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解析(5篇)范文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解析(5篇)范文

时间:2022-11-04 03:42:42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解析(5篇)

第一篇: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分析

摘要:

随着我国社会变革的逐步进行,人们思想意识的开放程度也有了很大提高,而关于马克思中国化的讨论一直是人们研究的重要课题。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也就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革命与建设的实际结合,从而得出适合中国国情的革命和建设道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历经几十年的发展,已经基本形成了一套相对成熟的理论体系,但即便到了今天,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主体长期以来一直是人们热议的话题,这依然需要人们进行深入的分析和研究。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主体;思想意识;变革

引言

自从马克思主义传入以来,中国的思想意识经过了多次变革,最终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的地位。可以说,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精神支柱,是指导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主流思想,这在我国意识形态领域中的地位不可撼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主体主要包括党的领袖和干部、党的知识分子和普通党员群众三个部分,这些群体是国家建设的领导者,是中国实现现代化的领军人,对于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主体的基本特征

(一)信仰马克思主义

共产党有一个优点,那就是有一个新的科学的观点作为理论的基础,而这个所谓的“新的科学的观点”就是马克思主义。信仰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前提,也就是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主体必须要相信马克思主义能够解决中国的实际问题,能够指导人们完成国家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这实际上也构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根本立场、目的和价值。

(二)懂得马克思主义的内涵

马克思主义是革命的、科学的,是中国共产党的行动指南,只有在这一科学理论的指导下才会有真正的革命运动。想真正成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主体,不仅要对马克思主义给予足够的信任,更要明白马克思主义的原理,懂得马克思主义的内涵,掌握马克思主义的时代精神。这是应用马克思主义的一种能力上的要求,只有真正懂得马克思主义才能将其熟练地运用。

(三)懂得中国国情

马克思主义本身就是改变世界的科学的理论武器,要想让马克思主义在一个全新的环境中发挥作用,就要懂得这个环境的具体特征,想要用马克思主义改造中国,就要懂得中国的实际国情,这是将马克思主义应用在中国的现实基础。对被改造对象认识的越全面彻底,改造的广度和深度就越强。在重视理论指导的同时进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结合实际情况,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必须要做的。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主体分析

(一)领袖群体

中国共产党的领袖群体,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任务的提出者和主题的确立者。领袖群体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领导者,有着非凡的历史洞察力,能够准确把握我国社会发展的趋势和规律,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同阶段的任务。也就是说,领袖群体可以根据不同时期的历史使命和实际要求来确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主题。领袖群体在吸收全社会理论智慧和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形成了相对完整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体系,起到领导者、诠释者的作用,这是其他群体所不具备的。

(二)知识分子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重要的一步,而负责这重要一步的就是知识分子。知识分子比普通群众更容易接触到先进的思想理论,他们把各自所接触或理解的马克思主义进行介绍,扩大马克思主义的影响,是引进和传播马克思主义的主体。知识分子在对先进思想进行社会传播时有独特的优势,也有属于这个群体自身的责任担当。很多知识分子通过编写学习读本、开展学术探讨与争鸣等方式,让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国情进行更深层次的结合,这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三)广大人民群众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主体。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能够在中国获得广泛传播,归根结底是广大人民群众自己的选择。没有人民群众对先进革命理论的诉求,也就没有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马克思主义对于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这也是人民群众实践的需要。广大人民群众的理论取向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坐标,人民群众的要求也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主要的发展方向。与此同时,广大人民群众在实践之中凝结的智慧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重要的理论来源,这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来说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三、结语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主体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因素,目前我国面临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与发展两方面的问题,想要解决这两个问题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主体就必须发挥出作用。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真正主体,要努力实现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国情相结合,这既是中国共产党发展自身的客观需要,也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内在要求。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国情相结合还有很多工作要做,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之路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杨志佳.浅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主体[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6年06期

[2]闫聪慧.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主体的研究综述[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12期

[3]岳强,田克勤.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主体演进的基本特征[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4年11月

作者:刘华鑫 单位:保定市委办公厅稽查三处

第二篇: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对传统文化的影响

摘要:

