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高职工商企业管理论文3篇范文

高职工商企业管理论文3篇范文

时间:2022-07-22 10:27:10

高职工商企业管理论文3篇

第一篇

一、课程标准建设的基本原则

1.职业定向性原则。

它是指课程学习要服务于职业工作需要。这是高职教育课程独有的特点。为此,我们在课程标准建设之前,再次论证并进一步明确了该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包括专业人才方向定位、层次定位,以及人才培养规格要求。这是确定课程目标的直接依据之一。

2.实用性原则。

它是指课程的学习内容一定要是本专业毕业生在职业工作中所经常用到的,即课程内容注重知识的实际应用,侧重于培养本专业学生职业岗位所需的知识、技能和素养。为此,我们对过去基于结构完整性所组合的教学内容进行了认真审核,将其中那些在工作过程中用得少或者根本用不着的内容坚决予以剔除,仅保留工作过程中用得着、且用得多的内容,以确保内容的实用性。

3.实践性原则。

它是指课程内容不能从理论到理论,而是要突出实践性,让学生在模拟或真实的工作情景中去学习和掌握有关知识、技能,养成职业素养。为此,我们明确要求课程标准应包括能力训练情景。每个能力训练情景项目必须目标明确、程序科学、效果可检测。这是贯彻工作过程系统化思想、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与素养的根本所在。

4.协调性原则。

它是指各课程在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和时间顺序上应相互协调,力避相互任意重复、倒置等不合理现象。由于历史的以及现实的种种原因,一直以来,高职教育课程之间内容重复、顺序安排不合理等现象比较普遍。为此,我们对本专业所学课程进行了全面的清理与协调,具体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将所学课程进行科学分类。我们将所学课程按照其作用地位不同依次划分为公共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技能课程和专业拓展课程等四个类别。在这四类课程中,排在前面的为排在后面的起着支持服务的作用,因此,它们在教学时间上也是依次先后实施的。二是根据专业人才培养需要,在各课程类别中分别设计不同的课程。如:在公共基础课程中设计有入学教育、军训、大学英语、思想品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体育、计算机基础等课程;在专业基础课程中设计有企业常用应用文写作、管理学基础、企业统计理论与实务、企业公共关系理论与实务、经济学基础、经济法基础等课程;在专业技能课程中设计有市场营销理论与实务、人力资源管理理论与实务、市场调查与预测、劳动与社会关系管理、工商行政管理、会务组织与管理、顶岗实习等技能课程;在专业拓展课程中设计有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电子商务实务等课程。三是全面清查落实课程内容的协调性。包括清查并处理各课程中已有的内容重复、不适用、位置安排不合适等等问题。

5.校企合作开发原则。

它是指课程标准的开发建设必须由学校专业教师与企业相应业务专家共同完成。这是确保课程内容实用性的有效措施。为此,我们要求各课程标准建设小组成员中必须包含两名以上行业企业的相关业务专家。其中,校外专家主要负责课程学习目标与学习内容的确定,校内专业老师主要负责课程的教学组织、考核设计以及资源建设等。通过企业专家的参与和指导,让我们全面准确地掌握社会、企业对该专业学生在知识、技能与素养方面的要求,为我们科学设计课程学习目标、选取课程教学内容提供重要依据。

二、课程标准的内容结构设计

在高职层面,对课程标准的内容结构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没有一个统一的模式。我们认为,课程标准是课程建设和实施的重要纲领性文件,其内容结构直接决定着其规范的范围,也就直接决定着其作用发挥的大小。为了在更大范围内发挥课程标准的规范与指导作用,我们将设计课程标准内容结构的指导思想确定为:能较全面规范并指导教学实践的各个环节。即新开发建设的课程标准既遵循学习领域的课程建设思想,又不拘泥于学习领域的课程方案内容,而是指导范围应更广、指导作用应更强,更加实用。为此,我们经过认真研究,最终将课程标准的内容结构确定为课程基本信息、课程设计、考核评价、资源建设、其他说明等五个部分。其中,课程基本信息是课程标准的前导说明性内容,包括课程代码、课程性质、适用专业、建议学时(包括理论学时、实践学时)、学分等;课程设计是课程标准的核心内容,包括课程学习目标设计(含知识目标、能力目标、素质目标)、学习内容设计、能力训练情境设计,以及实施进度安排等五个部分。而且,这五个部分具有较严格的先后逻辑顺序。其中,课程学习目标是最核心的内容,其他内容都围绕学习目标展开,排序第一。其次是课程学习内容,是实现学习目标的载体。再次是能力训练情景设计,它是围绕能力目标实现建立的以案例、项目、任务等为载体的实践教学环节设计,是学习领域思想的最集中体现。最后是教学进度安排。它是对课程全部教学内容以每次教学活动为单位所进行的具体内容与时间安排。考核评价是课程标准的重要内容,它是对课程学习效果的评价方式、评价标准等内容的规范与指导。包括课程考核所应关注的重点、采取的方式、分值分配以及合格判断标准等。资源建设建议是针对课程教学所需的资源(如:教材、课件、教案、习题库、试题库、网络资源等)所提的合理化建议,是课程学习的重要补充说明。其他说明是指对课程标准的建设和使用需要说明而在前面又没有说明的内容进行的补充说明。这部分内容根据实际需要决定,可有可无。

