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人文素质与和谐社会构建探讨范文

人文素质与和谐社会构建探讨范文

时间:2022-12-21 03:38:19

人文素质与和谐社会构建探讨

摘要:

随着文化对就业、出口和工业附加值的作用日益显现,作为文化层面的人文精神和人文知识对加强社会治理,提升社会文明程度起到了关键性作用。人文素质的构成脱离不了所属的社会文化背景。以文化为中轴,统一价值观,对化解社会矛盾、调节各种资源分配、推进和谐社会构建将起到关键性作用。

关键词:

人文素质;和谐社会;文化

十六届六中全会之后,关注人文素质、和谐文化、和谐社会成为理论热点。多数研究从历史唯物观分析人文素质的内涵及特征,讨论其与经济、政治的互动关系。但是,由于无法与所属社会相剥离,人文素质又会因社会背景不同,其建构的方式方法和构建途径也不相同。本研究在一般文化理论的前提下,将文化特征、中轴功能等理论与和谐社会构建结合,以调配各种社会资源、平衡利益关系,这既是对文化理论研究的深入,也是顺应时代新发展的理论新课题。基于文化因素的广泛渗透性,对于文化功能的研究有助于推进文化建设,进而有利于整合社会力量,化解社会矛盾,不断培育社会生活中的和谐因素。通过文化研究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够实现促进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以及个体本身和谐程度的提升,形成统一的意识形态,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的活力。

一、人文素质理论研究的发展轨迹

亚里士多德的《论政治》早早地展开了对人文素质方面的探索,也标志着国外有关人文素质教育的理论和实践的雏形诞生。此后一些西方学者纷纷针对教育问题展开探索,提出要以完美的个体(有美德、品行、能力和健全体魄的理性人)为核心,开展人文素质教育,提升人文素质水平。(蓝志勇、陈国权,2007;詹姆斯•罗西瑙,2001)。二战后,在西方,人文素质教育出现了边缘化和弱化的现象,人文素质本身及教育体制逐渐失去了其权威性、独特性、目的性。围绕这一问题一些理论研究者纷纷著书立说表达对这一问题的重视,包括弗莱克斯纳的《大学》、约翰麦克派克的《反思与教育》、米歇尔波斯顿的《中世纪经济与社会》、理查德森的《历史、人文与大学》、李斯曼的《大学文化冲突》、克尔的《高等教育无法逃避的历史责任》等从自由主义教育出发,对人文素质教育等方面做出了系统的研究,起到了纲领性作用(陈振明、薛澜,2007;Kauffi⁃man,1993;Horgan,1995;Greenstein,1997;Parsons,1998;Russell,2003)。史学家乔治萨顿在《科学史和新人文主义》中提出了新文化观,即新人文主义,将其作为科学主义和人文文化的沟通桥梁,试图弥合两种文化之间的鸿沟(俞可平,2000;Parsons,1998;Russell,2003);Amanda(2007)主张科学技术、人文知识和社会科学相互整合才能更好的服务于社会。我国理论界对人文素质的讨论,代表性观点认为:人文素质是以人文精神和人文知识为依托,与社会心理、文化修养、人文精神等方面综合而形成的一个人内在的、稳定的特质(顾丽梅,2009;查尔斯•沃尔夫,1994)。也有学者认为人文素质应更关注人生的目的、意义、价值、发展人性、完善人格(唐娟,2006;党秀云,2006)。还有学者从人文素质内部的分类将人文素质归结为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业务素质和身体心理素质等(埃莉诺•奥斯特罗姆、拉里•施罗德、苏珊温,2000;谭英俊,2008)。人文知识构成了个体的相对稳定的知识框架(汪向阳,胡春阳,2000)。人文精神使人文知识更加具体化、有形化,是将人文知识在现实社会中进行体现的关键,也是实现人文知识有效推进文明社会进步的关键力量(孙柏瑛、李卓青,2008)。在整体社会文化环境中,对人文素质的关注也一度遭遇窘境。涂又光(2003)等学者认为人文素质教育没有与科学教育同步发展,而人文素质教育的缺失是民族和国家的危机。杨跃民教授(2005)提出,是教育体制束缚了人文教育的空间,导致人文教育从意识形态上发生了知识化、科学化、甚至是政治化倾向。桂署钦(2010)、檀江林(2009)、孔祥(2010)胡鞍钢(2000)主张关注人文素质就是要关注人文精神,同时,强调以人性教育、完善人格为宗旨,以注重实现和促进个体身心和谐发展为培养目的。也有学者提出要将人文精神提升作为人文素质提升的重要指标。

二、人文素质的特征与功能

1.人文素质的中轴功能的构成研究

人文素质中轴功能即把人文素质作为中轴,推进各种社会关系和资源的调配、形成统一的价值观,从而起到化解社会各阶层矛盾,构建和谐社会的作用。由于我国还处于经济转型期,社会结构还未完成有效重组,人文素质等软环境建设对于社会治理的中轴功能还未充分得到发挥,学者们呼吁要及时以人文素质等文化因素为中介,防止发生社会结构重组性错误。有的学者提出人文素质等软环境建设将从从道德和文化层面,明确社会责任,调和社会矛盾。