十月革命一声炮响,为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的先进思想。经过多年的革命实践后,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下,中国共产党创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在这一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进程中,中国传统文化也处在不断的进步之中,逐步向着新民主主义文化,向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向着现代化的方向迈进。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传统文化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推动了中国传统文化的转型与变革

中国传统文化是一种基于封建社会小农经济的文化,随着近代以来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小农经济逐步崩溃。在这一形势下,中国传统文化就迫切需要与外来文化进行融合,吸取外来文化的优秀成果。马克思主义是一门具有先进性的科学理论,正好可以指导具有独特包容力的中国传统文化向着现代化方向迈进。马克思主义指出了人类的共同未来,具有时代的开放性。马克思主义拥有科学的方法论,为传统文化的现代化提供了科学的方法。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和历史唯物主义思想则能够起到使中国传统文化转型、提升的作用。因此,马克思主义能够为传统文化的现代化提供理论基础,能够克服中国传统文化中朴素性与模糊性的一面,从而走向更加科学化、民主化、大众化之路。中国传统文化以儒家文化为核心,而儒家文化则特别提倡“仁”,这一观念在之前,都是中国社会的主流文化观念。后,“德先生”与“赛先生”融入了中国文化,“德先生”与“赛先生”来源于西方文化,也必然冲击中国传统文化中固有的保守观念。马克思主义在十月革命后传入中国,深深地影响着中国的传统文化,使其更具有现代化的特点。马克思主义为世界各国人民树立了正确的、科学的历史观,树立了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同时,也为我国建立社会主义的价值体系奠定了基础。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中国共产党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了思考,并结合中国国情,创造性地提出了一系列的重要思想,如思想等。这些思想充分地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和历史唯物主义精神。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为中国文化赋予了理性精神。马克思主义提倡理性与科学,继承了西方文艺复兴以来的科学理性传统,而这正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所需要的。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儒家文化强调“仁爱”,注重以人为本,却缺少对客观事物的研究,忽视科学技术的作用。它既有先进的一面,也有落后的一面;既有与西方人文理性思想相近的科学精华,也有封建社会遗留下的官本位思想等封建糟粕。这种思想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中国社会的现代化进程。在这种情况下,中国人接受了作为西方思想文化的马克思主义,特别是接受了蕴含于其中的理性精神,也即科学精神。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中,无论是思想还是方法论,无一不贯穿着科学理性精神。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丰富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持续近百年,中国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不断进行碰撞与融合。在这个过程中,不仅出现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而且,也使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得到了极大的丰富。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使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实事求是”的理论得以确立

在中国历史上,很早就有过“实事求是”的说法。不过,“实事求是”只是被当作一种学习态度与治学方法,并没有上升到思想理论的高度。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中,中国共产党对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实事求是”进行了创新,使其由一种学习态度上升到思想理论的高度。这一思想,实质上就是对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进行了简明扼要的概括。党章中这样提到:“党的思想路线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将“实事求是”写入党章,说明中国共产党十分重视这一理念,以党章的形式将其确定为中国共产党的基本思想路线之一。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使中国传统农业文化走向社会主义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则是农业文明,马克思主义对于中国文化来说,在世界观、方法论、思维方式、价值系统等领域都是一个全新的思想体系,反映着当时人文科学发展的最高水准,对于中国传统文化来说具有极大的吸引力。中国共产党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以农村为中心的实际相结合,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后来又以农村为起点开始试点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型。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跨越了资本主义阶段,直接步入社会主义阶段。

(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使中国传统的民本思想转化

为以人为本的思想早在春秋时成书的《管子》中就已经提到了“以人为本”这一思想:“夫霸王之所始也,以人为本。本理则国固,本乱则国危。”而在此后的《晏子春秋》中也提到了:“卑而不失尊,曲而不失正者,以民为本也。”但由于管仲是代表奴隶社会的奴隶主阶级,无法脱离其固有的“奴隶”观念。晏婴的“以民为本”则重视从事农业劳动的民众,这与当代的“以人为本”观念是有本质区别的。我们讲“以人为本”,其中的“人”指的是最广大的人民群众,无论是工人、农民,还是知识分子,都包含在“以人为本”中的“人”的范畴中。科学发展观提出“以人为本”,就是要提高人民群众的素质,就是促进每一个社会成员都能够得到全面的发展。科学发展观的“以人为本”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以民为本”有着根本上的区别。在马克思主义的推动下,“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这一观点得到了社会的接受,中国社会才从传统文化中的狭隘思想中走了出来。

