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中小企业产业结构调整指导意见范文

中小企业产业结构调整指导意见范文

中小企业产业结构调整指导意见

近年来,我省中小企业迅速发展,已成为全省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重要力量。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和市场竞争的日益加剧,我省中小企业产业结构中长期存在的资源消耗型产业比重大,新兴产业、技术密集型产业成长慢,初加工、粗加工产品多,高科技、高附加值产品少,市场竞争力弱的问题日渐突出,严重制约了中小企业的健康快速发展。为加快中小企业产业结构调整,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高中小企业整体素质和市场竞争力,根据《国务院促进产业结构调整暂行规定》,结合我省实际,提出如下指导意见。

一、产业结构调整的指导思想、总体目标和原则

指导思想:牢固树立和坚持科学发展观,以国家产业政策和市场为导向,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推动科技进步和技术创新,调整优化产业、产品、技术和组织结构,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效益和企业的综合竞争能力,促进我省中小企业上规模、上数量、上水平。

总体目标: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促进

一、

二、三产业健康协调发展。培育壮大主导产业,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整合提升现代服务业,逐步形成优势产业发展强劲、主导产业特色鲜明、重点产业带动力强、产业之间协调发展的格局。通过产业结构调整,实现“七个转变”,即:从传统、粗放的经营模式和管理模式向体制创新、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转变;从初加工、粗加工产品为主的传统制造业向深加工、精加工、高科技、高附加值为主的先进制造业转变;从发展传统商贸业向发展现代服务业转变;从主要依靠省内资源和国内市场向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种资源、两个市场转变;从高耗能、高污染、资源型产业结构向环保型、节约型、循环式产业结构转变;从注重产品数量增长和低成本竞争向注重信用、质量、品牌、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转变;从小规模生产、分散化布局向规模化生产、集群化发展转变。

到2010年,全省中小企业增加值、上缴税金、外贸出口额、固定资产投入年均增长12%、16%、15%、15%,中小企业研发投入占当年销售收入的1.5%,万元生产总值综和能耗降至1.65吨标准煤,万元工业增加值取水量下降到66立方米,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提高到77.5%,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提高到60%以上。

产业结构调整的原则:

——坚持市场调节和政策引导相结合。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加强产业政策引导,实现资源优化配置。

——坚持自主创新提升产业技术水平。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调整产业结构的中心环节,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着力提高原始创新能力、集成创新能力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提升产业层次。

——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实现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和安全发展,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安全有保障、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发展道路,努力推进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

二、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向和重点

鼓励对经济社会发展有重要促进作用,有利于节约资源、技术创新、安全生产、扩大就业、开拓国内外市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和发挥我省比较优势的产业、工艺技术、装备和产品发展。

限制工艺技术落后,不符合行业准入条件和有关规定,不利于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安全生产、资源和能源节约、环境保护,低水平重复建设,生产能力明显过剩的产业、工艺技术、装备及产品的发展。

淘汰不符合有关法律法规规定,严重浪费资源、污染环境、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产品质量低于国家规定或行业规定的最低标准的落后工艺技术、装备及产品。

(一)改造提升优势产业,发展一批竞争力较强的制造业。

积极采用高新技术、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纺织服装、皮革皮毛、机械制造、交通运输制造、木材加工及家具制造、建材、冶金等产业,发挥我省传统产业优势、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提高产业竞争力和市场占有率。

纺织服装、皮革皮毛产业:重点鼓励企业采用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装备,发展高档面(皮、绒)料、新型纤维、功能纺织品、装饰纺织品、产业用纺织品和名牌服装。

机械制造业:重点提高机电一体化水平,发展精密加工设备,数字化智能化和自动控制设备与系统,工程机械、食品机械、新型农机等专用成套设备。

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重点推广节能降耗及综合利用等先进技术,发展精细化工、合成材料、化工原料、中间体深加工、氯产品系列及配套专用材料。

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重点加强与国内外大企业、大集团的合资合作,扩大规模化生产,提高主导车型及产品的竞争实力,培育、发展关键零部件和专用车。

家具制造业:重点搞好产品结构调整,推进专业化分工协作,加强和改进产品设计,提升产品档次,开发研制舒适、个性、安全、环保产品,打造名品、精品,实现生产、销售、运输、仓储和其他配套服务一体化。

建材业:重点发展新型干法水泥、优质浮法玻璃、精品石材、高中档建筑卫生陶瓷、混凝土制品、粉煤灰烧结砖等新型建材,提高建材产品档次和加工深度。

冶金业:要大力发展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和替代进口的钢材品种,推进钢铁产品升级换代,努力提高板材管材和特种钢的比例。大力推广“三干”(即干熄焦,高炉、转炉煤气干式除尘)、“三利用”(即水的重复利用、副产煤气二次能源利用、高〈转〉炉渣处理及利用)、“三治理”(即氮氧化物治理、烟气二氧化硫治理、焦化酚氢废水治理)等节能、综合利用和环保技术,力争实现“负能”炼钢、废水“零排放和废渣全利用。积极开发在高炉和焦炉喷吹(添加)废旧塑料、轮胎颗粒等再生资源利用技术。加快淘汰落后工艺装备。

