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行政事业单位发展分析(7篇)范文

行政事业单位发展分析(7篇)范文

时间:2022-08-07 04:47:45

行政事业单位发展分析(7篇)

第一篇:我国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发展进程与方向

摘要:2012年以来,国家对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日益重视,期间颁布多个相关指导文件迅速推动我国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建设。基于国内发展进程,结合国外相关经验教训,浅谈我国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发展趋势。

关键词: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发展进程;趋势

一、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概述

本文所述的行政事业单位即为国内的行政单位与事业单位。单位内部控制,即通过在本单位内所采用的包括规划、调整、约束、评价等一系列措施,以实现经营目标为最高要求,确保单位所有资产安全完整与会计信息的真实可靠,保障经营方针得以贯彻执行的行为总和。

二、我国内部控制的发展进程

(一)内部控制在我国的起步

我国内部控制建设发展远落后于国际发达国家。直至上世纪90年代后期,内部控制规范问题引起了政府有关部门以及沪深两大交易所的重视。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CICPA)颁布《独立审计准则第九号—内部控制和审计风险》(1996)是我国内部控制建设的开端,自此之后我国的内部控制建设迅速发展。相继颁布的一系列法律法规对内控制度在各单位的建立和发展起到了积极地促进作用。《审计机关内部控制测评准则》(2003)的颁布标志着我国内部控制体系开始与国际接轨。

(二)企业内部控制在我国的发展进程

2008年,我国五部委共同颁布《内部控制基本规范》,要求上市公司建立和完善其内控建设。这标志着内部控制不再仅仅是财务会计部门的事情,而是整个企业需要去关注与重视的事情。2010年,《企业内部控制配套指引》出台,对我国企业建立健全内部控制规范有良好的指导作用。该配套指引的出台表明企业内控规范体系在我国已基本建成。而反观行政事业单位,两者在资金来源、会计核算、风险识别、管理模式等方面都有较大差异,因此行政事业单位不能简单套用适用于企业的内部控制规范体系,需要学者的进一步研究。

(三)行政事业内部控制在我国的发展进程

2012年,财政部颁布《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该规范初步建立了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的基本框架,对其有效实施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然而行政事业单位对于建立健全内部控制规范的主观能动性普遍较低,因此我国相关专家学者做了很多的努力与尝试,希望通过建立一套科学的内部控制评价机制成为了来调动内部人员的积极性。直至2016年,财政部颁布当年第11号文件《关于开展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基础性评价工作的通知》将相应的要求具体化,以提高相关人员的参与度与积极性。近年来在国家政策的引导下,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研究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问题,不断完善理论基础,积极探索评价方法,以期更好地满足实践要求。

三、美国政府内部控制的发展进程

广义上的政府包括了行政事业单位,由于体制关系,国内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对应的即为国外政府内部控制。政府内部控制最早在美国受到关注,当今已发展得相对健全、完善。18世纪80年代以来,美国先后出台了相关的法律、法规及各类规范性文件,其发展进程大致经历了内部会计控制阶段,内部会计控制向管理控制发展的阶段以及内部控制框架阶段。21世纪以后,美国政府内部控制体系趋于完善,研究成果日渐丰富。美国审计总署再次修订《联邦政府内部控制准则》(2014),在内部控制的定义、适用范围以及报告目标等都做了进一步的深化完善。美国政府内部控制的建立健全是循序渐进并逐步发展的一个过程,制度环境与经济环境都至关重要。国家出台的法律法规推进了政府的内部控制建设,内部控制环境和内容的不断变化,反过来促使法律法规的不断修正,产生良性循环,逐步完善。我国的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发展起步较晚,因此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借鉴国外的模式,但由于国情差异,不可以生搬硬套,需要结合国内现状进行研究。

四、我国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发展趋势

通过对以上国内外行政事业单位与政府内部控制发展进程的比较,显然我国的内部控制研究远远落后于国外发达国家,但其发展迅猛。美国用了将近一个世纪来建立内部控制框架,而国内从内部控制的提出到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框架的建立也只用了不到20年的时间。我国内部控制发展速度如此之快的同时,也会带来许多问题,需要不断地研究与修正。

(一)更注重内部控制实施与发展的环境因素

近年来我国颁布的多个相关文件,为确保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实施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与此同时明确政府内部控制规范的制定主体与单位内部责任主体,建立监督评价机制以促进内部控制制度持续完善,朝着“内部控制标准化”迈进。2016年12月3日,中国会计学会内部控制专业委员会2016年学术年会对我国内部控制建设提出了总的方向指导,并对不同性质单位的内部控制建设分别进行了细化讨论。会议全面覆盖了内控原理、企事业单位内控、内控评价,国际前沿及结合国外相关经验等多个方面,全面把握了中国内控发展现状与趋势。

(二)更体现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重要性

每一个实施单位都应明确其内部控制的重要性。大多单位都有一个内部控制的归口误区,即认为内部控制只是会计部门或者审计方面的事情。但是,内部控制的层面是靠高于会计部门的,应该作为单独的部门出去独立的实现其职能。近年来,我国财政部发表了多个规范文件,还是从财务角度来强调这个事情,在接下来的时间里,内部控制规范主体势必会上升到国家层面。

(三)要求行政事业单位更强的主观能动性

“以评促建”是政府引导行政事业单位建立健全内部控制规范的一个重要举措,其首要进行的就是行政事业单位的自评。这要求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相关人员具有更强的主观能动性,强化内部控制意识,提高内部控制相关专业知识。行政事业单位应从被动接受执行内部控制转化为主动执行,做到主动进行自我约束与监督,继而主动评价改进内部控制规范。

(四)内控理论与实务联系更加紧密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是结合了内部控制理论与实务的科学的完整的可操作的一个制度体系。中国会计学会2016年学术年会中,来自高校、企业、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师事务所等各个领域的众多专家学者和一线工作人员一同进行探讨。从理论联系到实际,把实务中遇到的问题分类探讨,为理论的构建提供不可或缺的动力。比如,在2016年底以前的行政事业单位自评实施过程中,就出现了自评要求过宽的问题,导致了内部控制的缺陷无法被识别。而如果内部控制评价由第三方进行,势必也会存在第三方对评价单位具体情况了解不到位的问题。

(五)更加注重内部控制的优化

内部控制意味着成本的投入,只有当内部控制实施的收益大于其投入成本的时候,我们才认为内部控制是有效的。如何通过内部控制资源分配,用同样的资源达到最大的利益,是更高的难题。现今我国的内部控制存在着“流程过于复杂,步骤过多,控制点过多,关键控制点过多”的问题。解决该问题的关键就是对其进行优化,判断出控制点的重要级别,选择主次进行改进。

五、结论

目前,我国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建设发展趋势良好,阶段成果也有所体现。但无论从业务层面还是单位层面来看,都是有所欠缺的。因此,立足于现状,结合国外相关经验把握国内发展趋势,从理论和实践上共同完善我国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

财参考文献:

[1]刘永泽,唐大鹏.关于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几个问题[J].会计研究,2013,01:57-62+96.

[2]田祥宇,王鹏,唐大鹏.我国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特征研究[J].会计研究,2013,09:29-35+96.

