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教学范文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教学范文

时间:2022-09-11 09:25:23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教学

《辽宁日报》2014年11月17日刊登的致高校老师的公开信,触发人们深入的思考。“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以下简称“原理”)课教师更应当直面公开信提及的问题。基于“原理”课本身的性质与特征,教学中应当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立场、观点与方法关注现实。

一、“原理”课教学应当站在广大劳动人民的立场关注现实

立场,是人们观察、认识和处理问题的立足点,这是一般的哲学社会科学的基本特征,更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鲜明特征。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缔造者马克思恩格斯并不讳言自己创立理论的阶级立场。立足点,是由人们的经济政治社会利益和地位决定的,这是立场的形成依据,而不是立场的有无。“原理”课教学本身就具备立场,在其关注现实时更应当如此。“原理”课的基本内容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精髓,其教学性质是在继承与发展原则下传授和解说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自然具有一定的立场,且与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身立场一致。“原理”课教学应当关注现实,这是理论本身的需要,也是现实发展的需要。至于否认“原理”课教学关注现实时有立场的观点,是自觉或不自觉地偏离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立场。

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立场是无产阶级的立场。马克思恩格斯揭示了生产社会化与资本主义私人制的基本矛盾,阐明了资本主义社会的腐朽性,在剖析资产阶级剥削实质的基础上,阐明了无产阶级的先进性。在解决资本主义社会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尖锐矛盾的过程中,得出消灭资产阶级的结论。在进步阶级与落后阶级的斗争中,进步阶级需要理论的指导,所以,马克思主义应运而生。马克思主义是站在无产阶级的立场,为无产阶级翻身解放提供的理论武器。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明确提出,共产党人始终坚持为无产阶级、为绝大多数劳动人民谋利益。现阶段,广大劳动人民的立场与无产阶级的立场是一致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为充分发挥多种所有制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积极作用,我们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并存的制度,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广大劳动人民站在无产阶级立场上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原理”课教学在关注现实时应当站在广大人民的立场,而不是站在广大劳动人民对立的立场。少数权贵形成了特定的利益集团,是为了维护少数人的利益。“原理”课教学关注现实时不应当站在少数权贵的立场,更不应当站在国内外敌对分子的立场。现阶段,国内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与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在解决主要矛盾的过程中,不能忽视阶级矛盾这个次要矛盾,更何况,这种次要矛盾在一定条件下有可能演变成主要矛盾,干扰甚至破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尤其是从国外的颜色革命、斯诺登曝光窃听计划、西藏分裂势力西方影子等事件来看,国内外的敌对势力时刻在处心积虑、伺机而动。当然,“原理”课教学关注现实时,任课教师也不能简单地站在本人的立场上。

二、“原理”课教学应当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关注现实

“原理”课教学在关注现实时,只有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观察、认识与对待现实,才能正确地认识现实,得出正确的结论。

(一)坚持实践的观点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理论首要的基本的观点。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具有客观性、直接现实性与社会历史性的特征。从实践的社会历史性特征来看,任何实践活动均有其产生发展的前提与历程。“原理”课教学在关注现实时,不能忽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产生、发展历程。新中国成立以来,从一穷二白跃居世界经济总量的前列,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发展成世界上举足轻重的国家。虽然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尚存在一些不足,但不能因此就简单诋毁、贬低、甚至否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

(二)坚持发展的观点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本观点。发展是前进的上升的运动,其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新事物是不可战胜的。新事物之所以新,是由于其结构与功能已经适应环境与客观条件;旧事物之所以旧,是由于其各种要素与功能已经不适应环境与客观条件的变化。就新事物与旧事物的关系来说,新事物是在旧事物的“母体”中孕育的,它否定旧事物中消极腐朽的内容,保留旧事物中合理的东西,添加旧事物不能容纳的新要素。从新事物与旧事物自身特征与其间关系可以得出事物发展是一个过程的结论。一切事物只有经过一定的过程才能实现自身的发展,自然界发展如此,社会发展更是如此。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实现高级社会形态的必经阶段,其间当然会有落后封建社会与资本主义社会的残渣余孽。“原理”课教学在关注现实时,应当坚持这一基本观点,否则会犯操之过急的错误。

(三)坚持劳动创造价值的观点劳动创造价值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观点。由于劳动价值理论本身的理论性与实践的复杂性,深入理解与准确把握有难度,所以,运用其分析现实要拨开层层迷雾,才能深入现实的本质。正如恩格斯指出的:“当经济学作为科学出现的时候,它的首要任务之一就是要找出隐藏在这种表面支配着商品价格的偶然情况后面,而实际上却自己支配着这种偶然情况本身的规律。在商品价格不断地时而上涨,时而下降的变动和波动中,它要找出这种变动和波动所围绕的稳定的轴心。一句话,它要从商品价格出发,找出作为调节价格的规律的商品价值,价格的一切变动都可以根据价值来加以说明,而且归根到底都以价值为依归。”[1]马克思恩格斯反复批判庸俗政治经济学,从另外一个角度可以发现庸俗政治经济学的欺骗性。面对西方经济学的花样,“原理”课教学应当提高甄别能力与分析判断能力。劳动创造价值观点形成的时代背景与今天有重大不同。在马克思恩格斯的时代,科学技术的经济影响、服务业在社会经济结构当中的比重、企业家管理才能的经济意义没有今天这样的突出地位,他们创立劳动创造价值观点时,不可能对此作深入论证。当然,中国社会现实中许多新问题也需要从理论上进行诠释与创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并存、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基本经济制度,需要从劳动创造价值的角度进行理论梳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建设中的许多重大问题,需要从劳动创造价值的角度进行理论概括。