三、课程标准建设的基本步骤

通过实践总结,我们以为,将课程标准的建设步骤确定为以下六步较为合适。下面以《企业统计理论与实务》课程标准建设过程为例加以说明。第一步,明确本课程的几个定位。一是明确本课程的性质。本课程是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统计管理意识与能力,属于应用能力训练课程。二是明确本课程的应用方向。我院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岗位定位为市场营销、人力资源管理、行政管理等岗位,本课程的应用方向即为企业市场营销、人力资源管理、行政管理等工作所涉及的统计实务。这两个定位实际上就决定了课程学习内容的选取和学习情境设计背景。第二步,与企业市场营销、人力资源管理,以及行政管理等岗位的专家人员一起研讨,他们在工作中所需的统计知识、能力与素养,从而形成本课程的知识、能力与素质目标。第三步,围绕有效实现已确立的统计知识、能力、与素质目标,设计本课程的能力训练情境项目及其实施步骤。第四步,设计本课程的教学进度安排。该安排以一次教学活动为单元,将全部教学内容、教学时间进行分解,并按照从易到难、从简单到复杂的逻辑顺序进行安排。第五步,设计本课程的考核评价方案。第六步,明确本课程教学资源建设项目。

四、课程标准建设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要想开发建设出一份较理想的课程标准并非易事。我们通过一年多时间,以及多门课程标准的建设实践,对此深有体会。我们以为,以下几个方面的到位缺一不可。

1.领导要高度重视。

领导重视是课程标准建设工作顺利推进的重要前提。领导要制定专门的激励政策,一方面对积极参与、成果显著的,给予物质和精神的奖励;另一方面,对消极被动、应付甚至事不关己者,予以物质和精神的惩罚。这样,不仅可以提高老师对课程标准建设重要性的认识,增强老师参与课程标准建设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而且可以规范课程标准建设的管理工作,使之健康有序推进。反之,如果领导重视不够,课程标准建设工作就缺乏良好的环境条件,建设工作自然也难以开展下去。

2.专业带头人要能扎实推动。

专业带头人或教研室主任作为课程标准建设的主要执行人员之一,要本着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认真研究部署,扎实推动落实课程标准建设项目。同时,他还要有较扎实的专业能力和管理能力,能科学带领并指导团队成员开展课程标准建设,确保建设实效。如果专业带头人只是承担一个传话筒的作用,对于到底如何建,建成什么样等具体问题没有任何意见,那么具体从事建设的老师就会无从下手,这样带来的结果是要么就是建得五花八门、要么就是随意照抄照搬别人的成果敷衍了事、甚至干脆抵制不建等,总之,建设质量没有保障。

3.专业老师要积极投身建设实践。

课程标准的建设最终是由专业老师来落实的,建设成果也最终是为专业老师的教学活动服务的,因此,专业老师的积极参与,是保障建设质量与效果的又一重要因素。通过建设实践我们深深体会到,专业老师在这一过程中需要付出大量的艰苦努力。如:他们要认真研究学习并消化吸收相关的开发建设理论思想;要走访多家企业相关业务专家,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建议;要结合已搜集到的多方面信息,以及标准建设要求,撰写课程标准草案、还要对标准草案进行反复修改、锤炼完善等。只有专业老师自觉积极投身这项工作,认真落实每一个环节的工作任务,课程标准建设才能真正落到实处。否则,如果专业老师带有任何畏难情绪,或者被动应付,这项工作就要么停留在口头上,要么只落实在形式上,难以实现预期。

4.要确定出科学的建设指导思想。

有什么样的指导思想,就会建成什么样的课程标准。我们提出的指导思想是:切实服务于专业建设、服务于人才培养需要。正是这一指导思想决定了我们的建设原则必须是:职业定向性、实用性、实践性、校企合作开发等。也因此,我们在建设中进一步研究明确了该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并以此为依据,研究确定课程构成;与行业企业专家一起,研究职业工作要求,并以此为依据,确定课程学习目标、学习内容等;总之,我们始终围绕职业做文章,围绕“实”字做工作。反之,如果我们的指导思想是应对上级检查,即标准建设出来后只是给人看的,那么我们在建设中就会围绕检查要求而建设,建设中考虑更多的可能是标准如何更好地符合检查要求、如何更好地适合上级或领导的“口味”,自然就容易脱离实际应用需要。

五、结语

当然,课程标准的开发建设只是课程建设的一个基础性环节,它是课程教学与课程资源建设的重要基础和依据。课程标准建设好了,还需要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自觉落实标准要求,并结合教学的实际环境条件不断创新和完善。只有这样,课程标准才能发挥其应有的服务专业人才培养的作用。

作者:潘艾华单位:湖北职业技术学院

第二篇

1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教学传统模式存在的弊端

1.1课程的设计偏于理论性教学

工商企业管理专业是非常注重实践的一门学科,而高职院校又要十分重视对学生的实践能力的培养,但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在课程的设计方面更加的重视理论的教学,而不能让学生充分的参与到实践中去,这样枯燥的理论的规范性的知识,不能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学习工商企业的管理,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学生的全面的发展,不能更好地满足新时期企业对工商管理人才的需要。

