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行政事业单位发展趋势(8篇)范文

行政事业单位发展趋势(8篇)范文

时间:2022-03-03 05:17:08

行政事业单位发展趋势(8篇)

第一篇:行政事业单位三公经费管理浅谈

摘要:党的十八大后,行政事业单位“三公”经费被纳入了反腐倡廉的范围,并受到以为核心的党的中央领导集体的高度重视.如何严格控制好本单位的“三公”经费,是摆在各级行政事业单位财务人员跟前的一项艰巨任务.

关键词:行政事业单位;“三公”经费;合理;控制

随着社会不断的发展,我国有很多行政事业单位在发展过程中没有对三公经费有个很深的认识,也没有为其制定完整的管理制度,从而导致行政事业单位的“三公”经费在管理过程中存在着很的问题,如果不能对其有个完整的认识就会对我国的经济造成很大的损失.“三公”经费主要由一些行政事业单位在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其中的费用包括了因公务出国费用、因公务购置车辆以及运行费用、因公务进行招待所产生的费用,这些费用对于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经济发展来说有着至关重要的关系.但是,行政事业单位在实际发展过程中,并没有重视“三公”费用的存在,也没有为其制定科学、合理的管理制度,从而导致一些单位存在着资金浪费、损耗的现象发生,比如说,一些公职人员不断从媒体传出一些不良行为,涉及到公款吃喝、公费旅游、公车私用等,造成了行政事业单位的“三公”经费支出逐年大幅度递增,公用经费浪费严重.一时间迎来了公众们的纷纷热议和社会的普遍关注,使国家政府在人民群众心中的可信度逐渐下降.要想解决这一问题,就需要加强行政事业单位对“三公”费用的重视,维护国家的财政秩序,为社会营造出一个和谐、建立、稳定的经济环境,只有这样才能将国家政府在人民群众心中的可信度加以提升,使国家经济快速发展.

1我国“三公”经费管理的现状

上述问题如此频繁出现,渐渐得到了政府部门的重视.2007年4月5日政府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国务院令第492号),早在200年,我国先关部门就了对应的行政事业单位“三公”费用管理制度,并要求各行政事业单位都按照制定要求进行,只有这样才能为还给社会一个和谐、正派的风气.在我国相关部门制定“三公”费用制度制定时会寻求当地政府的意见,并将“三公”费用进行公开说明,让社会、人们了解每一笔“三公”费用的花销,从而抱保证“三公”费用的所消耗的准确性.但是在“三公”费用公开实际进行时,固前两年“三公”经费的公开情况不甚理想,也只是“呼声大、雨点小”.随着预算民主化的推进,从中央到地方,预算公开的力度有所加强.但财政预算公开还存在工作进展不平衡,公开不细化等问题,与民众所期仍有一定差距.因此,对“三公”经费的公开,还须从整体上制度上来保障公民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随着社会不断的发展,我国也渐渐的召开了全新的“三公”费用制度管理会议,并指出在进行“三公”费用管理时要严格按照指定要求进行,并将坚定不移的精神融入到反腐工作中,如果在工作期间发现贪污、腐败现象,必须要对其进行严格处理,将其多贪污的金钱、权利等归还给国家,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减少贪污、腐败的现象发生,并为社会营造一个清正、廉明的环境.在对“三公”费用使用时,要需要以“节俭从政”的态度进行花费,保证每一笔费用都用在正确的道路上.另外,我国相关部门还需要为各地区政府添加新鲜血液,保证政府富有新的活力,也体现了中央对反腐倡廉的决心,要“老虎”、“苍蝇”一起打.

倡廉的背后我们还应清楚看到,我们急需一套完整、公开、透明的预算机制.但是在实际“三公”费用制度建立时,需要根据社会发展的现状制定一项科学、合理的管理制度,为行政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树立正确的思想观与价值观,并将原有的管理制度进行创新、完善,只有这样才能保证“三公”的每一笔费用都被合理利用.从近两年财政部预算司公布的数据来看,2015年中央本级“三公”经费财政预算拨款数为63.16亿元.其中因公出国(境)费19.38亿元,公务用车购置及运行费34.59亿元(其中公务用车购置费0.93亿元,公务用车运行费33.66亿元),公务接待费9.19亿元.比2014年年初预算数减少8.35亿元,下降11.7%.其中因公出国(境)费减少0.38亿元,公务用车购置及运行费减少6.68亿元,公务接待费减少1.29亿元.比2014年执行数减少2.5亿元,下降3.8%,其中因公出国(境)费增加2.3亿元,主要是受出访任务增加、参加国际赛事等因素影响,公务用车购置及运行费减少4.79亿元,公务接待费减少0.01亿元.决算报告显示,2015年中央行政事业单位财政拨款“三公”经费支出合计53.73亿元,比预算数减少9.43亿元.其中因公出国(境)费17.44亿元,减少1.94亿元;公务用车购置及运行费30.87亿元,减少3.72亿元;公务接待费5.42亿元,减少3.77亿元.从上述数据来看,我国通过预算公开,已经较为有效地实现了“三公”经费的降低.

2对管理和控制“三公”经费的几点思考

2.1领导高度重视,不断提高思想认识

本单位“三公”经费管控的好与坏,与领导的重视程度密切相关.各级领导干部只有自身树立勤俭节约的意识,以身作则,才能做好廉洁自律的表率.同时各单位要充分认识到“三公”经费是机关事务的法定项目,需从严控制“三公”经费开支,并把“三公”经费管理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要在单位内部形成一股勤俭节约的良好风气,发挥民主监督,“自上而下”打造一个廉洁、阳光、节俭型政府.

2.2建立健全“三公”经费管控制度

做好“三公”费用的管理工作,可以有效的促进行政事业单位快速发展,并提高社会经济效益.同时,各地行政事业单位在实施“三公”费用管理制度时,必须要严格按照制定要求进行,并将其制度落实到每一个环节中去,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做的“三公”费用的管理.同时,还要按序时进度对预算执行情况进行把控,做到“无预算不支出”,确保“三公”经费支出控制在预算之中,杜绝“超预算”支出.报销人员要凭派出单位公函、经费预算审批单、票据、消费清单等报销相关费用,且不得以现金方式支付.2016年6月安徽开展了“酒桌办公”专项整治工作,在全省下达了“公务接待(除外事、招商活动外)一律不准饮酒”的禁令,无论早中晚饭,无论什么层级,“一刀切禁酒”.有了禁令,少了酒气,才能多些干劲.二是严格公车管理.各单位公务用车购置要实行政府采购,公务用车的配备和更新要严格执行“先审批、后采购”的制度.建立公务用车单车核算制度.严格执行车辆定点维修、定点加油、定点保险制度.公务用车实行集中管理、统筹安排、统一调度,公务出差需填写《单位派车申请单》,杜绝公务用车使用中的浪费.2014年7月16日,我国了《关于全面推进公务用车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和《中央和国家机关公务用车制度改革方案》,正式启动公车改革.将取消一般公务用车,实行普通公务出行社会化.截止2015年12月,中央和国家机关本级车改已全面完成.随着公车改革的不断深入,在2016年度各中央各部门预算中,公车支出有了大幅下降,实际费用有望降低一半左右.三是严格控制外出学习考察活动.干部职工外出学习考察需履行事前审批、事后报告制度,严格执行《因公出国(境)经费管理暂行办法》,无预算不得安排人员出国,没有实质性内容和不必要的出国(境)活动一律不应安排.财务部门要加强因公出国(境)经费的核算和管理,严格执行因公出国(境)经费报销规定,按照批准的人数、天数、路线、公务活动情况及经费计划等进行核销,未按要求审批报备的或与公务无关的开支和计划外发生因公出国(境)费用一律不予报销.

2.3合理的编制“三公”经费预算

“三公”经费的预算编制应该是建立在对行政事业单位“三公”经费支出情况充分了解的基础上,按照“节约、高效”的原则,必须发挥群策群力根据法定原则进行编制,而不是根据实际情况来编制.那如何划分法定原则和实际情况则就是关键了.所谓法定原则本人认为应理解为根据单位核定的人员编制、车辆编制、国家和地方有明文规定的费用支出项目作为标准编制“三公”经费预算的原则.而实际情况则是根据单位现实状况以一定的标准进行预算.在编制预算时,不能把人员、车辆超编的因素考虑到预算中去,所以财务人员应当正确区分预算内核定支出和超预算支出,重点分析超预算原因,以合理编制“三公”经费预算.为了“盘活”财政存量资金,2015年各级财政预算编制方法改为三年滚动预算,同时还要保证“三公”费用管理制度在开展过程中具有较高的连续性与完整性,只有这样才能将“三公”中的每一笔费用体现出来,并将其花的可用之处.