[3]白雪迪,张庆龙.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几个问题的探讨[J].财务与会计,2013,07:56-58.

[4]唐大鹏,吉津海,支博.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评价:模式选择与指标构建[J].会计研究,2015,01:68-75+97.

作者:蒋燕 单位:嘉兴经济技术开发区(国际商务区)财政支付(核算)中心)

第二篇:新常态下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问题及策略

摘要:行政事业单位的国有资产是政府提供优质公共服务的核心载体,完善行政事业单位的资产管理是确保行政事业单位充分发挥职能的关键保障。经济新常态背景下,行政事业单位作为协调我国经济结构转型、增速换挡、驱动转换的重要杠杆,对其资产管理的合规性、科学性、严肃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文章重点对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存在的普遍性问题进行剖析,继而从制度、人才、技术三个层面提出完善我国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的对策。

关键词:新常态;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制度建设;人才培育

一、引言

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作为我国国有资产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推进财税体制改革、优化公共服务供给、完善公共资产管理的必要举措。由于行政事业单位的机关属性,我国行政事业单位在资产管理层面存在不少问题,譬如资产管理重视现金资产管理而忽略固定资产的管理,强调资产的购置而弱化购入资产的使用管理等。这些资产管理层面存在的问题直接致使我国行政事业单位资产无法得到有效配置,最终不仅造成了国有资产的流失,而且还不能有效履行其提供优质公共服务的正常职能,对我国公共财政体制改革造成极大的负面影响。总的来说,在经济新常态背景下,我国强化行政事业单位的资产管理是全面适应公共财政体制深化改革的内在需要,是有效协调我国经济结构转型、增速换挡、驱动转换的关键举措,由此研究新常态背景下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的问题及对策不仅具有较大的理论价值,而且也具有较强的实践意义。

二、新常态背景下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的问题

由于资产管理理论相对滞后、缺乏科学规划、缺少有效监督等问题的存在,导致我国行政事业单位的国有资产使用率低、浪费严重,难以真正实现国有资产的有效配置。

1.资产管理理念相对滞后,国有资产使用率普遍较低

随着改革开放的持续深化和现代公司管理体制的初步构建,我国企业在资产管理方面走在市场前沿,其资产管理理念远超行政事业单位,这是由于单位组织结构与基本属性而决定的。我国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理念的相对滞后,必然造成我国行政事业单位的国有资产使用率偏低,其传导路径有两个层面。第一个层面,内部不良风气造成资产使用率低。由于行政事业单位的资产管理观念滞后,其在资产管理的制度建设、执行情况、管理积极性等方面都存在不足,从而在单位内部衍生出重钱轻物、重购轻管、攀比浪费等资产管理怪象。例如部分行政事业单位购置健身器材但却长期搁置,既不使用也不处理,使其一直处于闲置状态,又如部分单位购置乘用车而不列入固定资产,形成账外资产,更有甚者存在资产档案管理混乱,国有资产存量记录不实等情况。第二个层面,在市场经济环境下,行政事业单位与外部企业在业务对接上由于不重视资产管理从而造成国有资产流失,例如对于车辆、打印机、电脑等资产处理的随意性较大,从而使得行政事业单位在与企业打交道的过程中经常吃亏,在这一过程中是极其容易出现权力腐败的。

2.资产管理缺乏科学规划,国有资产难实现

优化配置规划是基于对未来的综合考量与利弊权衡而做出的科学计划,是实现资源优化配置的前提与基础,这对于资产管理来说尤为重要。目前,我国行政事业单位的资产管理普遍缺乏科学规划,部分落后地区的行政事业单位甚至都没有形成常态化的资产管理制度,全靠行政事业单位的临时需要与主管单位或领导的主观认识来进行钱财物的申请、购置、使用,资产管理的随意性较强,这无疑给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的优化配置带来障碍。缺乏国有资产购置预算控制体系是当前我国行政事业单位的普遍性问题,其危害异常明显。首先,从宏观上来说,缺乏有效的预算体系与规划,那么行政事业单位总是具有非常强的积极性为争取更多的资源而进行预算作假(虚报),无论其是否真的需要这些资源,导致在整体层面,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的宏观配置难以实现有效化。其次,从中观上来说,由于缺乏预算环境的有效限制,行政事业单位的资产扩张快,从而为其疏于管理埋下诱因,正所谓不缺钱花就不愁没事做,预算的约束作用完全消失。再者,从微观上来说,由于缺乏预算控制,那么行政事业单位在本单位的钱财物分配方面也不清晰明了,缺乏资源投入的重点方向,从而浪费了有限的资源,例如许多行政事业单位已经给员工配备了台式电脑,但是由于员工个人需要,又申请购置笔记本,这就是典型的浪费现象。而且在缺乏有效预算控制的情况下,行政事业单位对资产的使用更为随意,最终导致浪费,难以实现资产利用与配置效用的最大化。

3.资产管理缺乏有效监督,国有资产隐性浪费现象多

在国有属性下,缺乏有效监督的单位或个人都可能存在懈怠或消极的主观动机,更有甚者可能会利用监督的缺位而去谋私利,最终造成国有资产的流失。首先,行政事业单位对资产收益管理监督不重视,造成该收入难以纳入到预算中。例如一些医疗研究单位打着更新换代产品的旗号,将一些非常先进的技术设备低价转让给市场某些企业,这无疑存在极大的利益输送嫌疑,造成国有资产的流失。其次,行政事业单位很少建立对资产管理的考核体系,没有对财务人员或者管理人员进行资产管理的专项考核,这无疑降低了员工进行资产管理与监督的积极性,从而使得许多不法分子有漏洞可钻。再者,由于许多行政事业单位都处于科技发展的前沿领域,如气象、医疗、环保等,由于这些领域科学技术的快速更新,所以对于新购入的大型重点设备、产品、技术,必须要通过极其严格的审核监督,才能真正避免科技转型换代造成的损失。

三、新常态背景下完善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的对策

基于我国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存在的问题,结合我国经济新常态对行政事业单位发展的影响因素,本文从制度、人才、技术三个层面提出完善我国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的对策,以期实现我国行政事业资产管理的科学化。

1.完善资产管理的制度建设,资产管理预算、考核、监督机制三管齐下

如前所述,预算、监督、考核等制度的缺失是我国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的普遍性弊端,在经济新常态背景下我国行政事业单位必须完善资产管理的制度建设,具体来说应该从资产管理预算、考核、监督等三个方面入手,力争做到三管齐下。第一,强化资产购置的预算机制,做到有规划、有重点的资产管理配置,强化资产管理的科学性、严肃性、可操性,避免国有资产的浪费与流失。第二,行政事业单位要针对相关人员制定资产管理绩效考核体系,强化其科学管理国有资产的动力,充分发挥财务人员的主观能动性,从而在主动管理与执行层面改善制度的执行与落实情况。第三,要加强对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的监督,尤其是对于资产收益管理的监督,必须全面、科学、严谨,要杜绝隐形的国有资产流失,在持续提供优质公共服务的同时,力争实现我国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

