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新时期和谐社会建设创新范文

新时期和谐社会建设创新范文

时间:2022-07-30 11:46:10

新时期和谐社会建设创新

摘要:新时期党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是在把马克思主义关于建设社会主义的理论逐步变为现实的伟大实践创造中提出的,是一次重大的理论创新

关键词:社会主义和谐理论创新实践探索

一、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渊源和实践探索

19世纪中叶,马克思、恩格斯采取科学的态度,在对人类思想史中的和谐社会思想特别是19世纪初期空想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思想汲取的基础上,对未来社会的发展方向做出了科学设想,把他们设计的理想社会称为“自由人联合体”,即“共产主义社会”。这个社会将在打碎旧的国家机器、消灭私有制的基础上,消除阶级之间、城乡之间、脑力体力劳动之间的对立和差别,极大地调动全体劳动者的积极性,使社会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实行各尽所能、各取所需,实现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在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都形成和谐的关系。“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它的本质特征就是“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

列宁在领导俄国十月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中,就社会主义社会建设也提出了一系列重要思想。列宁提出:只有社会主义才可能广泛推行和真正支配根据科学原则进行产品的社会生产和分配,以便使所有劳动者过最美好、最幸福的生活;社会主义国家应当大力帮助农民,消除城乡对立;必须把国民经济的一切大部门建立在同个人利益的结合上面;必须发扬民主,改革国家机关,精简机构,反对官僚主义,最大限度地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必须时时处处千方百计地巩固党同群众的联系,等等。

新中国成立以后,同志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提出了关于社会主义建设问题的一系列重要论断。1956年,同志发表《论十大关系》,提出了调动国内外一切积极因素的基本方针,对正确处理我国社会的一些重大关系作了深刻论述。1957年,同志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明确提出了社会主义基本矛盾的理论,创立了关于两类不同性质矛盾的学说,要求学会用民主的方法解决人民内部矛盾,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以解决科学文化领域里的矛盾,坚持“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以解决共产党与派的矛盾,坚持“统筹兼顾、适当安排”的方针以解决全国城乡各阶层以及国家、集体、个人三者之间的矛盾等等。同志还指出:“我们的目标,是想造成一个又有集中又有民主,又有纪律又有自由,又有统一意志、又有个人心情舒畅、生动活泼,那样一种政治局面。”由于“十年浩劫”,同志的这些正确思想没有得到全面贯彻,但对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同志科学地阐述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系列重大理论观点,对社会主义社会建设提出了一系列重要论断。他强调: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要消灭贫穷,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要按照统筹兼顾的原则来调节各种利益的相互关系,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没有安定团结的政治环境,没有稳定的社会秩序,什么事也干不成,等等。

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后,同志根据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要求和我们党肩负的新任务,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我们党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的理论。他强调: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社会主义社会是以经济建设为重点的全面发展、全面进步的社会,要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要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要坚持稳定压倒一切的方针,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在社会稳定中推进改革发展,通过改革发展促进社会稳定。

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创新

党的十六大以来,中央强调:要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五个统筹”的要求,推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发展党内民主和人民民主,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坚持以人为本,始终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切实做好关心群众生产生活的工作等等。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做出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保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局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任务,反映了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体现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都是为了推进社会主义社会建设。”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以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具体实际相结合,坚持和继承我们党在社会建设方面的理论与实践成果,并借鉴传统和谐思想的有益成分,第一次把“社会主义”与“和谐社会”结合起来,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战略思想,系统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社会、怎样建设社会的问题,有着十分重大的理论创新意义。这一理论创新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体现了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邓小平理论将社会主义的本质概括为: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在各方面都能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社会。