1.2不能充分的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在高职院校的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的教学过程中,传统的教学模式是以教材为主,而且更加倾向于理论知识的考核,在对该专业进行课程讲解的时候也不能让学生自主的进行课程的选择,这种规范而单一的教学模式,在很大程度上会阻碍学生的学习兴趣,不能充分的考虑到学生的个体的实际情况,使学生丧失学习的信心,不能切实的进行自主的学习,不能更好地在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影响学生的发展。

1.3不能让学生参与到实践教学中来

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的教学中,由于课业繁忙,又在传统的教学模式的引导下,不能真正的实行实践教学,实践教学的课程也由理论课进行讲解带过,不能让学生真正的进行工商企业管理的实际操作,另外,传统的教学模式根深蒂固,导致高职院校没有一套相对完整的实践教学的体系,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学生的进步和发展,不能做到“工学结合”,促进学生更好地适应企业对管理人才的需要。

2加强推动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教学新模式的作用

加强推动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教学新模式,是新时期经济发展过程中企业对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的要求,只有不断的加强教学模式的创新,才能更好地让学生满足社会和企业的需要,为企业输送大量的工商企业管理的人才。所谓的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教学新模式,是指在有着丰富的理论经验和实际经验的教师的知道下,让学生学好理论知识的同时充分的参与到实践中去,能不断的在教学的过程中,明确工商企业管理人才的培养目标,从而更好地促进学生为更好的适应未来工作岗位的需要。全面的加强教学模式的更加多维性、开放性和互动性,加强对学生的工商企业管理知识的理解,又充分的让学生在实践中体会该专业的技能,在教学上更加体现多元化的特点,除了传统的课堂教学之外,还要加强组织学生进行实践操作的练习,在实践场地进行模拟的企业的工作,或是直接深入到企业进行参观和学习,此外,还要经常让学生进行案例的评价和分析、市场调查等的活动,充分的让学生理解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的特点,并能在实践中知道自身职业的相关的要求和需要等等。不断的对高职院校工商企业管理教学模式进行创新,不断的对社会和市场的情况进行了解,才能更好地对学生进行培养,使学生不断能更好地掌握专业的知识,又能充分的锻炼自己的实践操作能力,更好地促进自身的进步和发展。

3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教学新模式

3.1保证具有开放性

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教学新模式的重要的特点就是要具有开放新,能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随时关注市场的需要情况,了解企业的实际情况,能以此制定社会发展对人才需要的培养计划,能切实的保证教学新模式的开放性,更好地为学生提供实践的环境和机会。事实证明,闭门办学不能切实的促进学生的进步和发展,不能与时代的发展相结合,落后和保守的教学模式,会阻碍学生的能力的提高。保障企业工商管理专业的教学模式的新模式,会在很大程度上促进高职院校与企业之间的相联合,真正的做到工学结合,能更好地及时观察社会和企业的需要,为学生建立起全面的职业规划,更好的促进学生的就业。

3.2保证具有互动性

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教学新模式的另一显著的特点就是要具有互动性。在教学的过程中,能让学生切实的参与进来,才能从根本上促进学生的进步和发展。在理论学习和实践学习中,增强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的参与到学习中,加强师生之间的互动和生生之间的互动,设计讨论的环节,让学生更好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意见,在实践中,鼓励学生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才能真正的促进学生的进步和发展。加强工商企业管理新模式中的互动性,不断的培养学生的综合的素质,不断的探索和创造。

3.3加强职业素养的培养

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就是要想社会和企业输送大量的高素质的工商管理的人才,因此,教学新模式必须加强对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不断的增强学生的职业素养,能在根本上使学生更好地适应市场竞争的需要。加强对学生的专业的技能的培养,不断的在实践中累积工作经验,并对学生自身的素质进行培养,使学生能更好地适应职业的需要,促进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全面的提高自身的职业素养,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全面进步和发展。

3.4加强现代化的教学技术的应用

新模式的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的教学,要想切实的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就要加强现代化教学技术的应用,建立一个现代化的实践基地,让学生更好地参与到实践中去,另外,引进多媒体等现代化的教学设备,能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和运用知识和技能,让学生了解企业的情况,掌握自身工作的环境和要求,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4结语

社会的发展,经济的进步,市场竞争的愈加激烈,使得企业对工商管理专业人才的需求也越发的严格。高职院校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必须全面的认清社会发展的局势,加强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因此,必须建立教学新模式,在教学中要具备实践型、开放性和互动性,能切实的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使学生能真正的得到锻炼,更好地适应企业的要求,也为未来的工商管理工作积累下经验,打下良好的基础。不断加强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的教学的新模式的运用,是时代对高职教学的新要求,能真正的促进社会经济的全面的发展。