2.4建立完整的“三公”经费支出的考核机制

制度的有效与否,关键还在于落实.如果不能建立完善的“三公”经费考核机制,预算的编制和执行就形同“两张皮”,彼此相互脱节,预算管理制度就会形同虚设,收效甚微.只有建立统一的“三公”经费支出考核标准,各单位的预算执行结果才有了监督和奖惩手段,才能有效遏制“三公”经费的增长势头.

3结束语

近年来,在自上而下的强势推动下,关于“三公”经费的公开已经迈出了大步子.由以往数据上的笼统而简单,变为公开内容的更加细化,所有财政资金安排的“三公”经费都要公开.原本普遍存在的、游离于预算之外的“小金库”也逐渐完全纳入预算.“三公”支出透明化,是预算公开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所以看一个政府是否乱花钱,“三公”消费是最好的镜照.公开“三公”经费,有利于发挥民众对政府部门有效监督作用,因而无需盲目对“三公”消费的整体性感到焦虑和不满.实现“三公”经费“负增长”已是大势所趋.本文对行政事业单位“三公”经费管理与控制工作进行了简单的研究,文中还存在着一定的不足,希望我国专业技术人员加强对行政事业单位“三公”经费管理与控制的研究,只有这样社会在发展过程中才能正确的看待“三公”经费的增减问题,不能一味的追求每年“三公”经费的减少,而失去了固本发展的最低保障.

参考文献:

〔1〕岳源.公开“三公”经费还要改变现状[N].长江日报,2012-07-21.

〔2〕任萍.中央部门公开三公经费意义深远[N].民主与法制时报,2011-07-25.

〔3〕白龙,崔鹏.“三公经费”概念模糊不利约束[N].人民日报,2012-06-28.

〔4〕刘新成.“三公经费”公开怎么服众[J].北京观察,2011(8).

〔5〕杨王太,陈鹏.治理“三公经费”消费之我见[J].理财,2011(10).

〔6〕范晓红.浅谈三公经费下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15(16).

〔7〕谢柳芳,刘更新.“三公经费”披露体系与审计监控体系研究[J].会计之友,2015(10).

作者:唐莉 单位:安徽财经大学

第二篇:行政事业单位财税信息公开问题与策略

【内容摘要】本文概述行政事业单位公开披露财税信息的必要性,分析公开披露行政事业单位财税信息的制约因素,探讨推动行政事业单位财税信息公开披露的可行维度。

【关键词】行政事业单位;财税信息;公开披露

一、行政事业单位公开披露财税信息的必要性

(一)利于提升国家治理现代化水准。政府治理是国家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行政事业单位财税信息是其执行政府治理的支撑及成果,同时也是政府治理的一个组成部分。推动提升国家治理现代化,要求系列行政事业单位实现从过往管制色彩部门向服务色彩的部门转型,这需要他们向民众公开披露本身的系列信息,财税信息是其中的重中之重。

(二)利于公民知情权的深度落实。系列行政事业单位均是从某个方面某个角度或者某个领域直面不同公民群体的,借此向民众提供系列公共服务。在服务和被服务的互动过程中,民众或者说公民有必要获得服务机构相关信息的知情权。而在系列行政事业单位的多维度公共信息中,财税信息是较为根本而隐蔽的信息,这方面内容的披露,是公民知情权在较深层次落实的重要表现。

(三)利于腐败现象的遏制及防治。对于系列行政事业单位来说,财税信息对应的是其财政资金的来源、额度及结构、收支情况、财政预算执行等情况,及其支撑的对口公共服务、相关国家政策的落实等,这些内容及领域同时是行政事业舞弊风险丛生及腐败现象频发的重灾区。推动系列行政事业单位财税信息的公开,提升披露质量,实际上是压缩腐败现象的机会空间。

(四)利于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工作水准的提升。行政事业单位财税信息披露或公开质量的提高,会对相关单位财务管理工作形成多样化的连锁反应,尤其是财政预算执行情况的披露会给涉及单位的财务管理形成压力,利于其实务水准的提升,及财会信息质量的提升。对于医院等带有一定经营色彩的事业单位而言,对于收入及其附带的票据管理等方面而言都会形成一种倒逼提升的压力和动力。另外,践行行政事业单位财税信息披露或公开并着力于推动提升其质量,同时还是循规守法的需要。《政府信息公开条例》《财政部关于进一步做好预算信息公开工作的指导意见》及各省市的系列制度规范文件,均要求构建并践行建立信息披露制度。

二、公开披露行政事业单位财税信息的制约因素分析

(一)缺乏披露的主动性。在部分行政事业单位,无论是管理者,还是财会在岗人员,抑或财政部门方面的人员,均缺乏主动公开相关信息的意识。部分蓄意财务舞弊及腐败的工作人员,在不当利益诉求的驱使下,在工作中甚至为财税信息的公开或披露人为设置障碍因素。相当一部分行政事业单位或排斥相关信息公开,或尽量拖延公开时间,或仅公开一部分同时蓄意“隐藏”了部分信息,或仅公开最为表层化的内容,甚至有部分单位公开披露的信息严重失真失实。

(二)缺乏完善到位的披露机制。在具体规范文件中,往往侧重于单位职能、人事、对应公共服务完成情况、相关政策落实情况等方面内容,对财税方面的规范说明不够明确,偏于含糊,即便是深圳、南通、泰州等地方规范制度的相关文件,也没有出现诸如财税等方面的字眼。系列规章制度,在财税披露方面的规定过于笼统,缺乏周密、完善而且规范的信息披露指南及目录。部分行政事业单位虽然披露有系列信息,但是财税方面的信息披露情况严重滞后。比如医院,大多数医院披露有政策法规、机构设置、科研教学、医疗服务等方面内容,但是基本上没有财务、财政资金及涉税方面的内容。

(三)缺少动力和氛围。在实际生活中,很少有涉及民众表现出切实而主动的关注。在医院中,无论是护士、医生等工作人员,还是各种患者及社区民众,极少有人关注涉及医院或相关医疗机构或管理机构财税信息。在高校中,八成以上相关主体没有主动要求信息公开的意向,近三分之一的涉及主体认为财税信息公布和披露无关紧要。

(四)缺乏有效的评估监督和问责。对于行政事业单位财税信息披露及公开,目前从整体上说处于有部分地区硬性规定倡导推广落实的初步阶段,对于具体落实质量没有高要求,即便是泰州市等地的相关规定说明文件也没有在考核评估方面给出要求,属于规范盲区。在监督方面,虽然各类制度规定均有涉及,但落实执行层面偏于薄弱,实际上即便是比较系统化的国家审计工作也缺乏以财税信息公开为审计对象的审计项目。因为氛围及动力不足因素,群众监督也颇为乏力。在问责方面,相关制度规定和法律接轨存在问题,实务层面中的处罚力度偏弱,处罚手段单一,并不能形成有效威慑力。另外,部分行政事业单位编制人员数量较少,人员素质能力局限,导致部分行政事业单位虽然有心披露相关信息,但却无法确保及时充分出具相关信息。

三、推动行政事业单位财税信息公开披露的可行维度

(一)打造和国家治理相关的透明文化氛围。推动行政事业财税信息公开或披露,首先应该从内在认同及其推动构建的外在氛围方面着手,培育透明文化氛围。行政事业单位自管理层而下的系列在编或在岗人员应该意识到自身推动执行的系列公共服务均基于民众的委托,理应向民众或者范围限定的受众披露公开,进而形成主动披露的意识和自觉,面对民众的披露申请应该积极配合应对。民众或者特定范围内的受众,应该扬弃过往认为系列行政事业单位事宜和自己毫无关联进而漠不关心的态势,应该意识到行政事业单位的公共服务和自身利益之间的内在关联,意识到知情权的合法合理及其重要性,进而提升主动参与意愿度,打造推动行政事业单位财税信息披露公开原动力,同时提升民众监督的参与度及实际成效。

(二)提升财税信息披露机制或制度的成熟度。一是应该强化披露信息的全面性要求,在行政事业信息公开的大目录中,财税信息本身就是容易忽略的一部分,只有强化对全面的要求,才能切实实现对财税方面内容的全覆盖。二是应该强化信息披露的细致性要求,在强化修正顶层设计的同时,注意基层政府及具体单位规章制度及细则的完善,规避制度设计内容过于笼统而缺乏指导价值的缺陷。三是应该强化信息披露的硬性及严格化要求,在条件允可的情况下,可以考虑制定《政府信息披露法》等专门法律,以提升其法定地位及威慑力度,且强化解决目前存在的制度规定和法律之间的接轨问题。