发展生产力是实现社会和谐的根本途径,贫困是产生社会不和谐甚至社会冲突的最根本、最普遍的原因。只有最大限度地减少、减轻贫困,才能有效地医治许多社会疾病和消除社会裂痕,才能实现社会的健康与和谐。而生产力的发展是解决贫困问题的根本措施。马克思和恩格斯曾经指出,社会主义“是以生产力的巨大增长和高度发展为前提的”,邓小平同志也指出“贫穷不是社会主义”,提出“发展才是硬道理”,而且要加快发展。同志反复强调:“发展是硬道理,这是我们必须始终坚持的一个战略思想。”所以,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是生产力高度发展的社会,是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得到普遍提高的社会。

“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是从社会公平的角度反映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祈求。社会的公平和正义正是和谐社会所追寻的目标。

在当代中国,在改革开放和发展市场经济的过程中,出现了较为严重的贫富两极分化现象。我们现在出现的两极分化现象不是社会主义制度造成的,而是由于我国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由于我国处于社会转型期,各方面的制度和体制还不健全不完善引起的。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可以避免并且能够避免两极分化现象。而要避免两极分化现象,必须坚定不移地走社会主义道路。

邓小平同志曾指出:“社会主义的目的

就是要全国人民共同富裕,不是两极分化。如果我们的政策导致两极分化,我们就失败了。”他还说,“社会主义有两个非常重要的方面,一是以公有制为主体,二是不搞两极分化。”“这是我们所必须坚持的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我们就是要坚决执行和实现这些社会主义的原则。”在他看来,“只要我国经济中公有制占主体地位,就可以避免两极分化。”所以,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完善和发展以生产资料公有制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以实现国家和人民共同富裕为目标,符合全社会共同的根本利益,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途径。

综上所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社会,是生产力高度发展的社会,是公平和正义的社会。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

2.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文明程度不断提高的社会。构建和谐社会与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是有机统一的。一方面,和谐社会不仅仅是一个阶层、一个地区、一个领域的和谐,而是全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是各个阶层、地区、领域的协调发展、科学发展、全面发展的过程,是人的全面发展的综合反映,是文明程度的普遍提高。另一方面,和谐社会的构建,是社会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的结果。不断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提高综合国力,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为和谐社会提供物质基础:不断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保障人民群众的民主权利,提高法治社会的水平,使政治文明为和谐社会提供坚强的政治保障:不断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提供人民群众不断需求的精神文化食粮,使精神文明为和谐社会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撑。同时,社会主义社会的和谐又为三大文明营造了稳定、协调的发展环境,提供了不竭的动力,能够使各族人民同心同德、团结奋斗、携手共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的伟业。这正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过程中的实践和升华。

3.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充满活力的社会。社会活力是社会进步、协调、和谐的基础和条件。社会活力不断增强是现代社会的重要标志。社会活力的构成大体包括三个层面:一是社会主体的活力,表现为人的积极性、能动性、创造性的充分发挥。二是作为社会生产和生活直接构成要素及其资源的活力,如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环境条件的控制和改善、新的知识、思想、文化的形成与创造等等。三是社会生产、生活运行方式和机制所具有的活力、能够实现社会系统的自我延续、自我调控、自我更新并发挥其功能。这三个层面不可分割、互为前提,构成社会存在和发展的现实力量与动力源泉。社会主义社会的活力体现在经济、政治、文化和人本身等方面。在经济上要有发展活力,这是最主要的。这就需要进一步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坚决破除一切妨碍经济发展的观念和体制弊端,激发人民群众的创业愿望和热情,形成有利于创业的环境,促进社会物质财富的极大涌流;在政治上要有活力,引导和激发公民政治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公民依法享有广泛的权利和自由:在文化上要有活力,培养提高公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大力发展先进文化,充分发挥文化育人功能,营造健康、和谐、文明进步的社会氛围,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思想保证、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是要通过激发活力、提高效率来进一步促进发展。由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利益主体的多元性和差异性,在新形势下出现各种各样的矛盾和利益冲突,出现一些摩擦和不和谐因素是正常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是要从根本上消灭矛盾,而是要正视矛盾,善于协调和正确处理各种矛盾,在追求和谐中分析矛盾、处理矛盾,从而激发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说到底,就是要尊重人民群众的创造精神,让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得到充分发挥,使各种积极因素得到充分调动;就是要妥善协调各方面的利益,正确处理各种社会矛盾和纠纷,确保社会的稳定团结;就是要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不断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就是要以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正确反映和兼顾各方面群众的利益,让人民群众感受到生活的幸福,从而萌发更多的创造愿望,创造出更大的创造活力。