(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使中国传统的小康思想得到了质的飞跃

《诗经•大雅•民劳》中最早出现了“小康”一词:“民亦劳止,汔可小康。”《礼记•礼运》则将小康看作是一种社会模式:“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但这些“小康”是基于封建社会生产资料私有制的基础上的社会观念,仍然无法摆脱“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思想。而中国共产党则将小康社会作为奋斗的目标,将“小康”这个词进行灵活的改造与运用,并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去除其中的小农经济思想,使之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中的一个重要理念。在这种情况下的“小康”与封建时代的“小康”观念完全不同,这是基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特有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上的社会理念,其目标也不再具有阶级局限,而是以最广大人民群众达到共同富裕为目的。

(五)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使中国传统的和谐思想走向现代化

早在春秋百家争鸣时期,诸子百家就纷纷提出了“和谐”的相关概念,如孔子的“和为贵”,墨子的“兼相爱”,孟子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等等;到了近代,康有为所构想的理想社会是“人人相亲,人人平等,天下为公”,孙中山提倡“平等、自由、博爱”,目标是“天下为公”“大同”。在传统文化中,“和谐社会”指的是“天人合一”、人与人和睦相处、国与国和平相处的“大同”理想社会。而这种理想的社会,只有在社会主义社会才能得以实现。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中,中国共产党提出了要建设和谐社会的伟大目标:“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这就赋予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谐”以科学的内涵和特殊的战略意义。

(六)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升华了中国传统文化精神

中华民族的基本精神,包括“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进取奋斗的精神,包括“民为邦本”“民贵君轻”等以人为本的民本思想,包括“天人合一”“道法自然”这样的尊重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思想。这三种基本精神,在近代以来西方文化的一次又一次冲击下变得岌岌可危,迫切需要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指导来摆脱困境。于是,在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指导下,中国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理论进行了有机结合,不断形成了新民主主义文化精神与社会主义文化精神。特别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为中国传统文化带来的科学理性精神,弥补了传统文化轻视科学技术的缺陷,促进了物质科学研究的发展,促进了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在马克思主义科学精神的影响之下,中国人民不断投身于现代化建设事业之中。

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创新了中国传统文化体系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中国人民心中确立了科学、正确的世界观,使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成为中国人民的基本思想,并以此为基础确立了与过去完全不同的崭新的文化体系。这说明,马克思主义已经成功地从一种西方外来思想转化为中国思想文化的一部分,并衍生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思想等一系列革命理论研究成果,它们共同指导着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走向一个崭新的时代。自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的一百多年以来,中国传统文化基本概念体系得到了根本改变,形成了以马克思主义为基础的文化体系。马克思主义使中国人民树立了科学理性的思维方式,提高了科学在中国社会的地位。未来,随着马克思主义的继续传播,中国传统文化还将在现代化的进程中继续前进,成为符合时代要求,能够指引中华民族继续进步,走向伟大复兴的现代文化体系。

参考文献:

[1]孟德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传统文化关系研究[D].大庆:东北石油大学,2014.

[2]李庆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传统文化底蕴——兼论党的几代领导人的传统文化观[J].邓小平理论研究,2009,(06).

作者:陈茹 单位:川北医学院

第三篇: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问题教学探析

摘要: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我国一直探讨的问题,其内容需与我国的国情相符,与我国文化相结合。很多高校开设了与马克思主义相关的一系列课程,旨在通过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来对学生进行整体性教育,这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主要介绍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意义,探讨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教学系统构建以及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解决措施,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教学提供理论参考。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问题分析;教学分析

马克思主义是用实践来验证真理,它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我们国家对马克思主义的研究就是在这个基础上展开,并且不断地发展与深化认识。在对马克思主义的探索过程中,深化了我国哲学家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本质的认识。但在这个过程中,哲学家产生了不同的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问题也随之出现,这也直接影响了我们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本质的理解。因此,当前对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问题的研究,是一项重要的研究课题。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意义

