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医疗杂志范文

医疗杂志范文

医疗杂志

医疗杂志范文第1篇

康复服务是康复医疗服务体系的一个重要内容。大型综合医院康复医学科应立足于疾病急性期的早期康复介入,与相关临床专科互相配合,提供及时有效、高水平的康复治疗并承担人才培养任务;康复医院和二级综合医院康复医学科以疾病稳定期患者为主,提供专科化、专业化的康复治疗;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以为疾病恢复期患者提供基本康复服务为主。建立及完善各级医疗机构康复医学科双向转诊途径、提高康复医疗服务能力是实现三级康复医疗服务体系的关键[1—7]。近两年来,我市进行了各级医疗机构康复医学科双向转诊试点工作,取得一定的成效,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广州市卫生局经过广泛调研后,选取广州市4家三级医院与4家二级医院两两对接作为康复医疗双向转诊试点医院,包括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与海珠区第一人民医院、广州市红十字会医院与广东省江南医院、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与越秀区中医院、广州市中医院与荔湾区人民医院。收集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与广州市海珠区第一人民医院2012年5月—2013年12月期间双向转诊的脑梗死患者23例,选取同期非双向转诊脑梗死患者25例作为对照,两组在年龄、病程、患者一般资料等无明显差异(表1)。

1.2研究方法及内容试点工作中,各试点单位领导高度重视这项工作。上下级医院签订了双向转诊协议书。大部分试点医院建立了较完善的转诊服务平台和转诊通道并成立了双向转诊工作小组,建立双向转诊绿色通道,明确服务流程,确保服务质量,明确各级医院工作职责[8],三级医院开展疾病急性期的早期介入、专业技术帮扶;下级医院承担疾病恢复期或后遗症期康复,并接受专业技术人员培训与技术治疗。同时,市卫生局在2013年底专门组织督导专家讨论、完善和制定双向转诊的评价方案和考核细则,建立双向转诊考核评价指标体系,从政策制度、服务能力、流程管理、成效考核四大方面共26项指标对双向转诊试点医院进行督导评价。

1.3效果与评价在广州市卫生局统一部署下组织专家定期对试点工作进行评估考核,对开展双向转诊患者平均住院日、住院费用进行比较分析。

1.4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13.00版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所有数据进行正态检验,符合正态分布的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对治疗前两组数据以及治疗后两组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采用配对t检验比较同种治疗前后各项评估的差异。设定显著性水平为P<0.05。

2结果

双向转诊患者较非双向转诊患者平均住院日缩短、住院费用降低(表2)。康复医疗双向转诊的顺利开展减轻了患者负担、促进了医疗资源的合理使用。

3讨论

随着人口老龄化和慢性病发病率增高,社会对康复医疗的需求急剧增加,但目前全国康复医疗资源有限,同时,不同层次的医疗资源还没有得到合理利用,合理有效的分层级、分阶段的康复医疗服务体系尚未形成,所以加强康复体系建设,推进康复医疗发展势在必行。根据《广州市康复医疗服务双向转诊工作试点方案》,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作为广州市第一批康复医疗双向转诊试点医院,我院康复医学科于2013年率先制定了与海珠区第一人民医院的康复医疗双向转诊方案并实施,为在综合医院完成急性救治后伴有功能障碍的患者打开连续性治疗与康复的下行通道,患者在急性期、恢复期、稳定期分别在综合医院、康复专科医院、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实现多向转诊、合理诊治,帮助患者赢取最佳康复时机。总结并分析两年来我市康复医疗双向转诊试点工作的开展情况,结果显示,开展双向转诊后患者较非双向转诊患者平均住院日缩短、住院费用降低,提示此项试点工作促进了医疗资源的合理使用,这对于缓解患者“看病贵”问题也将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同时对探讨如何促进医疗保险基金有效支出提供参考。

为更好落实卫生部《“十二五”时期康复医疗工作指导意见》[8]和《广东省“十二五”时期康复医疗工作指导意见》的有关要求,进一步提高我市康复医疗专业人员的规范化服务水平[9]。现对近两年我市康复医疗体系建设试点工作经验进行总结并讨论。双向转诊试点工作取得的成效初步构建了分层级、分阶段的康复医疗服务体系。促进我市医疗卫生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做到医疗卫生机构康复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业务联动、医疗卫生服务连续化。同时亦发现存在突出问题,主要体现在康复医疗费用支付不足、医保政策的诸多限制束缚了康复医疗双向转诊工作的开展、二级及社区康复医疗机构康复医疗服务能力虽有加强但仍不能很好满足群众需求、各级医疗机构之间转诊标准不规范等方面[10]。

我市康复医疗体系建设工作规定了双向转诊制度与流程,目前我市上级医院对下级医院的技术帮扶以及转诊成效的评价等方面取得一定成效。在广州市卫生局的统一部署下正积极扩大双向转诊试点工作,继续扩大和完善康复医学双向转诊模式,由现有一对一转诊模式,逐渐构建转诊规范统一的一对多或多对一、多对多的网络化康复医疗服务体系。同时,亦将社区康复纳入整个康复医疗建设体系,在全市开展“医联体”建设工作,以三甲医院为龙头,对口帮扶一家二级医院及多家社区医院,构建更加完善的康复医疗服务体系,提高康复医疗服务能力,使患者能在各层级医院获得连续的康复医疗服务,最终回归家庭和社会。

参考文献

[1]肖月,赵琨.关于建立三级康复医疗体系的思考—基于北京、云南、黑龙江的试点实践[J].卫生经济研究,2012,(11):10—12.

[2]单春雷,余滨宾,励建安.建立规范化的卒中三级康复治疗体系[J].中国脑血管病杂志,2012,9(6):281—283.

[3]王茂斌,关于康复医疗服务体系建设的若干问题[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12,27(7):587—589.

[4]钮竹,张通,脑卒中三级康复方案的卫生经济学研究[J].中华神经科杂志,2006,39(9):595—599.

[5]王葆华,密忠祥,程军,等.我国康复医疗机构服务体系建设研究[J].中国医院,2012,16(6):9—10.

[6]NewPW,TownsonA,ScivolettoG,etal.Internationalcom-parisonoftheorganisationofrehabilitationservicesandsys-temsofcareforpatientswithspinalcordinjury[J].SpinalCord,2012,51(1):33—39.

[7]GrandissonM,HébertM,ThibeaultR.Asystematicreviewonhowtoconductevaluationsincommunity-basedrehabili-tation[J].DisabilityandRehabilitation,2014,36(4):265—275.

[8]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卫医政.卫生部关于印发《“十二五”时期康复医疗工作指导意见》的通知[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12,27(6):489—491.

[9]何成奇.解读《卫生部建立完善康复医疗服务体系试点工作方案》[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12,27(6):494—496.

医疗杂志范文第2篇

关键词:康复医疗资源;统计指标体系;专家咨询

随着医疗技术的逐步提高和社会老龄化的不断加剧,人们对于健康的需求也在不断提高,对康复服务能力的挑战日趋加大[1]。为了应对社会对康复医疗的需求,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印发的《“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要加强康复、老年病等接续性医疗机构建设,健全治疗-康复-长期护理服务链。北京作为首善之区,越来越重视康复医疗工作的推进和服务能力的提升。虽然,目前康复医疗资源总体匮乏,但分布不均是一个重要的问题。康复医疗资源分布的具体情况如何,缺乏系统的指标对区域进行统计评价。卫生主管部门的规划缺乏对存量康复医疗资源进行调配的依据[2]。因此,构建一套完整的统计指标体系以评价康复医疗资源分布情况是当务之急[3]。目前,国家卫生统计调查制度中的统计内容涉及康复相关情况的指标单一,不能满足决策者对区域康复相关资源配置全面情况的掌控需求[4]。因此,北京市卫生健康委委托本课题组进行康复医疗资源统计指标体系构建的研究,从梳理各级相关管理部门对康复医疗资源情况的了解需求、各级医疗机构康复医学发展的实际情况,以及数据可获取的角度出发,构建康复医疗资源统计指标体系,实现客观评价、掌握康复医疗资源发展现状的目标。

1材料与方法

本研究在选取指标时,根据已有的数据资料,对管理部门的统计需求充分调研后,按照康复医疗资源的特点,以《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统计调查制度》《康复资源统计需求》《康复医疗服务京津冀一体化发展调查问卷》《三级综合医院、三级中医(中西医结合)医院康复医学科建设情况自查表》为依据,分别从规模、结构、发展速度和效果等角度进行指标的选取。本研究通过采取以专家咨询法为主的方法,构建康复医疗资源统计指标体系,专家主要来自北京市卫生健康委员会、北京市卫生信息中心、北京地区相关医疗机构和高校。首先,根据设计依据和原则抽选构建康复医疗资源统计初步指标体系;其次,以初步指标体系为基础设计调查表,通过专家研讨会、当面访谈和电话访谈形式收集专家对初步指标的意见;再次,依据专家意见,对统计指标体系进行删减和补充,形成康复医疗资源统计试调查版指标体系;最后,通过抽选机构的试调查,收集被调查对象意见后,完善指标内容和统计说明内容。

