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群众路线与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创新范文

群众路线与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创新范文

时间:2022-05-06 03:33:34

群众路线与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创新

摘要:

群众路线既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具体实践紧密结合的产物,也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继承与创新的结晶。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早期的民本思想蕴涵着丰富的“群众路线”智慧,集中表现在重民、亲民、信民、贵民、畏民、为民、裕民等多个方面,重点体现了重视民众基层力量、亲近民众情感要求、尊重民众主体意识、维护民众基本利益、体察民众主观意愿、接受民众及时监督等丰富内涵。群众路线在充分汲取中国传统文化中“民本”思想的基础上,坚持取其精华,以史为镜,继承与创新相结合,突破了民本思想在阶级立场、情感依附、主体意识、价值取向、利益分配等方面的根本性缺陷,创新了“群众路线”中民本思想的丰富内涵,实现了“质”的飞跃与超越,对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

思想;中国传统文化;群众路线;继承与创新

一、中国传统文化是群众路线的文化沃土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民本思想是群众路线的文化沃土。民本,顾名思义即“以民为本”。民本思想,则主张将民众视为治国安邦之根本,关注并重视基层民众利益,是儒家思想的精华所在,是我国古代历史的重要政治学说,也是群众路线最早萌芽的文化沃土。

(一)以民为贵,强调民众的主体地位和社会作用

从夏商周时期开始,我国就出现了作为传统政治文化主流思想的民本思想。特别是到了春秋战国时代,由于战争的频发和政权的频繁更迭,使得民众对社会政权稳定的作用更加充分地体现出来,在《尚书•五子之歌》中夏康之弟劝诫夏康:“皇祖有训,民可近,不可下。民惟邦本,本固邦宁。”[1]唐太宗李世民从隋王朝的顷刻覆亡中,亲眼看到和感受了来自民众的力量,其畏民观十分强烈,感慨:“天子者,有道则人推而为主,无道则人弃而不用,诚可畏也”。与今天的“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是一脉相承的。

(二)以民为本,逐渐把“民”从真正意义上升华至“人”的高度

民本思想中所概括的“民”,原本是指处于社会下层的百姓和庶民,是一个群体概念。民本思想的实质是民的地位置于君上,由民做主,而不是让君主来为民做主。民本思想中的“从民”、“顺民”观念体现出对“以民为本”意愿的重视。今天中国共产党提出的“以人为本”的执政治纲领,其中的“人”比“以民为本”的“民”的内涵和外延要广。

(三)以民为畏,重视民意的监督作用

民本思想中的“信民”、“畏民”思想,充分体现了重视民众的监督和制约作用。例如:孔子认为“一言可以兴邦,一言也可以丧邦”[2];荀子提出只有“兼听齐明”才能“天下归之”[3]。王夫之则提出了“天人合一”的思想,强调“民心之大同”。强调了民众的监督制约对国家兴亡、君主统治的重要作用。充分认识到民众的监督可以促使统治者自查自省,及时改错、纠偏、补漏。所以提出如果要实现真正的民众监督,施政者就必须以德为政、从谏如流。如“纳谏为圣,拒谏为昏”[4],以能否纳谏作为判断君主英明与否的标准;惟有“以政为德”[5],才能使“君子迩而小人远”[6]。认为臣民应当及时劝言进谏,这既是臣民对君王的责任,也是国民对国家的责任。如孔子认为为臣为民之道在于对君主应犯言直谏,不能欺骗;荀子则将能“谏、争、铺、拂之人”称作真正的“社稷之臣”[7]。这些思想归结起来,就是将民众监督视作“治道的民主”,通过深刻地阐释民众监督对定国安邦、内圣外王的作用,达到巩固封建君主专制统治的目的。曾经指出:“共产党是为民族、为人民谋利益的政党,它本身决无私利可图。它应该受人民的监督,而决不应该违背人民的意旨。它的党员应该站在民众之中,而决不应该站在民众之上。”[8]