(三)完善并践行评估、考核和监督机制。在推动行政事业单位财税信息披露或公开工作的过程中,应该扬弃形式上做到即可的不作为心理,而应该带着积极作为的态势,考量披露质量并推动其不断提升。对此,应该强化对披露评估工作的重视程度,应该根据特定单位财税信息对应的披露目录及其他相关情况涉及到位的评估机制,并借助内控机制确保落地实施。同样,在监督问责方面,在推动相关规定趋于细密完善的基础上,强化思考推动执行落实的具体思路。对于具体思路的探索,可以适当走出行政事业单位的局限,将目光转向企业,尤其是系列上市公司,借鉴他们已有的系列成熟经验。另外,还应该借助信息化技术成果,推动披露方式的与时俱进。具体而言就是,在目前以汇报文件及官网为主要披露平台的基础上,借助诸如微信等交互新手段及平台,与时俱进地摸索新的方式及思路,并致力于推动实现财税信息披露与受众反馈的互动交叉。

【参考文献】

[1]宗禾.上市公司财务信息披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经营管理者,2013,10

[2]徐宏飞.基于财政透明度的财政信息披露问题研究[D].浙江财经大学,2015

[3]周俊霞.财政透明度视角政府会计信息披露问题分析[J].金融理论与教学,2016,3

[4]王楠,刘江,吴峰.高校信息公开主体的行为选择及动力机制探析———以河海大学调查研究为例[J].黑龙江教育2014,Z1

作者:徐大侃 单位:新疆乌鲁木齐市妇幼保健院

第三篇: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问题与措施

摘要:随着我国行政事业单位改革的不断深化,固定资产管理在行政事业单位管理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行政事业单位的资产管理也随之出现了一系列问题。本文分析了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原因,就此对行政事业单位出现的问题提出对策和建议。对促进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水平的提升、规范以及加强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合理配置和有效利用固定资产,保障国家固定资产的安全和完整有着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事业单位;固定资产;问题;对策

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主要有积累性、非营利性、公共性、使用无偿性等特点。随着国家行政事业单位对固定资产管理的重视,尤其是最近一年来的公车改革的大力推行,我们就可以看出确保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的安全完整,提高固定资产的利用率,并且能够使固定资产保值增值的必要性;探讨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对促进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水平的提升、规范以及加强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合理配置和有效利用固定资产,保障国家固定资产的安全和完整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行政事业固定单位资产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固定资产管理的意识薄弱,重购置、轻管理

1.行政事业单位内的人员有种潜在意识,即行政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是属于国家和政府的公共财产,不是本单位的财产,不需要精细化管理。这就造成了行政事业单位对固定资产的管理设立少量岗位,该管理岗位人员的工作大多集中于固定资产的增添与购买,忽略了对固定资产的维护与维修、完好率和使用效率的评价;无论是固定资产的使用人还是管理者的管理意识都较为薄弱。

2.行政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的购置款来源主要财政的拨款,单位内部的各部门只从本部门的需求出发,基本不对固定资产的使用效率和收益方面进行具体分析评价,虽有采购预算的限制,但也存在不完全按实际需要购买,盲目追求一些高标准、高档次的规格和品质现象。购入后更是缺乏有效的资产管理,没有合理的配置资源,没有再次分析固定资产的使用效率,从而申请购置新设备,或者随意处置旧设备。

(二)固定资产管理制度的缺失导致固定资产运行效率不高

固定资产管理制度的缺失,导致行政事业单位不能够按照相关的制度办事,相关的工作人员虽然依照原来的经验管理固定资产,但是却导致固定资产管理不全面、不科学。

1.从行政事业单位的机构设置方面分析行政事业单位的机构设置比较全面,比如办公室、综合处、人事处、发展规划处,政策研究处等,这些部门都各司其职,但一般都没有设置固定资产管理小组,仅仅是靠办公室的人员负责该项工作,显然管理不到位。

2.从固定资产的管理模式方面分析行政事业单位一般是采用“谁使用,谁管理”的管理模式,并未设置专门的固定资产管理机构,设置专人岗位进行追踪管理,也没有通过定期对固定资产的使用效率进行统计,对固定资产后期在各部门之间进行合理配置,最终导致出现了很多处于闲置、半闲置状态的固定资产。

3.从流程与制度建设方面分析通过查阅之前相关的文件,发现很多单位对固定资产的购买、使用、处置方式都未设立专门的流程与制度,特别是对固定资产的流失责任也没有详细规定,导致固定资产管理出现混乱和随意的问题。

(三)固定资产管理手段落后,盘点不及时,账实不符

一些行政事业单位由于固定资产的管理意识较弱,使用财务软件却并未开通固定资产的管理模式;特别是若下设的部门较多,每个部门之间的工作又不尽相同,有的部门甚至由于工作较为繁复不能及时对该部门的固定资产进行实时统计时,固定资产就不可避免地出现混乱。即使后来开通了固定资产管理模块的信息化系统,也没有对固定资产进行不定期的盘点,出现了应入账而不入账,或者入错账的情况。如:某行政事业单位2016年由于需要财产清查专项审计,才进行了较为彻底的固定资产盘点,报告中主要问题首先是固定资产(车辆)资产卡片账金额与会计账金融相差200多万元,原因为该行政事业单位(车辆)经历了多次改革,加之目前进行车改,导致该车辆账、卡、实不符。其次是资产卡片账中设备、家具400多万元被重复错误录入至土地、房屋及构筑物类资产,导致资产卡片账与会计账不符。

(四)缺乏固定资产管理监督控制体系

行政事业单位缺乏固定资产管理的监督控制机制,表现在:1.外部的监管制度不健全,监管力度也较弱,即使有相关要求,但并未执行到位,长期以来淡化了固定资产管理的概念。2.内部监督方面,更是没有固定资产管理监督,部门之间也没有相互监督,也没有将各部门管理固定资产、维修固定资产、合理使用固定资产等方面的内容纳入相关人员年终绩效考核的范畴。

二、加强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的措施和途径

(一)加强对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的意识

意识是所有工作最基础和最重要的,有了重视固定资产管理的意识,固定资产管理才能够顺利的进行。1.要加强行政事业单位领导的固定资产管理意识。前述的某行政事业单位,下属处(室)多达30多个,多数领导没有系统地学习过固定资产管理的知识和相关规定,缺乏固定资产管理的意识;所以需要组织该单位各处(室)的领导通过定期的培训来学习一系列的经济法律、法规,明确领导的法律责任及其违反后相应的行政处罚与刑事处罚。通过这种方式,可以强化各位领导的固定资产管理意识,重新认识固定资产管理,从而使相关领导明确其对固定资产的职责,增强其对固定资产管理以及使用维护的责任感。2.增强固定资产管理部门员工的责任意识。对固定资产管理部门的员工进行系统、全面的岗前培训,不仅仅提升这些固定资产管理人员的专业知识,也要明确自己的工作职责范围、工作内容,并订立相关的绩效评价指标,只有这样,才可以提升固定资产管理人员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二)制定、健全科学化的固定资产管理

制度“制度”是进行固定资产管理最重要的手段,要管理好固定资产,需要通过固定资产管理制度,明确固定资产管理人员、使用人员以及相关部门的职责。

1.制定固定资产管理的“总则”。构建管理体制、管理机构及职能,明确使用单位、使用对象及固定资产的管理任务,制定相应原则和管理的内容。2.制定与“总则”匹配的“细则”。明确固定资产的配置与回收,固定资产配置的方式、条件和原则,固定资产购置与配备的具体流程。即从各资产使用部门提出购置申请到办公室负责固定资产的采购,再到固定资产入账,最后到固定资产出库的流程说明。

3.制定固定资产的使用原则。根据固定资产的分类,分别制定房屋及建筑物类、交通运输工具类、计算机及网络设备类、家具用品类、文体设备类、图书资料类、正版化软件类、正版化软件类制定相应的使用原则。

4.制定固定资产报废处置的流程。固定资产报废处置按照“办公室统管,专业设备处鉴定,分工负责,规范有序、提高效益”的原则,加强资产处置管理。按照报废审批程序办理相关手续,即从使用处(室)填制固定资产报废申请,到办公室现场核查,经领导审批,最后办公室及时回收报废资产的流程。

5.建立健全固定资产评估与资产盘点、清查制度。首先明确固定资产评估的范围;其次分清需要委托具有评估资质的资产评估机构进行评估的情形;再次要明确固定资产盘点的内容,盘点结束后需要填制的表(单)和书面汇报材料;最后要制定该单位出现固定资产清查的情形和固定资产清查工作的主要内容。

(三)建立完善的固定资产监管评价机制要对固定资产管理进行全面的监督管理,不仅需要外部审计、财政等相关行政部门的监管,也需要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建立适合自身情况的固定资产监督机制。

1.外部监管方面,近期国家行政部门加强了对固定资产管理的重视,从公车改革就可以看出国家对固定资产管理的监督越来越严格;因此国家的审计、财政等有关部门要增加对行政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的监管,不仅需要定期进行固定资产管理的报告或者不定期的特殊专项报告,也要在日常工作中适当开展实物的检查核实工作,外部部门的核查工作被认为比部门内部自我核查更有效。

2.内部监督方面,行政事业单位应上级部门的要求,不仅要制定固定资产管理制度,也需要建立自身的固定资产监管评价机制,并且要求员工严格遵守管理制度和相关规定。运用事前、事中、事后监督相结合方法,从固定资产的购入、使用、处置及回收等工作入手,做到各部门相互监督。另一方面,也要完善绩效评价体系,将责任制融入绩效评价体系当中,把固定资产管理的考核纳入行政事业单位的绩效考核评价体系,与员工的绩效工资和奖金挂钩,提高资产管理部门的员工工作积极性。如果出现问题,则需要责任到人,责任到部门,进行相应的处罚。

总之,行政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管理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管理意识、管理制度、管理手段、管理方法以及监督考核和绩效评价等方面的积极配合,才能产生良好的效果,真正达到合理配置和有效利用固定资产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陈洁如.浅谈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以绍兴市越城区为例[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15(01).

