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民生思想的新民主主义论文范文

民生思想的新民主主义论文范文

时间:2022-03-25 04:55:41

民生思想的新民主主义论文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民生思想的历史演变

(一)民生思想的形成阶段。大革命失败后,领导秋收起义部队到达湘赣边界的井冈山地区,从此开始了长达十年的土地革命战争。随着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开创,党领导的农民运动又蓬勃发展起来,对于农村的社会调查也进一步深入。1927年11月和1928年春,先后做了宁冈调查和永新调查。1930年5月到寻乌县开展农村社会调查,写下了党的历史上著名的《寻乌调查》,同年10月他还赴兴国、东塘等地进行了调查。1933年11月又分别进行了长冈乡调查和才溪乡调查。的这一系列调查所涉及的内容十分广泛,涵盖农村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家庭等方方面面,重点是农村土地状况的调查。根据调查研究认为,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是民生之根本,他先后主持制定了井冈山《土地法》、兴国县《土地法》和《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土地法》。党在苏区发动群众开展了大规模的“打土豪、分田地”运动,广大贫苦农民纷纷获得了土地,民生状况大为改善。在开展土地革命的同时,还领导苏区开启了法律制度建设的探索,开始了以建立法律制度来保障民生事业推进的尝试,颁布了在党的历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和《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劳动法》。在政治建设方面,领导中国共产党在苏区开展了三次大规模的基层民主选举活动,鼓励广大农民参政议政,努力实现人民当家做主。在社会建设方面,领导临时中央政府在苏区整顿社会秩序,维护社会治安,开展妇女解放运动,重视教育卫生事业发展等等。领导革命根据地进行民生建设的尝试和探索,体现了把发展民生与巩固红色政权相结合、把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看作改善民生的根本问题、把法制建设作为保障民生的基本建设等几个特点。他创造性地推行的这一系列民生政策和措施,推动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民生思想的形成。

(二)民生思想的成熟阶段。抗日战争时期,从战略高度认识到保障民生是争取抗战胜利的必需条件。“大敌当前,不解决民主民生问题,就不能建立抗日根据地抵抗日本的进攻。”因此,共产党领导陕甘宁边区和各抗日根据地开展了轰轰烈烈的民生保障运动,为抗战的最后胜利奠定了坚实基础。抗日战争相持阶段到来后,在日军和国民党的双重封锁下,陕甘宁边区和各抗日根据地的民生状况极为恶劣。面对这种不利局面,发出自力更生、自己动手的号召,认为“经济建设一项乃是其他各项的中心,有了穿吃住用,什么都活跃了,都好办了。”在的推动下,党中央和边区政府确定了以生产建设为中心的工作路线和发展经济、保障供给的总方针,实施了军民兼顾,民营为主、民办公助、公私合作、互助合作政策和军垦屯田的南泥湾政策,动员开展了大生产运动和学劳模运动。这些举措有效解决了陕甘宁边区和各抗日根据地的民生保障问题,有力支持了抗战的持续。与此同时,还在陕甘宁边区推行“精兵简政”,最大限度地减轻民众的赋税负担,并加强边区民主法制建设。在的积极倡导下,陕甘宁边区实行了三次普遍、平等、直接、自由的选举制度,并按照“三三制”组建政权;从1937年到1945年期间,主持颁布了《民主政府施政纲领》、《陕甘宁边区抗战时期施政纲领》、《陕甘宁边区施政纲领》三部具有宪法性质的施政纲领,为革命胜利后党在全国范围内的施政积累了宝贵经验。抗日战争时期是民生思想的成熟时期。解决民生问题的理念,明确表现为一切为了抗战,一切为了抗战到底。在这一思想指导下,党在根据地的经济建设更加具体和行之有效,为发展民生提供了基本的物质保障;民主政治建设更加符合实际,为发展民生提供了法理依据。同时,这些保障民生的举措也深得民心,巩固并扩大了党的群众基础,增进了党的政治认同,为党从局部执政走向全国执政积累了政治资源。