2.加强资产管理的人才培育,资产管理意识、规划、执行等层面

多方强化意识滞后、规划薄弱、执行虚化等问题折射出来的是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的人才队伍不够强大,具体表现在人员素质、人员配备、人员组合三个层面。在以人为本的知识经济时代,人才无疑是执行一切战略的重中之重,由此必须加强资产管理的人才培育,以期实现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意识、规划、执行等层面的多方强化。对于行政事业单位来说,优秀的资产管理团队需要具备三个标准:首先,对人员素质有一个常态化的考评,具体包括专业业务能力的考评、职业道德素质的考评、政治素养的考评,要确保行政事业单位从事资产管理的人员在专业素质上突出、在职业道德上过硬、在政治素养上可靠,唯有如此才能实现国有资产不流失;其次,对于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人员团队的构建,既要有完善的培训体系,又必须建立淘汰机制,从而实现个人综合素质的强化,也配合前文所提到的资产管理绩效考核,从而真正实现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的闭路循环;最后,对于违法、违规、违纪的资产管理人员,必须建立责任追究制度,严肃资产管理纪律。

3.加快资产管理的技术更新,资产管理真实、精准、科学等效果

全面凸显在信息化时代,如何在确保信息真实、便捷、准确的前提下实现管理成本的降低是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的必然追求。由此未来行政事业单位的资产管理必须加快技术更新,实现资产管理真实、精准、科学等效果的全面凸显。从一些发达地区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的经验来看,建立信息化的资产管理系统是目前加快行政事业资产管理技术更新的有效路径与手段,其好处在于:一方面,确保资产核算与管理信息的及时性、便捷性、真实性、精准性,也就是说在提高资产管理效率的同时还提升资产管理信息的可靠性,更为重要的是该系统的建立还能有效提升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的透明度与公开性,从而强化资产管理的监督效果;另一方面,全面降低行政事业单位在资产管理方面的人力成本,降低了因人为因素造成的统计失误、无意出错等情况的发生,全面强化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工作的有效性与可靠性。

四、结语

总而言之,行政事业单位的国有资产是政府提供优质公共服务的核心载体,完善行政事业单位的资产管理是确保行政事业单位充分发挥职能作用的关键保障,这对我国经济的高效、稳健、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意义。当前,由于资产管理理论相对滞后、缺乏科学规划、缺少有效监督等问题的存在,导致我国行政事业单位的国有资产使用率低、浪费严重,难以真正实现国有资产的有效配置。因此,我国各行政事业单位应该完善资产管理的制度建设,资产管理预算、考核、监督机制三管齐下;加强资产管理的人才培育,资产管理意识、规划、执行等层面多方强化;加快资产管理的技术更新,资产管理真实、精准、科学等效果全面凸显,从而全面提升行政事业单位的资产管理水平。

参考文献

[1].唐晓玉.我国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研究.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2013.

[2].吕晓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有资产监管理论的形成与发展.武汉大学,2012.

[3].王艳秀.浅谈如何完善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财会学习,2016(18).

[4].张水法.论科学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事业财会,2004(06).

[5].王源远.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体制改革的现实意义及思路探讨.财会学习,2016(20).

作者:靳姗姗 单位: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传染病预防控制所

第三篇: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建设分析

自财政部推行内部控制制度建设以来,行政事业单位在现行管理制度的基础上,根据《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以下简称《内部控制规范》)的具体要求,完成了单位内部控制制度体系的架构。然而目前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尚处于初建阶段,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仍存在内部控制制度执行不力、业务流程改造滞后、内部控制风险评估不全面、内部控制信息系统不完备、监督评价机制不健全等缺陷。距离内部控制目标的实现还有很大的差距。本文着重探索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建设的难点及改进策略。

一、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现状分析

(一)内部控制制度执行不力行政事业单位不以营利为目的,而应着力于有限的财政资源的合理配置,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提升行政管理能力,优化公共服务品质。虽然目前大多数行政事业单位在既有的制度基础上依据《内部控制规范》和《操作指引》的要求,编制完成了单位的内部控制制度,但制度流于形式,对风险的评估控制、业务流程的再造、不相容岗位的设置,均未能真正触发组织的底层变革。内部控制制度不是静态的工作口号,而应该是动态的管理模式,应该在执行过程中随着内、外部环境的变化和业务形式的变动不断修正、调整,以期日益完善。如果内部控制制度不能落实于组织运行的各个环节,就会流于形式。行政事业单位应加大内部控制制度的执行力度,在执行过程中才能发现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促进单位内部控制目标的实现。

(二)业务流程改造滞后

行政事业单位的政府职能和公共服务属性决定了其内部控制有别于企业单位的“企业价值最大化”追求,其内部控制目标、原则、要素均紧紧围绕风险防控展开。行政事业单位既有的管理模式和组织架构以行政层级化管理为主,而其业务开展以行政命令为导向,往往陷于僵化、低效的泥沼。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的施行,将权力关进了制度笼子中,有人担心是否会同时束缚了组织的活力和效率。通过对业务流程的梳理,确立风险环节,明确职责划分,将制衡机制嵌入到业务流程的各个环节以完成流程再造,是提高业务管理水平和行政效率的有效途径。然而改变既有的管理模式和业务流程可能涉及跨层级、跨部门的合作协调,势必遇到阻力和困难,也是行政事业单位现阶段业务流程改造相对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显得滞后的原因。

(三)内部控制风险评估不全面

按《内部控制规范》要求,行政事业单位的风险评估分为单位层面和业务层面分别进行,依照目标设定、风险识别、风险分析和风险应对等步骤,对单位运行过程中可能发生的风险和可能造成的后果进行量化测评。由于行政事业单位管理模式具有很强的政策性,经济业务的专业性、公益性突出,相关政策法规、经济环境和社会环境变迁迅速,这就要求风险评估人员既能熟悉政策法规,又对经济业务的流程、特点和关键环节相当了解。而目前行政事业单位的风险评估工作,仍以业务层面的风险评估为主,主要集中在预算、收支、资产管理方面,仍以内部审计人员和财务人员为主,风险评估的全面性、独立性、专业性都有所欠缺。

(四)内部控制信息系统不完备

《内部控制规范》要求,行政事业单位建立内部控制管理信息系统,其功能应覆盖单位的主要业务控制及流程管理。从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现状看,预算管理业务主要使用财政业务信息处理平台,收支业务主要使用非税收入管理信息系统和财务软件,政府采购业务使用财政政府采购平台,资产管理业务使用专业公司开发的资产管理信息平台和其他资产管理软件,建设项目和合同管理则很少有独立软件系统。上述系统功能模块相互独立,无法实现数据共享、信息互传,成为各自为政的信息孤岛,且其设计不是以单位内部控制目标为导向的,即无法满足单位内部控制管理的需求,又无法实现信息公开和内部监督职能,降低了内部控制效率。