(四)以民为重,不断满足民众的合理有效需求

民本思想中的“为民”、“裕民”思想是重视在物质上不断满足民众的合理有效需求。它将维护民众的生存权和基本利益视为实现治国安民的基本原则。两千余年来,这一思想所反映的阶级诉求与内涵表达,也随着时代的变迁不断地发展变化。中国为民裕民思想的渊源可追溯至先秦时期。《尚书》中的“裕民”“惠民”观点、《周易•益》的“损上益下,民说无疆”观点,都认为重视民众利益是德政的前提。春秋战国时期,各学派思想家们从各自的政治立场和思维视角出发论述了这一思想。孔子以“裕民”为仁政的前提,提出“百姓足,君孰与不足”[9]的论点,主张民富才能国富。孟子、荀子、管仲也持相同观点,“凡治国之道,必先富民”[10],同时宜采取薄收税赋、节约用度及发展生产等措施,“以政裕民”[11]。西汉时期,贾谊提出应通过积贮的方式达到富国民强。司马迁则反对与民争利,主张应顺应民众追求富足生活的期盼。晋至隋唐时期,轻租税的要求更为突显,民本思想家大都以反对厚敛重租,认为重敛使民流亡,唯有薄敛才能富民安国。为民造福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革命的根本目的。一再强调:“一切空话都是无用的,必须给人民以看得见的物质福利。”[12]

二、群众路线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创新

经过长期的井冈山斗争时期、抗日战争时期、时期等一系列革命时期,在领导革命的实践中逐渐形成了群众路线的完整科学理论,这既是对传统文化民本思想的继承与创新,又是中国共产党长期历史斗争经验的总结,更是思想活的灵魂之一。

(一)“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13],是群众路线的基本观点

在革命和建设实践中总结出:“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这也是群众路线的基本观点,科学体现并具体实践了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认为,人民群众是创造历史的决定力量,是真正英雄,决定历史的是“行动着的群众”。通过深刻认识到“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告诫全党同志“应该使每个同志明了,共产党人的一切言论行动,必须以合乎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最大利益,以最广大人民群众所拥护为最高标准。”[14]“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刻也不脱离群众,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出发”[15],这是中国共产党立于不败之地,取得革命和建设胜利的根本保证。把历史唯物论和群众路线有机结合起来,深刻阐明党和人民群众的关系,从而使党的群众路线立于坚实的历史唯物论理论基础之上。创新和发展了传统文化民本思想中的基本观点。

(二)“把群众的利益放在第一位”[16],是群众路线的根本出发点

“把群众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和“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17]集中体现了群众路线的群众观点和根本出发点;“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是群众路线的根本宗旨,是我们党的生命线,是取得革命和建设成功的重要保障;脱离了群众,损害人民的利益,就会动摇我们党的执政之基。我党的历史经验表明,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我们党就能够永远立于不败之地,永远得到全国各族人民的衷心拥护并带领人民不断前进。对于“把群众的利益放在第一位”,还强调指出:“一切空话都是无用的,必须给人民以看得见的物质福利。”[18]强调党员干部要真正把群众利益放在第一位,不要讲大话讲空话,要让群众得到实实在在的看得见的物质福利。这才是群众路线的根本出发点。在新的历史时期,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如何对待人民群众及其他们的根本利益,最主要的是在执政的过程中,能否始终坚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

(三)“到群众中间去,向群众学习”[19],是群众路线的工作方法

强调的“到群众中间去,向群众学习”工作方法体现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科学哲理。马克思主义认为,认识来源于实践,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广大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是认识的源泉和认识发展的动力。“从群众中来”就是深入到群众中,把群众分散的意见,化为集中系统的意见,在哲学上这就是从实践到认识的过程;“到群众中去”就是把集中起来的意见再回到群众中去,指导群众的实践,在哲学上这就是从认识到实践的过程。一切正确的决策和办法,归根结底只能来源于无数从事各种实践活动的人民群众。坚持“从群众中来”,就是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各种科学知识,将各种分散的群众意见转化为领导者的正确决策;而坚持“到群众中去”,就是将领导者的决策转化为群众的认识和行动,并通过群众的实践得以检验、修正、充实和提高。这样一个过程循环往复,以至无穷,不断检验、丰富和发展真理。因此,坚持了群众路线,也就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认识论。只有始终坚持群众路线,党才能不断进行理论创新,实施正确的领导。还指出:“依靠民众则一切困难能够克服,任何强敌能够战胜,离开民众则将一事无成。”[20]揭示了中国共产党的力量源泉。党的历史也充分证明,党的力量来源于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党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是党立于不败之地的根本保证。任何一个胜利和成功,都是贯彻群众路线的结果;离开群众,违背群众路线的基本原则,革命就会遭受损失,甚至失败。正如所说,信任群众,紧密地和群众一道,并领导他们前进,我们是完全能够超越任何障碍和战胜任何困难的,我们的力量是无敌的。中国共产党多年的实践经验证明,只有始终紧紧依靠人民群众,一刻也不脱离群众,就能够源源不竭地从人民群众中汲取前进的力量。