2指标体系构建的基本原则

2.1一致性原则

当前,国家康复医学正处于建设和发展期,本指标体系要与国家或北京市地方统计调查制度中已有指标统计口径保持一致。

2.2目的性原则

立足于建立一个较为完善的能够反映康复医疗资源发展实际情况的康复医疗统计指标体系,能从多方面衡量当前康复医疗资源的发展及分布情况,客观反映区域整体水平。

2.3可行性原则

指标的制定要考虑现实的可统计、可测量,才能保证指标填报的质量,按照不同医疗机构实际情况,保证指标值在不同类型医疗机构中的可获得性[5-7]。

3康复医疗资源统计指标构建结果

3.1康复医疗资源统计指标体系框架

本研究设计的康复医疗资源统计指标体系共分为三级,其中包括5个一级指标:基本信息、康复医学科基本信息、人力资源、医疗设备和服务能力。当中的基本信息包含15个二级指标,主要调查康复医疗资源的医疗服务机构基本信息;康复医学科基本信息包含11个二级指标和4个三级指标,主要针对调查综合医院康复医学科的空间和床位等基本资源;人力资源部分包含4个二级指标和22个三级指标,主要分为康复学科人才、康复医师、康复治疗师、护士的配置情况进行调查;医疗设备包含4个二级指标和4个三级指标,考虑指标的可行性,主要从评定检测设备、治疗设备、急救设备3个方面整体了解设备配置情况;服务能力包含7个二级指标和25个三级指标,主要是从服务数量和服务质量两个方面,考察一所康复机构服务的结果指标。构建的指标体系见表1。因篇幅所限,表中只列出了部分指标内容。

3.2关键指标解释

3.2.1基本信息基本信息共包含15个二级指标,对比北京市卫生和计划生育调查制度统计内容增加了分院区所在区、分院区所在地址2个。近年来,北京地区许多大型公立医院新建了与原有规模相当的分院区,以满足患者就医需求。而分院区不单独办理《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卫生统计体系收集的数据,无法有效反映出其服务覆盖的区域。因此,需要单独进行统计。

3.2.2康复医学科基本信息康复医学科是康复医疗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8]。原卫生部制定的《综合医院康复医学科建设与管理指南》中指出“二级以上(含二级)综合医院应当按照《综合医院康复医学科基本标准》独立设置科室开展康复医疗服务”[9]。康复医学科基本信息共包含11个二级指标。其中,2.10康复医学科评定室情况包括:康复评定室数量、康复评定室面积。2.11康复医学科治疗室情况包括:治疗室数量与治疗室面积。

3.2.3人力资源康复人力资源是康复医疗卫生服务的提供者和执行者,对其合理配置是康复医疗事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人力资源部分共包括4个二级指标,22个三级指标。治疗师总数是指已取得康复治疗技术职称证书的治疗师人数及取得北京市卫生健康委员会颁发《康复治疗师岗位培训合格证》的治疗师人数;治疗师来源包括:康复治疗专业毕业的人数;中医专业经过培训后从事康复治疗的人数;护理专业经过培训后从事康复治疗的人数及其他来源。此外,在人力资源部分的指标中,本研究将康复医学专业的高级职称人员(其中,包括主任医师、副主任医师)的学术水平及科研能力纳入到指标体系中,目的是为了更好地体现康复医疗服务的业务水平,也是为了反映出医疗机构中康复医学专业学科建设与发展的潜力。而科研情况则包括了科研立项情况与科技奖励情况。

3.2.4医疗设备医疗设备共包含4个二级指标。其中,功能评定与实验检测设备包括:运动心肺功能评定设备、肌电图与临床神经电生理学检查设备、肌力和关节活动评定设备、平衡功能评定设备、认知语言评定设备、作业评定设备;康复治疗专业设备包括:运动治疗、物理因子治疗、作业治疗、言语、吞咽、认知治疗等,并在指标说明中都给予了明确的界定。

3.2.5服务能力服务能力共包含7个二级指标,24个三级指标,属于从结果维度考察一所医疗机构康复服务能力的指标,也是客观反映一个区域康复服务能力的参考值。其中,临床早期介入情况与诊治能力是指康复医学科为其他临床科室提供早期康复医疗服务的能力,包括康复医学科早期介入的其他临床科室名称、主要病种及患者例数。

4讨论

4.1研究制定康复医疗资源信息收集的有效机制

我国康复医学正处于发展阶段,还需要进一步探讨数据上报的过程,制定数据收集的合理、有效机制,从而保证信息的完整性和实时性[10]。本研究已经构建了康复医疗资源统计指标体系,但数据收集的机制尚未明确。统计指标要想发挥出应有的作用,与之相对应的数据收集机制是必不可少的[11]。康复医疗资源在卫生系统中分布较为广泛,包括康复医疗资源的综合医院、中医医院、中西医结合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及专科康复医院等分别由哪个部门来填报,哪个部门来审核,数据上报的频率、数据质量的责任等机制还需要通过研究进一步明确和完善。

4.2梳理建立康复医疗资源数据

上报的渠道据了解,北京市现有的康复医疗资源情况信息收集方式还基本为临时上报方式,且收集到的信息是抽样点的信息,无法较为全面地反映整个北京地区资源现状,无法为管理者提供准确、及时的康复医疗资源管理的决策支持[12]。为此,建议尽快研究建立北京市康复医疗资源信息上报渠道,以现有的北京市卫生统计上报系统为平台,增加康复部分的统计上报内容,并做好用户权限的分级管理。在卫生统计体系架构的基础上,尽快建立起有效、便捷的康复医疗资源数据上报渠道,为康复医疗资源的管理提供科学决策的依据。

5结语

本研究在查阅国内外文献的基础上,借鉴《中国卫生统计调查制度》中的指标体系,采用专家咨询法,依照一致性、目的性和可行性原则,构建了包含机构基本信息、康复医学科基本信息、人力资源、医疗设备及服务能力5个方面的康复医疗资源统计指标体系,旨在综合反映出康复医疗资源的总量及其分布情况。指标体系中的各级指标力求定义完整、简单明了,充分考虑到管理人员和数据填报人员的实际情况。通过该指标体系的应用,能够对不同类型的医疗机构进行科学评价,对合理分配区域内的康复医疗资源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参考文献

[1]王慧.互联网+康复医疗的新模式探究[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7,4(22):4341.

[2]李丽群,张健明,刘慧慧.加快推进我国康复医疗服务体系完善的对策研究[J].中国集体经济,2018,34(20):162-163.

[3]陈荃,刘硕,雷行云,等.我国区域人口健康信息化评价体系构建与指标筛选[J].中国卫生信息管理杂志,2018,15(3):278-282.

[4]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2010国家卫生统计调查制度[M].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10.

[5]王晓丽,孙雪松,张寅,等.区域卫生信息管理平台指标体系研究[J].中国卫生信息管理杂志,2017,14(3):428-433.

[6]王晔,朱丹丹,钟臻,等.医疗卫生指标体系的关键问题分析及编码方案研究[J].中国卫生信息管理杂志,2016,13(6):639-642.

[7]朱国重,陈益洲,张盛源,等.数字化医院建设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研究[J].中国卫生信息管理杂志,2016,13(4):376-379.

[8]黄永禧,徐本华,戴红,等.北京地区综合医院康复医学科建设现状和对策[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1998,13(4):173-175.

[9]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卫生部关于印发《综合医院康复医学科建设与管理指南》的通知(卫医政发〔2011〕31号)[Z].2011-05-06.

[10]张艳华,刘艳文.南京市康复医疗机构人员配置研究[J].价值工程,2018,37(11):242-243.

[11]张未寒,王子军.中国传染病监测系统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J].中国公共卫生,2014,30(6):786-789.

医疗杂志范文第3篇

[摘要]近年来,随着整形美容学科的发展,在美容整形过程中使一些求美者得到形象改变的同时也带来了美容整形的医疗纠纷,使之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和热点问题。随着生物-医学-心理模式的发展,美容心理学作为应用心理学的一个分支,日益受到整形美容界学者们的关注。因此,关注术前求美者的心理问题,加强医患沟通成为整形美容业防范医疗纠纷的重要因素。文章主要从美容心理学与整形美容外科医疗纠纷发生的相关因素做阐述。

[关键词]美容心理学;医疗纠纷;体像障碍;认知行为

治疗整形美容外科以手术而达到改善求美者爱美的需求,其手术的开展已近百年历史,近来整形美容外科业在我国得到迅速发展,随着医疗美容机构日趋增多,越来越多的求美者愿意通过美容整形手术改变自己的形象。通过美容整形手术,一方面增加了美容求美者的自信,改变了其人生,但另一方面,我国美容整形外科行业中也存在一系列不容忽视的问题,特别是医疗纠纷的不断发生,使之成为整形美容外科的焦点问题。如何在整形美容手术中使求美者满意又减少医疗纠纷的发生,是整形美容外科医生关注的问题。美容心理学的发展和不断深入研究,越来越多被应用到整形美容手术中,笔者从美容求美者常见的心理障碍的甄别和处理分别做了具体阐述,现报道如下。

