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转型社会的社会心理探究范文

转型社会的社会心理探究范文

时间:2022-12-21 03:20:17

转型社会的社会心理探究

摘要:

当代社会心理学立足于时代特点,从社会认知、社会关系以及群体、民族冲突等角度出发,对推动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价值。本文从转型时期社会特点、社会学与个体社会学的发展轨迹以及社会心理学的成长角度讨论了转型社会的社会心理特点,提出社会转型期间社会心理优化建议。

关键词:

转型社会;社会心理;研究

一、社会转型与社会心态

作为受到世界社会科学界高度关注的中国化的社会转型,与东欧国家和俄罗斯不同的是,中国采用符合中国特色的转型路径,使经济快速增长。社会科学学者分析了中国改革开放30多年来出现的问题,提出了转型社会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过程,需要结合过去与现在进行分析,将问题放置在国家政治和经济的转变层面上。强调关注转型社会过程中人们社会心理的变化。中国有学者指出,研究社会转型最常使用的范式是私有化、世俗化、市场化和民主化,而中国喜欢将转型视角用来进行研究。然而,我国社会转型研究却很少有人对社会心理学进行研究,主要原因是因为我国的社会科学研究者大多接触学习的是美国的社会心理学,把美国心理学体系看作普世化良药,并没有结合我国现状提出符合国情的问题,对概念进行提炼,对理论进行拓展等。类似这样的问题也普遍存在于美国的社会化心理学之外。莫斯科学者维奇曾指出,美国社会心理学研究主题和理论内容是结合自身紧急的社会问题存在的,并没有真正在实证的研究以及理论的构建方面取得进展。美国的社会化心理学取得的成绩除了在方法技术上,还有就是被当作科学探索对象的社会化心理学语言。所以,如果我们抱着研究美国社会问题的心情查看美国的文献,只是抽象化地解决美国的问题,将自己限制在狭窄的科学领域研究中,脱离了自己所处的社会真实环境。对社会心理研究较少另一个原因是因为主流社会心理学研究者总是乐于将研究停留在群体或个体的层面,缺乏对宏观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奥尔波特曾指出,社会心理学试图对他人如何从情景暗示、实际情况、想象情景等方面对个体行为、思想和感情的影响进行解释。也有学者指出,个体心理学包含了在整体意义上和本质上的群体心理学。莫斯科学者维奇认为,大多数的社会心理学研究否定了存在的社会心理学,而是将其视为个体的相加,应当排除社会放置在行为中的想法。他用社会科学囊括社会化心理学,但大多数研究者却用有他人在场的情况下个体表现的行为来研究,并将其视为行为科学。阿布拉姆斯和豪格曾提出,形成社会化心理学危机的最根本原因是,还原主义者将个体心理视为社会心理。由此,对于转型社会中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应当从社会现状着手。

二、社会学与个体社会学研究

在社会学起源之初就存在整体和个体两种社会学,前者是对于社会整体的关注,后者是对于社会个体的关注。马克思、孔德、斯宾塞等人对社会的运行规则、社会有机体、社会系统性质方面进行研究;米德、韦伯、帕累托等人对社会集体中行动的差别、社会成员、社会运行规则方面进行研究。对于“双重范式”的转变之路导致两种社会学的行动产生,一种主要强调态度、动机和意图的心理理论社会;一种主要强调符号、惯例、规范和价值的文化理论社会。利用行动文化面对社会群体、行动群体等形塑、改变和建构联系进行理解并能解释。由于这样综合文化的性质很难进行明了解释,用语言和经验难于表达清楚,因此常被称作社会化的厌倦、不适应、情绪、气候、乐观主义等。

三、社会心理学的研究社会心理学研究

关注社会与人情景交互过程。20世纪90年代,爱德华•罗斯和威廉•麦独孤相继出版的社会心理学丛书,奠定了社会学心理学基础。法国思想家孟德斯鸠从自然环境的角度论述了社会心理学的发展、社会心理对所属的政治制度的制约作用等。同时,不同的地域风俗和文化形成了不同的社会心理特征,反映在法律、政治体制等许多方面。思想家爱尔维修以教育、社会政治与道德为角度研究民族精神和性格,反映社会人的思想和情感的一致性,以此研究民族精神。他指出民族精神和民族性格不是永远不变的,而是随着社会化变迁而改变。19世纪中叶,哲学家黑格尔首次系统地从“时代精神”和“民族精神”的范畴研究了社会心理,他认为整个自然、精神的世界具有动态性,并试图揭示运动和发展之间的内在联系。黑格尔从哲学体系中探索社会心理,把“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看做是内容十分丰富的两个层面,把社会心理看做历史的、有机的整体结构,从多个层面系统地研究社会心理。墨菲曾指出,社会心理学一边是强调个人在社会情境中发展的社会心理学,一边是强调团体在社会情境中发展的社会心理学。对社会心理学理论进行梳理时,启发了对社会变迁的思考和解释,利于继续研究和继承社会心态。威廉曾说,在人类的聚合和互动过程中会产生群体心智,而这有别于个体心智,是真实意义上存在的。塔德则认为,在社会中的模仿和发明是由社会和个体之间的关系产生的。这样的观点在现在学者看来是在传播和扩散社会心态,它的实质就是模仿。现代社会心理学奠基人勒温提出,社会心理学必须建立在具体而实在的社会心理现象上,而拒绝缺乏根据的研究。而对于中国来说,社会公共治理程度、贫富差距、体制乏力等现象不容小觑。针对诸多社会性问题,许多学者也分别从政治体制改善、公众幸福感、满意度提升,社会互动与人际关系调和以及群体、民族关系提升,危机处理预警机制以及社会矛盾和网络集群行为等方面进行具体研究,提出要将社会心理问题纳入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议题。同时,加大社会心理学研究力度,从实际操作和应用角度实施关注社会心理学,尤其是当前的社会普遍心理健康状况。对于社会心理学的研究需要建立在不排斥诠释方法和实证论的手段上,而宏观和微观的结合范式需要不断探索、研究,对于当下的转型社会的社会心理的研究才有意义。

