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提升人才培育质量对策范文

提升人才培育质量对策范文

时间:2022-06-27 08:48:15

提升人才培育质量对策

2010年7月,第四次全教会顺利召开,会后颁布实施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教育规划纲要》)。《教育规划纲要》明确指出,改革创新是教育发展的强大动力,提高质量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是加快教育改革,内容包括创新人才培养体制、办学体制、教育管理体制、改革质量评价和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教学内容、方法、手段、建设现代学校制度等。为进一步学习贯彻落实《教育规划纲要》,9月16日,国家教育行政学院举办了2010年秋季教育论坛。论坛以“贯彻落实规划纲要,加快教育改革创新”为主题,采取主旨演讲和平行论坛的形式,重点探讨了“人才培养体制改革”、“不同阶段学校教育有效衔接”、“招生考试制度改革”及“教育质量评价和人才评价制度改革”等问题。来自北京大学和麦克思公司的专家、学者和在学院进修的第37期高校领导干部进修班、第34期高校中青年干部培训班、第28期地市教育局长研修班全体学员及学院教师,共400人参加了本次论坛。与会者围绕主题,从不同角度深入解读《教育规划纲要》,探讨加快教育改革创新的实践策略,形成以下共识。

一、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出发点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适应社会需要是衡量教育质量的根本标准。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必须以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作为出发点。有代表认为,当今社会更需要基础知识宽厚、专业知识扎实、适应能力强、具有创新和创业精神和能力的复合型人才,而我国高校人才培养不能完全适应社会的需求。麦克思公司总裁王伯庆博士指出,各国普遍出现了“社会拒绝使用学校的毕业生”现象,即当大学所授予的资格和技术不能满足社会需要时,社会就开始拒绝使用这些学生。麦克思公司对40万人的问卷调查发现,毕业生专业对口率不高,半年后离职率较高。专业对口率是毕业生所从事的工作与所学专业的相关程度,2009届毕业生的专业对口率“211”院校为70%,非“211”院校为66%,高职院校为57%。毕业生离职率高低反映初次就业质量以及专业与职业的吻合度。2009届大学毕业生离职率“211院校”为22%,非“211”院校为33%,高职院校为45%。专业对口率不高和毕业生半年后离职率较高,是当前我国大学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相脱节的一种反映。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必须了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为了解社会对人才需求,改进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王伯庆博士设计了培养质量跟踪与评价系统,以了解培养的学生是否能满足社会需求。该系统由毕业半年后、毕业三年后的跟踪调查与分析和用人单位的调查及分析组成。其中,毕业半年后的跟踪调查包括八大指标:就业状况、就业流向、能力与知识、读研分析、专业课有效性、求职分析、对生源进行分析、对满意度进行分析。毕业三年后的跟踪调查指标包括就业竞争力、就业流向及变化、工作稳定性、基础课有效性、再求职分析、在职培训、满意度分析、校友服务。用人单位需求与评价指标体系包括用人单位特征、招聘需求、聘用分析、使用评价和培养要求。培养质量跟踪与评价系统通过建立专业分析模型,研究培养体系和就业体系的关联性,分析教学过程,并提出优化专业培养模式的建议。

二、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点

人才培养模式是在一定的教育思想和理念指导下,为实现特定的教育目标,通过专业培养计划、课程体系、评价体系、管理制度等实施人才培养的方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必须将人才培养模式作为改革的重点。与会专家分析了我国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并就课程体系、教师队伍和评价体系等提出了改革建议。

(一)当前我国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

北京大学教育学院丁延庆副教授根据当前我国大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反思基础教育阶段人才培养模式中的问题。他指出,当前我国多数大学生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工作习惯,学习的自主性和计划性不强,缺乏独立思考能力和创造力,学术兴趣缺失,自信心不足,出现学业倦怠、浮躁和功利趋向。出现以上问题的原因,主要是在基础教育阶段,学校以高考为指挥棒,学生将学习作为竞争手段,拒斥知识和学问。有代表认为,当前基础教育存在提前学完课程准备升学考试的现象:高中两年学完三年课程,准备高考;初中两年学完三年的课程,准备中考;升学竞争不断下移,甚至到了幼儿园阶段。还有代表提出,中小学生负担太重,学生知识面窄,不利于创新人才的培养;学前和小学阶段以女教师为主,培养的学生缺少阳刚之气;小学、初中、高中课程衔接不紧密。中国工程院院士、哈尔滨工业大学副校长任南琪教授指出了当前高等工程类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一是高等工程教育中传统灌输式教学方法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和个性发展;二是专业课学时少、专业实践性教学环节薄弱,学生动手能力培养不足;三是教师缺乏工程实践经验和一些工程技术前沿知识。