1医疗纠纷的概念

医疗纠纷作为目前一个敏感话题,主要指发生在医疗卫生、预防保健医学、医学美容等具有合法资质的医疗企事业法人或机构中,一方(或多方)当事人认为医疗机构中工作人员在提供医疗服务或履行法定义务和约定义务时存在过失,造成实际损害和后果,应当承担违约责任或侵权责任,但双方当事人对所争议事实认识程度不同、相互争执、各持己见。由于医患双方对医疗后果极其发生原因在认识上产生分歧而诉诸医疗行政管理部门或司法机关提请审理。医疗纠纷包括医疗过失性和非医疗过失性两大类。前者包含医疗事故和医疗差错,而后者又可分为误解型纠纷、医疗合并症纠纷,医疗意外纠纷[1]。据中国医师协会的调查发现,在不同的医疗纠纷案件中,由于医务人员技术原因引起的不到20%,80%缘于医务人员的服务态度、语言沟通方式和医德医风等问题[2]。

2整形美容外科学的特点

整形美容的结果需求是为了引发自我及他人心中的美感,因此整形美容外科可称为“医学-心理学综合学科”[3]。随着我国整形美容外科的迅猛发展,与之密切相关的心理学问题也日益突出。畸形严重的整形美容外科受术者往往体验到巨大的生理痛苦和精神折磨;但在临床上常常可以发现许多畸形并不严重但却整形欲望强烈的求美者,实际上他们是在寻求身体意象的矫治,因此,有时心理缺陷是其求医的真正原因[4]。在临床上整形美容医师评价所行美容手术是成功的结果,而受术者却并不满意,70%以上的纠纷与受术者的心理状态有关[5]。这种情况充分体现了美容外科的特点:美容手术的最终目的并非为治疗疾病,所以对受术者不能称为患者,而是为了改善其自身对外观不满的心理障碍,增强自信心。因此,可以认为美容外科是用手术的手段解决受术者心理上的困惑。

3整形美容外科求美者的特点

并非每一位容貌体形缺陷者都有治疗的要求,而对有治疗要求的求美者,在准备求治期间、就医期间、接受治疗前的等待期间和治疗后恢复期间,都会出现形形色色的相应心理状态,术者针对不同期间的心理特点采取适当的措施有利于避免或减少医疗纠纷的发生。美容外科求美者的一般心态:求医心切、试探、羞涩、审慎、期望值过高[6]。在临床实践中,会遇到以下4类的求美者:顺应他人型、偶像崇拜型、动机模糊型、情绪受挫型[7],应区别对待,慎重为其手术。

4美容外科求美者常见心理障碍的甄别和处理

在美容外科求美者中比较集中的心理障碍包括:自卑、人格障碍、丑陋恐惧症、偏执。近年来的研究发现,其产生的主要原因常是不易被察觉的一种独立的心理疾病——体像障碍(bodydysmorphicdisorder,BDD)。

4.1体像障碍的概念与发生率:体像(bodyimage)是指人们对自身的心理感受,即对身体的姿态和感觉的总和[8]。体像障碍又称躯体变形障碍(bodydysmorphicdisorder,BDD),是Morselli于1886年首次在医学文献中提出的,最初被称为畸形恐惧症[9]。根据美国整形外科学会的调查,2008年美国有3821,719的美容手术和微创治疗,这些数据是1992年的82%[10]。BDD多作为抑郁症、焦虑症、恐惧症、强迫症的伴随症状被发现。BDD一般发生率为0.7%~2%[11],在整形美容外科中BDD的患病率为2.0%~40.0%[12]。Hsuc等调查了新加坡198例曼德勒美容诊所的患者和198例普通门诊的患者,结果显示美容中心BDD的患病率为29.4%[13]。7%~15%的BDD具有者经常寻求美容手术,12%寻求皮肤美容,82.6%的寻求美容者术后症状没有改善甚至加重,反复或再次手术也不能达到使他们认为满意的结果,最终可能产生医疗纠纷[14-16]。

4.2体像障碍的症状和诊断标准:体像障碍的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关注自身外貌、夸大缺陷、关心他人评价、掩饰行为、自身痛苦、抑郁、焦虑、自杀。中国精神病分类方案与诊断标准第三版(CCMD-3)将该病归入躯体形式障碍,国际疾病分类系统第十版(ICD-10)将其归入疑难病障碍,美国精神疾病分类与诊断统计手册第四版修订版(DSM-IV-TR)将其作为一个独立的疾病,称为体像障碍[17]。目前临床常用以DSM-IV-TR诊断体像障碍,标准如下:①一个外表正常的人存在对身体想象的先占观念,或存在轻微缺陷,但给予过分的关注;②这种先占观念引起临床上的明显痛苦,并导致在社会功能、工作及其他功能上的紊乱或损害;③这种偏见不能用其他心理障碍来解释个体对身体外表的过分关注[18]。

4.3体像障碍的甄别:BDD作为一种心理疾病越来越受整形美容外科的关注,在临床工作中会遇到对自身外表过分关注而前来手术者,而有BDD倾向的求美者一直是整形美容外科手术的禁忌证,对有体像障碍者实施美容手术,不但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反而会带来诸多因对手术后的不满引起的纠纷和麻烦。因此,在整形美容外科中对求美者术前进行心理评估以筛查出可能有BDD的患者,给予相应的药物和心理治疗远胜过手术。Sarwer[19]等学者建议对BDD的筛查应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评估:①求美者的动机和期望;②心理状态和病史;③对自身体像的关注;④对患者行为的观察。我国南京脑科医院的鲁龙光等[20]制定了体像障碍自评量表,但问卷并不能完全揭露症结所在,需要医生与求美者面对面地深入交流才能确认,术前交流时间甚至需长达手术持续时间的2~3倍。交谈需要了解的内容如下:①是否常处于对自身缺陷的焦虑之中?②自认为外形缺陷带来沉重的痛苦;③受到外形缺陷的影响及程度,如社会逃避,每天遭受煎熬超过1h。简言之,整形美容外科医生认为求美者的缺陷微不足道,而求美者对缺陷的不满却及其强烈,便可怀疑体像障碍的存在。

4.4体像障碍的治疗:目前还没有十分有效的治疗方法,可从以下方面尝试采用:①药物治疗:主要以抗抑郁药为解决方法,有时一种抗抑郁药在一个病例中无效,可改用另一种。选择性五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以及三环类抗抑郁剂对BDD症状的治疗是成功的[21],但目前仍不十分成熟,有效率为65%;②心理干预治疗:心理治疗尤其是认知行为治疗(CBT)目前被公认为是最有效的治疗方法之一。此外,系统脱敏疗法、暴露疗法,自我对抗技巧和认知想象疗法等治疗方法也被用于BDD患者的心理治疗;③心理治疗联合手术治疗,在美容医生和心理医生的密切配合下对部分体像障碍者双管齐下取得了良好的效果,Edgerton等对100例有严重心理障碍的整形美容受术者实施手术联合心理治疗,87例在术后接受平均6.2年的随访,其中82.8%的患者心理状况较之前有明显的改善[22]。BDD在国外已引起整形美容外科医生的广泛关注,在我国整形美容外科起步晚,美容业的医生对BDD的关注程度不够。近年来,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更加注重自己的外貌,越来越多的爱美者求助与整形美容手术,在其中有不少BDD患者,因对术后效果不能接受而造成大量的医疗纠纷。因此,我国整形美容外科医生应对体像障碍的求美者给予更多的关注[23],这是一个值得临床深入探讨和研究的课题。

5预防心理因素引起美容外科医疗纠纷的措施

5.1勤于提高自身综合素质:整形美容外科是集医学、美学、心理学于一体的综合交叉性学科,整形美容外科医生不但要有精湛的医疗技术,同时也需要有心理学、伦理学、美学等学科的基本知识和较好的人际沟通能力,整形美容外科医生要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和修养,掌握对不同求美者的语言沟通,才能杜绝和减少医疗纠纷和医疗事故的发生[24]。在咨询过程中,常会了解到咨询者的隐私,包括心理和生理的;求美者是“弱势群体”,为她(他)们保守秘密,尊重其隐私权,可以有效避免激发其心理失衡,而减少医疗纠纷的发生。

5.2相互尊重,理解来访者:整形美容外科医生之间应以礼相待、相互学习、相互帮助,决不能“文人相轻”,个别医生甚至在受术者面前指责其他医生进行挑唆,而引起本不应该发生的纠纷,所以,每名医生应有自知之明,谦虚谨慎,即便对外院医生所做的手术,也不能品头论足,说三道四,故意贬低,以此来抬高自己打击别人。

5.3加强规范管理,确保质量与安全: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是医院的立足之本,具有过硬的专业技术水平和扎实的理论基础是一个临床医生开展医疗工作的基础。整形美容外科医护人员要严格遵守各项临床诊疗常规和操作规范,手术后的后续治疗医护配合,妥善处理手术并发症和术后意外发生,及时发现安全隐患并积极处理,将医疗纠纷化解于形成之前。在医疗资质认证上严格执行美容主诊医师上岗制,没有美容主诊医生资格证书或证书过期的医生严禁做整形美容手术,以防无证操作带来的医疗纠纷。在管理上严格执行手术分级管理制度,不越级手术,确保手术的质量和安全[25]。在临床诊疗和手术过程中重视各种证明医疗行为必要性、合理性和安全性的资料收集,包括:①病历的书写;②手术方案的具体制定和手术操作的实施步骤;③疾病的知情同意和手术同意书的签署;④手术过程的记录和术后注意事项;⑤术前、术后照相;⑥告知注入物、置入物(假体)使用应注意的问题。