(三)民生思想的发展阶段。解放战争时期,将民生建设与政权建设紧密结合。在继续重视农民土地民生的同时,他把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方面积累的经验实施于解放区,使解放区广大民众的生产生活状况得到明显改善,激发了解放区广大民众投身革命的热情,加速了全国解放的进程。的民生思想又增添了新的内容。随着解放战争的节节胜利,中国共产党由局部执政走向全国执政的态势已趋于明显。以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愈加认识到让更广大的人民群众获得民生保障和民生改善是革命形势发展的需要,是革命取得胜利的需要。中国共产党在的领导下以更大的政治热情致力于解放区的民生解放。在经济建设方面,在抗战结束初期,为了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中共中央明确指出:“目前的政策只是减租,而不是没收土地。”这样既团结了农民,也安抚了富农和地主,有利于发展生产和经济恢复。随着国共两党走向全面对抗,农民阶级和封建地主阶级的矛盾愈演愈烈,广大农民开始有了强烈的土地要求,中共中央对土地政策做出了及时调整。1946年5月,党中央颁布了《关于清算减租及土地问题的指示》,提出要把减免租息的政策转变为彻底没收地主土地的政策,将土地分给农民。为加速全国解放进程,中共中央于1947年颁布了否定封建土地所有制的《中国土地法大纲》,在广大解放区开展了空前规模的运动,广大贫苦农民纷纷获得了土地,更加积极主动地投身于农业生产,为解放战争提供物质保障。在政治建设方面,强调要在不断扩大的解放区继续推行“精兵简政”,要尽快在新解放区建立人民当家作主的民主政权,尽快发挥各解放区尤其是新解放区各级人民代表会议的作用,并充分保障各解放区广大人民群众的政治权利。在社会建设方面,深刻认识到战争是残酷的,常年的战乱必然会导致大量民众的流离失所。他指示:“各解放区有许多灾民、难民、失业者和半失业者,亟待救济。此问题解决得好坏,对各方面影响甚大。”各解放区在的号召下,积极采取措施如发动群众互助,向社会筹集基金,设立收容机构等,有效地促进了各解放区社会的稳定。在解放战争时期民生思想的新发展,突出表现在顺应广大农民对土地的迫切要求,经过,彻底否定地主土地所有制,使广大农民拥有了土地,真正实现耕者有其田,解决了中国这个农业大国民生的基础问题,为中国共产党建国后进行大规模的民生建设做了理论和实践准备。在中国共产党民生史上,解放战争时期的民生思想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

二、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民生思想的整体意蕴

(一)始终坚持人民利益至上。始终坚持人民利益至上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民生思想的首要意蕴。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认为“历史活动是群众的活动,随着历史活动的深入,必将是群众队伍的扩大。”在继承了这一经典论断的同时,进一步提出“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强调广大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中国前途和命运的最终决定者,是未来中国的缔造者,共产党人要始终站在人民的一边,始终要真心实意地为人民群众谋利益,始终把保障和改善民众的生产生活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早在1928年10月,在为湘赣边界党的“二大”起草的《政治问题和边界党的任务》决议案中,就将“有很好的群众”作为小块红色政权存在的客观条件。可见,在革命早期就重视群众的作用。随着革命形势的发展,对这一问题的认识越加深刻。纵览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讲话以及起草的文件,其中频现的词语就是“人民群众”。重视人民群众,为人民群众谋利益,全心全意为人民群众服务是其民生思想的核心理念,也是其人生的崇高信仰和不懈追求。

(二)始终重视贴近实际的调查研究。在领导中国人民进行民生解放的过程中,始终坚持“真理的标准只能是社会的实践”,“理论的基础是实践,又转过来为实践服务。”他强调要了解社会真实状况,就必须进行大量贴近实际的调查研究。在早期的革命实践中,他的足迹就遍布湖广等地广大农村,就中国革命和农民问题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调研,先后撰写了《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寻乌调查》、《长冈乡调查》、《才溪乡调查》等一系列文章。广泛的调查研究使他准确地把握到了中国革命的命脉,准确地抓住了中国革命的核心问题。1930年,撰写了《反对本本主义》,从认识论高度第一次鲜明地提出“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中国革命斗争的胜利要靠中国同志了解中国情况”等著名论断,阐明了社会调查的重要意义。回顾整个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工农武装割据”、“农村包围城市”、“三三制”政权……这些中国革命的创举无不是重视调查研究结出的硕果,从这个意义上讲,正是这些准确反映中国国情的调查研究把中国革命最终引向了胜利之路。

(三)始终关注农民的土地问题。土地是农民赖以生存的基本保障,是农民的核心利益。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以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始终关注农民的土地问题。认为发展新民主主义经济就要“没收地主的土地,分配给无地和少地的农民,实行孙中山先生‘耕者有其田’的口号,扫除农村中的封建关系,把土地变为农民的私产。”1931年,中国共产党在总结土地革命经验的基础上逐步形成了一条比较完整的土地革命路线和正确进行土地分配的方法。1937年8月,主持洛川会议将减租减息作为解决根据地农民土地问题的基本政策,减轻了农民负担,改善了农民的物质生活,同时也团结了地主阶级一致抗日。1946年,内战全面爆发,由于革命形势的要求,中共中央按照的指示制定了《中国土地法大纲》,大纲规定:没收地主土地,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按农村人口平均分配土地。1948年,在晋绥干部会议上,提出了“依靠贫农,团结中农,有步骤地、有分别地消灭封建剥削制度,发展农业生产”的总路线。各解放区的广大农民纷纷获得了土地,革命热情空前高涨,积极支援解放战争。始终重视农民的土地问题是贯穿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民生思想的一条红线,也是促成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的重要保障。