三、群众路线思想的时代光辉

群众路线思想是一直以来中国共产党的工作路线和方针政策的重要指导理论,并在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不同历史时期始终闪烁着时代的光辉。特别是在的“中国梦”思想中,是以群众路线思想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并吸取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同时,“中国梦”思想又丰富和发展了群众路线思想。

(一)“中国梦”思想与群众路线思想在理论体系上是一脉相承的

“‘中国梦’的实现离不开党的群众路线,因为党的群众路线与‘中国梦’在本质上是相通的。‘中国梦’本质上是中国人民对未来、对生活的梦想与期待。只有广大人民群众愿望得以实现,‘中国梦’才算实现。”[21]“中国梦”首先在主观上充分肯定了人民群众的力量,与把马克思主义“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的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在长期的革命斗争和社会主义建设中,深入实际,调查研究,不断总结,逐步发展,形成的群众路线的科学理论体系是一脉相承的。“中国梦”思想认识到了人民群众是推动历史发展的主体,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必须充分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同时,“中国梦”思想十分关心人民群众的发展,尤其重视个体发展,并强调只有国家给予每个人出彩的机会,国家才会凝聚出巨大的力量。这与群众路线思想要求我党要一切相信群众,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思想也是一脉相承的。人民群众是群众路线的核心主体。“中国梦”思想,就是在一切以群众利益为重的群众路线思想基础之上形成的。一再强调:“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必须紧紧依靠人民来实现,并进一步指出:“实现中国梦必须凝聚中国力量。这就是中国各族人民大团结的力量。中国梦是民族的梦,也是每个中国人的梦。只要我们紧密团结,万众一心,为实现共同梦想而奋斗,实现梦想的力量就无比强大,我们每个人为实现自己梦想的努力就拥有广阔的空间。生活在我们伟大祖国和伟大时代的中国人民,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共同享有梦想成真的机会,共同享有同祖国和时代一起成长与进步的机会。[22]所以说,群众路线思想为“中国梦”思想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使“中国梦”有了明确的方向和坚定的目标,并从中获得了丰富的理论源泉。

(二)“中国梦”思想与群众路线思想在实践中是融会贯通的

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指出:“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这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条道路来之不易,它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和广泛的现实基础。”[23]强调“中国梦”是建立在以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在长期的革命斗争和建设实践中探索基础之上的,前车之鉴,后车之师。指出:“共产党的一切言论行动,必须以合乎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为最广大人民群众所拥护为最高标准。”[24]这是在人民群众斗争实践基础上产生的群众路线思想,是在继承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基础之上,集中人民群众集体经验和智慧的结晶,是中国共产党几十年革命经验的成果。所以说,“中国梦”思想与群众路线思想在实践中不但是融会贯通的,而且“中国梦”的指导思想更加全面、更加具体和更加真实地反映了相信群众、依靠群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群众路线思想。因此,“中国梦”不仅仅是对群众路线思想具体内容的丰富和发展,对一切为了人民的群众路线思想的创新与升华,更多的是让我们感受到了群众路线的时代光辉。并促使我们必须深入思考,在现阶段我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践中群众路线思想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认真贯彻执行“中国梦”思想的各项要求,将“中国梦”与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紧密联系在一起,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自始至终坚持党的群众路线,促使“中国梦”早日实现!

作者:胡艳辉 单位:湖南省社会科学院

被举报文档标题:群众路线与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创新

被举报文档地址:

https://www.meizhang.comhttps://www.meizhang.com/xzgl/qzlxlw/692974.html
我确定以上信息无误

举报类型:

非法(文档涉及政治、宗教、色情或其他违反国家法律法规的内容)

侵权

其他

验证码:

点击换图

举报理由:
   (必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