5.3良好的医患沟通,防止纠纷发生:医患沟通是指在医疗活动过程中,医患双方围绕医疗主题和患者的健康问题进行不断深化的信息交流,是一个由患者感受表露-医生感知感受-医生表露-患者感知感受表露的循环心理过程,在这个医患沟通的过程中是医患之间各种联系和一切诊疗活动的基础[26]。国内学者孙丽华等调查数据显示,分别有14.89%的医护人员和41.32%的患者认为医护人员的行为影响了他们之间的沟通和交流[27]。由此可见,良好的医患沟通对于建立和谐医患关系具有重要的意义。而作为医学与美学相结合的整形美容外科,要求临床医生不仅要有精湛的医疗技术,更要具备良好的沟通交流艺术。通过沟通,充分掌握求美者心理特征,了解其受术动机和心理期望值。由于受术者术前的期望值对术后满意度的影响较大,因此,对受术者进行术前心理评估十分重要,根据评估结果对不同心理特征的手术者及时给予相应的心理疏导,消除受术者的疑虑,理性接受术后的效果。如对轻微心理障碍的受术者进行针对性的心理疏导,对于自恋型受术者,要使其对术后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做好心理准备,避免因术后失望而引起医疗纠纷。

5.4重视受术者的心理:首先要认识和重视美容外科有别于其他医学专科的两条原则:受术者优先原则和医方拒绝原则。即一项手术是否需要、要求达到的效果等都要认真听取和尊重受术者的意见,医生可以结合医学美学的特点给予建议和引导,不可动员和夸口,但对要求不切合实际和期望值过高、有严重心理问题或在咨询过程中高度怀疑有体像障碍的求美者,医生应该婉言谢绝为其手术[28-29]。

6总结

整形美容外科是运用多种医学技术,包括手术、药物、医疗器械等对人的容貌和身体其他各部位形态进行修复与再造塑形,从而增强人们外在的美感,是一门集科学性、技术性和艺术性与一体的医学科学,整形美容外科即人体雕刻。但在整形美容外科实际工作中,临床医生和求美者有时不能对手术结果达到一致的认可,出现美容术后满意率下降[30],医疗纠纷增多。美容心理学的发展给整形美容外科的术前心理诊断、筛查提供了一定的临床诊断依据,使整形美容外科医生能对求美者术前有充分的了解,更好的把握求美者的手术目的和求美行为,甄别病态人格的就医者,减少因术后不满意引起的医疗纠纷。目前已被越来越多的应用到整形美容医学的临床工作中。综上所述,整形美容外科的医疗纠纷和美容心理学有密不可分的联系,将美容心理学和整形美容外科更好的结合,可减少临床误诊和漏诊率,增加术后满意度,杜绝因整形美容引起的医疗纠纷。如何更好的将美容心理学运用到临床实际工作中是广大整形美容外科医生值得研究的一个领域。

[参考文献]

[1]匡瑞霞,李慧超,陈振雨,等.浅谈美容手术的医疗纠纷和防范[J].中华医学美学美容杂志,2004,10(3):168-170.

[2]卫茂玲,苏维,李幼平,等.医患沟通系统评价证据的循证分析[J].中国循证医学杂志,2008,8(12):1100-1104.

[3]何伦,何家声.精神医学与心理治疗对美容医学的意义和作用[J].中国实用美容整形外科杂志,2000,11:230-232.

[4]刘晨,栾杰,丛中,等.整形美容外科手术对受术者体像影响的初步研究[J].中国美容医学,2008,17(4):578-581.

[5]彭晓云,周志刚,陈德添,等.防范美容外科纠纷的思考[J].中华医学美学美容杂志,2004,10(2):106-107.

[6]陈小平,朱晓华.医疗美容心理学[M]//李兰娟,马奇.浙江省医疗美容主诊医师培训教材.杭州:浙江省医学会,2007:11-18.

[7]夏兆骥,高景恒,何伦,等.美容外科学及整形美容心理学基础[M]//王炜.整形外科学.杭州: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870.

[8]朱武,张其亮.医学美容与社会心理因素[J].中华医学美学美容杂志,2004,10(6):376-378.

[14]杨冠华,刘苏宁,邢亚楠.整形与美容手术中的躯体变形障碍[J].中华医学美学美容杂志,2006,12(5):302-303.

[15]李伟宏,张硕非,曹真胜.口腔正畸人群体像障碍发生率的对照探析[J].温州医科大学学报,2014,44(2):153-155.

[16]周常青,超,李东.美容就医者体像障碍评分与术后满意度的相关性分析[J].中华医学美学美容杂志,2007,13(5):299-301.

[17]李新纯,刘铁桥.体像障碍的临床研究进展[J].国际精神病学杂志,2008,35(3):131-134.

[20]鲁龙光,陈图农,陈建国,等.体像障碍自评量表的初步制定[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0,14(5):299-302.

[21]朱晓华,陈小平,潘顺英,等.面形异常者体像障碍的测定和分析[J].中华医学美学美容杂志,2007,8(6):291-293.

[22]姜晓丽,张晨.体像障碍与整形美容外科[J].辽宁医学,2010,24(2):86-88.

[23]张君芳.整形美容手术接受者50例心理状态解析[J].大家健康(学术版),2014,8(15):272-273.

[24]郑金满,王敏,陈亚红.美容外科医疗纠纷的原因与防范[J].2014,3(22):448-449.

[25]张新升,张勇,朱子昱.眼科医疗纠纷的原因及防范[J].医院管理论坛,2013,30(6):23-26.

[26]黄玉莲,尚鹤睿.影响医患沟通的心理因素分析及对策研究[J].医学与社会,2011,24(4):79-81.

[27]孙丽华,孙晶.关于医患沟通的调查及沟通艺术的探讨[J].现代医院管理,2007,2(16):55.

[28]孙惠,方芬,汪东海.颌面部体像障碍求术患者的健康教育内容的构建和干预效果的观察[J].口腔颌面修复学杂志,2016,17(2):87-88.

[29]薛莉莉,王涛.美容心理学在整形美容外科中的应用[J].中国现代医药杂志,2015,17(5):91-92.

医疗杂志范文第4篇

【关键词】基层医院;口腔科;医院感染;控制;现状调查;分析

口腔科由于诊疗患者多、器械使用频率高、有创操作多等原因,一直是医院感染管理的重点科室之一[1]。并且口腔科诊疗器械在诊疗中极易受到患者唾液、血液等体液的污染,发生医源性交叉感染的风险比其他科室要高,是医院感染防控的重难点部门。因此加强口腔科医务人员医院感染防控管理,做好口腔器械的消毒工作并保证诊疗安全是口腔诊疗的重要任务,也是杜绝口腔门诊发生交叉感染的重要环节[2]。近年来,口腔诊疗中的医院感染问题已越来越受到广泛关注,为了解本市口腔科感染控制现状,本研究从2018年2月—2019年1月,对全市30家医院口腔科医院感染控制现状进行了调查、统计、分析,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具体的改进措施。现报告如下。

1对象与方法

1.1调查对象

此次调查对象为2018年2月—2019年1月全市30家基层医院口腔科,其中三级医院2所、二级医院7所、一级医院21所;调查内容包括口腔科院感管理、消毒灭菌软硬件建设、消毒灭菌效果监测、院感知识掌握情况等。

1.2调查方法

1.2.1现场查看与调查根据2012年版《医疗机构消毒技术规范》和2017年版WS506-2016《口腔器械消毒灭菌技术操作规范》的管理要求,设计和制定了《基层医疗机构口腔科医院感染控制情况调查表》,其内容包括医务人员配备、诊疗器械配置、建筑布局、器械洗消方法、消毒灭菌效果监测、医务人员职业防护等。采用现场询问及查看的方法,将调查结果如实记录,通过整理分析,针对结果进行评定。

1.2.2采样检测方法采用随机抽样检测的原则,采取医疗器械、治疗用水、医务人员手、消毒剂和物体表面的标本进行抽样检测。结果参照评价标准GB15982《医院消毒卫生标准》、WS/T367《医疗机构消毒技术规范》、2017年版WS506-2016《口腔器械消毒灭菌技术操作规范》相关规定,依据不同类别环境,判定各种监测对象或消毒灭菌质量的合格率。

2结果

2.1现场查看与调查结果

各基层医院口腔科布局合理,分区规范,人员配备充足,设备配置齐全。现场查看发现部分工作人员在口腔诊疗活动中未戴帽子和护目镜,合格率仅为68%;手机、车针、扩大针均采用压力蒸汽灭菌;均未对综合治疗机水路进行消毒;30所医院中,仅有13所医疗机构口腔科在治疗前后踩脚闸冲洗管腔,减少回吸污染;治疗用水18所医院采用市政自来水,12所医院采用蒸馏水;调查的30台小型压力蒸汽灭菌器,除3家医疗机构规范监测外,其他医院物理、化学、生物监测均未规范完成;17家医疗机构无专用的手机清洗油,13家医疗机构无器械清洗用水枪与气枪;有5家医疗机构口腔器械消毒灭菌工作管理制度不全。