(四)始终重视民生建设与民主发展的良性互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一直重视民生建设和民主发展的协调统一,认为发展民主是改善民生的根本保证,改善民生是发展民主的良好契机,两者相互促进,相辅相成。在土地革命时期,就非常重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民主政治建设。由于湘赣边界的武装割据和红色政权建设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进行的,这就使党在根据地的干部和民众中享有崇高的威信。然而,这也导致了党政不分、以党代政的偏向,影响了边区政府工作的开展。对此,1928年11月,在其起草的《井冈山前委对中央的报告》中明确指出了这一问题,并要求党以后要执行领导政府的任务,但不是包办政府的行政事务,同时还主张要健全各级苏维埃执行委员会的民主集中制。根据地民主政治的发展为根据地民众生产生活的有序开展提供了保障。在抗日战争时期,强调只有坚决抗日才有实行民主的可能,抗日与民主又是保障民生的前提条件。抗战初期,他就规定一切不反对抗日的地主资本家和工人农民一样,享有广泛而真实的民主权利,有同等的人权、财权、选举权和自由权,这就使爱国的地主和资本家能够安心地生产生活,从而团结了一切抗战力量。

三、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民生思想的当代启示

(一)继续坚持人民利益至上,着力维护人民切身利益诉求。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以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深刻地意识到了“战争的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真正的铜墙铁壁是什么?是群众,是千百万真心实意地拥护革命的群众。”党的根基在人民,力量在人民,兴衰成败也在人民,这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民生思想的核心要义。在当前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时期,我们要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要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要着力在维护社会公平正义、调整收入分配格局、治理生态环境恶化等民生热点问题上取得新进展、实现新突破,努力让发展的成果更多更好地惠及全体人民。

(二)继续用辩证的眼光认识和把握多元化的民生诉求。曾指出:“一定要每日每时关心群众利益,时刻想到自己的政策措施一定要适合当前群众的觉悟水平和当前的迫切要求。”民生问题是变化的、发展的,不同的时期有不同的民生内容和民生特点,并会随着时间的演进而变化发展,是具体和历史的统一。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以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始终关切社会各阶层民众的利益诉求,并从革命实际的具体情况出发适时调整民生主张,制定相应的民生政策,极大地激发了人民群众投身革命的热情,从而加速了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进程。当今全面深化改革阶段,民生问题的新情况、新问题、新需求不断出现。人民群众的民生诉求早已从最基本的追求温饱向更高层次、更高水平的方向发展,既要求公平教育、体面就业,也要求收入提升、社会保障健全,生态环境改善等等,民生诉求正随着经济的发展而全面升级。这既是国家日益发展进步的重要标志,也是需要全面应对的重要挑战。共产党人要始终坚持用辩证的眼光全面认识和把握多元化的民生诉求。

(三)继续惠农,妥善解决好农民的土地问题。在1937年接受斯诺采访时曾说过:“谁赢得农民,谁就赢得中国,解决了土地问题也就赢得了农民。”历史证明,对农民土地民生诉求的合理满足是中国共产党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的重要保障。在改革开放的今天,制约中国发展的主要问题之一仍是农民的土地问题。目前,我国正处于加速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重要时期。我们要汲取历史的经验教训,国家在充分保障农民土地利益的同时,应进一步适度扩大农民使用土地的自主性和灵活性,增加农民的财产性收入。在深化改革的基础上继续探索完善的促进国家、农民、土地三方面协调发展的机制和体制。

(四)继续推动社会主义民主建设与民生改善的互动协调发展。在近代中国,最早提出民主建设与民生改善必须协调发展的是孙中山先生。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继承并发展了孙中山这一思想,深刻认识到社会主义民主的实现需要民生建设的物质基础为依托,民生改善的成果也需要社会主义民主的保障和维护。在全面深化改革的今天,要继续充分重视并积极推动社会主义民主建设与民生改善的良性互动。要围绕热点民生问题推进民主建设,把改善民生作为发展民主的着力点和助推器;要通过发展民主来为改善民生提供动力和支持,将发展民主与改善民生统一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实践中。

作者:史艺军郑益单位:辽宁师范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

被举报文档标题:民生思想的新民主主义论文

被举报文档地址:

https://www.meizhang.comhttps://www.meizhang.com/xzgl/xmzzylw/668959.html
我确定以上信息无误

举报类型:

非法(文档涉及政治、宗教、色情或其他违反国家法律法规的内容)

侵权

其他

验证码:

点击换图

举报理由:
   (必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