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的大会上,发表了重要讲话。他说,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点紧密结合起来,推进理论创新、实践创新,不断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推向前进。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一个重要成果,两者相遇的结果是中国共产党诞生。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初是一个只有50多名党员的小党,却是一个掌握了世界最先进理论马克思主义,并不断地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自己,具有共产主义伟大理想的党。到今天,中国共产党已经是一个具有8800多万党员的大党,是一个牢牢掌握着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政权的大党,是一个深刻改变了近代以后中华民族发展的方向和进程,深刻改变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命运,深刻改变了世界发展的趋势和格局的大党。总结历史和实践的经验,我们要更加清醒地认识到,我们坚持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并且结合得好了,革命和建设就能够取得成功。要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成功推向前进,我们必须坚持理想信念不动摇。牢记我们党从成立起就把为共产主义、社会主义而奋斗确定为自己的纲领,坚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不断把为崇高理想奋斗的伟大实践推向前进。必须坚持人民立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要带领人民创造幸福生活。我们从那个起点走来,斐然的成就已经是昨天,我们的任务、问题、使命正在呼唤着不断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推向前进,呼唤着新的更大的成就。路漫漫其修远兮。

二、构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教学体系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教学体系的构建,并不是一点点地去介绍理论成果,而是应该从中国的整体出发,突出马克思主义对中国发展的重大影响。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是构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教学体系及教学内容的基础,教学体系和教学内容是理论体系在教学实践中的反映,二者是内在统一的。

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教学内容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意义、内涵、重大成果、历史进程、历史地位;(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精髓和思想路线;(3)社会主义改造理论与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问题;(5)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体布局;(6)国家统一的国际战略、外交政策以及战略构想与实践;(7)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领导力量与依靠力量。

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教学中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坚持问题导向,把握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历史的和逻辑的统一。从马克思主义发展的历史考察,尽管它诞生在欧洲,但它的理论视野却是整个世界。它发现的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把社会主义从空想变成科学;它催生的世界社会主义运动,把科学社会主义从理论变成实践;它的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伟大历史进程,让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深刻改变了近代以后中华民族发展的方向和进程,深刻改变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命运,深刻改变了世界发展的趋势和格局。在人类漫长的思想发展史上,还没有哪一种理论,哪一种思想体系能够像马克思主义那样对人类文明进步产生如此巨大而广泛的影响。

(二)坚持从中国基本国情与传统文化出发理解马克思主义。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紧紧围绕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既坚持了老祖宗,又讲了很多新话,进一步深化了我们党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使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实践逻辑贯通结合,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发展新境界。不仅为中国共产党应对重大挑战、抵御重大风险、克服重大阻力、解决重大矛盾作了思想理论准备,而且为人类对更好社会制度的探索提供了中国方案。

(三)坚持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紧密结合。坚持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就要聆听时代的声音,我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充满自信。中国共产党95年的实践证明,问题是创新的起点,也是创新的动力源。只有在实践中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才能科学发展、继续前进。时展永无止境,实践发展永无止境,理论创新就永无止境。我们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需要在理论上不断突破,在实践上大胆探索。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以习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把握这一时代特征,提出建设“一带一路”的战略构想,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要立足国情、面向世界,不忘初心、继续创新,把握时代的新变化,号准时代的新脉搏,坚持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紧密结合,为解决中国问题、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中国智慧,开辟发展新境界。

五、结语

对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问题的研究是一项重要的研究课题,需要依据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准确理解其内涵。全面地认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进而构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教学系统,并且在教学过程中解决好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问题。

参考文献:

[1]靳书君.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问题的教学方法[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01(7):170-171.

[2]陈先奎,滕明政,唐婷.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基本问题的系统分析[J].中国矿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09(3):5-14.

[3]肖贵清.关于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整体性教学的几个问题[J].思想教育研究•专家视点.2016,10(136):3-6.

[4]彭德忠,胡正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05(5):5-7.