作者:于长胜单位:辽宁建筑职业学院市场营销教研室

第三篇

一、百年管理思想脉络演变

(一)科学管理理论

(1)实施标准化管理,包括制定比较高的日作业定额,这个定额既要有一定挑战性,又要使工人通过努力训练能够达到;提供标准化的作业条件,即工人通过使用标准化的操作方法,利用标准化的工具、机器和材料进行生产。(2)推行计件工资制度,即采用差别计件制刺激工人提高生产效率,对于没有完成工作定额的工人,只付给工人正常工资的80%,对超过工作定额的工人,付给工人正常工资的125%。泰勒的科学管理理论第一次提出要以效率、效益更高的科学型管理来取代传统小作坊式的经验型管理,使人们认识到在管理上引进科学研究方法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强调制度的作用,用制度规范人、约束人和激励人,是科学管理理论的核心所在。但是,这种理论也有其局限性。泰勒从“经济人”假设出发,认为企业家的目的只是为了获得最大限度的利润,工人只是为了获得最大限度的工资收入,进而忽略了人的需求动机的多样性;以机械的模式看待员工,把员工看成进行一定生产作业的生产工具,因而忽视了人的社会性。

(二)人际关系理论

20世纪30—40年代,人际关系理论诞生。人际关系理论源于梅奥主持的“霍桑实验”。该实验前后经过了四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照明实验,主要研究工作环境对工人生产率的影响;第二个阶段是福利实验,主要研究福利改善对工人生产率的影响;第三个阶段是访谈实验,主要研究员工访谈对工人生产率的影响;第四个阶段是群体实验,主要研究非正式组织的影响。在霍桑实验的总结中,梅奥指出:(1)与工人谈话有助于他们调整对于个人问题的态度及情绪,从而使他们清楚地提出自己的问题。(2)访谈有助于工人与周围的人相处得更融洽、更和谐。(3)访谈会提高工人与经理人员更好地合作的愿望和能力,有助于形成工人对工作群体和对工厂的双重归属感。(4)与员工交谈是培养训练管理人员的重要方法,这有助于上情下达。管理人员首先必须善于帮助和启发他人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而不只是高谈阔论、教训别人、以自己为中心。这种经验是当前学校教育无法提供的。管理者倾听别人的意见比展露自己的知识要重要得多,这是成熟、判断力和智慧的标志。(5)与员工交谈是获取信息的重要源泉,对于经理人员来说具有巨大的客观价值。经理人员有三重任务:将科学和技术应用于物质资料的生产;使生产经营活动系统化;组织协作。有些经理人员认为与员工交谈所听到的是一些人的琐事和主观意见,没有什么价值,这说明他们心目中的管理指的是上述前两方面的内容,根本没有认识到自己忽视了第三方面的任务;他们对信息视而不见,听而不闻。毫无疑问,这种疏忽和由此造成的盲目行动,必然会影响到组织的效率。霍桑实验是对科学管理理论的重要补充。该实验研究的重点是人的社会属性,即人在基本的物质资料需求满足之后,还需要友情,需要安全感,需要有一个好的归宿,需要受人尊重等。这就要求我们在从事管理工作的时候,不仅要关注员工的收入水平,还要在精神层面给员工更多关怀,使员工有一种主人翁的责任感,从而更有效地提高生产效率。人际关系管理理论将管理学与社会学、心理学结合起来,开创了新的管理理论研究方法,值得后续的管理学者研究借鉴。该理论的不足之处在于对科学管理制度的重视不够,忽视了现代企业制度对组织运行所起的重大作用。

(三)激励理论

20世纪50年代,告别了30—40年代的战争和混乱,整个世界特别是西方世界经济开始复苏,并不断发展,就业相对充分,人们生活有了保障。与以往时代一样,如何提高业绩仍是企业重点考虑的问题,但是威胁员工工作的方式已经不再适应时代的需要。如何激励员工,提升工作效率是这个时代的企业家和管理学家应该关注的重要问题,激励理论应运而生。其中的代表人物是马斯洛与赫茨伯格。马斯洛在《人类动机理论》中首次提出需求层次理论。他认为,社会上的每个人都会有各种各样的需求;只要这些需求还未被满足,人们就会努力去追求这些需求,这种行为会对别人产生影响。马斯洛根据需求的重要性将需求划分为五个不同的等级,分别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归属和爱的需求、尊重需求以及自我实现需求。这几种需求是从低级到高级层层递进的,人们只有在低级需求得到满足之后,才有可能去追求更高一级的需求。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也是研究哪些因素对人有激励作用。他认为存在两类因素:第一类是保健因素,即公司政策,管理措施,监督及人际关系等。当这些因素低于人们可以接受的水平时,人们就会产生不满情绪,影响人工作的积极性,但是水平过高,也不会起到激励作用。第二类是激励因素,包括员工在工作中所取得的成就、工作本身的性质、员工的责任感、企业对员工的晋升规划等。这些因素能够满足员工自我实现的需求,如果这些因素具备了,必将对员工起到很大的激励作用。