[2]柴伟.内部控制视角下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的探讨[J].当代会计,2015(02).

[3]张秉权.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系统的研究与分析[D].云南大学,2015.

作者:张元元 单位:云南省工业和信息化委员会机关服务中心

第四篇: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问题及解决方法

【摘要】近年来,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发展,行政事业单位改革不断深化,行政事业单位基建项目的投资规模与日俱增。因此,基建财务管理显得尤为重要。文章在上述背景下,深入分析了我国行政事业单位基建项目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完善行政事业单位基建财务管理的对策,以确保行政事业单位基建财务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

【关键词】行政事业单位;基建;财务管理;问题;对策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行政事业单位的深化改革,国家对行政事业单位基建项目的财务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行政事业单位的基建项目工作是一项周期长、投资大的综合型经济活动,基建项目的财务管理工作贯穿整个基建项目建设工作的全过程。加强行政事业单位基建财务管理,是适应行政事业单位公共管理的客观需要,是建设节约型机关的必然要求。因此,基建财务管理显得尤为重要。如何确保基建项目工程质量,让基建项目建设在公平、公正的环境下进行,成为摆在行政事业单位基建项目建设面前的首要问题。本文在上述背景下,深入分析了我国行政事业单位基建项目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完善行政事业单位基建财务管理的对策,以确保行政事业单位基建财务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

一、行政事业单位基建项目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基建财务管理机制不健全,缺乏规范的会计核算体系

1.基建财务管理机制不健全。有些行政事业单位现行的基建财务管理制度落后,不符合当前基建投资发展需要,缺乏规范的会计核算体系,导致实际工作中无章可循、有章不循,财务核算工作出现诸多纰漏。有些单位只重视项目申请,而忽略基建项目财务管理体系的健全,监督激励机制形同虚设,违法违规现象频发。因此,基建财务管理职能无法得到执行,影响基建财务管理效果。

2.基建会计核算基础薄弱,帐套建立不规范。由于行政事业单位的基建业务不是经常发生,基建财务管理没能引起单位领导的重视,所在单位的财务人员对这方面会计核算业务也不熟悉,致使单位基建会计核算基础薄弱。另外,有些行政事业单位将基建会计核算和事业单位会计核算相混淆,没有独立的基建财务核算,而用整个单位的财务核算代替基建财务核算,这样的核算方式使得会计核算的整个过程不明晰、不规范。有的单位虽建有独立的基建帐套,但过于简单,基建账务处理不严谨,严重影响了项目投资核算工作。

(二)基建概预算审核不严,基建帐务处理不规范

1.基建项目投资领域内普遍存在“三超”现象,即概算超计划、预算超概算、决算超预算。原因如下:一是有些行政事业单位的基建项目并没有严格的依照所批准的可行性报告来规范的展开设计工作,个别的设计部门还出现了为了提高设计预算以达到多收取设计费的目的,这直接导致了预算在前期就已经严重失真和超标。二是人为压缩项目概预算。有些基建项目为了能够使项目申报成功,故意人为的压缩概预算,这样不仅较为容易通过审核,还能够减轻税务压力,等项目被批复后,又追加投资;还有的项目甚至先支出后报批,造成项目无预算、无审批、超标准。三是预算审核不严格,由于管理上存在问题,有的单位审而不调,对于一些项目的概算没有及时做出有效调整,导致实际施工使用金额远远超出原计划的资金标准。

2.会计科目设置不全面。如有些行政事业单位基建项目的投资和管理费没有进行明晰核算,支出不规范[3];基建帐务处理不规范。如自筹部分基建资金、结余资金的结转、竣工财务决算等不能进行规范的财务处理;基建报表中投资完成额不真实。如有些单位为了完成当年基建项目额度,也为便于年终决算报表的顺利通过,将本年实际支出完成数据与批复的预算计划投资之间的数据做相关账务调整,使得基建报表失去真实性。

3.基建竣工财务决算滞后。按照财政部有关规定,在建工程项目在完工后的三个月内应编制竣工决算报表。事实上很多事业单位的基建项目存在重执行、轻决算的情况,有些基建项目已完工并投入使用的固定资产未及时办理竣工手续,不及时办理完工固定资产结转和移交手续,造成国有资产大量浪费。还有些基建项目长期挂账。如有的项目已完工验收,形成的资产已投入使用,但项目的账务处理状态还停留在“在建工程”上。

(三)基建财务管理监督系统不严格,缺乏对基建项目管理的审计和监督1.有些行政事业单位缺乏有效的基建财务管理制度,基建财务工作未能充分发挥监督职能。由于基建财务管理监督体系的不完善,导致部分财务信息得不到有效审核。加之,基建项目有多样性的特点,一旦财务管理不规范,将会对基础建设造成一定程度上的安全隐患。

2.有些行政事业单位基建资金下拨之后,不能进行及时到位的监督和管理,导致资金在入账时的记入方式存在很大问题,拨付资金记入应付账款,收到资金记入应收账款,没有一个强有力的标准来规范。而且,不同的记入方式导致成本的核算也出现了相应的问题,成本的核算方式混乱必然导致成本核算不清晰,难以评估项目的价值和效益。

(四)基建财务管理理念落后,缺少专业的基建财务管理人员

1.事业单位基建的财务管理受传统财务管理理念束缚,偏重以记账、报账为主的会计核算,没有充分发挥基建财务的管理职能。当前,事业单位的基建财务管理中,有些财务人员业务素质不高,没有经过系统性的培训,不熟悉行政事业单位基建项目财务管理制度,不了解事业单位基建项目建设程序,更不注重和加强基本的基建知识和基建财务法规的系统全面学习。

2.好的制度需要人去执行,需要执行人强有力的推行。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由于行政事业单位管理人员的经验不足,对于基建项目全面的财务审核、监督能力不强,财务管理能力不强,导致大部分基建资金被改变用途,不能按照国家的相关规定做到专款专用。

二、完善行政事业单位基建财务管理的对策

(一)完善基建财务管理机制,推进会计核算体系规范化进程建立健全行政事业单位基建财务管理体系,制定统一的基建财务工作标准,规范会计核算程序。提高资金利用率,保证基建项目概算、预算、决算的科学性、合理性、准确性。健全财务管理机制,规范财务核算要解决基建财务管理机制不完善、财务核算不规范的问题,必须从管理机制和核算人手。事业单位基建财务部门要将资金的使用率逐渐提高,基建项目概预算、决算的科学性和合理性也需要得到保障。加强制度创新,深化改革,建立健全与财务管理相适应的管理体系,使事业单位基本建设各项工作有章可循。

(二)严格执行基建项目概预算制,重视基建项目预算绩效评价

1.加强基建项目财务管理概预算的约束控制。行政事业单位基建项目编制财务概预算时,基建投资规模要适度,结构要合理。坚决杜绝基建项目超概预算现象发生,实行概算控制,预算管理,统筹安排项目资金使用。财务部门应加强同其它部门的协调,共同做好投资计划的制订,防止以计划代预算、重计划轻预算等情况的发生,切实建立计划和预算相配合和制约的机制。

2.设置会计科目时应与基建工程概算明细项目相衔接。要按照新修订的《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来执行,将基本建设投资纳人事业单位会计核算。同时在财务规范上,严格将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和事业单位基建财务管理区分开来,分别进行管理。保持基建项目单独建账、独立核算,实行双轨制,使行政事业单位基建项目会计核算更加真实、完整。

3.及时进行基本建设项目竣工决算。事业单位应定期编制项目竣工财务决算表,在建设过程中对预算进行控制,为编制项目竣工财务决算做好日常准备。行政事业单位应加强基建项目竣工财务决算的组织领导,在工程竣工后三个月内完成竣工财务决算的编制和上报工作,及时、规范地进行基建项目竣工财务决算工作,避免加大工程成本。建设项目竣工后,应按基建项目竣工财务决算的要求,及时组织项目验收工作,办理资产的移交手续,及时入账固定资产,保障基建账目的真实性和有效性。

