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学术团队内部互动和认知范文

学术团队内部互动和认知范文

时间:2022-06-14 04:42:50

学术团队内部互动和认知

1前言

科学技术的发展势不可挡,尤其是“大科学”时代的到来,首先,一些传统学科开始相互借鉴研究理论和方法开展更广泛、深入的科学探索,这时需要科学合作才能完成,如人类学通常并不重视研究科技进步对于社会的影响,而很多对此感兴趣的社会科学家有意开展科学与技术研究,从而开展了大量的合作研究;其次,出现了很多新的研究方向,只有通过学术合作才有可能取得成功,如纳米科技、量子信息处理、生物信息处理等;再次,目前很多研究只有多个学科的合作才能解决,如AIDS、传染病、全球气候变化等等研究课题。

因此,学术团队的建立和培养是迎接和适应“大科学”的有效途径。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对学术团队的研究呈现多样化的格局。首先,对学术团队的理解和定义仍存在着不同程度的论述,邬小撑[1]认为学术团队是为实现某一个学术目标而相互协作的个体组成的群体,具备管理学分析中团队的特征、目标、信任、沟通、领导等要素。库恩提出的“科学共同体”概念为进一步分析创新型学术团队提供了基本的概念工具。其次,对于学术科研单位来说,如何提高学术团队的绩效和培养研究人员的创新能力成为关注的热点。陈春花,叶飞[2]从科研团队生命周期管理的理论探讨了如何更好地管理科研团队;凌四立,陈芳[3]认为学术团队是一些才能互补、团结和谐并为实现共同学术研究目标的人力资源及其相互关系组成的集合体;Simpson,Bar-bara,Powell[4]从组织设计的角度如何构建创新性学术团队才能有效提高科技创新能力;Ottosson,Stig[5]分析了影响团队成员工作积极性的种种因素;Dougherty,Deborah,Takacs[6]分析了团队成员行为特征对创新的影响。西班牙学者JesusRey-Rocha[7]等以一个西班牙大学地质团队为例,研究了学术团队对科学家个人科研成果的影响。Dundar和Lewis考察了自1970年以来影响大学成果的个人、部门和制度,形成了综述报告。Johnstno则研究了团队规模与成果之间的关系,但并没有得出明确的结果;Co-hen则对学术团队的效率和团队大小、年龄的关系,做出了评论研究。再次,出现了很多与学术团队相类似的概念,如学术群体、学术合作等。Katzenbach和Smith认为多数情况下,团队比群体有更多的含义,当群体成员发展到有共同的承诺感和力求协同行动时,群体就发展成为团队[8]。学术群体一般由科研单位(如研究所、高校等)的一个学科或者几个相关学科的研究人员组成,有时甚至是多个科研单位的相关几个学科的研究人员组成。相比较,学术团队的规模较小,一般由一个或者多个相关学术课题研究人员组成,这些研究人员一般由一个或者多个相关研究课题的研究人员组成,通过课题或者项目为纽带联系起来,团队成员之间的分工相对明确、约束比较大,具有较强的协作特征。团队一定是群体,但反过来却不一定。

共享心智模型是在Cannon-Bowers等人个体心智模型研究的基础上提出的[9]。心智模型是指人们借以描述系统目标和形式、解释系统功能、观察系统状态以及预测系统未来状态的心理机制(Rouse&Morris,1986),学术个体的心智模型是个体对研究对象认识的一种认知成果,是包含了认知主体结构化和非结构化的各种经验、价值观、关联信息以及专家理论性见解等要素的动态组合。到了20世纪90年代,随着对群体活动研究的日益兴起,在一些运作有效、良好的群体中,常常可以观察到一种心照不宣的默契,体现在群体成员对于复杂、动态、模糊的情景又一种共同的理解,这种共同理解有利于解释群体中发生的事件、对需求做出预测、解决冲突。这说明群体中不仅存在个体水平上的心智模型,也存在着群体水平的心智模型,因此提出了“共享心智模型”的概念。许多研究者都在探索群体水平心智模型,并进行了类似的概念界定。其中Cannon-Bowers&Salas[10]的定义受到广泛的认可,即“共享心智模型”是团队成员共同拥有的知识结构,它使得团队成员能对团队作业形成正确的解释和预期,从而协调各成员的行为以适应团队作业和其他团队成员的需求。Klimoski[11]认为共享心智模型反映了对知识的某种组织或建构,这种组织建构通常是由一系列存在于记忆中的概念和关系构成,这种建构可能源于先前经验,也可能仅依赖于习得的知识。本研究拟以心智模型为理论视角,以知识管理为目的,分析学术团队构成的内在机理。本文首先对学术团队和学术团队共享心智模型的概念进行了界定,在此基础上构建了学术团队共享心智模型的概念模型并分析了该模型的边际搜寻特征和路径依赖特征,最后总结了本研究的不足和未来研究空间。