作者:原洋 单位:郑州师范学院

第四篇: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摘要:

在中国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就要推进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时代化和大众化。这三者相辅相成,构成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本土化进程的整体。尤其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大众化,二者具有密切的统一关系。本文将从四个方面探索这两者之间的关系。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大众化;统一

在中国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需要深刻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大众化的统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过程。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是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同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相结合的过程。单从二者的定义来看,这两者就有共通之处。下面笔者将从四个方面详述这二者的统一关系: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其大众化的必要前提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过程。只有通过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才能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理论成果,从而更好地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比如,写的《实践论》和《矛盾论》,首先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相结合的产物。同时,它们也极大地推动了当时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进程。如果没有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或传入以后,我们不注重将其同中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那么也很难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理论成果,进而也难以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二、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其中国化的题中之义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即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过程,而中国的具体实践归根结底又是党领导下广大群众的实践。因此,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也可以说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广大群众的实践相结合的过程。马克思主义中国必须立足于群众的实践。否则,它就会因实践基础的缺失而难以进行。而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即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同人民群众的实践相结合的过程。因此,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内在地包含了其大众化。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必然要求。要持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使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践不断结合,就必须使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广大群众相结合。因为人民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他们蕴藏着无穷的力量。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推进,不仅需要党的领导和理论家的努力,也需要广大群众用实践来推动。

三、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其中国化的必然结果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根据中国的国情来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也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践结合起来。这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历史上和现实中的很多仁人志士为实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践的结合而不懈努力。而每一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践结合的实现,都会形成一些具有中国特色的理论成果,从而很好地推进相应时期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以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的时代条件下,推进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探索出适合中国“两半”社会国情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此后,又经过长期实践,总结经验教训,形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开创性的理论成果———思想。思想把原来属于舶来品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用中国的话语体系加以阐释,第一次让马克思主义同中国的具体实际和传统文化结合起来,从而使广大民众更好地了解马克思主义,也极大地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进程。例如,思想的一篇代表性著作《实践论》,就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与中国哲学中知行关系问题的结合,使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得到了通俗的阐释。以邓小平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新时期的社会主义建设与改革开放的实践相结合,创造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又一理论成果———邓小平理论。邓小平理论是对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它较于思想更通俗,也很好地推动了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比如,他在阐释对立统一规律时,有两句名言:一句是“讲两句话”,另一个是“两手抓”。这前者讲的是认识世界层面的两点论,后者讲的是改造世界上的两点论。它们是对唯物辩证法的对立统一规律精辟而通俗的概括,对广大民众来说耳熟能详,在客观上促进了唯物辩证法乃至整个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以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提出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的科学发展观和提出的“中国梦”,都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并且三者都显得通俗易懂和贴近民众,因而都能很好地为社会公众理解和认可,从而有力地推动马克思主义的的大众化。尤其是提出的“中国梦”,可以说是生活化的语言,已经成为老百姓谈论的热点,因而能极大地推动新时期和新形势下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

四、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与大众化统一于中国具体实践

(一)两者均以中国具体实践为基础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和大众化都是在中国具体实践的过程中产生的,都以中国的具体实践为基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一系列理论成果都是基于中国具体实践而产生的。思想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开创性成果,主要基于中国革命的实践而产生,邓小平理论是基于中国新时期的社会主义建设与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而产生的,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和“中国梦”是在新世纪世情、国情、党情发生深刻变化的现实基础上产生的,是新世纪新阶段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的产物。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也是以中国具体实践为基础的。时代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正是基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而进行的,邓小平时代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正是基于改革开放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而进行的,而现阶段进行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基于新世纪新阶段世情、国情、党情发生深刻变化的时代条件下进行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新实践进行的。

(二)两者都以中国具体实践为目的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大众化不是纯粹的理论活动,它们二者都是为中国具体实践服务的。自党成立以来,党就重视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也就是注重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中,先后产生了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两大理论成果对中国的革命和建设实践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即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同中国广大群众实践相结合的过程,也是广大人民群众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过程。列宁曾说,理论一经群众掌握就会变成物质力量。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被广大群众掌握后,能增强广大群众对马克思主义的认同感,从而坚定群众的马克思主义信仰,更好地为凝聚群众的力量为中国的具体实践服务,推动实践不断发展。

(三)两者都以中国具体实践为动力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大众化都是漫长的历史过程,它们伴随中国具体实践的产生而产生,也将在中国实践的推动下不断发展。随着中国具体实践的发展,必将出现新情况和新问题。而新情况和新问题转而会促使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和大众化的不断深入,从而得出具有指导性意义的理论成果,从而更好地推动实践的发展。总之,实践发展永无止境,伴随实践而产生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大众化必将也随之而不断推进。

参考文献:

[1]杨春贵,张绪文,侯才主编.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程(第二版)[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2.4.