(四)坚持资本主义必亡和社会主义必胜的观点马克思恩格斯得出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和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结论,列宁发展了马克思的这一理论并作了论证,指出资本主义进入帝国主义是垂死的、腐朽的。但现实社会资本主义有新的发展,出现苏联解体、东欧剧变。“原理”课教学应当对此进行深入分析、准确把握。大体来说,资本主义新发展的原因,一是新科技革命为资本主义经济增长提供了强大动力;二是国家对社会经济活动的自我调节,在一定程度上暂时缓解了生产资料私人占有对生产力发展的制约;三是在旧的国际经济秩序继续存在、新的国际经济秩序还没有建立的条件下,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利用其经济、科技甚至军事优势,在世界市场上获得了巨大利润。资本主义的这种新发展只是证明,“由于新的历史机遇的产生和自身的消极扬弃,资本主义所容纳的生产力还有一定的发挥余地”[2](当代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求是,2001,3)。苏联解体、东欧剧变的原因固然很多,但根本原因是领导这些国家的党长期脱离群众,违背马克思主义理论,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理解与运用不当,而不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身存在科学性的问题。

三、“原理”课教学应当用马克思主义方法关注现实

马克思主义的观点与方法是统一的。恩格斯指出:“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

(一)用矛盾法关注现实矛盾分析法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方法。对此,可以从两方面来理解。一方面,从矛盾分析法自身来看,包含两点论、重点论等。另一方面,从矛盾分析法推广运用来看,有社会历史发展的阶级分析法、社会发展的逻辑与历史对立统一的分析法、社会发展整体与部分对立统一分析法等。矛盾双方对立统一,既推动事物发展,又是分析把握事物的基本方法。一方面,矛盾双方相互对立,相互区别。先进就是先进,落后就是落后。另一方面,矛盾双方相互联系,相互依赖,在一定条件下,双方相互转化。先进是与落后相对的范畴,离开落后无从说明先进,同样,落后是与先进相对的范畴,离开先进无从说明落后。当事物发展到一定阶段,先进与落后会相互转化,先进的演变成落后的,落后的演变成先进的。矛盾分析法要求在“原理”课教学中,客观地而不是主观地、发展地而不是静止地、全面地而不是片面地、系统地而不是零散地、普遍联系地而不是孤立地观察事物、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矛盾双方对立统一中把握事物发展规律。

(二)用阶级分析法关注现实阶级分析法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方法。在阶级社会中,阶级斗争是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进步阶级与腐朽落后阶级相互斗争,推动社会的发展。但是进步阶级与腐朽落后阶级进行斗争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其过程复杂且艰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要矛盾不是阶级矛盾,但并不是不存在阶级矛盾。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非公有制对生产力发展仍然有积极意义,按要素进行分配是按劳分配的重要补充。国内落后阶级与国际敌对阶级长期存在,亡我之心不死,尤其是国外敌对势力,处心积虑,伺机而动。“原理”课教学应当用阶级分析方法关注现实,教育学生学会应对与处理复杂的阶级矛盾,提高学生的阶级觉悟,特别是阶级敏感性与警惕性。

(三)用社会发展整体与部分对立统一法关注现实社会发展的整体与部分相互区别、相互对立。社会发展的整体是全局,不是局部,不是部分,不能用社会发展的部分代替社会发展的整体,否则就会走向以偏概全的错误境域。同样,社会发展的整体特征不是社会发展的部分特征,如果用社会发展的部分特征代替社会发展的整体特征,就会一叶障目,得出错误判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在部分地区、部分领域不同程度地出现了腐败现象,但不能以此代替对整个中国社会发展的现象把握,不能由于在部分地区、部分领域存在腐败,就代替对整个中国社会发展的整体认识。社会发展的整体与部分相互联系、相互依存,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社会发展的整体是由部分组成的整体,没有离开部分的整体。社会发展的部分不是孤立的,是整体中的部分,没有离开整体的部分。随着社会发展,社会发展的整体与部分会相互转化,这种转化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一般来说,应遵循积极的社会发展价值目标,孕育相应条件促进转化,为此,社会应当有所作为,社会的每个成员均有责任。如何遏制中国社会的部分腐败,每个社会成员不能成为旁观者,而应当竭尽全力做出努力。

(四)用社会发展的逻辑与历史对立统一方法关注现实社会发展的逻辑与历史是对立统一的,这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方法。社会发展的逻辑是社会发展历史的概括与抽象,社会发展的历史是社会发展逻辑的演绎,社会发展的逻辑与历史相互区别,相互对立。社会发展的逻辑是社会发展是前进的、上升的,社会发展是曲折且反复的。“原理”课教学在关注现实时,应当阐明社会发展不是一帆风顺的,其中有曲折、有反复。

作者:陈宏滨 单位:湘潭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

被举报文档标题: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教学

被举报文档地址:

https://www.meizhang.comhttps://www.meizhang.com/xzgl/mkszylw/678684.html
我确定以上信息无误

举报类型:

非法(文档涉及政治、宗教、色情或其他违反国家法律法规的内容)

侵权

其他

验证码:

点击换图

举报理由:
   (必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