化深度融合,并为大医文化的系统构建发挥出积极作用。

4.1结合大医文化特色,完善社团组织结构在齐齐哈尔医学院目前的26个社团中,医学类专业社团仅有大学生心理协会。作为西医院校,同样也有着对于传统文化继承与发展的文化使命,在此情况下,完全可以参照同类院校,引导学生设置中医类的文化社团,既实现了专业课的拓展学习,又在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方面实现了作为。此外,当前在大众创新万众创业的时代背景下,学院也成立了创新创业发展总会,但创新创业与学生社团建设并未实现广泛对接。南丁格尔酵素养生馆等创业基地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完全可以推广成功模式,在康复保健、卫生监测等创新创业项目上寻求发展建设新的社团,既丰富了社团文化体系,又为创新创业奠定了学生基础。

4.2遴选大医大师,指导社团文化活动开展大医文化,不仅需要教师在专业课教学过程中进行培养,也需要在第二课堂继续践行文化育人的使命。社团文化活动缺少大医、大师级的指导教师,必然很难实现品牌化效应,无论是专业课教师,还是美育类课程的专业教师,高水平的指导教师对社团文化活动的开展起着不可估量的引导作用。尤其是有文艺特长的专业课教师更是培养“大医”的绝佳范本。某种意义上,对于社团的师资投入比财力投入更有效率、更有必要。

4.3提升社团负责人能力,推动社团管理上水平社团负责人必须通过竞争上岗的方式实现优中选优,必须是专业成绩突出,又兼具一技之长的全能型人才,同时具备组织协调等所有社团干部的必备条件,甚至可以通过试用期考核来进一步实现优胜劣汰。社团负责人需要能够很好地理解大医文化的理念,在指导教师和社团成员之间起着重要的枢纽作用。只有本身旨在成为大医之才,又兼具大医情怀的社团负责人,才能助推社团文化与大医文化深度融合。

4.4结合“三导向”人才培养,提升社团活动育人功效“三导向”人才培养模式在齐齐哈尔医学院的本科教学工作中取得了一定的实绩,并得到上级教育行政部门的认可。“三导向”人才培养模式是构建大医文化极其重要的实现途径,也是大医文化建设的核心组成部分。尤其是其中的职业情感与身心素质教育更是需要借助社团活动中来实现。因此,也需要社团管理部门做好顶层设计,引导学生围绕职业情感和身心素质养成教育组建社团,并精心设计社团活动,给予充分的物质保障和硬件配备,让“三导向”人才培养模式对接的社团更好地发挥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进而进一步提升本科教育教学质量。

5结语

多年来,齐齐哈尔医学院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注重内涵发展,一直致力于培养和塑造精于专业、诚于品德的复合型医药卫生人才。在专业教学以外,人文素养教育愈加重视,这其中大医文化建设起着突出作用。大医文化建设从物质形态方面、精神文化方面、学术和学风方面、师德师风方面系统地构建了大医文化。这些文化建设都发端于顶层设计,并且自上而下逐步落实,逐渐实现了制度化和日常化。然而,大医文化的系统构建需要不断地更新与升级,需要在新的节点和区域实现新的突破,社团文化显然是大医文化系统构建的重要实现手段。此外,当下教育行政部门对于美育工作更加重视,这就需要高等院校不但要强化美育课程的师资队伍建设,更是要拓展思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将社团活动与特色校园文化建设相融合,形成品牌效应,为培养高素质医药卫生人才创造条件。

[参考文献]

[1]武德勤.大学生社团活动的理论与实践[M].合肥: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11.[2]张德,吴剑平.校园文化与人才培养[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

[3]郭岩杰,李禄峰,谢峰.论医学院校校园文化建设之研究[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5(8):9-10.

[4]魏振波.专业型大学生社团建设的问题与对策[J].高校辅导员学刊,2010(5):45-47.

[5]任志宏,赵平.高校学生社团管理工作研究[J].思想教育研究,2011(11):106-108.

作者:李久东,王彬,闻铭,张宝林,张华 单位:齐齐哈尔医学院

被举报文档标题:学生社团在大医文化系统构建的作用

被举报文档地址:

https://www.meizhang.comhttps://www.meizhang.com/yixuezazhi/cdyxyxb/724178.html
我确定以上信息无误

举报类型:

非法(文档涉及政治、宗教、色情或其他违反国家法律法规的内容)

侵权

其他

验证码:

点击换图

举报理由:
   (必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