(三)强化基建财务管理的审计和监督,建立严格的基建财务管理联动系统

1.强化基建财务管理的审计和监督。基建项目是整个行政事业单位管理工作中最易滋生腐败现象的领域,基建财务管理工作对行政事业单位的发展至关重要,是基建项目顺利实施的保障。因此,必须加强对行政事业单位基建项目财务管理的审计和监督。一方面,加强国有资产监管力度,促进行政事业单位基建财务人员对固定资产的监控管理作用,严格掌控和使用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保证行政事业单位基建财务管理工作的有序实施。另一方面,有力监督行政事业单位基建拨款是否按照批复的概预算使用资金,实行专款专用,会计凭证合法真实,结算手续完备审批规范。定期或不定期地跟踪监督检查基建项目资金的使用情况和工程实施的建设情况,遇到问题及早预防、发现和处理,确保基建任务保质保量完成。

2.建立三个严格的基建财务管理联动系统。加强行政事业单位基建项目的过程监管和审计,做到事前、事中和事后对基建项目的财务核算、工程进度、工程质量等的监督和管控。因此,应该建立三个严格的基建财务管理联动系统。一是建立财务与前期招标及合同订立的事前审核系统。从立项、招标、签约、评价各个环节进行预审,强化资金流管理,确保工程价款支付、管理费支付等各项开支手续完备合规,杜绝不符合要求的票据和白条现象。二是建立财务与费用、工程进度款项支付的事中控制系统。根据基建项目的实际发展状况,建立一套实用的标准体系,使得财务管理的监督和反馈能够发挥相应的功能。注重各个基建项目的差异和实际操作的不同之处,针对具体情况,采取相应的财务管理办法,对基建项目全方位的进行财务管理。三是建立财务与竣工决算及竣工清理的事后监督系统。工程完建后,要抓紧进行竣工财务清理,对工程决算实行“初审”“终审”二审制度,严格控制工程成本。竣工财务决算工作,反映工程建设成果,并及时按审计结论做好竣工财务决算的调整和上报。

(四)强化基建项目财务部门管理职能,提高基建财务管理人员专业素养

1.强化基建项目财务部门管理职能。行政事业单位基建项目财务管理要全过程参与基建项目的可行性研究、工程设计、招投标、合同签订、工程建设、项目验收、竣工决算等工作,在各个阶段发挥财务管理职能,实现财务管理的全面渗透。通过加强基建财务的管理与核算来规范基建管理,建立和完善内部制度控制,制定基建项目招标管理规定、基建工程质量管理规定、工程监理管理、基建材料、设备采购管理规定等,并严格执行。

2.进行高素质的基建项目财务管理人才队伍建设和人才培养,定期进行人员培训和人才交流。全面提升基建财务管理人员素质,树立岗位责任意识,增强专业理论知识和专业胜任能力。熟悉基建项目的实施全过程,编制、审核及应用工程概算、预算,把控项目资金使用,做好项目竣工决算。除此之外,基建项目财务管理人员还应参与招投标和合同签订工作,从财务角度对招标文件和合同进行审查;对招标文件和合同中约定不清的条款提出相应的建议,以降低工程风险,达到控制项目投资的目的,确保行政事业单位基建财务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1]谢晶,2016.浅谈事业单位的基建财务管理工作[J].财经界(学术版)(19).

[2]郭文娟,2014.谈加强事业单位基建财务管理的对策与分析[J].企业家天地(7):205-206.

[3]杜世昌,2011.浅议事业单位基建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外资(15).

[4]陶存峰,2009.加强事业单位基建财务管理对策初探[J].金融经济(20):149-150.

[5]赵波,2014.浅谈事业单位基建财务管理的问题及对策[J].现代经济信息(8):278-280.

[6]闫彦,2015.浅谈加强事业单位基建财务管理[J].中国集体经济(4):113-114.

作者:李雪琴 单位:太原学院

第五篇:行政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问题浅谈

摘要:当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迅速,人力资源管理在行政事业单位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是行政事业单位发展动力的源泉,许多行政事业单位竞相将人力资源管理提高到战略的高度。但是现阶段我国行政单位和事业单位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还不完善,存在一定问题。各个行政事业单位要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对人力资源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和解决,切实发挥人力资源管理的作用。

关键词:行政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人才竞争;绩效考核

一、前言

行政单位是指进行国家行政管理、组织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维护社会公共秩序的单位,主要包括国家权力机关、司法机关、行政机关、以及实行预算管理的其他机关、政党组织等。事业单位,是指国家以社会公益为目的的,由国家机关举办或者其他组织利用国有资产举办的,从事教育、文化、科技、卫生等活动的社会服务组织。它们不以盈利为目的,是一些国家机构的分支。行政单位和事业单位统称行政事业单位。在我国,行政事业单位数量庞大,在行政事业单位上班的员工也人数众多。人力资源管理,是指在人本思想与经济学的指导之下,通过招聘、甄选、培训、报酬等管理形式对单位内外相关的人力资源进行有效的管理,以满足单位当前以及未来发展的需要,一方面保证单位目标实现,另一方面保证单位成员发展的最大化的一系列活动的总称。当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迅速,人力资源管理在行政事业单位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是行政事业单位发展动力的源泉,许多行政事业单位竞相将人力资源管理提高到战略的高度,因为对于行政事业单位而言,人力资源管理的水平高低直接影响着行政事业单位能否更好地发挥其应有的价值。行政事业单位首先要从战略的高度,明确人力资源管理的价值,积极发挥人力资源的作用,推进组织目标与职工个人目标的实现;其次要有效地提升职工的个人综合素质,促进组织的稳定发展;最后要能够在组织内部构建相应的管理机制,应对市场的发展变化,提升组织对于市场环境的适应力。

二、行政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人力资源管理观念相对落后

现如今,我国一部分行政事业单位的人力资源管理观念还相对落后,受传统管理思想的束缚,没有把人才建设与整个行政事业单位的长远发展相结合,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不相适应,特别是在一些基层事业单位,对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视程度严重不足,分工不明确、“大锅饭”的思想盛行,造成一部分工作人员在工作中缺乏积极性,责任意识淡薄,服务观念薄弱,缺乏创新意识。有些行政事业单位甚至还存在“无过便是功”的思想理念。这些都使得行政事业单位的人力资源得不到正确高效利用,不能和先进的管理理念相结合。这些错误的人力资源管理理念严重地影响着行政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的发展。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企业中的人力资源管理,如今大部分企业已经建立起科学的人力资源开发和员工工作绩效考核评价体系,构建了多元化的薪酬分配机制,形成了一套较为完善的管理机制,把人力资源管理的效能发挥到最大。我国的行政事业单位应该多向企业学习,加快人力资源管理的改革建设。

(二)人力资源管理的体系不完善

人力资源管理体系是指围绕人力资源管理六大模块建立起来的一套人事管理体系,包括薪酬、绩效、素质测评、培训和招聘等。在我国一部分行政事业单位中,并未制定明确的员工薪酬考核标准、绩效考核、素质测评、培训计划及招聘任用条件等制度,使人力资源管理的作用难以彰显。以绩效考核为例,绩效考核是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构成部分,在调动员工工作积极性、激发员工潜在能力方面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在我国行政事业单位的考核中,经常以“德、能、勤、绩、廉”或者“优秀、合格、不合格”这种笼统的词语来概括评价一个员工工作水平与工作能力的高低以及对单位做出贡献的大小,无法量化到具体指标具体数据,使得不同类型的人才、不同层次的员工的绩效考核无法详细区分,造成概念模糊,不利于提高员工积极性。

(三)招聘程序有待改良

招聘是指企业或行政事业单位为了发展需要,根据人力资源规划与工作分析的要求,寻找、吸引那些有能力、有兴趣到该企业或行政事业单位任职的人员,并从中选出适宜的人员予以录用的过程。招聘合适的人才到相应的岗位工作,是人力资源管理中非常重要而关键的一步。但现如今,很多行政事业单位的招聘工作受历史原因与体制等多方面的影响,在人才选拔的机制上相对混乱,招聘的人才不能很好地与行政事业单位的实际需求相匹配。一方面,行政事业单位对人员管理方面的约束较多,致使人才流动性差,造成单位需要的人才无法及时得到引进,招聘的人才又无法与本岗位职责相匹配的尴尬局面。另一方面,在很多行政事业单位的招聘过程中,负责招聘的人员更多地把关注点放在学历、考试分数等应试能力的高低上,而忽略了对招聘人员性格、兴趣、实践能力等具有自身特点及个性的考验,忽略了招聘人员的性格特点与招聘岗位的对应性的考验。而在实际工作中,恰恰是员工的自身特点和个性决定了他能否迅速融入单位环境与同事和睦相处、能否任劳任怨地辛勤工作、能否在处理单位事务中随机应变得心应手。

