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马克思主义平等观分析范文

马克思主义平等观分析范文

时间:2022-03-03 02:59:20

马克思主义平等观分析

摘要:平等是社会平等是社会民主和谐稳定的基本,是人类文明向前发展的重要价值标准,贯穿了人类社会的整个发展过程。西方的自由主义平等是建立在看似平等实质不平等的“等价交换”原则基础之上,具有利己主义思想。马克思主义平等观站在历史唯物主义的角度,以社会历史实践为根基,从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对社会不平等的原因进行探究,消除了一切阶级统治实现所有社会成员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地位上的平等。马克思主义平等观超越了西方自由主义平等的法律上、形式上的平等,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平等;马克思主义;自由主义;超越

一、马克思主义平等观及演变历程

平等是社会民主和谐稳定的基本,是人类文明向前发展的重要价值标准,是人们一直以来追求向往的一种理想社会状态和思想观念,人类文明的发展历程是一部不断追求平等进而逐步实现平等的史诗。马克思理论以社会历史实践为根基,探索解放全人类的宏伟蓝图,他遵循社会历史的发展轨迹,从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对社会不平等的原因进行探究,对构建所有社会成员都平等的社会具有巨大意义。马克思主义平等观经历了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马克思对平等观的认识最初来自于其法律思想。随后,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中马克思认为,社会是有等级的,社会成员在政治世界和社会生活中是不平等的。《论犹太人问题》中“从非政治的意义上来看,平等无非是自由的平等,即每个人都同样被看作孤的单子。”这一时期的马克思主义平等只是为了说明自由的平等,这种平等不是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地位的平等,只是私有财产占有的平等。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对小资产阶级、无政府主义者的平等原则进行批判。“平等是德国人的共识,平等作为共产主义的基础,是共产主义的政治的论据,在德国是自我意识,在法国由于政治的原因是平等,在英国是现实的、物质的,仅仅以自身来衡量自身的实际需要。”他从民族差异性和政治思维的不同性批判小资产阶级平等思想。《神圣家族》中马克思分析平等的实质和内涵,他已经认识到平等应体现在实践领域中而不只是思想领域中。随着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建立,人们逐渐对平等有了更深的认识。平等观的发展时期,马克思对平等的研究由法律角度转向经济角度,以此揭示资本主义虚伪的平等观,体现马克思主义平等观的科学性。资本主义倡导的平等观是为了维护资产阶级的统治利益,掩盖其追求利益和阶级性质,用虚伪不真实的平等掩盖本质实际的不平等。与此同时,由于资产阶级的压迫统治,大规模工人运动在全世界爆发并日益严重,但是工人运动要想成功必须有科学的思想指导。此时,平等已经显露出其重要性在其对资本主义的对抗中。马克思主义法律思想中无足轻重的平等已经被作为工人运动成功的科学指导思想。在其著作《资本论》中,马克思分析“剩余价值”的本质,看似“等价交换”,实际上是资本家压榨工人,让其出卖劳动力获得剩余价值,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没有处在平等的地位。

随后,马克思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对平等进行分析研究,将平等建立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上,以提升其平等观。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提出“各尽所能,按劳分配”的共产主义思想平等观,只有达到共产主义的高级阶段,各尽所能、按劳分配才能实现人与人之间真正的平等。至此,马克思主义平等观的发展已经接近成熟。《反杜林论》是马克思主义平等观最终成熟的标志性著作,恩格斯对唯心主义平等观进行彻底批判,科学表达了无产阶级平等观。首先,平等具有历史性而不是永恒,无论以哪种阶级形式出现,其本身是历史产物。其次,平等具有的阶级性并不是普遍的,无产阶级平等要求消灭阶级。最后,平等有社会属性,资产阶级平等是政治上的平等,建立在商品等价交换原则上,实现资产阶级向往的平等、民主、自由、博爱。但这种资产阶级的平等没有体现人的阶级属性和社会属性,只是把人看作自然存在,是抽象、虚伪的。马克思对平等观的研究分析站在历史唯物主义高度,不是一个阶级代替另一个阶级,而是消灭所有阶级统治,从而实现政治、经济、社会等各方面地位的平等。阶级社会中的平等只局限在统治阶级,奴隶社会是奴隶主阶级的平等;封建社会是地主阶级的平等;资本主义社会是资产阶级的平等。而马克思主义倡导的平等是无产阶级的平等,是全体社会成员的平等,这种平等是在政治、经济、社会各个方面的平等。