(五)监督评价机制不健全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设置了单位自评价、内部监督、外部监督三层监督机制。目前大多数单位都完成了内部控制自评价和年度内部控制报告的编制,然而内部控制评价指标弹性较大,受单位评价部门主观因素影响较大,在现行的制度体系下,很难客观完整地评价单位的内部控制状况。内部监督主要由单位的内部审计部门牵头负责,然而目前有相当部分的行政事业单位没有独立的内部审计部门和专职的内部审计人员,有的内部审计人员兼职于财务部门或行政管理部门,其专业业务能力和独立性都不容乐观,内部监督成效有待商榷。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建设还在初建阶段,外部监督机制尚不完善,外部审计机构,如会计师事务所仍以财务审计、经济责任审计业务为主,只是在实施外部审计的过程中兼顾单位的内部控制制度建立情况,未能提供独立专业的内部控制审计服务。

二、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建设改进策略

(一)成立内部控制组织,落实内部控制工作制度

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制度,侧重于防范舞弊和预防腐败,着重于提高公共服务的效率和效果。内部控制制度体系的设计应“横管到边,纵管到底”,要求将制衡机制嵌入到单位行政运行和经济活动的各个环节,防患于未然,将风险控制在可承受的范围内。内部控制制度的建设决不是单位行政管理部门或财务部门能独立设计完成的,需要单位内部所有部门形成合力,整合单位内部所有资源,从组织架构到业务流程重新梳理再造,才能在实践中逐步完善。所以,强有力的领导是内部控制制度实施的关键,而单位负责人是内部控制的第一责任人,对单位内部控制建设责无旁贷。单位应成立内部控制领导小组,由单位党政领导“一把手”亲自挂帅,组织单位行政管理、财务管理、资产管理、业务管理、纪检监督等部门共同参与,制订单位内部控制工作实施方案,建立单位内部控制制度体系,贯彻落实内部控制操作指引中的具体措施,切实提高单位的行政管理能力和风险防控水平。

(二)采购外部咨询服务,出具风险评估报告

内部控制风险就是影响内部控制目标实现的不利因素。内部控制风险评估是确定内部控制风险点,从而确定风险应对策略的前提条件。目前行政事业单位在内部控制制度建设过程中风险评估的全面性、独立性、专业性都不尽如人意。行政事业单位要引入独立第三方专业机构,对单位的整体运营状况出具风险评估报告。随着近年来政府体制改革的深入,政府信息公开已覆盖到非涉密行政事业单位的预、决算公开,并将继续扩大信息公开的范围和深度;政府采购服务项目也涵盖了审计服务,借鉴企业直接购买外部专业咨询管理机构服务,出具风险评估报告,提供内部控制管理建议的条件已趋于成熟。

(三)建立涵盖业务环节的内部控制信息系统

大部分行政事业单位没有统一的内部控制管理信息系统,各个功能模块的信息数据无法互传共享,是现行内部控制体系中的薄弱环节。然而,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建设工作仍在初建阶段,尚无已通过运行测试的成熟的,适合行政事业单位使用的内部控制管理信息系统。行政事业单位即无法像企业那样,直接采购成套内部控制管理信息系统使用,又受制度和经费条件制约,无力独立设计开发涵盖单位所有业务环节的内部控制管理信息系统。只能寄希望于财政主管部门整合财政资源,借鉴财政信息平台开发的模式,设计开发适合现阶段行政事业单位使用的内部控制管理信息系统,推动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建设和信息化建设的发展。

(四)配备专业监察人员,完善监督考核机制

内部审计和内部监督是内部控制制度有效运行的保障措施,是权力运行的制约机制,是实现防范舞弊和预防腐败的内部控制目标的重要举措。目前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监督机制尚不完善,人员配置不足,独立性和专业胜任能力不强。当前应在组织架构调整的基础上,尽可能配备专职的内部审计和监察人员,并对相关人员进行内部控制、政策法规、业务流程、财务管理、审计知识的全方位培训,使其具备专业胜任能力并在形式上和实质上达到独立性的要求,为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建设提供保障。

三、结语

随着政府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化,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建设工作也在逐步推进、完善过程中。当前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建设还在初建阶段,遇到些困难和阻力在所难免。只要单位领导高度重视、各部门通力配合、内部控制目标明确、风险防控措施有效,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建设必然日趋完善,行政管理能力必然不断提升。

作者:李华 单位:上海市杨浦区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财务管理中心

第四篇: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探究

摘要: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是我国非常重视,并在不断加强管理的重要工作。本文从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的主要原则出发,分析了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的改进措施。

关键词: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

资产是行政事业单位得以正常运转的基础保障,作为以国家财政资金为主要资金来源的行政事业单位,无论是其管理的公共基础设施,还是支持其运转的办公设备与用品,均是国家国有资产的组成部分。在对国有资产的管理方面,国家正在逐步加强规范与管理,专门下发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报告管理制度,摸清行政事业单位资产存量与变化情况,意义非常重大。行政事业单位应认识到在资产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按照国家规定,结合实际情况,加以整改完善,不断夯实国家管理基础,提升行政事业单位管理层次。

一、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的主要原则

(一)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相结合

伴随我国新预算法的修订与实施,财政预算的涵盖范围基本包括了行政事业单位的所有财政收入与支出项目。行政事业单位资产归结到底来源于财政拨款,如市政道路、公共绿化、单位办公场所均是如此,这些资产所对应的财政资金支出均在财政预算的范围之内。同时,资产形成之后的各项后续支出同样需要财政预算支撑,如海上公共航道建设后的清淤支出等,都是政府财政支出的重要项目之一。基于此,对于行政事业单位的资产管理,应与政府预算管理相结合,相辅相成,发挥良好作用。

(二)资产管理与财务管理相结合

财政预算是行政事业单位资产来源与后续支出的起点,可以说是事前控制。在资产购置与建设到位后,在资产的支撑保障作用下,行政单位将代表国家行使公权力,事业单位将为社会提供公共服务。如税务机关应用国家提供的办公场所为企业与市民提供纳税服务与管理,形成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又如行政事业单位的资产采购、领用、出租、处置等管理环节,均需要政府财政部门与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部门进行财务处理。因此,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应与财务管理相结合,将财务管理流程镶嵌入资产管理各流程。

(三)实物管理与价值管理相结合

实物管理与价值管理是各类组织在经营管理中均涉及的管理理念,旨在将实物管理真正纳入组织的管理中去,使其有序规范,而检验其管理有效性的基础正是实物管理与价值管理的比对与稽核。如今年年初国家出台的行政事业单位资产报告制度,就是在指导各级各类各个行政事业单位对资产的实物与价值进行比对管理,将二者结合到一起,以发现问题,指导行政事业单位进行有序的资产管理。因此,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的保障措施即是将其实物管理与价值管理结合到一起,将实物管理真正贯穿至单位的各项管理活动中去。

二、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的主要问题

(一)资产管理组织机制与管理架构需进一步明晰

政府对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职责划分不明确,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涉及政府资产主管部门、政府财政部门、各行政事业单位等,在各相关部门的管理职责划分方面存在交叉与缺位的现象。如行政事业单位在申请添置资产的过程中,对于该资产购置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往往只是依托行政事业单位提出报告,而对于资产配置真实需求往往缺少部门参与认定。又如在资产的使用方面,行政事业单位的资产使用权限,可以进行哪些方面处理,并不明确,使得资产的使用管理不到位。