(四)管理者素质有待提高

管理者是指在组织中直接监督并指导他人工作的人,管理者利用其所在职位与自身知识水平,影响该组织的经营成果并对组织发展负责。在行政事业单位中,管理者的个人素质和管理水平的高低对整个单位管理工作的效果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一个好的管理者要积极学习提升自我,与时俱进地更新管理理念,严于律己,给员工树立一个好的榜样,正确地引导员工、激发员工潜能,使得员工更有凝聚力、更有活力、更有团队精神。在现阶段我国行政事业单位中,很多管理者把工作重心放在一些琐碎的具体事务上,甚至是忙于一些个人事务,不注重自身管理能力和管理素质的提升,缺乏先进的管理理论,忽视员工潜力的开发与团队文化的建设。管理者在规范自身行为的同时,最重要的一项工作便是管理人才团队。自身水平高低只是管理者素质的一方面,管理者的素质更多的是体现在如何管理和引领高效的人才团队,而这恰恰是目前很多管理者所缺乏的。

三、行政单位和事业单位解决人力资源管理问题的对策

(一)改变管理理念

从上文不难看出,我国一些行政事业单位的管理理念过于落后,急需改变。单位的快速发展,来源于管理理念的改革与创新,发展是硬道理,旧的观念、旧的想法需要摒弃,新的思想、新的理念必将取而代之。与各种实体企业相同,员工同样是行政事业单位的核心竞争力,尤其是有经验、有能力、专业强的员工。这就需要行政事业单位的管理者改变管理理念,坚持“以人为本”的人力管理策略,注重人才的开发,切实转变观念,从根本上引进和学习新的、更符合时展要求的人力资源管理理念。行政事业单位只有通过不断地更新管理观念,促进改革,积极创新,增强自身的实力,才能使单位的整体素质不断提高。

(二)完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

从行政单位和事业单位的实际工作和未来发展规划出发,合理制定出一套完整的具有规范性和制度性的人力资源体系,注重对员工能力的开发,建立起符合中国国情的、具有可操作性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明确员工的薪酬考核标准、绩效考核标准、素质测评依据、培训计划及招聘任用条件,使得员工的每一项考评得以量化,用数据说话。同时,重视对新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的评估与反馈,加强与员工的交流沟通,及时对员工普遍反映的不合理的地方进行改进,使单位管理制度人性化,使员工获得更好的工作体验。

(三)完善招聘制度

合理选拔人才完善行政单位和事业单位的招聘制度,对不同岗位的招聘,依据岗位自身特点,设置不同的招聘方法,使得适合此岗位的人才被最大可能地挖掘出来。不能使招聘过程流于形式,应把招聘重点放在被招聘人员的综合素质的选拔上,而不是单纯看重学历、考试分数等应试能力的高低,重视面试环节,可设置与未来工作相关的一些开放性问题供面试者回答,从而考察面试者的整体素质,力求招聘到与空缺岗位相匹配的人才。严肃招聘纪律,科学制定招聘办法,做到宁缺毋滥,杜绝徇私舞弊现象,设置一套完整的招聘监管制度,使得招聘过程公平、公正、公开,招聘结果透明化,维护社会公平。

(四)提高管理者素质

行政单位和事业单位应该有意识地加强对管理者的培训,开展定期与不定期的集中培训与自主学习。并且在每次培训学习结束之后组织考试,检验学习效果,对不合格的管理者采取惩罚措施。外部的培训不是万能的,作为管理者自己也应增强学习意识,充分认识到管理理论的学习对管理工作的积极作用,树立终生学习的观念。

四、结束语

根据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现阶段我国行政单位和事业单位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还不完善,存在一定问题。人力资源管理规定着行政事业单位人力资源开发、使用和激励的大政方针,服务于单位的总体发展战略,保证单位机构的高效运转和单位职能的正常发挥。在当今社会,人才是核心竞争力,而人力资源管理更是决定单位发展的根本保障,完善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会给单位长远发展提供强大的动力。所以,各个行政事业单位要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对人力资源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和解决,切实发挥人力资源管理的作用。

参考文献:

[1]王素萍.论行政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现状与改善建议[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13(9).

[2]付立东.论行政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的现状与对策[J].现代经济信息,2014(6).

[3]任瑞霞.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经济师,2014(9).

作者:栗雪 单位:河北经贸大学

第六篇: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创新方向

摘要: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是国有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事业单位的基础物资基础工作就是开展公共服务以及行政管理等工作。财政部门的指导思想主要依据的就是该部门制定的有关制度,执行工作的手段主要以技术为标准,使用方式主要是对固定资产进行优化。文章对于固定资产管理进行创新进行了分情况讨论,指出该项工作开展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关键词: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创新

一、引言

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不断提升,我国国有资产的地位在国家资产中占据的地位越来越高,因此资产的完整性,以及实行工作开展的安全性就显得非常重要了,国家政府以及有关工作部门有必要实施针对性,科学合理的措施来促进管理创新工作的开展。除了有利于国家的经济发展,顺利开展行政事业固定资产管理创新工作还有利于事业单位提高自身的工作效率。市场经济随着社会主义现代化改革在不断加快发展的速度,许多行政事业的固定资产管理结构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资产的质量和数量都得到了一定的提高,但是与此同时的管理方式还是比较传统,难以满足目前的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发展速度。

二、现状

实际情况下,我国的每个行业发展速度都是很快的,市场经济的变化或多或少地涉及到了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对于管理的价值,实际上也是属于一种一般人类的劳动,同时也凝结在工程价值当中。无论是在财务核算方面,还是在理论基础方面来看,行政事业单位的相关部门非常有必要加强员工对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的理解以及实践经验,与此同时还要不断加强管理的力度,创新管理方式,确保国有资产的增值以及保值。

三、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出现的问题

正在开展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的管理工作时,不仅仅是管理方式比较落后,管理方法还存在很多问题,文章从多个方面展开探讨。

1.固定资产管理体制不够健全。有的行政事业单位对于各项工作并没有给予同种程度的重视,他们过高的期待一些有严格财务管理的项目,对于事业单位内部的有关制度采取视而不见的态度,更没有合理科学的分配三个机制的综合使用,处罚与奖赏机制也不够完善,对于一系列的建设工作开展的都不是很顺利。

2.固定资产管理与财务管理脱节。固定资产管理与财务管理相互之间脱节,也是一种比较常见的管理问题,这也就可以解释为什么如此多的固定资产不在企业单位账目上。这种问题会引起很多突发问题,比如账目对不上,企业所掌握的固定资产数目不准确,再加上没有清晰地管理界限,出了问题责任无法归属,没有人愿意承担责任等一系列的问题。有的时候,实际山财务已经对固定资金进行了处理,但是账目上并没有记载,没有显示固定资产流动情况,就会发生资产管理与财务管理互相脱节的情况了。

3.部分固定资产管理业务人员的素质有待提高。并不是所有的固定资产管理业务人员都掌握了专业的管理知识,也并不是所有的管理业务人员以前都有过熟练的经验,有些用人事业单位也没有对这些人进行专业的、有规律的按时培训,导致这些固定资产管理业务人员的素质性相对较低。不仅专业技能掌握不熟练的人员大有存在,还有些有了熟练地实践经验的人,责任心不够,对自己的工作岗位没有耐心,因此即使在固定资产流动情况被按时登记的前提下,还会常发生错乱。

4.违规使用固定资产。有的部分行政事业单位对固定资产不正常使用,同时也造成了收益的流失。固定资产包含着房屋、车辆等财产,有些人将没有正在使用的房屋车辆向外出租,目的就是提高企业自身的收益,这种方式得来的资金并没有记录入账,而是被事业单位个人收纳到自己的账户上,通过这种方式得来的财产没有向国家报备交税,因此,一定程度上对于国家和用人单位来说,收益是流失的。固定资产被隐瞒、挪用和侵占,有些房屋以及车辆都属于企业的固定资产,但是由于存在着很多行政隶属关系以及背后黑幕,有些高层非法占用,并且还有些更过份的行为就是挪用公共财产,是行政事业单位产生一定的经济利益损失。

5.固定资产的违规处置。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都在探寻一种更加先进的管理方式,但是还有一些非法的分子,对于那些搁置的固定资产以及报废的固定资产处理时不按照国家的要求合理的处理。在处理之前,没有向有关部门申请,在处理之后也没有缴纳应该给予的税收,部门的完全脱节流失了我国行政部门的大量固定资产。

四、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创新管理

文章针对问题所在以及产生原因进行了详细的分析,接下来一步对于固定资产,用人单位有关部门,应该采取创新措施。

1.设置固定资产管理的创新性结构。每一个行业都应该具有管理工作的领导者,对于行政事业单位来说也不例外,想要避免固定资产的流失,对公司造成利润损失,领导者就要对购置固定资产严谨考核,仔细了解使用情况。对于小的企业和部门部门设置专门的岗位来监督。在招收用人时,要进行严谨的考核,录用那些具有专业的管理知识的人才,以及丰富的就职经验的人才。