2学术团队与共享心智模型

2.1学术团队

本研究认为学术团队是以基础理论、应用研究和科研成果转化为内容,有共同愿景、知识互补、愿意为同一的科研方向和目标,以及和谐的工作方法而相互承担责任的科研学术人员组成的6-12人左右的群体。学术团队具有的特征包括:第一,共同的学术目标。学术团队存在的根本目标是进行科学研究和开发,这是维系学术团队的关键所作。只有具有共同的学术目标,才能够形成凝聚力,使得个体能够认可彼此的优势包容缺点,第二,良好的协同性,包括角色协同、知识协同、信任协同。协同性是学术团队能够成长的必要属性。由于研究课题的复杂性,个人难以胜任,必须依靠集体的协作才能够完成,因此需要在组织上相互协作(表现为成员角色的合理分配)、知识协作(表现为已有知识的互补和思想上的协作交锋)、信任协作(表现为积极的合作态度)。这里所指的协同性不仅仅是指研究工作上的配合,更重要的是思想和精神上的交流。第三,规模不大,分工相对明确。学术团队一般包括一个团队带头人,2-4名核心成员,4-7名主要参与成员,并且具有合理的专业结构和年龄结构。团队带头人是团队形成和发展的核心力量,具有较高的学术造诣、影响力和凝聚力;核心成员制定具体的研究计划,进行任务分配;主要参与人员是具体研究工作的实施者,配合核心成员开展研究工作。

2.2学术团队共享心智模型界定

协同性是学术团队的本质特征和属性,而协同并不仅仅指工作上的配合,更重要的是思想和精神上的和谐交流。而共享心智模型即能够描述团队知识共享,还能够描述团队成员的态度和信念,虽然信念结构不如知识结构稳定,但对于正确指导学术团队形成有效的合作气氛具有重要的意义。综合理解不同领域对共享心智模型的概念界定,本研究认为学术团队共享心智模型是使得团队成员以各自的背景知识为基础,通过心灵感知、心智共享等认知默契形式形成成员共享的内在隐性知识结构和内在价值意义结构。学术团队的共享心智模型,不仅为团队的外在显性知识结构(如发表的论文、申请的专利、撰写的书籍等显性的研究成果)提供内在隐性知识的补充与支持,为团队中的外在价值意义结构提供内在的精神激励,而且影响团队中成员在研究过程中遇到的各种新知识、新信息、新经验、新价值观念、新理论见解的共同筛选、分类、共同吸收组合,这些直接影响学术团队的学术创新路径趋向。因此,可以认为学术团队共享心智模型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学术团队的内在隐性知识结构和学术团队的内在价值意义结构。共享心智模型能够为团队的知识创新提供共同的价值意义激励与共享的隐性知识支持,使得团队成员在日常的学习交流与认知过程中,其各自的动机不断收敛到学术团队共同的学术创新目标之下,提高成员之间相互协同与合作的能力,并达到如下目标:第一,形成共同的学术目标———成员通过日常认知与学习交流,使得个体的学术行为意向能够收敛到一个共同的团队知识创新目标下;第二,形成知识共享氛围———促进成员间已有知识传播与共享,提高成员间协同合作能力;第三,促使创新行为的有效开展———使学术团队知识创新的各种过程与行为能够迅速有效的开展与运行;第四,创新行为的可持续性———使整个学术团队的创新行为呈现出可持续性、渐增强性、螺旋上升的发展态势。图1学术团队共享心智模型的关键活动