2.2各医疗机构口腔科消毒灭菌质量监测结果:

对30所基层医院口腔科共采集样本152件,合格118件,合格率为77.63%。其中拔牙钳、2%戊二醛消毒液、扩大针检测合格,手机、水源水、小型压力蒸汽灭菌器、物体表面、医务人员手、喷枪出口水和手机出口水平均合格率分别为83.33%、80.00%、80.00%、78.89%、76.67%、51.42%、43.75%,具体结果见表1。

3讨论

口腔科是以检查、诊断和治疗为一体的科室,诊疗人数多、频繁接触患者唾液和血液、使用的医疗器械种类多等,是医院感染高风险的部门之一。有专家指出:为临床诊疗活动提供合格的无菌物品是确保医疗安全的重要环节[3],刘瑛等[4]、佘军等[5]研究也发现:将医院各类医疗器械的管理工作规范化,对促进相关医疗诊断治疗质量的提高有重要意义。本次调查结果显示:本市30台小型压力蒸汽灭菌器,除3家医疗机构规范监测外,其他医院物理、化学、生物监测均未规范完成;17家医院无专用的手机清洗油,13家医院无器械清洗用水枪与气枪;有5家医院口腔器械消毒灭菌工作管理制度不全。消毒灭菌效果的监测是评价消毒设备状态、消毒方法是否正确、消毒灭菌是否达标的唯一手段,若基层医院对复用器械的消毒工作质量不合格,消毒灭菌不彻底,极易导致全院性感染[6-7]。由此可见:确保口腔科器械灭菌质量,是控制口腔科医院感染的关键环节之一。为进一步规范医疗机构重复使用的诊疗器械的消毒灭菌管理,国家卫计委组织修订了2017年版WS506-2016《口腔器械消毒灭菌技术操作规范》,新标准补充了医院口腔科消毒灭菌管理要求,规范了口腔诊疗器械的处置规范,完善了消毒灭菌效果监测方法等,同时规范进行器械清洗、灭菌、储存,严格进行灭菌器的物理、化学和生物监测,在新标准的指引下,全面更新观念,加强整改,是确保基层医院口腔器械消毒灭菌规范,诊疗器具合格的基本手段。口腔综合治疗台的水路污染问题是院感防控的难点,近年逐渐引起了口腔院感专家们的重视。本次调查结果显示:喷枪出口水和手机出口水细菌检测合格率仅为51.42%、43.75%。由于口腔综合治疗台水道管径复杂、物理层流等问题,水路内壁易形成细菌膜,成为口腔门诊水道污染发生的根源[8]。孙先锋[2]研究发现,口腔综合治疗台水路经常处于使用状态,有利于降低水路中的细菌污染程度。由于水路系统形成的生物膜、手机停转回吸污染、未对水路系统处理或处理不彻底等原因,导致牙科综合治疗机治疗用水污染情况严重,与相关报道一致。为提高治疗用水质量,主要方法有:(1)弃用市政水源,采用独立牙科供水系统或使用蒸馏水等;(2)使用防回吸手机;(3)采用一次性输水管道:(4)定期对水路系统进行消毒,如次氯酸钠、过氧化氢和酸性氧化电位水等冲洗管道等。口腔科自身的特点决定了其是发生医院感染的高危科室,器械污染、环境污染、水道污染、消毒灭菌不规范、手卫生依从性低等均是导致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有专家指出:医护人员对疾病传染重视程度不够,防护不到位,自我保护意识薄弱,缺乏专业知识,存在侥幸心理是导致口腔科医院感染的重要原因之一[9-10]。医院应当积极完善口腔科医院感染管理制度、加强医护人员防范意识、规范消毒灭菌流程、提高医护人员手卫生依从性、减少医院感染危险因素、切实提高医院感染管理质量,保障患者的就诊安全。综上所述,加强基层医院口腔科医院感染管理知识培训,提高医护人员手卫生依从性,定期开展灭菌器的消毒灭菌效果监测及评价,提高消毒灭菌质量[11],规范对口腔科综合治疗台的水路进行管理是控制口腔科医院感染的重要手段,是提高基层医院口腔科医疗质量,保障医疗安全的重要措施[12]。

参考文献

[1]陈树林,刘伟,王盛.鞍山市11所医院口腔科医院感染控制现状调查[J].中国消毒学杂志,2016,33(11):1126-1127.

[2]孙先锋.某综合性医院口腔门诊消毒灭菌质量监测及管理[J].齐鲁护理杂志,2017,23(6):115-116.

[3]陈琼芳,陈新彬,欧阳葵英,等.复用医疗器械灭菌信息记录系统的开发与追溯效果评价[J].护理学杂志,2015,30(10):13-15.

[4]刘瑛,陈秋香,陈蓉美.基层医院消毒灭菌现状调查与分析[J].继续医学教育,2018,10(29):61-62.

[5]佘军,杨军华,周丽娟.持续质量改进管理法对消毒供应中心复用器械消毒灭菌质量的影响[J].中国卫生工程学,2018,17(1):145-146.

[6]郝淑芹.PDCA管理在提升消毒供应中心消毒灭菌质量中的应用[J].国际护理学杂志,2016,35(13):1853-1855.

[7]吴开凤.消毒供应中心实施CQI管理法对消毒质量和效果的影响[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5,21(32):3941-3943.

[8]陈叶俊,李惠萍.牙科手机消毒灭菌效果评价及损耗研究[J].中华疾病控制杂志,2015,19(5):504-506.

[9]李莉莉,柳淑杰,王丽芹,等.口腔专科医院感染管理难点与干预策略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5,25(21):5011-5012.

[10]林琳.口腔门诊医院感染控制的现状分析[J].实用临床护理学志,2017,2(27):75,80.

[11]殷洪飞,缪屹,姚淑萍.口腔科门诊医院感染因素分析与预防对策[J].中医药管理杂志,2017,25(20):123-124.

医疗杂志范文第5篇

摘要

目的了解基层医院消毒供应室管理现状,提出相应对策。方法通过现场调查和问卷调查方式,对温州市某区基层医疗单位的消毒供应中心管理现状进行调查。结果本次调查的13所医院中有独立消毒供应室的医院占23.1%,有消毒供应室专职工作人员的医院占15.3%。80%以上医院消毒供应室没有实行分区管理,没有洁污通道等必要的布局。该区基层医院消毒供应室清洗设备配备和器材的配置率均在15%~23%,基本设施配置不到位。基层医疗机构消毒供应室对有管腔和齿缝的医疗器械清洗质量合格率为15.39%~69.23%。结论该区基层医疗机构消毒供应室的建筑布局、硬件配置和制度管理到位率较低,清洗质量得不到保证,应依照行业标准加强消毒供应室基本建设和管理。

关键词

基层医院;消毒供应室;管理;清洗质量;调查

医院消毒供应中心(CSSD)担负着全院医疗器材的回收、清洗、消毒、检查、包装、灭菌及发送等工作,是保证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的重要保障部门。根据2009年版《医院消毒供应中心》3个行业标准的精神,医院应当实行医疗器材集中管理,这在大型医院已经基本得到贯彻落实,但大量基层医疗机构尚未完全实行。为加强基层医疗机构CSSD的工作质量管理,确保再生医疗器械清洗、消毒与灭菌质量〔1,2〕,随机选择温州市某区部分医疗机构为对象进行基层医院消毒供应室建设和管理现状的调查。现将调查结果报告如下。

1方法

1.1调查对象调查对象为温州市瓯海区13家基层医院,调查内容包括消毒供应室建筑布局、清洗设备、医疗器械清洗流程、灭菌效果监测、质量管理和人员配备等。

1.2调查方法采用现场查看、询问和问卷调查方式,分别对抽取的13家医院CSSD展开调查。现场调查由调查人员分别到每个医院消毒供应室查看环境布局、硬件设施和管理制度。询问和访谈为随机抽取消毒供应室工作人员针对相关问题进行询问,查阅工作记录和灭菌效果监测结果,并将调查结果详细填写专用登记表。问卷调查采取现场发放调查问卷,在讲解的基础上,要求当场填写并收回,由调查人员统一进行评判。

1.3调查结果判定依据2009年版《医院消毒供应中心》3部行业标准中相关规定,核实调查结果,判定各医疗机构CSSD建设和管理情况。

2结果

2.1基本情况调查结果调查结果表明,该区13所基层医院中有3所医院有独立的消毒供应室,只有2所医院消毒供应室为专职工作人员,70%以上的医院缺乏管理制度及操作流程,设备设施不齐全,质量管理和灭菌监测不到位,见表1。

