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和谐社会视阈下农民工的体育活动范文

和谐社会视阈下农民工的体育活动范文

时间:2022-03-03 10:36:11

和谐社会视阈下农民工的体育活动

【摘要】

本文采取问卷调查、文献资料、访谈等方法,在和谐社会的背景下,调查长沙市的农民工参加体育活动的现状,分析影响农民工体育活动的因素。站在社会学的立场分析:“城乡二元结构”随着政策变化,会形成新的政策壁垒,制度层面影响农民工参与体育活动;作为城市社会弱势群体的农民工,其包括体育在内的权益难以得到保障;工作时间长、劳动强度大等原因制约农民工参与体育活动。从教育学角度看:由于受教育程度不同,农民工对体育健身的认识和理解存在显著不同;农民工的体育意识不强制约了体育活动参与程度。从经济学角度看:收入水平低制约了农民工参与体育活动;场地设施的匮乏是制约农民工参与体育活动的因素之一。由此提出农民工体育的发展路径选择:突破城乡二元体制束缚,在制度上解决农民工的权益保障问题;以建设和谐社会的理念为指导,加大公共体育设施的建设与开放扩大宣传力度;引导农民工树立正确的体育观。

【关键词】

和谐社会;农民工;体育活动

自20世纪90时代中期至今,我国的社会结构发生了急剧转型,直接导致社会阶层结构的迅速嬗变,原来仅是单纯“流动人口”的特殊社会群体——“农民工”已转变成为城市社会弱势群体的主要组成部分。在现实当中,农民工这一庞大的社会群体,不仅因为其社会流动引发了农村“空巢”,造成农民体育出现“盲点”,而且在城市的体育活动中,农民工往往由于处于弱势地位而“边缘化”,很难融入到城市的体育活动当中去,进而成为全民健身计划贯彻和落实的难点。农民工的生活地域边界与社会网络边界的背离,使他们的体育活动现状不容乐观,已经严重影响到了该群体的身心健康,并给社会稳定增加了诸多不稳定的因素。因此,笔者以长沙市农民工体育活动为研究对象,拟从社会学、教育学、经济学等角度来关注研究农民工体育活动状况,并提出发展农民工体育的路径选择。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以长沙市农民工为研究对象。

1.2研究方法(1)文献资料法:在图书馆、档案馆、资料室及互联网,查阅与本研究相关的著作、论文、地方资料等资料,为研究提供参考依据。(2)调查法:采取定量和定性相结合,以问卷调查法为主,对农民工与体育组织负责人、社区体育负责人分别设计2种不同问卷,采取随机性与操作性原则相结合,并用分层抽样法选择调查对象,在长沙市的9个区(县、市)随机抽取芙蓉区、岳麓区、天心区、浏阳市、长沙县5个调查地点,在这5个县级地域中各随机抽取3个街道办事处(镇),并在每个街道办事处(镇)随机抽取50人作为调查对象,由于精力、经济等原因,总共发放调查问卷750份,回收740份,回收率为98.67%。笔者还对部分农民工、体育组织负责人和社区体育负责人进行了访谈。(3)数理统计法:利用SPSS软件对回收的问卷进行统计并分析处理。

2结果与分析

长沙市农民工的基本情况。据长沙市统计局的数据显示,目前全市常住人口722.14万人,常住人口约370万占一半,另一半基本上是从各地涌入的农民工。根据调查显示,从事“批零住餐业”的农民工人数最多,占24.2%;其次是“工业”、“建筑业”,分别占14.1%、13.6%;再次是“物流”、“家政服务”等行业。从受教育程度看,小学及以下占8.9%,初中占44.2%,高中、中专或职业院校占32.5%,大专、本科及以上学历占14.4%。被调查的农民工有80.3%的人在长沙务工达2年以上,他们为长沙市的经济建设做出了不小的贡献。

2.1长沙市农民工体育参与状况

2.1.1长沙市农民工体育参与项目分布由表1可以看出,参加体育活动的农民工当中,选了散步、慢跑的农民工人数最多,占40%;其次是参加球类活动(如台球、羽毛球、篮球等)的农民工,占24.9%;再次是参加体育欣赏(如电视、报纸、广播等)、登山以及舞蹈和健身操等活动的农民工,分别占13.5%、7.6%和5.5%,参加民族体育活动(如气功、太极拳、民族舞等)的农民工人数最少,仅占5%。由此可见,农民工参与的体育活动多数是场地器材需求较低、体育活动技术门槛低,资金投入很少或不要资金投入的体育项目为主,体育活动内容也比较单一。