3学术团队共享心智模型内容及特征

3.1学术团队共享心智模型的内容

在学术团队中,知识作为个体成员对研究对象认识的一种心智现象与认知成果,是一种包含了认知主体结构化和非结构化的各种经验、价值观、关联信息以及专家理论性见解等要素的动态组合,这种动态组合在一定时期内一方面以论文、研究报告、专利等形式的文字与逻辑符号等形式表现为个体成员一种显性知识结构;另一方面又以心脑及其生物神经之间的惯性化联系等内在形式表现为认知主体一种内在隐性知识结构与价值意向,成员个体这种内在隐性知识结构与内在价值意向就为主体的心智模型。学术主体的心智模型在一定时期内,不但为其显性知识结构提供内在隐性知识的补充与支持,为认知主体外在信念追求行为提供内在的精神激励,而且直接影响主体对所遇到的各种结构化与非结构化的新经验、新信息、新观点、新专家理论见解的筛选与分类以及新的动态组合,从而直接影响个体未来在组织中的学术创新路经。那么,学术团队共享心智模型是一个学术团队中内在隐性知识结构与内在价值意义结构的共享载体,能够为一个团队的知识创新提供共同的价值意义激励与共享的隐性知识支持。因此,构建了学术团队共享心智模型,如图2所示。其中团队内隐知识共享水平与团队内在价值意义共享水平是团队共享心智模型的核心,而团队学习、经验交流是团队内在隐性知识共享水平的直接形成前因,主要通过团队成员之间的知识、经验的相互学习、交流与融合等共同的理性认知过程来促图2学术团队共享心智模型进与提高团队内在隐性知识的共享水平,同时也通过团队内在隐性共享水平与团队内在价值意义共享水平之间的正相关作用间接提高团队内在价值共享水平;团队文化、团队结构、团队激励机制是团队成员之间内在价值意义共享水平的直接形成前因,主要通过团队成员的日常工作中、生活中的交往、情感发展、身份认知等价值信念认同过程来促进与提高团队内在价值意义共享水平,同时也通过团队内在价值意义共享水平与团队内在隐性知识共享水平的正相关关系来提高团队的内在隐性知识共享水平。团队内在隐性知识水平对团队知识创新能力水平产生直接作用,同时通过团队内在价值意义水平对团队知识创新能力水平产生间接作用;相应的,团队内在价值意义对团队知识创新能力水平产生直接作用,同时通过团队内隐知识水平对团队知识创新能力水平产生间接作用。

3.2学术团队共享心智模型的特征

学术团队共享心智模型存在的意义在于通过知识在团队内部的相互转化,更好的实现知识创新,更好的实现团队重要隐性知识的成功转移与转化。可以认为学术团队的知识创新是内生于团队已有知识的基础上的,是基于内在价值传统与知识存量基础上的创新,是深深嵌入学术团队共享心智模型之中的。学术团队共享心智模型具有两个主要特征:边际搜寻特征和路径依赖特征。

(1)边际搜寻特征在学术团队中的知识创新并不是随机的,团队中成员过去的知识结构决定了未来知识创新的趋向。因为人的认知能力是有限的,对于学术团队中的个体来说亦是如此,表现在:一方面,学术个体在学术知识收集、存储、处理方面的能力是有限的,且受到主观认知图式的影响;另一方面,大科学时代使得学术个体面临的学术知识环境具有是复杂性和不确定性。因此,学术团队知识创新过程实际上是由于外部环境的变化(如研究目标、知识结构变化等)而导致应用层次上对新的研究方法的搜寻,然后导致组织内在知识结构与价值信念结构的更新(在个体本身具有的知识背景与知识传统基础上的更新),这样循环往复、不断演化。所以,在学术团队中的知识创新并不是随机的,团队中成员过去的知识结构决定了未来知识创新的趋向。也就是说,学术团队中个体的心智模型拥有一种“未来可预见能力”,个体总是寻找与既有的可预见的、对未来认知联系的研究,而这种寻找过程一方面使团队不断对自身心智模型进行检视与反省,另一方面也使得团队在不断的新信息筛选过程中对原有心智模型寻求边际上的改进从而导致团队原有知识结构的创新。