(二)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壮大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农产品加工业。围绕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加大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改造力度,提高农产品加工业技术装备水平,提高农产品精深加工能力,扩大产业规模,推进农产品加工原料生产基地化、产加销经营一体化和加工制品优质化。

粮食、油料加工业:以小麦、玉米、薯类深加工为重点,开发绿色食品、方便食品、特色食品、医药保健食品以及多样化的精深加工制品;油料加工以大豆、花生、棉籽为主,发展食用油和蛋白制品;围绕畜牧业,大力发展饲料加工业。

肉、蛋、奶加工业:肉类重点发展牛、羊、猪、鸡屠宰及其深加工;禽蛋类重点开发天然、保健、功能性产品,深度开发蛋黄精粉、软磷脂等广泛应用于医药、保健等领域的高附加值产品;奶业重点发展配方奶粉、液态奶、酸奶等奶制品,加快发展干酪、奶油等深加工产品。

蔬菜、干鲜果品加工业:蔬菜加工重点发展有机蔬菜和绿色蔬菜保鲜、储藏及精深加工,发展冻干脱水蔬菜、冷冻菜、保鲜菜;果品加工要注重发展干鲜果品保鲜、储藏及精深加工。

水产加工业:水产品重点发展优质鱼、虾、贝类、海珍品等水产品精深加工和出口产品。

(三)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培育一批科技含量高的新兴产业。充分利用高新技术开发区、民营科技园区等载体,推进一批高新技术产业和新兴产业基地的发展。落实一批重点项目,加快发展信息产业、医药产业、环保产业和生物质能源产业,培育发展一批新兴产业。

信息产业:加快信息产业基地建设,扶植壮大一批骨干企业,加速发展软件和集成电路设计产业,按照规模化、产业化要求,延伸产业链条,搞好专业化分工协作,推动信息产业发展。

医药产业:突出比较优势,坚持特色发展,加快利用先进的提取、分离、制剂和生产控制技术及装备,提升化学药加工深度,开发关键中药工程技术和现代生物制药技术,推进中药现代化,培育发展医药产业。

环保产业:重点发挥现有环保产业优势,引进、吸收、消化先进技术,发展废气粉尘治理、水污染治理、固体废气物治理和环境监测仪器技术与设备,扶持环保骨干企业,扶持城市污水治理、多功能组合式工业污水处理等项目,培育环保产业基地,形成环保设备制造产业。

生物质能源产业:重点开发玉米等粮食作物、非粮农作物、木本油料作物、秸秆及农林废弃物等生物资源,处理好确保粮食安全与发展能源作物的关系,处理好稳定传统能源与积极发展生物质能源的关系,处理好立足市场与政府支持的关系,处理好全面推动与因地制宜的关系,处理好自主发展与对外合作的关系。发展龙头企业,培育生物质能源基地,形成新兴产业。

(四)全面振兴服务业,促进服务业快速发展。坚持市场化、产业化、社会化的方向,以扩大总量、优化结构为重点,加强分类指导,进一步创新、完善服务业发展的体制和机制,提高服务业在整个产业结构中的比重。

发展竞争力较强的大型服务企业集团,发挥服务功能,增加服务品种,提高服务水平,增强就业能力,提升产业素质,提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现代服务业的应用,加快发展金融、保险、物流、信息和法律服务、会计、知识产权、技术、设计、咨询服务等现代服务业,积极发展文化、旅游、社区服务等需求潜力大的产业。

规范和提升商贸、餐饮、住宿等传统服务业,推进连锁经营、特许经营、制、多式联运、电子商务等组织形式和服务方式。

三、产业结构调整的主要措施

(一)实施“一线两厢”战略,调整优化区域产业布局。

“一线”地区要充分发挥区位条件优越、产业基础雄厚、技术创新能力强等优势,围绕高新技术、装备制造、农产品加工业,培育壮大主导产业。重点发展冶金、建材、石化、医药、箱包、纺织服装等产业集群和新型服务业,集中力量建设在全国具有影响的加工制造基地、现代物流基地和农产品加工基地。

“南厢”地区要充分发挥交通、资源和综合实力较强的优势,围绕冶金、建材、化工、食品、纺织服装、机械制造等传统优势产业,高起点建设特色产业园区,发展产业集群,支持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做强做大,带动农业产业化发展。

“北厢”地区要充分发挥土地和能源、资源优势,大力加强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增强区域经济发展的引力和活力。依托能源和资源优势,围绕矿产开采、食品加工、机械加工、纺织服装、精细化工、生态林业,做强做大主导产业规模,大力发展产业集群,带动区域经济发展。