2.1.2农民工参加体育项目的动机农民工参加体育项目的动机根据名次进行排序依次是:“锻炼身体”、“娱乐消遣”、“消磨时光”(见表2)。分析得出:农民工对体育的作用和功能的认识主要停留在锻炼身体的层次上,没有意识到体育还有“缓解、调节情绪、社会交往”等作用,这与农民工的居住环境以及他们固有的体育意识观念关联较大。然而随着时代进步,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农民工在注重体育“锻炼身体”功能的基础上,体育的娱乐消遣功能越来越受到农民工的认同。

2.2影响农民工参与体育活动的原因

2.2.1社会学角度分析(1)“城乡二元结构”以新方式继续存在,制度层面影响农民工参加体育活动。城乡二元结构造就了入城农民工特殊的身份和社会心理,同时使农民工的权益保障缺失。城乡二元是城市和农村之间存在着的巨大差异,在身份认同方面人们在文化观念上存在对待城乡的不同态度,人们认为农村人就是落后于城里人或者是低人一等,其实这也包括了在相关制度安排下人们在福利待遇上的巨大差异,包括社会保障、教育、医疗以及城市不能为农民工提供体育活动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按照现行的政策规定,农民工的体育权利应由其户籍所在地来进行保障,但由于现实原因,他们身处城市,远离家乡,无论是从时间、空间来考虑,户籍地的体育权利都是无法享受到的。可在城市里,体育资源也是有限的,并按照社区人口数量来进行配置,农民工进行体育活动所需要的、健身路径、体育场馆等物质资源,根本就不在生活地的体育主管部门及其他政府部门的制定公共政策和建设公用设施的考虑范围之内,造成农民工体育活动管理缺位,体育场地资源服务缺失,体育技术指导缺乏等一系列问题,从制度层面把农民工隔离在城市体育活动之外。(2)作为城市典型的社会弱势群体,农民工的体育权益得不到保障。农民工成为城市社会弱势群体是由诸多因素造成的,如城市农民工的平均受教育水平较低,没有接受过专业技能培训,在城市中一般主要从事脏、累、险的等报酬相对较低的工作。又因为在农民工的就业市场明显供大于求,工作稳定性、连续性不强,劳资双方力量不对等,使得侵犯农民工合法权益、和违反劳动法律法规的情况相当严重,农民工的合法权益经常受到不法侵害。这些因素决定了城市农民工在经济上的弱势地位,也因此致使企业普遍对农民工包括体育在内的权益保障比较漠视。(3)工作时间长,劳动强度大,在时间、体力上制约农民工参与体育活动。农民工一般从事的工作类别属于条件差、劳动强度大、危险系数高、收入低的职业。农民工为了多挣钱,只好加班加点。每天长时间、高强度、满负荷的工作,使得农民工没有精力去参加体育活动。另外,加班加点、拖欠工资等侵犯农民工权益的现象比较普遍,使得农民工缺乏必要的时间、精力和财力要素,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农民工参与体育活动。

2.2.2教育学角度分析(1)由于文化程度较低,农民工对体育锻炼的认识、理解有较大偏差。一般来说,文化层次和生活水平教高的人会更注重体育锻炼,对体育的本质和功能认识也更深,反之,则对认识会偏差和不足。人们的体育意识与受教育程度和生活水平密切相关,也决定人的体育行为方式。农民工参与体育活动的程度与农民工受教育程度成正比,受教育程度越高,体育参与热情和频次就越高。由于农民工受教育程度相对较低,所以农民工参与体育活动也相对较少。(2)农民工的体育意识制约了其体育活动参与程度。大部分农民工生活环境差,没有体育文化活动的熏陶,也没有接受过良好的体育教育。农民工对体育的认知就是锻炼身体,潜意识的认为自己天天干的就是体力活,身体已经经过锻炼,不需要再参加其他体育锻炼和体育活动。对生产劳动与体育活动认识混淆,产生了错误的体育意识和想法。其实,生产劳动一方面只对局部肢体肌肉有锻炼效果,并会造成肌体上的发展不平衡,体育锻炼则是全面均衡发展身体素质;另一方面生产劳动并不能在精神上像体育活动一样给人带来精神愉悦。所以农民工这种用生产劳动代替体育锻炼的意识制约了他们体育活动的参与程度。