(2)路径依赖特征

路径依赖性是指事物发展的未来走向受制于其发展的历史与经验,学术团队主体的学术历史与经验往往表现在学术团队心智模型的形成与演化中,而且学术团队围绕共享心智模型的边际搜寻倾向的直接结果往往就表现为团队知识创新的路径依赖性。由于团队已有的内在知识结构与价值意义结构,使得团队知识创新往往沿着某条路径或者轨迹行进,所以团队某一时点上的知识结构与价值意义就是其历史的产物,而这个结构又决定了下一步可能选择的方向。学术团队的历史构成了团队的知识记忆与信念预期,从而形成了学术团队共享的心智模型,而团队共享心智模型又包含了团队知识未来可能发展/创新的方向。也就是说,学术团队的发展路径具有很强的内在逻辑,因为遵循这些逻辑(内在知识结构)对于知识创新的收益要比其他方面的知识容易得。另外,学术团队的共享心智模型是一个累积发展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术团队的知识创新沿着某种固有的轨迹进行,所以学术团队知识的创新趋势是可以预测的,发展的路径取向内生于团队原有的内在知识结构和价值意义结构,也就是团队共享心智模型中,呈现出一种可持续性、自增强性、无限循环、螺旋上升的发展态势。

4结束语

从目前对团队的研究来看,学术团队的研究不但在理论发展上达到了一定的程度,而且在实证研究上也有了一定的数量和规模,然而,理论发展与实证研究间仍然存在着一定的差距。第一,学者们对学术团队的界定大多借鉴企业领域团队的定义,强调技能互补、共同的目标及相互承担责任。然而,学术团队的研究目的、人员构成与企业研发团队不同;并且对单一学科团队而言,成员都具有相似的知识结构、研究方法,因此不适合从区别于群体的视角对学术团队作严格的界定。在本质上,团队的组织依托可以是课题组、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或科技创新平台等。在团队内部,成员间相互协作、共享知识,共同提高团队的创新能力,完成共同的科研目标。另外,学者们对作为兼具正式组织和非正式组织特点的学术团队进行了研究,这些研究仅仅是涉及到学术团队的基本问题.对学术团队的结构模式、学术带头人的选择机制、团队成员的管理仍需作更深层的研究,特别是学术团队的治理,目前还没有这方面的研究,借鉴经济学中的“团队理论”以及公司治理研究成果来探讨学术团队的制度安排和激励约束机制。第二,本研究构建的学术团队共享心智模型以揭示学术团队内部互动和认知加工过程的“黑箱”。以往行为取向的研究只是解决了学术团队的输入端或输出端的表象特征,却无法揭示团队知识互动和认知交互的“加工”过程的黑箱。在知识共享理论的支撑下,团队成员对外界环境的感知最终要转化为团队成员间的认知和交互,且由于暗默知识的内隐和认知特征决定着学术团队的探索需要对共享新知模型的作用进行构建和分析。本研究视共享心智模型是团队互动过程背后的潜结构,可以解释学术团队的学术创造能力。第三,需要进一步加强对学术团队共享心智模型的作用机制研究。目前有关共享心智模型的理论与测量技术主要是在群体或团队水平的工作与绩效的相关研究中,还缺乏深层次的理论研究和实证研究。本文所构建的学术团队共享心智模型,在下一步要开展模型测量、模型验证和修正工作,以期分析与检验团队共享心智模型的形成机制以及对团队知识创新管理的作用效果。

被举报文档标题:学术团队内部互动和认知

被举报文档地址:

https://www.meizhang.comhttps://www.meizhang.com/xzgl/xzglzhlw/603178.html
我确定以上信息无误

举报类型:

非法(文档涉及政治、宗教、色情或其他违反国家法律法规的内容)

侵权

其他

验证码:

点击换图

举报理由:
   (必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