四、关于转型社会的社会心理结构

社会心理稳定性的特点分为四个结构,包括变动性的社会心态、阶段性的社会心态、超稳定的社会心态和稳定的社会心态。处于社会环境之中的社会心态,既能够出现明显、快速的变动在社会转型、变迁的过程中,比如,在对社会的认知、感受和态度等评价性和情境性的内容之中;也可以沉淀在某个稳定的时间段之内,发生阶段性的变化内容,如社会的信任和稳定等;对于社会价值观的内容则是变化非常地缓慢,比较稳定的阶段。社会性格是社会心理中最为稳定的部分。影响社会心理的这四个层次是相互联系影响的,从开始到现在展现的是逐步内化了的过程。

五、社会转型期间社会心理优化建议

1.完善社会心理疏导机制

完善的社会心理疏导机制是成熟的社会公共治理的重要特征,在社会转型期间尤为重要。社会转型期,个人在经历政治、社会、经济体制的转型过程中容易产生心理调适失败,从而导致一定程度的心理变态现象。如果缺乏必要的心理疏导干预,容易引发个体无限放大消极情绪,并且寻找极端释放手段的行为。例如,危害社会公共安全的恶性行为。政府是建立社会心理疏导机制的关键角色。组织有效的心理治疗和疏导机构,建立预警机制,系统地制定干预措施可以有效地抑制社会心理问题的发生。

2.合理、公平的资源分配社会心理问题多

由公平感的满意度缺失产生。这其中对社会公共资源分配的不均衡引起的不公平感,需加强法制建设,维护公民正当的合法权益,高效、充分发挥社会资源价值。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兼顾劳动力结构,合理布局、增加就业岗位。同时,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实现资源合理利用,逐步弱化不公平感,从实际角度控制消极情绪的产生。

3.加强文化思想意识建设,发挥舆论导向作用

文化思想意识的统一程度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要条件,通过舆论宣传建立核心思想价值,强化理想信念,可以有效地强化和谐、统一的价值观。开展易实施的教育课程,加强对病态意识形态的辨别能力。台湾心理学家杨国枢认为,心理问题的解决过程是人们认知过程的重新构建。科学的思维方式和认知方式是基于实践基础得出的,要有理性的依据作为支撑。通过有效的宣传,可以加强科学意识形态对社会心理的导向性和凝聚性作用,用科学的理论指导人的行为,用正确的舆论引导人的意识。最终,从情感上形成凝聚力。

六、结论

在历史的发展长河中,人们的思想不断发生着变化,社会转型也就变得势在必行。在大量的关于转型社会资料研究面前,却极少有人提到转型社会后社会心理的变化。本文阐述了社会心理研究的范式及其所具备的特征,对有作为的学科著作进行分析,强化了对社会心理的研究。宏观的社会心理研究是在群体论消失20多年后产生的,包括社会认同理论和表征理论,关注个体与群体之间的关系,在社会环境中的行为表现等,得到一些启示。对于转型社会的社会心理的研究是一种对社会发展的研究,必须从实际面临的现代问题进行解释,需要从社会着手,而不是独立的个人。社会心理的变化不是因为一个人而改变的,是放置在社会的转型中,是这个时代情况的反映,对于社会结构的改变和社会形态变迁的影响起到了促进作用。怎样建立良好的社会心理,维持社会的稳定,促进社会的发展,还需要进行更多研究。

参考文献:

[1]王俊秀.社会心态:转型社会的社会心理研究[J].社会学研究,2014(01):104-124+244.

[2]周晓虹.转型时代的社会心态与中国体验——兼与《社会心态:转型社会的社会心理研究》一文商榷[J].社会学研究,2014(04):1-23+242.

[3]郑海祥.转型时期的社会心理危机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调适作用[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2(01):17-19.

[4]刘慧君,李树茁.中国社会转型下的心理福利与社会支持[J].公共管理学报,2012(02):42-51+124.

[5]爱尔维修.精神论[M].莫斯科:苏联社会经济书籍出版社,1938.

[6]黑格尔.王造时译.历史哲学[M].北京:三联书店,1963.

[8]范和生,唐惠敏.论转型期中国社会心理的重构[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01):66-73.

[9]孔维恒.举例浅析中国社会转型时期的社会心理的转型[J].赤子(上中旬),2015(06):116.

作者:石萍萍 单位:淮阴工学院

被举报文档标题:转型社会的社会心理探究

被举报文档地址:

https://www.meizhang.comhttps://www.meizhang.com/xzgl/shxllw/700900.html
我确定以上信息无误

举报类型:

非法(文档涉及政治、宗教、色情或其他违反国家法律法规的内容)

侵权

其他

验证码:

点击换图

举报理由:
   (必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