2.固定资产管理流程控制标准化。实际上,很多行政事业单位已经具有对于对于固定资产管理的制度了,但是由于不够完善,不够追进时代的发展,所以控制流程并不就有标准性和科学合理性特点。信息化技术可以作为固定资产管理的有效力量支撑,季度考核可以作为选拔人才的有效制度保障,对于固定资产的保存、使用、调度以及价值计算都应该予以重视。

3.监理工作保障体制。管理需要创新,离不开监督的力量。保障体制应该逐步走向网络化,信息化,全方位的进行管理,管理机制应该融入到监理工作保障的各个环节。对行政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进行定期盘点,确保准确无误后清点入库,严禁杜绝固定资产流失的情况再次发生,注意固定资产管理与财务管理的紧密联系,做到收入一份记录一份,不做假账,不漏税。一旦出现情况,加大追求责任的力度。

五、结语

综上所述,在开展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工作时,需要重视管理方法,继承传统管理模式中对工作开展有积极促进作用的方法,并不断引进国外的成功管理改革方法,结合先进的管理技术,充分调动起工作人员和人群中对于固定资产管理的积极性和参与性,在监督的情况下,保证国有资产的稳定提高。

参考文献:

[1]赵建平,宋超.事业单位固定资产折旧[J].企业导报.2014(6):101-102.

[2]徐晓音.高校固定资产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教育才会研究.2015(2):4-5.

[3]孟奎章.固定资产档案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山东大学.2015(6):61-62.

[4]王丽燕.企业资产系统管理研究与开发[J].青岛大学.2011(4):7-8.

[5]田焕.浅谈县级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10(4):90-91.

[6]谢泽勇.南阳市规范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创新[J].贵州大学学报.2014(6):23-24.

作者:宋雪梅 单位:辽宁工业大学

第七篇: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问题与措施

摘要:为切实落实好《全面推进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建设的指导意见》,财政部部署开展单位内部控制基础性评价工作,以量化评价为导向,旨在发现单位现有内控的不足之处和薄弱环节,促进行政事业单位加以改进、完善,深入推进内控建设。文章基于开展内部控制基础性评价的时代背景,对评价进程及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对强化内部控制建设提出自上而下推动内控建设、由外而内强化内控建设、运用信息公开促进内控建设和借助信息化保障内控有效实施等建议和措施。

关键词: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基础性评价

内部控制是提升政府部门内部管理水平和廉政风险防范的有效手段,在当前深入推进行政事业单位内部精细化管理和廉洁透明高效政府建设的大背景下,内部控制建设成为各级政府部门强化内部管理、防范腐败风险和提高公平服务效率和效果的一项重要制度安排。当前,为推动内部控制建设的有效落实,按照财政部的统一部署正全面推进内部控制基础性评价工作,该项工作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意义,既查找当前单位内控建设的不足也指明下一步的工作方向。

一、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基础性评价工作的背景

2012年《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实施后,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同时也存在一些单位重视不够、推进乏力、内控制度体系不健全、信息化程度低等问题。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和《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为行政事业单位加强内部控制建设指明了方向,明确提出:“对财政资金分配使用等权力集中的部门和岗位实行分事行权、分岗设权、分级授权,定期轮岗,强化内部流程控制”。为进一步明确了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建设的总体要求、主要任务、时间表和路线图,今年年初,财政部印发全面推进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建设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要求在2016年底前完成内部控制的建立和实施工作。以规范单位经济和业务活动有序运行为主线,全面推进内控建设。以量化评价为导向,通过开展单位内部控制基础性评价工作,促进单位加快内控建设。

二、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基础性评价工作进程

内部控制基础性评价是对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建立和实施的基础情况进行的一次“摸底调查”和“把脉问诊”,通过评价,对单位内部控制的现状进行披露,评价标准就好比一把尺子,来衡量发现单位内部控制的不足之处和薄弱环节,进一步明确建设的重点,围绕重点内容和关键环节建立健全内部控制体系,促进单位加以完善、改进和优化,推动内部控制建设工作。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基础性评价采用量化评价的方式,设置了单位层面评价指标6类21项和业务层面评价指标6类15项,对内部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等要素进行评价。目前,各部门按照财政部门的要求完成内控基础性评价工作提交基础性评价报告,并针对评价发现的不足之处确立建设的重点和方向,抓紧制定改进措施,健全内部控制体系。

三、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基础性评价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单位开展内部控制建设积极性不高

行政事业单位相比企业不是以营利为目的,实施内部控制的内生动力不足,对内部控制建立的现实意义认识不深,缺乏内部控制建设和实施的积极性,单位负责人不愿主动放弃手中权力,业务部门常以内控实施影响工作效率来抵制或敷衍内部控制的建设与实施。

(二)推动内控建设的外部整体合力未形成

目前,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建设以财政部文件部署的方式推进,且当前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仅涉及单位的经济活动,业务部门想当然既然是财政部布置的那就是财务部门的事,财务人员执行就可以了,缺乏内控建设的自觉性。审计部门监督检查、纪律检查部门的纪律检查、效能管理部门的效能考评等未完全将单位内部控制的实施嵌入进去,整体合力未形成,需要外部部门的协同推进。

(三)内部控制的控制方法未完全有效运用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采用八种方法,其中归口管理、单据控制和信息内部公开有别于企业内部控制方法,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特别是信息内部公开是内部控制制衡性的有效应用和内在要求,该方法要求建立健全经济活动相关的信息内部公开制度,确定信息内部公开的内容、范围、方式和程序。该方法未能充分应用,信息内部公开的内容少、范围未设定、公开制度未建立等。

(四)内部控制信息化程度低,六个方面业务未完全覆盖

目前,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信息化程度较低,预算业务控制、收支业务控制、政府采购业务控制、资产控制、建设项目控制和合同控控制等未完全实现流程信息化。特别是在基层单位中单位办公自动化系统、经济活动管理信息化系统都未能完全实施,更谈不上将经济活动及其内部控制的流程和措施嵌入信息化系统。

四、强化内部控制建设的建议措施

(一)自上而下推进内控体系建设

开展内部控制基础性评价量化打分的方式,让各单位发现内部控制设计及运行的缺陷,分数的高低反映现阶段单位内控建设启动情况、单位负责人参与内控建立和实施情况、权力运行的制约情况、制度的完备情况、信息系统覆盖情况以及业务层面控制情况,财政部评价指标体系统一标准便于纵向、横向比较,间接也反映单位内部管理水平及领导能力,促使单位负责人重视内控建设。一个单位内控建设的好坏,很大程度取决于单位负责人对内控的认知和重视程度,应大张旗鼓地开展的内控建设的宣传,加强对单位负责人的内控意识的培训,组建协调工作机构,促进单位自上而下推进内控建设,形成领导重视、部门牵头、全员参与的局面,确保内控建设的有序开展。

(二)由外而内促进内控体系完善

通过开展基础性评价,财政部门可以对所有参评单位进行比较排序,加强对评价结果的运用,重点对得分靠后的单位开展监督检查,内控建设和运行的好坏与部门预算管理相结合,对内控建设和运行不好的单位在预算资金规模方面予以压缩。效能管理部门将内部控制建设列入年度绩效考评指标体系,内控建设的好坏影响到单位效能评级,直接关系到职工的绩效奖金等切身利益。审计部门监督检查中在实施符合性测试中对单位内控设计和运行的有效性做出评价,并在审计报告中予以体现。纪检部门纪律检查中加强对内控建设和执行有效性的检查,责任落实到人。通过外部各部门的协同推进,传导压力,强化内控建设,促进单位内控体系的不断完善。

(三)信息公开以促进内控建设

指导意见要求:“行政事业单位应积极推进内部控制信息公开,通过面向单位内部和外部定期公开内部控制相关信息,逐步建立规范有序、及时可靠的内部控制信息公开机制,更好发挥信息公开对内部控制建设的促进和监督作用”。信息公开本身就是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特有的控制方法之一,通过建立信息公开制度,明确公开的具体内容、公开的范围、方式、程序和公开的途径等,建议财政部门统一内部控制公开模板,确保内控公开在内容上和细化度上保持协同,增强可对比性,从源头规范公开。内控相关信息作为部门决算公开信息的重要组成部分,财政部门应做好公开的跟踪推进和督促检查,搭建统一平台,促进内控公开信息的便捷查询。通过公开达到亮明家底,提高单位治理的透明度,让公众参与监督政府机关,形成无形的压力,倒逼各单位重视内部控制建设。

(四)信息化保障内控有效实施

以风险的管控为导向,从风险识别、风险分析和风险应对入手,设计关键控制措施,实施风险评估。在风险评估的基础上,通过完善单位经济活动管理组织、建立单位经济活动事项分类清单,优化单位经济活动管理规则,推动经济活动管理信息化落地,将不相容岗位分离、内部授权审批控制等八种方法融入单位六大经济业务活动中,将经济活动的目标、风险、控制措施嵌入信息系统中,固化流程,实现对经济活动的人工控制向系统控制转变,达到自动化、实时化目标,有效降低人为操纵的影响,提高内部控制的执行力度,借助信息化保障内控的有效实施和内部控制效率的提升。同时,内控信息化建设随着内部控制制度的不断完善而相应完善和调整优化,建设初期着重对六大经济业务活动实现信息化,不断深入逐步将信息化扩大到单位全部业务活动和内部权力运行。

参考文献:

[1]刘永泽,唐大鹏.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实务操作指南[M].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16.