(二)发展产业集群,调整优化产业组织结构。充分发挥比较优势,积极推动生产要素合理流动和配置,引导特色产业集群化发展。集中培育发展一批规划科学、主业突出、特色明显、规模大、链条长、竞争力强的产业集群。到2010年,全省培育年营业收入超100亿元的产业集群15个,年营业收入超50亿元的产业集群50个,年营业收入超10亿元的产业集群200个;全省60%规模以上企业进入全省各类产业集群,产业集群经济总量占全省县域经济总量的55%以上。争取每个县(市、区)培育1个规模较大的产业集群。提高企业规模经济水平和产业集中度,加快特色产业园区建设,引导中小企业到产业园区集中,发展专业化、有特色的工业园区,增强工业园区的集聚效应。加快龙头企业发展,培育壮大百强民营企业、百家成长型民营企业,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主业突出、核心竞争力强的大公司和企业集团,增强企业市场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推动中小企业与大企业专业化协作,延伸产业链条,形成利益共同体,提高产业协作配套水平,促进中小企业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

(三)实施名牌战略,调整优化产品结构。大力实施名牌战略,重点扶持技术含量与附加值高、有市场潜力的名牌产品企业。鼓励名牌产品企业扩大品牌经营规模,促进名牌产品企业多层次、全方位的联合协作,实现资源共享。加大名牌培育和推介力度,促进名牌产品升级晋档,以名牌企业、名牌产品为依托,着力打造区域品牌,提升产业国内外知名度。到2010年,全省民营企业、中小企业培育50个中国名牌产品和驰名商标,1000个省名优产品和著名商标,1000个中小企业名牌产品和质量信得过产品。支持鼓励市场需求旺盛、带动能力强、质量效益好的产品生产,限制生产能力严重过剩、没有市场前景的产品;淘汰技术工艺落后、高能耗物耗、对环境和资源破坏严重、违反国家有关规定的产品。

(四)推进技术创新,调整优化技术结构。以营造创新环境,提高中小企业自主创新、集成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为目标,以建立健全技术创新支持体系为重点,实施“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工程”,调整优化中小企业技术结构。引导中小企业加大技术创新投入,培育创新人才,发展专业技术服务企业,建立企业技术中心,加强技术合作,促进产学研合作,提升信息化水平,走“专、精、特、新”发展道路。鼓励和支持在主导产业、特色产业和产业集群中,建立技术研发中心、产品检测中心、模具中心、产业信息中心、人才培训中心等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努力满足企业的共性技术需求和公共服务需要,实现技术、人才、信息等资源共享。到2010年搭建公共技术服务平台100个,产学研合作平台50个,培育300家技术创新示范企业。

(五)发展循环经济,构建节约型产业结构。坚持开发与节约并重、节约优先的方针,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原则,大力推进节能节水节地节材,加强资源综合利用,全面推行清洁生产,完善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形成低投入、低消耗、低排放和高效率的节约型增长方式。积极开发推广资源节约、替代和循环利用技术和产品,重点推进钢铁、有色、电力、石化、建筑、煤炭、建材、造纸等行业节能降耗技术改造,对消耗高、污染重、危及安全生产、技术落后的工艺和产品实施强制淘汰制度,依法关闭破坏环境和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的企业。调整高耗能、高污染产业规模,降低高耗能、高污染产业比重。

(六)提高开放水平,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加快转变对外贸易增长方式,扩大具有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品牌的商品出口,支持有条件的企业“走出去”,在国际市场竞争中发展壮大,带动我省产业发展。加快中小企业出口产品由初级工业制成品为主,向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深加工制成品转变,培育和扶持一批名牌出口产品。鼓励企业在境外建立资源开发型、技术开发型、贸易型实体以及技术研发机构,带动和扩大省内设备、技术和产品出口。加大对外招商引资力度,多渠道、多形式吸收外商投资,把引进外资和引进技术、引进智力紧密结合起来,提高招商引资水平。积极争取中小企业开拓国际市场资金的支持,引导企业扩大生产规模,拓宽出口渠道,提高出口产品质量。

(七)切实加强领导,确保结构调整收到实效。加快中小企业产业结构调整,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是事关经济发展全局的重要任务。各级中小企业行政管理部门,要充分认识这项工作的重要性、紧迫性和艰巨性,进一步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切实抓紧抓好中小企业产业结构调整工作。要切实加强领导,明确工作目标,摆上重要议程,把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着力点转移到优化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上来。要从实际出发,坚持常抓不懈,为中小企业产业结构提供具体的指导和服务,真正把结构调整目标和任务落实到企业、项目和产品。要认真研究国家和省的产业政策、市场信息和投资导向信息,正确引导产业发展方向,及时发现并协调解决调整中出现的困难和问题,保证中小企业产业结构调整工作顺利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