(四)战略管理理论

20世纪60年代,西方国家的经济是富裕而安全的,未来是可以计划的,战略管理在该时期产生并得到最初的发展。安索夫是这一时期的重要代表人物。他认为,战略管理与以往经营管理的不同之处在于:战略管理是面向未来的动态、连续地完成从决策到实现的过程。他把经营战略定义为:企业为了适应外部环境,对目前从事的和将来要从事的经营活动而进行的战略决策。他把企业的决策划分为战略的、行政的和日常运作的三类。他认为,企业生存是由环境、战略和组织三者构成,只有当这三者协调一致、相互适应时,才能有效地提高企业的效益。战略行为是企业对外部环境的适应以及由此导致的企业内部结构化的过程。因此,企业制定战略首先是从评价外部环境开始。他提出了PEST分析框架,用以评估政治、经济、社会、技术对企业的影响,辨识企业长期的变化驱动力及外部各环境要素对企业的不同作用,从而确定关键环境因素,并以此制定企业战略,调整组织结构,使企业与环境相适应。安索夫首次将协同的理念引入企业管理领域,将协同理论作为企业采取多元化战略的理论基础和重要依据。他认为协同就是企业通过识别自身能力与机遇的匹配关系来成功拓展新的事业;协同战略可以像纽带一样把企业多元化的业务有机联系起来,即企业通过寻求合理的销售、运营、投资与管理战略安排,可以有效配置生产要素、业务单元与环境条件,实现一种类似报酬递增的协同效应,从而使公司得以更充分地利用现有优势,并拓展新的发展空间。另外,他还提出了安索夫矩阵,指出企业可以选择四种不同的成长战略来达到增收目的。

(五)经理角色学派

20世纪70年代,西方国家经济迅速发展,企业规模日益扩大,企业内部的组织结构也更加复杂。两个重要的课题摆在了人们面前:一是如何从企业整体的要求出发,处理好组织内部各个单位或部门之间的相互关系,保证组织整体的有效运转;二是如何使企业组织建立起同外部环境可靠的联系,以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在这种背景下,以明茨伯格为代表的经理角色学派开始在西方兴起。明茨伯格的主要代表作是《经理工作的性质》。该书在介绍和评价了当代关于经理职务的八个主要学派的基础上,全面阐述了经理角色理论。该书指出,经理工作的共同特点包括:大量的工作,空间时间极少;工作活动具有简短性、多样性和琐碎性等特点;倾向于将工作更活跃的部分放在优先地位;在口头的、书面的和观察性的集中联系工具中,爱用口头交谈方式;更多的时间用于同顾客、供应商、业务伙伴以及下属进行联络;经理的职务反映了责任与权力的混合。另外,经理在工作中担任着人际关系方面的角色,包括挂名首脑、联络者和领导者的角色;信息方面的角色,包括监听者、传播者和发言人的角色;决策方面的角色,即企业家、驾驭混乱者、资源分配者和谈判者角色。对经理工作的共同特点以及经理的角色进行的阐述,为现代企业管理奠定了基础。

(六)Z理论

20世纪80年代,世界经济迅猛发展,而日本的发展势头尤为强劲。日本出现了许多优秀的企业,日本的管理思想开始受到关注。其中主要代表人物是威廉•大内。大内的主要代表作为《Z理论:美国企业界如何迎接日本的挑战》。大内认为,美国和日本的企业在管理模式上具有不同的特点,美国企业应该融合二者的优点。他把美国和日本的典型管理模式分别称作A型组织(美国企业)和J型组织(日本企业)。他们在七个维度上的差异表现如下:一是在基本的雇佣制度方面,A型组织采用的是短期雇佣制;J型组织则采用长期雇佣的方式。二是在考核和晋升制度方面,A型组织在考评方面的特点是考核频繁、名目繁多,考核的内容主要是工作业绩和实际工作能力,对潜在工作能力和工作态度很少考虑;而J型组织在考评方面除了考核员工的业绩之外,潜在能力与工作态度是一个重要内容。三是在员工的培训及职业发展道路方面,A型组织通常采取专才型培训方式;J型组织实行通才型培训。四是在控制机制方面,A型组织通常依靠严格系统的规章制度约束员工的行为;而J型组织的控制机制比较松散,企业负责人只是向下级传达一些关于企业的宗旨、目标等软性指标,下级可以根据这些指标自行决定和选择考核方式。五是在企业的决策制度方面,A型组织实行的是个人决策制;而J型组织则采用集体决策的方式。六是在责任制方面,A型组织标榜个人主义;而J型组织则采取企业领导集体决策、集体负责的原则。七是在对员工的关怀方面,A型组织不主张用情感来激励人、约束人,管理者与员工的关系就是一种工作关系;J型组织采用的是一种温情式的关怀,企业就像一个大家庭。通过以上比较分析,大内认为美国企业应该结合本国的特点向日本企业的管理方式学习,形成自己的管理方式,这就是著名的Z理论。

(七)跨文化管理理论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范围内竞争日益激烈,新的商业环境和运作模式催生了大量的管理学知识和技术。管理学开始走出国界,跨文化研究是这个时期的主要方向之一。琼潘纳斯和特纳合作出版了《跨文化浪潮》一书,着重讨论了文化差异及其对经营管理的影响。该书重点列举了几种文化冲突:一是普遍主义和特殊主义。普遍主义崇尚“唯一最佳方式”,即在任何情况都适用一套规则;特殊主义则关注于任何给定情况的独特事实,针对不同的情况采取不同的行动。二是集体主义和个人主义的思维模式也存在一定程度上的对立。美国人喜欢将个人利益置于组织之前,强调个人价值、个人利益的实现;而法国人则认为集体利益至高无上。三是情感型文化和情感中立型文化。情感型的人更愿意即时宣泄自己的情绪;相反,在情感中立型文化中,人们一般不轻易表达自己的感受。四是专一型文化和扩散型文化。在专一型文化中,管理者把自己与下属的工作关系和其他事情相区分;在扩散型文化中,每一生活空间和性格层次都会影响到其他所有的方面。五是成就型文化和因袭型文化。成就型文化是根据个人成就给予地位;而因袭型文化则根据年龄、阶级、性别、所受教育来因袭地位。同时,在此基础上,两人还合作开发出了一套跨文化管理计划帮助组织更好地成长。他们不仅讨论了管理或被管理、合作、建立关系、团队工作、谈判和与其他文化的人交流,还更多地关注对不同文化的潜在价值的理解和领会。