(二)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的对策

1.创新课程体系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基础教育是整个教育体系的基础,发挥奠基作用。上海市长宁区从整体上推进素质教育,创新各阶段课程体系:学前阶段采用以运动课程为核心的启蒙教育;小学阶段采用以快乐拓展日为核心的快乐学习;初中阶段采用以阅读领航计划为核心的有效学习;高中阶段采用以培养学生综合能力为核心的综合学习。在高等教育阶段,有代表提出,大学教育着力培养大学生学习兴趣、对科学知识和未来世界的探索精神。中国海洋大学通过举办夏令营,激发学生对海洋的兴趣;通过自主招生,录取立志海洋事业的高中毕业生;建设学科特区,将科研与教学相结合,使学生进入海洋科学前沿,提升学生的实践和操作能力。天津大学实施“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加强基础知识教育,引进国外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拓宽学生国际视野,将工学专业学习与企业实践紧密结合。一位创业成功的大学毕业生认为,高等教育应大幅增加讨论课;鼓励学生质疑,培养批判性思维能力;注重语文能力的培养,加大阅读和写作的比重;在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方面为大学生提供更加实用的指导;加强责任感教育。

2.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教师是人才培养的主体,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必须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教育规划纲要》指出,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有好的教师才有好的教育。在基础教育阶段,上海市长宁区注重每一位教师的发展,力求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充满活力的教师队伍。一方面,长宁区要求每一位教师根据自己的专业,制订一个包括荣誉、职称和项目在内的发展规划;另一方面,建立准入机制、培训机制和经费投入机制相结合的教师专业发展保障体系。在高等工程教育中,任南琪教授提出要加强具备工程背景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专业师资队伍建设,建立高校与企业共建的师资队伍平台。一是建立专业教师工程培训制度,包括实施新聘专业教师到企业进行工程培训、教师参与企业技术管理和参与有影响工程项目的鼓励政策和改革现有高校专业教师岗位聘任和考核制度;二是建立企业与高校人才资源共享机制,包括吸引企业优秀工程科技人员进入高校做兼职专业教师、建立企业优秀工程科技人员做“工程讲座教授”制度和高校教师承担企业技术研发与创新,形成产学研战略联盟制度。

3.改革教育评价体系《教育规划纲要》提出,要“根据培养目标和人才理念,建立科学、多样的评价标准”。袁贵仁部长也强调,“我们要下大功夫,把各级各类教育质量的国家标准制定出来”。与会者认为,改革当前教育评价体系,首先要树立多样化的人才质量观。国家社会发展需要不同层次和专长的人才。学生个体千差万别,全国有两千多所大学,高校类别和定位不同,不同类别、不同专业的质量标准不一样。我国有数以千万的中小学,所处地点与社会经济条件差异较大,也不可能千校一面,因此应有不同的人才质量观。其次,制定各级各类教育评价体系。在高等教育阶段,可以从学校类型、专业差异、社会需要、个人发展等方面设置多元评估体系,国家重点制定质量标准框架;在基础教育阶段,应根据学生特点、学校特色和不同阶段培养目标等设置多层次、多维度评价体系。第三,改变评价主体。在高等教育阶段,建议引入第三方评价体制,把部分监控评估的责任交给社会中介组织,实施第三方评价;在基础教育阶段,建议政府购买公共服务,将基础教育质量检测工作交给中介机构。最后,改进评价技术,建立网络信息平台,供专家动态评价,供社会实时监控。

三、不同阶段学校教育有效衔接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难点

《教育规划纲要》指出,要“树立系统培养观念,推进小学、中学、大学有机衔接,支持有条件的高中与大学开展创新人才培养研究和试验,建立创新人才培养基地”。

(一)不同阶段学校教育有效衔接存在的问题当前,我国小学、中学和大学在管理体制、培养目标和课程体系等方面的衔接存在一些问题。从管理体制来看,缺乏顶层统一设计,管理体制不顺、错位,统筹力度不大。例如,中、高职分属于两个不同的司局管理,不利于中、高职的衔接。从各阶段培养目标来看,各阶段都存在为了升学而只注重分数的现象。从课程体系来看,小学、初中、高中课程衔接不紧密,特别是中学缺少职业生涯教育,很多学生填写高考志愿时,不知选择什么专业。