二、自由主义平等的局限

自由是西方思想史上的重要标志,自由主义作为一种政治思潮,经历了由古典自由主义向新自由主义的转变。自由主义自十七世纪出现以来,到十八世纪以前的,虽然社会中已经开始出现“人人生而平等,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思想。但平等只存在于天赋的生命、自由、财产这三项权利后。自由世界虽然已经进入,但自由只是一个书面上的修饰词汇,并没有实质性意义。进入十八世纪,启蒙运动开始,自由主义者将眼光转移到政府如何介入经济活动,以亚当•斯密为代表的功利主义者进一步发展了经济自由主义。十九世纪中后期社会自由理论将平等变成自由主义的重要一环,十九世纪中后期之前,以英国启蒙思想家洛克为代表的古典自由主义思想家强调个人自由,他们认为平等应是权利和必然意义上的,反对国家干预,承认人的理性。

随着经济和社会政治变革,自由主义在二十世纪发生了深刻变化,国家发展和个人利益增加了对政府职能的需求,在此基础上新自由主义应运而生。与一味地注重个人自由的古典自由主义不同,以罗尔斯为代表的新自由主义者试图调和自由与平等两种不同的价值,以寻求它们之间的平衡,他将自由和正义称为平等的自由和公平的正义,其自由和正义应合乎最小受惠者的最大利益。自由主义平等观是在现代西方国家形成之后才逐步建立的。现代西方国家大多采用自由民主政体,自由主义民主虽经历了几百年的变革和尝试,主张天赋人权,人的基本权利不可被剥夺,但西方民主政治体制的本质立场仍然是平等和自由,对自由平等之间的突没有意识,政治层面的平等与经济层面的平等存在严重不一致的现象。经济地位的不平等是由于资本主义私有财产的严重累积不平等导致的,国家掌控解决贫富不均,否则,西方国家一直宣扬的自由主义平等始终是无法实现的。西方自由主义平等观是建立在天赋人权和自然法的基础之上的,在自由主义观念当中,所有公民在自由的社会中都是平等的,都拥有平等权利,但一些自由主义哲学家把财产、生命、自由看作最重要的权利,西方资本主义社会保护个人的私有财产,强调个人自由,自由主义实质上就由提倡平等变成了鼓励不平等。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方式是以资本为基础的资本主义生产,以资本产生交换获取高额利润,因此,资本主义的平等与自由是建立在交换价值基础上,这种资本主义的自由平具有彻底的利己主义性质。

三、马克思对自由主义平等思想的超越

马克思主义平等观是实质上的平等,是对形式平等的超越,因为它既表达了形而上学的理念,同时又体现了对社会现实中平等的追求。马克思主义平等观不是从某种抽象的观念原则论证的而是从历史唯物角度阐释的,在分析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之后,得出平等要建立在生产资料私有制这个重心上面。因此,“将重点放在分配问题上是根本错误的。对消费资料的任何分配都是生产条件本身的分配;生产方式自身的性质是生产条件分配的表现。”分配方式由生产方式决定,同时,生产方式的性质是由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决定的,因此劳动者只有获得生产资料的所有权,才能真正实现分配平等。马克思主义平等观超越了西方自由主义平等的法律上、形式上的平等,马克思主义平等的最终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社会的平等,是每个人无论在经济、政治、法律上都是平等的,每个人都能实现真正而全面的自由。

参考文献:

[1]马克思.论犹太人问题[J].德法年鉴,1844

[2]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

[3]许蓉.马克思主义平等观的历史演变[J].理论观察,2006

[4]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作者:赵琳 单位:中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被举报文档标题:马克思主义平等观分析

被举报文档地址:

https://www.meizhang.comhttps://www.meizhang.com/xzgl/mkszylw/702739.html
我确定以上信息无误

举报类型:

非法(文档涉及政治、宗教、色情或其他违反国家法律法规的内容)

侵权

其他

验证码:

点击换图

举报理由:
   (必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