二、管理思想演变的基本规律

我们在上文对百年来的管理思想进行了简要梳理和回顾,同时在此基础上对管理学发展演进的基本规律作了总结和分析。

1、管理思想的演变主要围绕两方面进行:一方面是“效率”,即制度化;另一方面是“效果”,即人性化,这是百年来管理思想碰撞的主旋律。

制度化管理思想主要经过了亚当•斯密———泰勒、法约尔、韦伯———数量管理学派等一脉传承的路线,人性化管理思想经历了梅奥———马斯洛、赫茨伯格———决策学派等不同阶段的继承和发展。制度化管理思想和人性化管理思想两者基本是呈现交错发展的趋势。在每一阶段的历史背景下,对效率和效果的追求促使企业的管理者想出种种方法来达到这一目的,可以看出管理者其实就是在处理人性与制度或者说是效率和自由之间的关系。只有尊重人性,设计出合乎特定历史背景下的制度,管理才能够取得追求的效果;未来的管理学发展趋势必定是科学的制度化与合理的人性化相结合。

2、管理思想源于实践,又高于实践,随着客观实践的发展而发展,反过来又对实践起着推动作用。

这要求各个时代的管理学者要多到企业中去,多去学习了解企业的经营管理,然后再进行提炼总结。过去一些管理学理论开创者的个人经历就说明了这一点。比如:泰勒在年轻的时候做过模具工和机工学徒,后来还当过车间管理员、小组长、工长、技师等职,他在工作的同时进行了劳动时间和工作方法的研究,为以后创建科学管理奠定了基础。离开公司之后,泰勒从事管理咨询工作,在多家公司进行科学管理的实验,大量的实践工作为现代科学管理理论的创立作了充分的准备。梅奥主持的“霍桑实验”是在为时9年的时间里在工厂开展实地调查研究,通过对大量工人的观察、访谈来了解工人的想法,在此基础上创建了人际关系理论。

3、管理思想的完善是无止境的,同时又是渐进的,没有哪一种理论是完美无缺的。

新时代的管理学家需要对传统管理学家的思想充分学习和吸收,在此基础上进行适当创新,提出自己的观点。古典管理理论把人看作是附属机器的经济人,认为金钱是刺激积极性的唯一动力;而行为科学理论对古典理论进行了完善,把人看作是社会人,更愿意倾听员工的想法,满足员工的合理要求;战略管理理论则扩大了管理学关注的元素,从重点关注人到开始关注企业所在的环境,协调企业的各种资源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随着经济走向全球化,Z理论和跨文化管理理论应运而生,该理论将不同地区、不同国家的管理思想、文化传统相融合,创造出一种符合本国企业管理的特色管理理论,使管理跨越国界,走向世界。以上这些管理理论都是在对前辈观点不断完善的基础上推进的。

4、管理思想的多元化融合是大势所趋。

现代管理理论起源于西方,是在西方企业管理实践基础上总结出来的,是基于西方社会制度与人性的融会贯通,具有强烈的西方特色。在学习西方管理理论、引进西方管理制度的同时,要结合本国的传统文化灵活地加以运用。Z理论就是这方面的典型。威廉•大内选择了日、美两国的一些典型企业进行研究,发现日本企业的生产率普遍高于美国企业,而美国在日本设置的企业,如果按照美国方式管理,其效率便差。根据这一现象,大内提出了美国的企业应结合本国的特点,向日本企业的管理方式学习,形成自己的一种管理方式,并对这种方式进行了理论上的概括,即“Z理论”。在中国面临同样的情况,两千多年来植根于中国社会的儒家文化对中国社会影响深远,传统的做人处世的学问博大精深。如何将西方管理思想与中国传统文化有效结合是一项具有挑战性的课题,这也是未来国内管理理论发展的基本趋势。