2.2建筑布局情况所调查的13所基层医院中,多数医院消毒供应室布局不合理,80%以上消毒供应室没有实行分区管理,没有洁污通道等必要的布局(表2)。

2.3硬件设施配备情况本次调查该区基层医院消毒供应室清洗设备配备和器材的配置率在15%~23%,基本设施配置不到位(表3)。

2.4清洗流程和质量情况调查发现,该区医院消毒供应室清洗的器械多数不达标,清洗流程达标率和清洗质量合格率普遍较低,有管腔和齿缝的器械清洗合格率更低(表4)。

3讨论调查表明,温州市某区多数基层医院再生医疗器械未实行消毒供应室集中管理,专职人员少,人员流动更换频繁,部分消毒员无上岗证。兼职人员负责处理使用后医疗器械,清洗、消毒、灭菌相关知识缺乏,对操作流程不熟悉,加之硬件设施配置不到位,无法保证清洗质量。操作流程大多流于形式,缺乏有效执行,灭菌效果监测没有开展或不到位。压力蒸汽灭菌效果的监测包括物理、化学、生物3种方法〔3〕,本次调查的医院消毒供应室大多仅开展部分化学监测,仅有2所医院开展了生物监测。大部分建筑布局不合理,面积及位置均不符合要求。消毒供应室往往地处楼顶或地下室,面积狭小,基本无法按规范进行三区划分与合理布局。清洗、消毒和灭菌设备简陋,基本没有高压水枪、气枪、超声波清洗器和干燥设备等,手术器械、氧气湿化瓶和呼吸机螺纹管等诊疗器械、器具均由病区各科室自行清洗,因此清洗质量较差。压力蒸汽灭菌器湿包现象严重,包布不洁、器械有锈迹,清洗中不用酶洗剂,很少进行润滑处理。多数基层医院消毒供应室无工作手册及作业指导书,也无岗位工作职责、制度、操作规范及器械、物品处理流程等,以现有管理无法保证消毒灭菌质量。

根据现行行业标准规定,医院消毒供应室的规范化管理主题体现在合理的建筑布局、先进的设备材料、有效的消毒与灭菌技术实施、提高人员素质及科学管理等5个方面〔4〕。建议相关卫生行政管理部门和医院管理层应高度重视基层医院消毒供应室的建设和管理,把消毒供应室建设作为对基层医院验收标准之一。新建或改建医院消毒供应室应重点关注建筑和布局〔5〕,如处于合适的位置、实行区划、建立人流物流洁污通道,辟有回收间、洗涤间、检查包装间、灭菌间、无菌物品储存间、发放间、办公室、更衣间和卫生间等;硬件配置必须保证基本需求,如设有冷热水供应,手工清洗池、必要的清洗机、水(气)枪和灭菌装置等。按照行业标准规定的集中式管理要求,所有重复使用的诊疗器械、器具和物品应回收至消毒供应室集中处理,由经过专业培训的人员完成。任务指标是既能保障医院无菌物品供应的质量,又能满足临床需求。如果医院规模很小,可以依靠所在地区大型医院消毒供应室负责集中管理,既可以节约资源,又可以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6,7〕。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强制性卫生行业标准[S].2009.

〔2〕汤井利,赖紫娴,李丽娣.浅谈供应室管理在控制医院感染中的作用[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2,10(20):141142.

〔3〕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医疗机构消毒技术规范[S].2012.

〔4〕梁翠娟.我国医院消毒供应室规范化管理的研究进展[J].中国消毒学杂志,2009,26(1):6668.

〔5〕胡瑛.从预防医院感染角度探讨供应室的建筑设计[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2,12(8):608609.

〔6〕王志棣,孟爱珍,华卓君,等.区域化消毒供应中心运行过程中的医院感染管理[J].中国感染控制杂志,2012,11(5):292293.

医疗杂志范文第6篇

1医学期刊互联网化出版的优势

1.1缩短出版周期

尽管目前中国有的医学期刊还是选择纸质期刊印刷完毕后,再上传电子版全文到期刊网站和提供给数据库,但国外的医学期刊和一些进步的中国杂志已经开始在网上“提前”电子出版,几周到几个月后,纸质期刊才能通过出版社到达读者手中。大多数精通网络和急于获得最新期刊原文的读者,在纸质期刊到手之前,往往已经阅读了重要的文献。有争议的新研究也往往已被讨论和辩论过了。以前,科研结论的发表到指导临床实践往往间隔十年以上。但如果期刊优先网络出版,且同行评议期刊能实现互联网化,这种延误将被大大缩短,使医学期刊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有学术意义。

1.2增加期刊与读者的实时互动性

传统期刊在网络上发展必须依赖活跃的受众。期刊必须使用多向性的传播手段,以保持足够多的受众群。《英国医学杂志》等知名出版物允许读者对出版的任何文章发表评论,这种尝试值得称赞,这种在线互动往往能引起激烈的学术争论,这样的互动模式很有可能取代以前的“写给编辑的信”[2]。过去,写给编辑部的信是出版后发表问题和澄清疑问的唯一渠道。但新的互动模式允许读者、评论者、作者和编辑就某领域的某些问题进行深入的沟通、交流和探讨,并可能达成某种共识,同时找出新的研究热点。这样读者能及时对出版物进行提问和讨论;评论者和作者的互动在纸质期刊发表之前,能使实际发表“写给编辑的信”的“写给编辑的信”更具针对性和时效性。如果大量期刊适应了电子化的趋势,且允许读者和专家针对某项研究在社交媒体发表评论,将有利于提高文章质量,并使知识传播得更快。传统的同行评议制度并不能对所有的文章进行良好的评论和探讨,但是如果杂志社态度开明的话,社交媒体可以就一些伦理、政策法规和争议问题进行辩论,一些更为私人化的经验和知识也可以通过这种方式体现出来[3]。今后由公认的学术领导者进行媒体互动、通过社交媒体发表评论文章或能成为提出观点和想法的主流。期刊可能取消评论和综述性文章,改为请专家在社交媒体上主持讨论。荟萃分析可以在发表后设立相应专栏专门进行分析讨论,以增加文章的影响力。期刊的主要精力将用于发表高质量的原创研究。勇于适应新媒体发展的期刊或可发展的更稳健、更持久。

1.3重新定义期刊的影响力

期刊影响因子(IF)是计算刊出文章的引用频率,杂志刊出文章被引用的频率越高,它在该领域的影响力就越大。然而,这个系统过去和现在都存在缺陷,因为引用的内容并不总是与文章核心观点相关[4]。现在,许多熟悉互联网的医生不再逐页阅读期刊,而通过诸如微信,微博,Twitter,Facebook等社交媒体直击阅读少量感兴趣的与专业相关的文章[5]。在这种模式下,有影响力的医生的个人社交媒体中包含文章链接的一条推文,可能比新英格兰医学杂志或《柳叶刀》的一篇没有进入这种社交媒体循环的高质量文章更能迅速地改变临床实践,哪怕推文中的文章发表于低影响因子杂志。因此,社交媒体的使用可能比任何指标(如杂志IF)更能影响临床实践。一项研究的临床影响力评估可以考虑综合一篇文章在社交媒体上的在线页面浏览量、下载量、论坛评论以及提及、链接和共享频率,而不是仅仅依赖一本杂志或一篇文章被引用的次数。如果科学期刊成功地利用了社交媒体技术,通过开放便捷的期刊网站实现真正的在线互动,创建和推广评估新研究的临床影响的新系统,将是一个重大的进步[6]。

1.4发展开放获取

医学教育(freeopenaccessmedicaleducation,FOAM)Cadogan等[7]用FOAM描述社交媒体世界的一个子集,其非商业、且免费,大多由个人而不是公司创建和分发。FOAM包括博客、播客、智能手机应用程序和微信、Twitter等社交软件。受欢迎的网站上的同行评议是由一批专业的浏览者或者参与者提供的,而且往往几乎是即时提供的。这些特别评论员中的许多人都是各自领域的领导者。他们的合理建议和评论可以立即整合到FOAM产品,而不存在出版几个月后才公布的时间延迟。很多读者青睐社会媒体医学教育的原因之一是它提供了有效的互动。

2医学期刊互联网化出版的可能问题

医学期刊的编者、读者、作者和评论者在享受互联网提供的便利的同时,也不得不面对它带来的问题。

2.1在线讨论学术文章可能出现的问题

尽管互联网允许读者、评论者、作者和编辑就某领域的某些问题进行深入的交流,但新的互动模式有一个重要的原则:这些互联网论坛必须由医学专业人士主持,而不是医学出版商或企业员工[8],否则学术讨论将被上例利益左右。近年来,医务人员对新媒体的使用已大幅增加。

2.2社交媒体对临床医生的影响

社交媒体已被广泛用于整个医疗实践领域,如医疗会议,同行交流,医疗教育,患者管理和教育,公共卫生,招募患者进行研究和试验以及医疗广告。尽管新兴的社交媒体为医疗实践带来了巨大的好处和便利,但医学专业人士以及医学生都不断发现新媒体带给自己道德,专业和(或)法律上的难题。尽管新媒体有很多优点,可以为我们的日常生活和医学实践带来很多便利,可医疗科研专业人员也应该注意许多潜在的陷阱。在北美和欧洲制定了一些新媒体应用的政策和准则[9-10],与北美和欧洲的情况不同,到目前为止在中国还没有清晰,简洁和相关的媒体政策来指导新媒体在医学实践中的活动。虽然,根据中国最新的《医疗管理办法》患者健康信息和隐私不应受到泄露和损害,大多数中国医务人员不熟悉这项政策,并继续在新媒体上无意间无障碍地患者信息或图片。在医疗实践中使用新媒体不专业,可能会给医疗实践进一步发展带来困境和难题。