(二)资产管理与财务管理结合需进一步提升资产管理与财务管理的结合

往往体现在资产管理的内部控制建设方面。资产从有到无涉及资产预算申报、资产采购、资产领用、资产使用、资产处置等若干环节,在资产的管理中,由于资产管理与财务管理结合不到位,往往出现资产处置了,而财务还不知道,内部控制与牵制荡然无存,资产管理的信息不对称现象明显。同时,资产管理的信息化程度不高,资产散落在各个行政事业单位之中,而管理停留于纸面记录,管理水平难以提升。

(三)资产管理监督与完善机制需进一步健全资产管理

在行政事业单位的管理中非常重要,建立全周期管理是必然选择,但在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过程中,往往缺少监督评价,习惯于资产没有了,就申请购买,买来了就用,用完了就丢,一方面资产使用寿命较短,另一方面容易造成资产流失与浪费。因此,监督与评价的缺失是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需要持续加强和改进的。同时,在资产的管理中,缺少管理部门对资产管理的现状与问题进行综合考量和改进,缺乏完善机制,使得资产管理效率较低。

三、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的改进措施

(一)建立健全管理架构与组织机制

一是明确政府财政部门、政府资产主管部门、各行政事业单位在资产管理中的职责分工,建立资产购置的集体决策程序,确保重大资产购置建设论证充分。二是在国家年度资产报告的基础上,建立资产情况细化报告制度,在国家按年报送的基础上,建立半年或季度报送制度,加强资产的过程管理。三是建立沟通协调机制,对资产管理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或发现的重大问题,及时讨论解决,并举一反三,不断提升资产管理水平。

(二)加强资产管理内部控制体系

建设一是梳理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流程,对流程中的风险点与关键控制点逐一分析,细分风险等级。二是根据成本效益原则,建立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风险控制活动,并进行宣贯执行。三是在资产管理过程控制中,加强沟通机制建设与实施,加强信息化系统建设,及时发现资产管理问题,并提高资产管理效率。

(三)加强资产管理监督评价体系

建设一是建立行政事业单位内部资产管理评价机制,定期对资产进行清查,并与财务进行核对,确保实物与账簿相符。二是建立各级政府资产评价管理指标体系,对资产管理逐步细化量化,将定性与定量有机结合。三是对于监督评价中发现的问题,要及时与所涉单位进行沟通,并制定整改措施,督促落实,不断提升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质量与效率。

作者:庄慧芳 单位:山东省平邑县卞桥镇财经服务中心

第五篇:浅谈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措施

摘要:行政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是单位发展的物质保障。本文针对目前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存在的问题,进行具体分析并提出加强固定资产管理的建议,以提高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的利用效率。

关键词: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问题;对策

现阶段各级行政事业单位的资产管理仍存在着管理不规范、管理质量不高、资源利用不合理等问题,无法保障行政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得到合理的利用。因此加强固定资产的管理,提高利用效率在现阶段尤为重要,也对构建节约型的政府形象以及维护国家财产安全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存在的问题

1.固定资产管理意识薄弱

行政事业单位领导层普遍没有意识到资产管理的重要性,没有对采购的固定资产进行成本估算,也不注重对资产运用效果的评估。对固定资产只看重资产的购入,却不重视资产的管理,没有计划地进行采购,容易造成资产采购的盲目性,采购一些单位并不是很需要的东西,并且由于对管理的不重视,管理机制与核算跟不上,容易导致多次购置已有的资产,降低了资产的利用率,没有充分运用资产调剂、资源共享等资产管理方式,造成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的严重浪费。

2.资源配置缺乏合理性,管理机制不完善

合理的资源配置才能促进行政事业单位工作的顺利开展,并且要使资源得到合理利用,避免资源浪费。国家投入以及资产占用上的免费性能够充分保障事业单位开展工作,但因此也往往会忽视资产使用效益的最大化,在资产配置上没有统一标准,没有形成相应的管理机制,导致资产的闲置。在固定资产现行的管理体制中,存在着资产使用过程不透明,使用不规范的情况,造成资产使用效率低下。有的行政事业单位对已有的资产管理制度执行不彻底,造成资源的严重浪费。有的行政事业单位对资产的运用没有进行有效的内部监督和约束。对单位的固定资产没有进行有效的核算,在单位资产出借方面容易造成资产流失,长期存在资产核算的漏洞导致资产总量与实际资产不相符。

3.固定资产的财务核算不科学

行政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在使用的过程中肯定会造成一定的磨损,而且由于资产管理人员在管理上不注重对资产的保管与维护,造成资产损失。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固定资产的价值也会随着市场价格的变化而改变。而在现行的资产管理体制中,对固定资产的耗损和因市场价格变化引起的固定资产价值变化没有相应的核算机制进行核算,在资产核算时不计折旧,对资产价值变动没有进行相应的资产减值或增加的测算,使行政事业单位的资产总量与实际情况出现较大的误差,账面价值与实际价值不符,影响固定资产的合理配置和应用。

4.资产管理缺乏绩效考评制度,不重视员工培训

在资产管理上没有科学有效的考评制度,导致资产管理责任人在资产管理上的不重视和懈怠。没有科学有效的考评机制,资产管理人员的能力不能充分发挥,能力和素质无法得到有效提高。资产管理人员的责任心不强,在管理上容易造成混乱或者资产滥用的问题。资产管理人员业务能力和素质不高,没有对资产进行科学管理和规划的能力,使资产不能得到有效的利用,不注重固定资产的维护与保管,加快了资产设备的折旧,导致一些固定资产非正常使用性损坏,造成资源损失。不注重对资产管理人员的技能和素质培训,在信息时代,在知识和能力储备上没有及时更新,对资产的管理理念认识不深,专业知识不够,资产管理队伍的人才素质长期得不到提高,也无法提高资产管理的质量。

二、行政事业单位加强固定资产管理的对策

1.革新观念,强化固定资产的管理意识

要提高对固定资产的认识,树立固定资产管理系统观,不能只考虑资产的采购而不重视资产管理。虽然国家财政对行政事业单位进行拨款,但是各行政事业单位也要合理运用国家资产,维护国家财产安全,使资产的使用效益能够最大化。单位的领导人要加强资产管理的责任意识,实行管理责任的分级制,明确各责任人的管理职责和管理范围,定期考查各责任人的职责履行情况,从责任认识上加强固定资产的管理意识,充分认识到加强资产管理的重要性。资产管理不仅对各行政事业单位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更有维护国家资产安全,避免资产浪费的作用,加强领导层对资产管理的认识,确保资产管理机制能够落到实处。

2.建立合理的资产配置标准,完善管理机制

建立合理的资产配置标准,就要使单位资产采购预算更加合理和科学,在资产采购之前制定科学合理的规划,能够将采购的资产用到实处,避免采购资源的浪费。完善行政事业单位的资产流动机制,对固定资产进行详细的核算,避免资产在出借等流动过程中流失,避免资产总量与实际资产不相符的问题。从思想上要认识到合理配置资源的重要性,使资产的使用效益能够最大化,实现资产优化,避免资产闲置。资产的合理配置需要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各部门之间相互配合,制定统一的资产配置标准,进行合理核算,完善资产配置。在单位内部建立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制定科学合理的资产配置方案,控制采购的成本。加强资产运用过程中的监督和约束,在资产采购、管理和核算方面坚持职务分离原则,在内部管理、采购和核算方面形成有效的监督和制约。建立透明、规范、高效率的管理体系,使资产管理和运用更加透明化、规范化,提高资产运用和管理的效率。