(二)不同阶段学校教育有效衔接途径针对以上问题,代表们从管理体制、培养目标、内容等方面就基础教育与高等教育的衔接提出了建议。从管理体制上看,有代表认为,改革责任在政府,建议从国家层面着手,由教育部进行顶层设计,在管理体制上实行有效结合。在培养目标上,各级教育应以培养社会需要的人才为目标,落实《教育规划纲要》中促进人全面发展的要求,同时,每个教育阶段应确定各自的培养目标。在教学内容上,基础教育阶段要坚决贯彻与落实素质教育方针,重点是培养学生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兴趣。在高等教育阶段,大学教育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德育,解决做人、成为社会主义接班人的问题;体育,注重身体素质的提高和体育锻炼习惯的养成;美育,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陶冶性情;智育,注重专业知识学习和能力的拓展。在基础教育与高等教育合作方面,有代表提出,加强小学、中学与大学的合作,实现无缝对接的主要措施有:大学与高中合作办学,大学老师带学生到中学实习,大学负责中学老师的继续教育,高中生可以提前选修大学课程;加强师范院校与中学合作,师范大学教师要研究基础教育问题。例如,西安交大少年班,每年招收15岁以下的初中生,实行高中、本科、硕士和博士连贯的直通车教育,缩短学习时间。有代表建议,要加强合作连贯性,小学培养公德意识、中学培养公民意识、大学培养社会责任意识,要注意合作的开放性,向前延伸,在基础教育阶段要进行求职、求学、人生规划的教育;向后延伸,进入大学以后,要分类培养和指导,可将学生分为学术型、技术型、创业型人才,进行分类指导;向内延伸,进行内涵建设,如师资建设、学科建设、课程建设、人事制度改革等;向外延伸,要面向社会,实行产学研结合。

四、改革高考招生制度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点

高考招生制度改革是代表热议的话题之一。《教育规划纲要》提出,“对特长显著、符合学校培养要求的,依据面试或测试结果自主录取”、“高中阶段全面发展、表现优异的,推荐录取”、“探索自主录取、推荐录取、定向录取、破格录取的具体方式”、“探索缩小高等学校入学机会区域差异的举措”。经过广泛讨论,代表们指出了当前我国高考制度中的问题并提出了具体的改革措施。很多代表认为,高考是指挥棒,基础教育围绕高考转,高考将基础教育变成应试教育;高考招生制度过分强调公平,忽视个性化需求;高考招生制度唯分数论,一把尺子衡量所有学生,扼杀学生个性和兴趣。针对这些问题,大家普遍认为,高考改革要慎重,注意统筹,应从高考内容、形式和录取方式等方面进行改革。考试内容是改革的重点,代表们建议以素质教育为基础,跳出高中学习内容范畴;增加考试次数,制定多元评价标准;将高考成绩作为基础,大学成立测评委员会,对中学推荐生进行面试;采取分类录取,按照重点大学、二本和高职高专的类别,分类考试;采取自主招生、推荐录取、定向录取和破格录取等多种录取方式,注重面试。在体制机制方面,代表们建议,要赋予高校更多自主权,规范自主招生,保证偏才、怪才等进入高校深造;国家应明确高校没有高低之分,只有大小之别、特色不同;将学生的选择权真正交给学生,学生可以流动,国拨资金也随着学生流动;更好地促进学校的特色建设,促进学校竞争,优化师资队伍。本次论坛是新世纪第一次全教会召开后和《教育规划纲要》颁布之际举办的一次探讨贯彻落实规划纲要,加快教育改革创新的盛会。通过学员之间,以及学员与教育界同行、专家学者、企业家的广泛接触和交流,论坛对学员深刻地理解全教会及《教育规划纲要》的精神实质,增强其培养创新型人才和建设教育强国的使命感、责任感和信心,进一步提升自身素质和领导能力奠定了基础。

被举报文档标题:提升人才培育质量对策

被举报文档地址:

https://www.meizhang.comhttps://www.meizhang.com/xzgl/jyxzlw/604445.html
我确定以上信息无误

举报类型:

非法(文档涉及政治、宗教、色情或其他违反国家法律法规的内容)

侵权

其他

验证码:

点击换图

举报理由:
   (必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