医疗杂志范文第7篇

摘要

目的了解泰安市医疗机构消毒灭菌质量,找出存在的问题,以便加强消毒管理。方法通过现场抽样检测方法,对辖区内各级医疗机构消毒与灭菌质量进行监测。结果2014年从46家医疗机构中共采样608份,平均合格率为81.25%。不同监测项目中,使用中消毒剂、无菌物品和压力蒸汽灭菌器监测全部合格,诊疗用水合格率仅为32.63%。不同类型医疗机构消毒质量差异无规律,总体上省市级医院合格率略高,乡镇卫生院偏低。结论泰安市医疗机构消毒质量总体不高,但无菌物品和压力蒸汽灭菌监测全部合格,应加强薄弱项目消毒管理。

关键词

医疗机构;消毒;灭菌;监测

消毒卫生监测是控制医院感染的重要措施,也是评价各种消毒方法和制度实施效果及可行性的有效手段〔1〕。为了解泰安市各级医疗机构消毒与灭菌质量状况,选择46家不同级别的医疗机构开展了消毒效果监测,掌握存在的问题,为医院消毒管理提供依据。现将监测结果报告如下。

1对象与方法

1.1监测对象2014年,分层抽样监测泰安市所属不同级别医疗机构46家,21家省级和市直属医疗机构、7家县直医疗机构、10家乡镇卫生院及8家村卫生室,找出其消毒管理工作中的问题,提出改进措施。

1.2监测内容和方法选择重点科室的空气、物体表面、医务人员手、使用中消毒剂、内镜、无菌物品、医院污水、压力蒸汽灭菌器和诊疗用水等为监测对象。按2002年版《消毒技术规范》和GB15982-2012《医院消毒卫生标准》等规定进行现场采样监测,室内空气用自然沉降法采样,物体表面和医务人员手用无菌棉拭子涂抹法采样,进行活菌计数培养;内镜用冲洗法采样,对采样液进行活菌计数培养;使用中消毒液和医疗用水直接取样进行细菌总数检测;压力蒸汽灭菌器用生物监测法进行检测。

1.3结果判定标准依据GB15982-2012《医院消毒卫生标准》和GB18466-2005《医疗机构水污染物排放标准》。监测数据经SPSS16.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

2结果

2.1消毒质量基本监测结果2014年共采样608份,合格494份,平均合格率为81.25%。压力蒸汽灭菌器、无菌物品和使用中消毒液全部合格;诊疗用水合格率最低,仅为32.63%;消化内镜合格率较低,为70.00%(表1)。

2.2不同类型医疗机构监测结果比较经统计分析表明,不同类别医疗机构消毒质量结果差异无规律,总体上省市级医院消毒质量合格率最高,乡镇卫生院监测最低(表2)。

2.3各类机构不同项目监测结果比较不同监测项目比较中,不同类别医疗机构间无规律性变化,物体表面和室内空气合格率县级医院最高,医务人员手卫生合格率省市级医院最高,总体消毒合格率乡镇卫生院较低(表3)。

3讨论

结果显示,泰安市医院消毒及管理工作存在明显薄弱环节。不同监测项目间消毒质量差异较大,压力蒸汽灭菌器和无菌物品全部合格,但医务人员手和消化内镜合格率较低,医疗用水合格率最低。主要是由于医院诊疗用水供水水源普遍不合格,存在二次供水现象,储水设施消毒不彻底或不及时,采用的过滤设施没有定期更换或消毒。还有的医疗机构供水管路长期不处理也不更换,管腔内形成生物膜,导致管道清洗消毒困难。手卫生质量不高的原因主要是基层医疗机构医务人员参加培训少,消毒知识匮乏,硬件建设不足。乡镇医院物体表面消毒质量较差,缺乏规范的管理制度,没有及时进行清洁消毒,消毒液使用和管理不规范。农村卫生室基本没有进行空气消毒,有的安装有紫外线灯,但陈旧老化、使用不规范或基本不使用。县区级医院某些消毒措施管理也存在问题,如医院污水合格率低,主要是污水处理设施管理不到位,污水处理设备老化,维护保养不及时。县区级医院消化内镜消毒合格率也较低,主要是投入相对不足,特别是胃镜数量少,使用频率高,造成消毒时间不足〔2〕。医院感染管理是搞好医院消毒的重要环节〔3〕。

针对调查发现的问题,首先要抓好医务人员消毒知识和技能培训,强化消毒意识。各级卫生监督所和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应健全监督检测制度,加大消毒管理力度,保证医院消毒质量进一步提高〔4,5〕。其次是要建立健全和强化落实消毒管理制度,进一步完善消毒与感染控制基础设施配置,提供适宜的清洁、消毒和灭菌设施,做好日常维护保养工作,配备足量适宜的消毒剂和清洁剂,为消毒与感染控制工作顺利开展提供便捷、有利的条件,提高医务人员手卫生依从性,促进其采取正确的手卫生方法,同时加强监督考核,使医务人员按要求开展手卫生工作。

参考文献

〔1〕丁慧萍,葛军.吴忠市医疗机构消毒质量监测[J].中国消毒学杂志,2012,29(7):627628.

〔2〕姜杰,孙楠,高丽.2012年大连市医疗机构消毒灭菌效果监测[J].中国消毒学杂志,2013,30(6):555556.

〔3〕杨华明,易滨.现代医院消毒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2:45100.

〔4〕吴彬.10年医院消毒质量监测结果及影响因素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7,17(9):11071109.

医疗杂志范文第8篇

关键词:医患沟通;神经病学;教学质量

医患沟通是指在医疗过程中,医患双方围绕疾病、诊疗、健康等相关因素,以医方为主导,针对患者的疾病、满足患者健康需求进行的一种必要的交流,包括信息、情感、行为等,建立双方相互尊重、信任、理解并达成共识,实现医患双赢。神经系统疾病临床表现复杂,病情瞬息万变,许多患者对发病过程缺乏了解,加之现代医学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对于医疗结局期望值过高,一旦出现一些并发症、后遗症或其他异常情况,家属难以接受,便会引起纠纷。医学生作为医学界的未来,在《神经病学》临床教学中,对其进行正面引导和教育,是防范医疗风险、预防和减少医疗纠纷发生的关键。因此,本文从以下几方面探讨加强医患沟通,强化医疗纠纷防范意识的措施,提高《神经病学》临床实践教学质量。

1临床实践教学中加强实习医生医患沟通能力培养的策略

1.1重视学生基本技能的培养,历练过硬的基本功,贯穿渗透到每一天的临床教学中

高超的医疗技能是防范医患纠纷的重要条件。教师在临床教学中,重视医学生基本功培训,使学生做到理论扎实、技术熟练、处理疾病有条不紊,对典型临床特点及诊断思维做详细讲解,使学生分析病情全面,避免误诊、漏诊,提高学生运用基本知识、基本理论的能力。进入临床后,强化临床的各项操作,放手不放眼,拓展知识层面,不断提高自己。实习生拥有扎实的理论知识,才能在遇到紧急情况及相关疾病时当机立断,不会因为知识缺乏导致不知所措,从而减少医患纠纷的发生。

1.2重视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强化医疗纠纷防范意识,贯穿渗透到每一天的临床教学中

国家法制的健全和卫生法规建设的发展,为开展医疗风险意识教育提供了丰富的内容。通过各种途径和方式对学生进行相关医疗法律法规、规章制度、医疗纠纷防范条例、医疗事故处理办法、侵权责任法、医务人员行为规范、医疗服务准则、医患沟通技巧、医疗操作规范等教育,让医学生树立法制观念,知法、懂法、守法,依法执业,用法律法规来规范自身的行为和保护自己,并自觉增强服务意识,强化医疗法制观念,培养良好的医德医风。

1.3重视学生医疗文书的质量,培养学生树立科学严谨的态度,贯穿渗透到每一天的临床教学中

医疗文书反映患者病情变化和诊疗全过程,是医疗、教学、科研的原始文件,是处理医疗纠纷的重要法律依据。询问的病史、查房所了解到的情况、交代的病情、检查的结果、上级医师查房指示、患者的知情情况、是否接纳或拒绝某种治疗方案等均应体现在案,记录应客观、真实、及时、准确、全面,描述精练,字迹清晰、不能有缺项、漏项,严禁涂改、伪造。一旦发生医疗争议,作为法律证据和保险理赔证据,不会因病历书写质量的低劣而影响证据力,因此平时注重通过多写多练来提高医学生医疗文书水平,减少病案记录和管理中存在的缺陷,保证病案的法律效力。

1.4重视学生责任意识的培养,强化医疗纠纷防范意识,贯穿渗透到每一天的临床教学中

在临床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责任意识,以认真负责的态度对待每一个患者。接诊患者一定要详细询问病史,不遗漏任何与疾病相关的细节,对于病情、转归、治疗措施、并发症等,如实告知,知情同意,减少隔阂,避免纠纷,严密观察病情变化,不能主观臆断,更不可粗心大意,让学生换位思考,去体谅理解患者及家属焦虑心情,利用掌握的医学知识,为患者答疑解惑,主动介绍一些相关的医学知识、操作检查的作用、注意事项等,严格遵照规章制度及诊疗规范,尊重患者,遇到病情变化时,及时如实地向患者及家属交代病情,求得其对病情的了解及对治疗的认同,避免误解,最大限度地防范医疗纠纷发生。