4.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社会管理体制不断创新的社会。加强社会建设和管理,推进社会管理体制创新,这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核心内容。建立健全有效的社会管理体制、机制和制度,实施有序的社会管理,对于推进社会整合,激发全社会的创造活力;对于协调各方面利益关系,化解社会矛盾,调节收入分配差距,维护社会公平和正义,保障社会安全,促进社会稳定,推动社会发展进步、实现社会和谐都具有重要的作用。这也是巩固党执政的社会基础的战略举措,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保障。要深入研究社会管理规律,创新社会管理方式,当前尤其要认真研究人均GDP在1000美元至3000美元时期的社会管理规律,借鉴国外有益的经验,立足中国实际,探索和创新战略机遇期、社会转型期、矛盾凸显期的社会管理方式,完善社会管理体系和政策法规,整合社会管理资源,拓宽服务领域,形成社会管理和服务的合力,努力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形成与发展。新晨:

5.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宏大的社会系统工程,必须从整体着眼推进配套改革。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激发社会活力,促进社会公平与正义,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维护社会稳定,推进民主法治,这些工作都不是某一领域单独可以解决的问题,需要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推进配套改革。如促进社会公平,从横向看,它包括经济利益公平、政治权益的公平、社会公共产品享有的公平;从纵向看,它包括机会公平、起点公平、过程公平、结果公平。过去,我们的注意力集中在分配结果的公平方面,强调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其实,没有政治体制、教育体制、医疗卫生体制、社会保障体制的改革相配套,就难有机会公平、起点公平、过程公平,同样也就难以实现分配公平。进一步说,经济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以及各项社会体制的改革,彼此之间也是互相联系、互相制约的,所以,只有从整体上推进机制、体制改革,使各项改革配套进行,才能顺利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工作。还要看到,改革不配套,正是造成社会发展不和谐的重要原因之一。比如政治体制改革与经济体制改革不配套,造成以权谋私、贪污腐败不能得到有效遏制,而以权谋私、贪污腐败又是造成社会不公和某些干群矛盾激化事件的重要原因。所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从革除经济体制、政治体制和各项社会体制的弊端入手,弄清这些弊端的因果联系,从经济体制、政治体制和各项社会体制的整体出发,按照相互协同配合、分别轻重缓急的原则,推进配套改革的进行。

此外,还要加强新形势下的对敌斗争,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可靠的安全保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符合全国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代表了全体人民的共同要求。但是,我们必须看到,我国社会仍然存在着敌我矛盾,我国境内外还存在着各种敌对势力,西方敌对势力仍然妄图对我国实施“西化”、“分化”,这些敌对势力内外勾结,对我国进行渗透、颠覆和分裂活动,对我国的国家安全构成了严重威胁,对我国的社会稳定和谐构成了严重威胁。我们必须保持清醒头脑,认真研究新形势下对敌斗争的特点和规律,不断提高新形势下对敌斗争的水平;要切实增强国家安全意识,完善国家安全战略,抓紧构建维护国家安全的科学、协调、高效的工作机制,坚决粉碎敌对势力的干扰破坏,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可靠的安全保证。

参考文献

1.邓小平文选.人民出版社,1993

2.李君如.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论.人民出版社,2005

3.阎光亮.形势与政策.辽宁大学出版社,2006

被举报文档标题:新时期和谐社会建设创新

被举报文档地址:

https://www.meizhang.comhttps://www.meizhang.com/xzgl/xzgllw/553283.html
我确定以上信息无误

举报类型:

非法(文档涉及政治、宗教、色情或其他违反国家法律法规的内容)

侵权

其他

验证码:

点击换图

举报理由:
   (必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