[2]白雪迪,张庆龙.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几个问题的探讨[J].财务与会计,2013(07).

[3]王鹏.全面准确理解好执行好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J].财务与会计,2013(12).

[4]刘永泽,唐大鹏,关于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几个问题[J].会计研究,2013(01).

[5]尹律,徐光华.关于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探讨———基于国家治理的视角[J].审计研究,2015(04).

作者:黄建云 单位:福建省体育局

第八篇: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工作探讨

【摘要】行政事业单位作为我国现今存在的一个重要的工作部门,其工作水平的提高对于促进民生建设、经济发展以及政治稳定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行政事业单位的所有工作中,会计工作是其下属的一个工作环节,在实际工作开展的过程中由于行政事业单位本身存在的特殊性,会计工作在实际工作中逐渐出现一些问题,针对这些问题进行分析,进一步提出把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工作做好的措施是本文写作的意义所在。

【关键词】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工作;存在问题;改进措施

行政事业单位作为我国国民生产过程中区别于政府工作部门的服务于人民群众的工作部门,做好其工作的管理,促进行政事业单位健康管理体制的形成,促进其持续发展。那么,在行政事业单位的整个管理中,基础会计工作管理是对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工作的基础,同时也是事业单位财政管理的重要工作环节。对于行政事业单位来讲,资金是保证其各个环节工作如期进行的一个基础,同时也是行政事业单位存在的基础。所以做好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工作,从基础计算、资料整理等方面强化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工作的工作水平的提高。

一、分析

行政事业单位当前存在的工作问题:行政事业单位在当前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型发展的过程中,其作为参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一部分,随着行政事业单位的改革发展,会计工作也逐渐显露出一些问题。具体如下:

1、基础工作存在的问题分析

行政事业单位在会计工作方便一直采用的是收付实现制,其是行政事业单位行政预算的主要工作方式。这种会计计算方式虽然在长期实行的过程中给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工作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之处,但是由于收付实现制使用存在的一个问题就是其非常容易导致会计所需信息失去真实性和准确性。这一问题是会计工作最为基础性的问题,尤其表现为行政事业单位内由于收支结余表和资产负债表的存在导致收付实现制的基础会计信息得不到全面反映,对所有的支出项目不能够做准确、真实的记录。这样反映到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工作中财务计算不合理,出现部分财产无法追踪去向,出现债务的现象。

2、财务管理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

管理内部控制一方面从人员的管理来讲,财务会计工作专业人员和设置岗位的不匹配给,以及录用无证上岗的人员极大的降低了财务会计工作的工作水平和工作质量;另一方面在行政事业单位内部管理的控制中统一的管理体制尚未完全形成,而且行政事业单位也没有专门设置会计工作机构,一般都是由其他职位的人员兼职进行会计工作。综合两个方面管理内部出现的问题,就容易造成会计工作固定流程和固定人员管理工作模式的混乱,缺乏严密的监督体系,审核管理机构的工作过度形式化不利于会计工作的进行。

3、财务报表工作存在的问题

财务报表是行政事业单位内会计工作顺利进行登记核算的基础,是会计工作人员的工作依据。行政事业单位在投资活动、经营活动、正常业务支出上尚未使用统一的现金登记管理模式即关于这一部分的现金登记报表尚未形成,这样就不利于会计工作的进行。会计工作人员在整合财务计算管理时,这一部分数据的缺失给会计工作带来了很大的困难。此外,行政事业单位资产负债表对于资产的收入和支出的记录存在多处重复和无效的现象。财政报表的不完善对于会计工作的科学进行是非常不利的。

4、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工作进行信息化建设是当前行政事业单位更好的服务与人民、提高工作水平的必然要求。但是在行政事业单位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会计工作在信息化建设中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会计工作面临的一个问题就是使用的会计信息化系统软件高位漏洞的出现,这一现象的多次出现给会计工作依靠计算机进行的正常工作的时间和工作的速度无法顺利实现。另一方面会计信息化的系统建设是一个相对复杂的工作,但是行政事业单位内部与会计工作相连的内部网络系统尚未完善的建立起来,专业操作人员的数量及不成熟的技术导致会计信息化建设存在很大的阻碍。

二、基于问题分析,做好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工作的措施分析

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工作做好应从会计工作原则完善、财政纪律加强以及监督管理体制完善、人员素质水平提高,基础人员队伍建设、信息化建设稳步推进等四个方面进行。具体如下:

1、完善会计工作的原则,强化行政管理

强化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工作的水平的提高不仅对于会计工作本身还是事业单位的持续发展来讲是非常必要的。现今几乎所有的行政事业单位都在进行权责发生制制度的引进,力图使用此制度解决当前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存在的会计工作不合理的现象。权责发生制强化了财务支出与具体责任人之间的联系,强化了责任的直接承担。行政事业单位引入权责发生制能够提高其会计工作所获取的数据资料的客观性和精准性原则。但是,在具体引进的过程中不同的行政事业单位应在根据自身经济、技术等方面的基础上循序渐进作出此项工作,力图权责发生制能够与原来的工作制度顺利的实现过度,保证会计工作的顺利进行。

2、强化财政纪律,强化内部监督和外部监督的合作

行政事业单位为了做好会计工作,强化内部监督工作,通过不断规范完善财务管理工作的法律法规,及时的出台与财务管理相关的法律法规,依靠法律法规促使财务管理工作的规范化和标准化。其中促进财政纪律的标准化和规范化建设细化到财务资金支出登记,财务的分配以及现金支付等做好登记。除此之外,行政事业单位在强化自身内在监督的前提下,还应不断强化外部监督,通过外部监督能够促进财务管理工作如与审核部门等合作能够弥补内部监督存在的缺陷,通过内外监督互相合作的形式为会计工作的顺利进行形成良好的管理氛围和制度环境。总体而言通过控制力度和监督体制的完善提高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工作的水平。

3、强化行政事业单位会计人才素质队伍的建设,提高工作水平

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工作的科学进行无论是从财务报表工作还是会计信息化的建设来讲,都需要在其发展的过程中配备综合素质较高和专业水平较高的人才,这是会计工作良性发展的基础。而就这一方面将,行政事业单位应该积极的引进人才,建设完善的人才激励竞争机制,并且通过季度或者年底的会计工作业务结算以及审核不断的对相关人员的工作进行检查,一旦发现存在不合理不科学的会计计算方式,将予以严厉的惩罚。此外,强化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工作向企业会计工作的学习,不断的改进事业单位会计工作的方式,培养能够适应现代化会计工作方式的专业型人才。

4、加强信息化技术的应用,改进科学的会计信息化使用系统

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工作在现今信息化建设水平和效率不断提高的情况下,其应积极主动的改进信息化会计工作系统,从系统软件的完善为会计信息化的建设奠定基础。会计信息化的建设是一个一体化的工程,其需要与内部各个部门财务管理工作之间的合作与协调进步,事业单位管理人员能够在体制内建立与会计信息化使用相配套的管理措施,并定时的组织专业人员对会计信息化使用系统尤其是数据资料安全系统的修复和更新。

三、小结

综上所述,为了做好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工作,其应在遵循行政事业单位自身存在以及发展的基础上,从财务管理工作标准化和规范化以及强化会计工作财政工作纪律等方面强化现代化信息技术在会计工作中的使用,通过内部监督和外部监督的协调合作共同促成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工作的科学进行。

【参考文献】

[1]乔丽辉.浅谈如何加强我区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基础工作[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1(19)

[2]李家胤.浅谈如何加强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内部控制[J].财经界:学术版,2015(2)

[3]白德荣.浅谈我国当前基层行政事业单位会计队伍现状与对策[J].财经界:学术版,2015(9)

作者:王蕾 单位:公安部警犬技术学校

被举报文档标题:行政事业单位发展趋势(8篇)

被举报文档地址:

https://www.meizhang.comhttps://www.meizhang.com/xzgl/xzsylw/702761.html
我确定以上信息无误

举报类型:

非法(文档涉及政治、宗教、色情或其他违反国家法律法规的内容)

侵权

其他

验证码:

点击换图

举报理由:
   (必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