3.加强对固定资产的科学核算

加强对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的核算,对固定资产损耗和因市场价格变动引起的价值变动进行科学的核算,对资产耗损要计提折旧,因市场变动引起的价值变动也要有相应的核算机制,进行核算和评估,减少行政事业单位资产账面总量和实际的误差,促进资产的合理配置和应用。利用信息技术,确保资产核算和测算评估的准确性,减少人为操作中产生的误差影响固定资产的核算结果,为固定资产的配置和应用提供基础的保障。

4.加强人员业务培训,建立高水平的管理队伍

加强人员业务培训要从思想上提高行政事业单位会计从业人员对固定资产管理的认识,强化资产管理人员的法制观念和责任意识。会计从业人员要意识到资产管理的重要性,对资产管理从思想上重视起来,避免对资产管理工作的懈怠。行政事业单位要建立有效的绩效考核机制,加强对资产管理人员的监督和约束,并且加强其责任意识。行政事业单位要加强对资产管理人员在专业知识和业务素质上的培训,通过专业知识和业务知识的培训提高从业人员对资产的科学管理和合理运用,避免固定资产在使用上的浪费。提高固定资产的维护和保管能力,避免资产的非正常性损坏,减少资产损失。注重资产管理人员的后续教育,实时更新会计知识,了解最新的资产管理理念,明确会计法规和制度,熟练操作相应的办公软件,加强对资产管理信息化的应用。加强资产管理从业人员的核算能力,加快核算向管理方向的职能转变。加强对资产管理队伍建设的重视,建立高水平的管理队伍,提升管理团队的整体素质。

参考文献

[1].张艳玲.论行政事业单位如何加强固定资产管理.财会学习,2016(17).

作者:梁志贤 单位:黑龙江省讷河监狱

第六篇:浅谈行政事业单位如何加强内部控制建设

摘要:近年来,我国行政事业单位的体制改革在各地方正在如火如荼的进行,伴随着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很多单位在内部控制上暴露出诸多问题。国家为了加强行政单位的内部控制制订下发了一系列的规章制度,以帮助行政单位加强内部控制建设,优化资源配置。本文通过行政事业单位如何加强内部控制建设进行讨论,总结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切实可行的完善措施,促进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建设顺利进行。

关键词: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存在问题;有效措施

内部控制建设是单位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指单位所有成员共同参与、共同实施的,以保证各项经济工作的效率为前提,规避事业单位的管理风险,严格贯彻和落实各项国家法律法规政策,有效执行社会公众所赋予的责任而制定的相关操作流程、管理办法和控制措施。从目前形势来看,我国的行政事业单位普遍存在内部控制建设相对滞后的问题,只有加强对这一问题的重视,对其进行深入的调查研究,制订适合行政单位体制特点和管理形式的内控体系,完善和落实相关内控制度,才能实现和谐社会要求的行政事业单位管理。

一、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

(一)内部控制风险意识不强,风险控制能力薄弱

行政事业单位的工作人员普遍认为自身非盈利机构,不存在运营风险,因而忽略了其自身存在的社会风险和政治风险,缺少对风险的分析和识别,缺少控制和防范风险的能力。从组织架构和职权分配的角度来说,行政事业单位掌握着土地使用权、公共设施工程建设等公共资源的配置权力,而我国目前的法律对公共权力还缺乏有效的约束力,使得很多单位都存在滥用职权,徇私舞弊等违法违纪的现象,官员抱有无人检举无人追究的侥幸心理,利用党组织和社会公众赋予的权力,满足个人的私欲,严重影响了党政形象。从另一个角度来说,行政事业单位也存在相关业务行为的业务风险,采购业务是否正规,招标投标工作是否公平公正,工程的调研立项是否科学,国有资产的管理和处置是否合理合法,合同签订是否有法可依等,存在业务行为就存在业务风险,没有好的内部控制体制,难免会让某些人在相关环节发生违法行为。

(二)预算控制不良,资产管理混乱

很多单位还是存在预算控制相对薄弱的问题,对预算的核定没有与现实相结合,既缺少对过去预算使用情况的分析和总结,又缺少对未发生预算使用的客观考量,只单纯的进行增量控制,在事实情况下,往往缺少科学性和合理性,大部分的预算使用都没有进行具体的细化,没有达到对每笔预算都能逐步核对的要求。行政事业单位对很多的国有资产享有管理和使用的权力,而我国目前对国有资产的管理法律体制都不健全,职责不清、权力不明,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组织机构部门很多,但却对各部门的职责和职权的划分不够明确,对于国有资产的管理来说,有的资产购置归某个部门负责,而对资产的处置就由另外的部门负责,而其他部门又不能及时了解该部门的资产使用情况,造成了部分的国有资产闲置;还有部分国有资产备案由某个部门负责,管理由另一个部门负责,使用却由其他部门负责,导致管理混乱,管理效率低下。很多行政单位都存在私设小金库的现象,对资产情况不进行如实的登记和备案,国有资产缺乏有效的管理,造成大量资产的闲置和流失,这个问题也不容忽视。

二、完善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可行措施

(一)营造良好的内控环境

由于行政事业单位的体制原因,不存在竞争和压力,从而缺失其加强内部控制的动力。又由于其体制的特殊性,造成其特有的管理模式,有别于企业和公司的“三会一层”的内控管理模式,行政事业单位实行由党组织选拔委派的“一把手”制度,“一把手”全面负责单位内部控制的建立和实施。目前,我国还没有相对规范的、针对行政单位特点的内控控制准则,法律法规政策也不健全,致使内部控制管理没有稳固的法律法规政策作为支撑,出现违规行为时也难以追究其行为责任。有些部门内部资金状况混乱,占用、挪用政府专项资金,不设置相应的会计监督机构和内审人员等问题层出不穷。做到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建设工作的有序开展和运行,首先要加强领导干部的内控意识,相关领导的工作态度直接影响着相关经济行为的运作情况,主要管理者是内控制度的主要制定者和推动者,领导干部要做到以身作则,从自身加强对内部控制工作的重要性,积极参加国家组织的相关培训,及时了解交流内部控制的工作重点,及时做出工作调整,真正做到内部控制领导先行,整体带动本单位的内部控制工作。其次,要树立单位整体的内部控制建设意识,单位的各位工作人员团结一致,都能把内控意识渗入到日常的工作中,主动参与、维护和改善内控环境,真正把内控建设落实到实处,把内部控制落实到个人,才有利于内控工作的展开,人人做到内控工作的管理者,人人做到内控工作的执行者,形成广泛的共识,才能使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建设有序进行。与此同时,还要重视人才的引入和培养,增强对业务和每位工作人员的内控培训工作,形成单位良好的内审环境,注重内审人员、财务人员对国家相关法律法规政策的学习,促进内控氛围的形成。

