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探析范文

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探析范文

时间:2022-11-04 04:45:11

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探析

摘要:

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理论基础和依据。在当前形势下,从马克思主义人学的视域出发,将人的存在、本质和发展理论贯彻融入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目标的确立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也会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发展带来重大的变革。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包含着丰富的人文关怀,充盈着对人的现实科学的理解,深刻揭示了历史进程中人的生存发展的基本规律,实现着对现实人生的观照。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进程中一个新的生长点和当代形态,人学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理论基础和依据。“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的确立,市场取向的改革和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发展,随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践的发展,也随着哲学从认识论向生存论的范式转向,时代呼唤着思想政治教育及其研究范式的人学转换。”[1]因此,从马克思主义人学的角度看,去探讨具有属人性质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并将这一思想主动地贴近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必将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发展带来重大变革。

一、人的存在理论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确立

马克思主义人学的出发点是人,但不是“那种抽象的人”,而是“现实的人”。“这些个人是从事活动的,进行物质生产的,因而是在一定的物质的、不受他们任意支配的界限、前提和条件下活动着的。”[2]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中,人的存在是“现实的个人”的存在,是实践的存在。马克思指出:“我们开始要谈的前提不是任意提出的……这是一些现实的个人,是他们的活动和他们的物质生活条件,包括他们已有的和由他们自己活动创造出来的物质生活条件。”[3]以此为出发作为逻辑起点,也成为马克思主义观察社会历史现象的根本性方法。马克思总是在人和历史的互动中,分析对人的不同阶段及其各自特征,从而展示出人具体的历史过程,把对人的认识又推向一个新的高度,对“现实的个人”赋予了历史性。除此,人还是从事实践的人,人的存在是实践的存在。现实的个人通过物质资料的生产,不断与自然和他人交往,取得了实在的现实基础,形成了人所特有的生物属性,实现着人和自然、人和人的统一。正是源于实践,人和社会才有了诞生和发展,也会最终获得生存和发展的自由。马克思主义人的存在理论,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应立足于人的现实性去理解,将现实的人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点。因此,推及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就是要确立大学生的主体地位。因为“对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性质的认识,要看到它不只是一门社会科学,同时还是一门人文科学,是做人的工作,人文关怀的学问”。[4]这种“人文关怀”最能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原则,即“充分确立大学生的主体地位,唤起其自身的主体意识,发挥他们的主动性”。[5]新时期的大学生思想行为复杂多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要了解学生的个性特征和思想动态,与学生建立良好的情感交流。教育过程要把握针对性,方式方法讲求灵活性,提高大学生接受教育的参与程度,促进学校与自我教育地结合,扭转学生由消极被动到积极主动地参与教育。以此赋予学生以应有的终极关怀,体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有的价值。

二、人的本质理论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理论基础

人的本质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人学的核心。“我们不是从人们所说的、所想象的、所设想的东西出发,也不是从只存在于口头上所说的、思考出来的、想象出来的、设想出来的人出发,去理解真正的人。我们的出发点是从事实际活动的人。”[6]“一个种的全部特性、种的类特性就在于生命活动的性质,而人的类特性恰恰就是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7]由此可见,人的本质构成了人的现实生活,人区别于动物的一般属性,就是这种“自由自觉的活动”。其次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而是人的真正社会关系,是具体的历史的,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不是自然的实体,人类也不是个人间纯自然联系的共同体。现实社会作为一个复杂的有机构成,每一个具体的人都处在纷繁的社会关系中。人的这种社会关系和自身的社会性,是在人的所有属性中处于根本和决定地位的属性,决定了人成其为人,将人同其他一切事物以及人和人区别开来。用马克思的观点总结来看,人是在社会联系和历史发展进程中生成发展的,而人的社会关系的总和,则是人在以物质生产劳动基础上的历史形成。因此只有把人放在以生产关系为基础的各种社会关系中进行综合考察,才能体现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相互关系和作用,才能真正全面把握人的本质。马克思主义阐述的人的本质的实践性,要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须以现实生活为基础,紧扣实践,从大学生的实际需要和切身利益理解人教育人。思想政治教育不是思辨和抽象的,高校要通过这一教育过程,提高大学生的思想觉悟和认识能力,使其坚信马克思主义,坚定不移地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积极投身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去。“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论中的社会性奠定了社会价值观的基础,与之相适应的现时代的价值取向,也应该是具有社会性的。”[8]因此,高校要重视社会关系对人的思想的决定作用,指导大学生正确对待和处理不同的社会关系。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通过各种途径,在大学生的社会化过程中,塑造理想人格,内化价值观念,发展和丰富人的社会关系,抵制各种不良思想的影响。

三、人的发展理论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确立

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的精华,是贯穿整个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和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之中恒久不变的基本精神。马克思恩格斯始终把“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看成是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价值目标。恩格斯在描绘未来共产主义社会时曾说:“人终于成为自己的社会结合的主人,从而也就成为自然界的主人,成为自己本身的主人———自由的人”。[9]“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10]这句话阐明了“现实的个人”的最终发展目标,从社会发展角度上讲,也是人类的最高理想和追求。在马克思看来,人的自由发展是指人的自由个性的发展,强调对人个性的培育。透过马克思对人的发展的审视,可以认识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精神实质为:使人在世界中确立自己的主体地位的价值,达到自我的实现,达到自主的活动和保证自己的生存,并最终求得个人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和谐一致。这种和谐一致展示了人的发展是社会化和个性化相统一的过程,个人只有选择与社会发展目标相一致的方向,才能从目标中获得正确的价值取向和动力支持。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条件下,通过思想政治教育不断推进人的生存、发展方式的优化,拓展人的本质力量,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所在。在推进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向人学范式转换的前提下,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对象逐渐转变为加强对思想品德的结构及形成发展规律的研究,核心内容转变为加强全面发展的素质特别是主体能力素质的教育,从而为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创造了条件。高等学校的重任是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在目前新的社会发展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制定,要依据马克思主义人的发展理论。通过创新能力的提升、独特个性的塑造,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要注重培养大学生坚韧不拔的人生态度、追求真理的科研精神和为社会进步而奉献的崇高理想,全面提升大学生的思想品德素质以驾驭各项创新能力。着眼于大学生独特个性的塑造,要促进其认知、情感、意志等心理因素的发展完善。高校要整合利用各种资源,为大学生个性的发展创造优良的环境与条件,使其掌握社会发展所要求的各项本领,成为敢于创新、个性鲜明、勇于探索、与社会发展方向保持一致的新时代社会公民,为他们的全面发展提供思想保障和智力支持。

参考文献:

[1][4]张耀灿.推进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范式的人学转换[J].思想教育研究,2010(7):4,5.

[2][3][6][7][10]《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71-72,66-67,73,46,294.

[5]于雪梅,郭代习.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视角下的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J].党史文苑,2011(5):63.

[8]王丽华,王书会.马克思人的本质论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2(4):114.

[9]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443.

作者:宁廷国 单位:重庆能源职业学院

被举报文档标题: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探析

被举报文档地址:

https://www.meizhang.comhttps://www.meizhang.com/xzgl/mkszylw/699437.html
我确定以上信息无误

举报类型:

非法(文档涉及政治、宗教、色情或其他违反国家法律法规的内容)

侵权

其他

验证码:

点击换图

举报理由:
   (必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