[2]杨春贵主编.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史教程(第二版)[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3.11.

[3]中共中央文献编辑委员会主编.著作选读(上册)[M]人民出版社,1986.8.

[4]中共中央文献编辑委员会主编.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人民出版社,1993.9.

作者:彭高 单位:中共中央党校

第五篇:新形势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摘要: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指马克思主义原理在我国船舶、发展、应用的过程。它是一个严密而完整的体系。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紧密联系在一起,因此研究新形势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特征,对我国经济文化建设都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首先从紧跟时展形势、以中国实际为出发点、以指导实践为最终目的等方面,分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特征。又在此基础上指出了新形势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途径。即革新宣传媒介、加强制度保障、在实践中推动理论创新等。希望以此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顺利开展。进而促进我国经济文化建设顺利实施。

关键词:

新形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主要是指将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实践化、现代化、民族化。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我国实际情况紧密结合在一起。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为我国人民提供了精神支柱,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指明了方向。同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所展现的马克思主义的优良作风,也拓展了马克思主义在我国的新境界。随着社会形势的不断变化,马克思主义始终作为我们全党全人民的主导思想。但我们仍需看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没有模式可循,其在时代心理特征、理论内容和语言形式方面还都面临挑战。因此,若要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就必须探究新形势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特征。

一、新形势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特征

1、紧跟时展形势

马克思主义并非一成不变的,它一定会随着实践、时代、科学的发展不断发展。因此,若静止的研究马克思主义,就是将其与形式对立和割裂开来。所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必须紧跟时展。若不根据时代的发展及时抛弃那些落后的观念,就不可能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应当根据我国的文化、历史等实际情况出发,根据时展形势不断进行理论创新。目前,国际形势已经发生巨大改变,我国在经济文化建设中也出现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尤其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我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建设都不可避免的受到世界各国的影响。在这种时代背景下,只有在我国经济文化建设中合理应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立场与方法,才能增强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

2、以中国实际为出发点

从某种程度上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为实现我国现代化而提出的。随着俄国十月革命的爆发,马克思主义开始进入我国,但如何打破教条主义的束缚,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我党和人民不断探索和思考的问题。中国共产党人明确提出,应当以我国具体国情为出发点,灵活运用马克思主义。同时,我国革命实践表明忽视我国的具体国情,就不可能真正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只有自觉摒弃对马克思主义的教条式理解和僵化照搬,抛弃那些不合时宜的做法与观念,打破形而上学的桎梏,才能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3、以指导实践为最终目的

马克思主义是党和人民的行动指南,而非教条主义,它要求我们根据不断变化的社会实际,遵循其根本方法和原则,积极探索解决新问题的方法,进而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身。马克思主义的伟大不仅表现在其理论的先进性方面,还体现在其与时俱进的优秀品质方面。它鼓励我们不断探索和创新,从而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历史使命是领导我国人民改造旧世界,创建新世界。在革命初期,部分中国共产党人采用教条主义理解和运用马克思主义,导致我国革命遭受严重挫折。1938年,马泽东在六届六中全会上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命题,明确指出,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源于其和各国革命实践紧密联系在一起,它应当在实践中不断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是一项艰巨而伟大的视野,在其实践过程中将面临许多新问题、新挑战、新情况。马克思主义必须以这些具体问题为出发点,才能实现自身的进一步发展。

二、新形势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主要途径

1、加强制度保障

首先,要规范具体的学科制度。学科制度是否健全,决定着学科的生命力与活力,因此,必须加强学科制度建设,规范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的课程、管理、梯队、培养等方面的制度,以及课题申报制度、例会制度和档案制度。避免因学科制度不完善引起学科梯队断层、学科管理松散、学科课程设置混乱、学科培养弱化、学科例会缺失、课题申报制度不健全、工作总结制度流于形式等现象,从制度入手增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的动力。其次,应当增强立法方面的细化与分类。制度建设有助于发挥党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的作用。因此,从成立之日开始,我党就十分重视党内民主制度建设,并形成了条例、决定、党章、规定等各种形式的制度。但由于党内民主建设涉及到的内容十分繁杂,因此,当前还存在细化不足、分类不清等问题。这严重影响了党内民主作用的发扬。若要加强党内民主制度建设,就必加强制度分类。按照事项的类别、性质进行分类,完善党内决议、党员干部生活规范、党员行为保障、党内干部选拔等制度,并梳理制度之间的关系,增强制度的科学性。此外,还应当细化制度。一方面应当革新制度内容,另一方面还应当细化民主制度,以增强其可行性与约束力。