2.2.3经济学角度分析(1)收入水平低制约了农民工参与体育活动。生存是人最基本的需要,农民工也如此。他们农村来到城市,主要从事着较低收入的工作,并且随时面临失业,因此,经济条件较差,除生活所必需的开支外,不再有意愿花费金钱到精神娱乐等其它文化生活上来,对于他们来说,体育消费是离的较远的奢侈品。经济条件是农民工参与体育活动的最大障碍,只有生活水平提高,经济状况得到改善,农民工体育参与才会得到普及和提高。(2)体育场馆等资源匮乏制约农民工参与体育活动。要让农民工参与体育活动,完善的体育场地设施是基础。据访谈和调查结果显示,农民工进行体育锻炼一般会在公园、空地等有简单体育设施的场所,而体育场地资源较为集中的社区、街道、文化站、学校及收费体育场所等地因为各种原因很少去或从未去过。而工作单位和居住地附近的体育场地设施要么没有,要么损坏严重。农民工居住地体育场地设施匮乏让他们的全民健身运动成为空白,严重制约农民工参与体育活动。

3和谐社会视域中农民工体育的发展路径选择

3.1突破城乡二元体制束缚,从制度层面解决农民工体育权益保障问题农民工的体育权益保障,必须从制度层面进行破除与重新设计,才会从根上解决农民工目前存在的“经济权益缺损严重、人身权益保障不力、社会权益得不到尊重”不正常现象。农民工体育参与制度的设计,一是要消除户籍藩篱,改进现行的劳动人事制度,劳动力市场准入和就业制度体系应遵循岗位需要,不看能户籍出身。二是要建立和健全农民工的体育利益诉求机制,让农民工的体育利益诉求有相对应的政府部门和社会渠道。三是建立从制度上确立农民工的市民地位。只有确定市民地位,农民工才能享有各项社会保障,特别是医疗保障、养老保障、失业保障等,农民工没了后顾之忧,才会积极的去参与体育等身体、精神文化层面的活动。只有从制度层面彻底解决农民工的体育权益保障问题,农民工参与体育文化活动的刚性制约因素才能消除。

3.2以建设和谐社会的理念为指导,加大公共体育设施的建设与开放公共服务不足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之间的矛盾是我国当前及今后一段时期社会发展的主要矛盾和现实状况。城市免费提供给农民工开展体育活动的场地器材较少,而农民工由于经济状况原因,一般都不舍得去收费的体育场所进行体育锻炼。因此,政府要以和谐社会的理念为指导,调整城市体育公共财政开支结构,在农民工居住相对集中的地区增添体育场所和设施,并且在公共体育设施建设投入、布局和管理维护等方面都要考虑到流动人口的体育需求和群体聚居特点。不再将社区居民与农民工区别对待,消除限制农民工使用社区体育设施的政策和措施,保障农民工使用居住地社区、学校等公共体育设施的权益。

3.3扩大宣传力度,引导农民工树立正确的体育观农民工体育意识淡薄、体育技术水平低,体育兴趣不浓等是农民工参与体育活动较少的重要影响因素。体育管理部门和组织要对用工单位进行监督和指导,充分利用各种电视、网络、报刊等各种宣传媒介,促进农民工对体育的意义和功能的认识,增强其体育意识,激发其体育兴趣,提高其体育技术,让农民工掌握正确的体育锻炼方法,激发其参加体育活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营造浓郁的农民工生活圈体育文化氛围,使有体育锻炼需求及乐于参与各种体育活动的农民工数量不断攀升,推动农民工体育不断向前发展。

4结语

以农民工体育为媒介和路径,积极改善农民工的文化生活条件是实现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的需求,也是实现社会公平、共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农民工参与体育的现状不容乐观,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问题。要把农民工体育问题彻底解决好,不仅需要政府、体育组织的重视和努力,还需要农民工群体的自我觉醒,更需要社会各方面的关心和推动。农民工体育问题是影响和谐社会建设进程的现实问题,只有把这个问题解决好,全民健身运动计划才能真正落到实处,国民身体素质才会不断提高。

参考文献:

[1]陈锡尧,庞徐薇,刘倩.上海市外来农民工的体育参与现状调查[J].体育科研,2010(6)42-46.

[2]李守经.构建和谐社会理论与实践[M].北京: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4]裴立新,肖剑.从社会学视角看我国农民工休育问题[J].体育文化导刊,2007(2):6-9.

[5]祁桂娟.农民工体育研究进展[J].综述报告,2008(3):120-123.

[6]赵晓红,李会增,于林佳.我国农民工体育发展的制约因素与模式研究[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7,19(5):45-48.

作者:彭成根 李文挺 单位:湖南农业大学体育艺术学院

被举报文档标题:和谐社会视阈下农民工的体育活动

被举报文档地址:

https://www.meizhang.comhttps://www.meizhang.com/xzgl/hxshlw/688066.html
我确定以上信息无误

举报类型:

非法(文档涉及政治、宗教、色情或其他违反国家法律法规的内容)

侵权

其他

验证码:

点击换图

举报理由:
   (必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