三、对高职工商企业管理教育的启发

百年管理思想的总结与梳理对高职工商企业管理教育具有重要的启发借鉴意义。

(一)教育需要与时俱进

与时俱进即与时展同步。高职工商企业管理教育必须与当代工商企业管理实践相结合,同时还要考虑国家产业结构发展方向,使学校培养的人才既能适应企业管理,又能满足社会朝阳产业人才需求。与时俱进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意味着教师需要不断地学习,不断进取。如果一个教师多年来一直维持原有的知识结构,那么这个教师教出的学生很难适应社会的新变化、新取向。以零售业为例。在传统零售业竞争中,我国的各种零售业态与国际零售巨头基本完全无法抗衡,一触即溃。多年来,国内几乎没有一家真正意义上全国范围内的本土零售巨头,无论百货、超市、便利店,还是专卖店,大部分都是区域的、局部的,困守在一个地方,进退维谷。传统的零售学知识所提供的零售模式已经很难改变现在的经营困境。如果专业教师固步自封,照本宣科,则培养的学生注定将难以满足当前社会对新型零售人才的需求。如果教师比较关注社会的新动向,了解社会的新发展,就会发现国内零售业的经营形式在悄然改观。我国以电子商务为代表的新型零售模式开始大放异彩。在这个领域,我国与国际巨头几乎是同时起步,而且在与国际巨头的竞争中丝毫不落下风。2012年阿里巴巴的营业额首次突破1万亿元,这在中国零售史上是绝无仅有的。淘宝网数据显示,今年以来消费者在淘宝和天猫的服饰鞋包类消费超过3000亿元,占淘宝和天猫总交易额的30.3%。对比国家统计局的数据,可以发现全国约36%的服饰鞋包消费都是在淘宝和天猫上完成的。在服饰鞋包之后,3G数码类商品和话费及游戏充值成为淘宝和天猫总交易额二、三名,消费金额分别超过1860亿元和860亿元。另外,有统计资料显示,我国国内的电子商务巨头大都是非传统零售企业,而国际电子商务巨头却有很多传统零售企业。这些现象带给我们许多思考:传统的零售业经营模式如何实现向电子商务的有效转型?为什么国内电子商务巨头都不是传统的零售企业而国际电子商务巨头很多是传统零售企业?我们的百货、超市、便利店如何与新媒体融合,借助新媒体强大的传播渠道促进销售?我们的零售企业有没有为将来的手机电子商务作好准备?我们有没有转变零售业经营的观念(零售业经营模式已经从有边界销售转为无边界销售)这些问题值得我们去分析去探讨。这些经济现象是课本上所没有的,但又是最切合实际的。因此,作为一位教师,需要了解社会经济发展最前沿的动态,同时将之带到课堂上来,与学生共同分享。

(二)树立“无边界”教育观念

管理学的发展是渐进的,其发展的脉络又是清晰的,由一个行业推广到多个行业,由传统产业推广到新兴产业,由一国推广到全球,互相学习,共同进步,使管理学的发展演变为“无边界”管理。无边界即为一体化,一体化就是无边界。以此类推,教育行业乃至高职工商企业管理教育发展的方向也应该是一种“无边界”教育。对高职工商企业管理教育来说,“无边界”教育观念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高职工商企业管理教育要进行多学科跨文化的融合;二是高职工商企业管理教育要大力拓展网上教学,扩大学生受众范围。广东农工商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我院”)与英国合作的BTEC教育就是高职工商企业管理跨文化融合的良好证明。BTEC(Business&TechnologyEducationCouncil英国商业与技术教育委员会的简称)是Edexcel的品牌教育产品,在英国有400多所学院和大学开设BTEC课程,在全世界共有120多个国家、7000多个中心实施BTEC成功的课程、教学、培训模式。BTEC在中等和高等学历、职业和人才培训方面具有世界领先的地位,在关键技能教育的拓展方面有着卓越的表现和权威性。其标准课程的要求适用于世界各个国家,学生在完成了BTEC课程后,得到的将是具有国际水准的、普遍承认的英国国家高等教育文凭(HND)和所在国的大专文凭。2002年,我院与英国爱德思国家职业学历及学术考试机构(Edexcel)举办该合作项目。我院的BTEC教育中心是华南地区第一家通过英方评审和拥有毕业生的中心,目前是国内办学规模最大的中心之一,教学质量受到英国专家和国内同行的一致肯定。现已有毕业生500多名,所有学生学籍均注册于英国爱德思国家职业学历及学术考试机构。这种跨文化的“无边界”教育,既促进了中西方管理理念的融合,又为高职教学模式的创新提供了借鉴和思考。当前教育的趋势已经开始从网下走向网上。这种教育方式的转变意味着教育新时代的到来,任何对这种趋势的视而不见都将影响一个学校一个专业的长远发展。传统的教育方式是有固定的教学场地,基本的教学设施,基础的后勤服务等配套措施共同推动教育事业的发展。几百年来,这种方式一直得以延续。但是,随着信息化浪潮的发展,传统的教育方式正在被颠覆,“无边界”的网上教育逐渐受到重视,而且也显示出极强的爆发力和无限的发展空间。这种新形式的教育方式不能不引起大家的重视和探索,这对于高职院校的发展具有极为重要的战略意义。同样,专业的发展也是如此,做强做大一个专业,需要多种方式相配合。目前,高职工商企业管理教育主要还是传统的教育方式,我们可以积极尝试推行线上教育,使不同地域、不同专业、不同层次的人都能有机会学习该专业的知识,从而做大做强该专业。