2、革新宣传媒介

首先,应当革新传统宣传媒介。宣传媒介是主流价值观念传播的重要途径和平台。对话语权建设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在传统形式下,宣传媒介多为思想政治部门、党委宣传部门、新闻媒体、报纸报刊等,这些平台对加强话语权,宣传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促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起到重要作用。但近年来,计算机和互联网逐渐普及,我国人民的思想政治水平也不断提高,对马克思主义宣传媒介也提出新的要求,传统宣传媒介在内容上保持高度一致,且多“报喜不报忧”,这种强势的宣传文风和陈旧的形式显然已经不符合当前我国人们的实际需求。因此,若要促进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就必须借鉴新的宣传平台与方式,革新传统媒介,改变以往职责性宣传、被动性宣传形式,转变为服务型、主动型宣传。例如报纸报刊可以与微信、手机报等平台相结合,创立更加丰富、便捷的电子报纸。只有这样才能在新的社会形势下,不断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其次,应当关注新得宣传媒介。进入互联网时代,新的宣传媒介如雨后春笋般相继出现,微信公众号、电视剧、互联网平台、微博、电影等文化产品都成为新的宣传平台,这些新媒介不仅贴近生活、信息量大、而且获取方便、影响广泛,能够使不同阶层、不同领域的人们在同一平台上更加自由的发表看法与意见。这些新媒介以其都有的优势条件对传统媒介产生极大冲击,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话语权也产生极大影响。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关注网络时代的新变化,并将宣传媒介制度化,充分利用微博、互联网、文化产品、微信等宣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成果,并增强其实际影响力,进而加快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

3、在实践中推动理论创新

首先,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创新必须以现实问题为基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主要目的就是为了解决我国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遇到的诸多问题,因此,理论创新决不能仅仅着眼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逻辑、历史和内涵,更应当以实际问题为基础。例如深入研究“以人为本”的理念,对解决市场经济条件下“人的价值”等问题具有重要作用。其次,理论创新还应当具有一定的前瞻性和预测性。例如对生态文明视角下的理论创新研究、对外国理论成果的借鉴、研究等。只有这样才能够合理预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可能遇到的各种新问题、新情况,并以更加有效的形式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再次,理论创新还应当富于特征。高校、中国共产党、学者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方面都具有不同的特征与优势,因此,他们应当充分发挥自身作用,增强理论创新的特色,已取得更多前沿性理论成果。

参考文献:

[1]赵明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具体化”辨析[J]当代世界社会主义问题,2003

[2]许全兴.全面准确地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内涵[J]邓小平理论研究,2006

[3]程凯,吴大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创新机理研究[J]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学报,2012

[4]杨秀香.认识论视角中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儒学途径及其方法论意义[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2011

[5]张传泉,路克利.马克思主义“话语权理论”的内涵与引申[J]重庆社会学,2015

[6]李智.试论中国共产党思想路线的新发展[J]重庆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9

[7]杨仕斗.中国共产党思想路线的丰富发展历程探讨[J]陕西青年职业学院学报,2008

[8]丁峰.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研究范式与路径选择[J]南京政治学院学报,2011

[9]马仙玉,张燕红.我党思想路线的形成、丰富与发展[J]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学报,2011

[10]周向军.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突出贡献和主观成因[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05

[11]郑传芳.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若干认识[J]福建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

作者:周婧 单位:通化师范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究部

被举报文档标题: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解析(5篇)

被举报文档地址:

https://www.meizhang.comhttps://www.meizhang.com/xzgl/mkszylw/699435.html
我确定以上信息无误

举报类型:

非法(文档涉及政治、宗教、色情或其他违反国家法律法规的内容)

侵权

其他

验证码:

点击换图

举报理由:
   (必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