(二)增强单位内部风险防范意识

行政事业单位的工作更多的涉及到民风、民生,只有参与经济事务的工作人员树立正确的工作态度和工作作风,才能真正的做到把党和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切实的做到为人民服务。客观的认识的经济事务中存在的社会风险和政治风险,才能在工作中做到规避风险,相关工作人员要增强自律意识,充分认识到国家和人民赋予个人权利的同时,也赋予了其责任和使命,要敢于担当责任,敢于履行使命,把国家利益高于个人的利益得失,才能在遇到风险时,坚定立场和信念,不辱使命。同时,建立风险评估体制,在经济行为还未全面开展时,就对所能发生的风险进行评估和防范,提出相应的控制措施,做到防患于未然。单位可以建立经济责任制,把每项经济事务的责任落实到个人,一旦发生经济决策失误时,有可追溯性,遏制单位或者个人的经济犯罪行为,防止徇私舞弊的发生,即保证了国有资产不受到损失,又有效维护了良好的党政形象。国家也应该加强对行政事业单位的审计工作,从单位的外部形成对内部控制的监管和督查,对单位经济事务的关键节点进行有效的监督,形成内部控制和外部控制统一结合的局面。

(三)进行有效的预算管理和资产管理

行政事业单位要加强预算制订和预算执行的管理工作,制订符合其单位特点和实际情况的预算配置,对历年来的预算制订情况和预算执行情况进行分析和总结,以此为参考制订当年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的预算计划,摒弃传统一味进行预算增量的工作形式,将预算管理工作做到科学合理,同时要把整体预算计划的落实过程进行细化,细化到每个项目、每个阶段,根据每个经济事务的具体情况制订合理的定量和变量,用定量来控制预算的使用,用变量来解决不可预料因素的出现,使得细化的预算计划能够切实可行的实施和执行。在预算的执行过程中,要对预算执行的全程进行监督和审核,保证预算的每一部分都落实到实处,防止资金的挪用和占用等违法经济犯罪的发生。在资产管理方面要对财政资金和所有国有资产进行细致的登记和备案,对财政资金的流动和回流都做到有据可依,明确相关行者事业单位对于国有资产的管理、处置权限和职责,避免在发生资产管理问题时出现互相推诿责任的现象,对国有资产的流转、处置都要进行备案、申报和核查,建立国有资产内部和外部共同督查的管理制度,实现定期检查和不定期抽查,实现外部环境对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的监督,避免其在国有资产的使用管理中出现中饱私囊等其他违法违纪现象出现,防止财政资金和国有资产的流失。

(四)加强行政事业单位的信息沟通

目前大部分的行政事业单位没有把内部控制纳入信息化的范围,采购、财务或者其他单向业务都有相应的信息化软件,但是却不能做到信息沟通,信息不能共享,软件也就只是起到了辅助管理的作用,没有形成真正的控制作用,只有将制度及相关管理规定以信息系统的形式固定在软件的使用过程中,自动对单位的经济行为进行实时监控,可以大幅的降低人为因素对经济行为的影响,促进相关管理措施的实施,对领导和普通工作人员都形成相互的约束控制行为。只有保证内部信息准确的沟通,才能实现内部控制的公开透明。[3]行政单位可以把相关的财务、采购等独立的信息进行整合,有效进行监控管理,形成可以动态监督的信息化平台,排除人为因素对内部控制的干扰,保证信息的透明。同时,要保证领导和基层工作人员的信息沟通准确顺畅,建立完善和沟通制度,有利于整个单位内部控制工作的良好运行。还要注意单位内部与单位外部的信息沟通及时、准确,单位内部要向外部及时传达内部的工作运行情况,便于外界对行政事业单位工作的监督,同时也让社会外部对单位内部的工作做到理解和认同,降低工作难度,提升行政事业单位的公信力。

三、结束语

长久以来,由于缺乏有效的监管机制,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管理比较松散,很多单位都没有充分的认识和执行预算管理,整体的内部控制建设也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没有有效的内部控制体系,在深入进行体制改革的新形势下,过去的管理办法已经不能适应新局面的需要,严重影响了行政事业单位的工作工作效率,继而影响行政单位在人们心中的党政形象。通过研究发现在目前的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工作中存在内部控制风险意识不强、控制风险能力薄弱,预算控制不良、资产管理混乱的问题,同时提出营造良好的内部控制工作环境,增强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风险意识,进行有效的预算管理和资产管理,加强行政事业单位信息沟通等有效措施来加强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建设,加快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建设的步伐。

参考文献:

[1]周卫华.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信息化探究[J].财务与会计,2016(15):55-56.

[2]赵小刚.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全面动态循环评价模型及指标体系研究[J].财务与会计,2016(9):73-75.

[3]骆良彬,乔丹.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体系构建的几个重点问题[J].财务与会计,2016(13):64-65.

作者:陆旻 单位:常州市物业管理中心

第七篇:加强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的途径

摘要:行政事业单位的资产管理是行政事业单位内部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行政事业单位的资产在管理与使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越来越多,严重制约了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管理及发展。文章从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的不足进行论述,结合作者自身的工作经验,提出了改进建议。

关键词: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资产

利用行政事业单位的资产是为了维持单位正常运转、开展管理活动以及完成各项工作的重要物质基础。现代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科技的进步,对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在此种情况下,加大力度对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进行研究和分析,对行政事业单位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概述

(一)行政事业单位资产概念

行政事业单位资产是指由行政事业单位所有的能以货币计量的经济资源,包括各种财产、债权和其他权利等。行政事业单位资产是国有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政府行政职责的履行以及推进事业单位发展提供可靠的物质基础。行政事业单位的资产管理是一个重要环节,有助于保证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的完整、安全、有效使用及优化配置。

(二)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的意义

行政事业单位的资产管理对于行政事业单位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首先,专门的机构,专门的人员进行资产管理可以使产权明确,防止资产流失,保护资产完整无缺,对于保证资产自身安全具有重要意义;其次,单位的资产分布于各个科室或部门中,在使用过程中,有完善的资产验收入库、领用、使用、保管、交回、维护等日常管理工作保障,对于维持单位各项业务正常开展具有重要意义;再次,行政事业单位所有的资产都记录在案,纳入资产管理系统,各个主管部门及财政部门可以随时查看资产数据,及时掌握资产情况,对于公共财政管理的完善,加强风险防范具有重要意义;最后,行政事业单位可以以完善的资产管理的数据为基础,为主管部门及财政部门预算管理提供数据支持,为提高财政部门及主管部门的预算管理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二、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的不足

(一)管理制度方面

目前行政事业单位在资产管理方面,普遍存在管理制度执行不严格,资产管理总体效果较低,尚未形成高效的管理和控制机制,盲目构建高尖端设备导致资产配置成本过高的情况比较普遍,缺乏有针对性的监督检查制度,导致资产管控效率较低。