2.人文素质的中轴功能与社会需求研究

文化学家、文化社会学家从社会需要的多元性和文化价值的多元性分析。弗赖堡学派认为人文精神等文化因素具有中轴功能,会对社会行为进行管理,可以有效发挥人文精神、人文知识的渗透性,促进统一社会价值观的形成,调和各方利益、化解各阶层矛盾、提升和谐程度的目的。布达佩斯学派从马克思关于需要和价值的见解出发,提出了“需要的多元性”和“价值的多元性”等观点。同时,提出社会矛盾的重要根源来自于差异化的人格、精神以及意识形态的多样化而产生的需要多元化。拉德克利夫布朗、马林诺夫斯基等人提出的文化功能理论,肯定了统一的人文精神等意识形态和精神需求对个体、社会、政治等方面存在满足需求和制约行为的作用。

3.人文素质中轴功能与国家治理功能研究

国内外的许多学者从建设和谐文化展开对和谐社会的提升路径的研究,多从公共危机和社会治理的层面进行,同时,也强调了思想内核、社会风尚、行为规范、制度体制等方面相互统一的一种面向现代化和未来的文化形态;以卢卡奇、布达佩斯学派、南斯拉夫实践派和法兰克福学派等为代表的新马克思主义理论家从文化层面评价了人文素质的力量。也有学者主张从人文精神等文化因素与政治经济危机滞后之间的关系找出危机管理的路径(肖枫,2000;衣俊卿,2005)。随着信息化和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人文素质在当代社会中呈现出特别的整合力,这为社会治理提供了功能前提。文学批评家杰姆逊提出的“经济的文化暗示文化”和“文化的经济化”概念进一步揭示了人文精神和人文知识可以通过对社会的再构造达到消除危机、实现有效治理的目的(王少安、周玉清2009)。20世纪90年代,以美国学者亨廷顿为代表的西方学者主张以文化价值观的统一性结成联盟,实现国家治理(LearyMR,2000;张岱车,2004;辛世俊,1999)。

三、文化中轴功能与文明社会构建的关系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中对文化与和谐社会创建给予了重点关注。有的学者从治理理论讨论人文精神、人文知识与公共危机、社会治理的关系,讨论了其中轴功能的多元性。有的学者从物质、价值层面对人文素质等文化因素的中轴功能进行了研究,强调物质在成为文化基础的同时,人文精神和人文知识也对国家治理起到重要作用(张健、孙鹤,2013)。也有学者从聚合力角度提出人文精神、和谐文化是既纷繁多样,又能求同存异,具有较强的社会行为凝聚功能,能够高效地分配各种社会资源,实现部门间各种资源的统筹兼顾,同时,通过调整公共文化产业,平衡文化分歧,提升、统一人文精神,推进人文知识的教育,解决社会矛盾,塑造和谐的社会文化。FiskeST,Gil⁃bertDT,LindzeyG(2009)、费孝通(2006)、郭凤志(2005)、李文群(2004)等学者肯定了包含人文素质在内的文化因素是和谐社会构建中无法剥离的因素。BussDM(1995)、张谨(2008)在其研究中强调了健康、良性的人文精神具有动态性并随着人类文明进程的推进而变化。人文素质提升是构建和谐社会、提升文明程度的必要条件。以文化的中轴性作为调节力量有助于发挥人文精神和人文知识的渗透性,加快统一社会价值观的形成,从而缓和各个阶层的矛盾、高效分配各类资源,最终实现社会整体和谐程度的提升。

参考文献:

[1]蓝志勇,陈国权.当代西方公共管理前沿理论述评[J].公共管理学报,2007(7).

[2]詹姆斯•罗西瑙.没有政府的治理[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5.

[3]陈振明,薛澜.中国公共管理理论研究的重点领域和主题[J].中国社会科学,2007(3).

[4]陈丽琴.公共利益:新公共服务与治理理论的联结点[J].湖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4(6).

[5]顾丽梅.美国新公共服务理论之反思[J].中共浙江省委党校学报,2009(5).

[6]埃莉诺•奥斯特罗姆.余逊达,陈旭东,译.公共事物的治理之道:集体行动制度的演进[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0:51.

[7]景玉琴,蔡甦琳.政府治理理论的新进展及启示[J].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3).

[8]俞可平.治理与善治[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

[9]胡鞍钢.发挥政府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C]//胡鞍钢,王绍光.政府与市场.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2000:199-228.

[10]汪玉凯.公共管理基础问题研究[J].中国行政管理,2001(11).

[11]查尔斯•沃尔夫.市场或政府:权衡两种不完善的选择[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1994.

[12]党秀云.论公民社会在公共治理中的正当角色[J].教学与研究,2006(9):47-52.

作者:石萍萍 单位:淮阴工学院

被举报文档标题:人文素质与和谐社会构建探讨

被举报文档地址:

https://www.meizhang.comhttps://www.meizhang.com/xzgl/hxshlw/700903.html
我确定以上信息无误

举报类型:

非法(文档涉及政治、宗教、色情或其他违反国家法律法规的内容)

侵权

其他

验证码:

点击换图

举报理由:
   (必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