1.5重视学生良好的个人素质及道德修养的培养,注意仪表、言谈和行为举止,贯穿渗透到每一天的临床教学中

医疗活动中强调实习医生加强自身素质及个人修养,接诊患者仪表端庄,举止得体,言语得当,态度和蔼,亲切柔和,使患者及家属对医生第一印象良好,产生信任和依赖感,适时利用微笑语言艺术,让患者消除陌生就医环境带来的不适感,建立和谐的医患关系。

1.6采用多种形式进行医患沟通实践教育的培训,强化医疗纠纷防范意识,贯穿渗透到每一天的临床教学中

1.6.1在《神经病学》专业课教学中优选医患沟通能力强的教师授课,灌输医患沟通意识

在临床专业课教学中,优选临床经验丰富、医患沟通素质过硬的教师,专门挑选在医疗纠纷和各类突发事件中有关医患沟通内容的经典案例,进行重点剖析讲解,适时、准确地把医患沟通的意识、技巧、方式、方法等传递给学生,极大地提高了课堂的教学效果。

1.6.2每月举办医疗安全分析会

我院成立了“医务科纠纷办”,专门化解医患矛盾、解决医患纠纷,主要内容包括门诊投诉接待、住院纠纷接待等,负责全面受理医疗、护理、财务、医保、行风等医院各类医疗投诉和医患纠纷,实现患者投诉和纠纷处理的“一站式”服务。每月举办医疗安全分析会,请医务纠纷办经验丰富的专家,分析目前医患关系紧张的起因、后果,就当月医患纠纷典型案例的原因、处理结果进行剖析,让实习医生从中吸取经验、教训,引以为戒,避免类似事件发生。

1.6.3定期请全国知名专家进行医患沟通等多方面培训,分享医患沟通经验

我院定期邀请院内外德艺双馨的医学专家,为实习医生和住院医师举办系列专题讲座,定期进行规范化培训及拓展训练,如:医患沟通的艺术、如何防范医患纠纷、怎样成为合格的医生、医学生应具备的基本素质、职业道德修养、言行规范、礼仪培训、法律知识等,通过分析形形色色患者,结合自己多年从医的亲身经历,生动形象传授医患沟通的技巧,行医体会,收到很好的效果。

2临床实践教学中加强实习医生医患沟通能力培养的技巧

医患沟通是一门艺术,高度浓缩凝练着医生的知识、技术、能力、经验、品德、修养、智慧等丰富积累,是医生个人魅力的综合展现,绝非简单意义上的医患对话,良好的医患沟通可增强与患者之间的亲和力,避免许多潜在的冲突,是防范医疗风险,预防和减少医疗纠纷发生的关键。

2.1在临床实践教学中牢固树立“沟通第一,技术第二”的服务理念

分析以往发生医患纠纷中的矛盾所在,大部分不是技术问题,而是对问题的观点认识不同,即医患双方,在同一个问题上没有达成共识,体现在医疗效果上,患者有可能将期望值定位太高,而医者没有将医疗风险在事前解释的尽详尽细,实际结果与预期结果不一,双方反差太大,导致医疗纠纷。因此,在进行临床实践教学活动时,要强调把“沟通第一,技术第二”这个服务理念传给学生。

2.2在临床实践教学中牢固警惕时刻把握言谈分寸,注意留有余地,避免随意承诺

医学是严谨的科学,疾病的发展及转归瞬息万变,并且受医疗技术水平发展局限性的影响,医生向患者交代疗效及预后时更应客观,切忌随便讲“绝对能治好”“没有任何问题”之类的保证。任何情况下说话都要把握分寸,留有余地,避免医患理解误差导致纠纷的发生。

2.3在临床实践教学中时刻谨记加强风险防范意识,扑灭纠纷苗头

当前许多患者错误地把医疗行业定位为服务行业,理所应当地认为支付了医疗费就应该享受优质的服务,得到良好的治疗结局。然而医疗行为受科学发展的客观现状制约,有的疾病尚不能得到有效的根治,有的疾病临床表现千变万化可能短时间内难以明确诊断,有的疾病其诊断、治疗不能达到自己的期望结果,治疗过程费用高感到不满,迁怒于医务人员,医疗纠纷在所难免。像这种有纠纷苗头的情况,一定要加倍耐心、细心、小心,加强风险防范意识。“预防更重要”这句话可能永远都不会错。

2.4在临床实践教学中重点培养参与危重病情交代和知情同意单的签署环节

医生在诊疗活动中,特别是向危重症患者,要详细介绍患者病情、诊断、必要的检查、有创的操作、治疗方式的选择;或者手术前介绍手术必要性、手术方式,还要解释术中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同时还要强调手术风险和各种可能出现的并发症,进行相关知情同意单的签署。这些过程对医生来说是一项严峻的挑战,要求医生具备深厚的理论基础和扎实的专业技能,临床经验丰富,更要求医生具有良好的医患沟通技巧,这不但是临床教师个人能力和人格魅力的展示,而且是一次生动形象的医患沟通技巧教学示范。

2.5在临床实践教学中掌握医患沟通原则,加强沟通技巧训练

医患沟通的主要原则是通过认真的倾听、分析,能够清楚而专业地向患者表达疾患的发病原因、治疗过程及费用和疗效等,能够提出有效的康复及预后的健康教育。在临床实践教学中着力培养学生爱心、耐心、同情心,尊重患者,讲求诚信,努力做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要像对待自己亲人一样对待患者。时刻掌握患者的病情变化、检查回报、治疗情况、医疗费用情况、洞察患者的社会心理状况、留意患者对疾病的认知程度。主动发现医疗活动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风险苗头问题,灵活运用多种方式与患者进行有效沟通,如不同级别的医生轮番上阵与患者沟通;针对同一种(类)疾病可以召集家属,举办健康课堂培训班的形式与家属们沟通,讲解疾病的起因、治疗及预防知识等,发放健康教育资料进行书面沟通,强调沟通的重要性。

2.6在临床实践教学中重视与患者及家属的交流,注意语言和非语言交流艺术的培养

医生对学生进行训练时,要学习掌握职工言行规范,多使用文明礼貌用语,对患者进行安慰和鼓励;注意语音、语调和语速,清晰流畅、条理清楚,偶尔的幽默能增进医患的感情,坚决杜绝伤害话。灵活运用肢体动作等非语言交流如扬眉、撅嘴、挥手、耸肩、点头、摇头等进行沟通,肯定的目光鼓励是医患关系和谐的辅助和补充。

总之,良好的医患沟通是医疗活动顺利进行的保证,医患沟通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是一项系统工程,离不开带教老师孜孜不倦的指导,也需要实习医生坚持不懈的努力,我们希望能够以医患沟通为导向,严格遵守各项制度法规、诊疗规范,提高维权意识,强化医疗纠纷防范意识,不断提高《神经病学》临床实践教学质量,促进神经病学学科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金慧,徐丽.论医学生医患“交往技巧”能力的培养[J].医学与哲学,2012,3(23):65-66.

[2]董静,刘尊,任丽洁,等.“教、学、做合一”课堂教学模式在物理诊断学课程中的实践[J].医学临床研究,2014,31(1):151-153.

[3]刘子兰,师会军.医患纠纷形成的原因分析及防范措施[J].中国病案,2012,13(3):40-41.

[4]罗飞,张泽华,侯天勇.医学实践教学中加强人文教育的意义和方法[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2,5(13):175-176.

[5]张莹,高小雁,杨秋月.综合带教法对提高手术室护理实习生护理技能的作用[J].医学临床研究,2015,32(11):2285-2287.

[6]张丽霞,刘国杰.从手术室实习护士带教谈护理教学改革[J].社区医学杂志,2013,11(20):75-75.

[7]赵晓辉,韩子强.医学生医患沟通能力培养的探讨[J].中国现代医生,2012,50(23):94-95.

[8]洪松.加强医患沟通技巧以建立和谐的医患关系[J].中国医药科学,2012,2(22):183-184.

[9]刘继荣,李艳,李冬梅.以病例引导教学法和内镜引导教学法为主的多措并举教学在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中的应用[J].社区医学杂志,2015,13(13):37-38.

[10]王伟,向鸿梅,郭丽双,等.医学生储备期医患沟通能力培养的应用研究[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3,7(1):40-41.

[11]赵文兴,侯立虹,宋玉芝,等.实习护士临床教学培训中引入目标管理理论的可行性探索[J].社区医学杂志,2014,12(19):22-24.

[12]李正,张琦.多发骨折并发休克74例术前急救体会[J].陕西医学杂志,2012,41(9):1258-1259.

[13]廖生武.弘扬医师职业精神对培育实习医学生医德素养的几点思考[J].中国医药导报,2013,10(11):151-153.

[14]李巧梅,王维梅,石爽.腹部外科手术163例护理体会[J].陕西医学杂志,2013,42(5):635-636.

[15]韦宗发.论应用型本科人才的本质特征与规格定位[J].高教论坛,2012,11(8):3-5.

[16]易良.临床路径式教学法在神经外科急症救治教学中的运用[J].医学临床研究,2015,32(6):1190-11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