(二)资产的取得、使用和处置方面

一是资产的处置手续不规范。目前行政事业单位在资产处置方面手续并未严格按照相应的制度执行,如资产审批环节、借用以及核销环节,存在比较严重的资产处置收入不入账甚至设立账外账等情况,对行政事业单位的资产管理造成了不利的影响。二是对于无偿调配的资产,还没有将其纳入到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范围内,导致账外资产形成。此种情况下,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的真实情况难以得到准确的反映,一旦行政事业单位资产出现问题时,极易出现相互推诿的情况,对行政事业单位的财产安全造成严重的威胁。三是不考虑房产增值因素。随着现代社会经济的发展,房产作为行政事业单位资产中的固定资产,其地理位置和外部环境逐步发生变化,房产实际经济价值也在不断变化,产生较大的增值。但当前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系统中不按公允价值计量,与社会发展实际情况存在严重不符。

(三)管理人员方面

单位的资产管理人员不知道财务账上的资产登记情况,导致责任意识淡薄,而财务管理人员也不了解单位财务账面上的资产专业性的问题,导致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效率低下。管理缺乏专业人员,有些专业的仪器设备资产没有得到充分利用,甚至使用几次就不再用了,造成闲置、浪费。

(四)管理理念方面

目前,行政事业单位的资产购买主要以财政拨款或政府集中采购为主,致使很多行政事业单位对资产的使用和管理缺乏必要的责任感。单位领导只重视资产争取,而忽视了资产的管理及合理运用。无谓的增加资产投入,却对在用的资产缺乏管理。如很多单位财产盘点不及时,或盘点敷衍了事,更有甚者,甚至多年不进行资产盘点。没有严格执行一年一度的资产清查盘点制度。有些单位资产报废不及时,财务报表不真实。正是由于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比较粗放,较长时间不清查、不盘点,导致账账不清、账实不符,数据失真,摸不清“家底”。

三、加强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的有效措施

(一)建立健全资产管理制度

资产管理过程中,应当积极建立健全资产管理制度,并结合各单位的实际情况不断加以完善,切实提高行政事业单位的资产管理效率及效果。行政事业单位的资产管理制度应当包含以下几方面内容。一是资产构建和使用制度。在行政事业单位运行及管理过程中,其资产构建应当遵循规范的程序,切实保证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的适用性,避免盲目构建高尖端设备而导致资产配置成本过高,在实际使用中效率过低的情况,进而影响行政事业单位资金使用效率。二是建立资产监督检查制度。为了切实提高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的总体效果,应当结合单位规模以及实际运行情况来建立有针对性的监督检查制度,强化资产管控,尤其是要采取有效措施来对盲点进行处理,以保证行政事业单位的资产管理效果。单位设置专门的资产管理小组,由各单位一把手负责,并定期开展资产盘点和清查,切实保证资产监督检查工作的稳定高效开展,真正实现对资产的科学化管理。三是建立规范的调配制度。在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过程中,应当经常检查某些具有广泛适用性较强的专业设备的性能和使用情况,将该类资产与同类资产的情况相比对,确保各项资产都能够得到合理有效的利用。针对经济价值较高的设备,应当建立统一的调配制度,最大程度上减少资产闲置所造成的浪费。

(二)提高资产取得使用和处置的合理性

一是建立规范的信息系统,实现动态化管理。在行政事业单位运行过程中,为切实提高资产管理的科学性和可靠性,应当积极合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建立规范的信息系统,通过电脑和网络来开展动态化管理,对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的实际使用情况进行准确的把握,便于资产管理部门与财务部门实现信息共享,及时进行对接处理和宏观控制,促进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总体效率的提升。二是规范有偿使用,确保资产保值增值。在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过程中,应当积极规范资产的有偿使用。形成具体的管理措施及办法。比如房产出租、设备出租等,在符合规范的程序情况下,可以公开招标招租。在有偿使用过程中,必须严格执行“收支两条线”政策。必要时要对改造和资产有偿使用进行专项审计。通过多项措施进行管控,使得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的有偿使用更加规范。同时,落实资产的投入与经营责任,从而确保行政事业单位资产保值增值。三是实现财务管理与资产管理、预算管理的有机结合。在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过程中,为了更好的提高资产管理效率,应当积极加强财务管理与资产管理、预算管理的有机结合。即在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建立健全资产管理制度并严格执行,对资产的购置以及报废等业务进行及时的账务处理,定期盘点,做到账账相符,账实相符,最大程度上防止资产流失。与此同时,应当结合行政事业单位实际资产情况和单位自身实际情况来编制资产预算,并以此为依据来申请政府采购。财政部门应当积极加强对各单位的资产预算的监督和管理,严格执行各单位资产预算,确保财政资金的合理化使用。

(三)加强管理与培训,提高资产利用率

一是安排专员对资产进行管理,明确管理方与使用方的职责。在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过程中,包含专业性较强且经济价值较大的仪器设备,需要安排专员进行资产管理并落实具体责任,以强化资产管理人员的责任意识,切实提高资产管理效果。专业性较强的资产,应当由具有专业知识的人员或取得相应资质证书的人员进行管理,以免设备的实际性能受到影响而难以发挥其实际价值。二是以系统部门为基准单位,建立现代化资产管理模式。在资产管理过程中,针对实验室等具有专业性和高度适宜性的资产,应当以系统部门为单位进行配制,并安排专职人员进行日常管理,避免重复投资,切实提高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效率和使用的效益,改善行政事业单位的资产管理效果。

(四)强化管理意识,完善有效激励和约束体制

一是强化全体成员的资产管理意识。当前社会注重节约型社会的建设,行政事业单位应当充分发挥带头作用,将资产管理与单位绩效考核相联系,切实提高资产管理人员的责任意识,在明确资产管理相关制度的基础上,建立科学的考评体系,全面提升单位每个工作人员对资产管理的认知及重视程度,尤其是专门的资产管理人员,切实提高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的管理水平。同时建立健全资产管理奖惩机制,对资产管理取得显著成效的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奖励,对资产管理比较差劲的单位,予以批评,甚至惩罚,以激发各单位加强资产管理的积极性,提高资产管理实效。二是要加大监督检查力度。一方面利用财政部门管理资金的优势,监督预算管理,统筹安排好资金,把好资产采购关口;另一方面要充分利用和发挥审计部门的审计作用和资产管理部门的监督作用,并加大资产审计力度和资产监督强度。对查处的有损资产安全行为及造成资产流失行为的,要依法处理,必要时移交司法部门。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是行政事业单位正常运行中的重要环节,相关资产管理人员应当充分认知到资产管理的重要性,强化责任意识,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来对资产进行管理,从而提高资产的管理效益和使用效率,促使行政事业单位的现代化进程得到长足发展。

参考文献:

[1]孙一玲.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经济研究导刊,2013(03).

[2]商懂.试论如何加强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J].财经界,2010(01).

[3]夏媛.新时期加强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的探讨[J].中国商界(下半月),2010(09).

[4]刘莉.会计基础工作角度下行政事业单位的资产监管[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1(12).

作者:史蓉娟 单位:辽宁省营口经济技术开发区医疗保险管理中心

被举报文档标题:行政事业单位发展分析(7篇)

被举报文档地址:

https://www.meizhang.comhttps://www.meizhang.com/xzgl/xzsylw/705916.html
我确定以上信息无误

举报类型:

非法(文档涉及政治、宗教、色情或其他违反国家法律法规的内容)

侵权

其他

验证码:

点击换图

举报理由:
   (必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