(三)积极推进制度化与人性化的融合

多年来,管理思想的演绎主要围绕“完善制度”与“符合人性”两个核心问题进行探讨。这对工商企业管理教育也有重要的启发:我们在实施工商企业管理教育中,既要贯彻教育制度,又要兼顾高职院校学生的特点因材施教。高职教育培养出的学生相比中职学生应该在理论方面占据优势,相比本科学生在实践方面应该占据优势。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需要注意以下两个方面:一是要注重案例分析。工商企业管理课程的安排纯理论部分应当少一些,实践部分应该多一些;在课外实践受限的情况下,应当多进行一些案例的分析与探讨。在欧美国家,学校对案例分析教学方法极为重视,其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企业实际问题的能力;它强调个人智慧与团队意识的结合,案例分析的结果是解决企业某些实际问题的方案。而我国的案例教学情况却有所不同,虽然某些学院在教学中运用了案例分析,但由于教师水平的限制,案例分析基本上变成了举例说明,与设计的宗旨有相当大的距离,所以,案例分析教学环节有待进一步加强。二是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一味的灌输只能事与愿违,培养出来的学生很难适应社会需求。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可以从两方面着手,一方面可以适当鼓励学生多参加社会实践,包括一些兼职、社团活动等,在实践中学习;另一方面鼓励学生阅读一些经典书籍,交流读书心得,共同进步。这种方式既能让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知识,又有助于培养学生兴趣,学生毕业之后也能够很快适应社会。

(四)在创新中改进与完善

任何管理理论的创立都不会完美无缺,管理学上百年的发展史就是在不断完善、修正的情况下逐渐进步的。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的教育工作也需要不断地改进,以前的纯理论教育转变为理论与实践结合,现在开始与企业进行深度合作,定单式合作作为一种新的校企合作方式备受推崇等都是不断创新的结果。创新不是盲目的。有效的创新是能够承前启后,有广阔发展空间的。这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为创新作准备:

1、要博观而约取

作为一个工商企业管理类的专业教师,要想对本专业的知识有更为深刻和全面的认识,务必多学习一些别的学科的知识,比如文学、艺术、哲学、政治、军事等方面的知识。具备了这些学科的知识,就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对本专业进行重新认识,就会发现很多创新点,就为专业创新提供了源动力。如果只是局限于本专业领域,那么该教师一定眼界很窄,很难对本专业的创新起到实质性的作用,永远都是“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

2、要多模仿和借鉴

工商企业管理专业是一个比较传统的专业,各个层次的高等教育基本都有开设。我们可以多研究一下国内以及国际的本科大专甚至中职院校是如何开展该专业教育的,对于其中的特色部分,我们可以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加以模仿、创新,最终实现超越。

3、转变观念,兼收并蓄

观念的转变,说易行难。观念的转变意味着对过去的否定和抛弃,意味着接受没有尝试过的新事物和新模式,这是极大挑战。观念的转变是有根据的,这种根据就是外界客观事物的变化。只有能够捕捉这种变化,同时又能接受这种变化,并且敢于顺应以及推动这种变化的人才能成为这个时代的弄潮儿。专业教育亦是如此。远程教育的蓬勃发展、教育与信息的深度融合、新媒体与教育的互动互惠,这些新趋势无一不对教育行业产生深远影响。

(五)强化高职科研工作

纵观百年来管理学的发展史,学院派代表对管理学的演进创新起主要推动作用。比如,泰勒早期曾执教于法国和德国,并游历整个欧洲;梅奥是美国艺术与科学学院院士,先后在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及哈佛大学从事教学及科研工作;马斯洛先后在康奈尔大学、哥伦比亚大学、布鲁克林学院以及兰代斯大学任教;明茨伯格在加拿大麦吉尔大学任教,同时是多所知名大学的访问学者;大内则先后在斯坦福大学、加利福尼亚大学任教。这种现象告诉我们,大学教师在推动管理学不断完善与发展方面所扮演的角色至关重要。在我国当前的教育体系中,本科院校理论研究较强而实践操作偏弱,高职院校实践操作较强而理论研究偏弱。高职院校学术科研工作相对薄弱的现状对于高职院校教师水平的提高、教学水平的改进,以及理论创新都是极为不利的。由此,在高职院校中强化科研工作将是一项重大而紧迫的任务。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开展工作:

1、鼓励高职院校教师与本科院校教师合作,开展课题研究

相对于本科院校,高职院校教师在课题申请方面有较大劣势,很多年轻的高职教师无法申请到省级及市级课题。为了提高高职院校整体的科研水平,丰富年轻教师做课题的经验,我们应鼓励并创造机会让年轻教师与本科院校教师共同进行课题研究。

2、加大对高职教师的科研考核比重,对教师的发展方向进行积极引导

过去对高职教师的考核,科研部分所占比重较小,这在客观上弱化了教师进行科研工作的积极性。这是一种误导。高职院校提高其业内地位的根本途径依然是科研水平;一个科研水平一般的高职院校无法跻身优秀的高职院校。由此,高职院校在对教师进行考核的时候应该强化科研考核比重,从制度层面进行积极引导。

3、推行本科、高职院校“部门对接制”

本科院校与高职院校在工商管理专业教育方面各有优劣,双方可以实行“部门对接制”,即将高职的工商管理专业与本科的工商管理专业对接,双方在师资力量、教学资源、社会资源等方面适当共享,同时就教育开展过程中遇到的难题共同探讨,推动工商管理理论创新及教学的发展与进步。

作者:孔繁正黄青峰单位:广东农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商务系

被举报文档标题:高职工商企业管理论文3篇

被举报文档地址:

https://www.meizhang.comhttps://www.meizhang.com/xzgl/gsqygllw/649644.html
我确定以上信息无误

举报类型:

非法(文档涉及政治、宗教、色情或其他违反国家法律法规的内容)

侵权

其他

验证码:

点击换图

举报理由:
   (必填)